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是人体的失调,饥荒是作物和牲畜的失调;战争是大众精神的失调
「灾难」不是一个受欢迎的词汇,却多次改变了这个世界。
「灾难」影响整个民族、国家或者世界发展的进程。
「灾难」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并非完全是坏事。
历史因灾难而发生无法逆转的改变。审视已经发生的灾难,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避免重演;面对未来不可预知的灾难,全球每一个人,都应携手共同面对……
.1644年压垮明王朝的一根稻草居然是:老鼠
.1666年一位面包师因为忘了关炉子酿成大火,改变了伦敦
.1816年冻死人的低温,影响了整个世界的走向
.1967年一块石头,引发以巴黎为圆心的轩然大波
.2005年大地震,让对峙了近六十年的喀什米尔成为和解之城
本书集结了十八篇改变历史的「灾难」,除了带给人类鉅大的生命损失外,也对人类文明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借鑑与反思。
本系列特色
本系列共有五本,属于为知识份子打造的历史批判短文,不仅仅是记录历史,同时提供多元化观点认识世界。
火烧赤壁:曹操的赤壁地理
西元二○八年的一个冬夜,乌林镇的一场大火导致「曹操统一中国努力的失败」,并对此后「南北之间的数百年分裂,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
加农炮:君士坦丁堡城墙的倒塌
一四五二年,加农炮为土耳其人轰倒了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摧毁了中世纪依靠高墙厚壁的防御模式,也为军事史翻开了恐怖的新篇章。
老鼠:压垮明王朝的一根稻草
明清交替的一六四四年李自成所面对的北京,已是一座疫病蹂躏的鬼城。于是,除了明朝皇帝朱由检、农民起义军闯王李自成、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这三位历史舞台的主角,老鼠,也不应该被忽略。
天花:清王朝「战痘」三百年
天花,这个可怕的幽灵,一直盘桓于清王朝三百多年的统治期间。固守祖宗的「人痘」防治法,不接受被欧洲人发展出的「牛痘」疫苗,则成为清王朝气数丧尽的象征。
炉火:一六六六年改变伦敦
三百多年前一位面包师因为忘了关炉子,酿成了伦敦历史上最大的火灾。这场给英国人带来惨痛损失的大火,改变了伦敦的面貌,也改变了历史。
大海商案:国家背后的转折
把政治稳定看得高于一切的康熙帝给东南沿海的商队唸起了紧箍咒,而大海商张元隆就成了被紧箍套牢的牺牲品。不过,这绝不仅仅是一支船队的悲剧。
低温:一八一六年改变世界
一八一六年被称为「无夏之年」,人们似乎永远不会将这个「冻死人的一八一六年」忘记。不过,人们也会记得由此而带来的新宗教、新发明以及新的农业结构等。
霍乱:城市华洋冲突的年代
在霍乱的年代,之于欧洲人的记忆是变革,而之于中国人却是冲突。对于中国人卫生习惯抱怨已久的西方人最终还是让彼此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化。
谣言:一八九一年制造的「圣战」
当外国教会在中国的影响越来越大时,一场针对传教士的谣言宣传战也在酝酿之中。孔夫子信徒与耶稣之间展开的「圣战」,深刻地影响到这个国家的走向。
东交民巷:谁制造了「八国联军」?
