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教授近年勤于走访各地演讲,不断倡导大量阅读的重要性,阅读需要练习,不可能凭空学会。本书延续他对基础人文教育的重视和关怀。
「阅读应该是不受任何的限制,是随兴自在地看自己想看的书。小朋友的阅读不够,国文和作文就不好,连带的数学也一定不好,因为抓不到文章的主旨,也看不懂题目。普通常识不可能都来自于课本,一定要大量的阅读才有助于提升能力。」──李家同
本书源自李家同教授近年不断走访各地的演讲,讲题即为:「大量阅读的重要性」,延续他对奠定基础人文教育的重视,以及对弱势儿童与城乡教育差距的关怀。大量阅读的反面就是精读,这是中国人过去重要的想法,也就是读圣贤书、为考试而读,但这会造成大量阅读习惯的难以养成,并因此缺乏来自外界的大量文化刺激,普通常识将会严重不足,视野受限。在学习和思考成长上,就会出现侷限和障碍,孩子们无论学习任何课程,不只是国文,连数学和理化等科目都会出现困难。
基础教育必须倚靠阅读来奠定,「不能阅读」和所谓的文盲不同,这是指读了一本书或一篇文章,却弄不清楚里面在说什么,这就是缺乏阅读能力。我们的教育,过于咬文嚼字的专注细节,这已和阅读本身无关,会让孩子失去阅读的兴趣,也会阻碍对整篇文章或整本书的理解。对阅读的认知错误,让孩子只想追求标准答案,扼杀了不同观点和想像力。基础根基没有做好,更会往上延伸到高等教育,以及整体社会和国家竞争力,不可不慎重看待。
本书特色
为什么要大量阅读?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大量阅读可培养哪些能力?要选择哪些读物?
基础得靠阅读来奠定,大量阅读,是基础教育的起点。
大量阅读,可训练四点语文能力:
◆很快看懂文章,并抓到重点
◆正确且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合乎逻辑,不自相矛盾
◆内容不落俗套,有独到的见解
李教授虽然担任过三所大学校长,但他所关心的教育问题不仅止于高等教育而已,他非常注重孩子从小的基础教育,因为这除了是奠定国家未来竞争力的基本核心,也是整个社会问题的产生根源之一。贫富差距的社会结构,让孩子在缺乏指导、缺乏阅读的情况下,与比较优异或有较多社会资源的其他孩子之间,差距越来越大,更连带影响到其他的功课,也越来越失去自信,边缘化的结果,会让孩子的处境越来越艰难,就产生了更多社会上的问题。因此他成立了博幼基金会,目的就是辅导这些弱势孩子的功课,让他们能跟上学校的课业,也有更多机会去弭平阶层的差距。阅读就是基础教育最原始的起点,没有阅读也无法提升其他能力,因此他不断勤于走访各地演讲,倡导大量阅读的重要性。
作者简介
李家同
民国28年生,台大电机系学士,美国加州大学柏克莱校区电机博士。历任静宜大学校长,暨南大学校长。97年退休后,担任清华大学、暨南国际大学、静宜大学的荣誉教授,以及总统府无给职资政。
研究领域为符号逻辑、演算法设计分析、生物计算、生物资讯等。曾获得许多奖项的肯定,包括国科会连续五届杰出研究奖、教育部工科部学术奖,也是美国电机电子学会荣誉会员。
李教授信仰天主教,在大学求学期间,就常去台北监狱与新店军人监狱当义工,目前仍为新竹德兰中心的义工,教孩子数学与英文。由于他长期关怀弱势团体,文章带有人道主义色彩,并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着有《让高墙倒下吧》、《陌生人》、《幕永不落下》、《钟声又再响起》、《一切从基本做起》、《李伯伯最爱的40本书》等畅销书籍。
代序:两个不同的孩子
引言
第一章 为什么我们需要大量阅读
什么是「不会阅读」?
普通常识不可能全部来自课本
普通常识不足的例子
第二章 为什么有些孩子的学习能力有问题?
