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智光照:功德宝藏论 显宗分讲记

本智光照:功德宝藏论 显宗分讲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显宗
  • 功德宝藏论
  • 本智光照
  • 注释
  • 讲记
  • 佛学
  • 经典
  • 智慧
  • 修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学习藏传佛法必听过吉美林巴的大名,《功德宝藏论》更是一本有心学习完整显密佛法的人必读的论着。

  大遍智龙钦巴所着《七宝藏论》的关键精髓,全部凝聚在此论中!

  龙钦心滴的伏藏教法由遍智吉美林巴在他第一次三年闭关时挖掘取得,因此,遍智吉美林巴可说是大圆满龙钦心滴的教法法主。他在第二次三年闭关时,实修大遍智龙钦巴(法),亲见龙钦巴三次,同时龙钦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一切的指导、教诫。

  遍智吉美林巴所着《功德宝藏欢喜雨》,就是将大遍智龙钦巴所着《七宝藏论》的关键精髓全部凝聚在一起,包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基、道、果的部分,内容由内道入门皈依开始讲解,之后有居士戒、八关斋戒、沙弥和沙弥尼戒、善学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开示了外分别解脱戒完整的内容。在菩萨戒方面,开示二种菩提心,另外开示了四无量心、六度等,此为经乘方面的义理,齐备一切关键要点。在密咒乘方面,则开示了事续、行续、瑜伽续等外续三部的义理,以及玛哈、阿努、阿底瑜伽等内续三部的义理。

  全书次第分明,由浅入深,可说完整齐备了经咒乘门的所有法理,以及宁玛派的特色。──堪布彻令多杰仁波切

作者简介

遍智 吉美林巴(1729-1798)

  遍智 吉美林巴在藏传佛教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目前我们所修学的所有龙钦宁体教法,都是由吉美林巴所传下来的法。吉美林巴没有读过书,却在第一年闭关时,亲见密乘第一佛:莲花生大士;第二年闭关时,亲见密乘第二佛:龙钦巴大士;闭关第三年后,与龙钦巴大士无二无别。

译者简介

堪布彻令多杰仁波切

  具有「学者及实修双有成就」之美誉的大堪布彻令多杰仁波切, 1958年诞生于藏印边界圣地贝玛贵, 16岁时前往尼泊尔依止敦珠法王,领受各种灌顶、口传及密诀;后依敦珠法王指示前往南印度依止贝诺法王,于佛学院九年精进研习显密典籍,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第一届升座的五位资深堪布之一。

  除了精通宁玛白玉传承的所有教法外,堪仁波切以无分别之心,学习并通达不同教派如噶举、萨迦及格鲁之教法,并曾由达赖喇嘛处获得时轮金刚之灌顶、讲解。传法讲经至今24年,包括于尼泊尔「雪谦寺」担任堪布职、教授师四年;于西康白玉寺佛学院担任校长三年;以及于欧洲、新加坡、菲律宾、香港、台湾等地弘扬佛行事业。

  2002年成立板桥弘法中心及高雄弘法中心;2006年成立香港弘法中心;2007年于树林成立「宁玛白玉菩提昌盛闭关中心」; 2011年成立澳门弘法中心;2012年3月成立台中中心;目前应印度南卓林寺之邀,担任高级佛学院院长。

张福成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学士,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西藏组硕士。1992至1997年任职于行政院蒙藏委员会,1994年通过国家高等考试二级。现为法会即席口译及文字翻译工作者,并固定于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担任藏文佛典教授。

