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巴仁波切这样说……
■菩萨像鳄鱼
一位菩萨就像一只鳄鱼一样,一旦你掉进它嘴里,它便绝不松口。由于上师对弟子的虔诚非常强烈,使得即便愚钝、本身问题很多的弟子的虔敬心也开始甦醒。上师以慈悲表示对弟子的虔诚,弟子则以纪律表达对上师的虔敬,慈悲与纪律因而开始产生了交集。
■让自己像颗砂
让自己感到失望是件好事,那代表「我」与「我之成就」的降服。我们跌得越来越低,直到跌落地面、直到我们像大地一般清醒实在,我们成为低中之最低、小中之最小,犹如一颗沙粒,极为简单,毫无期盼。在我们落地之后,任何我们听到的开示、读过的书籍,都变得可以应用,那成为对我们的肯定与鼓励,我们正该像一粒沙般地努力。
■情绪的真面目
处理感情的高明手法是试着了解它的本质。情绪的基本特性──它的本质是能量,因此,如果一个人能够了解能量,那么能量就不会与你有冲突,它们会变成自然的过程。所以,一旦能够完全认清情绪的基本特性──它的原本面目就是「空」,那么你就不会发生压抑情绪或任其氾滥的问题了。
■我,是宇宙大笑话
试图肯定我的「实在」是件大苦事。这好似走在看来无限延伸的地板上,却动不动发现自己突然自边缘滑落;为了保命,只好将地板加长,使它看来似乎无穷无尽……事实上,我们一再加长「地板」以巩固立足之地,是一个大笑话──宇宙级大笑话!
■禅修就是这么单纯
禅修是以去除二元的偏执为基础,抛弃好与坏的挣扎。你应以自然、平常、不怀野心的态度走上修行之道──即使你在累积善业,却仍是在播撒业的种子。修行的重点是要超脱整个业力的过程──超脱恶业也超脱善业。
■善用正念与觉知
注意到不安的存在并认同它,需要正念(mindfulness);提供茂盛的草原与一大片空间给躁动的牛,则需要觉知(awareness),因此正念与觉知总是相辅相成的。觉知是看见正念所发现之物,我们毋须刻意去除或保留心中的东西,正念的精确使我们可随顺它,因为它有自己的环境、自己的空间,用不着我们决定是该丢弃还是珍藏,因此,觉知是更进一步地走向对状况的不作选择。
本书特色
自由一般被视为是达成目标、满足欲望的能力。然而这些目标与欲望的源头是什么?如果它们源自于无明、习惯模式与负面的情绪──这些实际上奴役我们的破坏性心理因素,那么追求它们的自由是真自由呢?抑或只是一种迷思?
邱阳创巴仁波切在本书中从深奥的西藏佛学探索自由的真谛。他说明我们的态度、偏见甚至精神修持,如何会变成锁鍊将我们与反覆的挫折与绝望捆绑在一起。他同时也解释禅修如何使我们专注于挫折之因,进而将这些负面的力量转化为迈向真自由的助缘。
邱阳创巴仁波切以他独特的风格用契合美国当代文化的语言与想像力,诠释佛学法教,使本书成为最可读、易解的佛学书籍之一。
如果你已拥有创巴仁波切所着的《突破修道上的唯物(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你也会想要这本姊妹作。如果你尚未接触到佛教心理学及西藏的禅定修习,本书将是带领你入门的大师级着作。如果你在自我探讨以及与人相处上有某些问题,诸如关于你个人的意图、关于坐禅是什么、关于情绪、关于开放与承诺以及寂寞与单独,这本书正适合你。
这些篇演讲是善巧沟通的绝佳范本。创巴仁波切的风格是如此简单却又如此精准, 读者在阅读书中的词句时,彷彿拥着自己的清明心智翩翩起舞一般。
作者简介
邱阳.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1939-1987)
出生在西藏东部,一岁时被认证为转世祖古,是噶举和宁玛两派传承的持有者。1959年后,创巴仁波切率众迁徙至印度,被达赖喇嘛尊者指派为「青年喇嘛学校」的精神导师。70年代并将佛法带入西方,传授金刚乘佛法17余年,是一位备受崇敬的禅修大师、学者和艺术家,同时也是美国那洛巴大学与香巴拉研习所的创办者。
创巴仁波切相关着作
《自由的迷思》(众生文化出版社)、《动中修行》(众生文化出版社)、《东方大日》(西藏民族出版社)、《藏密度亡经:中阴闻教大解脱》(台湾明名文化)、《心如野马:转化烦恼的修心七要》(台湾明名文化)、《突破修道上的唯物》(众生文化、橡树林出版社)和《觉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传承》(橡树林出版社)数十本关于佛法、禅修、艺术、诗歌等书。
译者简介
靳文颖
台湾大学物理系毕业,美国纽约大学物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物理系及地质系兼任副教授。
着有《好父母用心做》。译着:《心智科学》、《揭开心智的奥祕》、《自由的迷思》、《动中修行》、《学会说再见》、《遇见药师佛》、《心与科学的交会》。
中文初版序
英文版序
推荐序
仁波切题诗 登极
第一章 自由的迷思
请认清「幻想与真实」
失望,其实是好事
迎向痛苦才能远离痛苦
无我不是逃脱我执的避难所
第二章 禁锢的形式
我,是宇宙级大笑话
别以为天道很美好
偏执狂的阿修罗道
爱欲是人道最大的黏着
愚痴却无比认真的畜生道
恶鬼道是永不餍足的贫穷
愤怒无所不在的地狱道
第三章 禅坐
离甘愿做「真正的傻瓜」
只须单纯做着禅修
关键在于「正念与觉知」
「枯躁乏味」别厌烦!
