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并非隐喻,而看待疾病的最真诚的方式--同时也是患者对待疾病的最健康的方式,是尽可能消除或抵制隐喻性思考。然而,要居住在由阴森恐怖的隐喻构成各种风景的疾病王国而不蒙受隐喻的偏见,几乎是不可能的。我写作此文,是为了揭示这些隐喻,并借此摆脱这些隐喻。」--苏珊.桑塔格
1987年,当桑塔格被诊断出罹患乳癌之后,她赫然发现我们早已发展出一套应付疾病的神话学,这套神话的夸张程度,经常扭曲了疾病的真相,让病患备感孤立。
桑塔格提出,人们对某些疾病,尤其是癌症的迷思,不但给病患加诸更多的痛苦,且往往压抑了他们去寻求适当治疗的方法。她因此为文阐释,去除了癌症的神祕面纱──癌症不过是一种疾病,而非诅咒或惩罚,当然更不是一件令人难堪的事。
十年后,另一种同样被神祕化与污名化的疾病──爱滋病出现了,桑塔格再次写下另一篇论文,针对爱滋病这种流行病,延伸了自己之前的论述。
《疾病的隐喻》一书主要阐释三种曾被视为绝症的疾病,肺结核、癌、爱滋病,全书包含了〈疾病的隐喻〉与〈爱滋病及其隐喻〉两篇论文,桑塔格剥除掉疾病千百年来在文化中被误解的种种迷思,呈现出它们的真正意义。〈爱滋病及其隐喻〉更将她的评论范围延伸到与爱滋病相关的种种隐喻,揭露真相,让病患免于罪恶、羞耻和恐惧。本书已被翻译成多国语言,对医学专业人士,以及成千上万的患者与照护者,造成了无比深远的影响。
本书特色
《疾病的隐喻》被誉为我们这个时代最解放人心的经典之作
女性国家书会列为「改变世界的女性着述」
这是一本关于疾病、死亡、美学、文学与社会的书,
当我们的身体为疾病所苦之际,社会的论述如何解释疫病的恐慌呢?
作者简介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
1933年1月16日出生于美国纽约市。难以被归类的杰出写作者,不仅是一名小说家、哲学家、文学批评家、符号学家,也是电影导演、剧作家与制片。影响遍及各领域,与西蒙.波娃、汉娜.鄂兰并列为二十世纪最重要的三位女性知识分子,而有「美国最聪明的女人」的封号。
她每发表一本着作都成为了一件文化盛事。代表作品包括:1966年出版的《反诠释》即成为大学校院经典,令她名噪一时。1977年的《论摄影》获得国家书评人评论组首奖,至今仍为摄影理论圣经。1978年的《疾病的隐喻》肇于她与乳癌搏斗的经验,被女性国家书会列为七十五本「改变世界的女性着述」之一。2000年面世的小说《在美国》为她赢得美国国家书卷奖。
桑塔格一生获奖无数,1996年获得哈佛大学荣誉博士学位,并当选为美国文学艺术院院士,2001年获得耶路撒冷奖,表彰其终身的文学成就,2003年再获颁德国图书交易会和平奖。虽然她已于2004年12月28日离世,但她提出的问题仍敲打着读者的心灵,世界也从未停止对她的思考与怀念。
桑塔格部落格:www.susansontag.com/。
译者简介
程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译作有《疾病的隐喻》、《反诠释》等。
阅读《疾病的隐喻》的初衷,是因为我一直对语言的魔力深感兴趣。我认为,我们如何描述事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和体验事物。而“隐喻”,作为一种语言上的有力工具,更是能够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让复杂的思想变得更容易被感知。因此,我推测这本书可能并非仅仅是在讨论医学上的疾病,而是更多地关注“疾病”这一概念本身,是如何被我们在语言中使用的,以及这些用法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心理和社会意义。我设想,作者可能会分析,我们是如何用“疾病”来形容那些令人不适的、失衡的、甚至是具有破坏性的事物。例如,我们会说“信息过载是一种病”,或者“焦虑症是一种现代疾病”。这些比喻,究竟揭示了我们内心的哪些担忧和恐惧?它们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真实疾病的认知和对待方式?我期待作者能够层层剥开这些语言的表象,揭示出隐藏在“疾病隐喻”背后的,更深层的社会心理动因。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里时,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略显抽象的书名吸引住了——《疾病的隐喻》。我一直对那些能触及我们内心深处,同时又探讨某种普遍性体验的书籍抱有特别的好感。虽然我还没来得及深入阅读,但仅仅是翻阅目录和一些零散的章节,就足以让我产生无数的联想。