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觀察入微、文筆細膩又深刻的杜拉剋嗎?你看過杜拉剋用精簡的個案挑起學生求知的敏感神經嗎?還是你曾經見識過杜拉剋點石成金地讓企業管理者將危機變轉機?不論你所知覺到的是哪一個麵嚮的杜拉剋,打開本書,你都能感受到杜拉剋另一個麵貌,杜拉剋的廣度與深度,讓我們在反覆咀嚼後,能夠縮短與職場及社會的距離,在學習力決定競爭力下可預見的未來,從職場新鮮人的你到有誌提升自我的社會賢達,都能透過杜拉剋管理個案全集中的50個個案,認識組織以及問題分析與解決之整閤性策略。要想有機地融閤知識與思考、成功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係,且讓杜拉剋跟你做朋友吧!
審訂者介紹
何明城
學曆:
中國醫藥大學藥學係藥學士、國立政治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
現職:
雄獅旅遊集團管理學院特聘講師、銘傳大學教育推廣中心特聘講師、西雅圖極品咖啡策略顧問、瑞士SGS Taiwan管理訓練講師、海棠文教基金會講師兼專案顧問、勞委會職訓局核心職能講師、全國MBA校際個案研討主持人、高點文教機構MBA/EMBA專任講師
晏介中
學曆:
國立政治大學國際貿易學係、國立颱灣大學國際企業管理研究所
現職:
美國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組織與策略博士候選人
第01篇 管理的新現實
個案01 柳韓金百利的新典範:尊重人性尊嚴
第02篇 組織的績效
個案02 我們的事業是什麼?
個案03 什麼是一傢成長型的公司?
個案04 跨國中小企業的緻勝之道
個案05 保健事業
第03篇 服務機構的績效
個案06 大學美術館:界定目標與任務
個案07 農村發展組織:我們應該前進印度嗎?
個案08 希利爾山學院的未來
個案09 水博物館
個案10 水公司該經營博物館嗎?
個案11 迎接社會部門不斷成長的需求
個案12 阿莉夏州立大學的兩難:能力vs.需求
個案13 醫院的「成果」是什麼?
個案14 醫院的成本控製
第04篇 有生産力的工作與有成效的工作者
個案15 工作簡化與行銷長
個案16 陸軍後勤單位
個案17 如何分析與組織知識性工作
個案18 如何學習管理部屬?
個案19 如何為沒有未來齣路的職位聘僱人員?
個案20 醫院新的訓練主管
個案21 你到底是算「我們」還是「他們」?
個案22 中西部金屬以及工會
個案23 卡耶剋空軍基地的安全性
第05篇 組織的社會影響及其公共責任
個案24 從企業形象到品牌形象:柳韓金百利的例子
個案25 位於印地安納州布萊爾鎮的皮爾烈斯澱粉公司
第06篇 經理人的工作與職務
個案26 史隆的管理風格
個案27 林肯電子公司績效發展係統
個案28 德州儀器之內外目標整閤
個案29 你是否能管理你的老闆?
個案30 羅斯.艾伯納斯與尖端國傢銀行
個案31 失敗的晉升
第07篇 管理技能
個案32 詹森總統的抉擇
個案33 新任外銷部經理
個案34 發瘋的國中校長
個案35 企業決策結構
個案36 企業內控小組
第08篇 創新與創業精神
個案37 研究策略與企業目標
個案38 誰是實驗室裏最聰明的倉鼠?
個案39 英特爾的安迪.葛洛夫:從創業傢到執行長之路
個案40 查達剋—葛瑞貝奇植入式節律器
第09篇 管理的組織
個案41 無敵人壽保險公司
個案42 失敗的購併
個案43 馬拉開波銀行:組織結構
個案44 環球電子公司
個案45 製藥業的研究統閤
個案46 獨裁的餘波
個案47 規模變大有什麼好處?
第10篇 個體的新需求
個案48 最高主管的職能
個案49 杜拉剋對於學校改革的看法
個案50 你想要彆人記住怎樣的你?
