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作者Robert Atchley是着名的老年学家,对于老年问题有深入的研究,其着作也被许多老年学相关科系採用为教科书。本书即以其《社会老年学》( Social Forces and Aging: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Gerontology, 10th Edition)一书的原文为基础,在浓缩或删除比较与我国国情无关的章节后,再加入台湾的资料,希望能为国内各老年学相关科系的同学提供进入老年学领域的入门指引。
作者简介
Robert C. Atchley
学历
迈阿密大学(Miami University)学士。
美国大学(American University)社会学博士。
经历
● 1 9 6 6 年起, 开始在位于俄亥俄州牛津市(Oxford, Ohio)的迈阿密大学任教。
● 1974年到1998年,担任该校史逵匹老人中心(Scripps Gerontology Center)的主任。
● 1 9 8 4 年时获选为社会老人人类学系
(Department of Sociology, Gerontology, andAnthropology)杰出老人学教授。
现任
● 科罗拉多州包德市(Boulder, Colorado)那罗巴大学(Naropa University)老人学系的系主任。
● Robert C. Atchley在老人学方面的研究范围包括成人发展、灵性发展、长期照顾、公共政策、工作与退休、健康改变与失能,及家庭议题等。
Amanda S. Barusch
学历
奥勒冈州波特兰市(Portland, Oregon)李德学院(Reed College)心理学学士。
加州大学柏克莱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社会工作硕士与社会福利博士。
经历
曾在关岛大学(University of Guam)任教一年,在1985年转至犹他大学(University of Utah)社会工作学院担任教职。设立了该校老人学发展的方向并在1995年到1998年之间担任该校社会研究中心(Social Research Institute)的主任。
现任
Amanda S. Barusch已获得正教授的职位。且在老人学的领域更加开展了贫穷、妇女生命历史、医疗政策与家庭照顾等方面的研究。
编译者简介
石泱
国立台北大学公共行政暨政策学系博士
实践大学社会工作学系助理教授
李孟芬
美国南加州大学老人学硕士
美国南卡萝莱纳州大学健康服务政策与管理博士
实践大学老人生活保健研究中心主任
李明芝
台湾大学心理学研究所毕业
曾就读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家庭与儿童生态学系博士班
目前专职翻译
李淑华
东海大学社会工作学系毕业
现为专职翻译及文字工作者
林筱倩
实践大学社会工作研究所硕士,社会工作师高考及格
曾任三军总医院社会工作师
现任国标舞专业教练
曾焕裕
美国密苏里州华盛顿大学社会工作博士
实践大学社会工作学系专任助理教授
刘晓春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社会工作硕士
香港理工大学应用社会科学系博士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社会工作学研究所助理教授
Chapter 1 社会老年学的范围 曾焕裕∕编译
什么是老年学?
什么是人类老化?
定义老化与老年人口
社会老年学是一门独特的研究领域
社会政策议题
专业实务操作
老年领域的职业
结论
Chapter 2 人口老化 李孟芬∕着
人口结构的测量
老年人口的组成
人口变迁与老年人口
结论
Chapter 3 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的老化 刘晓春、李淑华∕编译
生理的老化现象
心理的老化现象
社会的老化
老化和身体健康
结论
Chapter 4 老化的个人适应 石泱∕编译
什么是适应?
