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三期末劫,道劫并降,四贵五盘皆投生于此时,有者为了搭帮助道,有者欲来证果,有者要来结佛缘,更有的是来考道、乱世的,我们能在此鱼目混珠之际,幸逢明师,指授大道,更当发大心愿,立愿了愿,奋发精进,勤修勤炼,期能真正超脱六道轮回之苦,证得涅槃之乐。
无生老□深怕吾等对真理不明、信道不笃,于不知不觉中又造下无边的罪愆,于是命院长大人──茂田师兄,于戊子孟冬(西元一九四八年冬季的十月)设班讲习,继于十一月十五日冬季大典,赐书名为「真理讲义」。院长大人恭承皇□之旨意,将真理分为七次临坛讲说,每次临坛共有三道问题,院长大人亲自将其答案,引古圣经典或现实事例,逐题剖解;内容详尽、深入浅出,可见院长大人循循善诱、谆谆教诲之精神!此班程中,济公活佛奉命担任校长,院长茂田师兄则身担训育主任之职,七次的课程共有二十一道题目,皆由院长师兄委任几位前贤共同研究起稿出题,及註释、意译、重点、主旨,其余之内文与答案,皆是院长师兄亲自所慈悲解说。
活佛师尊曰:「明理好修道」,欲修大道,首要「明理」,理不明,犹恐沦为盲修瞎炼,一盲引众盲,岂不冤枉?纵观白阳修子,有至诚无为而修办,有为躲劫避难而修办,有为报恩而修办,亦有为人情、功德而修办,此着相修办者,实斑斑可见;因此,修道能恆诚、清静无为的,着实不多,其原因皆在于理不够明透。性理题释曰:「真道逆行,顺行为鬼,逆行成仙。」修行若不懂得收心功夫,任你功高无边大,后学道场无数,所行的亦不过是表面功夫,一但大劫来临时,定力不足的、习性未除的、六根不清净的,尽得遭劫呢!虽然我们很荣幸,得受弥勒祖师的鸿慈大愿庇荫,可以回兜率天继续修炼,但最终还是要靠自力修到圆满,才能真正得到大自在解脱,永证涅槃,故「明理」便为首要功夫。
「天道真理讲义」,共有二十一道问题,每一题都是修行的理念与下手功夫,若能彻底研究明白,并立志实践,有心修道,焉有不能成的!只怕理明得不够透、道行得不够真,遇难思退、忽作忽辍,导致人心起伏、七情六慾不断、执见爱慢未除,如此,怎能修成正果呢?如今,老□慈悯,命院长师兄演说此修行真理,实在是我辈的荣幸,思此,更当精进修行、研明真理,方不负上天的恩典,及院长师兄的苦心。
敝社有鑑于此,诚惶诚恐,将此「真理讲义」原文再做段落之整理,重新分篇名、句逗标点;因全书页数较多,故将其分为上、中、下三册,以方便携带与研读。经重新打字、内文编排与封面设计之后,更有助于阅读,是白阳弟子道义研究班的必修教材本。希望此书的发行,能为上天尽些棉薄之力,亦不辜负院长师兄的慈悲与苦心,是为盼。
◆编者的话∕6
◆《第三回》 借相明理勿执迷∕11
7这个西天之路,与这种作法,为什么从前没听说,而现在才有呢?∕23
8我是一个百善都做的人,还求什么法?修什么道?∕41
9我是一个经书熟读的人,只参考经书就可以了,何必再得什么「性理真传」?∕74
◆《第四回》 末世真修化劫难∕115
10我是一个修行的人,何必再求什么「道」,「道」还不是一样?∕123
11俗云:「末劫残年」到临了!你往哪里躲?∕152
12我一个肉体凡夫,能脱劫难,已满心愿,要说成佛,岂不是妄想?∕184
◆《第五回》 断疑生信法地天∕213
13佛居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少天?住在别的位置,不一样吗?∕226
14圣经云:「天、地、人,是谓三才。」又说:「天人同体」,不知我哪里与天相同?∕247
15信奉天地鬼神,不是迷信吗?这是哄愚夫愚妇的!我一个文书学士也来敬佛,岂不可笑?∕274
坦白说,我是一个对“理论”性很强的东西,向来是敬而远之的。总觉得那种东西太遥远,太抽象,跟我的生活搭不上边。但是,《天道真理讲义教材本(中)》这本书,却以一种非常出乎意料的方式,让我感受到了理论的温度和力量。作者在讲解“天道”的运行规则时,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哲学思辨的层面,而是非常巧妙地将这些宏观的道理,落地到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顺应自然”的智慧。他并没有用空洞的说教,而是举了很多生活中的例子,比如春天万物生发,夏天草木繁盛,秋天果实成熟,冬天万物休养,说明了宇宙万物都有其自身的节奏和规律,我们只有去观察、去理解,并与之和谐相处,才能获得真正的安宁和力量。他甚至将这种智慧延伸到人际关系的处理,比如在团队合作中,认识到每个人的优势和劣势,并根据不同的情况,发挥各自的作用,就像四季的更替一样自然而然。读到这里,我恍然大悟,原来那些深邃的“天道真理”,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就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之中,只是我们常常因为匆忙和浮躁而忽略了它们。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他饱经风霜的智慧,轻轻点醒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些一直都在,却从未被我真正看见的美好和力量。
