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一八九八年一月~一九六七年十月),字哲东,常州人。生于商人家庭。五岁入私塾,十四岁进冠英高等小学,次年去上海读中学。十九岁进东吴大学,一学期后,因病离校。后随族叔徐寅生举人在家习经史、文字、声韵、辞章。继投苏州工业专门学校擅长古文的刘巽权,攻古文、诗词等,以古文见长。其撰《项孝女墓志铭》和《胡义士诔》,曾得南京图书馆馆长柳诒征和国学大师章太炎赏识,为章的入室弟子。
一九二六年冬,在上海沪江大学执教期间,由杨杏佛介绍入国民党(国共合作期间)。一九二七年春,常州公安局长杨钖类遭当局通缉,避至武汉。六月,江苏省民政厅委其任武进县公安局长,到任不久,与新任县长顾树森取消了通缉令。对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进步分子不加迫害,使地下党的干部得到合法的掩护。同年十二月交卸。
一九二八年八月至南京中央大学中文系任讲师。次年春,江苏省党部张渊扬在武进审定「党籍」、「重发党证」,时其悉心教学,趁此脱离国民党。五年后,因友人邀请,往任武汉警备司令部少将参议。
一九三七年初,去职回常。三月,因炮兵技术研究处处长庄权邀请,任总务组主任。抗战开始,随炮技处迁到长沙、株洲。一九三八年初到中央陆军军官学校任教,随该校迁到铜梁、成都。一九三九年八月,改任武汉大学中文系教授,时武汉大学迁在四川乐山。
一九四六年秋至一九五二年,先后任中央大学、安徽大学、震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一九四八年夏至一九五二年十月,兼私立常州旅沪中学校长,一九五○年曾以特邀代表出席常州市二届二次人民代表会议,一九五二年加入国民党革命委员会。震旦停办时,调上海负责震旦撤销的善后事务。一九五六年四月,调上海市高教局。
一九五七年夏,为支援大西北建设,至兰州任西北民族学院语文系教授,兼汉语文教研组主任,同时任甘肃省民革委员。
其毕生致力于研究古文、骈文、辞赋、诗词等,着有《复驾说斋文初编》(四卷)、《雅确文编》、《雅确寓蜀文编》(五卷)、《甲辛骈文》、《雅确诗钞》、《屈宋韵略》、《屈赋论略》等着作。对《韩柳文》和《春秋三传》的研究,更为精湛,与章太炎研讨《春秋三传》的书信,达数十封,撰着《春秋三传述事考信编》、《左传笺记》、《左传考论》、《柳宗元评传》、《柳集诠订》、《韩集论文》、《韩愈评传》、《公羊笺记》、《左谷解难》、《谷梁笺记》等。章太炎曾为其《公羊榷论》写了《题辞》,文中称其:「得足下参伍此考,发见隐、匿,真如排云雾而见青天矣。」其赋有「上攀屈宋,下揖江庾,琢不凿真,采不湮骨」之誉。
另外,其对古玉器亦颇有研究,能从玉质、土色、琢工、盘工、制度名称、文字时代及器物的真赝等各方面作考证鉴别。在上海时,古董商人都请其鉴定玉器。着有《语玉》、《玉器研究综论》、《玉器考释》、《历代玉器实物举例》、《玉器与文化学术的关系》、《殷代殉葬玉器的情况》、《琰圭记》、《汉玉刚卯跋》、《刀剑及刀剑玉饰考》等。同时还涉及历史、书法等研究。
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搜集资料,对《清史稿》中列传补缺纠错,写过二百多篇列传稿。在安大,兼任国史馆名誉纂修时,又写了四十余篇碑跋稿。其书写诗文集和抄录前人诗文,皆为工整小楷。
其还是武术和武术史家。从十四岁起,练地蹚、少林拳。一九一九年,从山东来常的马锦标习弹腿、查拳。次年与赵毅甫、陈研因在本邑发起成立正德国技学社,任社长。一九二三年,到上海参加全国武术运动会,结交了北京体育研究社的周秀峰,向周学太极拳和形意拳,回常后,以太极拳教正德社员。先后又向杨少侯学杨派太极及推手,从杜心五学自然门拳。
一九三一年,又从河北郝月如学武郝式太极三年,得益最多。经由刻苦练习,不但深悟太极拳的理法,且对所学的其他拳术理法,也能触类旁通。一九三五年起兼任正德国技学社总教。
一九三九年,在成都与一位名震南北,号称「河北四虎」之一的朱国祯试技。朱身材魁梧,臂粗腰圆,精通武技内外功,以体力论,徐瘦小可被单手即掷。但徐用化劲法,黏沾其左右上下,轻如杨花,沾如蚕丝,问气探意,按之则下,举之则仰,弹之不走,拍之即返,摔之则借肩穿胯。
约纠缠了一刻钟,朱竟无法赢得,在场的武术界人士无不惊叹。新中国成立初,其在上海,某举重运动员见其瘦小,想以力戏试,相约两手相握,二足相抵,不料某被拉倒在其身后沙发上,旁观者皆觉惊奇。
其认为习武为了强身,首先应讲武德,与武术界同行试技,从不轻露锋芒;同时,重视对武术理论研究和武术史考证。学习人体生理学、巴甫洛夫高级神经活动学说和物理力学等科学知识,以探索阐发拳理。从郝月如学拳后,看到了李亦畬手写本太极拳谱,即否定张三丰创太极拳之说。
与陈子明订交,抄录了珍藏的《陈家沟旧谱抄本》,这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太极拳谱,为研究太极拳史起了重要作用。
