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之比较与继受

刑法之比较与继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刑法
  • 比较刑法
  • 继受刑法
  • 法学
  • 法律
  • 犯罪
  • 刑罚
  • 法理学
  • 国际刑法
  • 刑法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收录作者过去发表有关比较刑法之论文,并综合各篇论文之研界成果,作为全书之序文。透过各篇之研究,作者认为外国法制之认识,仅为研究之基础与起点,并非最终之标准答案;对于本国之法律规定,不仅应加强内涵之认识,更应珍惜过去立法与司法之经验;最终,则是应当让本国学术生根,走出本国之法律制度乃至于学术上之理论方法。希望这些观点,能成为日后国内刑法学界在比较法研究上之参考。
《法律思想的变迁与重构:从古代法典到当代规范》 本书聚焦于法律思想的宏大叙事,追溯其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进脉络,并深入探讨这些思想如何塑造了现代法律体系的结构与精神。它不是一部法律条文的汇编,而是一场关于“法律之为物”的深刻哲学思辨与历史考察。 --- 第一部分:法律思想的源头与奠基(古代至中世纪) 本书首先将读者带回人类文明的早期,审视那些塑造了后世法律框架的古老智慧。 第一章:神圣秩序与早期成文法 本章详细考察了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的法典(如《汉谟拉比法典》),分析其神授性、惩罚的复仇主义色彩以及对社会等级的固化作用。重点探讨了这种“神圣命令”如何成为早期法律权威的基石。随后,我们将目光投向古埃及和早期以色列的律法体系,辨析“公义”概念在此时期是如何与宗教伦理深度捆绑的。这里的核心议题是:当法律直接来源于神祇时,其解释权与执行权如何体现出早期的权力制衡雏形? 第二章:希腊的理性光辉与城邦的法律实践 本书深入剖析了古希腊(特别是雅典)在法律理论上的革命性贡献。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哲学如何渗透到城邦的法律构建之中?我们不再满足于对神谕的盲从,而是开始探讨“自然法”的萌芽——即存在一套超越城邦法令的、可通过理性发现的普遍正义原则。本章细致区分了雅典的民主审判实践与斯巴达的寡头司法结构,展示了法律形态对社会形态的敏感性。 第三章:罗马法的集大成与普世精神的酝酿 罗马法是西方法律思想无可争议的里程碑。本部分将详述《十二铜表法》的朴素与严苛,继而聚焦于古典法学家(如盖尤斯、乌尔比安)的理论构建。我们重点分析了罗马私法体系的精妙之处——例如“所有权”、“合同”和“侵权”概念的成熟,这些概念脱离了宗教和血缘的束缚,展现出法律的纯粹逻辑性。最后,本书将剖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的编纂意义,探讨它如何成为后世欧洲大陆法系复兴的“活水源头”。 第四章:中世纪的冲突与融合:教会法与世俗法的角力 中世纪是法律思想的“过渡期”。本章探讨了日耳曼习惯法如何与日渐强大的基督教教会法(Canon Law)发生冲突与融合。教会法不仅规范了教徒的内心生活,更在婚姻、继承等领域深刻影响了世俗司法。同时,我们关注博洛尼亚大学的复兴,以及日耳曼法和罗马法在欧洲大陆上的“复苏”过程,预示着现代法律统一体的形成。 --- 第二部分:现代法律的构建:理性、主权与人权(近代) 进入近代,法律思想完成了从神圣权威向世俗主权和个体权利的根本性转移。 