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病理发生、病程的一门科学,是由学术理论转为实际应用的重要桥樑,也是医护及医学相关科系学生重要必修学科之一。本书邀集多位病理学专科医师及资深教师联合编写,内容深入浅出,理论与实务兼具,并敦聘饶宇东医师担任总校阅。
本版在内文上,做了众多疾病病理特性之比较与增补说明,使读者更易于了解各项内容;另外增加许多资料,强化部分单元的完整性、时效性,如:「库贾氏症」的病理变化与最新统计数据、癌症的最新分期依据,及「EB病毒」与鼻咽癌等癌症的关连性、「逆理性栓塞」对脑部及心脏的影响等等。
新版更加实用,以图片及表格代替冗长的病理叙述,新增百幅以上最真实的临床实例(病症外观)照片,如:唐氏症外观、先天性白内障外观、炭疽病造成之皮肤变化、甲状腺肿与呆小症的外观,以及猫抓病、第一型神经纤维瘤病、蜂窝组织炎、脓痂疹等临床照片,使全书图片总数达五百多幅;并辅以病理特性说明,与内文相互搭配对照阅读,使初学者易于记忆及理解,为一般病理书籍少见,教学、临床使用皆适宜。
内文重点以「黑体字」呈现,并于每章精心选编了相关的国考题目,不仅可掌握各章的内容重点,亦可在准备考试时作为练习之用。
书末附有详细的病理学名词及缩写索引,协助快速搜寻相关之内容。
第1章 病理学简介
第一节 何谓病理学
第二节 疾病
第三节 病理检查
第2章 细胞适应、伤害及死亡
第一节 细胞适应
第二节 细胞伤害
第3章 炎症与修复
第一节 炎症
第二节 修复
第4章 体液代谢与血液动力学障碍
第一节 体液代谢障碍
第二节 血液动力学障碍
第5章 免疫系统疾病
第一节 基础免疫学
第二节 组织损伤时之免疫机制
第三节 自体免疫疾病概论
第四节 免疫不全疾病
第五节 类淀粉沉积症
第6章 肿瘤
第一节 肿瘤的概述
第二节 良性与恶性肿瘤的差异
第三节 癌症
第7章 遗传与相关疾病
第一节 遗传物质介绍
第二节 染色体异常疾病
第三节 单基因遗传疾病
第四节 其他遗传与相关疾病
第五节 遗传诊断
第8章 环境伤害及营养疾病
第一节 环境污染
第二节 物理性伤害
第三节 化学性伤害
第四节 营养疾病
第9章 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感染性疾病概说
第二节 细菌感染
第三节 病毒感染
第四节 霉菌感染
第五节 寄生虫及其他病原感染
第10章 心脏及血管系统疾病
第一节 心脏疾病
第二节 血管疾病
第11章 造血及淋巴系统疾病
第一节 红血球疾病
第二节 白血球疾病
第三节 血小板及凝血机制异常疾病
第四节 淋巴结疾病
第五节 脾脏疾病
第六节 胸腺疾病
第12章 唿吸系统疾病
第一节 肺脏和气道疾病
第二节 肋膜和胸腔疾病
第13章 口腔及耳鼻喉疾病
第一节 口腔和附属腺体疾病
第二节 耳朵疾病
第三节 鼻部疾病
第四节 喉咽部疾病
第14章 消化道疾病
第一节 食道疾病
第二节 胃疾病
第三节 肠道疾病
第15章 肝脏、胆囊及胰脏疾病
第一节 肝脏疾病
第二节 胆囊与胆道疾病
第三节 胰脏疾病
第16章 肾脏和泌尿道疾病
第一节 肾脏疾病之基本病理与临床症候群
第二节 肾小球疾病
第三节 肾小管与间质疾病
第四节 其他肾脏疾病
第五节 泌尿道疾病
第17章 男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一节 阴茎疾病
第二节 睪丸疾病
第三节 摄护腺疾病
第18章 女性生殖系统疾病
第一节 女阴疾病
第二节 阴道疾病
第三节 子宫颈疾病
第四节 子宫体疾病
第五节 输卵管及卵巢疾病
第六节 妊娠相关的疾病
第19章 乳房疾病
第一节 女性乳房疾病
第二节 男性乳房疾病
第20章 内分泌系统疾病
第一节 脑下腺疾病
第二节 甲状腺疾病
第三节 副甲状腺疾病
第四节 胰脏内分泌疾病
第五节 肾上腺疾病
第六节 多发性内分泌赘瘤症候群
第21章 神经系统疾病
第一节 先天性疾病
第二节 头部及嵴髓外伤
第三节 脑血管疾病
第四节 神经系统感染
第五节 神经变性疾病
第六节 神经系统肿瘤
第七节 其他疾病
第22章 骨骼、软组织及肌肉疾病
第一节 骨骼疾病
第二节 关节疾病
第三节 肌肉疾病
第23章 皮肤疾病
第一节 皮肤概述
第二节 色素沉着疾病
第三节 发炎疾病
第四节 感染疾病
第五节 皮肤肿瘤及增生性疾病
第24章 眼睛疾病
第一节 屈光异常
第二节 炎症
第三节 眼睛其他疾病
附录
缩写索引
英文索引
中文索引
《病理学(二版)》这本书在案例的应用上做得相当巧妙,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和实战能力。在很多教科书中,案例分析往往是孤立存在的,或者仅仅是文字描述。但这本书则不同,它将案例分析与理论讲解紧密结合,常常在讲解完一个章节的理论知识后,便会呈现一两个典型的病例,这些病例往往会引用真实的病理报告、影像学图片,甚至手术记录,并结合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分析。