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文学新视界》是台湾儿童文学研究者立足本土、积极吸纳欧美新知,努力与世界对话的活力展现。宛若卡洛尔笔下的爱丽丝,作者们漫游在儿童文学的世界里,张开好奇的眼睛,从图画书理论、都市空间概念、旅行与饮食文化研究、翻译与国家主体性等议题,重新观看儿童文学、反思儿童文学研究的过去与未来。
本书集合了七篇儿童文学评论与一篇国外学者访台演讲稿,宛若一扇台湾儿童文学研究的陈列窗口。在新的视野之下,作者们透过文字演绎儿童文学研究的可能方向。
杨丽中、刘凤芯、黄惠玲的图画书讨论,涵括台湾与西方作品,汇聚成为丰富的对话。古佳艳与吴玫瑛观察少女小说与男童故事,说明跨文化的变迁与霸权论述对于性别形象塑造的力量。蔡欣纯与赖维菁则以文化研究的立场,思考当代日常生活中,与儿童文学相关的食物与观光消费现象。莱莫教授的访台演讲,以儿童文学的基本结构「在家∕离家∕返家」作为起点,说明彼得兔与哈利波特这类看似简单的故事,其实背后不简单。
本书特色
1.广纳国内外儿童文学研究者的精采论述,涵括台湾与西方作品,为儿童文学研究开启更广阔的视野。
2.切入儿童文学阅读的多元解读面向,较以往研究更具可读性,适切反映当代文化研究的缤纷风貌。
主编者简介
古佳艳
台湾大学比较比较文学博士,现任教台大外文系,讲授西洋文学概论、欧洲童话、与儿童文学等课程。近年的研究兴趣为童年论述、儿童战争文学、与经典改编。曾担任教育部与国科会补助的跨校「童年论述经典研读会」计画主持人。
编序
【导 读】 重返现代儿童图画书论述
【专题研究】 透过孩子的眼睛︰班雅明与当代图画书的美感经验
杨丽中
【导 读】 社会学取向的新兴童年研究
【专题研究】 街道、市场、动物园︰当代台湾儿童图画书的空间阅读
刘凤芯
【导 读】 儿童文学与翻译
【专题研究】 吾家有女初长成︰两种《小妇人》中译本初探
古佳艳
【导 读】 儿童文学与性别研究
【专题研究】 男孩就是野?︰欧美经典童书中的「野孩子」论述
吴玫瑛
【导 读】 儿童文学与食物研究
【专题研究】 品尝玩味、探索自我︰《爱丽丝书》及《史凯力》中的食物经验
蔡欣纯
【导 读】 文化研究与儿童文学
【专题研究】 兔子、魔法、音乐队︰跟着童话与幻奇去旅行
赖维菁
【导 读】 儿童文学与国族认同
【专题研究】 台湾绘本所反映之国家身分与文化认同
黄惠玲
【学术演讲】 何谓家?:通俗儿童文学中关于家(Home)与无家(Homelessness)的论述
梅维丝.莱莫(Mavis Reimer)
编序
《儿童文学新视界》集合了七位国内外文学门学者的专题论文与一篇国外学者访台的学术演讲稿,除了反映国内儿童文学研究的部份现况,还标示了两个系列的读书会──教育部顾问室所补助的「童年论述经典研读会」(2008-10)和国科会人文学研究中心赞助的「童年与现代性研读会」(2007, 2011)──的阶段成果。
相较于国内外文学门的其他领域,儿童文学研究起步较晚,学者们大多零星散布在台湾各校。然而拜研读计画之赐,固定聚会的交流平台让我们在过去几年里享有对话空间,逐步建立儿童文学的学术社群︰透过演讲、读书会、和研讨会,校际合作愈来愈频繁,而国际学术交流也不再仅仅是梦想而已。
2009年11月由当时的台东大学儿童文学研究所所长吴玫瑛老师所主办的「儿童文学批评理论学术研讨会」可以说是《儿童文学新视界》这本专书写作的起点,许多的议题是在那次会议里萌生的,几经讨论、酝酿与沈淀,才有今天集结成书的成果。另外,与国际学界的交流经验,也为本书的书写与编辑过程,带来不容忽视的激励效果。
从2009 年起,台湾学者参与大型会议──如「国际儿童文学研究学会」( International Research Society of Children’sLiterature ) 与「美国儿童文学学会」( Children’s LiteratureAssociation)──的代表团声势可观,不仅有单篇论文发表,也有「专题论坛」(panel)的团体合作形式。2011 年,美国儿童文学学会更因此把台湾列为该年度的「主题国家」(focus country),邀请台湾学者在会议中介绍本地儿童文学研究的现况。2010 年梅维丝.莱莫(Mavis Reimer)教授受国科会补助,以国际学者身分访台,几场大学校园里的演讲都相当成功,为台湾儿童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刺激。莱莫教授不仅与读书会成员分享她自己主编专书的经验,还热情加入此次的出版计画,将她的访台演讲稿之一译成中文,成为本书的压轴篇章。
《儿童文学新视界》是上述脉络之下的产物──经由个人研究、群体讨论、以及国际交流的激励,每一篇论文的背后都有无数次的对话辩论与自我修正,纵使探讨的作品大多读者耳熟能详,在新的方法论与视野之下,显现的是儿童文学丰富多端的可能研究方向。杨丽中与刘凤芯两人的论文都讨论图画书。〈透过孩子的眼睛︰班雅明与当代图画书的美感经验〉重新审视长期受到忽略的班雅明图画书论述,援引台湾常见的图画书为例,将一代哲人的美学理论具体化;〈街道、市场、动物园︰当代台湾儿童图画书的空间阅读〉则取径新兴社会学的童年研究与傅科的身体政治,从图画书的分析观察成人如何透过空间论述来规范儿童。古佳艳与吴玫瑛的论文论及西方少女小说与男童故事的传统,与性别研究相关。
