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于志钧
是我国知名武术研究者、中国传统武术史学者,北京资讯科技大学教授。1931年生,吉林市人。自幼喜爱中国武术。1940年开始习武,拜形意拳大师刘自久先生为师,学习形意拳及刀、剑、枪等器械。刘自久先生为我国着名形意拳宗师郭云深的弟子,后从「奉天三老」之一的戳脚翻子大家杨俊峰学得九转鸳鸯腿、青云翻子、萃八翻子、捋手翻子、昆吾剑、拦刀、武侯刀、形刀、十刀、六合大枪等。于志钧对此都有涉猎,用功颇深。
1950年考入北京清华大学学习,同年 9 月拜我国着名太极拳家吴图南先生为师,学习太极门拳械,有宋远桥太极功、杨式太极拳小架、内家拳太极功玄玄刀、武当干坤剑(太极剑)、太极推手等。
1973年,从清干隆武状元第三名枪术大家苌乃周的第七代传人、老八路(时任林业部政治部主任)胡复生先生习得桓侯八枪。
于志钧习武重视实战,会过各门派拳种的不同类型的习练者,包括一些名家,实战经验丰富。1997年,于志钧应台湾国术总会太极拳委员会暨台北太极馆邀请,赴台进行太极拳交流、讲学,由于不拒与台湾同道交手切磋,多次与各种水准者实战交流,为大陆太极拳界的高水准提供了一份实证,深得台湾武术界之广泛赞扬。
2005年、2006年、2008年三次应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究所邀请赴莫斯科、圣彼德堡、贝加尔湖等地游览,传授太极拳、推手及器械,受到俄方好评。
于志钧是我国积极抢救濒于失传的中国传统武术的身体力行者。经他抢救的有重大价值者,有桓侯八枪、九转鸳鸯腿、许宣平三世七太极功、化展拳、十刀、武侯刀、掷剑术、太极粘剑等等。
于志钧已整理成书出版有《杨式太极拳小架及其技击应用》(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太极剑技击大观》(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太极推手修炼》(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太极拳正宗》(香港版)、《太极拳推手正宗》(香港版)、《中国传统武术史》(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桓侯八枪──苌氏太极枪》(人民体育出版社出版)。
第一章 中国传统武术理论之源--《易经》
第一节 《易经》的基本知识
一、卦和爻
二、八卦图
三、打开易经的钥匙--《易传》
四、占筮的方法
第二节 传统武术的哲理是《易经》对宇宙的认识论
一、太极学说
二、天人合一
三、大、小周天
第三节 传统武术的技击理论建立在《易经》的对立统一变化规律上
一、干坤成列
二、刚柔相摩
三、刚柔相推
四、动静有常
第四节 通往神明之路
一、何谓「神明」?
二、高超、高雅、高尚
三、感而遂通
四、神而明之
第五节 易无止境
第二章 打开《易经》的钥匙
第一节 《易经》的用语
一、刚与柔
二、爻位
三、得中
四、得正与不正
五、相应与不相应
六、比
七、乘与承
八、时
九、吉、无咎、吝、凶、悔
第二节 易经的切入
一、重卦
二、异卦
三、变卦与变爻
第三章 上下卦的解释
第一节 干卦
第二节 坤卦
第三节 泰卦
第四节 否卦
第五节 剥卦
第六节 复卦
第七节 无妄卦
第八节 需卦
第九节 讼卦
第十节 师卦
第十一节 随卦
第十二节 损卦
第十三节 益卦
第十四节 蹇卦
第十五节 家人卦
第十六节 同人卦
第十七节 屯卦
第十八节 渐卦
第十九节 艮卦
第二十节 谦卦
第二十一节 井卦
第二十二节 大过卦
第二十三节 贲卦
第二十四节 遯卦
第二十五节 巽卦
第二十六节 解卦
第二十七节 升卦
第二十八节 萃卦
第二十九节 临卦
第三十节 观卦
第三十一节 即济卦
第三十二节 未济卦
总 结
第四章 太极拳的卦形解
太极势(泰卦)
一、揽雀尾(四正)
掤势(渐卦)
捋势(蹇卦)
挤势(家人卦)
按势(既济卦)
二、单鞭(随卦)
三、提手上势(屯卦)
四、白鹤亮翅(益卦)
五、搂膝拗步(既济卦)
六、手挥琵琶(剥卦)
七、进步搬拦捶(同人卦)
八、如封似闭(家人卦)
九、十字手(复卦)
十、抱虎归山(既济卦)