《本智光照:功德宝藏论 显宗分讲记》图书简介 书籍概述与背景 本书《本智光照:功德宝藏论 显宗分讲记》是对藏传佛教格鲁派核心论典之一——宗喀巴大师所著《功德宝藏论》中“显宗”部分的深入讲解与阐释。此论典是理解藏传佛教显宗教义体系,特别是其毗奈耶(戒律)、三学(戒、定、慧)以及次第教法的重要基石。本书旨在以清晰、详尽、系统的方式,将原论的深奥义理,通过现代学术的严谨性与传统教法的精神相结合,呈献给广大学者、僧侣及对佛教显宗理论有志探索的读者。 《功德宝藏论》本身是宗喀巴大师为系统梳理和巩固显宗道次第而作的精要之作。它不仅汇集了印度佛教后期大论师的观点,更以格鲁派独特的“见、行、果”的完整体系为框架,对佛法的基础理论进行了深入的剖析。本书的“显宗分讲记”,正是聚焦于论典中关于共中下三士道的阐述,即如何从发起出离心、建立菩提心、直至圆满世间共学的基础修行次第。 核心内容深度剖析 本书的结构严格遵循《功德宝藏论》显宗部分的逻辑脉络,内容涵盖了从修学缘起、正信基础到具体修行方法等多个层面,力求做到“不增不减,忠于原意,圆融无碍”。 第一部分:修学发心与缘起(论典导论部分) 本部分详述了修学者进入佛法,特别是进入大乘道的正确动机与前提。内容涵盖了: 1. 暇满人身之义利:详细阐释人身难得的殊胜性,如何认知暇满(拥有修习佛法之必要条件)的不可思议,以及如何运用这一宝贵机缘,避免将其浪费于无意义之事。 2. 死无常之思惟:深入剖析死亡的必然性与不定性,探讨如何通过对无常的深刻体悟,策动内心对解脱的迫切需求。这部分引用了大量经论依据,用以破除对“生命永恒”的错觉。 3. 三善趣之思惟(知足与止恶):讲解了“善趣”的含义及其对修行的警示作用。强调了在未证得究竟解脱前,保持戒律清净,避免堕入恶道的重要性,并探讨了世间安乐的短暂性,从而促使心力转向究竟解脱。 第二部分:出离心的建立与深化(下士道) 这是显宗修行的第一大基石。本书详细辨析了“出离心”的内涵、必要性及其生起次第: 1. 对轮回痛苦的全面认知:不仅仅停留在对恶趣痛苦的畏惧,更深入探讨了在三界中(包括欲界、色界、无色界)流转的共同痛苦性,即“爱别离”、“怨会聚”、“求不得”等八种根本性痛苦。 2. 对三有之过患的思辨:系统梳理了关于“轮回”本质的论断,破除对世间享受(如五欲)的执着,展现其如同毒鼓或炙热铁丸的本质。 3. 精进策励:讲解了如何通过持续的思维修行,将对痛苦的认知转化为坚固的出离愿力,使其成为驱动修行的根本动力。 第三部分:菩提心的发愿与修习(中士道) 本书将大量篇幅用于阐述大乘道的标志——菩提心的培养,即“为利有情愿成佛”的宏大誓愿。 1. 慈悲心的广博基础:详细讲解了“普同父母想”的建立过程,从亲人到陌生人,乃至怨敌,逐步拓宽慈悲对象的范围,指出众生皆曾为我父母的深层因缘。 2. 自他换的次第:这是菩提心修习的精髓。本书逐层剖析“自轻他重”的观修方法,包括观想自身的痛苦转移给他人,以及将自身的乐福回施给一切有情。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这种极端的利他实践,来对治我执(我爱习气)。 3. 愿菩提与行菩提:区分了“愿菩提”(发愿利他)与“行菩提”(实践六度、四摄),强调在显宗阶段,愿菩提的巩固是后续修行的基础,也为进入金刚乘的准备。 第四部分:六度之初探(广行道基础) 虽然“行菩提”的圆满属于上士道乃至金刚乘的范畴,但本书在显宗部分仍对六波罗蜜的基础行持进行了初步的介绍: 1. 布施的内涵:探讨了无畏施、财施、法施的层级,以及如何在发心清净的前提下,如法进行布施,避免“惜物之心”干扰修持。 2. 戒律的坚定:强调了在家居士及出家僧众对于别解脱戒的维护,认为戒律是止恶的基础,是修定慧的保障。 3. 忍辱与精进的实践观:结合出离心和菩提心的具体实践,讲解了如何在日常遭遇逆境时运用忍辱波罗蜜,以及如何保持修行的持续性。 学术特色与价值 本书的价值在于其严谨的逻辑架构、丰富的教理引证和契合现代读者的阐释方式: 教理的融贯性:不仅解释了《功德宝藏论》本身的内容,更将其置于整个藏传佛教“三士道次第”的宏大框架中进行考察,使读者能清晰地看到显宗教法在整个解脱道中的定位。 引经据典的准确性:讲记忠实地引用了宗喀巴大师在论中引用的《庄严经论》、《中观宝鬘论》等印度论典的精髓,确保了传法的纯正性。 义理的清晰化:针对传统教法中可能出现的术语障碍,本书采用了现代汉语的清晰表达,结合深入的逻辑辨析,使得复杂的因明、中观基础概念(如自性、他性、缘起性空在基础层面的体现)得以通俗化理解,而非简单化处理。 适合读者对象 本书是所有致力于系统学习藏传佛教显宗理论、准备深入金刚乘修行的求道者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特别适合: 1. 佛学院学生与僧侣:作为研习“五部大论”基础阶段的辅助教材。 2. 居士学者:希望深入了解藏传佛教“次第教法”体系的实践者。 3. 对毗奈耶与菩提心修习感兴趣的佛教爱好者:本书为理解大乘佛教的道次第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通过研读本书,读者将能够系统地建立起坚固的出离心,圆满地发起菩提心,从而为未来进入更深奥的密乘之门打下不可动摇的“本智光照”基础。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尊贵的 宁玛白玉大堪布 彻令多杰仁波切 简介
自序
导读