導讀
讀書的目的無他,隻是為瞭擺脫平庸;
人類曆史的洪流中,平庸的隊伍陣容浩大..(杜拉剋,入世的知識份子)
1920年的維也納,人文薈萃,彼得杜拉剋的少年時期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度過的。許多在各自領域獨領風騷的知識份子,就時常齣現在杜拉剋的傢中,這樣的聚會正體現瞭維也納當時的知識氛圍。熊彼得、佛洛伊德、湯瑪斯曼等都是杜拉剋傢的常客,因為當時擔任奧匈帝國財政部長的父親阿道夫,是熊彼得的老師,而就讀醫科的母親卡洛琳,則是佛洛伊德的學生。杜拉剋的父母每個星期都會各找一天,請這些友人到傢裏用餐並針砭時弊。
每次聚會的時候,客人們也都會看到主人傢門口站著一個早熟的男孩,恭敬有禮地跟這些他景仰的長輩們問好。在這樣的智識環境中,彼得杜拉剋親身見識瞭這些巨擘們的風采,所以,很早就在心中立下瞭成為知識份子的初衷,而他也身體力行,在其一生之中持續不輟地實踐這個目標,觀察、發現潛藏的與正在改變的社會與組織現象和問題,並形成其深刻的洞察與獨一無二的見解。於是,彼得杜拉剋這個名字,成為眾所公認的「管理學之父」、「大師中的大師」。美國《商業週刊》更指齣杜拉剋是「發明管理學的人」,足見其在管理領域的地位。通用電器(General Electric)的傑剋威爾許(Jack Welch),微軟(Microsoft)的比爾蓋茲(Bill Gates)以及英代爾(Intel)的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等知名企業領導者都時常嚮杜拉剋諮詢請益。然而,有趣的是,盡管實務界的經理人言必稱杜拉剋,學術界的研究者卻有意無意的避談杜拉剋。為什麼會産生這樣奇特的現象?難道杜拉剋對管理「實務」的認識,遠超過對管理「理論」的見解嗎?那麼這本個案集究竟適閤對實務有興趣的讀者或是對
理論有興趣的讀者呢?
杜拉剋的方法論
我們認為要迴答這些問題,必須認識杜拉剋的管理學與我們在教書上的管理學是不同的。首先,杜拉剋傳承自歐洲智識傳統的方法論,使得杜拉剋將自己定位成一個「社會生態學傢」(Social Ecologist),緻力於探索人們與社會製度、經濟製度,以及政治製度的關係。
由此可以看齣,杜拉剋的管理學重視學術統閤,而不像美式體係重視學術分工,也就是區分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或是管理學。相較之下,杜拉剋的管理學更加強調脈絡(context)的重要,而美式體係下的管理學,則相對強調一般化理論(generalized theory)──也就是內容(content)──的重要。這種研究哲學上重視脈絡與重視內容的差異,直接造成瞭杜拉剋與學術界在研究方法論(methodology)上的差異。杜拉剋對組織的研究是從觀察組織實務現象齣發,去瞭解管理議題發生的脈絡,而不一定要找到一般化的變數與變數之間的關係。杜拉剋提齣的管理理論,也不會運用嚴謹的實驗或是統計方法來加以驗證。
方法論上的差異,造成瞭杜拉剋與管理學術界的隔閡,也形成瞭實務界與學術界截然不同的對待杜拉剋管理理論的奇特現象。但這並不是說,杜拉剋對理論的見解比不上對「實務」的認識,這本管理個案集適閤所有對實務或者對理論有興趣的讀者。杜拉剋為世人所熟知的身分,並不是他所謂的社會生態學傢,而是他扮演的其他三個角色:作傢、老師與顧問。杜拉剋繼承自歐洲傳統知識份子注重脈絡及重視學術統閤的研究方法,造成瞭他與我們平常認識的作傢、老師與顧問有許多的不同。讓我們從杜拉剋的這三個不同的身分,來說明本書的價值,以及它和其他管理類個案集的區
彆。
作傢身分的杜拉剋
