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譽國際的劇場大師尤金諾.芭芭傳藝之作
世界各國的劇場根據傳統,會演變齣各種不同的特定錶演形式,例如日本的能劇、中國的京劇或義大利的即興劇等。但在不同時空的不同錶演者之間,仍有共通的原則,劇場人類學的目的就是研究這些原則。
簡言之,劇場人類學就是研究劇場中人類行為的社會文化和生理肢體層麵的意義。大部份西方戲劇研究著重於自然演齣與心理現實的呈現,《劇場人類學辭典》則著重在演員收放之間的技巧。
本書不隻是一本辭典,更是一本值得所有劇場人拜讀的實用手冊,也是跨文化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尤金諾.芭芭及丹麥的國際劇場人類學學院(ISTA,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Theatre Anthropology),曆經多年研究編就此經典文本,呈現演員艱钜而不拘一格的技藝。本書提供的概念與詮釋,能拓展讀者對錶演肢體的知識與想像。
菊八開全彩印刷,超過650張圖片,豐富的插圖及原創的架構,含括西方及非西方劇場藝術,呈現錶演者牽動人心的秘密技藝,是劇場人必備的工具書。
本書特色
1、 由國立颱北藝術大學與作者閤作翻譯審稿,並經鍾明德教授審訂。
2、 圖文並茂,呈現東西方劇場錶演藝術的精隨。
3、 本書呈現作者曆經多年研究發展齣的完整體係,至今已翻譯成多國語言,深受世界各國劇場界人士所推崇。
作者簡介
尤金諾.芭芭
於1964年在丹麥的奧斯陸(Oslo)創立歐丁劇場(Odin Teatret),於1966年遷到丹麥的赫斯特堡(Holstebro),成為丹麥戲劇實驗場(Nordisk Teaterlaboratorium)。他導過32齣戲,經常在歐洲、亞洲、北美洲和南美洲演齣。1979年,他創立瞭國際劇場人類學學院(ISTA, International School of Theatre Anthropology),一個包括演員、舞者、音樂傢和學者的流動學校,一起研究肢體圖像的原則。他寫瞭很多書和文章,包括《紙作的獨木舟:劇場人類學指南》(The Paper canoe: A Guide to Theatre Anthropology, Routledge, 1994年齣版)、《劇場:孤獨、藝術、造反》(Theatre: Solitude, Craft, Revolt, 1999年齣版)、《灰燼與鑽石之地:我在波蘭的學徒生涯》(Land of Ashes and Diamonds: My Apprenticeship in Poland, 1999年齣版)。得過無數的國際奬項及榮譽學位。
尼可拉.沙娃裏斯
是羅馬大學(University Romatre)的教授,在錶演藝術係教戲劇史。他在東方和歐美劇場關係上發錶過許多論文,包括《東方和西方的劇場及錶演》(Teatro e spettacolo fra Oriente e Occidente, 1992 年齣版 )、《巴黎/亞陶/峇裏島》(Paris/Artaud/Bali, 1997 年齣版 )、《 訓練!》(Training!, 2004 年齣版 )。自從國際劇場人類學學院成立以來,他就是固定成員之一,也是《劇場故事》(Teatro e storia)雜誌的編輯。
譯者簡介
丁凡
美國喬治亞大學遺傳係碩士。自美返颱後積極投入兒童教育與文學工作,翻譯書籍四十餘本,目前專職翻譯及口譯,並進行視覺藝術及劇場的創作演齣。推薦序作者 鍾明德 現任國立颱北藝術大學戲劇學係專任教授,著作有:從貧窮劇場到藝乘:薪傳葛羅托斯基、繼續前衛:尋找整體藝術和颱北的當代文化、現代戲劇講座:從寫實主義到後現代主義、OM泛唱作為藝乘等專書。
前言 尤金諾.芭芭
介紹
解剖學Anatomy
學徒 Apprenticeship
平衡Balance
擴張Dilation
戲劇構成學Dramaturgy
能量Energy
等值Equivalence
歐亞劇場Eurasian Theatre
練習Exercises
臉和眼睛Face and eyes
腳Feet
手Hands
史學Historiography
濛太奇Montage
懷舊Nostalgia
刪除Omission
相反Opposition
有機性Organicity
前置錶達Pre-expressivity
行為重建Restoration of behaviour
節奏Rhythm
舞颱與服裝設計Set and costume design
技巧Technique
文本與舞颱Text and stage
訓練Training
觀點Views
參考書目
緻謝
索引
推薦序
演員的魅力/Presence來自哪裏?
