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
卓克华
文化大学史学硕士,厦门大学历史博士。曾任教于中山大学、中原大学、文化大学及中国科技大学。现任佛光大学历史系教授。出版有《从寺庙发现历史》、《从古蹟发现历史──卷一家族与人物》、《寺庙与台湾开发史》、《古蹟.历史.金门人》、《清代台湾行郊研究》、《台湾旧惯生活的饮食文化》、《台湾古蹟探源》、《竹堑妈祖与寺庙》、《民间文书与妈祖庙之研究》。
经常与李干朗、徐裕健、符宏仁、黄天浩、阎亚宁、韩兴兴与汉光等建筑师事务所合作古蹟调查、规划与修护之研究报告。已撰就之古蹟研究报告近八十本,尚待机发表汇刊,论文散见《台湾文献》、《台北文献》、《北县文化》、《咕咾石》、《竹堑文献》等学报、刊物。
赵 序∕赵文杰 iii
王 序∕王志宇 vii
黄 序∕黄天浩 ix
第一章 云林麦寮拱范宫 1
第一节 拱范宫之创建年代与时代背景 2
第二节 清领时期的递嬗 9
第三节 日治时期的变迁 24
第四节 光复以来沿革 37
第五节 结语 42
第二章 彰化二林仁和宫 49
第一节 彰化地区的开发 50
第二节 二林镇的开拓 55
第三节 仁和宫创建年代商榷 59
第四节 仁和宫修建沿革 63
第五节 结语 69
第三章 彰化南瑶宫 77
第一节 前言 78
第二节 彰化地区的开发 79
第三节 彰化市的开拓 83
第四节 南瑶宫之创建与若干疑问 85
第五节 南瑶宫修建沿革 89
第六节 结语 101
第四章 马祖金板境天后宫 105
第一节 马祖民间信仰源流与特色 106
第二节 金板境天后宫创建年代暨背景初探 115
第三节 金板境天后宫的历史递嬗 137
第四节 结语 159
第五章 新竹长和宫─外妈祖庙 167
第一节 新竹开发概略 168
第二节 堑郊之成立 170
第三节 堑郊之组织及贸易活动 174
第四节 市场交易及行销系统 182
第五节 知名郊舖与郊商 186
第六节 堑郊与金广福之组成 205
第七节 堑郊会所长和宫 209
第八节 堑郊对地方之贡献 221
第九节 堑郊衰微原因 228
第十节 结语 238
第六章 新竹天后宫─内妈祖庙 249
第一节 内天后宫之创建与时代背景 250
第二节 清代变迁与祭典活动 258
第三节 日治时期递嬗及相关活动 271
第四节 光复以来的变迁 296
第五节 结语 308
第七章 香山天后宫 317
第一节 庙的创建年代探讨 318
第二节 庙名的由来及相关问题 330
第三节 历史沿革与庙中文物 335
第四节 结语 355
附录 罗东震安宫建置沿革小考∕赖俊嘉、卓克华 363
第一节 前言 364
第二节 震安宫之创建年代考 364
第三节 震安宫沿革考 371
第四节 结语 382
后 记 389
后记
提笔写文章,对我一向不是难事,但这本书的〈后记〉,却一再延迟、搁置至今才勉为动笔,其原因固然是生性疏懒,又沾染文人气息,终日泄泄,其他原因还有:
一、本书的出版原来打算作为献给学长文大教授吴智和兄的荣退纪念,本以为撮拾现成的电子档,可以很快出书,预计六月底正式出版,作为献礼,却不料一拖再拖,延至八月底才告一段落,编辑成书,更不料智和兄尚未办理退休手续,从此息肩悠游林泉,竟然在七月十六日大去。智和兄与我相识相交三十年,近十年我常在授课结束后,从宜兰返回台北,搭计程车直奔阳明山华冈文大宿舍,向其请益,两人品茗促膝,论学论世论人,有时长谈夜深,反而承其叫车,送我下山回家,其间交谊可真应了古人所说的「平生风义师友间」,如今他无预警的突然大故,我内心的震悼、遗憾、伤悲、哀痛,无以言宣,命耶数耶?至今不能接受这事实,心情大受影响。暑期中,我坐椅倾倒,伤及腰臀,针灸、推拿、贴药,复健长达半个月,而新学期已开始,开学伊始,惊闻小儿劭昌,不幸车祸,送进林口长庚医院治疗,今虽出院,尚未痊癒,预计年底拆线、拔钢钉。诸事多磨,扰人烦心,唉!这真是一个多事之夏。在此寄语诸友好,年年健检,善自珍摄,多加餐饭,馨香祈福。
二、这本书本在两年前就准备出版,但因论文篇数自觉不多、分量不足,不敢出版,反倒是先行出版了《竹堑妈祖与寺庙》。两年来又新写了几篇妈祖庙的论文,算算合计八篇,字数超过二十多万字才决定出版。但因旧作多,新作少,颇感心虚,才迟迟不愿提笔写后记,内心始终有「要不要出版?」的困惑与矛盾。
