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心灵曾经遭受多大的磨难,爱与慈悲永远是一帖疗癒的良方。
伤痛可以转化为感恩,愤怒可以净化为理解,你也可以不再受苦。
伤痛无可避免,受苦与否却能自己决定。
黄玉香是越战期间越南籍母亲和美国大兵所生的混血儿,她生长的时代和身世,注定了她必须承受的苦难。童年时,她目睹母亲为了生计而出卖身体;与众不同的脸孔,让她饱受亲友歧视;被舅舅玷污后,她一直活在乱伦的恶梦中;母亲失踪,她独自带着弟弟去美国求学,成为人人称羡的医生。虽然生活逐渐顺遂,但过往在黄玉香心灵烙印的伤痛、忿恨、恐惧、悲伤,不断吞噬她的灵魂,她的内心已容不下平静和喜悦。
黄玉香后来遇到一位深爱她的男人约翰,总是以智慧提点她,全然理解她所受到的伤害。然而无常再次降临,约翰不幸意外溺毙。这个突发的痛苦事件,让她原本摆盪于修行和尘世的心,依归于一行禅师,成为比丘尼,法名「邓严」,意思是「平等心的风范」。
邓严跟随一行禅师修习时,想到生命中经历的一切,总会不自觉的泪流满面。透过团体的支持、禅修的力量,她不断跟曾经伤害过她的人、她摆脱不了的命运、她内心根深柢固的伤痛和解,踏上一段煎熬却感人的疗癒旅程。
作者简介
邓严(Sister Dang Nghiem)
一九六八年春节攻势期间(越战的转折点,惨烈状况震惊了美国民众,美国朝野因此失去战斗意志,从此国内外反战情绪日益高涨,美军在1973年全面撤退,1975年西贡陷落),生于越南中部,是一个美亚混血儿,名叫黄玉香。她的母亲在怀她时,不断祈祷观世音菩萨,希望孩子出生时,不要长得像个外国人,因为她不愿意自己的孩子有张混血脸孔而饱受嘲笑。她出生后不久便被送到越南乡下,由外婆抚养长大。外婆第一次见到还是小小婴儿的黄玉香,头上竟有三个奇特的黑发髻,便断言她长大后应该进入佛门修行,以解脱她的身世为她带来的苦难。
一九八五年,黄玉香前往美国,获得两个大学学位,也在从医学院毕业开始行医。2000年黄玉香依止一行禅师,法名邓严。成为比丘尼后,她融合东方和西方的医学传统,而且习得正念的疗癒力量和平等心。
译者简介
郑初英
云林县人,目前为家庭主妇兼事翻译,译有《空中火力:大卫.罗宾逊》(麦田)、《葛蕾西.艾伦杀人事件》(脸谱)、《格林家杀人事件》(脸谱)、《英雄与枭雄》(商周)、《少做50%,赢得100%成效:云豹变大象的伪工作与假流程》(三采)。
【自序】我流下的泪,已化成雨水
1.越南
我的母亲与外婆
母亲的无奈、不幸与伤痛
被蹂躏的童年梦魇
2.美国
告别越南,前往美国
遭受排挤和充满矛盾的新生活
外婆过世,亲人离散
3.努力学医,了解自己
踏出疗癒的第一步
医学院求学
担任志工教会我的事
病患为我上的生命课程
身为医师的自我期许
4.解脱之道
什么是你的自性?