第五章:自然法理论的巅峰与社会契约论的崛起 本章是全书的理论核心之一。我们将聚焦于霍布斯、洛克和卢梭,分析他们如何运用“社会契约”的概念来论证国家权力的合法性基础,并以此为出发点推导出公民的自然权利。重点阐述洛克关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的思想如何直接成为自由资本主义的法律基石。 第六章:启蒙时代的法律理性化:法实证主义的先声 边沁的功利主义和孟德斯鸠对“三权分立”的精辟论述,标志着法律思想的世俗化和工具理性化。本书探讨了这些思想如何催生了法典编纂的运动(以《拿破仑法典》为代表)。分析法典化尝试如何旨在消除法律的模糊性和地方差异,追求法律的确定性、清晰性和可预测性。这标志着对自然法抽象原则的暂时性后退,转向对“人定法”的绝对推崇。 第七章:法律科学的诞生:历史学派的批判与德国的贡献 面对法国大革命后的激进变革,萨维尼领导的“历史法学派”提出了重要的反思。本章详细分析了其“民族精神”(Volksgeist)理论,认为法律是民族历史积淀的产物,不应被恣意立法所割裂。这种强调历史连续性的观点,深刻影响了德国民法典的制定过程,并为后来的法律社会学研究埋下了伏笔。 第八章:十九世纪的法律分化与专业化 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法律领域开始急剧分化。本书将探讨刑法理论(如贝卡里亚的古典学派向实证学派的过渡)、宪法理论的成熟(议会主权与司法审查的早期形态),以及商法作为适应经济活动的新兴领域是如何被纳入国家规范体系的。 --- 第三部分:当代法律的挑战与重构(二十世纪至今) 进入二十世纪,法律思想面临着全球化、技术进步以及对历史不公的深刻反思。 第九章:法实证主义的巩固与凯尔森的纯粹法理论 本章深入剖析了二十世纪法实证主义的集大成者——汉斯·凯尔森的“纯粹法理论”。重点解读其“规范阶层结构”和“基本规范”(Grundnorm)概念,理解这种理论如何试图将法律从道德、政治的泥淖中剥离出来,构建一个自洽的、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 第十章:对法律正义的追问:批判性法律研究与后现代反思 面对两次世界大战带来的制度性失败,以及对既有法律结构中潜在偏见的揭示,批判性法律运动(CLS)应运而生。本章分析了后现代思想(如福柯的权力/知识理论)如何被用于解构法律的“中立性”表象。探讨法律如何被视为一种权力工具,及其对边缘群体的影响。 第十一章:全球化时代的法律变迁与跨国法域的形成 全球化对传统主权国家的法律实践提出了挑战。本书探讨了国际公法、国际私法的演进,以及人权法作为超越国家主权的“普世道德底线”是如何确立和执行的。分析了国际商事仲裁、跨国公司治理等新法律形态的出现,以及它们如何重塑了国家内部的法律权威。 第十二章:技术、伦理与法律的未来边界 最后,本书探讨了当代法律面临的前沿挑战。从生物伦理学对生命权的重新定义,到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对隐私权、契约自由的颠覆,本书旨在展示法律思想如何被技术进步所驱动,并被迫重新界定“主体”、“行为”和“责任”等核心概念。这部分强调法律的动态适应性,而非僵化的教条。 --- 结语:法律的永恒张力 本书最终总结道,法律思想史是一部关于“秩序与自由”、“普遍性与特殊性”、“权威与理性”之间永恒张力的记录。理解这些历史上的重构,才能更好地把握当代法律的局限与希望。 本书适合法学专业学生、法律史研究者、政治哲学爱好者,以及所有对人类理性如何构建社会秩序抱有深切兴趣的读者。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谢辞