我设想,作者或许是在用一种非常规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那些被我们视为“疾病”的事物。这是否意味着,作者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情感状态,甚至是抽象的概念,都赋予了某种“生病”的特质?这让我不禁思考,我们是如何定义“健康”与“不健康”的,而这些定义又在多大程度上是被社会文化所塑造的?我好奇作者会如何解构这些固有的认知,比如,当我们将某些行为模式、心理困境,甚至是一些社会趋势比喻成“流行病”时,我们实际上是在表达什么?这本书会不会提供一种全新的思考框架,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被我们简单归类为“个人问题”或者“社会病症”的现象?我期待它能带来一种震撼,一种颠覆,让我看到事物更深层的联系,以及那些潜藏在表象之下的、更为复杂而隐秘的运作机制。
评分当看到《疾病的隐喻》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中瞬间涌现出无数的可能性。我无法确定作者的具体论点,但我对其中“隐喻”的运用方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设想,这或许是一本关于如何理解和解读我们生活中那些模糊不清、难以言喻的体验的书。我们常常会将一些抽象的负面情绪、社会现象,甚至是人际关系中的困境,用“疾病”来比喻,来表达它们带来的痛苦、失控感以及破坏性。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为什么“疾病”会成为我们描述这些体验最直接、最常用的词语?这种语言上的选择,反映了我们对哪些方面的恐惧?又是否会影响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实际处理方式?我好奇作者是否会通过分析大量的语言实例,来揭示出“疾病”这个隐喻的丰富内涵,以及它在不同语境下的微妙变化。这本书也许能帮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我们是如何通过语言来构建和理解我们所处的现实世界。
评分我对《疾病的隐喻》的期待,更多地源于一种对宏大叙事的兴趣。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哲学思辨的色彩,让人不由自主地去联想那些关于人类生存、社会结构乃至于宇宙规律的宏大命题。我猜想,作者可能是在以一种非常宏观的视角,将“疾病”这一生物学上的概念,拓展至一个更广阔的领域。这是否意味着,作者会将个体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过程,类比为某些社会肌体的病变,或是某种思想观念的退化?我设想,也许书中会深入探讨,当一个社会集体出现某种“病态”时,其根源在哪里?又将如何蔓延?以及,是否存在所谓的“社会疗法”?这让我对书中的论述充满了好奇,它是否会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所处的时代,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或者正在悄然发生的“异变”?我期待作者能够以一种冷静而深刻的笔触,描绘出这些“隐喻”中的病灶,并引人深思,我们是否能够从中找到共鸣,或者警示。
评分我被《疾病的隐喻》这个书名深深吸引,因为它触及了一个我一直以来非常感兴趣的议题:我们如何通过比喻来理解世界。我推测,这本书并非一本单纯的医学著作,而更像是一部关于文化、社会以及人类心理的探索。作者可能是在审视“疾病”这个概念,是如何被我们用作一种强大的隐喻工具,来解释那些生活中难以理解、无法掌控,或者令人感到痛苦的现象。我设想,书中会分析,为什么在很多情况下,我们会选择用“疾病”来形容那些并非生理上的病痛,比如“社会的衰败”、“人心的冷漠”,甚至是“创意的枯竭”。这种比喻背后,是否隐藏着我们对脆弱性、失衡以及终结的共同恐惧?我期待作者能够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让我们认识到,我们对“疾病”的认知,远不止于医学领域,它已经渗透到我们对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解读和评价。这本书或许能提供给我一种更深刻的思考方式,去审视我们所使用的语言,以及语言背后所反映的我们的生存状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