我的伴侣
初识一行禅师
无常的打击
重大的决定
5.成为比丘尼的第一年
抵达梅村
学习正念和分享
终于不再被梦境追逐
为受伤的心灵找到出口
6.放手
痛苦不可避免,受苦与否却可由你决定
因果相应
倾听潮声
在步行和唿吸间观照自心
7.内心里的母亲
梦里的母亲
转化母亲的苦难
8.社区的生活
团体的支持
对待愤怒
虚无的空间
前往鹿野苑道场
9.重返越南
般若修院
简单的日子
般若的姊妹们
真挚的情感
包容与爱
回到鹿野苑
搭桥
般若的传奇
10.教导年轻人
成为年轻人的心灵导师
种下正念的种子
11.外婆的愿望
弟弟成长的困境
对弟弟的承诺和期许
12.我曾是一条河流
终于,我回家了
我曾经是条河流
【谢辞】
自序
我流下的泪,已化成雨水
我是邓严(Dang Nghiem)。越南文Dang Nghiem的字义,是「平等心的风范」。当我在西元二○○○年削发为尼、正式成为一个佛教徒时,我的师尊一行禅师(Thich Nhat Hanh,学生都称唿他Thay)赐予我这个法名。接下这个法名时我就明白,平等心将是我终身修习的功课。
愈是修习,我愈能领悟这个法名所代表的意义。对我来说,所谓平等心,就是放下内在的我执分别心,亦即我是这样的人、我不是那样的人之类的想法。同时也意味着,我必须抛开「你和我是不一样的」、「你一定不会了解我,因为我们有不同的生活体验」之类的差别心。这种差别对待曾经带给我很大的折磨,而且总是让我感觉到扞格,无法理解为什么会这样。修习平等心时,我才渐渐地放下了内在的以及围绕身边事物的差别对待。
我是在一九六八年越战期间出生的。外婆告诉我,诞生时我光秃秃的头上长着三个黑色发髻,看起来活像个小僧侣,而我确实是慈悲之神观世音菩萨的女儿。根据外婆的说法,我母亲得知自己怀有身孕时非常恐慌且羞愧,因为我的父亲有可能是一位美国大兵。因此,我母亲日夜对着菩萨祈求,希望我能长得比较像她,千万别像个美国人。但是,我的外婆不但没有因为孙女是个非婚生混血儿而感到羞耻,还让我感受到自己是很特别的人。她经常带我到庙宇,教我不要走在晾衣绳下,或是不可以在床底下或任何不净的地方爬行,因为我的头属于大悲观世音菩萨。
在我带着弟弟前往美国之前,外婆只要求我好好抚养弟弟长大,接受高等教育,有一天能够成为一位女尼。外婆深信,对我个人来说,当个修行人是服务人群最理想的途径。
除了最后这一项,外婆的期望我都忠实地完成了。成为一位女尼的想法,我就是没办法彻底接受。我修得两个大学学位,毕业于一家卓有声誉的医学院,见多识广地当众吟诵自己写的诗,还拥有一位爱我、支持我的好伴侣。我所祈求的都已经满了愿,该有的都有了。然而,一种潜藏的忧郁和沮丧状态,仍不断地影响我的情绪、行为举止和生活态度。乱伦的恶梦更紧紧缠住我不放。我和伴侣极少发生争执,但只要电影情节触及暴力、肢体和性虐待,我就会变得不可理喻、正义感十足,丝毫不顾及伴侣有多敏感和体贴,一定生气地殴打他。我责怪他不能理解我所承受的痛苦,爬进自己黑暗的角落。最终我还是会走出自己的阴影,但是存在于我们之间的裂隙难免持续加深。我真心诚意深爱着我的伴侣,然而,我还是无法遏止因为自己的思想、行为和言语所引起的创伤和苦难。
我的伴侣意外溺毙后,万事万物在我眼里都失去了意义。我曾经终日孜孜埋首于工作,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卓越的人物;我曾经认为,源自伴侣的爱足可弥补我已失去的一切。但是我看到了自己的妄想和愚痴。突然之间,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光泽和吸引力。而在这一片虚无中,毕竟也有明亮的光芒。我只求平静,除了放手,别无所求。眼前是明显不过的选项:要不我就自杀,要不就开始彻底改变我的人生。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那种无声但深刻的。它不像市面上很多疗愈类的书籍,会给你一套明确的方法论,告诉你“一步一步怎么做”。相反,它更像是一场邀请,邀请你去感受,去体悟。作者用一种非常私人化的叙事方式,将自己的人生轨迹娓娓道来。读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回想起自己过往的经历,那些被我深埋在心底的角落,那些被我刻意遗忘的画面。书里提到的那些“伤痛”,并非只是简单的失落或挫折,而是涉及到更深层次的自我怀疑、情感创伤,甚至是童年阴影。但作者并没有沉溺于这些负面情绪,而是通过一种非常冷静的视角,去审视它们,去理解它们产生的原因,以及它们对自己的影响。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人与事”如何成为疗愈的载体的部分。作者没有将这些“人与事”描绘成救世主,而更像是她人生旅途中的“同行者”。他们的存在,并非是为了“治愈”她,而是通过他们的言行,通过他们本身的生活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她。有时候,一个善意的眼神,一句温暖的鼓励,甚至是一次无心的提点,都能在她心中激起涟漪。这种疗愈,更像是一种“共振”,是一种在相似的灵魂中找到的连接,而这种连接,正是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这本书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那些“小确幸”,原来它们并非微不足道,而是承载着巨大能量的治愈力量。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立刻开始阅读。我有点犹豫,担心它会再次勾起我一些不愿意回想的往事。但最终,好奇心还是战胜了我的迟疑。我发现,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奇特的吸引力,它能让人在痛苦中找到一种平静。书里关于“伤痛”的叙事,并没有刻意去放大或贬低,而是以一种客观的、甚至有些疏离的笔触,去呈现。我能感受到作者曾经经历过的痛苦,那种深入骨髓的绝望,但她并没有让这种痛苦成为阅读的全部。