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看得开,放得下: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佛教
  • 禅宗
  • 本焕长老
  • 心灵成长
  • 人生智慧
  • 放下
  • 解脱
  • 开示
  • 修行
  • 佛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看得开,放得下
  本焕长老最后的开示
  本焕长老一生法语精华珍藏本
  人世浮华,放得下,才看得开宠辱得失;
  放得下,才有丰饶的智慧,才能于转念间遇见幸福。

  放不下的是什么呢?

  是一个「我」字。「我」的家庭、「我」的妻子、「我」的儿女……什么都是「我」,全部都是为了「我」,我们大家都死死抱着这个「我」,放不下这个「我」。能够放得下,才能提得起。

  「生死只是一念之间的事,你连这一关都过不了,出家干嘛?」这是本焕长老圆寂前对衣钵传人印顺大和尚的最后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放下生死尘劳,了无牵挂。他用一生带世人走了一整个世纪——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他用一个世纪的时光行走,将佛的慈悲洒遍世界。

  长老童年丧父,家境贫苦,自小辛苦料理农务,长大后又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出家后不久即逢战乱,且遭丧母之痛,后来更是历经二十多年牢狱生涯,及至出狱,他已是古稀之年——如此坎坷多舛的际运,在一位百岁老人身上并不显山露水,只是悄然沉淀为一种并不耀眼的光芒。一切磨难,只如白水饮下;百年时光,只洗净沧桑铅华,这位不改天真赤子之心的高僧,仍旧虔诚如初,欢喜如初。

  古人云:「大德必寿。」本焕长老的长寿秘诀不仅仅是素食养身、规律生活,更是不惧年高的勇气,笃定淡然的生活态度,开朗宽阔的心胸,以及不失童心的本真天性。

  人们总以为,大德高僧与寻常人的生活离得很远,他们以成佛为目标,苦修苦行,持戒诵经;而世间大多数人则吃喝拉撒,行坐住卧,上班下班,恋爱分手。

  但是,他们又与世间贴得很近:尘世喧嚣,如何安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这些困扰寻常人生的问题,在佛清净从容的智慧中,都会有一个答案。

  在本焕长老那里,这个答案只有简单的三个字:「放得下。」

  他曾说:「能够放得下来,才能提得起。」「放下」和「提起」,在长老的一生中,从来都不是对立的。正如长老圆寂前,既开示弟子要放下生死,又留下修建四座寺庙的遗愿——一边是放下,一边是提起,两边皆是欢喜。

  在高旻(旻)寺修行时,本焕长老曾坐九十一天不倒单,为的是苦修以达开悟。寺中方丈来果老和尚被他的赤诚佛心打动,要提升他为寺中最年轻的执事,本焕却放弃了这次机会,选择千里叩拜五台山,进一步磨练自己。本焕长老留下的文字不多,口头上的开示也不多,因为「行愿大千」,只在于「行」。用不着长篇大论,只需一举一动,便步步莲花生。

  什么该毫不犹豫地放下,什么又该勇敢地提起,长老心中一直都有一盏灯,光芒万丈,照亮脚下,照破人心的执着。
   
  放得下的是「我」,是名闻利养,是计较,是生死;放不下的是众生,是慈悲,是结缘,是行走。

  长老一生救人、助人、度人、成人无数,功德无限,但他放下了功德;他苦行终生,修为深厚,被誉为佛门泰斗,但他放下了荣誉;他以百岁高龄,每日端坐斗室数小时,接待数万信众,却从不以其为苦;他行走于世,遭遇磨难,经历坎坷,却矢志不渝,将佛教振兴于当代,使之成为数百万人的人生指引和心灵慰借。

  提起与放下的智慧,简单而深沉。人生之难,不在于时日的短暂,也不在于生活的艰难或心灵的痛苦,而在于我们没有找到那条无碍行走的路。促人成长的磨练,催人奋进的精进心,与人为善的利他心,提不起;容易变质的快乐,起伏不定的得失,害人害己的贪欲,却徒然放不下——如此人生,自然苦上加苦。