絕大多數認識杜拉剋的人都是因為看瞭他的著作,因此,作傢這個身分可能是大傢最為熟悉的杜拉剋。身為一個作傢,杜拉剋是與眾不同的,因為他觀察入微,文筆細膩卻又深刻,這些能力與他受過的智識薰陶及其採行的社會生態學方法論有關。杜拉剋的迴憶錄,取名叫做「旁觀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杜拉剋說,他自己既是ㄧ個在旅途中摸索前進的人,同時又是一個細心的觀察者,這說明瞭他喜歡並習慣觀察人們與組織的現象。這種敏銳的觀察力加上杜拉剋清
晰的文筆,讓他的管理著作成為同類中的佼佼者。因為觀察力的敏銳,杜拉剋看見瞭彆人看不見的組織現象,以及這個現象衍生齣來的管理議題;因為文筆的清晰,他可以讓看不見的組織現象被讀者所看見,甚至在讀者主動的閱讀思索中,發現與這個現象攸關的管理議題。
因此,杜拉剋擅長在一個很短的個案中,精彩地呈現齣組織現象的背景與脈絡,而這經常讓工作過或是正在工作的讀者們驚呼道:「我也遇過這個問題!」就是杜拉剋這種對組織現象天賦異稟的透視能力,所以,他的個案纔能夠帶齣令人值得深思的管理議題。例如,我們可以在個案3「什麼是一傢成長型公司」的討論中,瞭解到什麼是成長,並破除「成長就是規模擴充與營業額增加」的迷思。另外,在個案21「你究竟是我們的人還是他們的人」中,我們有機會去觸及「階級意識在管理製度和員工生涯發展上所扮演的角色」這個既切身又陌生的議題。在後麵的精彩個案介紹中還會再討論到這兩個個案。
教師身分的杜拉剋
杜拉剋的教學方式是運用一篇個案來點齣一個組織現象或是管理議題,就像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充滿瞭值得探究的情節以及讓讀者心有戚戚焉的細節。這樣的個案教學,容易引發學生對組織現象與管理議題的興趣,並增加學生對組織與管理的敏感度。值得特彆說明的是,杜拉剋的個案與颱灣學生愈來愈熟悉的哈佛個案有所不同,兩者可以說是相輔相成,而非互相替代。哈佛的個案一般都比較長,平均大約有15 頁左右的文字敘述,配閤五到10 頁的附錶與附圖,且包含各式各樣的財務資訊以及産業專有名詞。這樣的個案編寫方式,可以讓學生增加許多産業的常識與知識,並訓練學生從「垃圾裏找到黃金」的能力。長個案模擬齣一個經理人做決策時所要麵臨的難題,也就是有太多乍看之下攸關決策的資訊需要考慮。所以,一個優秀的決策者,要學會對真正重要的資訊産生敏感度。而長個案在教授們的帶領之下,可以讓同學們一步一步學會如何針對問題特性來掌握關鍵資訊,並摒棄非相關的訊息。相較於哈佛的個案,本書收錄的個案篇幅較短,最長的一篇也隻有六頁,也完全沒有附錶與附圖。
這對於習慣哈佛個案教學係統的老師與同學來說,是無法想像的事情,更彆提本個案集中好幾篇精彩個案,隻有短短一到兩頁的內容瞭。研究哈佛的個案是難在要處理與篩選龐大的資訊,而討論杜拉剋的個案則是難在個案實在太精簡瞭,其挑戰在於發掘並提煉齣個案中蘊藏的寶藏。讀者將會發現,這些短個案涵蓋瞭各式各樣的組織現象及多元而豐富的管理議題,這些都是可以讓對管理有興趣的讀者,時時思考、反覆求證的寶貴材料。
顧問身分的杜拉剋
最後,杜拉剋也是一個知名的企業顧問,除瞭前麵說過的威爾許、蓋茲以及葛洛夫之外,還有許多大企業的執行長或是私人企業的經營者嚮杜拉剋諮商請益;而許多非營利組織與公部門的領導者也時常尋求杜拉剋的幫助。杜拉剋的顧問身分,大大增加瞭他所能觀察到的組織現象以及各個部門(sectors)的管理議題。除此之外,由於杜拉剋可以時常接觸組織的最高領導者,而基層與中階主管更是杜拉剋觀察組織現象時所著重的對象,所以,顧問的身分讓杜拉剋接觸到許多管理者會麵臨的難題、瞭解到組織各階層決策者考慮問題的角度與心態,從而能準確地把握組織中重要的現象以及管理者重視的議題。這些顧問經驗都融入到杜拉剋的寫作與教學中,使得本書的個案所涵蓋的組織現象與管理議題既廣且深,涵蓋瞭營利、非營利與公部門組織以及組織內的各個管理階層。這樣的廣度與深度,是其他管理類個案集少見的。
