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拉克管理个案全集

杜拉克管理个案全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管理学
  • 杜拉克
  • 个案研究
  • 商业案例
  • 领导力
  • 战略管理
  • 经典案例
  • 企业管理
  • 管理思想
  • 彼得·德鲁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你认识观察入微、文笔细腻又深刻的杜拉克吗?你看过杜拉克用精简的个案挑起学生求知的敏感神经吗?还是你曾经见识过杜拉克点石成金地让企业管理者将危机变转机?不论你所知觉到的是哪一个面向的杜拉克,打开本书,你都能感受到杜拉克另一个面貌,杜拉克的广度与深度,让我们在反覆咀嚼后,能够缩短与职场及社会的距离,在学习力决定竞争力下可预见的未来,从职场新鲜人的你到有志提升自我的社会贤达,都能透过杜拉克管理个案全集中的50个个案,认识组织以及问题分析与解决之整合性策略。要想有机地融合知识与思考、成功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且让杜拉克跟你做朋友吧!

审订者介绍

何明城

学历:

  中国医药大学药学系药学士、国立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硕士

现职:

  雄狮旅游集团管理学院特聘讲师、铭传大学教育推广中心特聘讲师、西雅图极品咖啡策略顾问、瑞士SGS Taiwan管理训练讲师、海棠文教基金会讲师兼专案顾问、劳委会职训局核心职能讲师、全国MBA校际个案研讨主持人、高点文教机构MBA/EMBA专任讲师

晏介中

学历:

  国立政治大学国际贸易学系、国立台湾大学国际企业管理研究所

现职:

  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组织与策略博士候选人

现代企业战略与组织变革的深度剖析:聚焦前沿理论与实践的经典案例汇编 本书聚焦于全球商业环境的剧烈变迁,系统梳理了二十一世纪以来企业在战略制定、组织设计、领导力转型及数字化适应方面所面临的核心挑战与成功实践。 本书并非对既有管理理论的简单罗列,而是通过精选的、具有高度现实意义的案例,深入剖析了企业如何在高不确定性中寻找增长机遇,并成功实现内部流程再造和文化重塑。 全书分为四大核心板块,旨在为决策者、高级管理者及商学院师生提供一个理解复杂商业动态的全面框架: --- 第一部分:颠覆性技术驱动下的战略重构 (Strategic Renewal Amidst Technological Disruption) 在全球化红利逐渐消退、信息技术呈指数级发展的背景下,企业的战略重心已从规模扩张转向敏捷适应与生态构建。本部分深入研究了那些成功驾驭“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的企业。 案例群核心议题: 1. 平台化战略的构建与生态系统管理: 探讨了传统制造商如何向服务驱动型平台转型的复杂路径,重点分析了平台治理模式的演进,包括如何平衡合作伙伴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数据飞轮效应确保持续的市场支配力。我们审视了跨界竞争对手的突然崛起,分析了 incumbents 如何通过“双速组织”结构,在保护核心业务的同时孵化颠覆性创新。 2. 数字化转型的深层逻辑: 深入解析了“数字化”远超技术升级的本质——即业务模式的重塑。案例集中呈现了企业如何从“IT 驱动”转向“数据驱动”决策,以及在实施过程中,组织结构、人才技能与风险偏好必须进行的相应调整。特别关注了在客户体验 (CX) 优先原则下,后台运营(如供应链和财务)的自动化与智能化改造。 3. 战略敏捷性与情景规划: 在地缘政治风险、供应链中断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常态化的今天,传统的五年规划已失灵。本部分展示了顶尖公司如何运用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技术,提前识别“黑天鹅”事件的可能性,并建立具有内在韧性的运营网络。分析了决策速度与质量之间的权衡艺术。 --- 第二部分:组织设计与文化重塑的艺术 (The Art of Organizational Design and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战略的有效执行依赖于合适的组织架构和充满活力的企业文化。本部分聚焦于如何设计能够支持新战略的组织形态,并推动深层次的行为改变。 案例群核心议题: 1. 从层级制到网络化组织: 详细研究了采用敏捷 (Agile) 方法论和跨职能团队(Squads and Tribes)的企业,如何打破部门墙,实现端到端价值交付。重点分析了向去中心化决策模式转变时,中层管理者角色的重新定义——从控制者转变为赋能者(Enablers)。 2. 绩效管理与激励体系的再校准: 探讨了在结果导向(OKR, Objectives and Key Results)体系下,如何设计既能驱动高绩效,又不扼杀长期创新的激励机制。案例展示了如何将长期价值创造(如可持续发展目标或知识产权积累)纳入绩效评估框架,以克服短期主义的诱惑。 3. 企业文化变革的领导力实践: 文化变革往往被视为最难啃的骨头。本部分通过一系列成功案例,揭示了高层领导者如何在危机时刻或重大并购后,系统性地识别、测量和重塑核心价值观。强调了“行为建模”在文化落地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而非仅仅依靠口号。 --- 第三部分:全球化运营的韧性与供应链重塑 (Resilience in Global Operations and Supply Chain Redesign) 后疫情时代,全球供应链的“效率优先”范式正在向“安全与韧性优先”转型。本部分审视了企业如何在保持成本竞争力的同时,构建抵御外部冲击的防御体系。 案例群核心议题: 1. “近岸化”与“友岸化”的权衡: 分析了企业在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时,对生产基地的战略调整。评估了区域化供应链网络的建立对成本结构、物流复杂性和市场响应速度的影响。 2. 供应链的数字化孪生与预测: 研究了采用高级分析和物联网 (IoT) 技术,创建供应链“数字孪生”模型的企业。这些模型如何帮助企业实现对库存、产能和物流瓶颈的实时洞察与主动干预。 3. 可持续发展融入运营 (ESG Integration): 探讨了企业如何将环境、社会与治理 (ESG) 目标深度嵌入到采购、生产和产品设计流程中。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循环经济模型降低资源依赖,并将其转化为新的竞争优势。 --- 第四部分:新时代的领导力与人才战略 (Leadership in the New Era and Talent Strategy) 成功的变革背后,总是站着具有远见卓识和高情商的领导者。本部分着眼于适应未来工作模式的领导能力模型。 案例群核心议题: 1. VUCA 时代的决策科学: 探讨了领导者如何在信息不完全、环境高度不确定的情况下,平衡直觉(经验)与分析(数据)。关注了“快速试错、小步快跑”文化下的领导者责任承担机制。 2. 混合工作模式下的团队效能: 随着远程与现场混合办公的普及,本部分研究了领导者如何有效维护团队凝聚力、确保知识有效传递,并公平评估不同工作模式下的员工贡献。重点分析了领导者对“心理安全感”的营造机制。 3. 高潜力人才的识别与培养: 在人才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企业如何跳出传统的“九宫格”模型,去识别那些具备跨界能力和高适应性的未来领导者。案例分享了企业内部人才市场(Internal Talent Marketplace)的建设经验,以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配置。 本书通过对这些前沿主题的深度挖掘和案例分析,为读者提供了一份理解并驾驭当前商业复杂性的实用工具箱。它强调了战略的动态性、组织的适应性以及领导力的觉醒,是寻求持续卓越表现的组织不可或缺的参考读物。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01篇 管理的新现实
个案01 柳韩金百利的新典范:尊重人性尊严