東西方劇場文化交流的一個新裏程碑
雖然瞭解的人不是很多,《劇場人類學辭典:錶演者的秘藝》初版在1991 年問世,立即構成瞭東西方劇場文化交流、藝術探索上的一個裏程碑。這本以「辭典」形式編排的錶演藝術專書─因「名」正而言順罷?─迅速地被譯成瞭13 種語言。
這本「辭典」由英文和夾雜的許多外語,逐漸蛻變成中文的最後階段,我有幸從頭到尾將譯稿和原稿仔細比對拜讀瞭一次,內心竟然充滿瞭能量與喜悅,因此慨然接受瞭「序言」這個不甚容易的任務:我將用幾百個字嚮學界、讀者介紹這本辭典的「法脈」、「密意」和「方法」!
首先,在法脈方麵,葛羅托斯基的錶演訓練、導演手法和「劇場人類學」的跨文化探索方法,貫穿瞭這本書依字母排列的26 個劇場關鍵字。葛羅托斯基是二十世紀劇場、文化上承先啓後的重要天纔,因此,在他不世齣的創作精神、研究成果的庇蔭下,這本書很從容地凝聚瞭東西方錶演藝術大師們的「不傳之秘」,彰顯瞭他們「錶演濟世」的衷心。
其次,尤金諾.芭芭在戲劇編導和劇場書寫上的個人魅力不容小覷──他在這本書中的貢獻特彆展現在其對 “presence”(在場∕存在感∕魅力)、“pre-expressivity”(前置錶達∕錶達之前)、“scenic bios”(舞颱生命力)、“montage”(濛太奇)和 “dramaturgy”(演齣創作∕編導)等「秘藝」的反覆推敲琢磨上頭。用普通話來說,他不停地問:「演員的魅力來自哪裏?」叫人興奮的是芭芭總是能提齣具體可行的答案,而且,這些方案還巧妙地透過東西方劇場藝術大師的實踐來加以背書。
當然,這本專書的受益者不隻是演員而已。編劇、導演、設計師、戲劇與劇場史的研究者、理論作傢,乃至對文化藝術抱持著嚴肅關心的人,都將能自這種獨特的、充滿原創力的「人類學」獲得意想不到的啓發。最後,這本書雖然自稱「辭典」,其實比較像是錶演者(Performer, 葛羅托斯基堅持要大寫,亦即,一個行者,行動中的人)的「教戰手冊」或「枕邊書」:你必須去做纔能瞭解。「知識是一種做!」這個簡單的道理每一個錶演者∕行者都知道︰它貫穿瞭《劇場人類學辭典》中「錶演者的秘藝」,而且肯定每一個學徒都能因身體力行而完成。
祈願每一位接觸這本書的讀者都增長瞭智慧、技藝和Presence!
鍾明德2012.10.05
《劇場人類學辭典》的閱讀過程,是一次不斷被挑戰和啓發的旅程。這本書並沒有提供一個可以直接套用的模闆,而是教會我去觀察、去分析、去思考。我尤其喜歡作者在探討“信仰”和“意義”這兩個概念時,所展現的跨文化視角。它不僅僅是對特定宗教或意識形態的分析,而是將目光投嚮瞭人類普遍的意義追尋和對超驗的渴望。作者通過對不同文化中的巫術儀式、神話敘事以及戲劇錶演的深入研究,展現瞭人類是如何通過象徵、錶演和集體體驗來構建和維係自己的信仰體係,以及這些信仰如何賦予生命以意義。這讓我深刻地認識到,人類不僅是生物性的存在,更是意義的創造者和追尋者。這本書讓我對人類精神世界的復雜性和豐富性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開始思考,在我的生活中,我所追求的“意義”究竟是什麼。
评分拿起《劇場人類學辭典》,我仿佛打開瞭一扇通往未知世界的大門。這本書不是一次性的信息輸入,而是一場持續的智力探險。我尤其喜歡作者在解釋一些人類學理論時,所引入的戲劇錶演的例子。比如,在闡述“敘事”的概念時,作者沒有局限於傳統的文學分析,而是將焦點放在瞭錶演如何通過身體、聲音和空間來構建故事,以及觀眾如何在觀看過程中參與到敘事的生成中。這讓我意識到,人類學中的許多概念,在劇場這一高度濃縮和動態的環境中,得到瞭更鮮活、更具衝擊力的體現。我也被書中對“觀眾”角色的深刻洞察所吸引。作者並沒有將觀眾視為被動接受者,而是強調觀眾在解讀、建構意義過程中的主動性,甚至將觀眾的行為也納入到“劇場”的範疇來考量。這種“全局視角”讓我對“觀看”這件事本身産生瞭全新的理解。我開始反思,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有多少時候是在扮演“觀眾”的角色,而我們的“觀看”行為又在多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所處的世界?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能夠不斷地激發我的思考,讓我從不同的維度去審視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事物。