初善--前言
 解释书名
 供养礼赞文
 撰者誓言

中善--正文
 第一章 暇满难得
   八有暇
     十圆满
     十八暇满

第二章 死亡无常

第三章 业力因果
    总说业果的理论
    别说善恶之业果

第四章 轮回痛苦
    四圣谛
    十二缘起

第五章 殊胜士夫最初入门处--四大轮
    第一轮 安住于相随顺之处
    第二轮 依止纯正上师
    第三轮 依赖四种善愿
    第四轮 欲求福德救度

第六章 佛道入门--皈依
    皈依之因是信心
    辨明清楚皈依的对境
    皈依的类型
    皈依的动机
    皈依的利益
    皈依的学处

第七章 正式进入大乘--四无量心
    大乘道整体总论
    缘取的对境、形相
    错误的道路
    殊胜的特色
    观修的方式
    果报利益

第八章 发殊胜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质
    菩提心的分类
    产生菩提心的方式

第九章 菩萨学处
    守护学处的方法
    应断学处
     堕罪的内容
     忏罪的方式
    应做学处
     愿菩提心的学处
     行菩提心的学处

图书序言

推荐序

  龙钦心滴的伏藏教法由遍智吉美林巴在他第一次三年闭关时挖掘取得,因此,遍智吉美林巴可说是大圆满龙钦心滴的教法法主。他在第二次三年闭关时,实修大遍智龙钦巴(法),亲见龙钦巴三次,同时龙钦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一切的指导、教诫。

  吉美林巴所着《功德宝藏.欢喜雨》,就是将大遍智龙钦巴所着《七宝藏论》的关键精髓全部凝聚在一起,包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基、道、果的部分。分成三个根本大纲,也就是初善—前言,中善—正文,后善—结行。

  正文分为十三章:
  第一章:暇满难得
  第二章:死亡无常
  第三章:业力因果
  第四章:轮回痛苦
  第五章:殊胜士夫最初入门处—四大轮
  第六章:佛道入门—皈依
  第七章:正式进入大乘—四无量心
  第八章:发殊胜菩提心
  第九章:菩萨学处
  第十章:持明藏典
  第十一章:一切圣教之顶—自性大圆满
  第十二章:自性大圆满不共之道
  第十三章:究竟之果—佛身与佛智

  其中,第一至第三章是使本来还没有趋向于佛法的人,能够转心向法;第四章到第九章,讲说脱离三界轮回的解脱之道;第十章是能灭尽其错乱见地之方便;第十一、十二、十三章,讲述把一切迷惑所显现的景象全部清净去除的方法,去除后,所显全是清净浩瀚,唯有本智。

  以三士道次第而言,第三至第十三章广说所应修持的三士道次第,下士道于第三章讲说;中士道于第四章讲说;上士道属不共道,细分为三项:

  1.说明前行法:第五章
  2.说明道之所依基础:第六章
  3.说明道之主体「观修两种菩提心」,再细分为三:
  (1)道之主干—依因经教性相乘门而说
  修心—四无量心:第七章
  发誓—全面执持菩提心:第八章
  修学学处—愿、行菩提心学处:第九章
  (2)道之隐义—依果密咒金刚乘门而说:第十章
  (3)道之近道—依自性大圆满而说:第十一至十三章

