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系以警察人员在推展犯罪预防之实践,佐以犯罪预防理论汇整而成。全书分成十二章,探讨内容包括:第一至三章的犯罪预防与社区警政之起源、计画之拟定与技术等;第四、五章的犯罪预防之实务与理论,以及社区犯罪预防计画;第六至九章的财产犯罪、商店犯罪、个人诈欺与暴力犯罪等之预防措施;第十、十一章的环境设计与犯罪预防;以及最后一章的犯罪预防未来之展望。
本书系透过社区警政与环境设计之介绍,採取预防取向之警政策略,从理论依据、计画拟定、策略思考,到具体步骤之执行,可供治安机关、邻里守望相助、社区居民参考及採行。
作者群简介
陈淑云
现任:台湾警察专科学校人事组员
钟志宏
现任:法务部矫正署专员
王炳煌
现任:桃园县政府警察局龙潭分局分局长
杨华中
现任:新北市政府警察局督察
主编简介
邓煌发
现任: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学系副教授
中华民国犯罪学学会理事长
向阳公益基金会执行长
内政部犯罪防治中心委员
教育部学生辅导暨生命教育谘询委员
法务部犯罪问题研究中心委员
历任: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学系主任兼所长
中央警察大学总务长
中央警察大学电子计算机中心主任
学历:
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博士
中央警察大学警政研究所硕士
中央警察大学正科第49期
专长:犯罪学、少年犯罪与辅导、犯罪预防
主编序
第一章 犯罪预防与社区警政之起源(邓煌发)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犯罪预防与社区警政之结合
第三节 合则利,分则害
第二章 社区警政计画之拟定(邓煌发)
第一节 良性循环的开始
第二节 改变组织文化
第三节 督导干部的新角色
第四节 透过组织结构以激励社区警政
第三章 社区警政技术(陈淑云)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SARA模式
第三节 问题解决之其他模式
第四节 社区警政之工具
第五节 犯罪分析
附录3.1 问题解决计画
第四章 犯罪预防之基本思维(陈淑云)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犯罪铁三角
第三节 机会减少
第四节 犯罪预防方法
第五节 犯罪预防宣导
第五章 社区犯罪预防计画(陈淑云)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邻里守望相助
第三节 邻里巡逻组织
第四节 法院观察计画
第五节 犯罪制止计画
第六节 安全护送计画
第七节 其他计画
第六章 财产犯罪预防(杨华中)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长期不在家之住屋检查
第三节 财物标记
第四节 脚踏车∕机车之登记计画
第五节 汽车窃盗之预防
第六节 涂鸦破坏公物的行为
第七节 纵火犯罪预防
第八节 住宅窃盗预防
第九节 一般窃盗预防
附录6.1 建物检查註册表
第七章 商店犯罪预防(王炳煌)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前提与犯罪预防的应用
第三节 商店守望相助
第四节 外部犯罪预防
第五节 内部犯罪预防
第六节 商业诈欺预防
第八章 个人诈欺犯罪预防(王炳煌)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前提与犯罪预防的应用
第三节 诈骗类型与预防
第四节 身分盗用
第九章 暴力犯罪预防(钟志宏)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暴力犯罪预防措施
第三节 一般人身安全
第四节 对女性施暴的行为
第五节 青少年暴力犯罪预防
第六节 职场暴力
第七节 结语
第十章 环境设计与安全设施(钟志宏)
第一节 前言
第二节 强化标的物
第三节 犯罪预防的应用
第四节 大门系统
第五节 窗户安全
第六节 照明安全
第七节 闭路电视
第八节 安全警报设备
第九节 保险箱安全
第十节 结语
第十一章 经由环境设计促进犯罪预防(陈淑云)
第一节 经由环境设计预防犯罪
第二节 领域感
第三节 监控
第四节 通道管制
第五节 其他相关问题
第六节 安全评估
附录11.1 住宅安全调查
附录11.2 商店安全调查
附录11.3 警察局家宅防窃安全谘询报告表
附录11.4 警察局家宅防窃安全谘询同意书
第十二章 犯罪预防之未来展望(邓煌发)
第一节 推陈出新的犯罪问题
第二节 犯罪控制手段的流变
第三节 执行犯罪预防应有的态度
第四节 未来犯罪预防工作焦点
第五节 结语
序
