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探索、整理、思考粵劇文化史和香港電影的方嚮進路。就討論課題來說,全書涵蓋三個範疇:舞颱粵劇、粵麯唱片和粵劇電影;就曆史時段來說,從十九世紀末 (香港妓院的麯藝演齣),一直伸延到1960年代(香港電影《大紅袍》和《李後主》),題材幅度廣闊,年份覆蓋超過半個世紀。整體來說,全書章節圍繞「粵劇藝術」和「粵劇電影」兩大主題。傳統上前者以「紅船」為象徵標記,後者則是「水銀燈」(電影製作)下的文化産品。本書取名《尋覓粵劇聲影:從紅船到水銀燈》,這是第一層含義。
本書特色
★ 無論您是否粵劇戲迷,本書必定是您認識這國傢文化遺産的最佳著作。
作者簡介
容世誠
香港大學中文係文學士,哲學碩士,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專攻中國戲麯。現任教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係,講授「中國戲劇」、「元明戲麯」、「中國文學和齣版文化」等課程。研究興趣包括晚明戲麯、粵麯社會史、新加坡華族戲麯史、香港齣版和電影文化史等。齣版專著包括《戲麯人類學初探》、《粵韻留聲:唱片工業與廣東麯藝 (1903–1953) 》。
尋覓粵劇聲影:從紅船到水銀燈
序言
1「聲光化電」對近代中國戲麯的影響
2「第三類型接觸,第三類型戲麯」──戲麯唱片與戲麯研究
3「進入城市;五光十四」──1920年代粵劇探析
4從《璿宮艷史》到《璿宮艷史》──荷裏活電影與五十年代粵語戲麯片
5粵劇文化史脈絡中的靚次伯──從「新國華」到「勝壽年」(1923─1941)
6女班時期的任劍輝──「太平戲院」文物資料閱讀劄記
7粵劇書寫與民族主義──芳腔名劇《萬世流芳張玉喬》的再詮釋
8文武共體,雌雄同在──談任劍輝的《大紅袍》
9「還魂之旅」──湯顯祖;白雪仙;白先勇
10「前緣竟何似;誰與問空王」──六十年代香港粵劇電影的初步觀察
11在「中聯」和「先鳳鳴」 之間──五十年代粵劇電影和香港粵劇的改革工程
12走入本土;圈地拓展──邵氏在東南亞的娛樂産業
「附錄」
晚清香港妓院與廣東麯藝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