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让我们永远有路。如果你拿着地图,走的是别人走过的路;如果你身上带的是创意,走的就是自己的路。就算手上有一张地图,你知道有路,也要勇敢把地图丢掉,因为地图上的路,是别人去过的地方,只有创意,让我们永远有路。
─姚仁禄
知名建筑设计师 / 大小创意斋负责人姚仁禄先生,致力推动以创意为核心的价值观。《星空之下永远有路》,收录姚先生在《远见》杂志、《东方企业》杂志、专题演讲等文章,为我们重新阐释创意。书中包含六个部分:
.〈与星对话〉,路永远不会走尽,我们若带着创意,走的就是自己的路。即使手上有一张地图,也要勇敢把地图丢掉,因为地图上的路,是别人去过的地方,只有创意,让我们永远有路。
.〈重新定义〉,身先士卒,做没人做过的事、走自己相信会成功、但没有任何保证的路。就像贾伯斯敢于重新定义产业,走出不一样的路。
.〈美学品味〉,美的关键在于能不能很漂亮地表达自己与自然之间对话的结果。例如「吃得好」就是透过「吃得美」,表达自己与食物之间的对话;「好的建筑」除了物质的竞逐外,还要有人文的深思熟虑。
.〈趋势姚言〉,脱离上个世纪的创新轨迹与思考逻辑,放胆催生新价值,才能积极面对能源危机、全球暖化、经济风暴、人口老化等新世纪危机。
.〈阅读书香〉,分享姚先生在阅读中,观察到创意、人生等种种观点。
.〈Q&A〉大小创意读者来信七篇问与答。
作者简介
姚仁禄
一九五零年生于台湾台北,东海大学建筑系毕业。知名室内设计师,设计作品广受国际人士欢迎,二十三岁创立室内专业设计公司「大仁」,二十八岁担任台北室内设计公会理事长。曾任大爱电视台总监、公广集团华视董事及慈善、人文、艺术、媒体等基金会董事。五十五岁获颁东海大学杰出校友。二零一二年荣获第十七届中华民国斐陶斐荣誉学会「杰出成就奖」。
多年工作经验,以「设计」、「媒体」、「公共服务」 与「学术服务」 等四个领域为重心。
设计服务,涵盖金融、科技、零售、工业等全球主要跨国企业;
媒体服务,涵盖以全球华人为服务核心的电视与网路平台;
公共服务,涵盖公会、协会与慈善、人文、艺术、媒体等基金会;
学术服务,曾任东海大学建筑学系专业教授、国立台北艺术大学讲座教授。
现职大小创意斋创意长/大小媒体执行长 (www.dxmonline.com)
选书缘起
三十的累积意义,个人而言,是初生喜悦到壮年开创;社会而言,是数个世代的生活演变;国家而言,是一朝又一代的递嬗历史;对出版社而言?
一九八二年创立的经济与生活出版社(天下文化前身),至今走过三十个年头,出版超过千种书,影响读者以亿万计。三十岁的天下文化,正以壮年的开创力,为台湾社会继续栽植瑰丽出版风景,也为华人历史留下见证。
传播进步观念,是天下文化三十年在台湾的步履印记,从「酒柜变书柜」、「读一流书、做一流人、建一流社会」到「相信阅读」,丰厚延续知识出版的无形价值,积累传承社会文化的文字记录。我们企划十位与天下文化同心的作者选辑,同感这份荣耀与喜悦,他们是:星云大师、沈君山(委聘张作锦编选)、张作锦、高希均、黄达夫、陈长文、王力行、严长寿、洪兰、姚仁禄,每人出版一本「选集」。
以三十年不变的出版初衷,与一同成长的读者、台湾社会、华人世界,共读知识与智慧的只字片语,同享生命与文化的大块文章。
出版者的话
另一个年代,另一种唿唤─为什么推出「前进的思索」十位自选集
(一)
「天下文化」以传播进步观念自许的出版社,走过了三十年,出版了二千余种书。这使我们自己也惊喜,因为经营的资金全靠自己,所有的收入来自读者,社会上有逆耳的忠言:「害一个人叫他从事出版」。
创立于一九八二年,那是一个意气奋发、急起直追的年代;知识饥渴向外学习的年代;那也是一个政治上威权,党外运动萌芽发展的年代;那更是个人生命力施展与冒险的年代。回望那段历史,真是台湾快步前进的黄金时期。
二○一二年的台湾已进入另一个年代─前进中产生了迷惘,改变中遇到了土石流。
四小龙「经济奇蹟」中的台湾,在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仍位居前十名,但面对世界政经的急剧变化,台湾的应对与调适不够快,不够准,十多年来一直陷入困局。
一九八六年民进党成立后,台湾民主浪潮一波又一波─包括一九九六李登辉当选首届民选总统,二○○○年民进党的陈水扁执政,开创了民主史上第一次的政党轮替。
台湾民主的「宁静革命」带给全民莫大的骄傲,但也同时带来了不宁静的折腾。幸有二○○八年马英九的当选,打破了两岸僵持,否则「自我锁国」的后果,更使台湾被抛在世界舞台之外。
使人难以预料的是,民主的果实在台湾还未硕壮,在西方国家流行的四个「民主病」,却同时提早出现在台湾:政党对立互斗(讨好的政策才有可能通过),利益团体操纵,媒体两极化,中产阶级冷漠。
在「民主病」蔓延之下,知识份子必须挺身而出,发出另一种理性的唿唤,这就是为什么天下文化在三十週年,由王力行、张作锦与我发起,要出版十本自选集。
