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阅读,人类有了过去。
因为阅读,人类看见未来。
因为阅读,人类开始了解彼此。
任何人——老的、少的,在世和不在世的——都得承认它的重要性。在古埃及的官员看来,它是「水上的驳船」。在四千年后奈及利亚好学的学生而言,则是「昏暗深井中的一道光芒」。对我们大部分人来说,它永远都是文明的声音本身……它就是阅读。
今天白领劳工花在阅读上的时间,多过饮食、打扮、旅游、社交或是一般的运动和娱乐——也就是说,花掉每个工作天的五至八个钟头。(多到只有睡眠可以相提并论。)至于电脑跟网路呢?这两者都是阅读的革新。
不过,阅读却是比工作或网路更加丰富。读物之于心智,就好比音乐之于精神。读物可以令人着迷、培养能力、丰富生活、提出挑战。我们看着白纸或萤幕上的小黑字,而这些文字就足以令我们感动流泪,打开生活的眼界和体会,提点我们安排自己的人生,以及跟万物形成联系。
世上再没有比这个更大的惊奇了。
本书特色
本书讲述了阅读的活动、使用的人员及其社会环境,以及在石片、骨头、树皮、墙壁、碑碣、泥版、书卷、册子、图书、萤幕和电子纸张上的种种表现。内容虽然侧重在西方阅读的历史,却也勾勒了它在中国、韩国、日本、美洲和印度的演进。作者希望大家透过这么一部历史,不仅能对阅读在过去和现在的情形有所了解,更能明白它在将来所能带给世界的启发和力量。
虽然阅读和书写是携手并进的,但它其实是书写的对立面——两者即便在脑内也有不同的活动部位。书写是技巧,阅读是能力。文字原本是制作出来的,后来还在机缘凑巧的情况下得到採用;阅读则会连同人类对书面语潜在性能的深入了解而不断演进。文字史显示了一连串的借用和修正,阅读史则呈现了社会渐次成熟的各个阶段。文字是表现于外,阅读乃铭感于内。文字有公开性,阅读具私密性。文字是明白限定的,阅读则是开放结局的。文字冰冻了当下。阅读则行之久远。
作者简介
史帝芬.罗杰.费雪(Steven Roger Fischer)
奥克兰大学玻里尼西亚语言暨文学研究所所长。
近年着作有:《文字的历史》、《语言的历史》、《语言简史》、《太平洋岛屿史》、《世界末端的岛屿--复活节岛风起云涌的历史》等书。
译者简介
李中文
学历:辅仁大学德文硕士
译作:《亚历山大大帝》、《海盗》、《浪漫主义》、《穆斯林发现欧洲》、《当我再次想起天主》、《何谓哲学问题》、《爱因斯坦在柏林》和《无效的医疗》等
第一章 不朽的证物
头一批阅读者
美索不达米亚
埃及
书写语之散播
宗教与阅读
第二章 纸莎草纸的口语
希腊人
犹太人
罗马人
上古末期和基督教初期
第三章 阅读的世界
中国
韩国
日本
美洲
印度
第四章 羊皮纸的视线
中古前期
阿拉伯人和犹太人
默读
中古盛期
学习阅读
经院哲学
阅读用眼镜
方言的挑战
第五章 印刷的页面
印刷和阅读
「再度」充当工具的书籍
「烧掉国内所有档案」
宗教改革和阅读活动
折角和《妥拉》
十七世纪
第六章 「共同的良知」
十八世纪
约翰生:「基础得靠阅读来奠定」
欧陆的表现
十九世纪
出版业
新大陆的阅读
「读遍相关报导!」
「拼命看书」
游历型读者
全球性的影响
二十世纪
第七章 阅读未来
变迁
科技
学习和进步
「第六官能」
阅读的结局
推荐文
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卢建荣
近二十年来,阅读史是当代新史学的重点之作之一,各先进史学王国的名家再此议题上大显身手,各逞巧思,令读者目不暇及,蔚为新史学的重要景观。阅读史名着迟早要被引进中文世界,乃读者翘首以待多时的事。如今博雅书屋引进本书,可说先声夺人,未来书市之荣景可以预知。
现在海崃两岸的史家中,有不少人摩拳擦掌准备投入阅读史、出版史,以及印刷书物史的研究领域,本译作的出版,无疑也会引起两岸史学先驱者的注意。这是博雅书屋编辑部对书的嗅觉灵敏,连带也会带给台湾文化界意想不到的收获。
这本书的标题着实吸引了我,它直接点出了我一直以来对文字和知识传播的好奇核心。我总觉得,我们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文明成就,离不开一代代人对于知识的积累和传承,而书籍无疑是承载这一切最重要的媒介。这本书让我对“阅读”这个行为本身有了更深的思考。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识字和理解,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一种文化符号,一种历史印记。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挖掘阅读行为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时代背景下的具体表现,例如,贵族如何通过阅读来巩固其地位,学者如何利用书籍进行研究,普通民众又是如何通过阅读来拓宽视野。我尤其好奇关于书籍的“命运”——它们是如何被创作、被传播、被珍藏,又或是被遗忘、被焚毁。这种对书籍生命周期的探究,让我看到了历史的变迁和文化的沉浮。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一个藏宝图,指引我去探索那些隐藏在书籍背后的,关于人类智慧、社会变革和文化传承的宏大叙事。