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於誌鈞
是我國知名武術研究者、中國傳統武術史學者,北京資訊科技大學教授。1931年生,吉林市人。自幼喜愛中國武術。1940年開始習武,拜形意拳大師劉自久先生為師,學習形意拳及刀、劍、槍等器械。劉自久先生為我國著名形意拳宗師郭雲深的弟子,後從「奉天三老」之一的戳腳翻子大傢楊俊峰學得九轉鴛鴦腿、青雲翻子、萃八翻子、捋手翻子、昆吾劍、攔刀、武侯刀、形刀、十刀、六閤大槍等。於誌鈞對此都有涉獵,用功頗深。
195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學習,同年 9 月拜我國著名太極拳傢吳圖南先生為師,學習太極門拳械,有宋遠橋太極功、楊式太極拳小架、內傢拳太極功玄玄刀、武當乾坤劍(太極劍)、太極推手等。
1973年,從清乾隆武狀元第三名槍術大傢萇乃周的第七代傳人、老八路(時任林業部政治部主任)鬍復生先生習得桓侯八槍。
於誌鈞習武重視實戰,會過各門派拳種的不同類型的習練者,包括一些名傢,實戰經驗豐富。1997年,於誌鈞應颱灣國術總會太極拳委員會暨颱北太極館邀請,赴颱進行太極拳交流、講學,由於不拒與颱灣同道交手切磋,多次與各種水準者實戰交流,為大陸太極拳界的高水準提供瞭一份實證,深得颱灣武術界之廣泛贊揚。
2005年、2006年、2008年三次應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邀請赴莫斯科、聖彼德堡、貝加爾湖等地遊覽,傳授太極拳、推手及器械,受到俄方好評。
於誌鈞是我國積極搶救瀕於失傳的中國傳統武術的身體力行者。經他搶救的有重大價值者,有桓侯八槍、九轉鴛鴦腿、許宣平三世七太極功、化展拳、十刀、武侯刀、擲劍術、太極粘劍等等。
於誌鈞已整理成書齣版有《楊式太極拳小架及其技擊應用》(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齣版)、《太極劍技擊大觀》(人民體育齣版社齣版)、《太極推手修煉》(北京體育大學齣版社齣版)、《太極拳正宗》(香港版)、《太極拳推手正宗》(香港版)、《中國傳統武術史》(人民大學齣版社齣版)、《桓侯八槍──萇氏太極槍》(人民體育齣版社齣版)。
第一章 中國傳統武術理論之源--《易經》
第一節 《易經》的基本知識
一、卦和爻
二、八卦圖
三、打開易經的鑰匙--《易傳》
四、占筮的方法
第二節 傳統武術的哲理是《易經》對宇宙的認識論
一、太極學說
二、天人閤一
三、大、小周天
第三節 傳統武術的技擊理論建立在《易經》的對立統一變化規律上
一、乾坤成列
二、剛柔相摩
三、剛柔相推
四、動靜有常
第四節 通往神明之路
一、何謂「神明」?
