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迷思(新版)

自由的迷思(新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Chogyam Trungpa
图书标签:
  • 自由意志
  • 哲学
  • 伦理学
  • 自由主义
  • 决定论
  • 兼容论
  • 新书
  • 思想
  • 文化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创巴仁波切这样说……

  ■菩萨像鳄鱼
  一位菩萨就像一只鳄鱼一样,一旦你掉进它嘴里,它便绝不松口。由于上师对弟子的虔诚非常强烈,使得即便愚钝、本身问题很多的弟子的虔敬心也开始甦醒。上师以慈悲表示对弟子的虔诚,弟子则以纪律表达对上师的虔敬,慈悲与纪律因而开始产生了交集。

  ■让自己像颗砂
  让自己感到失望是件好事,那代表「我」与「我之成就」的降服。我们跌得越来越低,直到跌落地面、直到我们像大地一般清醒实在,我们成为低中之最低、小中之最小,犹如一颗沙粒,极为简单,毫无期盼。在我们落地之后,任何我们听到的开示、读过的书籍,都变得可以应用,那成为对我们的肯定与鼓励,我们正该像一粒沙般地努力。
 
  ■情绪的真面目
  处理感情的高明手法是试着了解它的本质。情绪的基本特性──它的本质是能量,因此,如果一个人能够了解能量,那么能量就不会与你有冲突,它们会变成自然的过程。所以,一旦能够完全认清情绪的基本特性──它的原本面目就是「空」,那么你就不会发生压抑情绪或任其氾滥的问题了。

  ■我,是宇宙大笑话
  试图肯定我的「实在」是件大苦事。这好似走在看来无限延伸的地板上,却动不动发现自己突然自边缘滑落;为了保命,只好将地板加长,使它看来似乎无穷无尽……事实上,我们一再加长「地板」以巩固立足之地,是一个大笑话──宇宙级大笑话!

  ■禅修就是这么单纯
  禅修是以去除二元的偏执为基础,抛弃好与坏的挣扎。你应以自然、平常、不怀野心的态度走上修行之道──即使你在累积善业,却仍是在播撒业的种子。修行的重点是要超脱整个业力的过程──超脱恶业也超脱善业。

  ■善用正念与觉知
  注意到不安的存在并认同它,需要正念(mindfulness);提供茂盛的草原与一大片空间给躁动的牛,则需要觉知(awareness),因此正念与觉知总是相辅相成的。觉知是看见正念所发现之物,我们毋须刻意去除或保留心中的东西,正念的精确使我们可随顺它,因为它有自己的环境、自己的空间,用不着我们决定是该丢弃还是珍藏,因此,觉知是更进一步地走向对状况的不作选择。

本书特色

  自由一般被视为是达成目标、满足欲望的能力。然而这些目标与欲望的源头是什么?如果它们源自于无明、习惯模式与负面的情绪──这些实际上奴役我们的破坏性心理因素,那么追求它们的自由是真自由呢?抑或只是一种迷思?

  邱阳创巴仁波切在本书中从深奥的西藏佛学探索自由的真谛。他说明我们的态度、偏见甚至精神修持,如何会变成锁鍊将我们与反覆的挫折与绝望捆绑在一起。他同时也解释禅修如何使我们专注于挫折之因,进而将这些负面的力量转化为迈向真自由的助缘。

  邱阳创巴仁波切以他独特的风格用契合美国当代文化的语言与想像力,诠释佛学法教,使本书成为最可读、易解的佛学书籍之一。

  如果你已拥有创巴仁波切所着的《突破修道上的唯物(Cutting Through Spiritual Materialism)》,你也会想要这本姊妹作。如果你尚未接触到佛教心理学及西藏的禅定修习,本书将是带领你入门的大师级着作。如果你在自我探讨以及与人相处上有某些问题,诸如关于你个人的意图、关于坐禅是什么、关于情绪、关于开放与承诺以及寂寞与单独,这本书正适合你。

  这些篇演讲是善巧沟通的绝佳范本。创巴仁波切的风格是如此简单却又如此精准, 读者在阅读书中的词句时,彷彿拥着自己的清明心智翩翩起舞一般。

作者简介

邱阳.创巴仁波切(Chogyam Trungpa,1939-1987)