原本各怀扩张心思相互监视着对方的八个国家,却因为突如其来的一场民间运动最终联合在了一起,这脆弱的联盟也很快因为各自的利益而走向瓦解。
鼠疫:大国寡民在一九一一年
一九一一年发生在东北的大鼠疫,是那个夹缝时代的产物、中西交汇的结果。它以一个不会说汉语的中国人为主角在东三省的辽阔土地上轰轰烈烈地展开着。
大萧条:那个时代的病症
财富分配不公所造成的需求不足和生产过剩,成为经济大萧条最根本的原因,这种影响的时间不仅仅集中在一个时代,这种影响的范围也波及到整个世界。
保卫哈巴尼亚:第二次「大不列颠战役」
被史学界称为第二次「大不列颠战役」的哈巴尼亚基地保卫战,保卫了英国的石油供应,使得希特勒幻想的「反英圣战」就此化作泡影。
史达林雄鹰:翱翔在柏林上空
一九四一年八月,苏联飞机对纳粹德国的首都实施了第一次空袭。尽管包括苏联军事史在内都竭力回避这个话题,但人们似乎不应该将其遗忘。
阿图岛:日军第一次「玉碎」
这是一场湮没于历史中的小战斗,但它的意义却非常重大。它在证明了日军的确侵入了美国本土的同时,也为美军赢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血吸虫:余江不一样的战斗
二十世纪五○年代,余江县的头号敌人是钉螺。通过高效的政治动员,余江县组织全民灭螺,短时间内「根除」了血吸虫病,树起了全国防疫战线「第一面红旗」。
一块石头:引发以巴黎为圆心的轩然大波
一位不知名的「三月二十二日运动」组织的成员投掷出了一块石头,不仅成为席卷法国的「红五月」风暴的先声,也成为二十世纪法国、欧洲以及全世界的转折性象征。
地震:让喀什米尔成为和解之城
大地震袭向喀什米尔的崇山峻岭。在那里,分界线两边,人们已经对峙了近六十年。在分界线对面亲人的唿唤与不断的恐怖爆炸声中,分界线终于开放了。
导读
「灾难」不是一个受欢迎的词汇,然而它的出现却并不以人类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比如地震、疫病。当然也有一些灾难是人为的,比如战争、人为的火灾等等。虽然不受欢迎,但就像一个人不可能一直走在平坦的大道上一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甚至整个世界,也可能会时不时的遭遇一些或大或小的灾难,不管这个民族、这个国家或者这个世界愿不愿意,它们都可能用自己的方式来影响整个民族、国家或者世界发展的进程。
如果赤壁没有西元二○八年的那场大火,也许就不会有以后的「三国鼎立」的格局,中原疆土在一代枭雄曹操的统一治理之下会是什么样子呢?「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果一六六六年的那个面包师没有忘记关掉面包炉,就不会有蔓延伦敦五天的大火,这个城市也就不会五分之四都变成废墟,那么今天的伦敦又会以怎样的面貌呈现在人们的眼前呢?伦敦的历史毫无疑问因为一个小小的疏忽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八一六年的那场波及欧洲、美洲以及中国的低温灾害,即使人们不想追究引发它的源头是什么,但是谁又能忘得了在那个「无夏之年」里有多少人被冻死。
人们更多地记住了日本与美国在二战期间的珍珠港事件,但是阿图岛上美国让日本的第一次集体「玉碎」却不能被遗忘,因为它为美国赢得太平洋战争的胜利争取了时间。战争固然是灾难,但是我们也应该在灾难中成长,否则战争真的失去了最后的一丝意义。震惊全球的「南亚大地震」让印度和巴基斯坦以最友好的方式解决了存在五十多年的喀什米尔问题,不知道我们该为这场地震哭泣还是欣喜。
历史因为这些灾难而发生了无法逆转的改变,没有谁能明确告诉我们如果没有这些灾难的发生,世界或者某个国家今天会是什么样子。但是有一点却是毫无疑问的:发生过的灾难,我们应该从中吸取经验,避免灾难的重演;不可避免的灾难面前,我们——地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面对;矛盾和冲突面前,任何个人、民族、国家都应该从全人类的立场出发,尽最大可能避免造成人为灾难。
不管是自然发生的,还是人为造成的,灾难从来不是人们想要得到的。任何一场灾难都可能撼动整个人类历史,任何民族、国家甚至整个世界在灾难面前都会变得那么渺小,那么微不足道。和平无疑是所有人都期盼的。
在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地球村」的今天,希望每一个民族每一个国家都能够向其他的民族、国家递上代表和平的橄榄枝。让那些人为的、诸如战争之类的灾难不再上演,让我们共同面对诸如地震般不可避免的自然灾害。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视野被极大地拓宽了。我过去对历史的理解,往往停留在表面,关注的是事件的发生和结果,但《灾难改变历史》却深入到了灾难的“机制”层面,去分析它如何瓦解旧有的秩序,又如何催生新的可能。作者的笔触非常老练,他能够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用清晰易懂的语言呈现出来,同时又不失深刻的洞察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技术发展与灾难的关系的探讨感到兴趣,想知道在极端环境下,科技是如何被发明、被应用,甚至是被淘汰的。这本书让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发明和制度,或许都是在灾难的催化下诞生的。它让我开始思考,如果今天我们面临类似的冲击,我们又将如何应对?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回顾,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类文明在压力下的种种反应,以及那些隐藏在“必然”背后的“偶然”。