第02篇 组织的绩效
个案02 我们的事业是什么?
个案03 什么是一家成长型的公司?
个案04 跨国中小企业的致胜之道
个案05 保健事业

第03篇 服务机构的绩效
个案06 大学美术馆:界定目标与任务
个案07 农村发展组织:我们应该前进印度吗?
个案08 希利尔山学院的未来
个案09 水博物馆
个案10 水公司该经营博物馆吗?
个案11 迎接社会部门不断成长的需求
个案12 阿莉夏州立大学的两难:能力vs.需求
个案13 医院的「成果」是什么?
个案14 医院的成本控制

第04篇 有生产力的工作与有成效的工作者
个案15 工作简化与行销长
个案16 陆军后勤单位
个案17 如何分析与组织知识性工作
个案18 如何学习管理部属?
个案19 如何为没有未来出路的职位聘僱人员?
个案20 医院新的训练主管
个案21 你到底是算「我们」还是「他们」?
个案22 中西部金属以及工会
个案23 卡耶克空军基地的安全性

第05篇 组织的社会影响及其公共责任
个案24 从企业形象到品牌形象:柳韩金百利的例子
个案25 位于印地安纳州布莱尔镇的皮尔烈斯淀粉公司

第06篇 经理人的工作与职务
个案26 史隆的管理风格
个案27 林肯电子公司绩效发展系统
个案28 德州仪器之内外目标整合
个案29 你是否能管理你的老板?
个案30 罗斯.艾伯纳斯与尖端国家银行
个案31 失败的晋升

第07篇 管理技能
个案32 詹森总统的抉择
个案33 新任外销部经理
个案34 发疯的国中校长
个案35 企业决策结构
个案36 企业内控小组

第08篇 创新与创业精神
个案37 研究策略与企业目标
个案38 谁是实验室里最聪明的仓鼠?
个案39 英特尔的安迪.葛洛夫:从创业家到执行长之路
个案40 查达克—葛瑞贝奇植入式节律器

第09篇 管理的组织
个案41 无敌人寿保险公司
个案42 失败的购併
个案43 马拉开波银行:组织结构
个案44 环球电子公司
个案45 制药业的研究统合
个案46 独裁的余波
个案47 规模变大有什么好处?