这种“学以致用”的学习方式,让我能够迅速地将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肾脏疾病时,书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各种肾小球疾病的病理形态,还会结合一个急性肾炎的病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如血尿、蛋白尿、水肿),然后解释这些临床表现是如何由肾小球炎症和损伤引起的,并对比不同类型的肾小球肾炎的病理改变差异。这种穿插式的案例分析,让我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病理学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的病理诊断场景中,与书中的“病理医生”一起分析案例,从中获得宝贵的经验。这本书让我觉得,病理学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充满挑战和乐趣的医学实践。
评分这本《病理学(二版)》对我来说,与其说是一本教材,不如说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作为一名已经步入临床一段时间的年轻医生,我时常感到自己对某些疾病的病理机制理解不够深刻,导致在面对疑难杂症时,诊断和治疗常常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它在探讨疾病时,不仅仅满足于描述肉眼和镜下的病理形态,而是更加注重深挖其背后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和细胞信号通路。例如,在讲解自身免疫性疾病时,它详细阐述了不同类型的免疫细胞如何被激活,以及它们产生的自身抗原和抗体是如何损伤自身组织的。书中对于炎症反应的描述也极其细致,从早期血管反应到中性粒细胞的募集,再到巨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的参与,每一个环节都描写得丝丝入扣,让人能够清晰地勾勒出炎症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在介绍某些疾病时,会引用最新的研究成果,引用一些前沿的病理学进展,这让我感受到了病理学这门学科的活力和不断发展。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进行一次深度的大脑“充电”,它不仅巩固了我已有的知识,更开拓了我新的视野,让我能够以更宏观、更深邃的视角去审视疾病。这本书的价值,绝不仅仅体现在期末考试的成绩上,它更是对我临床思维和专业能力的长期投资。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病理学入门的圣经!作为一个医学专业的学生,我之前对病理学的认知是零散且模糊的,总是觉得它枯燥乏味,难以捉摸。直到我遇到了这本《病理学(二版)》,我的整个学习思路都被彻底颠覆了。首先,它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从最基础的细胞病变、炎症、组织修复开始,循序渐进地深入到各个系统的疾病。每一章节都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即使是复杂的概念,作者也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解释,配以大量的插图和图表,让抽象的病理过程变得生动形象。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疾病时,不仅仅停留在描述病理改变,还会结合临床表现、诊断依据,甚至病因学和发病机制,这种“全方位”的视角让我能够真正理解疾病的本质,而不仅仅是死记硬背。比如,在讲到肿瘤这一章时,它不仅详细介绍了肿瘤的分类、生长方式,还深入剖析了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异常等分子层面的机制,这让我对肿瘤的认识上升了一个高度。而且,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精彩,结合了实际的病理报告和影像学资料,让我能够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这种学习方式比单纯阅读文字要有效得多。我反复阅读了几遍,每次都有新的收获,感觉自己对病理学的理解越来越深入,越来越透彻。它真的是一本让我从“畏惧”病理学到“热爱”病理学的转折点。