  若能无碍行走,心甘情愿地放下,坦荡勇敢地提起,那么,无论喝茶吃饭、工作睡觉、待人接物,都能保持恬淡安然的态度,使名不入心,利不入眼;成不失谦和,败不失从容。

  佛心可以无处不在,也可以淡然无痕。佛陀为度众生,说法几十年,但最后他却告诉自己的弟子,他什么也没说。因为说得再多,也无法代替谁得道成佛。

  好比我们烦恼痛苦时,希望捧读、聆听本焕长老的开示,从他行云流水般的智慧中拾起禅机,顿悟当下苦乐,却只听到长老朗声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

  当人们在本焕长老谆谆的教诲中谦逊地低下头,在他慈悲行愿的足迹前景仰赞叹时,长老却告诉众人不要执着于别人的言语、别人的生活,而要调转目光,去看自己的足迹,然后抛开自私、懈怠、傲慢、欲望,活出真诚、坦荡、谦和、慈悲——这便是本焕长老沉淀百年的人生智慧。

《禅心流转:古今高僧的修行之道》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位特定高僧的临终教诲,而是以一种广阔的、跨越时空的视角,深入探讨了佛教传统中,历代高僧大德们在不同人生阶段,特别是面对困境、探寻真理、以及最终“放下”之时所展现出的非凡智慧与修行实践。全书共分为“入世历练与初心不灭”、“禅定观照与洞察世情”、“心法传承与契合时机”三大篇章,旨在为现代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实用的,关于如何安顿身心、洞察无常的修行指南。 第一篇:入世历练与初心不灭 本篇着重梳理了古代高僧在出家乃至弘法初期所经历的种种磨砺与考验。这并非是简单的生平叙述,而是深入剖析他们如何在世俗的洪流中保持一颗赤子之心。我们探究了慧远公在庐山结社时的“不为五浊恶世所动”的坚定,以及药山惟俨禅师在初入禅林时如何通过看似寻常的劳作来磨去妄念。 书中详细描述了“参方求法”的艰辛过程。古代僧侣为求一法,往往跋山涉水,历经寒暑,甚至遭受误解与排挤。这种“行脚”的经历,实际上是他们对“放下执着”的初次实践——放下安逸,放下固有认知,乃至放下对特定师承的依恋。我们通过对几则著名公案的细致解读,揭示了“破参”的瞬间并非偶然,而是长期“积薪待火”的结果。初期的修行,其核心在于“立志”,如何将宏大的出世理想,落实到每一天的柴米油盐、洒扫应对之中,是本篇探讨的重点。我们强调,真正的道业,始于对现实的深刻接纳,而非逃避。 第二篇:禅定观照与洞察世情 修行进入中后期,高僧们的心性已趋于稳定,此时的重点从“行”转向了“观”与“照”。本篇集中讨论了禅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法门在实际运用中的精微之处,并结合天台宗的止观法门,形成一个互补的体系。 我们详细分析了“看”与“放”在观照中的辩证关系。“看”,指的是对自我念头生灭的细致觉察,对万物缘起性空的透彻理解。书中收录了多位高僧在静坐中对“空性”的不同体悟,例如,如何通过对呼吸的跟随,逐渐消融“我相”与“法相”。这部分内容侧重于禅定训练的具体方法论,包括数息法、随息法在不同根器下的调整,以及如何避免落入“枯木禅”或“狂禅”的误区。 “放”,则是在看透本质之后的自然流露。这是一种对生命复杂性的圆融态度。例如,唐代寒山子诗中流露出的对世俗喧嚣的超然,并非不闻不问,而是清晰地洞察了其中规律后,选择以一种更自在的方式存在。本篇特别阐述了“慈悲的智慧”,即修行达到一定境界后,如何将个人的解脱感,转化为对众生苦厄的深刻同情,并以“方便善巧”的方式介入世事,而不被世事所缚。这种洞察力,使得高僧们即便身处政治风波或教义争论的中心,依然能保持内心的清明。 第三篇:心法传承与契合时机 修行之路,终须有人引导,更需在合适的时机将所学付诸实践。《心法传承与契合时机》探讨了“传法”的艺术,以及在生命关键时刻,如何以最恰当的方式完成对道的印证与交棒。 关于传承, 本书超越了单纯的“衣钵相传”,深入挖掘了“心法”的流转。