▲刑法之比较与继受──代序
壹、我国刑法之继受背景  3
贰、继受下之比较立场  4
参、本书所进行之尝试  6
肆、结 论  10

▲内乱罪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壹、前 言  15
贰、民国以来的内乱罪  16
参、现行规定的分析  25
肆、比较法之考察  31
伍、结 论  36

▲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在立法上之检讨
壹、前 言  45
贰、法律沿革之观察  50
参、犯罪学之观察  59
肆、结 论  72

▲规范成长之轨迹──以刑法第三百十五条妨害书信秘密罪为例
壹、前 言  79
贰、我国妨害书信秘密罪之演变  79
参、比较法之观察  87
肆、我国妨害书信秘密罪之未来发展  94
伍、结 论  100

▲检视我国贩卖人口刑罚规定之演进
壹、前 言  105
贰、民国以来刑法规定之演进与问题  110
参、联合国人身交易议定书  132
肆、日本因应联合国公约之修法经过与成果  137
伍、我国新订人口贩运防制法  144
陆、结 论  156
附录 日本刑法有关买卖人口规定之新旧条文对照表 158

▲想像竞合与实质竞合──由刑法内跃升为公法间之一般原则
壹、前 言  165
贰、符合多数法律规定在刑法上之处理  168
参、刑法原则在辅刑法之适用  178
肆、刑法原则在社会秩序维护法之适用  181
伍、刑法原则在行政罚法之适用  197
陆、结 论 204

▲轻微案件在刑法上之处理
──以最高法院七十年台上字第七三二三号裁判作为检验对象
壹、前 言  209
贰、抢夺构成要件之适用  213
参、隐藏在裁判背后之可能想法  217
肆、比较法上之参考  219
伍、结 论  226

▲成见产生歧视、无知导致恐惧
──重新检视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
壹、法制演进与立法目的  231
贰、花柳病与麻疯──法事实之描述  232
参、规范本身之问题  243
肆、我国有关规范之比较  254
伍、比较法之观察  261
陆、结论──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之删除 265

▲非医师之医疗行为在刑法上之评价
壹、前 言  271
贰、医疗行为之独占与禁止  272
参、自我之医疗行为  283
肆、对他人之医疗行为  287
伍、结 论  295

图书序言

谢辞

  过去这些年,先后发表了一些文章,有些是教学性质,有些是研究性质。研究性质的文章,其中不免引用相当数量的外文资料,作为本国资料的对比,或是用以弥补本国文献的不足。本国资料与外国文献固然不能偏废,但是,两者之间应当呈现怎样的关系,或者说,在我国法的探讨上,国外法律制度或实证资料究竟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逐渐成为这些文章背后所关心的课题。外国制度、学说或实证资料,固然具有一定价值,但是终究不能取代本国制度规定与实践经验,因此,挑选内容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并综合其中的想法,而成为本书。

  陈之藩先生着名的「谢天」一文说:「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即是需要众人的支持与合作,还要等候机会的到来。」这本论文集的完成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没有老师们的教导、朋友们的鼓励、学生们的热情,及元照出版公司全体同仁的协助等等,或许并不会有成书的一天。

  此外,还要特别感谢高大法学丛书的两位匿名审稿人,对本书提出的各种意见,让作者因此有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最后,仅以本书献给养育并栽培我的父母,虽然他们都已经不在人世;并感谢带领我走过人生中死荫幽谷的上帝。

谢开平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门学问,除了深入钻研内部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能看到它在“外”面的样子,也就是跟其他相关的领域进行对比和联系。这本书的“比较”部分,让我对这一点有了非常大的期待。我希望作者能透过对不同国家刑法体系的观察,揭示出刑法在本质上的共性与差异。比如,关于“罪刑法定”原则,虽然是大陆法系的基石,但在实践中,各个国家是如何界定“法律”的范围?又或者,在处理一些社会新兴的议题,像网络霸凌、基因编辑伦理等,不同法系下的刑法是如何应对的?会不会有一些在台湾尚未成熟,但在他国已经发展出相当成熟的应对机制?“继受”的部分,我则希望它能探讨,当台湾在“继受”其他国家刑法理论或制度时,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又有哪些曾经犯过的错误?例如,过去在“少年刑法”的制度设计上,我们是如何参考国外的经验,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重新审视台湾刑法的发展历程,并且从中汲取养分,去思考未来的可能方向。