这套选集,取名为「前进的思索」,汇集了社会上大家推崇的作者。他们都有专业、有热情、有理想,不断以文字、演讲、专着等方式与社会各界分享他们的才情、焦虑与思索。
十位作者有开创人间佛教的星云大师,兼具深厚科学与人文素养的沈君山,报人张作锦,倡导法律正义的陈长文,「永远站在病人这边」的黄达夫,「教育创造未来」的洪兰,充满「台湾想像」的严长寿,「星空之下永远有路」的姚仁禄,与「时代对话」的王力行,以及自己的「宁静革命不宁静」。(其中由于沈君山的健康,他的自选集由张作锦与沈夫人曾丽华编选。)
(二)
十位作者的共同愿望是透过他们的文字,能够凝聚社会向上的力量,产生我们期盼的「前进的思索」。
「前进的思索」是跨党派,跨族群,跨世代,跨私利。凡是对台湾社会长期发展有利的观念、政策、主张,一起来献策,一起来思考,一起来推动。十本选集所提倡的包括了教育的革新、创新的推动、宗教情怀的分享、正义的落实、医病关系的改进;也包括了要走向均富、创造就业、扩大税基、节能减碳、两岸双赢等。
如果因为这十位人士的说服力,「思索」产生了良性的互动及改革的力量,那么失去信心的台湾人民,也许渐渐地会发现:
(1) 媒体及民代减少了起闹及作秀,评论时展现理性的平衡。
(2) 争取自己人权与自由的同时,不会伤害沉默大众的利益。
(3) 「利益团体」不会明目张胆的自私与强势。
(4) 除了低所得及弱势团体需要照顾,「有能力的人多付税」,财政赤字必须要下降。
(5) 二种心态必须要改少:
(a)靠「保护」来阻挡开放及外来的竞争(如陆生来台就业,会抢去年轻人的工作);
(b)靠「白吃午餐」来佔公家及别人的便宜。
(6) 高层执政者,必须要透过各种方式(如辩论、座谈、专访),说
服大多数人民,加快各种改革。
「另一个年代」不幸地是:一个「痛定思痛」的年代;因此,「另一种唿唤」必须是「前进的思索」。
高希均
初读《星空之下永远有路》这个书名,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画面感,仿佛被拉入一片广阔无垠的夜空,星辰点点,却又透着一丝遥不可及的神秘。我怀揣着这份期待,翻开了书页,想要探寻那条隐藏在星光之下的道路。然而,这本书并没有如我所想,直接铺陈出一条清晰可见的路径,而是以一种更加内敛、更加引人深思的方式展开。它更像是在描绘一种心境,一种在面对未知与挑战时,内心深处所产生的种种情绪与思考。我在这其中看到了迷茫,看到了挣扎,但更看到了那份不曾熄灭的希望之火。书中那些关于探索、关于前行的隐喻,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我反思了自己过往的人生,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困惑与无助的时刻,似乎都在这本书的映照下,有了新的解读。它让我明白,即使身处黑暗,即使前路不明,只要我们心中还存有一份探索的勇气,一份对未来的憧憬,那么,就没有什么能够真正阻挡我们前行的脚步。这本书,与其说是在给出答案,不如说是在提出问题,在引发思考。它像一位智者,轻轻地在我耳边低语,让我开始独立地去寻找属于自己的答案,去绘制属于自己的星图。
评分读完《星空之下永远有路》,我脑海中回荡的是一种宁静而又深沉的思考。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一个跌宕起伏的故事,也没有给我一个明确的人生指引,它更多的是一种氛围的营造,一种情感的共鸣。我在这其中看到了人性的复杂与坚韧,看到了个体在浩瀚宇宙中的渺小与伟大。它让我开始审视那些被我忽略的生命细节,那些看似平凡却又蕴含深意的瞬间。书中的描绘,让我仿佛置身于一片寂静的夜色之中,感受着星光的温柔,也感受着内心的律动。我开始思考,我们所追求的“路”,究竟是什么?是某种既定的方向,还是在探索中不断开辟的过程?这本书,它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鼓励我去思考,去感悟。我在这其中看到了希望,看到了可能性,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总有一丝微光在指引着我们。它让我明白,生命的旅程,并非总是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保持一颗探索的心,保持一份对未来的信念,那么,就永远不会失去方向。这种力量,是如此的温柔,却又如此的强大,它让我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对未来有了新的期许。