这本书汇集了我多年有关妈祖庙研究的八篇论文,出版的动机,本就有将我历年论文分类结集刊行的素愿,另一方面也受到友朋的再三鼓舞敦促,而学生的需求也形成另一股动力。我在佛光大学、真理大学研究所,分别开设「寺庙与台湾开发史」及「台湾寺庙的调查与研究」两门课程。说来惭愧,课程名称不同,内容实同,只是偏重不一。课程内容其中有一段落专门讨论台湾的妈祖信仰,我指定的参考论文多半属于人类学者的着作(如林美蓉、张珣、黄美英等人着作),历史学者虽有几篇论文,但多是厚厚一本庙志(如蔡相煇《北港朝天宫志》、王志宇《苑里慈和宫志》等),学生们深感不便也不易阅读,希望将我的妈祖庙论文结集出版,以便阅读讨论,就在这些内缘外因推动下,遂有了这本书的出版。
书名《民间文书与妈祖庙之研究》,说实在的,是有些凑凑兴,赶赶时髦的意味,君不见近年「民间文书」与「妈祖信仰」课题方兴未艾,形成一股流行风潮,区区在下,也凑上一脚并不为过,这点在志宇兄的序中已经点出。不过,这其中也有些纪念恩师的意味,回想三十年前我撰写行郊硕论,时成大黄典权师,曾特别来函,要我注意「地方志书、民间材料,尤其碑文」,此后我之各种研究与众多论文常善用碑文、民间材料,全拜恩师当年提示,志之,以示师恩,不敢或忘。
我对台湾古蹟史的研究长达三十年,着述汗牛,别有一番会心,怡然自得。这些心得与经验,我简单地归纳为两句话,台湾史的研究核心在「民间社会」,俗而有力,古蹟史的特色在「立足田野,引经据典,析论意涵,突出实用」,其中论述我不可能在〈后记〉中细说,有关寺庙部分可参考我三篇论文:(1)〈台湾寺庙古蹟史发微〉(收入《从寺庙发现历史》一书中);(2)〈台湾寺庙古蹟的认识与参观〉;(3)〈台湾寺庙对地方的贡献〉(收入《竹堑妈祖与寺庙》书中),此处不赘。
不过,在此我还是有几句话想说,特别是目前研究的毛病与瓶颈处。在「民间文书」此一旧文献与新史料的整理研究中,近年形成一高潮,尤其是逢甲大学的历史文物研究所独领风骚,建旆立帜,形成重镇。文书不断出土出刊,但整个学界研究相形显得不足,有分量的研究更少。「民间契约文书数量的增多并不等于其学术运用价值的同步增长」(见业师,厦大陈支平教授〈中国大陆开展民间契约文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文,可见海崃两岸都有相同现象),此其一。
其二,或许诸多民间文书内容涉及地方社会,非在地人不易解读,因此研究者多半是年轻的在地学子与在地文史工作者,年轻学子初入史门,功力尚浅,不知如何运用解读,重建史实。文史工作者多非历史科班出身,基本功训练不够,仅凭着一般普通的文史知识研究,常有错误处,更易误导一般大众。对于这些同道,我诚挚建议可去拜读尹章义教授《台湾历史研究法大纲》(未正式出版,仅是讲义)与黄卓权兄《进出客乡》(南天书局出版)作为入门书,我之着述也可抛砖引玉。
其三,学院派学者虽能认识民间文书的重要,也颇有一些导论性的介绍文章,可惜说得多,论得多,做得少,光说不练。彼所谓田野调查云云,说穿了只是收集一些文献资料;访谈云云,能供参考者少,遑论凭信。尤其文书中的一些小地名、人名,非在地的学者更不易掌握着手,放眼当今台湾学界真能针对文书中地名作细致深入研究者,恐推逢大的陈哲三教授,我屡屡拜读其大着《古文书与台湾史研究》,每每有「叹为观止,出神入化」之感,实可作为文书中旧地名研究之典范。这些问题多出在缺乏对在地社会的认知与长期参与,形成深度不足的文章毛病。我的论文研究亦有如是毛病,虽然承蒙诸多在地友朋同好皆肯定我的研究结论,但亦批评我「总觉得少了一点泥土味」或「原汁原味」,即是指此。
其四,更麻烦的是学院派研究,喜套理论或企图建构理论,但望风承流,赶趋时髦者众,真能胜义独出者少,而且「观察视野和研究方法的单一化」(支平师语,同上引文),结论不免片面化、简单化,不少学者运用「中国-台湾」「全国-区域」「国家-地方」「精英(雅、大传统)-民众(俗、小传统)」截然二分的二元概念,作为分析研究历史的工具,惟其割裂对立,好像彼此互不关联,忽略其中千丝万缕,牵扯互动的关系。尤其人类学者众多论文中对历史文献的考证解读,或粗疏,或忽视,或无知,和对明清时代典章制度的缺少基本素养,实在令人不敢恭维。
总之,对台湾寺庙的研究,我乐此不疲,目前累积多年的经验、心得与素材,准备写成《台湾寺庙调查方法论》(暂定),或许先行写出通俗性的《阅读台湾寺庙》(暂定),尝试作较全面性的介绍论述,愿天假我以年,假我以助力与动力的因缘,能够写出。智和兄,您在天之灵,就默佑我这个不成材的学弟吧!
卓克华
于三书楼
2012年10月13日
