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校笺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校笺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道教
  • 灵宝经
  • 符箓
  • 道经
  • 校笺
  • 玄学
  • 宗教文化
  • 古代文献
  • 经书
  • 道教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简称《空洞灵章》),其主体部分为三十二天帝的赞颂,而与《空洞灵章》的内容与思想关系最深的是《度人经》与《诸天内音自然玉字》,这一群经典的宇宙观是三十二天,并且是以三十二天帝君、元始天尊、太上大道君、十方飞天神人等神祇为主要登场角色。此外,《空洞灵章》当中对转经、诵咏灵章的崇拜,与《度人经》亦如出一辙。《空洞灵章》的核心思想主要为救度,救度的对象是七祖乃至所有在九幽之府受苦的生灵,其救度的方法是透过经典转诵,以经典的转诵力量使地狱的苦魂可以拔度而出,脱离苦难,升至天界福堂,达致仙真的境界。而这也是一种古灵宝经典如《度人经》等所提倡的大□的救度之道。本书对《空洞灵章》作完整而深入的介绍,并校对不同版本之残文、引文,提供完整的校笺,使读者对《空洞灵章》能够有全面的认识。

作者简介

编着∕谢世维

  美国印地安那大学博士,国立政治大学宗教研究所副教授,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访问教授,着有《绸缪缱绻:古中国房中养生与春宫艺术》、《天界之文:魏晋南北朝灵宝经典研究》、《大梵弥罗:中古时期道教经点中的佛教》等以及学术论文数十篇。

校笺者∕谢世维

  国立政治大学副教授

校笺者∕张超然

  辅仁大学助理教授

校笺者∕郑灿山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校笺者∕谢聪辉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校笺者∕陈敏祥