评分这本书是一次颠覆性的阅读体验。我过去认为历史是线性的,是一步步前进的,但《灾难改变历史》却告诉我,历史的进程中充斥着断裂、重塑和突变。作者用极具说服力的案例,将“灾难”这一概念,提升到了历史发展的重要驱动力的地位。我被书中那些宏大的历史场景所震撼,从古老文明的兴衰,到近代国家的崛起,似乎都能看到灾难留下的深刻烙印。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如何理解和应对灾难的分析,这让我看到了人类思想和价值观的多样性。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否也在经历着某种形式的“灾难”?而这些“灾难”,又将如何塑造我们的未来?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获得一种更宏观、更辩证的历史视野,理解那些改变世界的力量,或许就隐藏在最不可控的事件之中。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新的历史观。我一直以为历史是由伟人、政治事件、经济政策等宏大叙事构成的,但《灾难改变历史》却将我的目光引向了那些被忽视的、往往是破坏性的力量。作者的视角非常独特,他能够从看似偶然的灾难事件中,挖掘出深刻的历史意义和规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不同文化、不同文明如何应对相似灾难的比较分析,这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在面对共同挑战时的多样性和相似性。比如,在面对瘟疫时,不同地区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医疗水平,是如何影响了应对策略和结果的,这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学和人类学洞察。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以“进步”或“衰落”来简单定义历史,而是需要看到历史中那些充满冲突、断裂和重生的复杂面向。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如何更全面、更辩证地看待历史,理解那些改变世界的力量,或许就潜藏在最意想不到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我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所深深吸引,他能够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用一种近乎亲历者的视角展现出来,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感受着人们的喜怒哀乐。我尤其对书中对于社会群体在灾难面前的反应分析着迷,无论是国家的兴衰,还是文明的更替,似乎都与灾难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思考,我们今天所拥有的这一切,是否都是历史的必然?抑或是,在某一次重大的“灾难”之后,重新构建的结果?我希望能从书中找到答案,更深刻地理解历史的逻辑,以及人类社会在不断试错中前进的轨迹。这本书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对人类韧性和适应能力的深刻洞察。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那种略带压抑但又充满力量感的插画,让我对“灾难”这两个字有了初步的想象。我一直对历史的进程充满好奇,总觉得那些宏大的叙事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不为人知的驱动力。这本书的名字恰好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探索欲。翻开第一页,作者就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没有一开始就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从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的片段开始,仿佛把我拉入了那个时代,感受到了当时人们面对未知和困境时的真实情绪。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细节的描绘,那种细致入微的笔触,让一个个曾经只存在于书本上的名字,变得鲜活起来。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灾难”究竟是如何一步步地改变了我们今天的世界,那些看似偶然的事件,是否真的有着必然的联系。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梭于不同的时空,去发现那些被遗忘的故事,去理解那些看似寻常的日常背后,隐藏着怎样的历史密码。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社会结构如何应对突发性冲击的分析部分充满了期待,想看看那些看似坚不可摧的体系,在灾难面前会展现出怎样的脆弱与韧性。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书名所吸引,它有一种直击人心的力量,让我想要去探究那些隐藏在“灾难”背后的历史真相。作者并没有用枯燥的学术语言,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引人入胜的故事讲述方式,将我带入了历史的长河。我被书中描绘的那些灾难场景深深吸引,那些曾经困扰人类的瘟疫、饥荒、战争,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更是改变社会结构、文化观念甚至人类基因的催化剂。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技术革新与灾难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想知道在危机时刻,人类的智慧是如何被激发,又如何创造出改变命运的工具。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今天的社会,思考那些我们认为理所当然的进步,是否也曾经在灾难的阴影下孕育而生。我希望能从中获得更深刻的启示,理解历史的复杂性,以及人类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力量时,所展现出的无限潜能。
