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藏传佛法必听过吉美林巴的大名,《功德宝藏论》更是一本有心学习完整显密佛法的人必读的论着。
大遍智龙钦巴所着《七宝藏论》的关键精髓,全部凝聚在此论中!
龙钦心滴的伏藏教法由遍智吉美林巴在他第一次三年闭关时挖掘取得,因此,遍智吉美林巴可说是大圆满龙钦心滴的教法法主。他在第二次三年闭关时,实修大遍智龙钦巴(法),亲见龙钦巴三次,同时龙钦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一切的指导、教诫。
遍智吉美林巴所着《功德宝藏欢喜雨》,就是将大遍智龙钦巴所着《七宝藏论》的关键精髓全部凝聚在一起,包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基、道、果的部分,内容由内道入门皈依开始讲解,之后有居士戒、八关斋戒、沙弥和沙弥尼戒、善学女戒、比丘戒、比丘尼戒,开示了外分别解脱戒完整的内容。在菩萨戒方面,开示二种菩提心,另外开示了四无量心、六度等,此为经乘方面的义理,齐备一切关键要点。在密咒乘方面,则开示了事续、行续、瑜伽续等外续三部的义理,以及玛哈、阿努、阿底瑜伽等内续三部的义理。
全书次第分明,由浅入深,可说完整齐备了经咒乘门的所有法理,以及宁玛派的特色。──堪布彻令多杰仁波切
作者简介
遍智 吉美林巴(1729-1798)
遍智 吉美林巴在藏传佛教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目前我们所修学的所有龙钦宁体教法,都是由吉美林巴所传下来的法。吉美林巴没有读过书,却在第一年闭关时,亲见密乘第一佛:莲花生大士;第二年闭关时,亲见密乘第二佛:龙钦巴大士;闭关第三年后,与龙钦巴大士无二无别。
译者简介
堪布彻令多杰仁波切
具有「学者及实修双有成就」之美誉的大堪布彻令多杰仁波切, 1958年诞生于藏印边界圣地贝玛贵, 16岁时前往尼泊尔依止敦珠法王,领受各种灌顶、口传及密诀;后依敦珠法王指示前往南印度依止贝诺法王,于佛学院九年精进研习显密典籍,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第一届升座的五位资深堪布之一。
除了精通宁玛白玉传承的所有教法外,堪仁波切以无分别之心,学习并通达不同教派如噶举、萨迦及格鲁之教法,并曾由达赖喇嘛处获得时轮金刚之灌顶、讲解。传法讲经至今24年,包括于尼泊尔「雪谦寺」担任堪布职、教授师四年;于西康白玉寺佛学院担任校长三年;以及于欧洲、新加坡、菲律宾、香港、台湾等地弘扬佛行事业。
2002年成立板桥弘法中心及高雄弘法中心;2006年成立香港弘法中心;2007年于树林成立「宁玛白玉菩提昌盛闭关中心」; 2011年成立澳门弘法中心;2012年3月成立台中中心;目前应印度南卓林寺之邀,担任高级佛学院院长。
张福成
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学士,国立政治大学民族研究所西藏组硕士。1992至1997年任职于行政院蒙藏委员会,1994年通过国家高等考试二级。现为法会即席口译及文字翻译工作者,并固定于法光佛教文化研究所担任藏文佛典教授。
尊贵的 宁玛白玉大堪布 彻令多杰仁波切 简介
自序
导读
初善--前言
解释书名
供养礼赞文
撰者誓言
中善--正文
第一章 暇满难得
八有暇
十圆满
十八暇满
第二章 死亡无常
第三章 业力因果
总说业果的理论
别说善恶之业果
第四章 轮回痛苦
四圣谛
十二缘起
第五章 殊胜士夫最初入门处--四大轮
第一轮 安住于相随顺之处
第二轮 依止纯正上师
第三轮 依赖四种善愿
第四轮 欲求福德救度
第六章 佛道入门--皈依
皈依之因是信心
辨明清楚皈依的对境
皈依的类型
皈依的动机
皈依的利益
皈依的学处
第七章 正式进入大乘--四无量心
大乘道整体总论
缘取的对境、形相
错误的道路
殊胜的特色
观修的方式
果报利益
第八章 发殊胜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
菩提心的本质
菩提心的分类
产生菩提心的方式
第九章 菩萨学处
守护学处的方法
应断学处
堕罪的内容
忏罪的方式
应做学处
愿菩提心的学处
行菩提心的学处
推荐序
龙钦心滴的伏藏教法由遍智吉美林巴在他第一次三年闭关时挖掘取得,因此,遍智吉美林巴可说是大圆满龙钦心滴的教法法主。他在第二次三年闭关时,实修大遍智龙钦巴(法),亲见龙钦巴三次,同时龙钦巴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一切的指导、教诫。
吉美林巴所着《功德宝藏.欢喜雨》,就是将大遍智龙钦巴所着《七宝藏论》的关键精髓全部凝聚在一起,包括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的基、道、果的部分。分成三个根本大纲,也就是初善—前言,中善—正文,后善—结行。
正文分为十三章:
第一章:暇满难得
第二章:死亡无常
第三章:业力因果
第四章:轮回痛苦
第五章:殊胜士夫最初入门处—四大轮
第六章:佛道入门—皈依
第七章:正式进入大乘—四无量心
第八章:发殊胜菩提心
第九章:菩萨学处
第十章:持明藏典
第十一章:一切圣教之顶—自性大圆满
第十二章:自性大圆满不共之道
第十三章:究竟之果—佛身与佛智
其中,第一至第三章是使本来还没有趋向于佛法的人,能够转心向法;第四章到第九章,讲说脱离三界轮回的解脱之道;第十章是能灭尽其错乱见地之方便;第十一、十二、十三章,讲述把一切迷惑所显现的景象全部清净去除的方法,去除后,所显全是清净浩瀚,唯有本智。
以三士道次第而言,第三至第十三章广说所应修持的三士道次第,下士道于第三章讲说;中士道于第四章讲说;上士道属不共道,细分为三项:
1.说明前行法:第五章
2.说明道之所依基础:第六章
3.说明道之主体「观修两种菩提心」,再细分为三:
(1)道之主干—依因经教性相乘门而说
修心—四无量心:第七章
发誓—全面执持菩提心:第八章
修学学处—愿、行菩提心学处:第九章
(2)道之隐义—依果密咒金刚乘门而说:第十章
(3)道之近道—依自性大圆满而说:第十一至十三章
第十章到第十三章属密分,本书内容只讲述第一章到第九章显分部分;第十章到第十三章密分部分将于下册讲述。