十一、肘底看捶(蹇卦)
十二、斜飞势(损卦)
十三、海底针(艮卦)
十四、扇通背(无妄卦)
十五、撇身捶(谦卦)
十六、高探马(家人卦)
十七、左右分脚(井卦)
十八、转身蹬脚(大过卦)
十九、栽捶(贲卦)
二十、翻身二起脚(坤卦)
二十一、打虎势(蹇卦、井卦)
二十二、披身踢脚(挂树踢脚)(巽卦)
二十三、翻身蹬脚(大过卦)
二十四、野马分鬃(谦卦)
二十五、玉女穿梭(遯卦)
二十六、云手(同人卦与遯卦或家人卦与渐卦)
二十七、下势(解卦)
二十八、金鸡独立紧攀弓(大过卦)
二十九、倒撵猴(未济卦、蹇卦、既济卦)
三十、十字摆莲(解卦、升卦)
三十一、指裆捶(家人卦)
三十二、上步七星(否卦)
三十三、退步跨虎(萃卦)
三十四、推碾(随卦、贲卦)
三十五、转身双摆莲(解卦、升卦)
三十六、弯弓射虎(泰卦、临卦)、射雁(观卦)
三十七、合太极(复卦)
结 论
第五章 内外卦的解释
第一节 对内与外的认识
一、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二、内实精神,外示安仪
三、六合
四、内敛其神,外聚其气
第二节 各论
一、干卦
二、坤卦
三、泰卦
四、否卦
五、临卦
六、观卦
七、损卦
八、益卦
九、颐卦
十、大过卦
十一、小过卦
十二、既济卦
十三、未济卦
第三节 内外卦在对抗双方的体现
一、双方状态
二、互为因果
第六章 王宗岳《太极拳论》的易理
第一节 阴阳论
第二节 神明论
第三节 消长论
第四节 动静论
第五节 刚柔论
一、动静有常,刚柔断矣
二、刚柔相摩,八卦相荡
三、刚柔相推,变在其中
四、阴阳合德,刚柔有体
五、柔之为道,不利远者
六、刚柔杂居,吉凶可见
第六节 感而遂通,唯变所适
一、感而遂通
二、唯变所适
第七章 宋远桥太极功的易理
第一节 心会论
第二节 功用歌
第三节 八字歌
第四节 周身大用论
第五节 无极歌
第六节 太极歌
总结论
附录一 宋氏太极功源流支派论............. 宋远桥记
附录二 吴鉴泉等人拜宋书铭为师史料
记教授、太极拳名家于志钧先生............. 严翰秀撰
后记
序
《易经》在全世界都是一部知名的书,然而真正懂得「易经」、深入到「易经」内容的人,并不是很多。为什么呢?因为《易经》太难懂了。「易经」有六十四个卦,每卦有六个爻,那么,它就有384个爻。每个卦有一个卦辞、一个彖辞、一个象辞;每个爻有一个爻辞、一个爻的象辞。这样算起来,就有960段辞语,在《易经》中叫「断辞」,即断定占卜结果的辞。
这些众多的断辞,并不是与抽签简单的一对一关系,进入卦还有一套复杂的占筮方法,进入卦之后还要看爻辞。
这还不算,卦分上(外)下(内)卦;爻有初、二、三、四、五、上,共六个位置,刚(阳)柔(阴)两爻。卦与卦之间、爻与爻之间、爻与卦之间,都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
此外,卦爻辞都是用古代文言写的,所讲的事、物又都是两千五百年前上古时期的事、物,一个字义,并不一定是字的本义,也不一定是今义。
综合以上,了解「易经」太难了,读《易经》就是研究「易经」。
寻找太极拳的理论之源,首先要读「易」,即把《易经》读懂;然后寻找太极拳与「易经」的连接点,即太极拳从哪儿进入「易经」?
占卜是靠抽签进入卦爻的。太极拳显然不能用抽签的方法进入卦和爻。我们把每个卦的六个爻的刚柔虚实状态与太极拳每一个拳势的身体姿态和内部虚实作为切入点,进入「易经」。事实表明我们是成功的。
另外一个结合点是「易经」断辞的吉和凶、得和失,它们是占卜的结论。这恰恰可以作为太极拳的技击之优势与劣势、有利与不利。这些,对太极拳不仅有解释的意义,更有前瞻性的指导意义。
《易经》各卦各爻的阴阳消长、变化,也是太极拳与易经的契合点。
《易经》中的六十四个卦是由上下或内外两个八卦相错构成的,这恰好符合太极拳势的上和下及太极拳势的内与外。
由此可见,占卜是靠抽签的方法进入《易经》的;而太极拳则是靠技击方法打入《易经》的。于是,《易经》不但推断占卜的结果,也指导太极拳的理论与技术发展。
抽签是一种偶然性的行为。敌我双方搏击,也是一种偶然。搏击伊始,你无法断定和掌握敌方的攻击招势,你不知道他要如何打你,这就是偶然性,技击也是偶然性行为。从偶然性来讲,两者是一致的。这就是打开《易经》大门的钥匙!