评分这本书,初拿到手时,它那朴实无华的书名便如同一道静谧的邀请,将我拉入了一片深邃的思考之中。“星空之下永远有路”,这句话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哲学式的张力,既是对浩瀚宇宙的敬畏,又是对人生道路的探寻。我迫不及待地翻开扉页,期待着一场心灵的启程。然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并未在字里行间找到预设的答案,反而像是走进了一片未被标记的星图。作者以一种极为克制而又充满张力的笔触,描绘了一系列看似碎片化却又彼此呼应的场景和人物。这些人物,他们的命运如同流星般划过夜空,留下的光芒或深邃或短暂,却都在我心中激起了涟漪。我反复咀嚼那些精炼的句子,试图从中捕捉到一丝丝关于“路”的线索。这种阅读体验,更像是在一个巨大的迷宫中行走,每一次转弯都可能遇见意想不到的风景,每一次驻足都可能引发新的疑问。它没有给出明确的指引,而是提供了一种氛围,一种思考的土壤,让读者自己去播种、去耕耘。书中的人物,他们的挣扎、他们的选择,都让我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或者说,是人性中最普遍的情感光谱。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前行的身影,他们身上散发出的坚韧与迷茫,深深地触动了我。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邀请我参与一场关于生命本质的对话。它没有标准答案,只有无限的可能性,正如那片璀璨的星空,永远在那里,指引着我们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方向。
评分这本书,初看书名,便觉一股诗意盎然,又带着一丝哲理的厚重。然而,真正翻阅进去,我却被一种极其独特而又深刻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它并非以宏大的历史叙事,或是曲折的人物命运为主线,而是更像是在捕捉一些转瞬即逝的瞬间,一些被我们常常忽略的情感碎片。我仿佛置身于一个被时间放慢的场景中,细细品味着那些微小的细节:一片落叶的飘零,一次眼神的交汇,一句未曾说出口的叹息。这些画面,虽然看似简单,却在作者的笔下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我在这其中看到了个体在宏大背景下的挣扎与坚守,看到了在平凡生活中闪耀的勇气与温情。书中的人物,他们或许没有惊人的成就,也没有跌宕起伏的命运,但他们身上所展现出的那份对生活本身的尊重与热爱,却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意识到,所谓的“路”,或许并非一定要通往某个辉煌的目的地,而更在于我们行走的过程本身,在于我们在途中所经历的一切,所感受的一切。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些看似琐碎的日常,发现其中也蕴藏着不为人知的诗意与哲理。这本书,它没有提供一个现成的地图,而是给了我一双能够发现地图的眼睛,让我开始重新认识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在这片土地上,我们所能开辟的无数种可能性。
评分我最近读完一本名为《星空之下永远有路》的书,掩卷之后,心中升起一种难以言喻的宁静与辽阔。它不像我平常读的那些跌宕起伏、情节紧凑的小说,也并非那种直白宣讲人生哲理的读物。这本书的语言是如此的温润,仿佛夜空中最温柔的月光,轻轻地洒在心头。我感觉到作者似乎在用一种极其细腻的方式,描绘着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缝隙中的情感洪流。书中那些关于孤独、关于追寻、关于希望的片段,没有惊天动地的事件,只有细水长流般的感悟。我仿佛看到了无数个在夜色中独自漫步的身影,他们可能在思考着远方的故乡,可能在回忆着逝去的恋人,也可能只是单纯地仰望着那片浩瀚的星空,感受着宇宙的宏大与自身的渺小。这种体验,让我暂时忘却了现实的烦恼,沉浸在一片纯粹的精神世界里。书中没有直接给出“路”的指向,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意象,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于方向的渴望。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旅程,那些曾经迷失的时刻,那些在黑暗中摸索的日子,似乎也在这本书的映照下,找到了某种存在的意义。它让我明白,即使在最深的黑夜,即使感到无助和迷茫,只要心中还有一丝微光,就永远不会失去方向。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治愈力量,是我在这本书中最深的感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