第10篇 个体的新需求
个案48 最高主管的职能
个案49 杜拉克对于学校改革的看法
个案50 你想要别人记住怎样的你?

图书序言

导读
读书的目的无他,只是为了摆脱平庸;
人类历史的洪流中,平庸的队伍阵容浩大..(杜拉克,入世的知识份子)

  1920年的维也纳,人文荟萃,彼得杜拉克的少年时期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度过的。许多在各自领域独领风骚的知识份子,就时常出现在杜拉克的家中,这样的聚会正体现了维也纳当时的知识氛围。熊彼得、佛洛伊德、汤玛斯曼等都是杜拉克家的常客,因为当时担任奥匈帝国财政部长的父亲阿道夫,是熊彼得的老师,而就读医科的母亲卡洛琳,则是佛洛伊德的学生。杜拉克的父母每个星期都会各找一天,请这些友人到家里用餐并针砭时弊。

  每次聚会的时候,客人们也都会看到主人家门口站着一个早熟的男孩,恭敬有礼地跟这些他景仰的长辈们问好。在这样的智识环境中,彼得杜拉克亲身见识了这些巨擘们的风采,所以,很早就在心中立下了成为知识份子的初衷,而他也身体力行,在其一生之中持续不辍地实践这个目标,观察、发现潜藏的与正在改变的社会与组织现象和问题,并形成其深刻的洞察与独一无二的见解。于是,彼得杜拉克这个名字,成为众所公认的「管理学之父」、「大师中的大师」。美国《商业週刊》更指出杜拉克是「发明管理学的人」,足见其在管理领域的地位。通用电器(General Electric)的杰克威尔许(Jack Welch),微软(Microsoft)的比尔盖兹(Bill Gates)以及英代尔(Intel)的安迪葛洛夫(Andy Grove)等知名企业领导者都时常向杜拉克谘询请益。然而,有趣的是,尽管实务界的经理人言必称杜拉克,学术界的研究者却有意无意的避谈杜拉克。为什么会产生这样奇特的现象?难道杜拉克对管理「实务」的认识,远超过对管理「理论」的见解吗?那么这本个案集究竟适合对实务有兴趣的读者或是对
理论有兴趣的读者呢?

杜拉克的方法论

  我们认为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认识杜拉克的管理学与我们在教书上的管理学是不同的。首先,杜拉克传承自欧洲智识传统的方法论,使得杜拉克将自己定位成一个「社会生态学家」(Social Ecologist),致力于探索人们与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以及政治制度的关系。

  由此可以看出,杜拉克的管理学重视学术统合,而不像美式体系重视学术分工,也就是区分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或是管理学。相较之下,杜拉克的管理学更加强调脉络(context)的重要,而美式体系下的管理学,则相对强调一般化理论(generalized theory)──也就是内容(content)──的重要。这种研究哲学上重视脉络与重视内容的差异,直接造成了杜拉克与学术界在研究方法论(methodology)上的差异。杜拉克对组织的研究是从观察组织实务现象出发,去了解管理议题发生的脉络,而不一定要找到一般化的变数与变数之间的关系。杜拉克提出的管理理论,也不会运用严谨的实验或是统计方法来加以验证。

  方法论上的差异,造成了杜拉克与管理学术界的隔阂,也形成了实务界与学术界截然不同的对待杜拉克管理理论的奇特现象。但这并不是说,杜拉克对理论的见解比不上对「实务」的认识,这本管理个案集适合所有对实务或者对理论有兴趣的读者。杜拉克为世人所熟知的身分,并不是他所谓的社会生态学家,而是他扮演的其他三个角色:作家、老师与顾问。杜拉克继承自欧洲传统知识份子注重脉络及重视学术统合的研究方法,造成了他与我们平常认识的作家、老师与顾问有许多的不同。让我们从杜拉克的这三个不同的身分,来说明本书的价值,以及它和其他管理类个案集的区
别。

作家身分的杜拉克

  绝大多数认识杜拉克的人都是因为看了他的着作,因此,作家这个身分可能是大家最为熟悉的杜拉克。身为一个作家,杜拉克是与众不同的,因为他观察入微,文笔细腻却又深刻,这些能力与他受过的智识薰陶及其採行的社会生态学方法论有关。杜拉克的回忆录,取名叫做「旁观者」(Adventures of a Bystander)。杜拉克说,他自己既是ㄧ个在旅途中摸索前进的人,同时又是一个细心的观察者,这说明了他喜欢并习惯观察人们与组织的现象。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加上杜拉克清
晰的文笔,让他的管理着作成为同类中的佼佼者。因为观察力的敏锐,杜拉克看见了别人看不见的组织现象,以及这个现象衍生出来的管理议题;因为文笔的清晰,他可以让看不见的组织现象被读者所看见,甚至在读者主动的阅读思索中,发现与这个现象攸关的管理议题。