本書結構
本書共分為10 個篇章,每一個篇章由1 個到11 個個案所組成。
第一篇為「管理的新現實」,討論一傢韓國公司如何以另類的管理哲學與管理行動抵禦亞洲金融風暴。作者以此個案來提醒讀者:管理的挑戰之一在於如何在復雜多變的環境──新現實──求得生存與繁榮之道。第二篇為「組織的績效」。這個部分的個案除瞭討論「何謂事業」、「我們的事業是什麼?」,以及「我們的事業究竟應該是什麼?」等組織使命的根本問題之外,也探討瞭杜拉剋先生著名的三大問句:「我們的顧客是誰?」、「他們需要什麼?」和「如何滿足他
們?」等組織使命的核心主題。
他山之石可以攻錯,如何由社會部門的非營利組織、甚至是公共議題管理,讓讀者認識組織績效更深一層的意涵,則是第三個部分的學習重點。換言之,組織除瞭緻力於本身的生存之外,尚須掌握並導引其對社會的影響作用。有關這個議題更進一步的探討,則留待第五篇再延續。第四篇則以「有生産力的工作與有成效的工作者」為研習的重點。在這個部分,杜拉剋啓發瞭我們對工作的重新認識,還有流程、控製、工具及職涯等觀念的意義及其關聯,相當的深入淺齣。第五篇僅由兩個個案所組成,探討「組織的社會影響及其公共責任」,此乃杜拉剋所提及之「管理者職責」第三個層麵的意涵。
第六篇為經理人的工作與職務。此篇的個案由前通用汽車公司總裁Alfred Sloan的管理風格談起,然後討論組織的八大目標之一:「經理人的績效與發展」,再旁及杜拉剋所推崇的績效管理係統:「目標管理與自我控製」的精神與內容。此外,本篇中的個案29 還討論到「嚮上管理」(managing up)的課題─如何管理你的上司──耐人尋味、發人深省!接下來的第七篇,則是帶領我們體驗管理技能的意義與組成。管理工作的核心是「決策製訂」,它也是管理教育的重心。何謂決策及其結構,乃是本篇的主軸,但是,除瞭決策之外,管理技能尚包含瞭溝通、控製、用人與升遷的決定等,這些內容也都將在本篇的個案中可以一窺堂奧。
組織不能隻是苟安,更不能隻是追求組織理性與效率。麵對停滯不前的經濟體係與組織的永續經營,組織必須具備創業精神與創新的文化與能力,這個主題正是本書第八篇的重點之所在。本篇的個案除瞭深入地討論研發策略的類型與企業目標的關係外,更點齣瞭管理工具的實施,例如,預算常與組織研究人員的性格與行事作風扞格不入,因此,個案38應該會讓許多科技公司的管理人員與研究人員有若閤符節、備受啓發的感受。在創業精神與創新所探討的主題中似乎一直有一個遺漏的課題:創業傢成功創業之後如何轉型為執行長。
畢竟,馬上得天下未必能馬上治天下!且看英代爾總裁葛洛夫的故事。第九篇為「管理的組織」(managerial organization)。本篇具體而微地探究組織的元件,及其如何設計與連接的邏輯。在這篇的個案當中,讀者將有機會辨認並研究人類正式組織的典型,例如,傳統的功能式組織與聯邦分權式組織的差異與關係;然後,再藉由認識組織結構及其型態來獲得在「機構性社會」(society of institutions)中悠遊自在的機會。最後一篇為「個體的新需求」。在這個篇章中,作者帶領我們思考CEO的職能應該是什麼,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定義自己與自己的生命遺産。壓軸的第50個個案,杜拉剋以經濟學大師熊彼得為例來提齣這個大哉問──「你(妳)想要讓彆人記住怎樣的自己」。
這是每一位讀者皆必須清楚提問自己的人生課題。最後,平心而論,書中有極少數個案與其他個案的內容與水準不能相提並論。據審訂者推測,這可能屬於本書第二作者馬齊裏洛的續貂之作,建議讀者瀏覽即可。至於哪些個案屬於杜拉剋的原著,又有哪幾篇個案屬於馬齊裏洛之作,讀者應不難分辨。這也是閱讀本書的樂趣之一!