真正的传法,在于师徒之间心意的无碍沟通。我们分析了历史上著名师徒间的“机锋”对话,这些看似机锋的问答,实则是对弟子心性盲点的精准点拨。这种点拨,要求传法者必须对弟子的心境了如指掌,方能施以恰到而不过度的药方。 关于“放下”的最终展现, 这一部分聚焦于高僧们生命的终末阶段。这里并非是哀悼,而是对“无常”法则最圆满的实践。我们考察了多位高僧在圆寂前,如何平静地安排后事、交代嘱托,以及留下的偈语或颂词。这些临终的言教,往往是他们毕生修行的精华凝练,它们清晰地揭示了“生死一如”的境界。重点在于,他们的“放下”,不是对生命的放弃,而是对“生”与“死”二元对立的彻底超越,是一种生命能量的自然回归与转化。书中强调,这种“放下”,是建立在对生命全部经历(包括痛苦与喜悦)的全然拥抱和接纳之上的。 结语 本书旨在提供一种“在行中学,在学中观”的路径,它不提供任何一劳永逸的“秘诀”,而是呈现了一代代修行者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通过坚韧的毅力、清晰的觉察和慈悲的心性,最终达到身心自在的境界。阅读本书,如同走入一座精神的历史长廊,聆听那些穿越时空的智慧回响,从而启发自我内在的觉醒与安顿。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序一
序二 人生要无碍地行走
一路行,一路爱——本焕长老小传
心量宽大,放得下则智慧丰饶 
放得下来,才能提得起
放下身心世界
心无罣碍,随遇而安
放下自我,不为外境所动
释怀过去,不起怨恨心
集中心力,在事业中修行
成他人欢喜,成就自己
气要和,性要缓,春来草自清 
内心安定,何处惹尘埃
凡事要自然而然
心常在静处,不浮躁不焦虑 
慢慢来,着急成不了事
心平气和,烦恼不生
照顾好念头,修一颗平常心
让妄想跟妄想本身打交道
淡看得失灭心火,禅来缠去 
工作忙心不忙,事情乱心不乱
平静面对「得」,微笑面对「失」
心头火起时,常生惭愧心
譭谤来袭,沉默是最好的回应
把自己摆在低处,不被双眼蒙蔽
不要活在别人的标准里
不怒如地,不动如山,心境澄明 
每天去除杂念,抱怨不生
修一颗不为外界所扰的专注心
放慢脚步,从容解脱疲惫
心境澄明,不再胡思乱想
时时刻刻,全然地活在当下
心为苦乐门,向内看则步步莲花生 
心外求法,多绕冤枉路
除去心中累赘,回归自然天性
放下羡慕,留一只眼睛看自己
降伏我心,是非不来
不走别人为我们选定的路
放生也是放过自己
修谦下心,无傲慢心,结缘为上 
平等待人,不论贫富贵贱
修谦下心,无傲慢心
智慧处事,慈悲待人
被需要,即是最好的价值
不当自了汉,佈施得富足
看得高望得远,琐事不挂怀
不做出世的高僧,要做入世的菩萨
轻看名利,知足可一生不失 
利他经营,在生意场结缘
拥有钱是福报,会用钱才是智慧
金钱只是暂时拥有
用有漏的钱囊,培养无漏的财富
轻看名利,一生不失
对错不在功名
规律,抛却欲望的良药
分享与回馈是最美的生活方式
老实做事,无言自有妙言生 
学习做人是一辈子的任务
实实在在,不要花里胡哨
少说漂亮话,多行实在事
在「不明白」的事情上来回参究
袋子里装把「戒刀」,不会走错路
各人吃饭各人饱,谁也不能代替你
要做就做得令人欢喜
想了做,做了成,处处逢归路 
想了要做,做了要成
年轻时,不要只知放逸懈怠
不随便开口,开口就要惊天动地
大事小事都须灌注十分的心力
安心精进,永不停息
学问不一定多,用功就好
工夫做到细处,小事做到极致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欲成事,先得吃苦当吃补
下一番苦心,才能灭苦灭惑
不讨厌坏境界,不贪求好现象
难行能行,难忍能忍
遇诱惑不动摇,遇磨难不止步
担得起生活,看得破生死 
有惜心,得福报
做好眼前事,佛就在心头
善于忙碌,工作也是修行场
孝道不能等,父母恩必须报
珍惜生,也不怕死
每天向前,踏踏实实过一生
笑着别离,死是回家
本焕长老大事记