  出生在西藏东部,一岁时被认证为转世祖古,是噶举和宁玛两派传承的持有者。1959年后,创巴仁波切率众迁徙至印度,被达赖喇嘛尊者指派为「青年喇嘛学校」的精神导师。70年代并将佛法带入西方,传授金刚乘佛法17余年,是一位备受崇敬的禅修大师、学者和艺术家,同时也是美国那洛巴大学与香巴拉研习所的创办者。

创巴仁波切相关着作
  《自由的迷思》(众生文化出版社)、《动中修行》(众生文化出版社)、《东方大日》(西藏民族出版社)、《藏密度亡经:中阴闻教大解脱》(台湾明名文化)、《心如野马:转化烦恼的修心七要》(台湾明名文化)、《突破修道上的唯物》(众生文化、橡树林出版社)和《觉悟勇士:香巴拉的智慧传承》(橡树林出版社)数十本关于佛法、禅修、艺术、诗歌等书。

译者简介

靳文颖

  台湾大学物理系毕业,美国纽约大学物理学博士。曾任台湾大学物理系及地质系兼任副教授。

  着有《好父母用心做》。译着:《心智科学》、《揭开心智的奥祕》、《自由的迷思》、《动中修行》、《学会说再见》、《遇见药师佛》、《心与科学的交会》。

好的,这里为您准备了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星辰低语者》的图书简介,它完全不涉及您提到的《自由的迷思(新版)》中的任何内容,力求详尽且自然。 --- 星辰低语者:阿卡迪亚的黄昏与回响 作者:艾莉亚·凡诺斯 (Aria Farnos) 类型:史诗奇幻、社会寓言、失落文明探索 页数预估:880页 (精装版) --- 内容提要:远古之誓,文明之殇 《星辰低语者》是一部宏大叙事史诗,将读者带入一个横跨数个纪元、被永恒的暮光笼罩的奇异世界——阿卡迪亚。这个世界并非由血与火铸就,而是被一种更为微妙、却更具毁灭性的力量所支配:记忆的衰变与真理的遗忘。 故事的核心围绕着一个被称为“编织者”的古老阶层展开,他们曾是阿卡迪亚文明的基石,肩负着记录和维持宇宙平衡的职责。然而,在一场被称为“大静默”的灾难之后,他们赖以生存的知识体系——通过解读天体运行规律和晶体结构来获取历史真相——开始瓦解。 本书的叙事线索主要聚焦于三位看似毫无关联的人物,他们的命运却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紧密地牵引着,共同揭示阿卡迪亚黄昏背后的真相: 第一部:遗忘之地的守望者 角色:凯伦·维尔 (Kaelen Veil),一位年轻的“灰烬学者”。 凯伦生活在“低语之城”的底层区域,一个依靠回收古代文明残骸为生的聚落。他天生对数字和符号有着异乎寻常的敏感度,这使他能够拼凑出官方历史记录中被刻意抹去的碎片。他发现,官方历史中记载的“辉煌的升华”,实际上是文明对某种不可抗拒的外部干预的拙劣掩饰。 凯伦的旅程始于一次意外的发现:一块铭刻着“无法被计算的数列”的黑曜石残片。这块残片不仅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天文异象,更暗示了一种被禁止的声音——“星辰的低语”。他必须在被秘密警察组织“净化者”发现之前,解读出这声音的含义,并寻找传说中仍未失落的“原始语库”。 第二部:禁忌之海的航行者 角色:瑟琳娜·洛斯 (Serena Lhoss),一位被流放的“潮汐法师”。 瑟琳娜是阿卡迪亚贵族阶层的最后一位成员,她的家族曾负责维护环绕大陆的“稳定之环”——一个旨在隔绝外界混沌的能量屏障。然而,由于一场涉及星体引力的复杂计算失误,她被指控为文明衰退的罪魁祸首,并被流放到充斥着幻觉和时间扭曲的“无光之海”。 在流放之地,瑟琳娜不得不与海怪和迷失的船骸为伴。