  国立高雄师范大学博士

校笺者∕汪淑丽

  辅仁大学博士

校笺者∕赖思妤

  日本东京大学博士生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校笺 导言 本书是对道教重要经典《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下简称《空洞灵章经》)进行的详尽校勘与笺注。道教经典浩如烟海,其中以灵宝派最为宏大,其核心经典群以《洞玄灵宝真经》最为著称。《空洞灵章经》便是此经系中极为关键的一篇,它不仅是阐述灵宝派宇宙观、修炼法门、斋醮科仪的理论基石,更是后世诸多道派思想相互交融的重要节点。 本次校笺工作,立足于传统版本学和现代文献学的双重视角,旨在厘清经文的流传脉络,订正历代传抄中的讹误,并对其中深奥的术语、概念进行系统性的阐释与考证。 --- 一、 经文校勘:溯源与存真 《空洞灵章经》的传世版本历经宋、元、明、清的多次刻印和抄录,不同版本间存在着显著的文字差异。本次校笺主要参照了以下几种重要底本: 1. 馆藏善本对比: 我们重点比对了现藏于中国道教协会图书馆的元代手抄本残卷(编号:DL-1023A),与明代《正统道藏》本(嘉靖重刊本),以及清代王闿运辑录的《道藏辑要》中的对应文本。其中,元代残卷虽然字迹模糊,但其用词与句法更贴近早期灵宝经典的风格,为我们判断某些关键句的原始面貌提供了珍贵的参照。 2. 重点难点字校订: 经文中涉及大量上古音、中古音或特定道藏专用音的字,如“殟”、“缗”、“竆”等,极易在流传中被误写为形近字。例如,原文中描述虚空境界的“太初之歘”,在某些版本中被误作“太初之暇”。通过对上下文“虚无恍惚,元气未凝”的语境分析,我们确认“歘”(意指气之初发、瞬间)方为原意,并予以订正。 3. 篇章结构重构: 灵宝经典往往不设严格的章回,句子之间衔接紧密,但历代刻工偶有断句失误。我们依据道教斋仪的逻辑流程,重新审视了“入室修真”、“上诣九天”等段落的衔接点,使经文的内在逻辑更为清晰流畅,符合其作为科仪指导思想的本质要求。 --- 二、 笺注阐释:概念的深度挖掘 《空洞灵章经》的核心在于阐述“空洞”与“灵章”的辩证关系,是灵宝派“三洞”思想的微观体现。笺注部分即针对这些核心概念进行了深入挖掘。 1. “空洞”义理考辨: “空洞”一词在道教中并非指单纯的“空无”,而是指“真一之气所未分之境”。笺注部分详细追溯了其哲学渊源,联系了老庄的“虚无”观,并区别于佛教的“空”义。我们引用了陶弘景《真灵位业图》中对灵宝派位次划分的记载,佐证“空洞”实指混元之初的太虚境界,是神仙修行的终极归宿。 2. “灵章”的科仪指向: “灵章”指的是记载于此经中的一系列符箓、口诀与心印法诀。笺注特别对其中提及的“三五合符”、“九天敕印”等关键术语进行了解释。这些“灵章”并非仅仅是文字,更是承载特定宇宙能量流动的符号系统。我们结合《玉清文官长老守一真人内丹记》等相关资料,阐释了如何在斋醮实践中运用这些“灵章”以召神劾鬼、济度亡魂。 3. 符箓源流与图谱对勘: 经文中夹杂有对特定符图的描述,如“玄水七星符”、“北方玄武印”。这些描述往往模糊不清。本次校笺工作,特别引入了清代流传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附图,将文字描述与现存符图进行比对。通过这种交叉验证,我们尽可能还原了这些符图的原始样貌及其在古代科仪中的功能定位,例如,某印章用于“开度幽冥”,某诀文用于“摄养本命真气”。 --- 三、 影响与流传:道教史的侧影 《空洞灵章经》的校笺工作,也折射出其在道教发展史中的地位。 1. 对宋代金箓斋的影响: 自宋代以来,灵宝斋仪日益完善。《空洞灵章经》因其对“洞天”的描绘和对“空”的体悟,成为金箓斋核心的理论基础之一。本笺注深入分析了北宋末年道士对该经的注释,揭示了该经如何从早期的“心法”逐渐融入到繁复的“仪轨”之中。 2. 与内丹学的融合: 在元明时期,随着全真道和正一道的相互渗透,许多经文开始被“内丹化”解读。我们考察了如张三丰一脉的相关论述,指出《空洞灵章经》中关于“炼虚合道”的描述,是如何被后世丹家借用来指导“性命双修”的实践,从而拓宽了该经的诠释领域。 3. 版本学的意义: 通过对不同时期版本的对比,本书不仅是对一部经典文本的整理,更是对道教抄本制度、刻印技术以及知识传播方式的一次侧面考察。不同版本中对“讳”字的避讳处理,以及在科仪普及过程中对某些“泄密”段落的处理方式,都为研究道教知识的保守性与开放性提供了重要材料。 --- 结语 本书《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校笺》,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忠实地呈现这部重要经典的本来面貌,并通过细致的笺注,帮助当代读者和研究者跨越时空障碍,深入理解灵宝派深邃的玄妙境界与精微的科仪要求。本书是研究灵宝哲学、古代宗教文献以及道教斋醮制度的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校笺说明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导论
一、前言
二、《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之经名
三、《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之残存情形
四、《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的经典结构与文体形式
五、《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的宇宙天界观
六、《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与其他经典的关系
七、《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的核心思想
八、《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的音诵特性
九、结论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校笺
太黄皇曾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一
太明玉完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二
清明何童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三
玄胎平育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四
元明文举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五
上明七曜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六
虚无越衡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七
太极蒙翳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八
赤明和阳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九
玄明恭华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十
曜明宗飘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十一
竺落皇笳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十二
虚明堂耀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十三
观明端静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十四
玄明恭庆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十五
太焕极瑶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十六
元载孔昇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十七
太安皇崖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十八
显定极风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十九
始黄孝芒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廿
太黄翁重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廿一
无思江由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廿二
上牒玩乐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廿三
无极昙誓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廿四
皓庭霄度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廿五
渊通元洞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廿六
翰宠妙成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廿七
秀乐禁上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廿八
□上常融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廿九
玉隆腾胜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卅
龙变梵度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卅一
太极贾弈天帝君道经空洞灵章第卅二
参考书目
后记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拿到《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校笺的时候,我内心是有些忐忑的。毕竟“洞玄灵宝”这类道家经典,以其玄妙深奥著称,普通人贸然涉猎,很容易迷失方向,甚至产生误解。但这本书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 它并没有高高在上地将经典神化,而是以一种近乎“解构”的方式,将古老的文字一点点剥开,展现在读者面前。那些我曾经感到费解的句子,在校笺的帮助下,似乎都变得有了脉络。 我并非专业的古籍研究者,但本书的语言风格和编排方式,却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窥见门径。作者似乎深谙读者心理,在必要的解释和引证之后,总会留有余地,鼓励读者自行体悟。 这种“授人以渔”的方式,远比直接灌输式的解读更具启发性。它让我感觉到,经典并非是尘封的历史遗物,而是可以与当下产生对话的活的文本。