一般的适应方式
特殊的适应
逃避而不是适应
有效的适应
结论
Chapter 5 家庭、朋友和社会支持 李孟芬∕编译
连结的形式
家庭
朋友
社会支持
结论
Chapter 6 就业及退休 李淑华∕编译
中年及晚年劳动参与率降低
年长工作者的就业问题
伤残
通往退休的桥樑
退休
退休过程
退休对个人的影响
结论
Chapter 7 活动和生活型态 李孟芬∕编译
活动的概念
成年中期的活动
老化与活动的变化
活动的模式
老年人想要的活动
结论
Chapter 8 宗教与灵性 刘晓春、李淑华∕编译
概念和语言
有组织的宗教
参加宗教仪式
非正式的宗教行为
宗教和灵性的主观因素
心灵发展的概念
宗教和灵性的影响
结论
Chapter 9 临终、死亡、丧亲与寡居 刘晓春、李淑华∕编译
死亡的定义
关于临终处理
临终照护
丧亲
配偶死亡
结论
Chapter 10 收入和住宅─公共救助 石泱∕编译
收入
住宅
结论
Chapter 11 健康照顾与长期照顾 曾焕裕、林筱倩、李孟芬∕译着
健康照顾
健康照顾经济议题
长期照顾中的个人照顾
服务的模式
健康照顾与长期照顾的规范
健康照顾:亟需改变的议题
台湾老年人健康照顾与长期照顾
结论
Chapter 12 社区式社会服务 曾焕裕、李孟芬∕译着
社会服务的机构与财务
美国老人法案
社会服务综合补助款
美国老人法案服务
私人的社会服务方案
社会服务输送上的挑战
台湾老人社区服务现况
结论
Chapter 13 老年经济活动与类型 李淑华∕编译
经济意识型态
经济结构
退休的经济职能
退休所得的经济状况
退休所得来源
退休所得的未来前景
筹措社会安全金
生产力和老年人
民营企业和老化人口
年长者受到的经济剥削
资源有限的老年人
结论
Chapter 14 晚年期的社会不平等 李明芝∕编译
社会阶层
不平等
阶级地位
阶级流动与收入再分配
不利条件的层面
美国老年人口的构成改变
多重危机
现今趋势之未来隐忧
结论
Chapter 15 政府与政治 李明芝∕编译
美国政府之概述
政治活动的本质
政治影响力
制订政策
结论
Chapter 16 老化与未来 曾焕裕∕编译
社会改变的方向
未来人口变迁的线索
婴儿潮世代的老化
生理老化的未来
心理老化的未来
社会老化的未来
社会对于未来的回应
社会老年学的未来
结论
主编序
人口老化是全球性的现象,也是二十一世纪世界各已开发国家必须面对的问题。台湾在进入高龄化社会以后,人口的老化所带来的居住、经济、健康、安养与福利等各层面的需求,与少子化所带来的「共伴效应」正考验着朝野与学界解决问题的能力。眼见这样的发展,总统甚至将人口问题提升为国安问题,就是希望聚集所有的力量找出解决即将排山倒海而来的人口老化问题的方法。Robert Atchley在美国是着名的老年学家,其所出版的S ocial Forces and Aging: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Gerontology 对于老年问题与现象有深入的研究,他的着作也被许多老年学相关科系採用为教科书。本书即以其第十版的原文为基础,在浓缩或删除比较与我国国情无关的章节后,再加入台湾的资料,希望能成为国内各老年学、社会工作学等相关科系的同学进入老年学领域的入门指引。
本书各章节的重点如下:第一章主要在点出社会老年学的基本概念与历史脉络及未来的可能发展,并说明老年学研究上的重要观念。第二章则为了符合我国的国情,对台湾人口结构的改变与社会的老化趋势做了完整介绍,并以统计数字加以说明。第三章则浓缩了原着四、五、六章的内容,将与老化有关的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予以整理。第四章则讨论老年人在老化过程里的个人适应。第五章讨论老年时期各种形式的关系连结与家庭型态。第六章探讨退休制度对老年期的影响及老年就业的普及性。第七章描述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形态及常见的活动类型,并对传统观念上对于退休后的生活将变得时间充裕,得以从事各种过去无法从事的活动的迷思加以检视。第八章介绍宗教与灵性在老年期的发展,并讨论其对于老年人生活上的重要性。第九章将老年时期必经的过程,例如丧亲与寡居的状况,作了仔细的介绍。
第十章收入与住宅描述目前老年人可能的所得来源,并说明美国社会里与老年人收入及住宅有关的社会福利方案,同时讨论各种不同型式的住屋及其如何连带影响人们的社交生活。第十一章则由讨论美国主要的老年保险计画对于老年人健康照顾的影响开始,分析财务机制在健康医疗领域的掌控角色。同时,为了更符合我国国情,编译者更加入我国长期照顾环境与政策的介绍。第十二章介绍美国的重要社会福利法案,例如美国老人法案、社会服务综合补助款,及其之下所设立的各式社区式服务。在文章结尾,也附加了台湾老人社区服务的现况介绍,以期让读者能对我国的福利服务有所认识。第十三章讨论老年期的经济活动与那些经济上受到剥削的老人们所面对的问题。第十四章社会不平等,则主要在讨论美国社会里(台湾的社会也相去不远),经济所造成的各种不平等,尤其在老年期阶段。第十五章讨论美国政治体制与社会福利计画里,老年族群的影响力。最后,第十六章则检视社会在种种巨视层面上受到老化及环境的影响,在可见的未来所需产生的适应改变。
曾焕裕
这本书就像一本厚重的百科全书,里面涵盖了关于老年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从生理、心理到社会、文化,简直包罗万象。刚拿到手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密密麻麻的文字所震撼。翻开第一页,就立刻被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所吸引。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贴切,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尤其是关于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部分,详细阐述了常见的心理问题以及相应的干预方法,对于我这个从事相关行业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而且,书中还探讨了不同文化背景下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面临的挑战,拓展了我的视野,让我对“老龄化”这个全球性问题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整本书的编排逻辑清晰,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轻松上手。我尤其喜欢书中引用的最新研究成果,这使得内容的时效性得到了保证,不会让人觉得是陈旧的知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参考书,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汲取更多的知识。