她利用家族遗留下来的、基于月相周期和深海生物感应的古老魔法,试图重构导致“稳定之环”崩溃的真正原因。她发现,崩溃并非源于计算错误,而是有人故意引入了“谐振悖论”,目的是切断阿卡迪亚与更高维度存在的联系,从而将整个文明囚禁在一个不断自我重复的、可控的现实循环中。她的航行,是一场穿越物理与形而上学边界的自我救赎之旅。 第三部:逻辑之塔的叛徒 角色:伊莱贾斯 (Elias),中央档案馆的首席“记忆校对员”。 伊莱贾斯是维持阿卡迪亚社会秩序的幕后关键人物。他的工作是确保所有信息流向都符合“和谐公理”。他生活在至高无上的“逻辑之塔”中,享有无尽的知识,但也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他必须主动遗忘那些与官方叙事相悖的“噪音”。 然而,当凯伦的发现开始渗透进信息网络的边缘时,伊莱贾斯的心智开始出现裂痕。他发现,支撑整个文明的“和谐公理”本身就是一个精致的谎言,它是为了安抚民众而构建的数学模型,而非对宇宙的真实描述。他必须在绝对服从(带来虚假的安宁)与揭露真相(引发彻底的混乱)之间做出选择。他的叛变,不是通过暴力,而是通过在核心算法中植入一个无法被修复的“概率性错误”。 核心主题与深度剖析 《星辰低语者》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冒险和魔法的史诗,它更是一则关于信息权力、认知隔离与真实代价的深刻寓言。 认知隔离与群体心智: 作者精妙地描绘了一个社会如何甘愿被限制在舒适的、被筛选过的现实中。阿卡迪亚的居民并非被强迫遗忘,而是被教导如何主动忽略那些不和谐的信号。这种对认知舒适区的执着,成为文明最致命的弱点。 失落的技术与哲思: 故事中探讨了不同于传统魔法的“高维工程学”。“星辰低语”并非某种神秘力量,而是对宇宙深层数学结构的一种理解。凯伦的探索,实质上是对一种超越语言和符号限制的、纯粹的本体论认知的追寻。 黄昏的意义: 阿卡迪亚的“黄昏”并非指物理上的黑暗,而是指“知性疲劳”——当一个文明耗尽了所有关于自身起源和目的的答案后,所陷入的停滞状态。本书探讨了,真正的“自由”是否意味着接受一切信息,哪怕这些信息足以撕裂现有的世界观。 叙事风格: 艾莉亚·凡诺斯以其细腻、富有层次感的文笔著称。本书采用了多重视角叙事,穿插了大量古代文献的节选、天象图的注解以及被废弃的数学推导,营造出一种既疏离又引人入胜的学术氛围。读者仿佛真的在参与一场跨越万年的考古发掘。 --- 读者评语摘选(试读阶段): “我从未读过如此将抽象数学与具体情感融合得如此完美的奇幻小说。它让你质疑你所相信的一切,不仅仅是故事里的世界,还有我们自己的。” —— 《古籍评论季刊》 “如同攀登一座由概念构成的山峰,每一步都伴随着心智的震颤。‘净化者’的阴影比任何龙或恶魔都更加令人不寒而栗,因为他们控制的是你思考的方式。” —— 匿名阅读者 --- 献给所有在已知边界之外,仍在聆听宇宙回响的人。 --- (注:本书内容完全基于虚构,与任何已出版或未出版的现实世界作品无任何关联。)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中文初版序
英文版序
推荐序
仁波切题诗  登极

第一章  自由的迷思
请认清「幻想与真实」
失望,其实是好事
迎向痛苦才能远离痛苦
无我不是逃脱我执的避难所

第二章  禁锢的形式
我,是宇宙级大笑话
别以为天道很美好
偏执狂的阿修罗道
爱欲是人道最大的黏着
愚痴却无比认真的畜生道
恶鬼道是永不餍足的贫穷
愤怒无所不在的地狱道

