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鑑》,简称《通鑑》,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三百万字,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西元959年),计跨十六个朝代,包括秦、汉、晋、隋、唐统一王朝和战国七雄、魏蜀吴三国、五胡十六国、南北朝、五代十国等其他政权,共1362年的逐年记载详细历史。它是中国的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本书特色
★「古籍今註今译」为台湾商务印书馆与文复会(国家文化总会)、国立编译馆合作出版,为中华文化之精髓,註译者皆为地位尊崇之国学大师,绝对是此类书籍权威之大作!
作者简介
司马光(1895~1974)
字君实,号迂叟。生于宋真宗天禧三年,卒于宋哲宗元祐元年,享年68岁,后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陕州夏县(现在属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他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鑑》。司马光为人温良谦恭、刚正不阿,其人格堪称儒学教化下的典范,历来受人景仰。
註译者简介
李宗侗(1895~1974)
字文伯,河北省高阳县人。自幼聪明过人。17岁时到法国留学,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1924年返国,受聘于国立北京大学,兼法文系主任,曾出任故宫博物院秘书长等职。1948年,受聘为国立台湾大学历史系教授。后历兼国史馆史料审查委员、编译馆编审委员、台湾省文献委员会顾问、中华文化复兴运动推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对中国古代史颇有研究,在学术上时有独特见解。
夏德仪(1901~1998)
号卓如,为台湾大学历史系文史渊博精深知名教授。1901年出生于江苏,北大历史系毕业,1946年来台任教,先后开授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外交史等课程。教学之余并担任中学历史教科书编委,以及参与台湾文献丛刊的史料编纂工作。1994年完成《百吉老人自订年谱》一书。退休后定居美国,1998年去世于美国匹兹堡寓所,享年98岁。
当我拿到这本《资治通鉴今注·第十册 隋纪·唐纪》时,心情是既兴奋又有些忐忑的。兴奋在于能够接触到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忐忑则是因为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但一旦开始阅读,所有的顾虑都烟消云散了。这套书的注释做得太出色了,它就像是一位耐心的向导,在我迷失在历史的迷宫时,及时地为我指明方向。对于隋朝灭亡的分析,注释中引用的各类史料和学者的观点,让我看到了一种多角度的审视,不再是简单地归咎于某一个人的过失。隋朝的建立本身就是一次巨大的变革,而其迅速的覆灭,也折射出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经济发展以及统治策略的种种问题。读到《唐纪》,更是让人心潮澎湃。李世民的开明君主形象,在注释的衬托下,显得更加真实可信,他如何处理与臣下的关系,如何制定国家政策,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而那些关于边疆民族、对外关系、文化交流的细节,更是极大地拓展了我的历史视野。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历史书,更像是一面镜子,照见了过去的辉煌与落寞,也引发了我对当下社会发展的思考。
评分这次阅读《资治通鉴今注·第十册 隋纪·唐纪》的经历,可以说是相当震撼的。我一直认为,《资治通鉴》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治运作和历史发展脉络的必读之作,但古文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这套“今注”本的出现,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我原本以为注释只是简单地解释几个生僻字,但实际上,它提供了远超我预期的信息量。在隋朝的历史叙述中,我看到了那个朝代从建立之初的雄心勃勃,到其内部权力斗争的暗流涌动,再到最终被农民起义的洪流所吞噬的全过程。注释中对于一些政治事件的背景、参与人物的动机,以及不同史籍记载的差异,都进行了深入的阐述,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生逻辑。当我翻到《唐纪》时,那种盛唐的气象扑面而来。无论是政治制度的完善,还是军事上的扩张,亦或是文化上的繁荣,都通过条理清晰的叙述和详实的注释,呈现在我眼前。尤其是关于唐朝与周边民族的关系,以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这些内容让我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开放与包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既保留了司马光的史学深度,又以现代的解读方式,让更多读者能够轻松地进入那个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
评分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本《资治通鉴今注·第十册 隋纪·唐纪》真的不仅仅是一本“读懂”历史的书,更是一本“理解”历史的书。在阅读过程中,我发现那些被我一直以来简单理解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在注释的层层剥开下,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关于隋朝灭亡的论述,我不再仅仅停留在“隋炀帝暴虐无道”的表面认知。注释中引用的文献,让我看到了隋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存在的深层矛盾,以及中央集权与地方势力的博弈。那些关于科举制度、大运河建设的讨论,都让我对其历史地位有了更客观的评价。转到《唐纪》,我更惊叹于作者对唐朝初期政治格局的细致描绘。从“玄武门之变”的权力斗争,到李世民如何巩固统治,再到唐朝对外关系的策略,每一个细节都充满了智慧和远见。注释中对当时官制、法律、社会习俗的解释,也让我对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有了更具象的了解。读这本书,仿佛穿越时空,亲历那些历史的转折点,感受那个时代人物的悲欢离合。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是历史思维的启迪,让我学会如何去分析、去判断,去独立思考历史的真相。
评分这套《资治通鉴今注·第十册 隋纪·唐纪》算是我最近一次沉浸式阅读的体验了。翻开它,首先扑面而来的就是那种厚重感,纸张的触感、油墨的香气,都是现代电子书无法比拟的。虽然是“今注”,但它并没有因此失去古籍的风骨,排版清晰,注释详实,每一处引文、每一处历史事件的考证都做得非常到位。我尤其喜欢的是它对一些关键历史人物的解读,很多时候,我们对历史人物的印象往往是单一的,但通过这些注释,可以看到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境下的复杂心态和多面性。读《隋纪》的部分,隋朝那短暂却又波澜壮阔的兴衰,通过作者细致的梳理,变得更加立体鲜活。那句“天下苦秦久矣”到了隋朝,仿佛又化作了“天下苦隋久矣”的无奈,但又不乏其开创性的痕迹,这种矛盾感被很好地呈现出来。而转向《唐纪》,初唐时期那种蓬勃向上、万邦来朝的气象,更是跃然纸上,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但又不是专业研究者的人来说,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可读性,能够引导我一步步深入历史的肌理,理解那些被时间尘封的往事。
评分不得不说,能够拥有一套《资治通鉴今注·第十册 隋纪·唐纪》真是一件非常值得庆幸的事情。我原本对历史的了解更多是通过影视剧和通俗读物,总觉得有些片段不够连贯,或者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解读。而这套书,则像是给我搭建了一个坚实的知识框架。它不仅仅是记录史实,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今注”的方式,将古老的文本与现代读者的理解方式进行了巧妙的连接。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与一位博学多才的智者对话。在隋朝的部分,我感受到了那种改革的阵痛与创新的代价,杨坚的雄才大略,隋炀帝的雄心壮志,以及最终的王朝覆灭,都充满了戏剧性,但注释的加入,让我看到了隐藏在这些戏剧性背后的深层原因。而到了唐朝,从太宗的“贞观之治”到高宗时期的承上启下,再到武则天的时代,每一次权力交接、每一次政策调整,都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我尤其欣赏的是,作者在处理争议性历史事件时,能够呈现出不同的史料观点,而不是简单地给出一个结论,这给了我很大的思考空间。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思维的锻炼,一种对历史复杂性的深刻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