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灯日光(三册)

觉灯日光(三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宗喀巴大师为藏传佛教一代祖师,被藏族人认为是文殊菩萨的化身,他依据阿底崃尊者(982-1054)所着的《菩提道炬论》,撰述《菩提道次第广论》,此为三藏十二部经精要,藏传佛教最重要的经典。

  由于世间有情的根器各自不同,且从凡夫到成佛的道路相当漫长,修行时,应有究竟的目标,也该有暂时的目标,依照暂时目标与究竟目标的不同,在修行时就有不同的层次。

  《菩提道次第广论》主要便在引导学人进入大乘,成就佛果,透过菩提道次第的法门,可以将具善凡夫慢慢引导到佛地,一步步循序渐进,成就佛果。

  《觉灯日光——道次第讲授 成满智者所愿》的书名乃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尊者所赐予,意译为「成满智者所愿」,音译为「觉灯日光」。一九八七年,达赖喇嘛尊者于印度达兰萨拉讲授《广论》,共计十八天的所有讲授内容,由达赖喇嘛尊者的首席中文翻译蒋扬仁钦进行翻译,并由财团法人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的义工们,历时四年,编辑完成。

  全书不仅摘引《菩提道次第广论》原文,并有达赖喇嘛尊者的讲授,并加上科判,权威性与完整性兼具。

★本书封面藏文书名及达赖喇嘛尊者签名乃法王亲笔
★随书并附赠全书一套三册电子档光碟,方便读者在电脑、平板等载具阅读

作者简介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

  一九三五年生于西藏东部的安多(Amdo),两岁时经认证为第十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一九五九年,被迫离开西藏,展开流亡生涯,并于印度达兰萨拉(Dharamsala)成立流亡政府,一九八九年获诺贝尔和平奖。成为世界公民,他致力提倡慈悲、宽恕、关爱等普世价值,促进世界主要宗教间的和谐及相互了解;作为佛教徒,他以修持、讲说菩提心及空正见,护持佛陀教法;身为藏人,他为藏人争取自由与公义,并努力保存西藏文化。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第一册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尊者 序
译者 序
流通 序

第一部分 说法前行

第二部分 道前基础
归敬颂
造者殊胜
教授殊胜
闻说轨理
亲近善士
修习轨理
暇满
道次引导

第三部分 共下士道
念死无常
三恶趣苦
归依三宝
深信业果

第二册

第四部分 共中士道
希求解脱
思惟苦谛
思惟集谛
十二缘起
除邪分别
解脱正道

第五部分 上士道
入大乘门
菩提心次第
仪轨受法
学菩萨行
布施波罗蜜多
持戒波罗蜜多
忍辱波罗蜜多
精进波罗蜜多
静虑波罗蜜多
般若波罗蜜多
四摄法

第三册

第五部分 上士道
奢摩他
毗钵舍那
特学金刚乘法

回向文

图书序言

第十四世达赖喇嘛尊者

  公元十一世纪时,为求证悟教法总义扼要之道,阿里法王智慧光与菩提光叔侄二人,历尽艰辛,恭敬迎请至尊阿底崃迪班噶罗至藏地,大觉撰着了具四殊胜、三功德、名扬四海的不共论典——《菩提道炬论》。此上乘论典含摄所有世尊经续密意,并教授了如何于一座上修行三士夫之一切所求——增上身及决定胜。于此,胜者仲(敦巴)道:「能知以四方道,摄持一切圣教者,谓我师长,」赞扬菩提道次第之教授现为一切教授口诀之殊胜,乃真实赞颂。

  此后,不分派别的浩繁雪域持教大师们,依据此论,如称「自注」等,着作了极多注释。如百川归海般,诸「教」、「闻」之传承由文殊怙主师尊宗喀巴圆满受取。师以大悲心缘后代众生,撰「总摄一切佛语扼要,偏摄龙勐、无着二大车之道轨。往趣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种士夫一切行持,所有次第无所缺少。依菩提道次第」之《菩提道次第广论》,誉满大地。

  借由先贤大师等传记可知,至今于藏地及其他许多地方,在闻、思、修三者不分离下,因修习菩提道次第,以双掌捧握着增上身、决定胜之果实者不计其数。吾亦尽己之力认真修行及推广此论。到目前为止,吾先后对《广论》之讲学亦有文字记录。

