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一书中,便已提出要在位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钦州市建设南方第二大港,如今这样的构想随着中国与东协(ASEAN)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已逐步付诸实现,因此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现况与潜在商机。
本书即针对国际物流在北部湾必然兴起做深入探讨。全书由八个章节组成。第一章为区域资源整合相关理论概述,从理论上为本书奠定了主基调;第二章物流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概述则从现代物流相关的基本概念入手,结合第三方物流等基本内容,就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关系进行论述;第三章内容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概述,论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的功能定位和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则详细分析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的现状;第五章则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现代物流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论述;第六章则从打造国际物流基地对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的重要意义的角度,论述经济区打造国际物流基地的必要性、可行性和重要意义;第七章是本书的重点章节,从资源整合的角度详细论述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物流资源整合的方式及对打造国际物流基地的重要意义;最后一章则从不同视角,就如何打造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国际物流基地提出了作者的对策和建议。
希望透过本书,能够为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打造国际物流基地提供借鉴和参考。
作者简介
潘连乡
副教授,硕导,澳门科技大学管理博士,台湾树德科技大学管理硕士,加拿大Royal Roads University EMBA 企管硕士。现任广西外国语学院副校长兼任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院长,台湾树德科技大学经营管理研究所讲座教授。
叶传财
厦门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广西外国语学院校长特别助理,兼任国际会计学院院长;担任福建省仙芝楼生物科技公司顾问,广西金桥科航企业谘询公司顾问。
何荣友
讲师,广西大学国际贸易学专业研究生毕业,现任广西外国语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副院长。
总的来说,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泛北部湾经济区。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物流的专业著作,更是一部关于区域发展、资源整合的深刻洞察。作者的论述逻辑清晰,条理分明,即使是对物流领域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从中获得宝贵的知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实际案例的引用和分析,这使得抽象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更容易理解。读完这本书,我对于泛北部湾经济区在未来全球物流格局中的地位,以及其蕴含的巨大潜力,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评分翻开这本书,首先吸引我的是它对于“泛北部湾经济区”的界定和历史梳理。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地理区域,而是详细地探讨了该区域在不同历史时期,如何因应地缘政治和经济发展而演变的。特别是其在近现代,如何逐渐从分散的港口城市群,走向一个区域合作的愿景,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我一直觉得,理解一个区域的现在,必须深入了解它的过去。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扎实,为后续的物流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让我看到了,物流的畅通从来不是凭空出现的,而是历史、地理、经济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评分对于物流研究本身,这本书的深度更是让我赞叹。作者不仅仅停留于表面的港口吞吐量和航线分析,而是深入到了资源整合的层面,探讨如何通过优化配置,提升整体的物流效率。这包括了对区域内不同类型资源的梳理,以及如何将这些资源有效地整合到国际物流链条中。例如,书中可能涉及到的海运、陆运、空运之间的衔接,以及信息流、资金流的配套,这些都是构成高效国际物流的基石。对我而言,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是对于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性思考。
评分更令我惊喜的是,作者在书中并没有回避现实的复杂性。在探讨资源整合和国际物流的过程中,书中触及了区域间合作的挑战,比如政策协调、基础设施对接、以及不同区域发展水平的差异。我曾几何时,也参与过一些跨区域的商业项目,深知协调不同背景和利益相关者的艰辛。这本书的分析,让我对泛北部湾经济区在这些方面的努力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未来可能存在的突破点。作者并没有简单地描绘一个理想化的蓝图,而是以一种脚踏实地的态度,探讨了实现这一蓝图的可行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初次看到时,就勾起了我极大的好奇。作为在台湾生活了一段时间的读者,我对“泛北部湾经济区”这个概念并不陌生,它涵盖的地理范围和潜在的经济活力,一直都是我关注的焦点。我时常会思考,在这个区域内,地理位置的优势如何被最大化地利用,特别是对于国际物流而言,如何才能打破区域间的壁垒,形成一个高效、互利的网络?这本书直击了这个核心问题,从“中国区域资源整合”这个更宏大的视角切入,让我看到了一个可能比我之前理解的更加系统和深入的分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