评分《劇場人類學辭典》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打破瞭我對“學術”的刻闆印象。它並非是冰冷、枯燥的理論集閤,而是充滿瞭生命力、想象力和對人類存在本身的深刻關懷。我尤其被書中關於“時間”的討論所吸引。它不僅僅是指物理上的時間流逝,而是被賦予瞭更多文化和錶演性的維度。作者探討瞭在不同文化儀式和戲劇錶演中,時間是如何被感知、被組織、被體驗的。例如,一些儀式會通過重復、中斷、加速等方式來重塑時間的體驗,而戲劇錶演則可以通過閃迴、插敘等手法來打破綫性的時間順序。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對時間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我們所處文化和社會環境的影響,而劇場恰恰是一種可以自由操控和重塑時間體驗的藝術形式。這本書讓我對時間的理解,變得更加豐富和多元。
评分這本書《劇場人類學辭典》,與其說是一本工具書,不如說是一個思想的孵化器。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答案,而是引導你去探索問題的方法和視角。我非常喜歡作者對“身份”這一概念的探討。在傳統的社會學和人類學研究中,“身份”往往被視為一種相對固定的社會角色或群體歸屬,但在作者的筆下,身份變得更加流變和動態,與錶演性緊密相連。作者通過分析不同文化中的儀式、慶典以及戲劇錶演,展現瞭身份是如何被構建、協商、錶達,甚至是顛覆的。這讓我意識到,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在不斷地扮演著不同的“角色”,以適應不同的場閤和人群。這本書促使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身份認同,思考我在不同的情境下,是如何通過“錶演”來塑造和展現自我的。這種自我審視,讓我對自己有瞭更深的理解,也讓我對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有瞭更 nuanced 的認識。
评分這本書就像一位博學而富有創意的嚮導,帶領我穿越人類學和戲劇交織的奇妙地帶。《劇場人類學辭典》的魅力在於,它能夠將那些看似遙遠和抽象的學術概念,通過戲劇化的語言和豐富的案例,變得觸手可及。我特彆著迷於作者對“符號”的解讀。它不僅僅是語言學或符號學意義上的符號,而是被賦予瞭更多錶演性和文化性的維度。作者探討瞭在不同文化儀式和戲劇錶演中,身體、服裝、道具等如何成為承載意義的“符號”,以及這些符號如何被觀眾解讀和轉化。這讓我意識到,我們所處的社會,無時無刻不在進行著一場巨大的“符號錶演”。這本書讓我學會瞭用一種更加敏銳的目光去捕捉那些隱藏在日常生活中的“劇場化”的瞬間。例如,我開始關注人們在社交場閤的言行舉止,分析其中的“錶演性”成分,思考他們如何通過這些“符號”來構建和維持自己的身份。這種跨學科的視角,讓我的認知邊界不斷被拓展,也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加有趣和有深度。
评分讀《劇場人類學辭典》是一次非常獨特且充滿驚喜的體驗。我一直認為,理解人類社會需要深入瞭解其文化、曆史和行為模式,而戲劇作為一種古老而普遍的藝術形式,無疑是觀察和理解人類社會的一個絕佳窗口。這本書恰恰抓住瞭這一點,通過對“劇場”這一概念的廣泛解讀,將人類學中的諸多核心議題一一呈現。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權力”這個概念時所展現的獨到之處。它不僅僅是政治學或社會學意義上的權力,而是被延伸到瞭錶演者與觀眾之間的權力關係,以及在儀式和錶演中權力如何被象徵性地展現、協商甚至顛覆。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讓我看到瞭不同社會結構下,權力是如何通過戲劇性的方式來維係或挑戰的。這讓我開始重新審視社會中的各種互動,思考其中是否存在著不為人知的“錶演性”和“權力博弈”。這種深刻的洞察力,讓我對社會運作的理解,提升到瞭一個新的層次。
评分這本書《劇場人類學辭典》就像一盒精美的巧剋力,每一顆都蘊含著獨特的風味和驚喜。我特彆著迷於作者對“溝通”的解讀,它超越瞭單純的語言交流,而是將身體、情感、空間等非語言因素都納入瞭溝通的範疇。作者通過分析人類學中的交流模式和戲劇中的錶演技巧,展現瞭溝通的復雜性和多重性。他探討瞭在儀式和錶演中,如何通過眼神、手勢、姿態以及舞颱空間來傳遞信息,如何建立和維係人與人之間的聯係。這讓我意識到,我們日常的溝通,也遠不止於言語本身。我開始更加關注對方的非語言信號,思考我們是如何通過身體語言來錶達和理解彼此的。這本書讓我對“溝通”這件事有瞭更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加注重在人際交往中的每一個細節。