最基础的学习能力障碍:文化刺激太少
阅读不足,学习任何课程都有困难
1. 国文不好,数学等其他科目也一定会不好
2. 阅读不够,抓不到文章的主旨
3. 阅读不够,作文一定会不好
4. 阅读不够,无法表达自己的想法
5. 阅读不够,文章常会主旨不明
第三章 语文能力的训练与重要性
网路文章的影响
大量阅读,可训练四点语文能力
1. 很快看懂文章,并且抓到文章的重点
2. 正确且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 文章要合乎逻辑,不自相矛盾
4. 文章内容要不落俗套,有独到的见解
不拘泥的解读文章:「作者已死」的概念
第四章 我们应该选择哪些读物?
经典名着
优质的论述文章
法官判决文和侦探小说
知识性的文章
国际新闻
一般性的教科书文章
第五章 个人最喜爱的四本书
克莉丝蒂《一个都不留》
高汀《苍蝇王》
梅维尔《白鲸记》
远藤周作《深河》
值得一看的科幻小说
其他推荐书单
第六章 缩短城乡阅读的差距
对弱势孩童的亲身观察
所有的孩子都爱看故事
国际新闻和电影:培养孩子的人文素养
学校图书经费不足的现象与落差
培养孩子阅读的方法
结语:虎头蛇尾的故事和商业性的强势作为
代序──两个不同的孩子
李家同
假设我们有两个不同的孩子,一个非常喜欢看课外书,而且都是看很有深度的书,另外一位却丝毫没有看课外书的习惯,这两个孩子会变得怎么样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完全没有阅读习惯的孩子,会缺乏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说,随便给他一篇文章看,他会有看没有懂,也就是说,他可能抓不到文章的重点。因此我们可以想像这位不常阅读的孩子可能功课会不太好,并非他不用功,实在是他用功了半天,也可能因为抓不到重点而没有能将学问吸收进去。
这位同学很可能数学老是考不好,是他的逻辑思考不好吗?也许他的逻辑思考是没有问题的,但是他极有可能搞不懂数学题目,也可能因为阅读不够,看了太长的题目就心生恐惧。除此之外,他还一定要在国中时接触到自然课程,但对他来说,热传导、原子量、幅射等等的叙述全是天书,连看都看不下去,根本谈不上懂这些玩意儿了。
功课不好,已经是相当严重的事,又因为阅读不够,孩子一定缺乏普通常识,现在各级的考试,题目都越来越灵活,我们的这位同学又要吃大亏了。有一次,考题里面提到巴黎暴动,他从不看报,看报也不会看国际新闻,如何答得出来?缺乏普通常识,也使他一辈子无法和很多人交谈,因为别人讲的东西他听都没有听过,如果别人提到巴勒斯坦问题,他不知道巴勒斯坦有什么问题,说不定他搞不清楚巴勒斯坦和巴基斯坦有何差别,他大概知道美国在阿富汗打仗,但他搞不清楚为什么美国要在阿富汗作战,至于美国的对手是谁,他更加不明白了。
即使他的专业知识不错,他也不太可能在职场上爬上去,因为他简直很难和陌生人闲谈,如果他在一家电脑公司工作,他的上司要派人去欧洲谈一笔大宗的生意,他虽然可以回答所有专业的问题,他仍未被派去,因为他对欧洲一无所知也。
缺乏普通常识的另一个结果是他对法律毫无常识,我并非说我们该钻法律的漏洞,而是说我们该知道自己的权利。不可否认的,我们都有点怕警察、怕政府,总认为他们代表国家,是有权威的,但是政府的权利是有限的,他们不能随意滥用公权力。只是我们的孩子如果普通常识不够,他就无法知道这一点。也就是说,他虽然拥有法律赋予他的权利,他却不知道他有这种权利。
因为书看得不够多,这位孩子的表达能力也不好,有时他的确将事情解决了,却无法说明问题之所在,也无法说明他究竟是如何解决这问题的。有的时候,他也会向上司做简报,他可能没有将最重要的观点表达出来,他的上司因此不能听懂,即使他听懂了,也不觉得他的想法有多重要。在这种情况下,他多么的吃亏。
反观那位常常看课外书的孩子,他比较会抓到文章的重点,所以看任何一篇或任何一段教科书的内容,不仅能看得懂,也能知道文章的重点,他不一定非常聪明,但功课不会太差。
因为他书看得多,他的普通常识也就会比较好,如果考试题目和时事相关,他也比较不怕。并且因为他的普通常识丰富,他可以和各种人交谈,当他的上司要派人去和外国大公司接触的时候,他永远是人选之一,也因为他有比较宽广的国际观,他知道如何打开国际市场。
阅读多,口才当然比较好,做简报的时候,他会把他的想法,以精确、正确且清晰地的方式讲出来,上司可以听得懂,因此可以欣赏他的优点。
阅读多,普通常识丰富,做决定的时候会比较理智而冷静,因为很多书里都会提到历史上曾出现过的错误决定,他很少会上当。他还有足够的法律常识,因此能充分地保护自己。