  第十章到第十三章属密分,本书内容只讲述第一章到第九章显分部分;第十章到第十三章密分部分将于下册讲述。

图书试读

自序

大约十年前,我个人初到台湾之时,遇到多位弟子非常重视佛法,信心强烈,所以我也略略讲解了佛法课程。之后多位弟子请求:「已经有很多堪布、祖古、仁波切到台湾来,也开示了许多佛法,但是他们大多数只停留台湾一个月,因此我们台湾弟子不能长期学习佛法,而且由于上师经常不在台湾,闻法后若有疑问,也无请教、解惑之处。」

当时我内心想:「原来这些台湾弟子遇到的困难是如此!」为了这些重视佛法的弟子,我个人于是计划长住台湾,并且打算详细解说佛法。对此计划,我内心也感到好乐高兴。

二○○四年时,我经过仔细地深思熟虑,决定于「宁玛三根本法洲佛学中心」对弟子先讲解《功德宝藏》,这是一部大论,註解也多,由于台湾弟子极为忙碌,上课时间只有週六、週日晚间二小时,上课时用藏文讲解,再由张福成老师现场口译成中文,因此真正讲解的时间并不长,前后用了一年多时间,才讲毕了《功德宝藏》整部大论。

《功德宝藏》与其他书比较,有诸多不同的特色,大遍智龙钦巴尊者开示的教法极多,有单独经教方面,有单独密咒乘方面,也有贯通显密而开示的,其中主要的典籍有《七宝藏论》《三休息论》《三自解脱论》《三类除暗》等,都是长篇巨论。而将这些典籍特色归纳总结的,即是《功德宝藏》。

《功德宝藏》一书的内容,由内道入门皈依开始讲解,之后有居士戒、八关斋戒、沙弥和沙弥尼戒、善学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开示了外分别解脱戒完整的内容。在菩萨戒方面,则开示二种菩提心,另外开示了四无量心、六度等,此为经乘方面的义理,齐备一切关键要点。在密咒乘方面,则开示了事续、行续、瑜伽续等外续三部的义理,以及玛哈、阿努、阿底瑜伽等内续三部的义理,关键要点俱皆齐备,可说完整齐备了宁玛派的特色。

格鲁派的《菩提道次第广论》,虽然广大齐备,但只有阐述经乘教法,有关密咒乘教法都放在《咒道次第广论》;噶举派的《解脱庄严宝》,也只有经乘方面,没有密咒乘的理论;萨迦派的道果教授虽然经咒双运,但无大圆满教法。

因此希望台湾弟子重视及学习此一教法,因为遍智吉美林巴的《功德宝藏》,次第分明,由浅入深(详细主题请参见导读篇),完整齐备了经咒乘门的所有法理,必定对弟子有很大助益。

在讲解这部书时,有些弟子已经六、七十岁了,听闻此法后,内心相当高兴。我个人今后不可能有时间、有机会再度讲解,不过中心场场录音制作成CD片,有许多新进弟子只要来请求口传了,就可以自行听闻CD片学习。期望这个教法,对全台湾的佛教弟子都有很大的助益。有些弟子谈到:「比起耳听而言,若有文字供阅读,帮助更大!」因此现在笔录成册出版,以利益更多众生。

这部《本智光照──功德宝藏论》前后讲述与译成文字,张老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在此特别感谢。但因为这是部大论,法义深奥,在讲解上难免会有疏失,在翻译上也难免会有疏失,这一切,个人致上深深的歉意。

万法因缘生,这本书的出版结合了多方的因缘条件,希望能为藏传佛教在台湾的发展贡献棉薄心力。在此也深深祝福有缘弟子们能赖此法缘,早日获得无上菩提!

堪布彻令多杰仁波切

初善──前言

包括解释书名、供养礼赞文和撰者誓言。

解释书名

遍智吉美林巴原书名有印度语和西藏语,意思是「功德宝藏.欢喜雨」。
为何这样说明呢?因为书里所讲的三士道,基是功德,道路的范围是功德,果的一切也是功德,诸如此类的各种功德都放在这里,像个宝藏一样。譬如国王得到金银财宝等各种宝藏,可以除去贫穷的痛苦。一般人如果得到一个藏宝库,当然也是一生不愁吃穿,不再辛苦劳累。

