*无需深厚程式电学能力轻易进行体感创作
*精心绘制图解范例,易懂而不失创意
*结合Flash和C++应用软体,程式、美术人员都能独立创作
*涵盖最广的Arduino I/O介面、周边知识、多媒体装置设计元素等
作者简介
陈光雄
学历:
国立交通大学 电机资讯学院 资讯科学系博士
经历:
任教于 南台科技大学 多媒体与电脑娱乐科学系
专长:
感应器原理、体感互动技术、影像处理等
已取得四十多件研究之专利证书
编撰国内第一本互动创作技术之专书
其作品经常性地发表于「台北国际发明暨技术交易展」、「台北新一代设计展」等
前言
创意作品赏析
第1章 Arduino 入门
Arduino 面板介绍
取得开发软体及安装驱动程式
面包板介绍
第2章 Arduino 与感应器的初阶对话
实作 1 可变电阻之应用
「利用可变电阻控制内建 LED 灯」
实作 2 可变电阻及外接 LED 灯之应用
「利用可变电阻控制内建及外接 LED 灯」
实作 3 按钮及 LED 灯之应用(一)
「利用四脚无段式按钮和双脚有段式按钮控制两颗 LED 灯」
实作 4 按钮及 LED 灯之应用(二)
「利用六脚有段式按钮切换 LED 灯」
实作 5 光敏电阻及蜂鸣器之应用
「透过光敏电阻改变 LED 灯及控制蜂鸣器」
实作 6 水银开关之应用
「利用无段式按钮,配合系统内建时钟,统计水银开关摇动次数」
实作 7 七段式LED灯搭配磁簧开关及光敏电阻之应用
「利用磁簧开关和光敏电阻来控制七段式 LED 显示灯」
实作 8 电子琴之实作范例
「含有八个音阶的简易电子琴」
第3章 Arduino 与感应器的进阶对话
实作 9 红外线之应用
「利用红外线、蜂鸣器配合按钮开关侦测物体的距离」
实作 10 温度感测之应用
「利用温度感应器控制马达风扇」
实作 11 继电器之应用
「透过继电器控制外接 110V 电源的家用电器」
实作 12 湿度感测之应用
「利用湿度感应器控制马达风扇」
实作 13 超音波之应用
「透过超音波控制马达转速」
实作 14 陀螺仪旋转之应用
「依据陀螺仪旋转的方向和加速度值控制步进马达」
实作 15 三轴加速度器之应用
「利用三轴加速度器的倾斜变化操控不同方向的 LED 灯」
实作 16 玩具改良之应用
「改良市售玩具狗狗达到情境互动效果」
第4章 Flash 和 Arduino 间之整合应用作品实例解析
Flash 范例作品一 『变画』
Flash 范例作品二 『互动猫咪』
第5章 C++ 和 Arduino 间之整合应用作品实例解析
Borland C++ 范例作品 『摇滚音乐家』
附录一 没有连接 Arduino 的体感范例
附录二 电路串接须知和电阻计算方式
附录三 元件编号说明
「想」与「做」间的拔河,这简直就是我人生的写照!我脑子里每天都充斥着各种奇思妙想,从故事的构思,到电影的画面,再到某个产品的设计,仿佛一个小型创意爆炸现场。我“想”得不亦乐乎,仿佛已经看到了最终的完美成品。然而,当我真正想要“做”的时候,就好像被一股巨大的力量推开,各种理由、各种借口,就像潮水一样涌上来:“我没时间”、“我技术不够”、“我怕失败”、“我不知道从何开始”。那种感觉,就像在进行一场注定要输的拔河比赛,我拼尽全力想要把绳子往“做”的方向拉,但那股“想”的力量,却总是能把我拽得步履蹒跚。书名里的「结合」,对我来说,简直是太有吸引力了!它不是要我放弃“想”,也不是要我强行“做”,而是提供了一种可能性,一种让“想”和“做」能够和平共处,甚至互相成就的途径。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描绘这种“结合”的过程,它会分享哪些具体的策略,来帮助我们打破“想”与“做」之间的僵局?是调整我们的心态?掌握更有效率的方法?还是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创作的本质?我迫切地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指引一条明路,让我不再是那个在“拔河」中耗尽心力,却总也无法到达彼岸的创作者,而是能够真正地驾驭「想」与「做」的力量,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评分看到「拔河及结合」,我立刻联想到我自己在生活中的许多经历。很多时候,我们都渴望有所改变,渴望有所成就,但真正将这份“想”转化为“做”,并且让这个过程持续下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就像一项需要毅力的运动,一开始激情满满,但很快就会因为疲惫、遇到瓶颈而想要放弃。这本书的标题,用“拔河”来形容“想”与“做”之间的关系,实在是太形象了。它捕捉到了那种努力向前,又被某种力量拉扯回来的挣扎感,这是一种非常普遍的创作体验。而“结合”,则给了我一种解决方案的预感。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如何克服困难,更重要的是,它提出了一个更高级的概念,就是让“想”和“做”不再是相互对抗,而是能够互相滋养,互相成就。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非常具体、可执行的建议,来帮助我理解如何才能达到这种“结合”的状态。是需要调整心态?还是掌握某种特定的方法?又或者是从更深层次的认知上改变自己?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创作的道路上,并非只有艰难的“拔河”,也存在着一条通往“结合”的、更顺畅、更有成就感的路径。