透过对各种拳法的考证鉴别,对「达摩创《易筋经》」的传统说法,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写出了《易筋经疏证》,又和唐豪以大量确凿事实证明,紧那罗王传授棍法之说,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少林棍法的神秘色彩,认为少林武术,实乃广泛吸取民间武术长处而创造。还考出《形意拳要论》不是岳武穆的作品。所以形意拳种是否岳飞创造,也就有了疑问。认为研究武术历史,尤应剔除迷信荒诞之说。
他写过许多着作,出版过《国技论略》、《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谱理董辨伪》、《苌氏武技书》。手稿有《太极拳史考》、《太极拳新论》、《太极拳丛话》、《太极拳五咏》、《武郝系太极拳述论》、《太极拳谱笺》、《王宗岳<太极拳论>阐明的技击纲领》、《定式太极拳》、《太极剑》、《苌乃周武技述评》、《苌乃周武术学》、《少林史实考》、《<少林宗法图说>考证》、《形意约说》、《形意习录》、《谈八段锦》、《通臂拳讲习记》、《意气功》等。
《太极拳发微》和《太极拳源流记》手稿在「文化大革命」中遗失,后竟然在海外出版。
一九五○年,与徐致一等发起成立上海市武术界联谊会,任执行委员兼编审委员。一九五三年任上海市民族形式体育表演及竞赛大会评判员、华东第一届运动会民间体育评判员。从一九五六年起,每次全国武术表演比赛大会,均被国家体委聘为裁判或副总裁判。在兰州时,任武术协会副主席,历任甘肃省和兰州市武术比赛运动会裁判长。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准备着中国武术史以填补空白,由于「文化大革命」冲击,未能如愿。一九六六年十二月,突患脑溢血而半身不遂,次年十月在常病逝。
徐震简介
父亲徐哲东生平事略(徐云上)
第一部分 文章
略论武术的性质
太极拳简说
太极拳渊源简述
《洪门传说索隐》
《少林宗法图说考证》
正德学社述略
太极拳大师永年郝公之碑
吊拳师郝君文
故室吴夫人哀辞
第二部分 书信
章太炎致徐哲东信
张士一致徐哲东信(二封)
顾留馨致徐哲东信
徐哲东致顾留馨信(二封)
徐哲东致金仁霖信
徐哲东致林子清信(二封)
第三部分 诗
太极拳五咏
常州羊牧之辑录的徐震诗
第四部分 回忆录
忆徐师(吴仞之)
追念哲东师(曹融南)
怀念徐哲东先生(郑正之)
难忘的情谊(林子清)
后记
关于徐震先生,我能接触到的信息实在不多,更多的是通过一些零星的笔记、书信片段,甚至是对他同时代人作品中的只言片语的解读。我总觉得,他的“佚文”就像是从尘封的古籍中偶然翻出的几页书签,上面写着一些潦草却意味深长的句子。我努力地去捕捉这些只言片语所传递出的信息,试图从中勾勒出他的人生轨迹、他的思想世界。每一次的发现,都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了一盏小小的灯,虽然微弱,却足以照亮一小片未知的区域。
评分最近开始对徐震这个名字产生浓厚的兴趣,主要是因为在一些老一辈的学者的回忆录里,偶尔会提及到他的名字,并称赞其才情。但遗憾的是,关于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品,却鲜有详实的记载,仿佛他是一位隐于世的大家,留下的只是些许传闻。我尝试着在图书馆和网络上搜寻,希望能找到更多关于他的资料,了解他的思想和创作风格。然而,目前找到的信息仍然十分有限,这让我对那些“佚文”更加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评分在阅读一些关于民国时期文坛的资料时,我常常会留意到一些名字,其中“徐震”这个名字出现的频率并不高,甚至可以说是相对冷僻。然而,每当提及他,总会伴随着一些“佚文”、“遗稿”这样的词汇,这让我不禁想象,这位文人是否因为某种原因,未能留下系统而完整的作品,而我们现在所能窥见的,或许仅仅是他才华洋溢生命中那些不为人所知的碎片。这种“遗珠”的感觉,总是让人心生惋惜,但也正是这种不完整,反而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魅力,仿佛他是一个谜,等待着有心人去一点点地揭开。
评分偶尔会和同好们聊起一些近现代文学史上的“遗珠”人物,徐震的名字总会在不经意间被提及。大家会感叹,如果他能留下更多更完整的著作,今天的文坛或许会是另一番景象。我个人一直对那些在历史洪流中被忽略或遗失的文化遗产抱有深厚的情感,徐震的“佚文”恰恰符合了这种定位。想象一下,那些可能闪耀着独特思想光芒、蕴含着深邃情感的文字,如今只能零星散落在各处,甚至可能已经永远消失。这种无法弥补的损失,总会引发一种莫名的惆怅。
评分最近迷上了一位我不太熟悉的近代文人,名字叫徐震。之前偶然在一家旧书店里翻到一本他零散的文章集,装帧朴素,字迹虽有些泛黄,却透露着一股沉静的力量。我至今仍清晰地记得,那次邂逅的瞬间,仿佛触碰到了一段被时间掩埋的珍贵记忆。我尝试着去了解这位徐震先生,但发现关于他的生平资料并不算特别详尽,许多记载都显得零碎而模糊,仿佛他本人就像他的佚文一样,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一些若隐若现的痕迹。这种神秘感反而激起了我更强烈的好奇心,让我想要去拼凑出关于他的更多信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