图书序言

人生要无碍地行走

  「生死只是一念之间的事,你连这一关都过不了,出家干嘛?」这是本焕长老圆寂前对衣钵传人印顺大和尚的最后开示。

  106岁高寿的本焕长老,在清明节前安详化归而去,放下生死尘劳,了无牵挂。他用一生带世人走了一整个世纪——刺血写经、燃臂孝母;忘身求法、建寺安僧;弘法利生、行愿大千。他用一个世纪的时光行走,将佛的慈悲洒遍世界。

  长老童年丧父,家境贫苦,自小辛苦料理农务,长大后又为了生活背井离乡,出家后不久即逢战乱,且遭丧母之痛,后来更是历经二十多年牢狱生涯,及至出狱,他已是古稀之年——如此坎坷多舛的际运,在一位百岁老人身上并不显山露水,只是悄然沉淀为一种并不耀眼的光芒。一切磨难,只如白水饮下;百年时光,只洗净沧桑铅华,这位不改天真赤子之心的高僧,仍旧虔诚如初,欢喜如初。

  古人云:「大德必寿。」本焕长老的长寿秘诀不仅仅是素食养身、规律生活,更是不惧年高的勇气,笃定淡然的生活态度,开朗宽阔的心胸,以及不失童心的本真天性。

  人们总以为,大德高僧与寻常人的生活离得很远,他们以成佛为目标,苦修苦行,持戒诵经;而世间大多数人则吃喝拉撒,行坐住卧,上班下班,恋爱分手。

  但是,他们又与世间贴得很近:尘世喧嚣,如何安心?世界浮躁,如何静定?生活的节奏那么快,烦恼那么多,如何解脱?对待名利财富,如何看淡、善用?对待生死,如何超脱?这些困扰寻常人生的问题,在佛清净从容的智慧中,都会有一个答案。

  在本焕长老那里,这个答案只有简单的三个字:「放得下。」

  他曾说:「能够放得下来,才能提得起。」「放下」和「提起」,在长老的一生中,从来都不是对立的。正如长老圆寂前,既开示弟子要放下生死,又留下修建四座寺庙的遗愿——一边是放下,一边是提起,两边皆是欢喜。

  在高旻(旻)寺修行时,本焕长老曾坐九十一天不倒单,为的是苦修以达开悟。寺中方丈来果老和尚被他的赤诚佛心打动,要提升他为寺中最年轻的执事,本焕却放弃了这次机会,选择千里叩拜五台山,进一步磨练自己。本焕长老留下的文字不多,口头上的开示也不多,因为「行愿大千」,只在于「行」。用不着长篇大论,只需一举一动,便步步莲花生。

  什么该毫不犹豫地放下,什么又该勇敢地提起,长老心中一直都有一盏灯,光芒万丈,照亮脚下,照破人心的执着。

  放得下的是「我」,是名闻利养,是计较,是生死;放不下的是众生,是慈悲,是结缘,是行走。

  长老一生救人、助人、度人、成人无数,功德无限,但他放下了功德;他苦行终生,修为深厚,被誉为佛门泰斗,但他放下了荣誉;他以百岁高龄,每日端坐斗室数小时,接待数万信众,却从不以其为苦;他行走于世,遭遇磨难,经历坎坷,却矢志不渝,将佛教振兴于当代,使之成为数百万人的人生指引和心灵慰借。