评分老实说,我买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社会老年学”这个主题比较吸引我。然而,这本书的实际内容却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老”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命”的书。书中探讨了从青年到老年的人生发展轨迹,以及每个阶段可能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我特别赞赏作者对于老年人积极老龄化和生命质量的关注,这是一种非常正面的视角,鼓励我们以更健康、更充实的方式迎接老年。书中的一些统计数据和研究分析,虽然专业,但都被作者用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我能够快速掌握核心信息。我还在书中了解到许多关于老年人社会福利和政策的内容,这让我对社会如何支持老年人群体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更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我对衰老的看法,让我觉得衰老并非终点,而是人生旅途中的又一个精彩篇章。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给我带来的冲击,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它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老年”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老年人生活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其中蕴含的无限可能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老年人社会支持网络和人际关系的研究,它让我深刻理解了情感连接对于老年人幸福感的重要性。书中的案例分析非常典型,让我能够从不同角度审视老年人的生活状态,并从中汲取经验和教训。作者在探讨老年人面临的经济压力和退休规划时,给出了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这对于正在步入中老年的人群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指南。而且,这本书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积极倡导社会各界应如何共同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友善、更包容的生活环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关注老年人,就是关注我们自身的未来,关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场深刻的自我探索。它让我意识到,无论年龄大小,我们都在不断学习和成长,都在努力适应不断变化的世界。书中关于老年人社会适应性、认知功能以及与技术互动的内容,都让我受益匪浅。尤其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帮助老年人更好地融入数字生活,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而这本书对此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我被书中提出的各种创新解决方案所吸引,它们不仅具有实用性,更体现了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怀。此外,书中对老年人医疗保健系统和长期照护模式的探讨,也让我对未来的养老模式有了更全面的了解。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但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作者对老年人群体的深切关怀和专业洞察。它让我看到了老年人身上蕴含的巨大潜能,也让我对社会如何更好地服务和支持老年群体有了更深入的思考。
评分我一直对老年人的生活充满好奇,总觉得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经历许多我们年轻人难以想象的转变。而这本书,就像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探那个神秘而丰富的世界。它并非简单地罗列事实,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和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老年人的喜怒哀乐,他们的智慧与坚持,以及他们在社会变迁中的角色。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老年人身体机能变化时的客观与人文关怀并存的态度,既不回避衰老带来的挑战,也强调了积极应对和维持生活质量的可能性。书中关于老年人社会参与和代际关系的探讨,也让我深受启发。我开始重新思考自己与长辈的相处模式,尝试去理解他们的人生经历和价值观念。这本书的文字优美,情感充沛,读起来不像是在读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在阅读一位老朋友娓娓道来的人生故事。它让我感受到了老年人生命的厚度,也激发了我对未来人生的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