  因此,杜拉克擅长在一个很短的个案中,精彩地呈现出组织现象的背景与脉络,而这经常让工作过或是正在工作的读者们惊唿道:「我也遇过这个问题!」就是杜拉克这种对组织现象天赋异禀的透视能力,所以,他的个案才能够带出令人值得深思的管理议题。例如,我们可以在个案3「什么是一家成长型公司」的讨论中,了解到什么是成长,并破除「成长就是规模扩充与营业额增加」的迷思。另外,在个案21「你究竟是我们的人还是他们的人」中,我们有机会去触及「阶级意识在管理制度和员工生涯发展上所扮演的角色」这个既切身又陌生的议题。在后面的精彩个案介绍中还会再讨论到这两个个案。

教师身分的杜拉克

  杜拉克的教学方式是运用一篇个案来点出一个组织现象或是管理议题,就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充满了值得探究的情节以及让读者心有戚戚焉的细节。这样的个案教学,容易引发学生对组织现象与管理议题的兴趣,并增加学生对组织与管理的敏感度。值得特别说明的是,杜拉克的个案与台湾学生愈来愈熟悉的哈佛个案有所不同,两者可以说是相辅相成,而非互相替代。哈佛的个案一般都比较长,平均大约有15 页左右的文字叙述,配合五到10 页的附表与附图,且包含各式各样的财务资讯以及产业专有名词。这样的个案编写方式,可以让学生增加许多产业的常识与知识,并训练学生从「垃圾里找到黄金」的能力。长个案模拟出一个经理人做决策时所要面临的难题,也就是有太多乍看之下攸关决策的资讯需要考虑。所以,一个优秀的决策者,要学会对真正重要的资讯产生敏感度。而长个案在教授们的带领之下,可以让同学们一步一步学会如何针对问题特性来掌握关键资讯,并摒弃非相关的讯息。相较于哈佛的个案,本书收录的个案篇幅较短,最长的一篇也只有六页,也完全没有附表与附图。

  这对于习惯哈佛个案教学系统的老师与同学来说,是无法想像的事情,更别提本个案集中好几篇精彩个案,只有短短一到两页的内容了。研究哈佛的个案是难在要处理与筛选庞大的资讯,而讨论杜拉克的个案则是难在个案实在太精简了,其挑战在于发掘并提炼出个案中蕴藏的宝藏。读者将会发现,这些短个案涵盖了各式各样的组织现象及多元而丰富的管理议题,这些都是可以让对管理有兴趣的读者,时时思考、反覆求证的宝贵材料。

顾问身分的杜拉克

  最后,杜拉克也是一个知名的企业顾问,除了前面说过的威尔许、盖兹以及葛洛夫之外,还有许多大企业的执行长或是私人企业的经营者向杜拉克谘商请益;而许多非营利组织与公部门的领导者也时常寻求杜拉克的帮助。杜拉克的顾问身分,大大增加了他所能观察到的组织现象以及各个部门(sectors)的管理议题。除此之外,由于杜拉克可以时常接触组织的最高领导者,而基层与中阶主管更是杜拉克观察组织现象时所着重的对象,所以,顾问的身分让杜拉克接触到许多管理者会面临的难题、了解到组织各阶层决策者考虑问题的角度与心态,从而能准确地把握组织中重要的现象以及管理者重视的议题。这些顾问经验都融入到杜拉克的写作与教学中,使得本书的个案所涵盖的组织现象与管理议题既广且深,涵盖了营利、非营利与公部门组织以及组织内的各个管理阶层。这样的广度与深度,是其他管理类个案集少见的。

本书结构

  本书共分为10 个篇章,每一个篇章由1 个到11 个个案所组成。

  第一篇为「管理的新现实」,讨论一家韩国公司如何以另类的管理哲学与管理行动抵御亚洲金融风暴。作者以此个案来提醒读者:管理的挑战之一在于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环境──新现实──求得生存与繁荣之道。第二篇为「组织的绩效」。这个部分的个案除了讨论「何谓事业」、「我们的事业是什么?」,以及「我们的事业究竟应该是什么?」等组织使命的根本问题之外,也探讨了杜拉克先生着名的三大问句:「我们的顾客是谁?」、「他们需要什么?」和「如何满足他
们?」等组织使命的核心主题。

