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佛、了解佛、学习佛,影响你未来生命的关键,就在这本书中。
佛法就是幸福法,换个角度来谈佛,就是更好的礼佛。
能以新时代的知识「讲理」
不因循陈词古语而「说教」
能广泛通达事理的「立论」
并终究明晓事实的「真相」
佛是什么?学佛又是为什么?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文明时代,知识分子能否用科学的思维来认识佛、谈论佛,信仰佛?
答案是肯定的。
只要你能跳出历代窠臼里的探询或诠释,走出一番新气象,一定会找到科学合理的解答。
一切烦恼和迷惑,在佛的智慧中,都能够找到救治的灵丹妙药
做为现在的知识分子,如果弄清了空和有、时间与空间、物质及意识这几个概念,学佛就容易多了。
但是,生命和宇宙的真相远远不是一般书本里所解释的那么肤浅。想和佛陀交谈,就应该抛开一切成见,对佛法做一个基本了解,然后再与哲学、科学作比较,才会顿悟和再生……
作者简介
张之岚
学历:
电机工程博士。
经历:
电子工程师。
电子工程系主任。
资讯工程系主任。
教育部全国优良教师奖。
中华民国考试院典试委员。
经济部中央标准局电子工程国家标准起草委员。
经济部中央标准局资讯及通信国家标准起草委员。
台湾杰出发明家奖章(2008)。
美国Golden State Univ.发明博士奖章(2008)。
原书名 : 与近代知识份子谈佛
推荐序
序言
第 1 章 2011年序曲
第 2 章 近代知识分子的良知
第 3 章 空的韵味
第 4 章 烦恼即菩提
第 5 章 禅是生活的艺术
第 6 章 大自然的佛性
第 7 章 空的智慧与解谛
第 8 章 时间与空间的觉性
第 9 章 色与空的究竟解析
第 10 章 五蕴皆空的解行
第 11 章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第 12 章 禅佛情韵
第 13 章 超越时间与空间的生命思维
第 14 章 空的涵蕴与散度定理
第 15 章 典籍中的文字枷锁
这本书名《换个角度认识佛:理工科教授与近代知识分子谈佛》,光听名字就挺吸引人的,尤其我是个对哲学、宗教都很好奇,但又被传统宗教叙事搞得有点晕头转向的人。总觉得很多讲佛的,都太玄乎,不是讲经论,就是讲禅定,对我这种逻辑思维比较强的人来说,听起来就觉得有隔阂。 这本书“理工科教授”这个身份标签,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科学跟人文,尤其是哲学和宗教,其实是可以对话的。很多科学的发现,比如量子力学,不也触及到一些非常“哲学”的议题吗?这本书如果能用一种更严谨、更逻辑化的方式来解读佛学,就像在解一个复杂的数学题,或者分析一个精密的工程,那对我来说就会非常容易理解和接受。 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打破一些关于佛学的刻板印象。我认识的一些朋友,他们讲佛,好像非得要脱离尘世,才能算得上“修行”。但我觉得,佛法应该是可以融入生活的,甚至可以指导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更清晰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如果这本书能呈现近代知识分子,这些在时代洪流中思考、挣扎的人们,如何与佛法产生连接,那会非常有意思。这不仅仅是理论上的探讨,更是生命体验的分享。 “近代知识分子”这个群体,本身就承载着丰富的时代背景和思想碰撞。他们如何在那个剧烈变动的时代,面对西方思想的涌入,传统文化的冲击,还能在佛法中找到慰藉、启迪,甚至是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对我来说,比单纯的佛理讲解更有吸引力。我好奇的是,他们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学识,去解读这些古老的思想,并将之转化为自己的生命实践的。 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佛法的新窗户。我不是要成为一个宗教信徒,但我渴望能获得一种更深刻、更理性、更具人文关怀的视角来看待生命和宇宙。如果这本书能做到这一点,让我觉得“原来佛法可以这样理解”,那它就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好书。我期待在其中找到共鸣,也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用一种全新的、更贴近我们现代人思维方式的途径,去认识佛陀的思想。
评分这本书的题目,《换个角度认识佛:理工科教授与近代知识分子谈佛》,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我一直认为,我们对很多事物,包括宗教和哲学,往往会陷入一种固有的思维模式,很难跳出来。所以,“换个角度”这四个字,简直太戳我了。 尤其提到“理工科教授”,我实在太好奇了。我本身就是学理工的,深知科学研究的严谨和逻辑性。我一直觉得,科学与哲学、宗教之间,并非全然对立,反而可能存在着某种奇妙的连接。如果能有一位理工科背景的教授,用他习惯的分析方法,来解读佛法的奥秘,那对我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期待看到,那些曾经让我望而却步的佛学概念,是如何被拆解、分析,变得易于理解的。 更不用说“近代知识分子”这个群体了。他们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在那个思想激荡的年代,他们是如何去理解和吸收佛法的?他们是否也曾有过迷茫,有过挣扎?这本书如果能展现这些近代先贤,是如何在时代的大潮中,找到佛法的智慧,并将其融入到他们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中,那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 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非常“贴地气”的探讨。我们生活在台湾,节奏很快,压力也很大。如果佛法能够给我们一些实实在在的指引,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甚至是在面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时,保持内心的平静和清明,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太大了。我希望它能超越单纯的理论讲解,而是能够触及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需求。 总的来说,我被这本书的名字深深吸引,并且对它的内容充满期待。我希望它能给我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受,让我觉得佛法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可以被我们这样普通人所理解和应用的。我期待在其中找到共鸣,也希望这本书能为我提供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去重新审视佛陀的教诲,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