本书系以警察人员在推展犯罪预防之实务,佐以犯罪预防理论汇整而成。影响犯罪行为发生之原因错综复杂,要能有效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除以治本措施之发展犯罪学(developmental criminology)外,以二级犯罪预防(secondary crime prevention)为主之警察维护治安作为,以及社区的积极参与,乃至全体国民的热心投入,都是21世纪初的环境犯罪学(environmental criminology)的基本主张;本书系透过社区警政与环境设计之介绍,採取预防取向之警政策略,从理论依据、计画拟定、策略思考,到具体步骤之执行,可供治安机关、邻里守望相助组织、社区居民参考及採行。
本书分成十二章,探讨内容包括:第一至三章的犯罪预防与社区警政之起源、计画之拟定与技术等;第四、五章的犯罪预防之基本思维,以及社区犯罪预防计画;第六至九章的财产犯罪、商店犯罪、个人诈欺与暴力犯罪等之预防措施;第十、十一章的环境设计与犯罪预防;以及最后一章的犯罪预防未来之展望。
本书系由本人主编并负责撰写第一、二及最后一章;陈淑云负责编排、校对工作,并撰写第三、四、五及第十一章;杨华中负责撰写第六章;王炳煌负责撰写第七、八章;钟志宏负责撰写第九、十章。
各章作者在教育、警察、矫正机关服务,均具有丰沛之理论与实务经验,对所撰写篇章论述相关之治安对策,亦均抱持临渊履冰态度完成。本书得以付梓,要感谢中央警察大学犯罪防治研究所卢志元、卢怡君、许□繻、黄瓘祐等硕士生的协助,更要感谢洪叶文化出版有限公司慨允出版。
「文章草草皆千古,仕宦匆匆数十年」,本书的完成,不仅是全体合着者在学术上的收获,亦希望能对于当前实务上的治安对策有所贡献。书中所述,恐有不周或疏漏,尚请各位先进贤达及读者,对本书内容不吝指正。
从一个普通市民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我们社会中时常发生的令人不安的事件。过去,我可能更多地关注新闻报道中的犯罪行为本身,并对此感到愤怒和无奈。然而,阅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开始意识到,许多犯罪并非是孤立的个人行为,而是与社会结构、环境因素、政策导向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作者在书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阐释这些宏观的、系统的因素,比如贫困、失业、社会不公、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等等,是如何为犯罪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分析政策影响时所展现出的批判性思维。他不仅仅是描述现有政策,更是深入分析了这些政策在实际执行中可能产生的意外后果,以及它们在多大程度上真正达到了预防犯罪的目标。例如,对于某些严厉的惩罚措施,作者并没有简单地肯定其威慑力,而是详细探讨了其可能引发的社会排斥、再犯率上升等负面效应。这种审慎的态度,让我认识到犯罪预防是一项复杂且需要长期投入的系统工程,任何过于简单化的解决方案都可能适得其反。这本书让我学会了更深入地思考社会问题,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
评分我之前对犯罪学的了解,更多地停留在对犯罪成因的探讨上,而这本书则将视角进一步拓宽,重点关注“如何预防”这一更具实践意义的议题。作者在书中对不同类型犯罪的预防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区分和论述,比如对于青少年犯罪,书中强调了早期干预、家庭支持和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对于经济犯罪,则侧重于法律法规的完善、监管机制的强化和公众诚信意识的培养。这种“对症下药”式的分析,让我认识到犯罪预防并非一成不变的套路,而是需要根据犯罪的特性、成因以及社会背景进行精准施策。 其中,关于“情境犯罪预防”的章节尤其吸引我。作者深入浅出地解释了通过改变犯罪发生的环境来降低犯罪率的理念,并列举了许多巧妙而有效的例子,比如增加照明、安装监控设备、简化办事流程以减少腐败机会等。这些措施看似简单,却能有效地提高犯罪的难度和风险,降低其潜在收益,从而达到预防的目的。我惊叹于作者能够如此系统地梳理和介绍这些“细节”中的智慧,这些智慧在日常生活中可能被忽视,但却是构建安全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这本书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周遭的环境,思考如何通过微小的改变来提升整体的安全性。