评分我通常不是那种会主动去阅读历史题材的读者,总觉得它们离我的生活太遥远,枯燥乏味。但《灾难改变历史》这个书名,却在我脑海中留下了一个深刻的烙印。它的冲击力很强,让我开始思考,那些我们现在视为理所当然的生活方式,社会秩序,甚至是科技的进步,是否都曾遭受过某种程度的“洗礼”。我被作者的叙事方式所吸引,他并没有选择平铺直叙地讲述,而是通过一些非常生动、甚至有些戏剧性的故事,来展现灾难的破坏力和重塑力。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人类群体应对危机时的心理变化和社会行为的观察着迷,这让我联想到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曾经历过的种种挑战,那些时刻,人性中的善良与自私,团结与分裂,都得到了极致的展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过去”的故事,更是在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并非只是尘封的纸页,而是可能随时重演的警示。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在面对不可抗拒的力量时,人类社会是如何调整、适应,并最终找到新的发展方向的。那些灾难的痕迹,或许正是推动文明前进的隐形车轮。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就足够引人遐想,它直击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改变”的渴望和好奇。我总觉得,历史的进程并非总是平缓地向前,那些重大的转折点,往往伴随着巨大的冲击。作者在书中,就用非常有力、非常具象的方式,展现了“灾难”这一概念在历史中的强大塑造力。我被书中描绘的场景所吸引,那些曾经的瘟疫、战争、自然灾害,仿佛都化作了鲜活的画面,呈现在我的眼前。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社会反应的细致描摹,比如在灾难发生后,人们是如何从恐慌走向组织,如何从绝望中寻找互助,又如何在新生的社会结构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的脆弱性,但也同样看到了它的坚韧和创造力。我期待在书中找到更多关于“后灾难时代”的叙事,看看那些在废墟之上,是如何重新建立起新的文明的。
评分初读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震撼。它打破了我对历史的固有认知,不再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揭示了灾难作为一个巨大的变量,如何像一把巨大的刻刀,在历史的长河中雕刻出新的痕迹。作者的文字极富感染力,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灾难发生时的那种绝望与恐惧,但又在绝望中寻找到希望的火苗,在混乱中揭示出秩序重塑的必然。我特别欣赏作者对于因果关系的剖析,他不仅仅是罗列灾难本身,更重要的是去追溯灾难发生的原因,以及它所引发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这种层层递进的分析,让我对历史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维度。这本书让我开始反思,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否也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灾难”的伏笔?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件,是否会成为未来历史的转折点?我渴望在书中找到答案,希望能更清晰地看到,人类社会是如何在一次次的考验中,浴火重生,向前迈进的。这本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解读,更是对人类韧性和适应能力的一次深刻的赞颂。
评分这不仅仅是一本历史书,更是一次关于人类命运的深刻反思。我被《灾难改变历史》这个书名所吸引,它直指了历史进程中那些最为关键的转折点,那些往往伴随着巨大痛苦和牺牲的时刻。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他能够将宏大的历史事件,用一种极其生动的叙事方式展现出来,让我仿佛亲历了那些曾经发生的悲剧与辉煌。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不同文明在面对相似灾难时所展现出的不同应对策略和结果的分析着迷,这让我看到了人类社会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这本书让我开始意识到,我们不能仅仅以“进步”或“衰落”来简单定义历史,而是需要看到历史中那些充满冲突、断裂和重生的复杂面向。我渴望在书中找到更多关于“后灾难时代”的叙事,看看那些在废墟之上,是如何重新建立起新的文明的,以及那些灾难的痕迹,又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的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