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辞
▲刑法之比较与继受──代序
壹、我国刑法之继受背景 3
贰、继受下之比较立场 4
参、本书所进行之尝试 6
肆、结 论 10
▲内乱罪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壹、前 言 15
贰、民国以来的内乱罪 16
参、现行规定的分析 25
肆、比较法之考察 31
伍、结 论 36
▲刑法第二百七十二条在立法上之检讨
壹、前 言 45
贰、法律沿革之观察 50
参、犯罪学之观察 59
肆、结 论 72
▲规范成长之轨迹──以刑法第三百十五条妨害书信秘密罪为例
壹、前 言 79
贰、我国妨害书信秘密罪之演变 79
参、比较法之观察 87
肆、我国妨害书信秘密罪之未来发展 94
伍、结 论 100
▲检视我国贩卖人口刑罚规定之演进
壹、前 言 105
贰、民国以来刑法规定之演进与问题 110
参、联合国人身交易议定书 132
肆、日本因应联合国公约之修法经过与成果 137
伍、我国新订人口贩运防制法 144
陆、结 论 156
附录 日本刑法有关买卖人口规定之新旧条文对照表 158
▲想像竞合与实质竞合──由刑法内跃升为公法间之一般原则
壹、前 言 165
贰、符合多数法律规定在刑法上之处理 168
参、刑法原则在辅刑法之适用 178
肆、刑法原则在社会秩序维护法之适用 181
伍、刑法原则在行政罚法之适用 197
陆、结 论 204
▲轻微案件在刑法上之处理
──以最高法院七十年台上字第七三二三号裁判作为检验对象
壹、前 言 209
贰、抢夺构成要件之适用 213
参、隐藏在裁判背后之可能想法 217
肆、比较法上之参考 219
伍、结 论 226
▲成见产生歧视、无知导致恐惧
──重新检视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
壹、法制演进与立法目的 231
贰、花柳病与麻疯──法事实之描述 232
参、规范本身之问题 243
肆、我国有关规范之比较 254
伍、比较法之观察 261
陆、结论──刑法第二百八十五条之删除 265
▲非医师之医疗行为在刑法上之评价
壹、前 言 271
贰、医疗行为之独占与禁止 272
参、自我之医疗行为 283
肆、对他人之医疗行为 287
伍、结 论 295
谢辞
过去这些年,先后发表了一些文章,有些是教学性质,有些是研究性质。研究性质的文章,其中不免引用相当数量的外文资料,作为本国资料的对比,或是用以弥补本国文献的不足。本国资料与外国文献固然不能偏废,但是,两者之间应当呈现怎样的关系,或者说,在我国法的探讨上,国外法律制度或实证资料究竟应当扮演怎样的角色,逐渐成为这些文章背后所关心的课题。外国制度、学说或实证资料,固然具有一定价值,但是终究不能取代本国制度规定与实践经验,因此,挑选内容具有代表性的文章,并综合其中的想法,而成为本书。
陈之藩先生着名的「谢天」一文说:「无论什么事,得之于人者太多,出之于己者太少。因为需要感谢的人太多了,就感谢天罢。无论什么事,不是需要先人的遗爱与遗产,即是需要众人的支持与合作,还要等候机会的到来。」这本论文集的完成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没有老师们的教导、朋友们的鼓励、学生们的热情,及元照出版公司全体同仁的协助等等,或许并不会有成书的一天。
此外,还要特别感谢高大法学丛书的两位匿名审稿人,对本书提出的各种意见,让作者因此有学习与成长的机会。
最后,仅以本书献给养育并栽培我的父母,虽然他们都已经不在人世;并感谢带领我走过人生中死荫幽谷的上帝。
谢开平
我一直觉得,要真正理解一门学问,除了深入钻研内部的理论,更重要的是要能看到它在“外”面的样子,也就是跟其他相关的领域进行对比和联系。这本书的“比较”部分,让我对这一点有了非常大的期待。我希望作者能透过对不同国家刑法体系的观察,揭示出刑法在本质上的共性与差异。比如,关于“罪刑法定”原则,虽然是大陆法系的基石,但在实践中,各个国家是如何界定“法律”的范围?又或者,在处理一些社会新兴的议题,像网络霸凌、基因编辑伦理等,不同法系下的刑法是如何应对的?会不会有一些在台湾尚未成熟,但在他国已经发展出相当成熟的应对机制?“继受”的部分,我则希望它能探讨,当台湾在“继受”其他国家刑法理论或制度时,有哪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又有哪些曾经犯过的错误?例如,过去在“少年刑法”的制度设计上,我们是如何参考国外的经验,又在实施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能够站在更高的平台,重新审视台湾刑法的发展历程,并且从中汲取养分,去思考未来的可能方向。