  早于辩经学院完成大论典的学习,现在就读于美国哈佛大学的汉族法友——蒋扬仁钦,经历多年努力,善译成汉文并付梓。此书对广大汉族佛教徒定会带来相当利益。此故,随喜及赞叹蒋扬仁钦及所有参与出版此书的义工们。

释迦比丘说法者 达赖喇嘛丹增嘉措
于藏历第十七胜生周水龙年四月十九日
西元二○一二年六月八日

译者 序

  西元二○○七年四月,达赖喇嘛尊者于美国旧金山给予三天的佛法开示。尊者日理万机,虽有着紧凑、忙碌的行程,但是为了满足群众们想要面见他的期望,尊者牺牲了午休时间,会见来自各方的群众,包括信徒、记者、学者、专业人士等。《成满智者所愿》的缘起,就在尊者与林耿如居士的会晤中形成。当时,尊者对我说道:「现在越来越多的汉地信众们,正在学习或想学习《菩提道次第广论》。多年前,在达兰萨拉的大昭寺,我曾经传授过长达十多天的《广论》教授。该教授的内容较为完整。为了利益更多的华人,我希望以华人为主要对象,由你将此教授翻译成汉文。我把这个任务交给你。」

  宗喀巴大师(1357-1419),藏传格鲁派的鼻祖,在年寿四十六岁时(1403-1404),于惹珍胜阿兰若狮子崖(现今的热振寺),写下《菩提道次第广论》这部巨作。《菩提道次第广论》流传至今,已经有六百余年的历史。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整体思想,并不是宗喀巴大师自创,主要源于印度的佛教大师——阿底崃尊者(982-1054)所着的《菩提道炬论》。阿底崃尊者,也是噶当派祖师,对后期的藏传佛教有着深远的影响。噶当派强调「外相严律、内持般若、密修咒行」的一统观念,破除了当时西藏戒咒二师之间的矛盾,圆满大小二乘、显密二法之传承。阿底崃尊者涅槃后四百年,约十五世纪期时,如日中天的格鲁派因为同样秉持着噶当派的精神——外相严律、内持般若、密修咒行,故称「新噶当派」。

  「菩提」是梵文「bodhi」的音译,意思是「觉悟」。菩提(或觉者)可分声闻、独觉以及大乘等三,但唯独后者的菩提称为「大菩提」,这也正是这部论典所说的菩提。

  「道」可谓大小乘、三乘(声闻、独觉、菩萨)、显密二乘、或下中上三士道等。在众多不同的诠释中,这部论典所说的道,是共下士道、共中士道以及上士道等三者。何谓三士道?依所愿区分三士道:圆满暂时利益的增上生,或后世的人天善道,都是下士道者的所愿。圆满究竟利益的决定胜分二,别解脱及大菩提,前者是中士道者的所愿,后者是上士道者的所愿。除了上士道并无所谓的共与不共之差别外,下士道与共下士道的差异、中士道与共中士道的差异,是修学《广论》者不可不知的重要议题。下士道者仅追求增上生,但共下士道者不仅追求增上生,更追求决定胜。同样地,中士道者仅追求别解脱,但共中士道者不仅追求别解脱,更追求大菩提。《菩提道次第广论》一方面明确地指出,在追求大菩提的成道过程中,必须经过共下中二道,圆满共下中二道之成就,方可成就大菩提。另一方面也间接地指出,对于不具足广大愿心,只求后世安乐的下士道者,或只求个人解脱的中士道者,《菩提道次第广论》仍然可以满足他们的心愿。

  「次第」意指成道因缘的生起次第不可有误。果之所以能够形成,其因有三:第一、因性无谬,如种下了瓜的因不可能得到豆的果。第二、次第无谬,如播种后才翻土,就不可能收获得果。第三、因缘无缺,如阳光、水分、土壤等因缘皆具足无缺。次第可分两者:生起次第及观修次第。以生起次第而言,必先有前前道,方能有后后道。但以观修次第而言,必须牢记:「主观后后道,定益前前道。」尤其把观修的重点摆在菩提心时,一切前前道将自然生起。相反地,如果只知道生起次第,而忽略了观修次第,心想:「尚未坚定『依止善知识』等前前道,又怎么能生起『菩提心』等后后道。」如此一来,此生就只能成为下士道者,恐与「共」下士道者无缘矣!有关这一点,达赖喇嘛尊者于此书中多处善巧地指导何谓次第学习之理,很值得我们认真地去思考。多年来,我的确看到许多修习《广论》者,一直停留在「依止善知识」一节。看到他们在一个点上打转十几年,我不禁想:「如果他们能够利用这十几年的时间,认真观修菩提心、种植大乘习气,不知该有多好!」