佛陀之道没有噱头
第四章 情绪的对治
巧妙突破二元性障碍
大无畏的狮吼唤醒觉知
消极,原来没有好坏之分
第五章 动中的禅修
工作是练习纪律的极佳方式
爱,有时也会变质
助人背后的「自我」意图
永远走在八正道上
第六章 敞开之道
调伏迷惑混乱的菩萨愿
慈悲不慓悍的英雄主义
犹如大地的明智
跟压抑不同的忍辱
踏入传统才能走出传统
禅与般若相辅相成
依靠大愿趣入证悟
第七章 虔敬
降服,对上师全然的敞开
善知识并不会讨好你
向伟大的战士学习
承诺不可能一笔勾销
上师的教导无所不在
第八章 密续
孤独是修行的伴侣
身语意皆为坛城
附录 恆河大手印
延伸阅读 创巴仁波切其他着作
推荐序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修持∕佩玛.丘卓
1972那年,我在新墨西哥州一所非传统学校(alternative school)教八到十二岁的小朋友。当时我介绍他们读《我从西藏来》, 结果我们都爱上了这本书。听说书的作者邱阳创巴仁波切住在克罗拉多州的保德市(Boulder, Colorado),于是小朋友们写信询问仁波切能否前往拜访。
仁波切回信说恰巧他不久要到位于我们附近的喇嘛基金会(Lama Foundation)教学,邀请我们去那裹与他会晤。仁波切的答覆令大家雀跃不已!
我们到达的那天,首先由一位仁波切的弟子与我们碰面,并告诉小朋友们,仁波切非常高兴我们的造访,但他必须让大家知道他只是个平凡的人,一无特别之处。小朋友们带给仁波切亲手做的礼物外加一箩筐的问题。那次的拜访真是宾主尽欢。三小时后小朋友们返家了,至于我,可以说再也没有离开过。因为自那时起,我即成为这位「平凡的非凡人物」的弟子。
数年之后《自由的迷思》出版,我一读再读。书中是仁波切将佛学义理经过奥妙的淬鍊后,以易于了解的方式转译成他的听众所使用的语言。我极为急切地想要消化他传授的所有内容。这本书历年来一直是我无穷尽的受益之源,对于其他在北美洲研习与教授佛法者也莫不如此。
我想至今这本书我已读过不下二十遍,而每次重读都有新的领悟。它奇妙的力量在于如此直接地指引出一套极不寻常的方法,用以化解我们替自己与外在世界之间所设下的障碍。
当我将书上的法教铭刻心中时,奇妙的变化慢慢地发生了。我变得对自己的痛苦以及他人的痛苦更能够面对;对欢笑与哭泣也更放得开;更能够去爱、接受以及看清自己与一切众生间的息息相关。长久以来,我逐渐地在这起伏多变的人世间活得越来越舒适、自在。
基于自身的体验,我诚挚地邀请各位读这本书。如果你也能将书中的法教带进你的生活,付诸实践,我确信你也将经历类似的转变。做为我的根本上师──持明主邱阳创巴仁波切,清晰地指示我这条修行之道,并支持、鼓励我持续前进。如今我很高兴可以鼓励你们以及后继的求法者。
感谢仁波切的法教,使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能行不平凡之事:我们可以学习利益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自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