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空性与方法为题,是受到嘉达美《真理与方法》的启发。如何从方法∕非方法中开显存有∕真理,原是各家哲学所共许的目标,佛教哲学也不例外。凡能落实在逻辑、知识、伦理、历史、宗教的层次,应机设教,有效达成解脱论目标,方法的多元主义本来就符合佛教的立场。副标题所强调的「跨文化佛教哲学」进路,说明本书聚焦于跨文化情境中佛教意义世界的孳乳、繁衍与丰富:初期大乘瑜伽行派如何看待「证成道理」,陈那如何在逻辑、知识论与语言哲学议题上全面和各印度哲学派交锋,促成印度哲学的知识论转向,龙树如何在《回诤论》中质疑量论的合法性,中世纪汉语佛教徒如何学习来自印度的逻辑和知识论,后来的发展又如何影响近代东亚二种哲学型态的形成,这些都是本书关切的议题。其他如从「智的现象学」抉发天台智顗的一心三观,从叙事与行事性言说重新解读神会禅学的类形上学命题,从德里达的〈暴力与形上学〉接引列维纳斯和龙树的哲学对话,从布特曼解神话诠释学审视印顺的人间净土思想,甚至于从西谷启治论空的历史性比较京都学派和新儒家的历史意识,都是跨文化与跨方法论下具体的诠释实践。
作者简介
林镇国
美国天普大学宗教研究博士,国立政治大学哲学系特聘教授、宗教研究所合聘教授。专业领域为佛教哲学、中国哲学,出版《空性与现代性:从京都学派、新儒家到多音的佛教诠释学》(台北:立绪,1999年)、《辩证的行旅》(台北:立绪,2002年),以及中、英、日文论文多篇。曾任政治大学哲学系主任、台湾哲学学会理事长、荷兰莱顿大学、日本筑波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哈佛大学客座教授。
序言
第1章 中世纪汉语佛教徒如何了解来自印度的知识论
一、前言
二、神学面向的佛教逻辑与知识论
三、形上学面向的佛教逻辑与知识论
四、修证次第面向的佛教逻辑与知识论
五、结语
第2章 为何知识论始终未能获得中国哲学青睐:以哲学史上三场争辩为例
一、前言
二、熊吕之辩
三、朱陆之争
四、慧沼与法宝的佛性论争
五、结语
第3章 解释与解脱:论《解深密经》的诠释学性格
一、经题释义
二、隐秘说法与显了说法
三、诠释的迂回:从三性论到空性密意的解明
四、结论
第4章 初期大乘瑜伽行派真理与方法的问题
一、真理与方法─诠释学的争论
二、真如二义:真如理(命题真理)与真如事(事实真理)
三、止观与真如
四、真如、认识与论证
五、方法的自我解消与真理的全幅开显
第5章 逻辑或解经学:初期大乘瑜伽行派「四种道理」的理论性格
一、问题的提出
二、关于「四种道理」的研究回顾
三、《声闻地》与《菩萨地.真实义品》的「四种道理」
四、《解深密经.如来成所作事品》的「四种道理」
五、结语
第6章 逻辑与神话:汉藏文献中的陈那传记及其因明学
一、序言
二、因明学在中国
三、汉传文献中的陈那
四、藏传文献中的陈那
五、哲学之眼
六、结语
第7章 陈那《观所缘论》的认识对象:从真谛与玄奘译本异同谈起
一、前言
二、真谛与玄奘二译之分歧
三、护法的解释
四、说一切有部和经量部论意识所缘
五、结论
第8章 龙树《回诤论》与基础主义知识论的批判
一、前言
二、正理学派的质疑
三、龙树的驳议
四、针对自成理论之批判
五、针对他成理论之批判
六、火喻与自证
七、语言分析的转向——从指涉论到语用论
八、结语
第9章 空性与暴力:龙树、德里达与列维纳斯不期而遇的交谈
一、谋杀与死亡的叙事
二、空性与虚无主义
三、铭刻于差异中的暴力
四、作为「面貌」之「他者」的不可化约性
五、走出暴力
第10章 天台止观与智的现象学
一、导言
二、识与智
三、智顗的智的现象学
四、结语
第11章 神会与空的行动主体
一、从禅学书写说起
二、形上学、行动与叙事
三、作为形上学论述的禅学
四、禅悟的修辞
五、结语
第12章 布特曼与印顺的解神话诠释学
一、诠释学与现代性
二、基督教与佛教的解神话课题
三、实存信仰与社会实践
四、结语
第13章 真理与意识:从佛性论争到朱陆异同的二种东亚哲学类型
一、前言
二、语境与转译:「理」与中国初期佛性论
三、真理的动力:法宝的佛性论
四、作为认识对象的真理:慧沼的回应
五、反思与自证:朱熹与陆象山论理与心
六、结论与对话:作为现象学问题的一种解读
第14章 理性、空性与历史意识:新儒家与京都学派的哲学对话
一、战争、现代性与历史意识
二、黑格尔的历史幽灵
三、近代的超克
四、空性与历史性
五、理性与空性在历史中的回响
六、附论:阅读西谷启治的《宗教□□何□》
引用文献
索引
我一直对东方哲学,特别是佛教,抱有一种近乎朝圣般的敬畏感。这本书的副标题“跨文化佛教哲学十四论”,立刻勾起了我的学术兴趣。你知道,我们台湾地区深受中华文化影响,也接触了不少西方思想,所以“跨文化”这个概念对我来说特别有共鸣。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佛教哲学,尤其是“空性”这一核心概念,与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对话的?比如,它会不会跟西方哲学中的虚无主义、存在主义做一些有趣的比较?或者,在亚洲内部,不同国家、不同宗派对“空性”的理解,究竟有哪些细微的差异和共通之处?“十四论”这个数字也暗示着内容会相当丰富和深入。我希望作者能够像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示“空性”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并且通过“方法”这个维度,让这些古老的智慧落地,变得更加鲜活和实用。我期待书中能够有严谨的论证,但又不会过于枯燥,能兼顾学术深度和可读性。