  提起与放下的智慧,简单而深沉。人生之难,不在于时日的短暂,也不在于生活的艰难或心灵的痛苦,而在于我们没有找到那条无碍行走的路。促人成长的磨练,催人奋进的精进心,与人为善的利他心,提不起;容易变质的快乐,起伏不定的得失,害人害己的贪欲,却徒然放不下——如此人生,自然苦上加苦。

  若能无碍行走,心甘情愿地放下,坦荡勇敢地提起,那么,无论喝茶吃饭、工作睡觉、待人接物,都能保持恬淡安然的态度,使名不入心,利不入眼;成不失谦和,败不失从容。

  佛心可以无处不在,也可以淡然无痕。佛陀为度众生,说法几十年,但最后他却告诉自己的弟子,他什么也没说。因为说得再多,也无法代替谁得道成佛。

  好比我们烦恼痛苦时,希望捧读、聆听本焕长老的开示,从他行云流水般的智慧中拾起禅机,顿悟当下苦乐,却只听到长老朗声说:「各人吃饭各人饱,各人生死各人了。」

  当人们在本焕长老谆谆的教诲中谦逊地低下头,在他慈悲行愿的足迹前景仰赞叹时,长老却告诉众人不要执着于别人的言语、别人的生活,而要调转目光,去看自己的足迹,然后抛开自私、懈怠、傲慢、欲望,活出真诚、坦荡、谦和、慈悲——这便是本焕长老沉淀百年的人生智慧。

图书试读

一路行,一路爱——本焕长老小传

2012年清明时节,中国佛教协会名誉会长、当代佛教界德高望重的本焕长老悄然离世,世寿106岁。众生大多惧怕生死,而本焕长老在禅中修行,在修行中释然,反而对死亡生出一种亲切感,认为死不过是回家,是佛陀招他去做伴了。

本是浮华尘世中的禅学大师微笑着对世人说一句:「我将要到那里去了。」那里是一个阳光温柔、白莲盛开的地方。在本焕长老看来,离开现世的阳光,不过是为了嗅另一个世界的芬芳,自己将要去一个美丽的国度,留下来的东西不必花俏,反而是真实、简单点好。

因此,圆寂前本焕长老亲自修改悼词,删去其中的溢美之词,弟子问他为什么?他说:「不要念过多的溢美之词,不要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就叫我一个修行人,一辈子老老实实做事就好。」这个自称小和尚的老和尚,生来平凡、质朴,再怎么美饰,总归超不过一身袈裟、一心慈悲,所以何必要那些空的赞美?僧腊八十余载,「老老实实做事的修行人」才是他最乐于接受的赞美。

当年,在湖北武汉新洲出生的本焕长老,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没有殷实的家底,父亲是庄稼汉,母亲是大家闺秀,但骨子里都是不求富贵但求平安的老实人。父亲给他取名志山,希望他能有志如山。幼年的张志山不负父亲期望,不仅天生灵性过人,还踏实肯学,此外,受母亲信佛的影响,志山心地极为善良,如此三方面综合,志山自然在学馆里深得老师的青睐。

可是命运弄人,志山没能正常地修成学业,在他十二岁的时候,父亲因积劳成疾先家人而去。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因为父亲的离世变得更加拮据,捉襟见肘,无奈之下,志山不得不从学馆辍学,开始在田垄地间帮母亲操持家务。二十岁的时候出离家门,和自己的兄长外出赚钱贴补家用。
异乡异客,张志山把社会的动盪、民间的疾苦看在眼里,渐生脱俗之念。

后来机缘巧合,他来到坐落于青龙山的报恩寺,巧遇老僧璜定,落定出家之心。1930年拜别母亲,前往报恩寺出家,师从传圣法师。传圣法师亲自为他剃度,赐法号「本幻」,取意「本来自性常清净,幻化空身即法身」。同一年,悟性超凡的本幻被推荐到武昌南麓宝通寺受戒,跟随近代高僧持松法师研习佛法,从此清净自修,广利在情,成为一个真正的僧人。之后不久,本幻又追随来果和尚,到高旻寺修习。