  他山之石可以攻错,如何由社会部门的非营利组织、甚至是公共议题管理,让读者认识组织绩效更深一层的意涵,则是第三个部分的学习重点。换言之,组织除了致力于本身的生存之外,尚须掌握并导引其对社会的影响作用。有关这个议题更进一步的探讨,则留待第五篇再延续。第四篇则以「有生产力的工作与有成效的工作者」为研习的重点。在这个部分,杜拉克启发了我们对工作的重新认识,还有流程、控制、工具及职涯等观念的意义及其关联,相当的深入浅出。第五篇仅由两个个案所组成,探讨「组织的社会影响及其公共责任」,此乃杜拉克所提及之「管理者职责」第三个层面的意涵。

  第六篇为经理人的工作与职务。此篇的个案由前通用汽车公司总裁Alfred Sloan的管理风格谈起,然后讨论组织的八大目标之一:「经理人的绩效与发展」,再旁及杜拉克所推崇的绩效管理系统:「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的精神与内容。此外,本篇中的个案29 还讨论到「向上管理」(managing up)的课题─如何管理你的上司──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接下来的第七篇,则是带领我们体验管理技能的意义与组成。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决策制订」,它也是管理教育的重心。何谓决策及其结构,乃是本篇的主轴,但是,除了决策之外,管理技能尚包含了沟通、控制、用人与升迁的决定等,这些内容也都将在本篇的个案中可以一窥堂奥。

  组织不能只是苟安,更不能只是追求组织理性与效率。面对停滞不前的经济体系与组织的永续经营,组织必须具备创业精神与创新的文化与能力,这个主题正是本书第八篇的重点之所在。本篇的个案除了深入地讨论研发策略的类型与企业目标的关系外,更点出了管理工具的实施,例如,预算常与组织研究人员的性格与行事作风扞格不入,因此,个案38应该会让许多科技公司的管理人员与研究人员有若合符节、备受启发的感受。在创业精神与创新所探讨的主题中似乎一直有一个遗漏的课题:创业家成功创业之后如何转型为执行长。

  毕竟,马上得天下未必能马上治天下!且看英代尔总裁葛洛夫的故事。第九篇为「管理的组织」(managerial organization)。本篇具体而微地探究组织的元件,及其如何设计与连接的逻辑。在这篇的个案当中,读者将有机会辨认并研究人类正式组织的典型,例如,传统的功能式组织与联邦分权式组织的差异与关系;然后,再借由认识组织结构及其型态来获得在「机构性社会」(society of institutions)中悠游自在的机会。最后一篇为「个体的新需求」。在这个篇章中,作者带领我们思考CEO的职能应该是什么,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定义自己与自己的生命遗产。压轴的第50个个案,杜拉克以经济学大师熊彼得为例来提出这个大哉问──「你(妳)想要让别人记住怎样的自己」。

  这是每一位读者皆必须清楚提问自己的人生课题。最后,平心而论,书中有极少数个案与其他个案的内容与水准不能相提并论。据审订者推测,这可能属于本书第二作者马齐里洛的续貂之作,建议读者浏览即可。至于哪些个案属于杜拉克的原着,又有哪几篇个案属于马齐里洛之作,读者应不难分辨。这也是阅读本书的乐趣之一!

精彩个案介绍

  正如前文所述,本书的个案令人惊叹和引人入胜之处不胜枚举,足见杜拉克涉猎组织议题的广度与深度。读者若是有机会可以长期持续地以读书会、研讨会或工作坊的方式进行讨论与交流,相信个人的学习与成长必然是指日可待的。在此介绍本书两个精彩个案以飨读者。

  在第三篇「组织的绩效」(business performance)中的个案3「什么是一家成长型公司」(What Is a Growth Company)里,作者以一个集团企业在购併一家连锁面包店(家族企业)之后,旗下这个新成员的经营现况与投资决策困境,引导读者思考「成长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在这个个案里面,我们必须面对以下的议题:集团企业在考虑总体策略(corporate strategy)或投资组合的投资报酬率时,各子公司应如何以其「事业策略」(business strategy)来支援集团的投资与成长?相对于其他的事业单位,一个集团是否可以接受一个事业单位的投资报酬率不如预期,甚至处于长期低于其他事业单位的情形?投资决策若总是以投资报酬率做为最主要的判准,又将出现何种迷思?为何有些投资者或经营者甘心总是在低投资报酬的行业中讨生活?一个事业单位如何长期处于不具吸引力的产业中而不受到集团的检讨或遗弃?一个家族事业的负责人转变身分成为专业经理人时,他对原事业单位的期待又将产生何种变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而这种转变合理吗?我们可以接受一个利润不足以打平资金成本,且无法募得必要的资金以达到经营效率的事业吗? 如果不能接受的话,又该怎么办?所以,杜拉克问道:什么才是一家成长型的公司?