精彩個案介紹
正如前文所述,本書的個案令人驚嘆和引人入勝之處不勝枚舉,足見杜拉剋涉獵組織議題的廣度與深度。讀者若是有機會可以長期持續地以讀書會、研討會或工作坊的方式進行討論與交流,相信個人的學習與成長必然是指日可待的。在此介紹本書兩個精彩個案以饗讀者。
在第三篇「組織的績效」(business performance)中的個案3「什麼是一傢成長型公司」(What Is a Growth Company)裏,作者以一個集團企業在購併一傢連鎖麵包店(傢族企業)之後,旗下這個新成員的經營現況與投資決策睏境,引導讀者思考「成長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在這個個案裏麵,我們必須麵對以下的議題:集團企業在考慮總體策略(corporate strategy)或投資組閤的投資報酬率時,各子公司應如何以其「事業策略」(business strategy)來支援集團的投資與成長?相對於其他的事業單位,一個集團是否可以接受一個事業單位的投資報酬率不如預期,甚至處於長期低於其他事業單位的情形?投資決策若總是以投資報酬率做為最主要的判準,又將齣現何種迷思?為何有些投資者或經營者甘心總是在低投資報酬的行業中討生活?一個事業單位如何長期處於不具吸引力的産業中而不受到集團的檢討或遺棄?一個傢族事業的負責人轉變身分成為專業經理人時,他對原事業單位的期待又將産生何種變化?為什麼會産生這種變化?而這種轉變閤理嗎?我們可以接受一個利潤不足以打平資金成本,且無法募得必要的資金以達到經營效率的事業嗎? 如果不能接受的話,又該怎麼辦?所以,杜拉剋問道:什麼纔是一傢成長型的公司?
另外,在第四篇中特彆值得推薦的是個案21「你究竟是『我們』還是『他們』」(Are You One of “Us” or One of “Them”)。這個個案遠遠超越瞭傳統管理學討論的識見與洞察,它由實際的工作齣發,提及瞭工作者內在的心理需求,再由組織的角度思考個體職涯發展的課題,及其應然麵與實然麵的睏境,還有在社會學與社會心理學層麵不得不然的處方。個案敘述瞭一個藍領技工努力上進,也積極的進修,希冀在技能上登峰造極之外,也能在學理基礎及實力上提升造詣。但是,在他努力完成學業之後,原來的公司卻沒有辦法提升他為管理人員、原來的同事慢慢地疏遠他,管理階層也無法欣然接受他成為彼此的一員,最後逼得他隻得離開原組織,尋求生涯路徑的切換,甚至必須搬離原本的社區、一切重頭開始。顯然,人類社會普遍存在瞭階級與階級意識,人們會透過各種機製來鞏固階級的界綫,一旦有瞭認同,又很難拋卻自己對較低階層族群的定見,因而形成瞭個案中所提及的「他們」和「我們」這個界綫。這條鴻溝你是否熟悉?它可以被跨越或剋服嗎?如果可以,怎麼移除?怎麼填補?如果不行,又當如何安身立命?您覺得這是一個管理課題嗎?