评分我得说,《病理学(二版)》这本书在视觉呈现上做得相当出色,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在我过往的学习经历中,很多教科书都存在内容冗长、排版枯燥的问题,常常让人望而生畏。然而,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非常好。它采用了大量的彩色高清病理切片图片,这些图片不仅清晰度极高,而且色彩还原度也非常到位,让我能够非常直观地看到疾病状态下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变化。例如,在讲解心脏的病变时,书中所配的各种心肌梗死、心肌炎的病理图片,细节丰富,层次分明,甚至连细胞核的染色质变化、线粒体的肿胀等微观改变也能看得一清二楚。除了图片,书中还有大量的示意图和流程图,将复杂的病理过程,比如肿瘤的转移、免疫细胞的活化等,用逻辑清晰、易于理解的方式展现出来,大大减轻了我的阅读负担。很多时候,一张图胜过千言万语,这些精美的配图不仅帮助我理解了抽象的概念,还让我的记忆更加深刻。而且,书中的排版也很讲究,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舒适,关键知识点会用粗体或斜体标注出来,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这本书无疑是我在学习病理学过程中,视觉上最享受的一次体验。
评分让我感到惊喜的是,《病理学(二版)》在内容的更新和前沿性的把握上做得非常出色。作为一本“二版”的书籍,它并没有简单地重复前版的内容,而是融入了大量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进展。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一些新兴疾病和复杂疾病的章节,例如,在讲解一些罕见病时,它能够提供最新的分子诊断和治疗信息,而不是停留在几十年前的陈旧知识上。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书中在介绍一些疾病的发病机制时,也常常会引用近几年的顶级期刊文章,这让我能够了解到病理学研究的最新动态,也为我日后的学习和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比如,在肿瘤免疫治疗这一章节,它不仅阐述了PD-1/PD-L1、CTLA-4等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作用机制,还探讨了肿瘤微环境在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以及一些新的免疫治疗策略。这种与时俱进的内容,让我觉得这本书是一本“活的”教科书,它能够伴随医学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病理学这门学科的蓬勃生机和无限可能。
评分这本书在知识体系的构建上,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清晰和完整的框架,这对于我这样希望系统性学习病理学的人来说,简直是太有帮助了。它不仅仅是罗列知识点,而是将所有知识点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了一个相互关联、逻辑严密的整体。从最基础的细胞损伤和适应性改变,到炎症、修复、免疫、肿瘤,再到各个器官系统的特异性疾病,每个部分都与前一部分有着紧密的联系,形成了一个层层递进的学习路径。我特别喜欢它在进入具体器官系统疾病的讲解前,会先回顾前文提及的相关基础病理学概念,这让我能够温故知新,巩固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也更容易理解新内容的关联性。例如,在讲解肝脏疾病时,它会先回顾肝脏的解剖结构、生理功能,以及一些基础的细胞损伤机制,然后才深入讲解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这种“打地基”式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真正理解每一个知识点在这个宏大体系中的位置和作用。这本书为我构建了一个坚实而稳定的病理学知识“骨架”,让我能够在此基础上,填充更多细节,不断拓展和深化我的理解。
评分我必须承认,阅读《病理学(二版)》的过程,对我而言是一次充满惊喜的智力探险。作为一个对事物总喜欢刨根问底的人,我对于仅仅停留在表象的解释是难以满足的。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知识深层探索的欲望。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是深入探讨“为什么”。在讲解疾病时,它不回避复杂的分子机制和信号通路,而是用严谨但又不失清晰的语言去阐述。例如,在分析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时,它不仅仅停留在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的层面,还会详细解释糖原合成、糖异生、脂肪分解等代谢过程如何受到影响,以及相关基因和酶在其中的作用。书中的逻辑非常严密,从病因到发病机制,再到病理改变,最后到临床表现和结局,层层递进,环环相扣,让整个知识体系变得坚实而牢固。我发现,当我能够理解疾病发生的“为什么”时,我对疾病的记忆和理解就变得更加深刻,也更加持久。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病理学的重重迷雾,去探寻疾病的本质奥秘。