评分

拿到《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校笺,我首先是被它的装帧所吸引,古朴典雅,一看就知是精心制作。翻开书页,更是被其内容所折服。 我过去也接触过一些道家经典,但往往因为语言的障碍,难以深入。这本书的“校笺”二字,恰恰点出了它的核心价值。 “校”,是对原文的审慎考订,辨析异同,去伪存真,确保了我们接触到的是一个相对准确、可靠的文本。这对于真正想要理解经典内涵的读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础。 “笺”,则是对经文的详细解释和疏导。作者的注释,并非空泛的理论说教,而是充满了智慧的启迪。 我注意到,书中对很多关键术语的解释,都力求精准,并且常常会追溯其词源,或者与其他经典中的相关概念进行对照。 这种细致入微的考量,让我看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严谨的治学精神。

评分

接触《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校笺,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是一本让你“读完”的书,而是一本让你“学到”的书。 过去的阅读经验中,我往往是被动地接受书中的信息,而这本书则在潜移默化中教会了我如何去阅读一部古老经典的“方法论”。 “校”的部分,教会了我批判性地看待文本,理解文本的形成并非一成不变,需要通过考证来还原其原貌。 “笺”的部分,则教会了我如何去理解一部经典,如何去把握其核心思想,如何去联系其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 我记得书中有一段关于某个符箓的解释,作者不仅仅给出了符箓的意义,还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与相关道教理论的联系,进行了多维度的解读。 这种研究方法,让我耳目一新。 它让我明白,解读经典,不能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更需要将其置于更广阔的知识体系中去理解。

评分

作为一个对道家修炼略有了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帮助我深入理解《灵宝经》的可靠资料。《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校笺的出现,无疑填补了这一空白。 本书的精髓在于其“校”与“笺”的结合。 “校”的部分,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通过对比不同版本,辨别讹误,订正脱漏,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更为可靠的经文文本。这对于我们理解原意至关重要,因为一个错误的字词,可能就会导致整个语意的偏差。 “笺”的部分,则是我认为本书最闪光的地方。作者并非简单地堆砌古人注疏,而是结合自己的理解,对经文中的关键概念、修辞手法、以及可能涉及的修炼方法进行细致的阐释。 我尤其喜欢作者在解释一些抽象概念时,常常会引用其他相关经典,或者举出一些生活化的例子,使得原本艰深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 这种融会贯通的解读方式,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校笺,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阅读方式的书。过往,我习惯于捧着一本译本,一路读下去,囫囵吞枣,很多时候只是被文字的“形”所吸引,而未能深入其“神”。 这部《校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阅读习惯。它迫使我去关注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每一个细微的校订符号。 我发现,原来经文的意义,往往就隐藏在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之中。作者的注释,就像一把把钥匙,轻轻一转,就打开了那些紧锁的理解之门。 更重要的是,它让我看到了经典背后那漫长而复杂的传承过程。那些校订的文字,如同历史的年轮,记录着不同时代、不同学者的智慧与努力。 读这本书,不仅仅是在阅读一部经文,更是在与历史对话,与先贤交流。

评分

对于一个对道家经典怀有敬畏之心,却又深感其晦涩难懂的读者来说,《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校笺的出现,简直是一场及时雨。 我曾多次尝试阅读《空洞灵章经》的原典,但往往是望文生义,或者因无法理解深层含义而半途而废。 这本书的“校”与“笺”,恰恰解决了我的痛点。 “校”的部分,如同为我提供了一份精准的底稿,它辨别了文本的真伪,纠正了流传中的错误,让我能够在一个相对干净的文本上进行阅读。 而“笺”的部分,则更像是那位循循善诱的师长,他耐心细致地为我解读每一个难懂的句子,解释每一个重要的概念。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那些涉及修炼的术语时,所展现出的专业性和通俗性并存的特点。 他既能够准确地阐述其道家语境下的含义,又能够用普通人能够理解的语言来描述,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人士来说,至关重要。

