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永泉先生(1904-1987)自少跟父亲随杨健侯宗师学太极拳,特别被允许到杨家家中学拳,又得杨健侯宗师子杨少侯宗师、杨澄甫宗师教导。在这样的背景下,汪永泉先生学到了杨氏家中不外传的太极拳内容。
历来太极拳中内功及技击内容从不轻易传授,杨氏三代虽然学生门人众多,就是正式拜门弟子也不少。可是除招式、套路外形外,太极拳的内功及技击「只传给子孙和少数徒弟。所以后辈真正得到技击之道真传者,除杨氏子孙外,确实不多了。」
朱春(火宣)先生眼见太极拳很多珍贵的内容面临失传之际,决定公开父亲朱怀元先生的遗稿笔记拳及推手的照片及录影:内容包括笔录汪永泉先生口述杨氏家传的太极拳内容(和杨健候宗师杨少候宗师、杨澄甫宗师们的心得)及汪永泉先生、朱怀元先生精研数十年的心得,可说近百多年来几代太极拳宗师的心得结晶,『讲自己如何将前辈的理论结合到实践中去的体会』。原部份内容只曾对门内弟子教授,不打算付梓或公开,现在朱春(火宣)先生打破禁忌,无私的将之公开,是希望给有兴趣于此道者,不要单着眼在外形姿势之上,要抢救、恢复、互相钻研、领悟太极拳博大精深的内涵:掌握动中求静,静中求动及神、意、气化合的内功,正心养气修身,外以武事敌,以拳入道─由武术、武艺臻武道,得功成大用、纯任自然、天人合一之道。
作者简介
朱怀元
生于1911年5月16日,仙于1999年2月27日,享年88岁。曾于1932年受教于王海蓉学习如意通背拳,1934年随汪永泉学杨氏太极拳,1957年正式拜入汪门。为汪门功夫最佳、学生最多、影响面最广的传人。
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宁静而深刻的顿悟。初看书名,以为只是普通的武术教学,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汪永泉先生的《功札记》,更像是一部修行日记,记录了他与杨氏太极拳数十年如一日的对话。那些看似简练的文字,背后却蕴含着无数次反复的揣摩和体悟。我惊喜地发现,书中对一些细节的强调,往往是我们在日常练习中容易忽略的关键点,例如如何才能真正做到“松而不懈”、“沉而不僵”。这些细微之处,却是决定太极拳功力的重要因素。而“珍影集”则像是为这些文字注入了生命。看着照片中汪先生的每一个定格,我仿佛能感受到他内在的松静,能体会到他如何通过身体的细微调整来达到力的统一。这是一种超越语言的传递,是一种直观的感受。这本书让我明白,太极拳的精髓,不仅在于形,更在于神,在于那种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内在修炼。它引导我从一个外在的模仿者,逐渐走向一个内在的体悟者,这是一种质的飞跃,也是这本书带给我的最珍贵的礼物。
评分读罢此书,我最大的感受便是那种扑面而来的“老派”武术气息。不同于如今市面上充斥着许多过于理论化、甚至有些“玄乎”的太极拳书籍,汪永泉先生的这本《功札记》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傅,坐在你面前,娓娓道来他多年的练功体会。书中对每一个动作的讲解,都力求精准,不含糊,仿佛你就能看到他在一张泛黄的纸上,一笔一画地记录下自己感悟最深的地方。我尤其欣赏书中那些细致入微的描述,比如对呼吸的配合,对力量的运用,对精神的集中,这些都是太极拳练习中最容易被忽略却又至关重要的环节。而那些“珍影集”,则更是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当我看到那些黑白照片中,汪先生那沉稳而充满力量的身姿,我仿佛能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那种坚韧不拔的毅力。这些照片不仅仅是记录,更是无声的教学,让我能够更直观地去模仿、去体会。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让我明白,太极拳的精髓,并非高不可攀,而是通过日复一日的勤奋练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它让我重拾了对传统武术的敬畏之心,也让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练习太极拳的信心。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汪永泉传杨氏太极拳功札记附珍影集》是一部极具文献价值的著作。对于研究杨氏太极拳的发展脉络,以及深入理解汪永泉先生的武学思想,它提供了不可或缺的一手资料。我尤其对书中提及的“札记”部分印象深刻,那些文字记录的不仅仅是招式的演练,更蕴含着汪先生在不同练习阶段的体悟、遇到的瓶颈以及突破的方法。这种记录方式,对于正在练习杨氏太极拳,或者对太极拳技艺有深入探索意愿的习练者来说,无疑是极具启发性的。它让我们看到,一位大师级的拳师,并非天生如此,而是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深刻的思考,才达到了如此境界。而“珍影集”部分,更是将这种文献价值推向了新的高度。这些影像资料,是那个时代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它们能够帮助我们打破对太极拳动作的刻板印象,看到更生动、更鲜活的练功场景。通过对比书中的文字描述和影像资料,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汪先生的拳法特点,也能从中发掘出更多关于杨氏太极拳的细节和精髓。这本书,对于严肃的太极拳研究者和爱好者而言,绝对是不可多得的珍宝。
评分初次见到这本书的书名,就有一种被历史的厚重感和技艺的传承所吸引。汪永泉先生的名字,在太极拳界早已是如雷贯耳,而“传杨氏太极拳功札记”,更是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武学精髓,往往隐藏在前辈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刻苦磨练之中,那些看似平凡的“札记”,可能蕴含着无价的练功心得和对杨氏太极拳深刻的理解。我尤其好奇,在这本书中,汪先生会如何梳理和阐述杨氏太极拳的功法要领,是否会透露出一些不为人知的细节,或者对一些经典的招式进行独到的解读。再者,“附珍影集”这个部分,更是激发了我对这本书视觉体验的想象。在那个年代,能够留下珍贵的影像资料,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我迫切地想看到,通过这些影集,能否更直观地感受到汪先生当年练拳的神韵,能否从他的身形、姿态中领悟到杨氏太极拳的精髓。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武术书籍,更是一份承载着历史记忆和武术智慧的宝贵财富,我非常期待能够通过阅读它,深入了解汪永泉先生的太极拳造诣,感受杨氏太极拳的独特魅力。
评分阅读此书,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对武学充满敬意的年代。汪永泉先生的文字,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充满了他对杨氏太极拳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循序渐进的讲解方式,从基础功法的拆解,到招式之间的衔接,再到意境的体悟,都显得那么自然而流畅。读来让人感觉,学习太极拳,并非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而是一个充满乐趣和智慧的探索过程。而那本附带的“珍影集”,更是锦上添花。那些老照片,虽然年代久远,却依然能够清晰地捕捉到汪先生练拳时的一招一式,他的神情,他的姿态,都充满了力量和韵味。我常常会一边对照书中的文字,一边欣赏照片,仿佛置身于他的练功现场,感受着他那份对武术的执着和热爱。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杨氏太极拳,也让我对汪永泉先生这位武学大家肃然起敬。它不仅传授了技艺,更传递了一种精神,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精神,这对于任何一位热爱武术的人来说,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