评分我对《天道真理讲义教材本(中)》这本书的评价,可以用“震撼”二字来形容。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次思想的洗礼。作者在对“真理”的阐释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深度和广度,仿佛拥有洞察宇宙本源的慧眼。我尤其被其中关于“能量的守恒与转化”的论述所吸引。作者将这个物理学上的概念,升华到了一个哲学的高度,阐释了宇宙万物,从物质到精神,都遵循着一种能量的流动和转化法则。他描绘了我们每一次的呼吸、每一次的思考,甚至每一次的情感波动,都伴随着能量的消耗和释放,而这些能量又会以不同的形式,重新回到宇宙的整体之中。这种观点,让我对生命的本质有了全新的理解。我不再仅仅将生命看作是一种短暂的存在,而是将其视为一种宏大的能量循环的一部分,我与整个宇宙,息息相关,共生共存。这种认识,让我感到一种深深的敬畏,也带来了一种莫名的归属感。这本书,仿佛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宇宙深处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隐藏在万物之下的,最为本质的规律。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片广袤的星海之中,而这本书,就是指引我前行的灯塔,让我不再迷失方向,而是充满信心地去探索那无尽的未知。
评分我必须承认,《天道真理讲义教材本(中)》这本书,在我读过的同类型书籍中,绝对是独树一帜的。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独到的视角和严谨的结构。很多时候,当我们谈论“真理”的时候,容易陷入一种形而上的哲学辩论,或者是一种主观意识的流露。但这本书,仿佛是从一个更根本的层面出发,用一种近乎科学的严谨性,来剖析“天道”的运行规律。作者在梳理“真理”的层次和范畴时,展现出了惊人的洞察力。他并非直接给出一个结论,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分析,从最基本的“存在”出发,逐步拓展到“意识”、“规律”,最终触及到“终极意义”。这种逻辑链条非常清晰,让人能够顺着他的思路,一步一步地去理解。我尤其喜欢其中关于“因果链条的无限延展性”的讨论,作者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将每一个微小的行为都比作投入湖面的一颗石子,激起的涟漪会不断扩散,影响到更远的地方,甚至最终改变整个湖面的格局。这种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深刻揭示,让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选择,有了更审慎的态度。而且,作为一本“教材本”,它在章节的安排上,也非常有条理。每一章的内容都前后呼应,相互支撑,仿佛是在构建一座宏伟的知识殿堂,而读者就是被邀请进去,一层一层进行探索的访客。读这本书,就像在进行一次严谨的逻辑推理,又像是在解开一道精妙的数学难题,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乐趣。
评分在我看来,《天道真理讲义教材本(中)》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叙事”与“个体关怀”的完美结合。很多时候,探讨“天道”这类主题的书籍,要么过于追求宇宙的终极奥秘,以至于让人感觉遥不可及,要么就过于关注个体的心理感受,以至于显得琐碎而缺乏深度。但这本书,却以一种令人惊叹的平衡感,将两者融为一体。作者在阐述“天道”的普遍性规律时,并没有忘记每一个个体在这宏大体系中的位置。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个体价值的实现”的章节,作者并没有鼓吹一种“泯灭自我”的解脱,而是强调在遵循“天道”的原则下,如何去发现和发挥个体的独特潜能。他用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比喻,将宇宙比作一个巨大的交响乐团,而每个人就是一个乐器,虽然乐器不同,音色各异,但在指挥的带领下,都能演奏出和谐的乐章。这种观点,让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鼓舞。它告诉我,不必因为自己的渺小而自卑,也不必因为自己的独特而孤立。只要我们找到了自己在“天道”中的位置,并尽力去演奏好自己的角色,就能在这个宏大的宇宙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价值和意义。这本书,不仅让我对宇宙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对自己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它让我看到了自己的可能性,并激励我去勇敢地追求属于自己的“天道”。