相反,她更侧重于探讨,在那些痛苦的时刻,是什么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事,成为了她走向“平静”的灯塔。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陪伴”和“理解”的部分。作者并没有将那些帮助她的人描绘成完美的“救世主”,他们同样有着自己的烦恼和困境,但恰恰是这种“不完美”,让他们的陪伴显得更加珍贵。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持着作者,给了她一个可以依靠的肩膀,一个可以倾诉的港湾。书中的“事”,也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改变,而是一些生活中的细节,一些温暖的瞬间。作者善于捕捉这些细微之处,并从中找到生命的韧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疗愈,并非是瞬间的奇迹,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去接纳生活中的每一次温暖,去珍视那些在生命中给予我们力量的人与事。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本让我内心深处受到触动的书,虽然我不能透露书名,但这本书的副标题“那些我走过的伤痛,以及帮助我找回平静的人与事”已经足够说明它的主题了。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在一幅幅褪色的老照片中穿梭,每一个场景,每一次对话,都带着一股淡淡的忧伤,但又充满着生命力的痕迹。作者的文字非常细腻,她没有刻意去回避那些痛苦的时刻,而是坦诚地将内心的挣扎、迷茫,甚至偶尔的绝望都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她对情感的描绘,那种真实到仿佛可以触碰到的疼痛,让人忍不住跟着她一起呼吸,一起感受。 然而,这本书最让我动容的,并非仅仅是那些伤痛的剖析,而是作者如何在这些伤痛的泥沼中,一点点寻找到可以攀爬的藤蔓,一点点积攒重新站起来的力量。她笔下的人物,那些曾经帮助过她、或是陪伴过她走出阴霾的人们,就像一道道温暖的光,照亮了她原本灰暗的世界。这些人物的塑造非常立体,他们不是完美的圣人,而是有着自己的烦恼和局限,正因为如此,他们的帮助才显得更加可贵和真实。他们的鼓励,他们的理解,甚至他们无言的陪伴,都成为作者走向平静的基石。这本书不是那种“鸡汤”式的说教,它更像是一次真诚的分享,一次心灵的对话,让我觉得,原来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原来即使经历过如此多的伤痛,依然有希望。
评分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疗愈”这个词的理解。我一直以为,疗愈就是要彻底抹去伤痛,然后变得无坚不摧。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疗愈,不是忘记,也不是强行遗忘,而是如何与自己的伤痛共存,并从中汲取力量。作者在书中,以一种非常坦诚的姿态,揭开了自己内心的伤疤。她没有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细节,而是用一种近乎解剖学的精准,去分析伤痛是如何形成的,又是如何影响着自己。这种深入骨髓的剖析,让我感到一丝恐惧,但更多的是一种敬畏。 然而,正当我沉浸在那种压抑的氛围中时,作者笔下的“人与事”又如及时雨般出现。这些“人”,可能是曾经给予她鼓励的朋友,可能是理解她的家人,也可能是某个偶然相遇的陌生人。他们并没有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情,但他们的出现,他们的陪伴,却如同甘泉般滋润了作者干涸的心田。我尤其欣赏作者对这些“事”的描写,它不仅仅是简单的事件堆砌,而是作者如何从这些事件中提炼出有益的经验,如何将它们转化为自我成长的养分。这本书让我明白,疗愈是一场漫长而温柔的旅程,它需要我们勇敢面对自己的阴影,也需要我们善于发现生活中的那些微光,并从中汲取继续前行的勇气。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我以为又会是那种泛泛而谈的“心灵鸡汤”,读过之后除了短暂的情绪波动,并不能带来实质性的改变。但当我深入阅读后,我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它能轻易地触碰到你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她对“伤痛”的描绘,不是那种戏剧化的渲染,而是带着一种克制的、甚至有些沉重的真实。我能感受到她曾经的无助,她的挣扎,以及她为了摆脱困境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书里有很多让我感同身受的片段,仿佛作者在用她的文字,为我描绘出我曾经经历过的内心风景。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本书并没有止步于对伤痛的陈述。它花了大量的篇幅,去描绘那些帮助作者找回平静的“人与事”。这些部分,就像是一束束温暖的阳光,穿透了厚重的阴霾。我喜欢作者对这些“人”的刻画,他们不是扁平化的符号,而是有着鲜活生命力的个体。他们也许只是生活中普通的一个人,但他们身上却散发着一种独特的光芒,这种光芒,恰恰是作者在最黑暗的时候所需要的。书中的故事,让我意识到,有时候,真正的疗愈,并非来自宏大的理论,而是来自身边那些微小但真挚的情感连接。这本书让我学会了去珍惜那些曾经出现在我生命中,并给予我力量的人,也让我更加审视自己所拥有的,那些看似平凡却意义非凡的“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