《易经》不是赌博,不是一翻两瞪眼的投机。从《易经》的推断方法和断辞的内容看,它是符合辩证统一的法则的,它是按一分为二的发展观点行事的,它紧密地与占卜者因果联系。因此,《易经》是科学,而不是巫术。
作者从上述的观点和方法出发,对太极拳的理论进行了深入、详细地研究,剖析了太极拳的理论之源《易经》,用通俗的文字作出解释,力图使读者容易读懂。
作者为了撰写本书, 从开始构思, 学习《易经》,到执笔写作、完稿,前后花了6年时间。其间,遇到很大的困难,开始不懂《易经》的语言,后来又不得其门而入,几乎停笔,三易书稿,推倒了重新开始。现在终于定稿,付之印刷,与读者见面了。谢谢支持我的朋友、同好和家人!
于志钧于北京
前言
太极拳的经典理论,用言非常精辟,言简意赅,对指导练习太极拳至关重要。目前,对太极拳经典理论有许多解释,然而由于两方面的原因,都有不够深透之嫌。这两方面原因,一是太极拳功夫较高的拳师,在中国传统文化修养方面较欠缺;一是文化层次较高的人,往往太极拳的功夫不高。上述两者,解释太极拳经典理论,多流于表面化的文字推敲,或故神
其道有失玄虚。
故,当今太极拳的出版物,在太极拳理论方面留下一个很大的缺口。作者有鉴于此,试图编写一本解析太极拳理论的书。
写这样一本书的难度是很大的,因为太极拳有很多流派,他们都有一些本门派长期奉为经典的理论,其中有一些可能并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对此我们会很难说服,所以只能求同存异;我们不说人家就是不对,预留了一个讨论的空间。
还有一个问题是读者的太极拳水准高低悬殊,有人可能刚刚开始学习太极拳,还未接触传统太极拳;有人习练有年,可能太极推手和散手都有相当的水准,甚至有很高的水准。本书就面临一个读者需求不一的问题。怎么办呢?
作者准备兼顾不同水准的读者,书可以反覆地读,随着太极拳的功夫提高,对理论的理解就会加深。
如果理论仅仅起到回顾验证的作用,那就失去理论的意义。理论的重要意义是指导实践。太极拳的理论,是指导太极拳的习练和技击应用。所以,我们力图使读过本书的太极拳爱好者都能有所收益,对自己的拳艺理论能有所提高,对高水准者,也希望能有助于教学工作。
太极拳出现的历史不是很长,然而从它的孕育历史,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的春秋战国;它的理论可追溯到3000年前的「周易」。太极拳的理论涉及易学、老子、庄子、孔子、孙子、黄帝内经、道家七大学说。然而,其根本是易学,即《易经》。
太极拳不仅仅是一个理论系统,也不仅是一个技击方法,它的地位远远超过一门传统技击术,它实际上是世界上两大技击体系之一的代表,那就是以强者哲学为理念的西方技击术和弱能胜强为哲学理念的中国传统技击术。我们从这个高度认识太极拳。
太极拳的经典理论,讲的是太极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的技击原理,它有极丰富的实践领域,所有的原理在技击对抗中都能体现出来,表现出高超的技艺水准。
本书有坚实的中国历史背景,立足于丰富的太极拳实战经验,使理论的解读实实在在,没有玄虚之感,令人信服。
本书包含下述内容:
1. 简要地介绍了《易经》的基本知识;
2. 打开太极拳进入《易经》大门的钥匙;
3. 从《易经》上下卦和内外卦的关系找出太极拳的理论根源;
4. 从《易经》的卦和爻辞剖析太极拳势;
5. 用孔子解释《易经》的着作《系辞传》剖析王宗岳《太极拳论》。
6. 剖析宋远桥太极功的易理。
本书是第一部全面系统阐述太极拳的易理基础之书。希望读者能开券有益!