一样的道理,三士道的内容包括基、道、果,需要下士道功德的人,就向他讲解下士道;需要中士道功德的人,就向他讲解中士道;需要上士道功德的人,就向他讲解上士道。因为听闻的缘故而拥有下、中、上士道的功德,不再有所欠缺,所以是「功德宝藏」。

其次,「欢喜雨」是以农夫作比喻。种田的人希望稻米能丰收不再贫穷,因此,把所要收获的稻米比喻成功德,想得到稻米就像我们想要得到功德。但要得到稻米并不只是辛苦就够了,老天也要帮忙,要下雨使泥土得到滋润,稻苗慢慢才能长出稻米。当老天下雨时,农夫的期盼转成欢喜高兴,所以称为「欢喜雨」。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本智光照:功德宝藏论 显宗分讲记」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期待的是能从中学到宝贵的佛法智慧,忐忑的是担心自己理解不了。不过,翻开书页之后,我的担心立刻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条理,尤其是对显宗部分的阐释,就像一位慈悲的老师,耐心地引导着我们一步步深入。他没有使用太多艰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而深刻的语言,将《功德宝藏论》的精髓展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他对“功德”的解读,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发心、行为和果报的整个过程,让我对如何积累真正的功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沉浸在作者的讲解中,思考良久。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心灵的滋养。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鼓励我去实践那些能够带来真正善报的行为。

评分

最近一直在看「本智光照:功德宝藏论 显宗分讲记」,说实话,我之前对「功德宝藏论」这个名字有些敬畏,总觉得是那种非常高深的佛学著作,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那个福报和智慧去读懂。但拿到这本书后,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相当流畅,而且他对显宗部分的讲解,真的可以说是循序渐进,一点点地把我们带入到慈悲和智慧的海洋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一些修行上的关键点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他不仅仅是讲解理论,更是着重于如何将这些理论融入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如何去转化我们的烦恼,如何去培养慈悲心。这本书让我对“功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单纯地去做一些善事,而是从内心的发心和动机出发,去理解功德的真正含义。读完某几个章节,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也跟着平和了不少,对人对事的看法也变得更加宽容和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引导我们走向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人生道路,这对我来说,是无价的。

评分

一直以来,我对佛学的学习都有些断断续续,总觉得抓不住重点,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典理论,更是理解得模模糊糊。「本智光照:功德宝藏论 显宗分讲记」这本书,简直是我修行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者在讲解显宗部分时,那种循循善诱的方式,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慢慢地跟上他的思路。我特别赞赏他对《功德宝藏论》核心思想的挖掘,以及如何将其中的智慧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实践的法门。他并没有回避一些比较深奥的佛法概念,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去解释,让我能够真正地理解其精髓。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真正的功德,源自于内心的善念和觉悟。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佛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指引了我如何去过一种更有意义、更有福报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是拖了很久才来写心得,毕竟「本智光照:功德宝藏论 显宗分讲记」这个题目,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轻松读物。我一拿到书,光是看目录和开头的几段文字,就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深奥教法的殿堂。作者的讲解非常细腻,把《功德宝藏论》这种重量级的经典,一层一层地剥开,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能窥见一二。尤其是在讲到显宗部分,作者更是花了大量篇幅来阐释一些我们平常可能不容易理解的观念,像是如何正确地认识佛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佛陀的教诲。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会引用很多生动的比喻和例子,这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也让我在思考和领悟的过程中,多了许多清晰的指引。有时候读着读着,会觉得自己的心好像被点亮了一样,原本模糊的许多想法,突然变得清晰起来。这本书不适合囫囵吞枣,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我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启发,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也是作者功力深厚之处吧。

评分

「本智光照:功德宝藏论 显宗分讲记」,光听书名就觉得很具加持力。我一直对佛教的教义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很多经典太晦涩难懂,像是隔着一层纱一样。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拨开了迷雾,让我看到了清晰的道路。作者在解释显宗部分的时候,尤其花费心思,把一些复杂的概念拆解得非常清楚,而且讲解的过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深切的悲悯和智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关于“发心”的重要性,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许多行为和动机,也更加明白如何才能真正地累积福德和智慧。每次读这本书,都会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好像内心深处沉睡的智慧,被慢慢唤醒。这本书不只是提供知识,更是引领我们去实践,去体会。我常常在读完一段文字后,就会停下来反思,然后尝试在生活中去应用。这种学习方式,让我觉得更有力量,也更加受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