说实话,我对于“文书”这个词,以前的印象可能更多的是来自于古代的法律条文、官方诏令,总觉得比较严肃、枯燥。《民间文书与妈祖庙之研究》这本书,却一下子让我对这个概念产生了全新的认识。我猜想,这本书中的“民间文书”,一定与我们平时理解的那些官方文书大相径庭。它更像是老百姓生活中的“合同”、“收据”、“证明”、“日记”,是记录他们真实生活点滴的文字。而当这些“生活化”的文书,与“妈祖庙”这样一个充满地方色彩和民间信仰的载体结合在一起时,其蕴含的价值就变得尤为珍贵。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读那些关于妈祖庙的产权证明、租赁合同、香火捐赠单据、甚至是一些信徒之间的协议。这些文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字据,更是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活动、人际关系、以及妈祖信仰在民间社会中的实际运作。比如,一份关于庙产的租赁合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妈祖庙在地方经济中的角色,它是否拥有土地,如何进行经营,以及这些收入如何被用于庙宇的维护和发展。而那些信徒的捐赠单据,则能真实地反映出人们对妈祖的信仰程度,以及他们在生活中的各种需求和期盼。我相信,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挖掘、整理、分析这些充满时代气息的民间文书,并从中提炼出关于妈祖庙和妈祖信仰的深刻洞见。这本书,无疑将为我们提供一个独特的窗口,去观察和理解普通民众的生活世界以及他们与神明之间的独特联系。
评分我一直觉得,最能打动人的历史,往往是那些从普通人生活轨迹中折射出来的。《民间文书与妈祖庙之研究》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感受到一种深入人心的力量。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搜集那些散落在民间的、甚至是被遗忘的文书。我设想,这些文书可能包罗万象:从妈祖庙的土地买卖、租赁合同,到香火钱的捐赠收据;从信徒们为求平安、子嗣而立下的碑记,到庙宇自身的管理规章;甚至可能还有一些地方性的祭祀活动记录,或者是一些与妈祖相关的民间故事的早期文本。而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文字,在作者的手中,必将焕发出耀眼的光彩。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民间文书是如何反映出妈祖信仰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的演变和发展。例如,一份古代的土地契约,或许能揭示出妈祖庙在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力;而大量的香火捐赠记录,则可能让我们看到妈祖信仰是如何深入人心,以及信徒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境时,是如何将希望寄托于妈祖的。我认为,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是对妈祖庙的简单介绍,更是通过对这些“活”的、充满生活气息的民间文书的解读,去还原一个真实的妈祖信仰世界,去理解妈祖信仰是如何与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社会关系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并最终成为一种深植于民族文化基因的强大力量。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民间信仰和地方史料的结合都抱有浓厚的兴趣。在我翻阅了无数关于地方志、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的书籍后,我偶然发现了《民间文书与妈祖庙之研究》这本书。从书名上,我便能感受到它所承载的深厚历史底蕴和文化价值。我设想,这本书一定是一次深入挖掘,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妈祖庙的建筑风格或是祭祀习俗,而是要剖析那些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文本,揭示它们是如何与妈祖信仰的兴盛、传播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的。