本書適閤閱讀對象及使用方法
《杜拉剋管理個案全集》相當適閤準備投身組織世界的準新鮮人、MBA、EMBA與有誌在職場中從事自我更新與終身學習的社會賢達來閱讀。近年來,國內雖然普設大學,學習風氣卻似乎並未隨之提升;縱使也有為數不少的青年學子在求學期間已有許多工讀、兼職的經驗,但是為何在畢業之後投入職場卻常有適應不良的現象?審訂者認為,此現象與年輕朋友們先前的經驗並沒有真正地融入組織、瞭解組織有關。因此,如何及早為投身組織而做準備應該是每一位莘莘學子必須麵對的課題。
而本書正好提供瞭一個縮短個人與職場距離的機會,可使青澀的大學畢業生能夠順利地轉型為快樂的上班族。職是之故,準備進入職場工作的準社會新鮮人應該相當適閤來閱讀本書。MBA 為強調理論與實務結閤的專業學位,但是,學術的分工與要求則讓這個學位漸漸有瞭「MS化」的傾嚮。因此,為瞭迴歸MBA學位創立的初衷,如何在課程設計與安排當中增加「整閤性的課程」和「問題導嚮的教學方法」已然成為全世界商管學院努力的方嚮;特彆是在颱灣,許多優秀的準MBA 們並沒有工作經驗,對於真實組織的樣貌與生態並不是很有概念,僅習於吸收各學門的分科知識然後應付所修學分的紙筆測驗,但卻缺乏統整不同學科的知識來建構自己的知識係統,以及麵對問題從事係統性思考的能耐。目前有許多熱心的老師不斷地在推廣並實施個案教學,雖然此舉滿足瞭問題導嚮教學法的需求,但是,老師的教學似乎還是隻針對某個學科,甚或是某個章節而已。所以,整閤性的教材與個案就更形重要瞭。而《杜拉剋管理個案全集》的齣版,應該可以做為MBA 們認識組織運作,以及問題分析與解決之整閤性課程的教材。
相對於MBA,EMBA的學習起點和需求可就全然不同瞭。EMBA是既瞭解組織又是職A岯場贏傢的族群,他們是有經驗、有能力又有自信的社會菁英,所以,如何纔能「教」好這群天之驕子呢?如何纔能讓他們欣然接受學校的教育呢?這應該是許多教授們苦惱的問題,因此,教學方法的設計與教材的選擇上必須謹慎為之。在課程形式與教材擇定的考量上,首先吾人必須顧及EMBA的學生皆位居組織的高階管理層級,對問題絕大多數都有一定的見解,而且自成一格;此時,若是以單嚮式講授的教學法來推行課程,並不容易成功。由於這個族群喜歡發錶意見與看法,所以,教授們應該因勢利導提高討論課的比重,且退居至「引導者」(facilitator)或是「主持人」(moderator)的角色,使學員們互相欣賞、平等交流、彼此學習,因此,個案研討便成為相當適閤EMBA學生的教學平颱瞭。
隻不過,許多教授們也都有以下的經驗:這個族群除瞭具有上述種種優點之外,也普遍存在一個問題──EMBA的學生都太忙瞭──因此,若總是以英文的長個案來進行教學,有可能適得其反。本書的特色之一即為所有的個案均是10分鍾可以讀完,但是,又容許一讀再讀、反覆咀嚼,這樣的特色為沒有時間閱讀動輒二、三十頁的長篇英文個案的學習者提供瞭學習和討論的參與動機。真正的學習常常是離開學校之後纔開始的。環境的變動不羈、經濟景氣的暴起暴落、組織的分分閤閤,常常讓我們麵臨極大的工作壓力;在眼見的未來,是工作的負荷隻會愈來愈重的時代,職場的工作者似乎也隻有不斷地提升自己的能力,纔能有效地緩解日益增加的工作壓力。其實大傢都知道唯有終身學習纔能應付職場的挑戰與未來,但是,該學些什麼?又該怎麼學?如果終身學習是提升職場競爭力的關鍵,那麼如何學得快又學得好應是提升競爭力的當務之急。換言之,決定未來誰是贏傢的主因是「學習的能力」,因此,「培養學習能力」正是職場工作者應該要念茲在茲的學習目標。
筆者之一有幸師事颱灣個案教學法先驅──政治大學司徒達賢教授,並自2003年開始將個案教學法推廣到成人教育與企業人力資源發展這兩個領域,所以,深知個案教學法對有心終身學習的職場工作者的意義與功效;2008年金融海嘯期間,全球企業哀鴻遍野,許多MBA求職無門,也引發瞭將個案研討工作坊嚮下紮根的心願。在這10年之間,每年工作坊有為期半年的討論(每週日晚上約四小時),這對已經在職場中的上班族而言,可以說是一場天人交戰和意誌力的考驗,若是沒有高昂的動機與堅定的價值觀,斷難維係參與的行動。三年多來,筆者也以義工的身分與優秀的MBA在全颱(主要在颱大、政大、師大、中山、成大、中正、淡江、銘傳與東吳等校)進行瞭35場的頭腦體操,教學相長收獲頗豐。以審訂者兩人開始推動個案討論工作坊以來的觀察來說,畢業後能夠持續地充實自己、自我更新的職場工作者相當的難能可貴。由於職場工作者的責任繁重、關心領域多元、挑戰與誘惑也都可能會是迴避學習的理由。
所以,如何讓自己可以持續地徜徉在學習環境之中的好方法是團體的壓力與約束,因為單靠一己之力,是敵不過身處慾望城市的誘惑的。套個時間管理的觀念來說吧!畢竟學習這檔事是「不緊急」(今天不做不會怎樣)的任務,但卻是「不緊急但重要」(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的策略性課題;所以,有一個學習社群來督促自己學習上進是有其必要的,如果要等到公司持續地辦個案研討的教育訓練,真的是有些可遇不可求。建議大傢組個「個案研討工作坊」,從尊重他人、主動傾聽學起,這不就是颱灣社會最缺乏的人文元素嗎?且讓杜拉剋先生跟您做朋友吧!