评分作为一个对法学理论有浓厚兴趣的台湾读者,我时常会思考,法律的生命力究竟体现在哪里?这本书的书名《刑法之比较与继受》,立刻就勾起了我对此问题的探索欲。“比较”二字,让我联想到,透过与不同国家、不同法系的刑法体系进行对照,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台湾刑法的特色与不足。我想象作者或许会深入探讨,例如在“犯罪构成要件”的分析上,不同国家是否有更精细或更创新的区分方式?又或者是,在“刑罚的科处与执行”方面,有哪些理论是台湾可以借鉴,从而实现更公正、更有效的惩罚?而“继受”这个词,则触及了台湾法律发展的深层历史。我好奇作者会如何剖析,台湾刑法在“继受”过程中,有哪些关键的转折点?哪些学说或制度的引入,对台湾刑法的面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我更期待书中能包含对“继受”过程的批判性反思,例如,我们是否曾盲目地模仿,而忽略了本土的实际情况?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感觉到,它有机会提供一个视角,让我们不只是被动地接受法律,而是能够主动地去理解、去评判、去塑造属于我们自己的刑法。
评分“继受”这个词,也让我觉得非常有共鸣。毕竟,台湾的法学思想,很大一部分是源自德国和日本,然后经过本土化的发展。所以,这本书在讨论“继受”时,我希望它能深入到更细致的层面。不只是简单地把某个国家的法律条文“拿过来”或者“翻译一下”,而是要探讨在“继受”的过程中,哪些部分是成功的,哪些部分可能水土不服,又是因为什么原因?比如,某个概念在原属国可能是天经地义的,但移植到台湾之后,却因为社会结构、价值观念的差异,而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解读或者适用上的困难。作者会不会分析,在“继受”过程中,有哪些重要的“转化”或者“变异”是值得关注的?例如,德国刑法中的“客观归责”理论,在台湾的司法实践中,究竟是如何被理解和应用的?又或者,在惩罚某些新型犯罪,比如网络犯罪时,我们过去“继受”来的许多理论框架,是否还能应付自如?我对书里关于“继受”的批判性反思特别感兴趣,希望它不是仅仅陈述事实,而是能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为何要“继受”?“继受”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更主动、更有意识地去“继受”那些真正适合台湾社会、能够促进刑法正义的原则和制度。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上那个“刑法之比较与继受”的标题,一开始就吸引了我。身为一个在台湾唸书、接触过不少法学理论的学生,总觉得台湾的刑法虽然有其发展脉络,但很多时候还是跳脱不了大陆法系的老框架,有时读起来会觉得有点“关起门来”的感觉。所以,当看到“比较”这个词,我立刻就有了期待。我很好奇,作者会从哪个角度切入?是跟英美法系做对比?还是跟一些亚洲其他国家的法律做比较?比如说,日本的刑法对我们影响很大,但随着时代演进,他们在某些犯罪构成要件的解释、或是刑罚的适用上,是否已经走出一条新的路?又或者,作者会不会探讨一些在大陆法系国家中,比较少被触及,但却能在其他法系中找到有趣例子的议题?例如,对于“故意”的认定,在不同的体系下,其概念的边界和证明方式会不会有显著的差异?“过失”的判断标准,又会不会因为风险意识、注意义务的定义不同,而导致结果天差地别?更深一层想,刑法中的“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这些经典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其容许的界限又是如何拉动的?我非常期待书里能提供一些引人深思的案例,透过比较,能帮助我更清晰地看见台湾刑法在某些议题上的位置,甚至启发新的思考方向。
评分关于“刑法”这个主题本身,我其实一直都抱持着一种既敬畏又好奇的心态。敬畏是因为刑法牵涉到人民最基本的自由和权利,它的每一个条文、每一次解释,都可能对个人产生深远的影响。好奇则是因为,刑法不只是一堆枯燥的法律条文,它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社会的价值判断、道德标准,甚至是对人性的理解。这本书的书名,特别是“比较”和“继受”这两个字,让我觉得它有可能提供一个更宏观的视角来看待刑法。我希望这本书不是那种只停留在条文解释和判例汇编的层面,而是能跳脱出来,去探讨刑法在不同文化、不同历史阶段下的发展趋势。比如,在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很多犯罪形态都跨越了国界,在这种情况下,各个国家在刑法上的合作与冲突会是如何体现?“比较”的角度,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为什么某些行为在A国是被严厉禁止的,但在B国却相对宽松?“继受”的视角,则可能让我们看到,一个国家是如何吸取他国经验,来完善自身的刑法体系。我很期待,这本书能用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刑法这门学问背后更深层的意义,让我们不只是“知道”刑法是什么,更能“理解”刑法为何如此。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