二、高超、高雅、高尚
三、感而遂通
四、神而明之
第五節 易無止境
第二章 打開《易經》的鑰匙
第一節 《易經》的用語
一、剛與柔
二、爻位
三、得中
四、得正與不正
五、相應與不相應
六、比
七、乘與承
八、時
九、吉、無咎、吝、凶、悔
第二節 易經的切入
一、重卦
二、異卦
三、變卦與變爻
第三章 上下卦的解釋
第一節 乾卦
第二節 坤卦
第三節 泰卦
第四節 否卦
第五節 剝卦
第六節 復卦
第七節 無妄卦
第八節 需卦
第九節 訟卦
第十節 師卦
第十一節 隨卦
第十二節 損卦
第十三節 益卦
第十四節 蹇卦
第十五節 傢人卦
第十六節 同人卦
第十七節 屯卦
第十八節 漸卦
第十九節 艮卦
第二十節 謙卦
第二十一節 井卦
第二十二節 大過卦
第二十三節 賁卦
第二十四節 遯卦
第二十五節 巽卦
第二十六節 解卦
第二十七節 升卦
第二十八節 萃卦
第二十九節 臨卦
第三十節 觀卦
第三十一節 即濟卦
第三十二節 未濟卦
總 結
第四章 太極拳的卦形解
太極勢(泰卦)
一、攬雀尾(四正)
掤勢(漸卦)
捋勢(蹇卦)
擠勢(傢人卦)
按勢(既濟卦)
二、單鞭(隨卦)
三、提手上勢(屯卦)
四、白鶴亮翅(益卦)
五、摟膝拗步(既濟卦)
六、手揮琵琶(剝卦)
七、進步搬攔捶(同人卦)
八、如封似閉(傢人卦)
九、十字手(復卦)
十、抱虎歸山(既濟卦)
十一、肘底看捶(蹇卦)
十二、斜飛勢(損卦)
十三、海底針(艮卦)
十四、扇通背(無妄卦)
十五、撇身捶(謙卦)
十六、高探馬(傢人卦)
十七、左右分腳(井卦)
十八、轉身蹬腳(大過卦)
十九、栽捶(賁卦)
二十、翻身二起腳(坤卦)
二十一、打虎勢(蹇卦、井卦)
二十二、披身踢腳(掛樹踢腳)(巽卦)
二十三、翻身蹬腳(大過卦)
二十四、野馬分鬃(謙卦)
二十五、玉女穿梭(遯卦)
二十六、雲手(同人卦與遯卦或傢人卦與漸卦)
二十七、下勢(解卦)
二十八、金雞獨立緊攀弓(大過卦)
二十九、倒攆猴(未濟卦、蹇卦、既濟卦)
三十、十字擺蓮(解卦、升卦)
三十一、指襠捶(傢人卦)
三十二、上步七星(否卦)
三十三、退步跨虎(萃卦)
三十四、推碾(隨卦、賁卦)
三十五、轉身雙擺蓮(解卦、升卦)
三十六、彎弓射虎(泰卦、臨卦)、射雁(觀卦)
三十七、閤太極(復卦)
結 論
第五章 內外卦的解釋
第一節 對內與外的認識
一、內練一口氣,外練筋、骨、皮
二、內實精神,外示安儀
三、六閤
四、內斂其神,外聚其氣
第二節 各論
一、乾卦
二、坤卦
三、泰卦
四、否卦
五、臨卦
六、觀卦
七、損卦
八、益卦
九、頤卦
十、大過卦
十一、小過卦
十二、既濟卦
十三、未濟卦
第三節 內外卦在對抗雙方的體現
一、雙方狀態
二、互為因果
第六章 王宗嶽《太極拳論》的易理
第一節 陰陽論
第二節 神明論
第三節 消長論
第四節 動靜論
第五節 剛柔論
一、動靜有常,剛柔斷矣
二、剛柔相摩,八卦相蕩
三、剛柔相推,變在其中
四、陰陽閤德,剛柔有體
五、柔之為道,不利遠者
六、剛柔雜居,吉凶可見
第六節 感而遂通,唯變所適
一、感而遂通
二、唯變所適
第七章 宋遠橋太極功的易理
第一節 心會論
第二節 功用歌
第三節 八字歌
第四節 周身大用論
第五節 無極歌
第六節 太極歌
總結論
附錄一 宋氏太極功源流支派論............. 宋遠橋記
附錄二 吳鑒泉等人拜宋書銘為師史料
記教授、太極拳名傢於誌鈞先生............. 嚴翰秀撰
後記
序
《易經》在全世界都是一部知名的書,然而真正懂得「易經」、深入到「易經」內容的人,並不是很多。為什麼呢?因為《易經》太難懂瞭。「易經」有六十四個卦,每卦有六個爻,那麼,它就有384個爻。每個卦有一個卦辭、一個彖辭、一個象辭;每個爻有一個爻辭、一個爻的象辭。這樣算起來,就有960段辭語,在《易經》中叫「斷辭」,即斷定占蔔結果的辭。
這些眾多的斷辭,並不是與抽簽簡單的一對一關係,進入卦還有一套復雜的占筮方法,進入卦之後還要看爻辭。
這還不算,卦分上(外)下(內)卦;爻有初、二、三、四、五、上,共六個位置,剛(陽)柔(陰)兩爻。卦與卦之間、爻與爻之間、爻與卦之間,都存在相互影響的關係。
此外,卦爻辭都是用古代文言寫的,所講的事、物又都是兩韆五百年前上古時期的事、物,一個字義,並不一定是字的本義,也不一定是今義。
綜閤以上,瞭解「易經」太難瞭,讀《易經》就是研究「易經」。
尋找太極拳的理論之源,首先要讀「易」,即把《易經》讀懂;然後尋找太極拳與「易經」的連接點,即太極拳從哪兒進入「易經」?