基本上,本書的個案大緻上是配閤杜拉剋的經典名著《管理學:使命、實務與責任》一書而來的。因此,工作坊可以用本個案集做為討論的素材,然後配閤閱讀《管理學:使命、實務與責任》──想要成為管理者的必讀書籍──做為終身學習的基礎教材。工作坊的運作可以先討論個案,再閱讀《管理學:使命、實務與責任》一書中相關的章節;亦可反其道而行,先閱讀《管理學:使命、實務與責任》,再討論個案。兩者看似不同,但是,隻要能將知識與思考做有機的融
閤,便能成功地建構自己的知識體係。
還需要特彆提及的是,讀書會的導讀與主持相對容易,個案帶領者的訓練則須經年纍月的修練。倘若讀者有興趣參與並推廣個案研討工作坊,不妨與我們聯係,審訂者與翻譯群的夥伴都非常願意提供工作坊運作的經驗!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審訂者可以針對個案所需與相關的知識萃取杜拉剋《管理學:使命、實務與責任》一書的精華,來協助讀者更有效地補充討論個案的知識,並集結我們討論杜拉剋個案的成果──《杜拉剋管理個案解析》──提供給有興趣自學的先進們參考指教。這本個案集的問世實屬不易,除瞭杜拉剋先生的學識淵博,涉獵組織範圍廣泛,造成翻譯、審訂工作的難度之外,其實還有市場的考慮。由於個案本身隻是個問題而沒有標準答案,也不太可能提供解答,因此,市場上的個案集大多乏人問津(誰會買一堆待解的謎題迴傢摺磨自己),再加上颱灣對於智慧財産權的保護相對不足,復製、盜印個案成為司空見慣的常態,更讓齣版社望之卻步。因此,本書的齣版除瞭要謝謝翻譯小組的辛勞之外,更要感恩智勝齣版社萬總經理
與陳副總對文化事業的熱情,慷慨允諾齣版這本個案集,讓颱灣讀者有機會典藏杜拉剋的經典之作──杜拉剋唯一的一本管理個案集──並在杜拉剋先生的帶領下加入終身學習的行列。最後且以餘鞦雨先生的話共勉之:「讀書的目的無他,隻是為瞭擺脫平庸;人類曆史的洪流中,平庸的隊伍陣容浩大……。」
何明城∕颱灣颱北 晏介中∕美國聖路易
這本「杜拉剋管理個案全集」,光是翻開目錄,就讓我感到一陣興奮。畢竟,杜拉剋的名字,早已是管理學界的代名詞,他的思想猶如一座寶藏,值得我們不斷地去挖掘。我特別期待那些關於策略製定、組織創新與領導力的個案。在現今快速變遷的商業環境中,企業如何保持競爭力,如何在數位轉型的浪潮中屹落不搖,都是我們不斷在思考的問題。我相信,杜拉剋在這些個案中,一定會提齣獨到且深刻的見解。例如,他對於「目標管理」的闡述,在當時可以說是劃時代的。如今,這個概念是否依然適用?又該如何與OKR、KPI等現代管理工具相結閤?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答案。此外,我也對杜拉剋對於「創新」的定義充滿好奇。他強調創新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有係統的過程。那麼,他又是如何引導企業進行係統性的創新呢?我深信,透過對這些個案的深入分析,不僅能讓我們更理解杜拉剋的管理哲學,更能啟發我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尋找突破與成長的可能性。
评分這本「杜拉剋管理個案全集」,對於任何一位對管理學有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杜拉剋不僅是一位理論大師,更是一位深刻的觀察者,他能夠精準地捕捉到時代變遷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於企業策略轉型、組織再造的探討。在颱灣,我們經常看到傳統產業麵臨轉型的陣痛,如何在新興科技的衝擊下,尋找新的成長麯線,是許多企業傢所麵臨的嚴峻考驗。我希望從這些個案中,能夠學習到杜拉剋對於「變革管理」的獨到見解。他是否會提供具體的步驟,讓企業能夠順利地完成轉型?又或者,他對於「人纔」的定義,在不同時代又有何演變?在這個資訊爆炸、知識快速迭代的時代,如何纔能培養齣能夠適應未來需求的領導者和員工,是我非常關心的議題。我相信,透過閱讀這本「全集」,我能夠獲得更為全麵和深入的洞察,為我在颱灣的商業實踐提供更多元的思考角度。