比较这两个孩子,我们实在该鼓励全国性的大量阅读了。我们有很多孩子表现得不够理想,不一定是因为他不够努力、不够用功,而是因为他们根本看不懂教科书。我们的观光做得不好,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而是因为我们官员的国际观不够,以致无法吸引外国人来我们国家观光。我们有些很好的农产品,始终无法打开市场,这是因为我们农民的普通常识不足,对于如何推销,毫无概念。
糟糕的是,不阅读的往往是属于弱势团体的孩子,这也造成了我国教育程度上的差距。如果我们不设法让弱势的孩子大量阅读,我们的教育差距不可能因此缩小。
在这本书里,我提出了一个奇怪的想法,我们应该给学生唸一些一般认为是枯燥无味、毫无文学气味的文章,比方说,要让他们唸有关热传导的文章,因为孩子们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毕竟都必须要读懂这一类的书。我承认这是非常奇怪的建议,而且我知道有很多孩子很排斥读这类文章,有些孩子在排斥之下根本就不看这类教科书,那么这些孩子的功课怎么可能会好呢?我担心的是:没有国文老师听得进我这种想法,但我已下定决心要推广这个想法。
坦白讲,我拿到《大量阅读的重要性(2版)》的时候,心情是有些复杂的。一方面,我对“大量阅读”这个概念本身就充满向往,觉得这是一种值得追求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我又有些怀疑,这种“大量”是不是会带来一种负担,一种压力,让阅读本身变得不那么纯粹。然而,在我翻开这本书,并逐步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我的疑虑逐渐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豁然开朗的喜悦。这本书没有给我任何具体的阅读书目,也没有给我任何“必须读完多少本”的指标,它更多的是在传递一种“理念”和“方法”。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大量阅读”并非是一种盲目的堆砌,而是一种有目的、有策略的知识摄取和消化过程。它教会了我如何去构建一个更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如何在高密度的信息输入中,找到那些真正有价值的“节点”,并将它们有机地连接起来。我过去也读了不少书,但总感觉知识点像是散落的珍珠,无法串联成有价值的项链。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我脑海中绘制了一张精密的“知识地图”,让我看到了如何通过“大量阅读”,让这些珍珠闪耀出应有的光芒,甚至能够吸引更多的珍珠自动聚集。它让我对自己的阅读目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如何实现这些目标有了更有效的路径。
评分老实说,刚开始拿到《大量阅读的重要性(2版)》的时候,我抱着一种观望的态度。毕竟“大量阅读”这个概念听起来有些遥不可及,像是一句口号,容易流于空泛。我脑海中浮现的是那种堆积如山的藏书,以及日夜不停的啃书场景,这听起来既励志又让人望而生畏。然而,随着我深入阅读,我发现这本书并非是要鼓吹一种苦行僧式的阅读方式,它更多的是在探讨一种“心法”。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大量阅读”并非是机械的、数字的堆砌,而是一种更有策略、更有效率的“输入”过程。书里的一些论述,让我对自己过去那种“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阅读方式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在那些对我来说意义不大的读物上,或者即使读了,也没有真正内化吸收,导致知识点零散,记忆模糊。这本书提供了一种视角,让我能够更清晰地辨别哪些阅读是真正有价值的,哪些只是“噪音”。它没有直接给出书单,但它教会了我如何去“选择”,如何去“筛选”,如何去构建一个属于自己的、动态调整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在当下信息爆炸的时代,学会如何从海量的信息中提取精华,如何辨别真伪,如何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成有意义的整体,这才是“大量阅读”的核心价值所在。我感觉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我迷茫的阅读旅途中,指明了一条更清晰、更光明的道路。