占蔔是靠抽簽進入卦爻的。太極拳顯然不能用抽簽的方法進入卦和爻。我們把每個卦的六個爻的剛柔虛實狀態與太極拳每一個拳勢的身體姿態和內部虛實作為切入點,進入「易經」。事實錶明我們是成功的。
另外一個結閤點是「易經」斷辭的吉和凶、得和失,它們是占蔔的結論。這恰恰可以作為太極拳的技擊之優勢與劣勢、有利與不利。這些,對太極拳不僅有解釋的意義,更有前瞻性的指導意義。
《易經》各卦各爻的陰陽消長、變化,也是太極拳與易經的契閤點。
《易經》中的六十四個卦是由上下或內外兩個八卦相錯構成的,這恰好符閤太極拳勢的上和下及太極拳勢的內與外。
由此可見,占蔔是靠抽簽的方法進入《易經》的;而太極拳則是靠技擊方法打入《易經》的。於是,《易經》不但推斷占蔔的結果,也指導太極拳的理論與技術發展。
抽簽是一種偶然性的行為。敵我雙方搏擊,也是一種偶然。搏擊伊始,你無法斷定和掌握敵方的攻擊招勢,你不知道他要如何打你,這就是偶然性,技擊也是偶然性行為。從偶然性來講,兩者是一緻的。這就是打開《易經》大門的鑰匙!
《易經》不是賭博,不是一翻兩瞪眼的投機。從《易經》的推斷方法和斷辭的內容看,它是符閤辯證統一的法則的,它是按一分為二的發展觀點行事的,它緊密地與占蔔者因果聯係。因此,《易經》是科學,而不是巫術。
作者從上述的觀點和方法齣發,對太極拳的理論進行瞭深入、詳細地研究,剖析瞭太極拳的理論之源《易經》,用通俗的文字作齣解釋,力圖使讀者容易讀懂。
作者為瞭撰寫本書, 從開始構思, 學習《易經》,到執筆寫作、完稿,前後花瞭6年時間。其間,遇到很大的睏難,開始不懂《易經》的語言,後來又不得其門而入,幾乎停筆,三易書稿,推倒瞭重新開始。現在終於定稿,付之印刷,與讀者見麵瞭。謝謝支持我的朋友、同好和傢人!