评分

作为一个对法学理论有浓厚兴趣的台湾读者,我时常会思考,法律的生命力究竟体现在哪里?这本书的书名《刑法之比较与继受》,立刻就勾起了我对此问题的探索欲。“比较”二字,让我联想到,透过与不同国家、不同法系的刑法体系进行对照,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台湾刑法的特色与不足。我想象作者或许会深入探讨,例如在“犯罪构成要件”的分析上,不同国家是否有更精细或更创新的区分方式?又或者是,在“刑罚的科处与执行”方面,有哪些理论是台湾可以借鉴,从而实现更公正、更有效的惩罚?而“继受”这个词,则触及了台湾法律发展的深层历史。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剖析,台湾刑法在“继受”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转折点?哪些学说或制度的引入,对台湾刑法的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我更期待书中能包含对“继受”过程的批判性反思,例如,我们是否曾盲目地模仿,而忽略了本土的实际情况?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觉到,它有机会提供一个视角,让我们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法律,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去评判、去塑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刑法。

评分

“继受”这个词,也让我觉得非常有共鸣。毕竟,台湾的法学思想,很大一部分是源自德国和日本,然后经过本土化的发展。所以,这本书在讨论“继受”时,我希望它能深入到更细致的层面。不只是简单地把某个国家的法律条文“拿过来”或者“翻译一下”,而是要探讨在“继受”的过程中,哪些部分是成功的,哪些部分可能水土不服,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比如,某个概念在原属国可能是天经地义的,但移植到台湾之后,却因为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的差异,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解读或者适用上的困难。作者会不会分析,在“继受”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转化”或者“变异”是值得关注的?例如,德国刑法中的“客观归责”理论,在台湾的司法实践中,究竟是如何被理解和应用的?又或者,在惩罚某些新型犯罪,比如网络犯罪时,我们过去“继受”来的许多理论框架,是否还能应付自如?我对书里关于“继受”的批判性反思特别感兴趣,希望它不是仅仅陈述事实,而是能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为何要“继受”?“继受”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更主动、更有意识地去“继受”那些真正适合台湾社会、能够促进刑法正义的原则和制度。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上那个“刑法之比较与继受”的标题,一开始就吸引了我。身为一个在台湾唸书、接触过不少法学理论的学生,总觉得台湾的刑法虽然有其发展脉络,但很多时候还是跳脱不了大陆法系的老框架,有时读起来会觉得有点“关起门来”的感觉。所以,当看到“比较”这个词,我立刻就有了期待。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是跟英美法系做对比?还是跟一些亚洲其他国家的法律做比较?比如说,日本的刑法对我们影响很大,但随着时代演进,他们在某些犯罪构成要件的解释、或是刑罚的适用上,是否已经走出一条新的路?又或者,作者会不会探讨一些在大陆法系国家中,比较少被触及,但却能在其他法系中找到有趣例子的议题?例如,对于“故意”的认定,在不同的体系下,其概念的边界和证明方式会不会有显著的差异?“过失”的判断标准,又会不会因为风险意识、注意义务的定义不同,而导致结果天差地别?更深一层想,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这些经典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容许的界限又是如何拉动的?我非常期待书里能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案例,透过比较,能帮助我更清晰地看见台湾刑法在某些议题上的位置,甚至启发新的思考方向。

评分

关于“刑法”这个主题本身,我其实一直都抱持着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心态。敬畏是因为刑法牵涉到人民最基本的自由和权利,它的每一个条文、每一次解释,都可能对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好奇则是因为,刑法不只是一堆枯燥的法律条文,它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甚至是对人性的理解。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比较”和“继受”这两个字,让我觉得它有可能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刑法。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只停留在条文解释和判例汇编的层面,而是能跳脱出来,去探讨刑法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阶段下的发展趋势。比如,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很多犯罪形态都跨越了国界,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在刑法上的合作与冲突会是如何体现?“比较”的角度,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行为在A国是被严厉禁止的,但在B国却相对宽松?“继受”的视角,则可能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是如何吸取他国经验,来完善自身的刑法体系。我很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刑法这门学问背后更深层的意义,让我们不只是“知道”刑法是什么,更能“理解”刑法为何如此。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