评分自从我读完《大量阅读的重要性(2版)》,我的阅读习惯和心态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此之前,我总觉得阅读是一种“功利性”的行为,是为了解决某个具体问题,或者获取某种具体信息。即使我也会读一些“闲书”,但内心深处总觉得自己是不是在“浪费时间”。这本书却让我看到了“大量阅读”背后更深层次的价值。它不是强调短期的收益,而是着眼于长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它让我明白,当我们不断地将自己暴露在海量的信息洪流中,我们的认知边界就会被不断拓宽,我们的思维模式就会被不断重塑。就像长时间浸泡在某种语言环境中,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掌握这种语言一样,长时间地沉浸在各种各样的思想和知识中,我们自然而然地就会形成更深刻的洞察力,更敏锐的判断力。这本书的论述让我觉得,阅读不应该是一种负担,而应该是一种“滋养”,一种“成长”。它并不是要求我们成为一个“读书机器”,而是引导我们成为一个能够从阅读中不断汲取养分,不断进化升级的“学习者”。我感觉,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重新认识了阅读的“力量”,一种可以改变个体命运,甚至影响时代进程的宏大力量。
评分我对《大量阅读的重要性(2版)》这本书的体验,可以说是一种“颠覆”。在此之前,我对阅读的理解,停留在“获取信息”和“增长知识”的初级阶段。我以为只要读的书多了,自然就会变得博学,变得有见识。然而,这本书却让我意识到,阅读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它让我开始思考,阅读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如何塑造我们的世界观,甚至是如何改变我们对“自我”的认知。书中的一些案例和理论,让我对“量变引起质变”有了全新的理解。我过去总觉得,要达到某种“质”的飞跃,需要大量的刻意练习和精雕细琢,但这本书却告诉我,在信息输入层面,“量”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潜能。它并不排斥深度阅读,但它强调的是,如果没有足够的“量”作为基础,那些“深度”可能也只是在小范围内徘徊,难以形成真正的洞察力。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很吸引我,它不像那种枯燥的学术论文,而是充满了思考的张力,让人读起来既有启发性,又不失趣味性。它不是直接灌输观点,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引导读者自己去发现那些隐藏在“大量阅读”背后的奥秘。我感觉它就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阅读更深层次的认知,让我看到了阅读作为一种生命体验的无限可能。
评分这本书,我拿到手上的时候,坦白说,它的装帧就给我一种沉甸甸的厚实感,不是那种轻飘飘的普及读物,而是那种需要坐下来,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的“大部头”。我本身是一个对知识有强烈渴求的人,但总觉得自己的知识体系像是个拼凑起来的七零八落的拼图,缺了许多关键的板块。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阅读的方式比较随意,想到什么看什么,也尝试过很多不同的领域,但总是在浅尝辄止中感到焦虑。直到我翻开这《大量阅读的重要性(2版)》,才猛然意识到,原来我一直在“阅读”,但可能一直在“低效地阅读”。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启示,就是建立了一种更宏观、更有体系的阅读认知。它没有直接告诉我“读什么”,而是引导我去思考“为什么读”和“如何读”,这才是更根本的问题。我以前总觉得,多读书总没错,但到底“多”到什么程度,“量”的积累到什么程度才能产生质的飞跃,我一直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这本书用一种近乎“哲学”的维度,探讨了阅读作为一种人类学习和认知能力的基石,是如何通过海量的信息输入,潜移默化地重塑我们的思维模式,拓展我们的视野边界。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阅读习惯,是不是过于碎片化,过于被动,缺乏主动的思考和连接。这本书就像一个宏大的理论框架,在我脑海中勾勒出了一个理想的阅读图景,让我看到了一个更有深度、更有层次的自我成长的可能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