於誌鈞於北京
前言
太極拳的經典理論,用言非常精闢,言簡意賅,對指導練習太極拳至關重要。目前,對太極拳經典理論有許多解釋,然而由於兩方麵的原因,都有不夠深透之嫌。這兩方麵原因,一是太極拳功夫較高的拳師,在中國傳統文化修養方麵較欠缺;一是文化層次較高的人,往往太極拳的功夫不高。上述兩者,解釋太極拳經典理論,多流於錶麵化的文字推敲,或故神
其道有失玄虛。
故,當今太極拳的齣版物,在太極拳理論方麵留下一個很大的缺口。作者有鑒於此,試圖編寫一本解析太極拳理論的書。
寫這樣一本書的難度是很大的,因為太極拳有很多流派,他們都有一些本門派長期奉為經典的理論,其中有一些可能並不正確或不完全正確,對此我們會很難說服,所以隻能求同存異;我們不說人傢就是不對,預留瞭一個討論的空間。
還有一個問題是讀者的太極拳水準高低懸殊,有人可能剛剛開始學習太極拳,還未接觸傳統太極拳;有人習練有年,可能太極推手和散手都有相當的水準,甚至有很高的水準。本書就麵臨一個讀者需求不一的問題。怎麼辦呢?
作者準備兼顧不同水準的讀者,書可以反覆地讀,隨著太極拳的功夫提高,對理論的理解就會加深。
如果理論僅僅起到迴顧驗證的作用,那就失去理論的意義。理論的重要意義是指導實踐。太極拳的理論,是指導太極拳的習練和技擊應用。所以,我們力圖使讀過本書的太極拳愛好者都能有所收益,對自己的拳藝理論能有所提高,對高水準者,也希望能有助於教學工作。
太極拳齣現的曆史不是很長,然而從它的孕育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春鞦戰國;它的理論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易」。太極拳的理論涉及易學、老子、莊子、孔子、孫子、黃帝內經、道傢七大學說。然而,其根本是易學,即《易經》。
太極拳不僅僅是一個理論係統,也不僅是一個技擊方法,它的地位遠遠超過一門傳統技擊術,它實際上是世界上兩大技擊體係之一的代錶,那就是以強者哲學為理念的西方技擊術和弱能勝強為哲學理念的中國傳統技擊術。我們從這個高度認識太極拳。
太極拳的經典理論,講的是太極拳「以靜製動」「以柔剋剛」「以小力勝大力」的技擊原理,它有極豐富的實踐領域,所有的原理在技擊對抗中都能體現齣來,錶現齣高超的技藝水準。
本書有堅實的中國曆史背景,立足於豐富的太極拳實戰經驗,使理論的解讀實實在在,沒有玄虛之感,令人信服。
本書包含下述內容:
1. 簡要地介紹瞭《易經》的基本知識;
2. 打開太極拳進入《易經》大門的鑰匙;
3. 從《易經》上下卦和內外卦的關係找齣太極拳的理論根源;
4. 從《易經》的卦和爻辭剖析太極拳勢;
5. 用孔子解釋《易經》的著作《係辭傳》剖析王宗嶽《太極拳論》。
6. 剖析宋遠橋太極功的易理。
本書是第一部全麵係統闡述太極拳的易理基礎之書。希望讀者能開券有益!
這本《太極拳理論之源 《易經》通俗解》,光看書名,我就感覺像是在尋找一個失落的寶藏。太極拳,練瞭這麼多年,總覺得它不僅僅是幾套動作,裏麵似乎蘊含著某種深刻的道理,但又常常難以言喻。而《易經》,那更是中華文明的瑰寶,是智慧的結晶。將這兩者結閤,就像是找到瞭打開太極拳奧秘的一把金鑰匙。《易經》的“易”,意味著變化,而太極拳不正是講究“變化”嗎?陰陽相生,剛柔並濟,這不正是《易經》中“一陰一陽之謂道”的生動體現?我非常好奇這本書是如何將《易經》的“天人閤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巧妙地融入到太極拳的每一個招式、每一個運勁之中。它是否會剖析《易經》中的八卦、六十四卦,是如何對應太極拳中的不同方位、不同勁力?又或者,它會從《易經》的“損益”、“恒”等卦象中,去解讀太極拳的“捨己從人”、“順勢而為”的訓練原則?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去審視我所練習的太極拳,讓我的練習不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充滿智慧的感悟。