第三章  禅坐
离甘愿做「真正的傻瓜」
只须单纯做着禅修
关键在于「正念与觉知」
「枯躁乏味」别厌烦!
佛陀之道没有噱头

第四章  情绪的对治
巧妙突破二元性障碍
大无畏的狮吼唤醒觉知
消极,原来没有好坏之分

第五章  动中的禅修
工作是练习纪律的极佳方式
爱,有时也会变质
助人背后的「自我」意图
永远走在八正道上

第六章  敞开之道
调伏迷惑混乱的菩萨愿
慈悲不慓悍的英雄主义
犹如大地的明智
跟压抑不同的忍辱
踏入传统才能走出传统
禅与般若相辅相成
依靠大愿趣入证悟

第七章  虔敬
降服,对上师全然的敞开
善知识并不会讨好你
向伟大的战士学习
承诺不可能一笔勾销
上师的教导无所不在

第八章  密续
孤独是修行的伴侣
身语意皆为坛城
附录  恆河大手印
延伸阅读  创巴仁波切其他着作

图书序言

推荐序

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修持∕佩玛.丘卓
   
  1972那年,我在新墨西哥州一所非传统学校(alternative school)教八到十二岁的小朋友。当时我介绍他们读《我从西藏来》, 结果我们都爱上了这本书。听说书的作者邱阳创巴仁波切住在克罗拉多州的保德市(Boulder, Colorado),于是小朋友们写信询问仁波切能否前往拜访。
   
  仁波切回信说恰巧他不久要到位于我们附近的喇嘛基金会(Lama Foundation)教学,邀请我们去那裹与他会晤。仁波切的答覆令大家雀跃不已!
   
  我们到达的那天,首先由一位仁波切的弟子与我们碰面,并告诉小朋友们,仁波切非常高兴我们的造访,但他必须让大家知道他只是个平凡的人,一无特别之处。小朋友们带给仁波切亲手做的礼物外加一箩筐的问题。那次的拜访真是宾主尽欢。三小时后小朋友们返家了,至于我,可以说再也没有离开过。因为自那时起,我即成为这位「平凡的非凡人物」的弟子。
   
  数年之后《自由的迷思》出版,我一读再读。书中是仁波切将佛学义理经过奥妙的淬鍊后,以易于了解的方式转译成他的听众所使用的语言。我极为急切地想要消化他传授的所有内容。这本书历年来一直是我无穷尽的受益之源,对于其他在北美洲研习与教授佛法者也莫不如此。
   
  我想至今这本书我已读过不下二十遍,而每次重读都有新的领悟。它奇妙的力量在于如此直接地指引出一套极不寻常的方法,用以化解我们替自己与外在世界之间所设下的障碍。
   
  当我将书上的法教铭刻心中时,奇妙的变化慢慢地发生了。我变得对自己的痛苦以及他人的痛苦更能够面对;对欢笑与哭泣也更放得开;更能够去爱、接受以及看清自己与一切众生间的息息相关。长久以来,我逐渐地在这起伏多变的人世间活得越来越舒适、自在。
   
  基于自身的体验,我诚挚地邀请各位读这本书。如果你也能将书中的法教带进你的生活,付诸实践,我确信你也将经历类似的转变。做为我的根本上师──持明主邱阳创巴仁波切,清晰地指示我这条修行之道,并支持、鼓励我持续前进。如今我很高兴可以鼓励你们以及后继的求法者。
   
  感谢仁波切的法教,使如你我一般的平凡人能行不平凡之事:我们可以学习利益一切众生,包括我们自己。

图书试读

第七章 虔敬

降服,对上师全然的敞开
虔敬心(devotion)最初常起于感到自己的不足,譬如开始对生活感到难以应付或感觉困惑,甚至觉得原本在黑暗中拥有的小小灯塔也将随时熄灭似的。所以在小乘阶段,虔敬可以说是因匮乏感而产生的。我们皈依佛、法、僧是因为身陷生活的困顿之中,无法营造一个舒适的窝,因而希望能改变这闭塞且痛苦的世界。

或许你会说,有人是因为较正面的激发而走向佛道的,譬如缘于做过的一个梦、看过的一个幻象、或某种洞察力而激发他们往更深处追寻。也许是花钱坐飞机或凭着魅力与勇气搭便车去印度,到那里去经历各种稀奇刺激的事;若有人中途在纽约受阻而耽搁,未能亲临现场,他仍可能认为那是一趟丰富的英雄之旅。然而,基本上这些人仍具有匮乏的心态。虽然最开始的激发可能使他们打开了心胸,但不确知如何去亲近佛法,他们觉得佛法太珍贵、崇高、难以消化,以致怀疑自己能否学通这一门修心之学──越感觉自己的不足,就变得越虔敬。 因此,基本上来说,这种虔敬是来自于对虔敬事物的敬重。你越觉得自己穷,上师就相对地显得越富;这贫富之差越来越扩大,你的虔敬也随之与日俱增,使你更心甘情愿地供养上师。