评分这本《换个角度认识佛:理工科教授与近代知识分子谈佛》,光听书名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觉得,学佛这件事,好像离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有点远,尤其是那些深奥的经文和繁复的仪式,对我这个从小在台湾长大,受的是现代教育的人来说,总觉得有点消化不良。 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理工科教授”这个组合。我本身对科学的逻辑性、严谨性颇有好感,一直认为科学的思维方式,其实也能用在理解很多哲学和人生的问题上。如果这本书能用一种不那么“形而上”,而是更具条理、更有根据的方式来解读佛学,那对我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希望作者能像讲解一个科学原理一样,把佛法的核心思想掰开揉碎了讲,让我这个习惯于逻辑推理的脑袋也能跟得上。 “近代知识分子”这个定位也很有意思。我知道近代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知识分子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既要面对西方的思想冲击,又要思考传统的价值何去何从。他们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接触、理解,甚至是拥抱佛法?这本身就是一段充满张力、值得探究的故事。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在这种时代洪流中,找到佛法给他们的启示,或者说,佛法是如何成为他们精神的支撑,让他们在复杂的现实中保持清醒和思考的。 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些“接地气”的解读。很多时候,我们对佛法的认识,停留在一些比较表面的层面,比如因果报应,或者轮回转世。但如果这本书能深入探讨佛法对于个体生命意义的探索,对于我们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甚至是如何面对现代社会带来的焦虑和压力,提供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见解,那对我来说将是极大的帮助。 总的来说,我希望这本书能像一本“通俗易懂的佛学入门指南”,但又不失深度和思想性。我希望它能打破我心中对佛学的一些固有印象,让我觉得佛法其实是可以被现代人所理解和接纳的,甚至可以成为我们提升自我、认识世界的一种强大工具。我期待着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种全新的、更具启发性的视角。
评分坦白说,《换个角度认识佛:理工科教授与近代知识分子谈佛》这个书名,一开始就给我一种“有看头”的感觉。我一直觉得,我们台湾这边,对于佛法的接触,有时候会比较偏向于宗教仪式或者心灵慰藉,而对于其背后深刻的哲学思想,尤其是与现代思维的接轨,似乎讨论得不是那么充分。 “理工科教授”这个身份,我实在太期待了!这就像是为我这种偏重逻辑、习惯于分析问题的读者量身定做的一样。我脑海里自动浮现出,一个严谨的科学家,是如何用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审视、去解读佛陀的教诲。我希望能在这本书里看到,那些看似玄妙的佛学概念,是如何被抽丝剥茧,用一种更清晰、更有条理的方式呈现出来的。 而“近代知识分子”这个切入点,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这些在时代变革中思索、探索的灵魂,他们是如何在东西方文化交融的浪潮中,找到佛法的智慧?我好奇他们是如何将佛法的精神,融入到他们对国家、对社会、对人生的思考之中。这不仅仅是学术上的探讨,更是一群先行者,在用他们的人生,为我们示范如何与古老的智慧对话。 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会不会去探讨佛法在解决现代社会问题上的可能性。比如,在面对快速发展的科技、日益复杂的社会关系,以及个人存在的迷茫时,佛法是否能提供一些具有启发性的答案?我希望这本书能超越传统的经文讲解,而是将佛法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展现出它在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生活、如何更深刻地理解生命方面的价值。 总而言之,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种全新的、更具时代感的视角来认识佛法。我希望它能让那些对佛法感到遥远或困惑的读者,重新燃起兴趣,并且能够以一种更开放、更理性的态度去了解和学习。这本书的名字,已经成功地吸引了我,我现在就等着它能在内容上,给我带来惊喜和深刻的启发。
评分《换个角度认识佛:理工科教授与近代知识分子谈佛》,这个书名本身就很有画面感,也很有冲击力。我一直觉得,我们对佛法的理解,常常会受到传统叙事的影响,有时候会觉得它过于神秘,或者脱离实际。这本书的“换个角度”,加上“理工科教授”的标签,让我觉得很有可能颠覆我之前的一些认知。 我特别好奇,一位理工科的教授,他是如何看待佛法的?在他的眼中,佛法的逻辑性在哪里?它的科学性又体现在哪里?我期待这本书能像一篇严谨的学术论文一样,用一种清晰、客观、甚至可能带点批判性的方式,来探讨佛学的核心思想。我希望能看到,那些复杂的佛学概念,是如何被拆解成一个个可以理解的逻辑单元,而不是停留在模糊的概念和感性的描述上。 “近代知识分子”这个组合,也让我觉得很有深度。我知道近代中国经历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思想界也是风起云涌。在那个时代,知识分子面临着各种思想的冲击和融合,他们是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去接触、去理解,甚至是用佛法来指导自己的思考和行动的?这对我来说,比单纯的佛法讲解更有吸引力。我很好奇,他们是如何在那个动荡的时代,找到内心平静和精神寄托的。 我希望这本书能提供一些关于佛法如何应用于现代生活的洞见。我们生活在台湾,每天都面对着各种信息轰炸和生活压力。如果佛法能够提供一些有效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自己,管理情绪,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甚至是在面对科技发展带来的伦理困境时,有所启示,那这本书的价值就太大了。我期待它能给我带来一些“原来佛法可以这样用”的惊喜。 总的来说,我被这本书的题目所吸引,并且对其内容充满期待。我希望它能为我打开一扇认识佛法的新窗口,用一种更理性、更现代、更具人文关怀的方式,去理解和学习佛陀的智慧。我期待在阅读过程中,能获得深刻的启发,并且能够将其运用到我的生活中,让我能够以一种更积极、更清晰的态度去面对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