高旻寺像一个婴儿一般被青山绿水揽在中央,静谧秀美。在如此安静的环境中,本幻将心安住,跟随来果和尚研习佛法。因为来果和尚与同为高僧的虚云和尚交往甚密,所以和虚云碰面、聆听佛法传授,对本幻来说再平常不过。加上本幻悟性高、心性安然,两位高僧对这个年轻人也是赞赏有加。

来果和尚主张安心打禅,一心开悟,毋宁饿死,也不应酬。所以在师从来果的日子里,本幻未曾踏出过寺门。期间,在来果的支持引导下,本幻连打八个禅七,自认为未能开悟,又跪求来果再允他打五个「生死七」。所谓生死七,即是除非开悟,否则到死也不起身的意思。来果和尚为本幻的执着佛心打动,便应允下来。

一个七日接着另一个七日,前前后后九十一天,本幻静思打坐,不睡不倒。为了避免自己倒下前功尽弃,他还仿效古人「头悬樑」,用绳子套于下巴系在樑上,苦修禅法,终得开悟。晚年时有人向本焕长老问起这件事,赞叹他的坚持,可是本焕长老不过淡淡地说一句:「都是人为的。」所谓事在人为,「自己的世界自己做主」这是本焕长老留下来的一份郑重。

经过这件事情,来果对本幻的赤诚佛心默默颔首,提升他做维那(佛寺中一种僧职。 管理僧众事务,位次于上座、寺主)、后堂(禅堂中原分为前堂后堂,总负其责的称首座,或前堂首座;于是分任后堂责任的称后堂首座,或简称后堂),成为高旻寺最年轻的执事。但是本幻志在求佛问道,了生脱死,不想为寺务纠缠,打算离开高旻寺。

有人劝他,来果、虚云是当世两大高僧,能留在他们身边听受佛家花雨,即是幸运,世间还有什么地方能在这一点上胜过高旻寺呢?

本幻回答:「修法求道,不但要精进还要践行,当年虚云老和尚发愿行数千里叩拜五台山道场,三步一叩首,九步一参拜,三年世间,九死一生,终得佛心。为修佛性,不苦修自己,不发菩提心,怎能发愿救人呢?所以,我要效仿高僧大德,从践行上下工夫,朝拜五台山。」

来果和尚得知本幻的打算后,并没有加以阻拦,反而鼓励他。本幻拜别师父后,从河北保定起程,三步一拜,风雨兼程,历时四个半月到达五台山,随后又历时三个多月三步一拜朝完五个台顶,虽然膝脚肿痛依旧满心欢喜。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見本煥長老的智慧,彷彿在濁世中拾獲清泉** 這本書的書名就很引人入勝,「看得開,放得下」這八個字,簡直是現代人心中最深切的渴望。在這個資訊爆炸、步調快速的時代,我們每天都被各種煩惱、得失、情緒給牽絆,心總是被各種雜事塞得滿滿的,難以尋得片刻安寧。每次遇到人生瓶頸,總會在內心不斷地盤旋、糾結,想要求個解答,卻又不知從何問起。當我在書店偶然翻到這本書,腦中第一個浮現的念頭就是:「這是不是我一直在尋找的答案?」本煥長老的「最後開示」,光是聽起來就充滿了份量,我想,這一定是他窮盡一生修行的智慧精華,是他對世人最真誠的叮嚀。我對這本書的期待,不只是想要理解佛法,更希望透過長老的智慧,找到一種面對生活的方法,一種讓心靈能夠真正自在、安穩的力量。我渴望在這本書中,找到解開我心中無數結的鑰匙,學習如何放下那些不必要的執著,培養一份泰然自若的心境,讓自己在這個紛擾的世界裡,也能活出屬於自己的平靜與從容。