然而,你想要怎样回报呢?那才是问题所在。 「我要从痛苦、从我的烦恼与困难中获救。我希望被救出来之后会变得很快乐。我希望感到光荣、神奇、美好且富创造力。我想变成像我的上师一样。我希望能将他的美德加进我的性格里,使自我更完美。我还想在我的系统里增加新的资讯,以使我更能掌握自己。」这听起来像是要做某种移植。「或许可以把大智者的心移植到我的胸腔里,或者可以把我的脑袋换一换。」在我们全心全意奉献出自己去供养上师之前,应先怀疑为何要这样做──我们究竟在指望什么? 你可能向一位善知识宣称自己对他完全信服:「我要献身佛法,我敬爱您,您的教导令我心悦诚服。我可以在哪里签名?有画虚线的地方可以让我签名吗?」善知识没有画虚线的表格让你签名,这令你觉得不舒服。「既然是一个组织,为什么没有地方让我签名?没有某种方式认证我的加入呢?他们有纪律、有道德、有哲学,却没有可以让我签名的地方。」对方回覆:「我们这个组织不在乎你姓甚名谁,你的承诺比签下你的名字重要得多。」你可能为没有任何形式的证件而感到困扰。「对不起,我们不需要你的姓名、住址和电话号码,你来修就行了。」 这是虔敬的起点──你信任这种既不用身分证,也不管信用与背景的情况,你纵身投入。何须管是谁投身进来呢?来者不需要姓名,也不需要证件,每一个人都会跳进这口大锅,但要怎样跳、何时跳,都不相干,反正是迟早的事。火一直在烧,水不断地沸腾,你被炖进了大锅菜里。虔敬的起点是剥去你的证件,将你褪色,除掉你的个人色彩。放下的目的就是要将每一个人都变成灰色──没有白,没有蓝,一色的灰。

佛法要求把每一个人都扔进大锅里,你不能伸出头来说:「我是洋葱,我闻起来有洋葱味。」「下去,你只不过是一种蔬菜而已。」「我是一根胡萝卜,我的橘红色不是很好认吗?」「才不见得!你还是橘红色也只不过是因为你被煮得不够久。」 这时,你会对自己说:「他是在警告我,要走上学佛之路必须慎重小心。不过,是不是该盘问他一下,否则我怎么知道他说的都是真的?」你的确无从知道,因为你没有保险可买。事实上,你大有理由可以怀疑我,因为你从未遇见过佛,只不过在别人写的书中读到关于佛曾说过的话而已。假设佛真的证悟真理──当然这个假设本身就可以被质疑,我们也无从得知他的教导是否一代代完整无误的传下来。这中间是否有人因为误解而加以扭曲,以致我们接收到的是细致但根本上错误的讯息──怎么知道所听到是确实可信呢?或许我们是在浪费时间、被误导,说不定根本受骗了!这些疑问都没有答案,没有权威可以信任。追根究柢,我们唯有信任自己的基本智慧。

既然你至少在考虑相信我所说的话,我就继续向你建议几个原则,根据这些原则可以判断你与上师的关系是否真诚不虚。你的第一个念头可能是想找一位百分之百开悟的人做上师:他曾经过权威的认定,很出名,并且帮助过我们认识的某些人。这个想法的难处在于:我们很难了解开悟的人会具有何种特质?我们可能先入为主地认定他该是什么样子,但这是否与事实相符呢?我们应该根据与这个人接触的经验抉择,而不是看他是否符合我们对上师的预想,适当的传法需要亲密的友情与直接的接触。 如果我们将上师视为高高在上、学识超群的人,是他大发慈悲才真正注意到我们,这样,传法即被阻塞了。这如同我们自觉是个卑微的可怜人,收到一只金杯子,受宠若惊之余,却不知该如何用它。这分重礼反而变成了负担,因为我们与上师之间的关系沉重且不自然。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說,我對政治哲學類型的書籍向來是又愛又怕。愛的是它能帶給我宏觀的視野,讓我能用更理性的方式去理解社會的運作;怕的是,很多時候這些書的論述過於艱澀,充滿了學術術語,讀起來像是在啃一本字典,常常看到一半就昏昏欲睡。然而,《自由的迷思(新版)》這個書名,卻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它不像是那種擺出學術架子的書,反而像是拋出了一個引人入勝的謎題。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將「迷思」這個詞與「自由」結合?是想要拆解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自由觀念,還是要揭露自由背後不為人知的另一面?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在保持一定學術深度的同時,也能用更為貼近日常生活的語言和例子來闡述,讓像我這樣對哲學非專業的讀者也能夠有所領悟。畢竟,自由是關乎我們每個人的切身議題,如果能有一本書,既能啟迪智慧,又能引起共鳴,那絕對是一件幸事。