评分这套《天道真理讲义教材本(中)》,我拿到手的时候,其实是抱着一种探索未知的心态。毕竟“天道真理”这几个字,本身就带着一股玄妙又厚重的气息,很难不让人好奇它究竟会揭示些什么。我之前也接触过一些涉及哲学、宗教、甚至一些形而上学的书籍,但总觉得它们要么过于抽象,要么流于表面,总少了那么点触及核心的深刻。而这本《天道真理讲义教材本(中)》,从它的命名就能感受到一种试图系统性、条理性地阐述某种普适性真理的意图,这让我眼前一亮。我尤其关注它“教材本”的定位,这意味着它不仅仅是作者个人的感悟,更可能包含着一种教学、传承的思路,有结构、有逻辑,甚至可能有练习、思考题之类的设计,这对于我这种想要系统学习、深入理解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而且,“中”这个字,也暗示了它可能是整个系列的一部分,这更加勾起了我的探索欲,我迫切想知道它承接了什么,又将引向何方。我翻开目录,看到里面有几个我从未接触过的概念,比如“本源之息”、“无形之形”等等,这些词汇本身就充满了想象空间,我开始想象作者会如何去解释它们,是用比喻、是用水墨画般的意境,还是用逻辑严谨的论述?我甚至开始在脑海中构建一个大概的知识框架,期待着这本书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师长,带领我一步步拨开迷雾,看到那隐藏在万物之下的“天道真理”。我对手中的这本书,充满了期待,仿佛握住了一把开启智慧大门的钥匙。
评分我最近一直在思考,究竟是什么构成了我们看待世界的基本框架?当我们读了《天道真理讲义教材本(中)》之后,这种思考变得更加深刻。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在讲述“是什么”,更是在探讨“为什么”。作者仿佛拥有某种“解构”的能力,能够将那些我们习以为常的概念,一一拆解开来,让我们看到它们背后隐藏的更深层次的机制。我尤其为其中关于“意识的边界”的论述所折服。我们通常认为,意识是我们个体独有的,但作者却通过对集体意识、潜意识等概念的探讨,提出了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他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将个体意识比作一滴水,而集体意识则是一片海洋,虽然每一滴水都有其独特性,但它们最终都属于海洋的一部分,并受到海洋规律的影响。这种观点,让我对“自我”的理解产生了颠覆。我开始反思,我所谓的“我”究竟有多么独立,我的思想和行为,又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外部环境和集体意识的影响?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看到了自己思维模式的局限性,也为我提供了更广阔的思考空间。它并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提出问题,引导读者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正是其高明之处。我感觉自己被鼓励着去挑战固有的认知,去拥抱未知,去进行更深层次的自我审视。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看到《天道真理讲义教材本(中)》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有点“劝退”的。感觉上,这类书籍往往晦涩难懂,充满着各种我们普通人难以企及的哲学概念,读起来会非常吃力,甚至会让人产生一种“我根本就不配理解”的挫败感。但是,当我真正拿到这本书,并开始浏览它的内容时,我惊喜地发现,它远比我预想的要“友好”得多。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展现出了极高的技巧。他并没有一味地堆砌华丽的辞藻或者故弄玄虚的术语,而是尽可能地用一种贴近生活,甚至带点故事性的方式来阐述那些宏大的道理。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其中关于“无我之境”的探讨,作者并没有直接抛出“无我”的概念,而是通过描绘一个人在全神贯注地进行某项活动时,比如一个画家沉浸在创作中,一个音乐家忘我地演奏,那种超越了自我意识的专注状态,来引出“无我”的雏形。这种由浅入深,由具象到抽象的讲解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在主动地参与到这个思考过程中。而且,作者在解释一些相对拗口的概念时,经常会穿插一些历史典故、古代哲学家的思想片段,甚至是一些生活中的小插曲,这些都极大地丰富了阅读体验,让原本可能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也更容易让人产生共鸣。我发现自己竟然能够饶有兴致地读下去,并且时不时地停下来,回味作者的文字,甚至在脑海中构思自己的例子来印证书中的观点。这本书,真的让我对“高深”这两个字有了新的认识。