评分

**一本值得反覆咀嚼的「心靈雞湯」,卻非浮於表面的慰藉** 坦白說,一開始拿到這本書,我對「開示」這個詞彙有些距離感,總覺得會是比較枯燥、深奧的理論。然而,當我實際翻開書頁,才發現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本煥長老的言語,並不像我預期的那樣遙不可及,反而充滿了生活化的譬喻和淺顯易懂的道理。他沒有高高在上地說教,而是像一位慈祥的長者,用溫暖而堅定的語氣,點撥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會遇到的困境。我尤其喜歡他闡述「放下」的部分,不是要我們變得無情無欲,而是要我們學會辨別什麼是真正重要的,什麼是可以捨棄的。這種智慧,讓我開始反思自己長久以來對某些事情的執著,原來那些讓我痛苦不堪的,很多時候是自己鑽牛角尖的結果。這本書不是一次性的閱讀,更像是為心靈準備的一帖長期的調理方。每次讀到一段,都會忍不住停下來,靜靜地體會其中的意涵,然後再慢慢地往前翻。我相信,隨著閱讀的次數增加,我會從中汲取更多不同的體悟,讓長老的智慧,一點一滴地滲透到我的生活裡,改變我對事物的看法。

评分

**文字的力量,如一股清流洗滌心靈的塵埃** 我一直認為,好的文字本身就具有一種療癒的力量,而《看得開,放得下:本煥長老最後的開示》這本書,正是這樣的存在。雖然我並非佛教徒,但閱讀長老充滿智慧的開示,卻讓我感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平靜。他的文字簡潔而有力,沒有華麗的辭藻,卻能直指人心,觸動內心最深處的柔軟。讀著讀著,我彷彿能想像出長老慈眉善目、語重心長的樣子,那種溫暖和包容,跨越了宗教的界線,直達生命的本質。書中所探討的,關於生命的無常、煩惱的根源,以及如何培養內心的安定,都給了我極大的啟發。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為我們太過在意那些無法控制的事情,太過執著於過去或未來。長老的開示,提醒著我們,活在當下,珍惜眼前,才是最重要的。這本書讓我學會了,原來「放下」並非逃避,而是一種智慧的選擇,是一種更為積極的生活態度。它像是一盞明燈,照亮了我內心迷失的角落,讓我在面對生活中的挑戰時,不再感到那麼徬徨無助。

评分

**從長老的智慧中,看見生命更寬廣的可能性** 這本書帶給我的,絕對不是一時的情緒慰藉,而是對生命本質更深層次的理解。我尤其被長老對於「無常」的闡釋所打動。我們總是習慣於追求穩定和永恆,然而生命最真實的面貌,其實就是不斷的變化。學會接受和 Embracing 這種變化,反而能讓我們從痛苦中解脫出來。長老用非常貼近生活的方式,解釋了諸如「苦」、「空」、「無我」等概念,讓這些聽起來可能有些學術性的詞語,變得生動而易於理解。他讓我明白,很多時候,我們執著於事物,是因為我們誤以為它們是恆常不變的,而當這些事物發生改變時,我們就感到失落和痛苦。透過長老的開示,我開始學習將目光從個人的得失,轉移到更廣闊的生命視野。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人生的意義,或許不在於擁有多麼輝煌的成就,而在於我們如何以一顆平靜、開放的心,去面對生命中的一切。這是一種非常深刻的自我覺察,讓我開始重新審視自己的人生價值觀。

评分

**一本能陪伴我走過人生起伏的「心靈導航儀」** 在這本《看得開,放得下:本煥長老最後的開示》中,我找到了一種看待世界和人生的全新視角。長老所傳達的智慧,不僅僅是關於心靈的平靜,更是一種積極地面對生活的態度。他鼓勵我們在生活中學習「關照」自己,覺察自己的念頭和情緒,進而達到內心的和諧。這本書的文字,就像一股溫柔的力量,引導著我一步步地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並學會如何與內心的衝突和解。我特別喜歡書中提到的一些具體方法,例如如何面對瞋恚,如何培養慈悲心,這些都不是空泛的理論,而是非常實用的人生指南。我相信,這本書將成為我生命中的一本「心靈導航儀」,當我感到迷惘、沮喪,或是在人生道路上遇到岔路時,都能夠翻開它,從中汲取力量和方向。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提供多少「標準答案」,而在於它能啟發我們自己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答案,去開創屬於自己的光明人生。它讓我明白,真正的「看得開,放得下」,是發自內心的從容與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