我好奇那些尘封已久的契约、碑记、碑文、诰封、香火钱疏文、庙会记录,甚至是个人日记或口述历史的整理,是如何为我们勾勒出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它们或许记录了不同时期妈祖信仰的变迁,反映了不同地域妈祖庙的特色,更可能揭示了妈祖信仰在民间社会中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既是精神寄托,也是社会组织的重要载体,甚至是经济活动的催化剂。想象一下,通过分析一份古代的香火钱疏文,我们或许能窥见当时信徒的经济状况、捐献意愿,甚至是对妈祖的虔诚程度;而一份土地契约,则可能反映了妈祖庙在地方土地占有、管理乃至经济活动中的地位。这本书,我相信,是一把钥匙,能打开通往理解民间文书背后复杂社会肌理的大门,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妈祖信仰是如何渗透到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如何塑造了地方的文化认同,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不断演变和传承的。我期待它能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生动的方式,展现民间文书作为一种珍贵的史料,在妈祖信仰研究中的独特价值。
评分我对历史的研究总是偏爱那些细节之处,因为在那里,往往隐藏着最真实的人文关怀和最生动的社会图景。《民间文书与妈祖庙之研究》这本书,仅仅是书名就让我感到了一种别样的吸引力。我毫不怀疑,作者一定投入了巨大的精力和心血,去搜寻、整理、分析那些隐藏在历史尘埃中的民间文书。我设想,这些文书可能种类繁多,包括但不限于:关于妈祖庙土地产权的各类契约,如买地契、分家契、租地契等;记录香火收入、支出、用途的账簿,这不仅是财务记录,更是妈祖庙经济活动的缩影;由庙宇立下的规章制度、管理办法,体现了其内部的组织结构和运作模式;信徒们捐赠的功德簿、碑记,记录了他们对妈祖的信仰和祈愿;甚至可能还有一些口头流传的、经过后人整理的民间故事、传说,它们都构成了妈祖信仰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这些不同类型的民间文书进行交叉印证,从而构建出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妈祖庙研究。比如,通过比对土地契约与香火账簿,我们可以探究妈祖庙的经济来源与土地资源之间的关系;通过分析信徒的碑记与庙宇的规章制度,我们可以理解信徒的信仰动机与庙宇的管理方式如何相互影响。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是“研究”妈祖庙,更是通过“民间文书”这个独特的视角,去“看见”妈祖庙,看见妈祖信仰背后那些鲜活的人们,看见他们的生活,他们的希望,他们的奋斗。
评分我一直认为,真正了解一个地方的文化,不能只看官方的史书,更要深入到民间,去寻找那些普通人留下的痕迹。《民间文书与妈祖庙之研究》这本书,从书名上就给我一种“挖宝”的兴奋感。我能想象到,作者一定是花了很多心思,去收集那些散落在民间、甚至濒临失传的文书。这些文书,可能包括各种各样的内容:关于妈祖庙的兴建、维护、管理协议;信徒们捐献香火钱、功德的登记簿;庙宇与周边商户、土地的租赁或买卖合同;甚至可能还有一些反映地方民俗、神话传说、祭祀仪式的文字材料。我觉得,通过这些“活”的文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妈祖信仰。比如,一份关于庙宇修建的契约,不仅记录了工程的款项和参与者,更可能折射出当时地方的建筑技术、经济水平,甚至是一种集体参与、共建共享的精神。而那些信徒的捐赠记录,则能反映出妈祖信仰是如何渗透到不同社会阶层,以及他们在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挑战时,如何寻求心灵慰藉和实际帮助。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那些与妈祖庙经济活动相关的文书进行深入的分析。