评分初見《太極拳理論之源 《易經》通俗解》這個書名,一種探索古老智慧的衝動便油然而生。太極拳,這項古老而迷人的運動,它的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深邃的思想?而《易經》,這部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的經典,是否正是解開太極拳奧秘的關鍵?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太極拳,並非僅僅是肢體的舒展,更是一種哲學的實踐,一種對宇宙運行規律的體悟。這本書的齣現,似乎正是我期待已久的明燈,它將如何把《易經》中那些晦澀的文字,轉化為通俗易懂的道理,並且與太極拳的樁功、發力、身法等相結閤,這讓我充滿好奇。我猜測,它可能會從《易經》的“象”和“數”入手,來闡釋太極拳的形意,例如,如何通過對卦象的理解,來領悟太極拳中“虛靈頂勁”、“含胸拔背”的要領;又或者,它會如何利用《易經》中關於“動靜”的論述,來解析太極拳“動靜相兼”、“陰陽互根”的精髓。這本書,無疑是對太極拳練習者的一次思想上的洗禮,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评分《太極拳理論之源 《易經》通俗解》——這個書名本身就蘊含著一種返璞歸真的味道。太極拳,自古以來就與中國的哲學思想有著不解之緣,而《易經》無疑是其中最深沉、最根本的思想源泉之一。許多習練者,包括我自己,常常在練習過程中感受到一種難以言喻的“道”的境界,但卻苦於無法用語言清晰地錶達,更不用說深入理解瞭。這本書的齣現,仿佛是一道橋梁,連接瞭太極拳的實踐與《易經》的智慧。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將《易經》中“宇宙觀”、“人生觀”的理念,具體地體現在太極拳的理論闡釋中。比如,它是否會解析《易經》中的“天地人”三纔之道,是如何體現在太極拳的“頂天立地”、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又或者,它會如何從《易經》“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哲理,來解讀太極拳在麵對不同對手、不同局麵時,所展現齣的靈活應變能力?這本書,不僅僅是關於拳術,更是關於一種生活的哲學,一種修煉的境界,我充滿瞭期待。
评分這部《太極拳理論之源 《易經》通俗解》,光是書名就足以點燃我對傳統文化與武術的濃厚興趣。太極拳,被譽為“哲學武術”,它所蘊含的東方智慧,總是讓人著迷。而《易經》,更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理解宇宙萬物運行規律的經典之作。將這兩者結閤,無疑是一次對太極拳深層內涵的挖掘,一次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解讀。我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引領我們,撥開《易經》的層層迷霧,去發現其與太極拳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是會從《易經》中的“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演化邏輯,來解釋太極拳的動作層次和勁力轉換嗎?又或者,它會藉助《易經》中關於“剛柔”、“開閤”、“進退”的辯證思想,來闡述太極拳的攻防原理?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為我打開一扇新的窗戶,讓我能夠以一種更加深刻、更加智慧的方式去理解和練習太極拳,不僅僅是身體的運動,更是心靈的修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敬畏之情也因此油然而生。
评分這部書的標題,一聽就覺得很吸引人。《太極拳理論之源 《易經》通俗解》,這不僅僅是關於太極拳的修煉,更像是要帶我們深入其思想的根源,去探尋太極拳背後那份古老而深邃的智慧。《易經》是什麼?那可是我們中華文化中最古老、最核心的經典之一,它所蘊含的哲學思想,對於理解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乃至人生的起伏變化,都有著極其重要的啓示。將《易經》與太極拳聯係起來,這本身就充滿瞭探索的價值。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將如何把《易經》中那些抽象、玄妙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並且與太極拳的動作、理論相結閤。是會從陰陽、五行這些基本概念入手,來闡釋太極拳的剛柔相濟、虛實變化嗎?還是會藉由卦象的演變,來解讀太極拳的攻防進退、起勢收勢?我期待這本書能打開我對於太極拳更深層次的認知,不僅僅是停留在招式和套路上,而是能真正領悟到它所蘊含的哲學精髓,讓我的太極練習,不僅僅是身體的運動,更是精神的修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