  「广」是极略、略、广三者之后者。宗喀巴大师的般若道次第着作有三:第一、极略论,即《三主要道》(或称《圣道三要》,着作时间约师寿四十二岁时)。第二、《略论》,即《菩提道次第略论》(约师寿五十九岁时着)。第三、《广论》,即《菩提道次第广论》。

  「论」是经论两者之后者。经是世尊言;论是师等言。

  《菩提道次第广论》的确是本相当实用的修行手册。达赖喇嘛尊者对这部论典非常地重视。我没记错的话,一九五九年,达赖喇嘛尊者从拉萨逃亡到印度的时候,唯一携带的经论就是这部《菩提道次第广论》。因为这部论典是如此的重要,我建议读者在工作之余仍能拨出时间来修学。不妨按照《广论》的科判顺序,配合该科判的主要内容,先以宁静的心简略地浏览一遍,之后反覆地串习,如此日积月累,直到完全熟悉为止,这就是缘取《广论》的观修方法。在阅读、思惟的过程中,会对某些内容有所感触,在感触生起的当下,不要急着跳到下一段,应当好好品尝这种感受,让心安住于其上,这就是缘取《广论》的止修方法。唯由透过认知道理的观修,加上使心柔软的止修,才能让我们顽固不调的内心获得真正的修正。

  这本讲授的藏文全名共有十字,直接翻译成汉文为:「道次广之讲授智者愿满」,乃由达赖喇嘛尊者亲自恩赐。就以意译而言,这本讲授可简称为:「成满智者所愿」,或以藏音的音译而言,又可简称为:「觉灯日光」。「道次广」谓宗喀巴大师所着作的道次第广论,此书乃其论之讲授,故称「道次第之讲授」。

  《成满智者所愿》之道次第讲授,来自达赖喇嘛尊者在一九八七年印度达兰萨拉的大昭寺所传授的《广论》教授。但是为了让读者了解佛法的整体概念,及对尊者平时的演讲内容有所理解,我蒐集并整理了尊者近期在各处说法的录音,作为前行的内容。同时,为了拉近听众与达赖喇嘛尊者的距离,在口译的过程中,我尽量在每一段口译录音前放置尊者的声音。读者们也可以在 www.e-dalai.com 下载取得《成满智者所愿》的录音档。

  在翻译的过程中,我曾几次对藏汉翻译提出自己的意见,并加上「译者註」。但这不影响我对法尊法师的钦佩。我深信,唯有具足等同菩萨功德的尊者,才有办法如此完整无误地将宗喀巴大师藏文着作译成汉文,饶益众多汉地有情。面对法尊法师留下的译文,想到法师对学习格鲁教法的华人们所带来的恩惠,我们不得不心生感激。

  最后,我非常地感恩台湾达赖喇嘛基金会佛学班,以及内地及他处参与文字整理的同修们。诚心祈愿并将此翻译功德回向所有读者早日成就无上菩提。

译者 蒋扬仁钦(黄春元)
于美国哈佛大学 西元二○一二年九月二十二日

流通 序

  佛陀讲了八万四千法门。八万四千法门可归纳至三转法轮,也就是《阿含经》、《般若经》、《解深密经》三个部分。以大乘的观点来说,会认为三转法轮的法要,或说八万四千法门,都涵摄在《般若经》中。因此,《般若经》是修学大乘教法者所依止之处。世尊示现涅槃后几百年,龙树师徒、无着师徒对《般若经》的显义及隐义(深见及广行二道)做了整理及解释。再经过数百年,又有阿底崃尊者以三士道的内容来阐述《般若经》的法义。在藏传佛教来说,这是《般若经》法义在世间的三种不同呈现。也就是,虽然是因为所化有情的根器各各不同,所以才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以《般若经》为本质,不离其义。