这能帮助我们理解,妈祖庙不仅仅是一个宗教场所,更可能是一个经济实体,它如何通过土地、香火、甚至商业活动来维持自身运转,并可能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一定的角色。这本书,我认为,是连接历史与现实、学术研究与民间生活的一座重要桥梁,它将为我们揭示妈祖信仰的深层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埋藏在历史深处的细节充满好奇,那些普通人的生活轨迹、情感寄托,往往比宏大的历史事件更能打动我。《民间文书与妈祖庙之研究》这本书,光听名字就让我觉得它充满了探索的意味。我脑海里浮现出无数的画面:可能是在潮湿的档案室里,作者一丝不苟地翻阅着泛黄的纸张;可能是在古老的妈祖庙里,作者与当地的老人攀谈,搜集那些口述的历史片段。这本书,我觉得它绝不是那种从官方史料堆砌而成的冰冷著作,而是真正深入到民间,去发掘那些鲜活的、具有生命力的文本。我猜测,书中提到的“民间文书”可能非常广泛,比如,那些关于妈祖庙土地产权的契约,会揭示出庙宇在地方经济格局中的地位;那些信徒们写下的祈福疏文,或者是由庙宇代笔的信件,则能反映出民众在不同时期的生活愿望、恐惧以及他们与神明之间的互动模式。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对那些关于妈祖庙的财务管理、人员构成、乃至庙宇与周边社区关系的文书进行深入分析。这些“内部”的文书,或许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地方性的民间信仰组织是如何在历史变迁中生存、发展,甚至成为地方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宗教信仰的探讨,更是关于民间社会组织、经济活动、以及文化传承的生动案例。我敢肯定,这本书会带给我许多意想不到的发现,让我对妈祖信仰以及与之相关的民间文书,有一个全新的、更深入的认识。
评分我对那些能够触及社会底层、反映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学术研究,一直抱有极大的热情。《民间文书与妈祖庙之研究》这本书,正是我所期待的那种。我设想,作者一定是通过大量细致入微的民间文书搜集和解读,来揭示妈祖信仰的真实面貌。我猜想,书中提到的“民间文书”可能包括但不限于:关于妈祖庙的土地产权、捐赠、继承的各类契约,它们会展示出庙宇在地方经济中的实际运作和财产构成;关于庙宇香火钱的收支账目,这不仅仅是财务数据的堆砌,更是妈祖信仰普及程度和社会经济水平的直观反映;信徒们在庙宇中留下的碑记、捐赠芳名录,它们记录了不同时代、不同阶层的信徒对妈祖的敬仰和祈求;甚至可能包括一些妈祖庙内部的管理制度、祭祀程序、以及与周边社区的交往记录,这些都能帮助我们理解一个民间信仰机构是如何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我尤其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这些民间文书的深入分析,去探讨妈祖信仰是如何在地方社会中扮演重要的社会功能,例如,它是否能够成为一种社会互助的平台,是否能够对地方的社会治理产生一定影响,以及它如何与当地的经济活动相互促进。我认为,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打破官方史料的局限,从一个更贴近民众的视角,去展现妈祖信仰的生命力,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独特印记。
评分我一直认为,历史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宏大的叙事和官方的记载,那些隐藏在民间角落的细节,往往更能揭示出文化的根基和生命的脉动。《民间文书与妈祖庙之研究》这本书,光看名字就让我感受到一种深入肌理的学术追求。我脑海中构思着,作者一定是深入到基层,去搜集那些被时间遗忘的“土生土长”的文书。我猜测,这些文书可能五花八门:有的是关于妈祖庙的土地买卖、租赁、分割的契约,它们会揭示出庙宇在地方经济和社会结构中的实际地位;有的是关于庙宇的财务收支、香火钱的账簿,这不仅仅是数字的记录,更是妈祖信仰普及度和信徒虔诚度的体现;有的是信徒们为求平安、祈福而立下的碑记、牌坊,它们是信仰的载体,也是历史的见证;甚至可能包括一些庙宇的管理章程、规约,它们反映了民间组织是如何自我管理、自我运转的。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通过这些零散的文书,去还原一个鲜活的妈祖庙,去理解妈祖信仰是如何融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如何影响他们的经济活动,如何成为他们精神寄托的。这本书,我相信,不是简单地罗列史料,而是通过对民间文书的精妙解读,去构建一个关于妈祖庙的、生动而有深度的“微观历史”,让我们看到一个更加立体、更加真实的妈祖信仰图景。