  另外,在第四篇中特别值得推荐的是个案21「你究竟是『我们』还是『他们』」(Are You One of “Us” or One of “Them”)。这个个案远远超越了传统管理学讨论的识见与洞察,它由实际的工作出发,提及了工作者内在的心理需求,再由组织的角度思考个体职涯发展的课题,及其应然面与实然面的困境,还有在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层面不得不然的处方。个案叙述了一个蓝领技工努力上进,也积极的进修,希冀在技能上登峰造极之外,也能在学理基础及实力上提升造诣。但是,在他努力完成学业之后,原来的公司却没有办法提升他为管理人员、原来的同事慢慢地疏远他,管理阶层也无法欣然接受他成为彼此的一员,最后逼得他只得离开原组织,寻求生涯路径的切换,甚至必须搬离原本的社区、一切重头开始。显然,人类社会普遍存在了阶级与阶级意识,人们会透过各种机制来巩固阶级的界线,一旦有了认同,又很难抛却自己对较低阶层族群的定见,因而形成了个案中所提及的「他们」和「我们」这个界线。这条鸿沟你是否熟悉?它可以被跨越或克服吗?如果可以,怎么移除?怎么填补?如果不行,又当如何安身立命?您觉得这是一个管理课题吗?

本书适合阅读对象及使用方法

  《杜拉克管理个案全集》相当适合准备投身组织世界的准新鲜人、MBA、EMBA与有志在职场中从事自我更新与终身学习的社会贤达来阅读。近年来,国内虽然普设大学,学习风气却似乎并未随之提升;纵使也有为数不少的青年学子在求学期间已有许多工读、兼职的经验,但是为何在毕业之后投入职场却常有适应不良的现象?审订者认为,此现象与年轻朋友们先前的经验并没有真正地融入组织、了解组织有关。因此,如何及早为投身组织而做准备应该是每一位莘莘学子必须面对的课题。

  而本书正好提供了一个缩短个人与职场距离的机会,可使青涩的大学毕业生能够顺利地转型为快乐的上班族。职是之故,准备进入职场工作的准社会新鲜人应该相当适合来阅读本书。MBA 为强调理论与实务结合的专业学位,但是,学术的分工与要求则让这个学位渐渐有了「MS化」的倾向。因此,为了回归MBA学位创立的初衷,如何在课程设计与安排当中增加「整合性的课程」和「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已然成为全世界商管学院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在台湾,许多优秀的准MBA 们并没有工作经验,对于真实组织的样貌与生态并不是很有概念,仅习于吸收各学门的分科知识然后应付所修学分的纸笔测验,但却缺乏统整不同学科的知识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以及面对问题从事系统性思考的能耐。目前有许多热心的老师不断地在推广并实施个案教学,虽然此举满足了问题导向教学法的需求,但是,老师的教学似乎还是只针对某个学科,甚或是某个章节而已。所以,整合性的教材与个案就更形重要了。而《杜拉克管理个案全集》的出版,应该可以做为MBA 们认识组织运作,以及问题分析与解决之整合性课程的教材。

  相对于MBA,EMBA的学习起点和需求可就全然不同了。EMBA是既了解组织又是职A岯场赢家的族群,他们是有经验、有能力又有自信的社会菁英,所以,如何才能「教」好这群天之骄子呢?如何才能让他们欣然接受学校的教育呢?这应该是许多教授们苦恼的问题,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与教材的选择上必须谨慎为之。在课程形式与教材择定的考量上,首先吾人必须顾及EMBA的学生皆位居组织的高阶管理层级,对问题绝大多数都有一定的见解,而且自成一格;此时,若是以单向式讲授的教学法来推行课程,并不容易成功。由于这个族群喜欢发表意见与看法,所以,教授们应该因势利导提高讨论课的比重,且退居至「引导者」(facilitator)或是「主持人」(moderator)的角色,使学员们互相欣赏、平等交流、彼此学习,因此,个案研讨便成为相当适合EMBA学生的教学平台了。

  只不过,许多教授们也都有以下的经验:这个族群除了具有上述种种优点之外,也普遍存在一个问题──EMBA的学生都太忙了──因此,若总是以英文的长个案来进行教学,有可能适得其反。本书的特色之一即为所有的个案均是10分钟可以读完,但是,又容许一读再读、反覆咀嚼,这样的特色为没有时间阅读动辄二、三十页的长篇英文个案的学习者提供了学习和讨论的参与动机。真正的学习常常是离开学校之后才开始的。环境的变动不羁、经济景气的暴起暴落、组织的分分合合,常常让我们面临极大的工作压力;在眼见的未来,是工作的负荷只会愈来愈重的时代,职场的工作者似乎也只有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才能有效地缓解日益增加的工作压力。其实大家都知道唯有终身学习才能应付职场的挑战与未来,但是,该学些什么?又该怎么学?如果终身学习是提升职场竞争力的关键,那么如何学得快又学得好应是提升竞争力的当务之急。换言之,决定未来谁是赢家的主因是「学习的能力」,因此,「培养学习能力」正是职场工作者应该要念兹在兹的学习目标。