  我们要思考一点:世尊已经讲说了《般若经》,为什么龙树师徒、无着师徒还要努力地对《般若经》做出解释?原因就是当时的佛弟子不了解《般若经》,对其法义有误解、邪解的情况。同样地,七世纪以后,佛法传到藏地,当时的人们缺乏辨识正法的慧眼,在见解上或与行持上出现许多纷争。那时藏王为了将藏人导入正途,迎请印度智者入藏——在前弘期有莲花戒论师,在后弘期有阿底崃尊者,以辩论、着书的方式驳斥邪解、彰显正法。相较之下,现代人凭着自己浅薄的智力,在不了解《般若经》的情况下做出的解释,能与龙树师徒、无着师徒所做的解释相顺符吗?二个不相顺的解释,到底是谁的解说有问题?与佛所授记之龙树菩萨、无着菩萨的解释不相顺的说法,那不过是个人见解,不足为凭。有人说:藏传佛教重论不重经。这是错误的。藏传佛教也认为见解、所行持的内容要忠于佛经,但是因为个人自己的解释会有偏差,所以提倡对佛经的解释要跟随那兰陀寺智者们的解释——这些解释是数不清的成就者印证过的。只有清净无垢的教法,才能引生圆满无谬的证德,所以学佛的第一步是听闻无垢无谬的教法,这点十分重要。

  佛法在藏地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来自印度的诸多论着外,藏地的智者也留下数不清的论着。在这些着作当中,有着宪法般的地位是《修次三篇》(莲花戒论师着)与《菩提道炬论》(阿底崃尊者着)。也就是当时的论着若与二部论典的意趣不相顺符,就不是无垢的解释。(莲花戒论师与阿底崃尊者皆出自那兰陀寺。)《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依《修次三篇》、《菩提道炬论》,特别是《菩提道炬论》,顺应弟子的根器而写下的。格鲁派发展至今六百余年,有数不清的人依着道次第——《菩提道次第广论》——修行而获得成就。今时,《广论》已经被翻译成中文,或许有人可以透过文字表面理解些什么,但是《广论》与《般若经》深见、广行二道的连结,若不是长时研习经教者,是难以清楚指点出来的。见与行是不可分离的,有正确的见解才有正确的修行。因此,如何正确理解《广论》,就成为非常重要的课题。

  台湾是个很有福报的地区,不断地有持教大德往来弘法,当然对《广论》的弘扬也不在话下,学习《广论》的风气很兴盛。美中不足的是,这么多讲说,圆满教授《广论》却不多见,以文字誊下完整教授可以说没有。法王达赖喇嘛很关注对《广论》的修习,特别叮嘱译师——蒋扬仁钦——翻译教授;译师及台湾、内地的学人更进一步地合作誊录教授文字,可以说弥补了这个区块。《广论》法源清净,圆满无缺地显示成佛之道,又有具量师长——达赖喇嘛尊者——的教授,学人若能反覆串习,在佛法的理解上,自然容易趋入佛陀的意趣。

  佛学班的同学问我:该怎么学习尊者的这些教授?我认为学习道次第是生生世世,直到成佛为止的事。现代的人,急于求果,学一件事,就要马上看到效果,不然好像就白学了的样子。例如,学了《广论》的某一条,就马上问:看到乞丐该怎么办?或看到什么境,强烈的贪瞋现起,就想马上令它消灭,不然就很沮丧。虽然佛法要运用到生活上,但不是学一条要配合一条,学二条要搭配一双。噶当派的上师说:「眼光要放远,心量要放大。」我们是为了成佛来学习佛法的,不单单为了解决某一特殊事件,不要把目标限定在这么小的范围。在修学道次第的过程中,心会慢慢转变,看待事物的方式也会跟着改变,自然处理的态度也会有所不同。心的转化是需要时间的,必须要有这样一个过程,这或许也是修行需要三大阿僧只劫的原因吧!

  其次,所谓学习《广论》,也不是指只学《广论》这本书,学习《广论》有很多层次。有了地道、四部宗义等概念再学《广论》,甚至学习过中观、般若等五部大论的内容,再回归到《广论》,对《广论》的理解及体悟会更深一层。尊者便是最好的例子,从《成满智者所愿》中,我们可以看到,尊者教授时,常常引用印藏祖师大德的解释,如引用《现观庄严论》、《释量论》等。尊者是学习不同论着,再回归到《广论》,两相结合而讲说。

  很随喜蒋扬仁钦译师及基金会佛学班的同学学习尊者的教授,并随力地使更多人更容易接触尊者的教授。此书是个开端,祈愿更多的有情趋入道次第的修行,生生世世不离此胜者所喜之清净道。

见悲青增 谨述
西元二○一二年七月二十三日
(本文作者为达赖喇嘛西藏宗教基金会佛学班现任师长)