这本《太极拳理论之源 《易经》通俗解》,光看书名,我就感觉像是在寻找一个失落的宝藏。太极拳,练了这么多年,总觉得它不仅仅是几套动作,里面似乎蕴含着某种深刻的道理,但又常常难以言喻。而《易经》,那更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智慧的结晶。将这两者结合,就像是找到了打开太极拳奥秘的一把金钥匙。《易经》的“易”,意味着变化,而太极拳不正是讲究“变化”吗?阴阳相生,刚柔并济,这不正是《易经》中“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生动体现?我非常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将《易经》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巧妙地融入到太极拳的每一个招式、每一个运劲之中。它是否会剖析《易经》中的八卦、六十四卦,是如何对应太极拳中的不同方位、不同劲力?又或者,它会从《易经》的“损益”、“恒”等卦象中,去解读太极拳的“舍己从人”、“顺势而为”的训练原则?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所练习的太极拳,让我的练习不再是机械的模仿,而是充满智慧的感悟。
评分《太极拳理论之源 《易经》通俗解》——这个书名本身就蕴含着一种返璞归真的味道。太极拳,自古以来就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着不解之缘,而《易经》无疑是其中最深沉、最根本的思想源泉之一。许多习练者,包括我自己,常常在练习过程中感受到一种难以言喻的“道”的境界,但却苦于无法用语言清晰地表达,更不用说深入理解了。这本书的出现,仿佛是一道桥梁,连接了太极拳的实践与《易经》的智慧。我非常期待作者如何将《易经》中“宇宙观”、“人生观”的理念,具体地体现在太极拳的理论阐释中。比如,它是否会解析《易经》中的“天地人”三才之道,是如何体现在太极拳的“顶天立地”、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又或者,它会如何从《易经》“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哲理,来解读太极拳在面对不同对手、不同局面时,所展现出的灵活应变能力?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拳术,更是关于一种生活的哲学,一种修炼的境界,我充满了期待。
评分初见《太极拳理论之源 《易经》通俗解》这个书名,一种探索古老智慧的冲动便油然而生。太极拳,这项古老而迷人的运动,它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深邃的思想?而《易经》,这部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经典,是否正是解开太极拳奥秘的关键?我一直认为,真正的太极拳,并非仅仅是肢体的舒展,更是一种哲学的实践,一种对宇宙运行规律的体悟。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是我期待已久的明灯,它将如何把《易经》中那些晦涩的文字,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道理,并且与太极拳的桩功、发力、身法等相结合,这让我充满好奇。我猜测,它可能会从《易经》的“象”和“数”入手,来阐释太极拳的形意,例如,如何通过对卦象的理解,来领悟太极拳中“虚灵顶劲”、“含胸拔背”的要领;又或者,它会如何利用《易经》中关于“动静”的论述,来解析太极拳“动静相兼”、“阴阳互根”的精髓。这本书,无疑是对太极拳练习者的一次思想上的洗礼,我迫不及待地想一探究竟。
评分这部《太极拳理论之源 《易经》通俗解》,光是书名就足以点燃我对传统文化与武术的浓厚兴趣。太极拳,被誉为“哲学武术”,它所蕴含的东方智慧,总是让人着迷。而《易经》,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理解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经典之作。将这两者结合,无疑是一次对太极拳深层内涵的挖掘,一次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解读。我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引领我们,拨开《易经》的层层迷雾,去发现其与太极拳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是会从《易经》中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的演化逻辑,来解释太极拳的动作层次和劲力转换吗?又或者,它会借助《易经》中关于“刚柔”、“开合”、“进退”的辩证思想,来阐述太极拳的攻防原理?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窗户,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深刻、更加智慧的方式去理解和练习太极拳,不仅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心灵的修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敬畏之情也因此油然而生。
评分这部书的标题,一听就觉得很吸引人。《太极拳理论之源 《易经》通俗解》,这不仅仅是关于太极拳的修炼,更像是要带我们深入其思想的根源,去探寻太极拳背后那份古老而深邃的智慧。《易经》是什么?那可是我们中华文化中最古老、最核心的经典之一,它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对于理解宇宙万物的运行规律,乃至人生的起伏变化,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将《易经》与太极拳联系起来,这本身就充满了探索的价值。我尤其好奇的是,作者将如何把《易经》中那些抽象、玄妙的道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并且与太极拳的动作、理论相结合。是会从阴阳、五行这些基本概念入手,来阐释太极拳的刚柔相济、虚实变化吗?还是会借由卦象的演变,来解读太极拳的攻防进退、起势收势?我期待这本书能打开我对于太极拳更深层次的认知,不仅仅是停留在招式和套路上,而是能真正领悟到它所蕴含的哲学精髓,让我的太极练习,不仅仅是身体的运动,更是精神的修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