评分我一直對那些能夠打破學科壁壘的書籍抱有極大的熱情,《劇場人類學辭典》無疑就是其中翹楚。它巧妙地將人類學的嚴謹分析與劇場的靈動錶現融為一體,創造齣瞭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初讀這本書,我可能會被其中某些陌生的術語所睏擾,但隨著閱讀的深入,我驚喜地發現,作者用一種非常具象化、實例化的方式來解釋這些概念。比如,關於“模仿”的條目,我本來以為隻是簡單的行為復製,但作者卻深入探討瞭模仿在人類學習、文化傳承以及錶演藝術中的復雜作用,並結閤瞭諸如巫術儀式、兒童學習行為等人類學案例,讓我看到瞭模仿背後隱藏的深刻的社會和心理機製。這種將抽象理論與具體實踐相結閤的寫法,極大地降低瞭理解門檻,同時也增強瞭知識的可信度和啓發性。我常常會因為一個例子而茅塞頓開,進而對整個條目産生更深刻的理解。這本書讓我體會到,學術研究並非隻能是枯燥的理論堆砌,也可以是充滿活力的思想碰撞。它讓我意識到,人類學所關注的“人”,與劇場所展現的“人”,在本質上是相通的,都圍繞著身份、意義、互動和錶達展開。
评分這本書的名字《劇場人類學辭典》,光聽名字就覺得充滿瞭某種學術探索的意味,又帶點神秘色彩。我一直以來就對人類學和戲劇這兩個領域都挺感興趣的,但從來沒想過它們之間竟然能産生如此奇妙的化學反應。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其實心裏是有點忐忑的,一方麵是被它前所未有的概念吸引,另一方麵又擔心它會不會過於晦澀難懂,成為一本“隻能看不能懂”的學術擺設。翻開扉頁,熟悉的辭書排版,但內容卻是陌生的。它不是那種按部就班、按字母順序羅列詞條的傳統辭典,而是以一種更加靈活、更加概念化的方式來組織。開篇的一些詞條,比如“身體性”、“儀式”、“錶演性”等等,雖然是人類學研究中的基礎概念,但在作者的筆下,卻被賦予瞭濃厚的戲劇張力。讀著讀著,我開始意識到,作者並不是簡單地將人類學理論套用在戲劇錶演上,而是試圖通過戲劇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和理解人類學的根本問題。這種跨學科的融閤,讓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論變得生動起來,也讓我對“人類”和“劇場”這兩個詞有瞭全新的認識。比如,關於“麵具”的條目,我以為會是關於不同文化中麵具的起源和象徵意義,但作者卻將其與“自我呈現”、“身份構建”以及“錶演中的真實與虛假”等戲劇性議題緊密結閤,引發瞭我對日常生活中我們是否也在戴著各種“麵具”的深刻思考。這種反思讓我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關於學術的工具書,更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自身的存在狀態。
评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沉浸”。《劇場人類學辭典》並沒有提供一個直接的敘事綫索,而是像進入瞭一個迷宮,每個詞條都是一個入口,帶領你深入到另一個更廣闊的領域。我常常會被一個看似無關緊要的詞條所吸引,然後一頭紮進去,花費數小時去理解它所關聯的無數概念和理論。例如,我花瞭很長時間去琢磨“空間”這個詞條。它並沒有停留在物理空間的描述,而是將其與錶演的舞颱空間、觀眾與錶演者之間的關係、以及不同文化中對空間的認知差異聯係起來。作者引用瞭大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戲劇實踐和人類學田野調查的例子,讓我看到瞭“空間”在人類社會和劇場藝術中的多重維度。這種對基礎概念的深入挖掘,讓我覺得這本書的價值遠不止於提供知識,更在於訓練我的思維方式。它教會我如何跳齣固有的框架,如何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理解世界。我甚至覺得,這本書與其稱之為“辭典”,不如稱之為“思想的培養皿”,在閱讀的過程中,我的思想像植物一樣,在作者提供的養分中不斷生長和拓展。它挑戰瞭我許多習以為常的觀念,也讓我開始用一種更加批判和探索性的眼光去審視周圍的一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