评分“体感创作DNA”——这四个字,简直像一记响亮的耳光,把我从沉睡的幻想中拍醒!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学习创作,总是过于强调技巧和理论,但却忽略了最根本的东西,那就是我们身体的感知,我们与生俱来的“DNA”。“体感”这个词,就好像把创作的触角延伸到了我们最内在、最原始的层面。它不是冷冰冰的知识,而是带着温度、带着生命力的存在。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去定义和解读这种“体感创作DNA”。它会告诉我们,这种DNA是如何塑造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如何影响我们的创作风格吗?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方法,让我们能够去发掘和唤醒自己体内沉睡的“DNA”,让它在我们的创作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而“想”与“做”之间的“拔河及结合”,更是触及了创作过程中最核心的矛盾。我常常在“天马行空”地想,然后被“现实骨感”地打败。这本书的“结合”,听起来就像是给这个矛盾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出口。它是不是能教会我们,如何让“想”变得更有力量,如何让“做”变得更有效率,最终达到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境界?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揭示这个奥秘,让我能够真正地享受创作的乐趣,而不是被“拔河”折磨。
评分这书名,真的,太有共鸣了!「『想』与『做』间的拔河」,我简直可以把这句话刻在我的脑门上。每天,我的脑袋里都像烟花一样,不停地炸开各种奇思妙想,有时候是一闪而过的灵感,有时候是某个故事的雛形,有时候是对某个画面的想象。但是,一旦我试图把这些“想”变成“做”,就好像脚下踩了一团棉花,怎么使劲都迈不开步子。那种感觉,就像被一股看不见的绳子紧紧地绑住,想往前冲,却被狠狠地拽回来。这份“拔河”的力量,有时候来自于外界的压力,比如说“你这样做会不会被别人嘲笑?”,“这个真的能卖出去吗?”;但更多时候,是来自内心深处的自我怀疑,“我真的有这个能力吗?”,“我能不能做到最好?”。所以我对这本书的“结合”这个部分,充满了期待!我迫切地想知道,作者是怎么看待这种“拔河”现象的,又是如何提出“结合”的解决方案的。是提供一套流程?还是一种思维模式的转变?我真的希望这本书能给我指明方向,让我能够摆脱这种无休止的内耗,让我的“想”不再仅仅是脑海里的画面,而是能够真正地落地,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评分「体感创作DNA」这个概念,听起来就非常有意思!我一直觉得,很多伟大的艺术家、作家,他们身上都有种特别的“气质”,那种气质很难用言语形容,但你能从他们的作品中感受到。这或许就是你所说的“DNA”吧?它不是后天学习的技巧,而是与生俱来、与自身融为一体的东西。我常常在想,这种“体感”是如何形成的?是源于童年的经历?是对世界的独特感知方式?还是某种灵魂深处的驱动力?这本书的标题,让我感到非常好奇,它是否会深入挖掘这种“DNA”的根源,并告诉我们如何去识别、去培养、去运用它?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方法,让我们能够触碰到自己内心深处的创作“DNA”,让它在我们的创作中自由地流淌,而不是被各种外在的因素所束缚。特别是“想”与“做”之间的“拔河及结合”,这更是许多创作者都会面临的困境。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些智慧,帮助我们在这场拉锯战中找到平衡,让“想”的点子能够顺畅地转化为“做”的行动,最终实现“想”与“做”的和谐统一,创作出真正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评分「『想』与『做』间的拔河」,这个比喻真的太贴切了!我常常觉得,创作的过程就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心理拉锯战。你的脑子里充满了无数的可能性,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闪烁着诱人的光芒,让你心痒痒。你“想”到绝妙的故事情节,勾勒出令人惊叹的画面,谱写出触动人心的旋律。但是,当你想着“好,现在我要把它写出来/画出来/唱出来”的时候,一股巨大的力量就开始把你往回拽。可能是对自己能力的怀疑:“我真的能做到吗?”可能是对未知的恐惧:“万一结果不尽如人意怎么办?”又或者是对完美主义的执着:“如果不能做到最好,那不如不做。”这种“拔河”的状态,让我无数次在创作的黎明前夕停下脚步,甚至放弃。而这本书的标题,恰恰点出了我最挣扎的核心。“结合”,这个词听起来就像是给这场拉锯战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局。它不是让你放弃“想”,也不是让你强行“做”,而是找到了两者能够和平共处、甚至互相促进的秘诀。我非常好奇,这本书将如何描绘这场“拔河”的全貌,它会深入剖析“想”和“做”各自的特质和困境,然后提供具体的策略,帮助我们从被动的拉扯,转变为主动的协调,最终实现“赢”在这场拔河中的目标。