拿到「本智光照:功德宝藏论 显宗分讲记」这本书,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有些忐忑。期待的是能从中学到宝贵的佛法智慧,忐忑的是担心自己理解不了。不过,翻开书页之后,我的担心立刻烟消云散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有条理,尤其是对显宗部分的阐释,就像一位慈悲的老师,耐心地引导着我们一步步深入。他没有使用太多艰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实而深刻的语言,将《功德宝藏论》的精髓展现出来。我尤其欣赏他对“功德”的解读,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发心、行为和果报的整个过程,让我对如何积累真正的功德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每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沉浸在作者的讲解中,思考良久。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对心灵的滋养。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并鼓励我去实践那些能够带来真正善报的行为。
评分最近一直在看「本智光照:功德宝藏论 显宗分讲记」,说实话,我之前对「功德宝藏论」这个名字有些敬畏,总觉得是那种非常高深的佛学著作,不知道自己有没有那个福报和智慧去读懂。但拿到这本书后,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相当流畅,而且他对显宗部分的讲解,真的可以说是循序渐进,一点点地把我们带入到慈悲和智慧的海洋里。我尤其欣赏作者在阐述一些修行上的关键点时,所展现出的深刻洞察力。他不仅仅是讲解理论,更是着重于如何将这些理论融入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如何去转化我们的烦恼,如何去培养慈悲心。这本书让我对“功德”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不再是单纯地去做一些善事,而是从内心的发心和动机出发,去理解功德的真正含义。读完某几个章节,我感觉自己的心境也跟着平和了不少,对人对事的看法也变得更加宽容和理解。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能引导我们走向更积极、更有意义的人生道路,这对我来说,是无价的。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佛学的学习都有些断断续续,总觉得抓不住重点,特别是对于那些经典理论,更是理解得模模糊糊。「本智光照:功德宝藏论 显宗分讲记」这本书,简直是我修行路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作者在讲解显宗部分时,那种循循善诱的方式,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慢慢地跟上他的思路。我特别赞赏他对《功德宝藏论》核心思想的挖掘,以及如何将其中的智慧转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实践的法门。他并没有回避一些比较深奥的佛法概念,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去解释,让我能够真正地理解其精髓。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接受一次心灵的洗礼,让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真正的功德,源自于内心的善念和觉悟。这本书不仅提升了我对佛法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它指引了我如何去过一种更有意义、更有福报的生活。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是拖了很久才来写心得,毕竟「本智光照:功德宝藏论 显宗分讲记」这个题目,一看就知道不是那种轻松读物。我一拿到书,光是看目录和开头的几段文字,就感觉自己好像进入了一个充满智慧和深奥教法的殿堂。作者的讲解非常细腻,把《功德宝藏论》这种重量级的经典,一层一层地剥开,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也能窥见一二。尤其是在讲到显宗部分,作者更是花了大量篇幅来阐释一些我们平常可能不容易理解的观念,像是如何正确地认识佛法,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实践佛陀的教诲。我特别喜欢作者在处理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时,会引用很多生动的比喻和例子,这大大降低了阅读的门槛,也让我在思考和领悟的过程中,多了许多清晰的指引。有时候读着读着,会觉得自己的心好像被点亮了一样,原本模糊的许多想法,突然变得清晰起来。这本书不适合囫囵吞枣,需要静下心来,慢慢品味。我每次翻开,都能发现新的启发,这大概就是经典的力量,也是作者功力深厚之处吧。
评分「本智光照:功德宝藏论 显宗分讲记」,光听书名就觉得很具加持力。我一直对佛教的教义有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很多经典太晦涩难懂,像是隔着一层纱一样。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为我拨开了迷雾,让我看到了清晰的道路。作者在解释显宗部分的时候,尤其花费心思,把一些复杂的概念拆解得非常清楚,而且讲解的过程中,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是一种深切的悲悯和智慧。我特别喜欢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关于“发心”的重要性,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的许多行为和动机,也更加明白如何才能真正地累积福德和智慧。每次读这本书,都会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好像内心深处沉睡的智慧,被慢慢唤醒。这本书不只是提供知识,更是引领我们去实践,去体会。我常常在读完一段文字后,就会停下来反思,然后尝试在生活中去应用。这种学习方式,让我觉得更有力量,也更加受益。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