〈吾家有女初长成︰两种《小妇人》中译本初探〉从翻译研究的角度审视经典少女小说在跨越文化和语言的界线时,翻译策略与经典概念、性别意识形态的微妙关系,如何影响中译本的面貌;〈男孩就是野?︰欧美经典童书中的「野孩子」论述〉则观察到「坏男孩」或「坏好男孩」的顽童形构已是欧美男童文化的霸权论述,具有隐微而强大的宰制力量,甚至在历史文化中成为理想的男童典型。蔡欣纯与赖维菁的论文带入了文化研究的范畴,将儿童文学与饮食规范和旅游活动并列思考。〈品尝玩味、探索自我︰《爱丽丝书》及《史凯力》中的食物经验〉说明过去的儿童如何经由饮食成规形塑自我,而当代的儿童如何透过饮食者、餵养者、食物供应者等多重角色的扮演与替换,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现象中的一环;〈兔子、魔法、音乐队︰跟着童话与幻奇去旅行〉则超越童书文本的分析,转而审视台湾出版的欧洲旅游指南如何剪裁经典童话与童书、将之纳入本地的观光论述、进而以独特的「非西方」模式消费「西方」。专题论文里的第七篇,是黄惠玲的〈台湾绘本所反映之国家身分与文化认同〉。这篇论文罕见地以台湾本土绘本外销国际书市的身分定位复杂困境作为关注焦点,不仅唿应了本书其他各篇章出现的主题(图画书、身分认同、翻译诠释等),也揭露了看似简单的童书背后的不简单。本书的最后,收录了莱莫教授访台的演讲──〈何谓家?︰通俗儿童文学中关于家(Home)与无家(Homelessness)的论述〉。这篇文章以儿童文学的基本结构「在家∕离家∕返家」作为起点,对彼得兔与哈利.波特的故事为什么吸引读者,提出了精简独到的观察。
《儿童文学新视界》能够顺利成书,要特别感谢五位编辑委员的审议协助以及匿名审查委员所提供的学术见解,让各篇论文的书写得以更丰富完备。当然,还要感谢教育部顾问室和国科会人文学研究中心过去这几年来对研读会计画提供的支持,以及书林出版公司苏恆隆先生在出版写作方面的建议。整个过程对我而言是个珍贵的学习经验,所有作者的热心参与和鼓励以外,刘凤芯老师在文稿整理与各篇导读的撰写方面提供的额外帮助,让我得力甚多,至为感谢。另外,编辑陈薇帆小姐与黄佩青、陈尔薇两位助理的付出,是让文稿得以付梓的幕后功臣。
古佳艳 2012 年7 月 台北
读完《小王子》后,心里好像住进了一只小狐狸,总在不经意间提醒我那些被遗忘的真心。这本书啊,它不是那种轰轰烈烈的冒险故事,也不是充满说教的成长指南,它就像一杯温热的奶茶,慢慢地、静静地,渗透进你的心里。作者用孩子般的视角,讲述了一个飞行员在沙漠中与小王子相遇的故事,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对生命、爱、友谊和责任的深刻思考。我尤其喜欢小王子对玫瑰的执着,那种爱得小心翼翼、又带着些许困惑的感情,是不是也像我们每个人在寻找真爱的过程中,既渴望被理解,又害怕受到伤害?书中的插画也美极了,每一幅都像是水彩画般清新淡雅,与文字相得益彰,让人仿佛置身于小王子的星球之中。读完这本书,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也像那些忙碌的大人们一样,忘记了最初的梦想和纯真,忘记了用心去看待这个世界。它提醒我,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见的,只有用心才能体会。这本书适合所有年龄段的人阅读,尤其是那些在生活中迷失方向、感到困惑的人,它会给你带来一丝温暖和希望。
评分我最近读了一本叫做《窗边的小豆豆》的书,这本书是黑柳彻子老师的自传体小说,讲述了她童年时在巴学园的经历。巴学园是一所非常特别的学校,它没有固定的课程,没有考试,老师们鼓励孩子们自由发展,培养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小豆豆是一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她经常在课堂上做一些出格的事情,但老师们却总是耐心地引导她,让她在玩乐中学习。这本书让我深受感动,我发现巴学园的教育理念与传统的教育方式截然不同,它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内在品质,而不是追求分数和成绩。我一直觉得,教育的目的不应该是把孩子培养成符合社会标准的“标准答案”,而是应该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让他们成为一个独立、自信、有创造力的人。这本书也让我反思自己小时候的教育经历,我发现自己曾经也经历过很多束缚和压力,失去了很多自由和快乐。