评分“体感创作DNA”,这个词组合起来,就有一种强大的力量感。它暗示着,创作的根源,不仅仅在于我们的大脑,更在于我们整个身体的感知,是那种与生俱来的、融入骨血的特质。我常常觉得,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背后往往隐藏着创作者独特的“体感”体验,他们通过身体去感受世界,然后用作品将这份感受传递给观众。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对这种“体感DNA”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它会如何解释这种DNA的存在?又会教我们如何去识别、去培养,甚至去放大它?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非常具体的、触手可及的例子,来帮助我理解这种“体感”到底是什么,以及它在创作过程中扮演怎样的角色。而“想”与“做”之间的“拔河及结合”,更是戳中了我的痛点。我总是充满了各种“想”,脑子里像开了一个创意工厂,但一想到要动手“做”,就觉得力不从心,仿佛被一条看不见的绳子牢牢拽住。这种“拔河”的感觉,让我常常陷入自我怀疑和沮丧。所以,“结合”这个词,对我来说,简直就是希望的曙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揭示,如何才能打破“想”与“做”之间的隔阂,让它们不再是相互对抗,而是能够相互促进,形成一种良性循环。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所有面临类似困境的创作者,提供了一把开启“结合”之门的钥匙。
评分说实话,看到「体感创作DNA」,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个概念听起来好有深度!「DNA」就代表着根本、核心、无法剥离的特质,所以「体感创作DNA」是不是意味着,创作不仅仅是知识、技巧的堆叠,而是一种融入身体、融入生活的本能?我一直觉得,那些真正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都有一种“活”的感觉,它不是冰冷的理性产物,而是带着温度、带着情感,仿佛能直接传递给你的感官,让你“感同身受”。这种“体感”是怎样形成的?是通过长期的练习,还是某种天赋?这本书似乎在探索这个问题的本质,它关注的不是表面的技巧,而是深藏在创作基因里的东西。我很好奇,它会怎么阐述这种“体感”与“DNA”的关联,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的吗?还是说,每个人天生就带着不同的创作DNA,而我们要做的是去解锁和释放它?这个名字让我联想到很多艺术家、作家,他们的作品之所以经典,可能正是因为他们拥有独特的“体感创作DNA”,让他们能以别人无法复制的方式去感受和表达。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揭示这个神秘的“DNA”究竟是什么,以及我们如何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并把它放大、发扬光大,让它在我们的创作中闪耀光芒。
评分读到「体感创作DNA:『想』与『做』间的拔河及结合」,我的脑海里瞬间涌现出无数个画面。我总觉得,优秀的创作者,他们身上有一种与生俱来的、与身体感知紧密相连的特质,这种特质让他们能够以一种非常独特、非常“身体化”的方式去理解世界、去表达情感。这也许就是所谓的“DNA”吧?它不是后天学习的皮毛,而是根植于灵魂深处的东西。我一直好奇,这种“体感”究竟是怎么形成的?是源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天赋,还是某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本书的标题,让我嗅到了探索这种“DNA”奥秘的可能性。而“想”与“做”之间的“拔河”,更是我们这些梦想家们每天都在经历的现实。我们脑海中充满了无数的“想”,那些闪闪发光的点子,却常常在“做”的面前,被各种现实的阻碍,比如能力、时间、甚至是内心的恐惧,而寸步难行。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揭示“结合”的秘密,让我看到,原来“想”和“做”并非是相互对立,而是可以互相成就的。它会不会提供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让我们能够在这场“拔河”中找到平衡,甚至让“拔河”本身成为一种前进的动力?这本书,听起来就像是为我量身打造的“创作解药”,我迫不及待想知道它将如何引领我走向“结合”的彼岸。
评分哇,光看书名就觉得超有fu!「体感创作DNA:『想』与『做』间的拔河及结合」,这几个字简直打中我的心坎里!我一直觉得,很多时候我们脑子里明明有很多天马行空的點子,就像小宇宙爆发一样,闪闪发光,但一想到要动手把它变成现实,就好像被一股无形的力量拉扯住,那个「想」和「做」之间,简直是一场史诗级的拔河赛。有时候,「想」像个叛逆的小孩,永远跑在前面,勾引你 into 各种奇幻的境地;而「做」就像个循规蹈矩的老爷爷,一步一个脚印,扎实地往前挪。我常常在这种拉锯战中挣扎,一方面想立刻实现那些脑海中的畫面,另一方面又被现实的阻力,比如说能力不足、时间不够、甚至是不敢开始的恐惧给绊住。这本书名承诺的「结合」,听起来就像是给我这样的灵魂注入一剂强心针,让我好奇它到底是如何看待这种矛盾,又如何找到那个神奇的平衡点,让「想」不再只是飘渺的云,让「做」也不再只是沉重的枷锁。我尤其好奇,它会提供哪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来帮助我们打破这种僵局,让创意能够真正地流动起来,从大脑的蓝图,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作品。这本书,感觉就像是为所有怀揣梦想,却又常常被现实困扰的创作者量身定做的导航图,我迫不及待想知道里面的内容是如何勾勒出这条通往「结合」的康庄大道。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