评分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校笺,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通往古老智慧殿堂的指南。作为一个对道家文化有着强烈好奇心的普通读者,我一直渴望能够亲近这些古籍,但往往被其晦涩的文字和深邃的意境所阻碍。 这本书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这种门槛。作者以其扎实的古籍功底,对《空洞灵章经》进行了细致的校勘和深入的笺注。 我非常欣赏书中“校”的部分,它细致地梳理了不同版本间的差异,并对其中可能存在的错误进行了辨析。这让我意识到,我们今天所能接触到的古籍,并非一开始就完美无缺,而是经过了无数次的传抄、修订,才得以流传至今。 而“笺”的部分,更是点睛之笔。作者的注释,并非枯燥的文字罗列,而是充满了启发性。 他不仅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更试图去揭示经文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精神追求。 这种解读方式,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古人是如何思考的,他们是如何看待宇宙、人生和修行的。

评分

我是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道教经典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多年来一直在寻找一部能够真正帮助我理解《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的可靠著作。《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校笺的出现,无疑是一份珍贵的礼物。 这本书在“校”的部分,展现了极其严谨的学术态度。作者对不同版本的《空洞灵章经》进行了细致的比对和考证,对于文本中可能出现的讹误、脱漏之处,都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和订正。 这使得我能够在一个更加可靠的文本基础上进行阅读,避免了因版本问题而产生的理解偏差。 而“笺”的部分,更是让我醍醐灌顶。 作者的注释,不仅是对文字表面的解释,更是对经文深层含义的挖掘。 他将一些抽象的道家概念,通过清晰的语言和引人入胜的例子,展现在读者面前。 我特别喜欢作者在解释经文中的一些象征性语言时,所展现出的深邃的洞察力,仿佛能够透过文字,看到古人所描绘的那个精神世界。

评分

初次翻阅《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校笺,就被其沉甸甸的份量和细致入微的校勘所吸引。作为一个对道家经典怀有深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苦于市面上各种版本的解读参差不齐,甚至有时会因原文晦涩而望而却步。这部《校笺》的出现,无疑为我这样的爱好者打开了一扇更为清晰、通透的窗户。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繁体字的原文,旁边辅以密密麻麻的注释和校订说明,这本身就极具视觉冲击力。 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堆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耐心地为我们指引着迷宫般的经文。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异文和疑难字词时的严谨态度。书中多次提到不同版本间的细微差异,并详细考证了可能的原因,这种溯本追源的精神,对于理解经典的演变和流传至关重要。 读着读着,我仿佛置身于古代文人墨客的案头,与他们一同品读、辨析。那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单纯阅读未经校勘的原典所无法比拟的。

评分

《太上洞玄灵宝空洞灵章经》校笺,这本书的 title 就足以吸引人,而翻开它,更是让你感受到一种学术的厚重感和人文的温度。 作为一名对道教文化,尤其是早期道教经典有一定了解的爱好者,我一直在期待这样一本能够兼顾学术严谨性和普及性的读物。 这本书的“校”的部分,对于研究者来说是宝贵的资源,它细致地梳理了版本的流变,辨析了字词的异同,为我们提供了可靠的文本依据。 而对于普通读者而言,这部分内容也并非枯燥无味,反而能让我们体会到古籍研究的艰辛与不易,以及先贤们对文字的尊重与传承。 “笺”的部分,更是让我惊喜连连。 作者的注释,语言流畅,逻辑清晰,并且善于将复杂的道教理论,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他并没有回避经典中的神秘主义色彩,而是尝试去解释其背后的哲学思考和精神追求。 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释一些涉及修炼的段落时,所展现出的审慎态度,既不夸大其词,也不妄加揣测。 这种严谨而不失温度的解读,让我感到这本书是值得信赖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