评分我对佛教哲学的认识,很多时候是从一些普及性的读物开始的。但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需要更深入地去理解其核心思想。《空性与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学十四论》,这个书名就透露出一种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内容。我尤其对“跨文化”这个角度感到好奇。我们生活在台湾,本身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融之地,能够看到佛教哲学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产生不同的解读和发展,对我来说非常有吸引力。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例如,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以及可能存在的西方佛教思潮,它们在诠释“空性”时,各自有什么独特的侧重点,又在实践“方法”上有什么异同?“十四论”这个表述,暗示着作者会从十四个不同的角度或议题来展开讨论,这让我觉得内容会非常充实,并且能够比较全面地展现“空性”的丰富内涵及其应用的可能。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新鲜的视角,打破我原有的认知局限,让我对佛教哲学有更立体、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我平时对哲学,特别是东方哲学的兴趣就比较浓厚,这本《空性与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学十四论》在我书架上占了个显眼的位置。吸引我的不仅是“空性”这个概念本身所蕴含的深邃哲理,更是“方法”这个词所带来的实际指向。在当今社会,我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从个人的心理困扰到社会性的挑战,很多时候我们感觉无从下手。这本书如果能提供一套结合佛教智慧的“方法论”,那将是极具价值的。我特别好奇,“跨文化”的视角会带来什么样的火花?是否会涉及到佛教在不同文化土壤中产生的独特演变和融合?比如说,它会如何比较中国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甚至是在西方语境下对佛教的解读?我对“十四论”这个结构也充满期待,这说明作者在内容组织上有其独到的考量,可能会从不同的维度,层层递进地阐释“空性”与“方法”的关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能引发思考,甚至启发行动,让我们在理解“空性”的同时,也能找到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意思,带点禅意又有点学术感。我一开始是被书名吸引的,《空性与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学十四论》。老实说,光是“空性”两个字,就够让我思考一阵子了。我一直觉得佛教哲学跟生活息息相关,但有时又觉得它讲得太玄了,不容易触碰到实际。这本书听起来好像就在试图搭建一座桥梁,连接理论与实践,而且是跨文化的,这让我特别好奇。因为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越来越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的碰撞与融合是常态,如果能从佛教哲学这个古老而深邃的智慧中,找到一些跨越文化藩篱的共性,甚至是解决当下社会问题的方法,那就太有意义了。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些具体的“方法”,而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比如,在面对现代社会的焦虑、人际关系的疏离时,佛教的“空性”智慧,到底能提供什么样的实操性的指导?是可以通过冥想,还是可以通过改变认知方式,或者有其他的什么途径?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一些启发,让我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感受到佛法的力量,而不是觉得它遥不可及。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还在想,现在市面上的佛教书籍真的很多,但能让我眼前一亮的却不多。很多书要么讲得太浅,像是在科普;要么就太深,像是在念经,让人望而却步。《空性与方法:跨文化佛教哲学十四论》,这个书名就很有挑战性,而且“方法”这个词,让我觉得它不是那种只讲理论的书。我一直认为,佛法最宝贵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指导我们如何生活,如何转化内心的烦恼。所以,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理解和实践“空性”。比如,在现代社会节奏这么快,压力这么大的情况下,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在工作、家庭、社交的种种情境中,运用“空性”的智慧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减少不必要的痛苦?它会不会提供一些像禅修、念诵、或者其他形式的修行方法,并且说明这些方法是如何与“空性”的理念相契合的?我真的很想知道,如何才能把“空性”这种听起来很高深的理论,转化成一种生活态度和行动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