评分我一直是个对地方历史和文化细节着迷的人,尤其喜欢那种从蛛丝马迹中挖掘真相的故事。所以,《民间文书与妈祖庙之研究》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块磁石一样吸引了我。我能想象到,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个非常细致、非常有耐心的人。他/她可能走访了无数的村庄、庙宇,翻阅了成堆的古籍、档案,寻找那些被岁月尘封的民间文书。我设想,这些文书可能包罗万象:有的是关于庙宇的修建、扩建、管理的契约;有的是信徒捐赠香火钱、祭品的账簿;有的是关于庙产的分配和使用的记录;甚至可能包括一些神谕、乩童的记录,或者是一些信徒的请愿书。而这些看似零散的文本,在作者的笔下,一定能够被串联起来,展现出妈祖信仰在地方社会中扮演的复杂角色。比如,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妈祖庙的契约,我们可以了解庙宇的经济实力以及它与地方士绅、商人之间的关系。而那些信徒的捐赠记录,则可能揭示出妈祖信仰的传播范围、信徒的社会构成,以及他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时,是如何寻求精神慰藉和实际帮助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对那些关于妈祖庙日常运营的文书进行深入分析。这些文书,比如账本、管理条例,或许能够帮助我们理解,一个民间信仰机构是如何在缺乏官方体系支持的情况下,自主运转、积累财富、甚至成为地方社区重要的社会组织。这本书,我相信,绝不仅仅是关于妈祖庙的建筑或祭祀仪式的介绍,而是通过对这些“活”的民间文书的解读,去还原一个真实、鲜活的妈祖信仰世界,以及它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深刻印记。
评分说实话,在接触《民间文书与妈祖庙之研究》之前,我对“民间文书”这个概念的理解可能还停留在比较表层。我一直以为那大概就是一些古代的合同、地契之类的东西,是记录交易和产权的。但这本书的名字,尤其是“民间文书”与“妈祖庙”的组合,立刻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觉得它不像那种宏大叙事的历史著作,而是更侧重于微观的、细节的考证。我猜想,作者一定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搜集、整理、考辨那些散落在各地的、甚至是已经被遗忘的民间文书,比如契约、碑文、香火账户、信徒签名簿、神谕记录等等。而这些文书,如果真的与妈祖庙紧密相关,那其价值简直是无法估量的。它们不只是冰冷的文字,更是当时人们生活状态、社会结构、信仰观念的真实写照。比如,一份妈祖庙的香火账户,或许能让我们看到不同年代捐赠者的身份、捐赠金额的多少,以及这些钱款的去向,这不仅仅是经济数据的呈现,更是社会阶层、人际关系、甚至是对神明敬畏程度的一种体现。再比如,妈祖庙周边的土地契约,可能会揭示出庙宇在地方经济中的实际影响力,它是否拥有土地,是否参与经济活动,是否与当地的商业发展有联系。我认为,这本书的意义在于,它通过这些“小”的、分散的民间文书,来折射出“大”的妈祖信仰文化和社会变迁。它或许会颠覆我们对妈祖信仰的一些刻板印象,让我们看到它更具活力、更接地气的一面,以及它如何与民间的日常生活、经济活动、社会治理等方方面面紧密交织在一起。我迫不及待地想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看似琐碎的文书,来构建起一个关于妈祖庙和民间信仰的立体而丰富的图景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