评分

說實話,我對「自由」這個詞的感受,一直很複雜。一方面,我渴望擺脫各種束縛,能夠隨心所欲地做自己想做的事;另一方面,我又會擔心過度的自由是否會帶來混亂,或者導致個人失去方向。這種內心的拉扯,讓我在閱讀《自由的迷思(新版)》時,抱持著一份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引導我,找到一個平衡點,讓我理解自由並非毫無邊際的放縱,而是在一定的框架內,如何最大化地實現個體的價值與潛能。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這本書能夠幫助我釐清,那些看似理所當然的「自由」,背後可能隱藏著怎樣的代價,或者說,我們為了獲得某種形式的自由,又失去了什麼。

评分

過去我讀過一些關於社會學、心理學的書籍,它們常常會探討個體在群體中的行為模式,以及社會結構如何影響個人的決策。而「自由」這個概念,往往是在這些討論的邊緣地帶。有時候,我們會覺得自己擁有自由,但實際上,我們的許多行為可能早已被社會規範、價值觀,甚至是無意識的偏見所塑造。這讓我對《自由的迷思(新版)》的內容充滿了想像。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透過一些社會實驗、歷史案例,或是對哲學思想的深入爬梳,來揭示我們在追求自由的過程中,可能陷入的各種陷阱。我特別希望作者能夠提供一些具體的分析工具,讓我們在面對複雜的社會現象時,能夠更清晰地辨別出哪些是真正的自由,哪些又是被扭曲或限制的自由。

评分

這幾年來,身邊的朋友們經常討論到關於「選擇」的問題。從工作的選項、生活的地點,到社群媒體上的內容,我們似乎擁有前所未有的選擇權。然而,諷刺的是,選擇越多,反而越感到焦慮,越不知道什麼才是「對的」選擇。這種矛盾感,讓我不禁思考,這種被歌頌的「自由」究竟是怎麼來的?是我們真的掌握了主導權,還是我們被引導著去做出某些「被認為」是自由的選擇?《自由的迷思(新版)》這本書,似乎正好觸及了這個我一直以來都很在意,但又說不清的點。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從一個更根本的角度,去剖析這種現象,或許是從歷史演變、社會結構,甚至是心理層面,來解構「自由」的真正意涵。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考框架,幫助我辨識出那些潛藏的限制,並且重新定義我所追求的自由。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自由」這個概念就充滿了好奇與困惑。每次聽到這個詞,腦海裡總會浮現出各種畫面:有翱翔天際的鳥兒,有無拘無束奔跑的野馬,也有在複雜社會體系中掙扎的個體。而這本《自由的迷思(新版)》的書名,恰恰點出了我內心的掙扎──究竟什麼是真正的自由?我們所追求的,是否只是被精心包裝的枷鎖?從前讀過的幾本書,雖然也觸及自由的議題,但總感覺少了一點深入的探討,或者說,它們更偏向於從單一的角度去解讀,像是從政治、經濟,或是個人心理層面,卻忽略了這些面向彼此之間的複雜關聯。這次看到《自由的迷思(新版)》的出現,我期待它能提供一個更全面、更具啟發性的視角,引導我去重新思考,在這個看似充滿選擇的時代,我們是如何被定義,又該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真正解放。尤其「新版」這兩個字,更讓我感到期待,或許在原有的基礎上,加入了一些對於當代社會脈絡的回應,這對我而言會非常有價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