它不仅提升了我的知识储备,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深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评分《病理学(二版)》这本书最令我赞赏的一点在于它对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把握得恰到好处,既有宏观的视野,又不失微观的细腻。作为一名准备考研的学生,我深知病理学的重要性,但市面上很多书籍要么过于浅显,无法满足考试需求,要么过于晦涩,令人难以消化。这本书则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在介绍基础病理学概念时,讲解清晰透彻,比如关于细胞凋亡的各种通路,它都做了详细的图解和解释,让我能够从根本上理解细胞死亡的机制。而在讲述具体器官系统的疾病时,它又能够深入到分子层面,分析致病基因、信号传导异常等,这对于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寻找新的治疗靶点至关重要。我尤其喜欢书中在介绍一些疑难杂症时,会引用一些最新的研究进展和临床数据,这让我能够感受到病理学研究的动态性和前沿性,也为我将来的科研方向提供了思路。例如,在讲到阿尔茨海默病时,它不仅描述了淀粉样蛋白沉积和tau蛋白过度磷酸化的经典病理改变,还探讨了近期关于神经炎症、线粒体功能障碍等新兴的致病假说,这让我对疾病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立体。这本书是一本能够陪我走过整个考研复习,甚至未来研究生涯的宝贵财富。
评分《病理学(二版)》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在保持学术严谨性的同时,又充满了人文关怀和逻辑的流畅性。阅读这本书,我没有感受到传统医学书籍那种生硬、晦涩的语言,而是更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医生进行一次深入的交流。作者在解释复杂的概念时,常常会采用类比、比喻等方式,将抽象的病理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例如,在讲解细胞的“吞噬”功能时,它将其比作细胞的“胃”,形象地描绘了细胞吞噬异物和细胞碎片的过程。而且,书中段落之间的衔接非常自然,逻辑关系清晰,读起来不会让人感到突兀或跳跃。它更像是在讲述一个关于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的故事,让我能够沉浸其中,不知不觉地吸收知识。我特别喜欢它在描述疾病时,会带入一些临床场景的描绘,例如,当描述肺结核时,它会穿插一些患者咳嗽、咳痰的细节,让人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疾病带来的痛苦。这种细致入微的描写,不仅增强了我的理解,也激发了我对患者的同情心和责任感。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医学的温度,不仅仅是冰冷的知识,更是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怀。
评分《病理学(二版)》这本书的实用性是我在其他同类书籍中少见的。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非常注重将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为我这样的学习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在讲解疾病时,它不仅仅描述病理改变,还会详细阐述这些改变如何导致临床表现,以及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关注的关键点。例如,在讲解消化道出血时,它会结合食管、胃、肠的病理改变,分析不同病变(如溃疡、糜烂、肿瘤)所引起的出血特点和临床意义,并提及相关的内镜检查和病理诊断方法。书中还穿插了一些“临床提示”或“诊断要点”,这些小小的提示语,往往能够点醒我,让我注意到一些容易被忽略但却至关重要的细节。这种“学以致用”的设计,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临床带教老师,在指导我如何将病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医学工作中。我能够清晰地看到,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是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发挥作用的,这极大地增强了我学习的信心和动力。这本书让我觉得,病理学不是象牙塔里的理论,而是守护生命健康的基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