评分作为一名对社会治理和公共安全感兴趣的学生,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启发思考的读物。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仅是罗列理论,更重要的是如何将这些理论转化为可行的政策和实践。作者在书中对于不同预防模式的优劣进行了比较分析,并结合了大量的实证数据来支持其观点。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探讨“预防性警务”时所提出的观点,他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数据分析来预测犯罪高发区域和时间,并据此优化警力部署,将有限的警力资源用在最需要的地方。 此外,书中对“社会防范”的强调也让我深有体会。作者指出,单纯依靠警察和法律的力量是不足以有效预防犯罪的,还需要动员整个社会的力量,包括家庭、学校、社区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共同参与到犯罪预防的工作中来。他列举了许多社区居民主动参与巡逻、举报可疑行为、以及通过邻里互助来提升社区安全感的案例。这些案例让我意识到,预防犯罪并非是政府部门的“独角戏”,而是需要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努力。这本书为我理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提供了更为系统和深入的认识,也让我对未来投身于相关领域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那些渴望深入理解犯罪现象背后复杂成因,并寻求有效干预策略的读者提供了一份宝贵的资源。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理论与实务之间建立的严谨桥梁。书中对各种主流犯罪预防理论进行了梳理和剖析,从古典主义到生物学、社会学、心理学,再到更现代的理性选择、情境犯罪预防等,作者不仅清晰地阐述了它们的思想内核,还深入探讨了这些理论在现实社会中的适用性与局限性。这种理论的深度挖掘,为理解为何某些预防措施有效,而另一些则效果不彰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将理论束之高阁,而是将其与鲜活的案例和具体的实践紧密结合。书中穿插了大量的实证研究、政策分析以及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成功与失败的预防项目案例。例如,在讨论社区警务和环境犯罪预防时,作者详细介绍了几个通过优化城市设计、加强社区参与和利用技术手段降低犯罪率的案例,这些案例的分析非常到位,不仅展示了理论如何转化为可操作的方案,也揭示了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对于我这样的读者来说,这种接地气的叙述方式,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也让我对犯罪预防的实际操作有了更直观的认识。
评分坦白说,在翻阅这本书之前,我曾以为犯罪预防是一个相当“硬核”的领域,充斥着晦涩难懂的统计数据和复杂的理论模型。然而,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异常清晰流畅,使得即使是对犯罪学了解不多的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内容。作者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和贴近生活的例子,来解释抽象的理论概念,这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乐趣,而不是枯燥乏味。我尤其喜欢他在讨论“理性选择理论”时,将犯罪行为比作一次“成本收益分析”,这种类比让我瞬间抓住了理论的核心。 除了理论的阐释,书中关于“风险评估”和“受害者预防”的部分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作者详细介绍了如何对个人和社会可能面临的犯罪风险进行评估,并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建议来降低这些风险。例如,在个人层面,书中提供了关于如何提高居家安全、如何防范网络诈骗等方面的实用指南;在社会层面,则探讨了如何通过改善公共设施、加强信息公开等方式来减少犯罪的机会。这种全方位的、注重个体与集体双重责任的论述方式,让我深刻认识到,犯罪预防不仅仅是“抓坏人”,更是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安全、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本书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一个犯罪率能够有效降低,生活在我们都能感到安心的社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