评分我阅读《天道真理讲义教材本(中)》的体验,是一种“抽丝剥茧”式的愉悦。作者在阐述“天道”的复杂概念时,并没有试图一次性灌输给读者,而是非常有耐心地,一步一步地引导我们去理解。他深谙“大道至简”的道理,虽然探讨的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但其文字却异常清晰,逻辑严谨。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道的无为而无不为”的解读。作者并没有将“无为”理解为一种消极的“不作为”,而是阐释为一种顺应事物自身发展规律,不强加干涉的智慧。他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将“无为”比作河流,河流只是静静地流淌,但它却能滋养两岸的生命,冲刷出壮丽的峡谷。这种“不争”而“得”的智慧,让我对如何更好地处理人生的种种困境,有了新的启发。我不再纠结于那些无法改变的事情,而是开始学习如何去“顺流而下”,如何在看似平静的外表下,蕴藏着改变和前进的力量。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引路人,他不会替你奔跑,但他会告诉你前进的方向,让你在迷雾中也能找到那条通往光明的小径。我感觉自己在精神上得到了极大的启发,也获得了更加从容和淡定的力量。
评分在我看来,《天道真理讲义教材本(中)》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它所展现出的那种“颠覆性”的智慧。作者在探讨“真理”的本质时,并没有拘泥于传统的框架,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挑战我们固有的认知。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其中关于“分别心”的剖析。我们习惯于将世界分成“好”与“坏”、“对”与“错”、“我”与“他”等等,然而作者却指出,这些“分别”往往是我们意识的局限所造成的,真正的“天道”运行,是超越这些二元对立的。他用一个非常形象的例子,描绘了一个盲人触摸大象的场景。每个人触摸到的部分都不同,有人摸到象腿,有人摸到象身,有人摸到象尾,他们都认为自己触摸到的就是大象的全部,但实际上,他们只是看到了大象的某个侧面。而“分别心”,就如同那个只摸到象腿的人,认为大象就只有腿那么粗。这种观点,让我对自己过往的很多评判和偏见,产生了深刻的反思。我开始意识到,很多时候,我所谓的“真理”,可能只是我个人视野下的一个片段,而并非事物的全貌。这本书,就像一把尖锐的手术刀,毫不留情地剖析了我们思维的盲点,并鼓励我们去超越个人的局限,去拥抱一个更加广阔和包容的世界。
评分《天道真理讲义教材本(中)》这本书,给我最深的感受是它所带来的那种“哲学的高度”和“人生的温度”。作者在探讨“天道”的普适性规律时,并没有让这些理论显得冰冷而抽象,而是将它们深深地根植于我们 human 的情感和体验之中。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专门探讨了“爱”的本质。作者并没有用空洞的理论去解释爱,而是从“天道”的视角,阐释了爱是如何作为一种连接和疗愈的力量,贯穿于宇宙万物之中。他指出,真正的爱,并非占有和索取,而是给予和成就。这种观点,让我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开始反思,我所认为的“爱”,是否真的符合“天道”的运行规律?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启迪智慧,它让我看到了一个更加宏大和充满爱的宇宙,也让我更加珍视生命中的每一次遇见和每一次付出。我感觉自己被一种温暖的力量所包围,也充满了去爱和被爱的勇气。这本书,就像一位智者,用他深邃的目光,洞察了宇宙的奥秘,也触碰到了我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它让我不再孤单,而是感受到自己与整个宇宙,都紧密相连。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