  笔者之一有幸师事台湾个案教学法先驱──政治大学司徒达贤教授,并自2003年开始将个案教学法推广到成人教育与企业人力资源发展这两个领域,所以,深知个案教学法对有心终身学习的职场工作者的意义与功效;2008年金融海啸期间,全球企业哀鸿遍野,许多MBA求职无门,也引发了将个案研讨工作坊向下扎根的心愿。在这10年之间,每年工作坊有为期半年的讨论(每週日晚上约四小时),这对已经在职场中的上班族而言,可以说是一场天人交战和意志力的考验,若是没有高昂的动机与坚定的价值观,断难维系参与的行动。三年多来,笔者也以义工的身分与优秀的MBA在全台(主要在台大、政大、师大、中山、成大、中正、淡江、铭传与东吴等校)进行了35场的头脑体操,教学相长收获颇丰。以审订者两人开始推动个案讨论工作坊以来的观察来说,毕业后能够持续地充实自己、自我更新的职场工作者相当的难能可贵。由于职场工作者的责任繁重、关心领域多元、挑战与诱惑也都可能会是回避学习的理由。

  所以,如何让自己可以持续地徜徉在学习环境之中的好方法是团体的压力与约束,因为单靠一己之力,是敌不过身处慾望城市的诱惑的。套个时间管理的观念来说吧!毕竟学习这档事是「不紧急」(今天不做不会怎样)的任务,但却是「不紧急但重要」(今天不做明天会后悔)的策略性课题;所以,有一个学习社群来督促自己学习上进是有其必要的,如果要等到公司持续地办个案研讨的教育训练,真的是有些可遇不可求。建议大家组个「个案研讨工作坊」,从尊重他人、主动倾听学起,这不就是台湾社会最缺乏的人文元素吗?且让杜拉克先生跟您做朋友吧!

  基本上,本书的个案大致上是配合杜拉克的经典名着《管理学:使命、实务与责任》一书而来的。因此,工作坊可以用本个案集做为讨论的素材,然后配合阅读《管理学:使命、实务与责任》──想要成为管理者的必读书籍──做为终身学习的基础教材。工作坊的运作可以先讨论个案,再阅读《管理学:使命、实务与责任》一书中相关的章节;亦可反其道而行,先阅读《管理学:使命、实务与责任》,再讨论个案。两者看似不同,但是,只要能将知识与思考做有机的融
合,便能成功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还需要特别提及的是,读书会的导读与主持相对容易,个案带领者的训练则须经年累月的修练。倘若读者有兴趣参与并推广个案研讨工作坊,不妨与我们联系,审订者与翻译群的伙伴都非常愿意提供工作坊运作的经验!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审订者可以针对个案所需与相关的知识萃取杜拉克《管理学:使命、实务与责任》一书的精华,来协助读者更有效地补充讨论个案的知识,并集结我们讨论杜拉克个案的成果──《杜拉克管理个案解析》──提供给有兴趣自学的先进们参考指教。这本个案集的问世实属不易,除了杜拉克先生的学识渊博,涉猎组织范围广泛,造成翻译、审订工作的难度之外,其实还有市场的考虑。由于个案本身只是个问题而没有标准答案,也不太可能提供解答,因此,市场上的个案集大多乏人问津(谁会买一堆待解的谜题回家折磨自己),再加上台湾对于智慧财产权的保护相对不足,复制、盗印个案成为司空见惯的常态,更让出版社望之却步。因此,本书的出版除了要谢谢翻译小组的辛劳之外,更要感恩智胜出版社万总经理
与陈副总对文化事业的热情,慷慨允诺出版这本个案集,让台湾读者有机会典藏杜拉克的经典之作──杜拉克唯一的一本管理个案集──并在杜拉克先生的带领下加入终身学习的行列。最后且以余秋雨先生的话共勉之:「读书的目的无他,只是为了摆脱平庸;人类历史的洪流中,平庸的队伍阵容浩大……。」

何明城∕台湾台北 晏介中∕美国圣路易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手邊這本「杜拉克管理個案全集」,著實是一本令人愛不釋手的寶典。身為一個長期關注企業經營的讀者,我總認為,理論需要實際的案例來支撐,才能顯得更加生動和有說服力。杜拉克的管理思想,其偉大之處就在於他能夠將抽象的理論,具體化為企業經營中的種種決策與行動。我特別感興趣的是,書中是否會探討企業在面對市場飽和、競爭加劇時,如何進行有效的市場區隔與產品差異化?又或者,當企業內部出現人才流失、組織僵化等問題時,杜拉克又是如何建議領導者去化解這些危機的?我想,透過這些真實的商業故事,我們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管理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種不斷應對挑戰、尋求優化的藝術。尤其是對於我們台灣許多中小企業而言,如何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學習並應用這些大型企業的成功經驗,並轉化為適合自身發展的模式,將是這本書帶給我的重要啟發。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其中,與杜拉克一同探討這些引人入勝的商業智慧。