评分拿到這本「杜拉剋管理個案全集」,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深度琢磨的經典。杜拉剋的思想,其獨特之處在於他始終強調「以人為本」的管理哲學,這在充滿數字與報錶的商業世界裡,更顯得彌足珍貴。我特別期待書中關於企業文化塑造、員工激勵與領導者品格培養的個案。畢竟,一個企業的成功,不僅僅是靠精準的策略或卓越的產品,更在於其背後支撐它的團隊。我很好奇,杜拉剋是如何看待領導者的角色?他對於「授權」與「責任」的理解又是如何?在現代管理學中,我們常談論「賦能」(empowerment),這是否與杜拉剋早期的思想有著深刻的聯繫?我希望透過這些個案,能更清晰地理解,如何纔能建立一個真正有凝聚力、有戰鬥力的團隊。同時,我也想知道,在麵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時,杜拉剋是如何看待企業的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兼顧倫理與永續發展。
评分我最近翻開瞭「杜拉剋管理個案全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於這本厚厚的書有些卻步。畢竟,管理學這塊我一直自詡還算有點涉獵,讀過的書也不在少數,從彼得.杜拉剋早期的經典著作,到後來一些學者對他理論的補充與延展,可謂是包羅萬象。然而,這本「全集」的名稱,彷彿預告著將有一場對杜拉剋思想的深度挖掘與全麵呈現。我期待能從這些個案中,看到理論如何在真實世界的商場中落地生根,又會麵臨哪些意想不到的挑戰。想像著那些叱吒風雲的企業,它們的決策時刻、組織變革、領導者們如何在市場的巨浪中掌舵,我心裡就充滿瞭探究的渴望。尤其對於颱灣這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的經濟體而言,學習頂尖的管理思維,並轉化為適閤在地操作的策略,是我們不斷進步的關鍵。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提供一些寶貴的啟示,讓我在麵對工作中的種種難題時,能有更宏觀的視野和更紮實的依據。我尤其關注的是,這些來自不同產業、不同時期的個案,是否能呈現齣管理學的普適性,以及在變革時代下,杜拉剋思想如何依舊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评分我手邊這本「杜拉剋管理個案全集」,著實是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寶典。身為一個長期關注企業經營的讀者,我總認為,理論需要實際的案例來支撐,纔能顯得更加生動和有說服力。杜拉剋的管理思想,其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為企業經營中的種種決策與行動。我特別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否會探討企業在麵對市場飽和、競爭加劇時,如何進行有效的市場區隔與產品差異化?又或者,當企業內部齣現人纔流失、組織僵化等問題時,杜拉剋又是如何建議領導者去化解這些危機的?我想,透過這些真實的商業故事,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管理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種不斷應對挑戰、尋求優化的藝術。尤其是對於我們颱灣許多中小企業而言,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學習並應用這些大型企業的成功經驗,並轉化為適閤自身發展的模式,將是這本書帶給我的重要啟發。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與杜拉剋一同探討這些引人入勝的商業智慧。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