现在我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希望能够借鉴巴学园的教育理念,给孩子创造一个宽松、自由、充满爱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快乐地学习,健康地成长。这本书强烈推荐给所有的家长和教育工作者。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追风筝的人》这本书有点犹豫,因为听说它讲的是关于阿富汗的故事,而且还涉及到一些比较沉重的话题,我担心会太压抑。但后来还是忍不住买了,结果发现它比我想象的还要精彩。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关于友谊、背叛和救赎的故事,背景是动荡的阿富汗。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阿米尔和哈桑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阿米尔为了逃避内疚而犯下的错误。故事的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让人忍不住一口气读完。我特别感动的是哈桑对阿米尔的忠诚和无私,即使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他仍然默默地守护着阿米尔。而阿米尔的救赎之路也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他最终勇敢地面对自己的过去,并为哈桑的儿子索拉博做出了牺牲。这本书让我对阿富汗这个国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它提醒我,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要保持希望和勇气,并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本书绝对值得一读,它会让你思考生命的意义,并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评分最近在忙着给侄子挑选儿童文学作品,发现现在市面上好的书真的太多了,看得我眼花缭乱。最后我选择了几本曹文轩老师的作品,比如《草房子》、《青铜葵花》等等。曹文轩老师的书啊,它不是那种充满幻想的童话故事,而是贴近现实、充满生活气息的作品。他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中国乡村儿童的生活,展现了他们的纯真、善良和坚强。我特别喜欢《草房子》这本书,它讲述了主人公桑桑在草房子里度过的童年时光。桑桑的童年虽然贫困,但却充满了快乐和希望。他与爷爷、婶婶、油麻车夫、小石头等人的相遇,都给他的生活带来了色彩。这本书让我回忆起自己小时候在乡下生活的点点滴滴,那些无忧无虑的时光,那些淳朴善良的人们,都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曹文轩老师的书,它不仅能让孩子感受到文学的魅力,还能让他们了解中国的乡村文化,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我觉得这套书非常适合作为孩子们的课外阅读材料,帮助他们开阔视野,增长知识。
评分最近迷上了几本日本的绘本,尤其是佐佐木洋子的作品,她的画风总是那么温柔细腻,色彩运用也恰到好处,让人感觉特别舒服。我给女儿读了《小熊宝宝绘本》,她特别喜欢,每天都要抱着书要我重复读好几遍。这套书的特点就是简单、温馨,每一页都只有几句话,但却能把小熊宝宝的生活描绘得栩栩如生。比如《你好》、《洗澡》、《睡觉》这些主题,都是小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事情,但作者却能用一种充满童趣的方式,让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安全感。我发现,这套书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比如洗手、吃饭、睡觉等等,而且它不是那种强制性的说教,而是通过小熊宝宝的行动来引导孩子,效果非常好。女儿现在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自己洗手,还主动跟我说“我要睡觉了”,真是太棒了!我觉得这套书不仅适合作为亲子阅读的材料,也可以作为孩子的第一本启蒙读物,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习惯。而且,书中的插画非常精美,每一幅都像一幅艺术品,可以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