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个时代的阅读史,往往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结构、文化氛围乃至政治风向。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便是让我看到了书籍在不同历史时期所扮演的多样角色。它既是统治者宣传思想的工具,也是反抗者呐喊的平台;它既是贵族阶层彰显身份的象征,也是平民百姓窥探世界的窗口。我尤其关注书中对阅读群体变迁的探讨,从精英阶层的专属,到逐渐向更广泛人群的渗透,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和意义。书中对不同时期书籍的禁毁与传播的论述,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识的脆弱与珍贵,以及那些为争取阅读自由而付出的努力。我脑海中不断浮现出各种画面:在中世纪修道院里,僧侣们一丝不苟地抄写经文;在文艺复兴时期,印刷术的出现如何点燃了知识的火焰;又或是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们,如何通过书籍唤醒大众的意识。这本书让我对“阅读”这个行为,有了更宏大、更深刻的理解,它早已超越了简单的文字输入,而是与人类的生存、发展和自我认知紧密相连。
评分我向来认为,阅读不仅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种与历史对话、与思想碰撞的体验。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魔力——“阅读的历史”。它让我思考,我们今天如此轻易就能获得的阅读体验,是如何一步步演变而来的。从最初的口头传颂,到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再到纸张的出现,每一步都凝聚着人类文明的探索和智慧。我尤其希望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文化对于书籍的理解和利用方式,比如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在书籍形态、阅读习惯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背后所反映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我设想,这本书会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穿越古今,去探寻那些承载着人类智慧结晶的书籍,去感受文字的力量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世界。我期待它能让我明白,每一次翻阅,都不仅仅是在读一个故事,更是在与无数前人的思想产生共鸣,在历史的长河中寻找自己的坐标。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是它将阅读史与技术发展巧妙地融合在一起。我一直是个对技术革新带来的社会影响充满好奇的人,而这本书恰好将这种好奇心投射到了书籍这个最古老的媒介上。从造纸术的改良,到活字印刷的诞生,再到后来更为精密的印刷技术,每一次技术的突破,都极大地改变了书籍的生产方式、成本以及传播的效率。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技术革新是如何一步步打破知识垄断,使得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书籍,从而改变了社会的知识结构和思想格局。想象一下,在没有印刷术的时代,一部经典需要花费多少人力和时间去复制?这无疑限制了知识的传播范围。而印刷术的出现,就像打开了一扇门,让思想得以更自由地流动。我对书中可能提及的那些关键性发明和发明家充满了敬意,是他们的智慧和努力,才有了我们今天触手可及的书籍海洋。这种技术与人文的交织,让我对人类的创造力有了更深的敬畏。
评分初次翻开这本书,就被它厚重的质感和扑面而来的历史气息所吸引。我一直对文字与人类文明的演进关系充满好奇,总觉得书本不仅仅是纸张和油墨的堆砌,更是思想的载体,是历史的见证。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份隐秘的求知欲。从最初的甲骨刻符,到竹简、羊皮卷,再到如今触手可及的精装印刷品,每一个阶段的文字载体都承载着那个时代的智慧与风貌。我尤其对古籍的装帧方式和传播途径很感兴趣,想象着那些抄写员在油灯下辛勤劳作的场景,或是学者们在书斋里与古籍为伴的画面,总觉得那是一种沉淀了时光的虔诚。这本书的章节设置,仿佛将我带入了一条时光隧道,让我得以窥见人类文明在文字这个介质上的漫长跋涉,以及每一次革新所带来的思想解放和知识普及。我期待它能带我深入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阅读习惯和书籍形态的独特演变,感受文字力量的生生不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