图书试读

种敦巴大师曾说:「稀有三藏诸教法,具量士夫三士道,愿此法鬘如意宝,利诸有情满大义。」如偈颂所言,导师释迦牟尼佛因为怜悯被烦恼操控的有情,想要帮助众生离苦得乐,生起了无上菩提心。由大悲心及菩提心的力量,导师释迦牟尼佛于三大阿僧祇劫当中,行无量的菩萨行,最后圆满了佛陀四身的果位,能在法身无有动摇中,化现出千百亿个化身。以这个世界而言,释迦牟尼佛以胜应身示现了十二种法相,首先示现太子相,然后是苦行相,最后圆满正觉,然后就传授给我们三藏十二部经典的内涵。这是为什么?是为了帮助我们真正断除痛苦及痛苦的因缘。不仅如此,为了满足弟子们各自的根器、弟子们暂时的所需和究竟的利益,还说出三士道的道次第。愿此融摄了所有三藏十二部经典的道次第教授,能够圆满利益有情。道次第的教授就如同如意宝、如同国王般地能够满足一切众生的所需。

从过去到现在,道次第的传承在印藏二地确实帮助了许多的修行者。有很多修行者因由道次第的修持及传承的加持而获证正觉果位;有些已成就大地菩萨的果位;有些则入道,正在行菩萨道。这个传承有无间断的加持力,非常殊胜。以我们现况而言,我们明明知道烦恼的过患,但因为往昔串习烦恼的力量太过强烈,所以会明知故犯。就像一个眼睛没有瞎的人,明明看到了悬崖,却不畏惧,还愚蠢地想要跳下去。像我们这么劣根的人,听到道次第教授都能感动,可见道次第传承的加持力是多么不可思议!我们今天好不容易有这样一个机缘,能够听闻到道次第的教授,能够得到道次第教授的传承,要好好地珍惜,好好地策励自己学习才是。

能有这么殊胜的因缘,来自于我们过去生累积了足够的福报,所以我们这一世不仅获得暇满人身,而且还能获得如此殊胜的教法,得到殊胜的传承及加持。我们应该把握如此难得的时间,趁自己现在还有能力,因缘具足时,好好修法才是。使自己的今世过得有意义,也让自己的后世更有把握。后世能获得最殊胜的利益是成为一切遍智或解脱;即使做不到,至少后世不要堕落到三恶道,要有最底线的把握才是。一切都是随着因缘而有,后世堕于三恶道其实也是随因缘而有。仔细想想自己每天的所思、所为,所想的都是烦恼,所做的都是恶业,那么凭什么可以期望后世不堕三恶道呢?从导师释迦牟尼佛一直到今天,期间有多少的大成就者、大菩萨众,甚至诸佛化身到这世间,普度众生,可是我们现在所思的仍然是烦恼,所行的仍然是恶业。我们趁现在有难得的机缘,要好好把握住,要策励自己才是;否则好不容易有这个机缘,因为自己的懈怠、放逸而失去,那岂不是太可惜了吗?如果你不相信佛法,不相信三宝,那是另外一回事,可是在场的诸位却非如此,所以要好好把握这样一个时机,策励自己努力精进。我们会觉得还有时间,可是时间却不会等我们,它不断地流逝,所以我们要把握时间才是。

《释量论》里有一句话:只要因缘具足,不生果是不可能的。所以后世会生到何处,只要因缘具足,我们就定会至何处。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将来一定会死去。因为意识的续流不会间断,所以就会流转到后世去。如果后世堕落到三恶道,先不谈地狱和饿鬼的痛苦,就说畜生的痛苦,我们现在就可以用肉眼看到,想想看,你有办法承受这些动物的痛苦吗?如果没有办法,从现在起就要好好地策励自己。

初学者第一步:行善断恶
如《宝鬘论》所说,三恶道都是由因缘而产生,所以我们从现在起就要去断除将来堕落三恶道的因素。最好的对治力是什么?十善业道。我们不是无法做到十善业道,我们绝对有能力可以做得到,只是不做而已。身为初学者的我们,跨出的第一步就是要精进行十善业道,断除一切恶业。要知道,烦恼虽然强而有力,但却十分愚蠢、没有智慧。我们必须透过智慧来消灭这个有勇无谋的敌军,这是我们所要追求的方向。虽然要消灭烦恼,可是作为初学者的我们,没有足够的智慧,要消灭烦恼是很困难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做的是,至少不要被这个有勇无谋的烦恼所伤害。如果我们造十恶业道,就是被烦恼所操控,会受到伤害。因此我们必须先制止造十恶业道,要先行十善业道。

用户评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