评分

這本「杜拉克管理個案全集」,對於任何一位對管理學有興趣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杜拉克不僅是一位理論大師,更是一位深刻的觀察者,他能夠精準地捕捉到時代變遷對企業經營的影響。我尤其期待書中對於企業策略轉型、組織再造的探討。在台灣,我們經常看到傳統產業面臨轉型的陣痛,如何在新興科技的衝擊下,尋找新的成長曲線,是許多企業家所面臨的嚴峻考驗。我希望從這些個案中,能夠學習到杜拉克對於「變革管理」的獨到見解。他是否會提供具體的步驟,讓企業能夠順利地完成轉型?又或者,他對於「人才」的定義,在不同時代又有何演變?在這個資訊爆炸、知識快速迭代的時代,如何才能培養出能夠適應未來需求的領導者和員工,是我非常關心的議題。我相信,透過閱讀這本「全集」,我能夠獲得更為全面和深入的洞察,為我在台灣的商業實踐提供更多元的思考角度。

评分

這本「杜拉克管理個案全集」,光是翻開目錄,就讓我感到一陣興奮。畢竟,杜拉克的名字,早已是管理學界的代名詞,他的思想猶如一座寶藏,值得我們不斷地去挖掘。我特別期待那些關於策略制定、組織創新與領導力的個案。在現今快速變遷的商業環境中,企業如何保持競爭力,如何在數位轉型的浪潮中屹落不搖,都是我們不斷在思考的問題。我相信,杜拉克在這些個案中,一定會提出獨到且深刻的見解。例如,他對於「目標管理」的闡述,在當時可以說是劃時代的。如今,這個概念是否依然適用?又該如何與OKR、KPI等現代管理工具相結合?我希望能從書中找到答案。此外,我也對杜拉克對於「創新」的定義充滿好奇。他強調創新不是一種偶然,而是一種有系統的過程。那麼,他又是如何引導企業進行系統性的創新呢?我深信,透過對這些個案的深入分析,不僅能讓我們更理解杜拉克的管理哲學,更能啟發我們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尋找突破與成長的可能性。

评分

我最近翻開了「杜拉克管理個案全集」,說實話,一開始我對於這本厚厚的書有些卻步。畢竟,管理學這塊我一直自詡還算有點涉獵,讀過的書也不在少數,從彼得.杜拉克早期的經典著作,到後來一些學者對他理論的補充與延展,可謂是包羅萬象。然而,這本「全集」的名稱,彷彿預告著將有一場對杜拉克思想的深度挖掘與全面呈現。我期待能從這些個案中,看到理論如何在真實世界的商場中落地生根,又會面臨哪些意想不到的挑戰。想像著那些叱吒風雲的企業,它們的決策時刻、組織變革、領導者們如何在市場的巨浪中掌舵,我心裡就充滿了探究的渴望。尤其對於台灣這個中小企業蓬勃發展的經濟體而言,學習頂尖的管理思維,並轉化為適合在地操作的策略,是我們不斷進步的關鍵。這本書,或許能為我提供一些寶貴的啟示,讓我在面對工作中的種種難題時,能有更宏觀的視野和更紮實的依據。我尤其關注的是,這些來自不同產業、不同時期的個案,是否能呈現出管理學的普適性,以及在變革時代下,杜拉克思想如何依舊閃耀著智慧的光芒。

评分

拿到這本「杜拉克管理個案全集」,我的第一個感覺是,這絕對是一本值得反覆閱讀、深度琢磨的經典。杜拉克的思想,其獨特之處在於他始終強調「以人為本」的管理哲學,這在充滿數字與報表的商業世界裡,更顯得彌足珍貴。我特別期待書中關於企業文化塑造、員工激勵與領導者品格培養的個案。畢竟,一個企業的成功,不僅僅是靠精準的策略或卓越的產品,更在於其背後支撐它的團隊。我很好奇,杜拉克是如何看待領導者的角色?他對於「授權」與「責任」的理解又是如何?在現代管理學中,我們常談論「赋能」(empowerment),這是否與杜拉克早期的思想有著深刻的聯繫?我希望透過這些個案,能更清晰地理解,如何才能建立一個真正有凝聚力、有戰鬥力的團隊。同時,我也想知道,在面對快速變化的市場環境時,杜拉克是如何看待企業的社會責任,以及如何在追求利潤的同時,兼顧倫理與永續發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