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健忠譯注的《易蔔生戲劇集》是繁體中文戲劇齣版界的盛事,全套五冊共十五部劇本,完整呈現易蔔生為現代戲劇拓土開疆的創作曆程。
身為現代戲劇的開宗祖師,易蔔生在他長達半個世紀的創作生涯中,有四十年是在摸索如何從浪漫風格破繭而齣,繼之以開發中産階級散文劇的無限潛能,到最後終於孕育齣佛洛伊德心理劇。他在暮氣沉沉的歐洲劇壇發動一人革命的過程,以及他成就戲劇宗師的革命誌業,都可以在這套劇集一覽無遺。
易蔔生的戲劇美學落實在他對於愛情倫理、婚姻倫理與社會倫理的關懷,他對於兩性關係前瞻視野,以及他視舞颱寫實為展現人生視野與心靈景象的媒介。他的人性洞察力可以和莎士比亞相提並論,運用社會大眾日常的語言,呈現其精闢的觀點於讀者與觀眾熟悉的社會情境。
《海洋女兒》從仲夏愛情喜劇的類型翻齣新義,以美人魚影射女主角艾梨妲,寫她嫁到內陸卻迷戀海洋,因此引爆婚姻危機。本劇探討流傳甚廣而洋溢浪漫情懷的童話故事可能具備的現代意義,與《羅斯莫莊園》並列為易蔔生戲劇最富北歐特色的作品,殉情見證真愛與破鏡終歸重圓各有韆鞦。
《海妲.蓋柏樂》描寫具有強烈控製慾的女主角被禁錮在女性的身體和道德的框框之內,樂於享受眾星拱月的虛榮,卻無法體會人際關係應該建立在真心誠意的基礎上,對於感情不敢選擇也不願承擔責任,終因精神空虛又無法麵對真實的自我而舉槍自殺,是易蔔生刻劃女性心理最富挑戰性的作品之一。
《營造師傅》的標題暗示事業有成的男人,即中産階級社會的「英雄」。那位英雄圓瞭自己的營建大夢,卻在女主角步步進逼之下,被迫登高遠眺自己走過的來時路,終於在孤獨憶往麵對赤裸裸的自我時盡情釋放潛意識的願景,在實踐諾言的瞬間以悲劇結束自己的一生。那場悲劇讓我們看到易蔔生全集最後四部作品共同的關懷。
本書特色
1.譯者纍積二十餘年翻譯西洋文學經典的經驗,繼莎士比亞和希臘悲劇之後,以十年的時間完成這一套劇集的翻譯,為中文世界提供迄今最接近易蔔生精神的版本:以詩人的心態、纔情和洞識從事劇本創作。
2.使用當代中産階級的語言,揭發中産階級的茍安心態,呈現個體心靈尋求解放的可能,使劇本在深度、廣度與趣味同時具備足以頡頏小說的藝術價值和可讀性。
3.提供中譯本所見最周全、最適切的注釋,一來有助於讀者跨越時間、地理與文化的鴻溝,二來有助於讀者欣賞易蔔生經營寫實主義、開發象徵主義、探討潛意識心理的戲劇美學。
作者簡介
易蔔生(Henrik Ibsen, 1828-1906)
挪威詩人及劇作傢,擅長以逼真的手法呈現當代的問題,使中産階級寫實主義成為現代劇場美學的標竿。
易蔔生早期的作品充滿浪漫主義色彩,《愛情喜劇》及《勃朗德》這兩部詩劇可以看到浪漫題材如何展現現實的關懷。散文劇在《青年同盟》初試啼聲之後,從《社會棟樑》到《全民公敵》全麵批判中産階級虛僞與自私自利的心態。易蔔生開創寫實戲劇的路綫,卻又突破寫實主義的框限,從《野鴨》到《海妲.蓋柏樂》可以看到他如何積極開發象徵主義的戲劇潛能。晚期的作品轉而探討潛意識的衝動,從《營造師傅》到《復甦》無異於宣告佛洛伊德心理劇的誕生。
易蔔生的劇作是現代戲劇的羅馬,現代戲劇所有的道路都是以他為起點或終點,故被冠以「現代戲劇之父」的稱號。
譯者簡介
呂健忠
矢誌翻譯西洋經典,盼能藉此推廣經典閱讀。已齣版重要譯作包括《馬剋白:逐行注釋新譯本》、《利西翠妲》、《新編西洋文學概論》、《近代西洋文學》、《英國文學史略》、《變形記》、《情慾幽林:西洋上古情慾文學選集》、《情慾花園:西洋中古時代與文藝復興情慾文選》、《丘比德與賽姬︰女性心靈的發展》、《奧瑞斯泰亞:逐行注釋全譯本》、馬基維利《論李維羅馬史》與《君主論》、奧維德《變形記》、《索福剋裏斯全集I:伊底帕斯三部麯》、《索福剋裏斯全集II:特洛伊四部麯》等。
易蔔生戲劇年錶
附錄:易蔔生專屬網站
現代戲劇的羅馬:易蔔生小論
發動一人革命的戲劇宗師
成就戲劇宗師的革命誌業(五之四)
劇本
海洋女兒The Lady from the Sea(1888)
海妲.蓋柏樂.Hedda Gabler(1890)
營造師傅The Master Builder(1892)
讀完《海洋女兒》,我腦海中不斷浮現的是那種“迴歸”的渴望,但同時又對這種渴望的真實性充滿瞭疑問。劇中的人物,他們是否真的找到瞭他們所嚮往的“海洋”?還是說,那隻是他們內心深處對於某種純粹、自由狀態的一種理想化投射?易蔔生對“迴傢”這個概念的處理,讓我感到非常復雜。這不僅僅是地理位置的移動,更是心靈的歸宿。然而,當他們試圖迴歸時,卻發現過去的已經不再,現實的環境也早已改變。這種“物是人非”的傷感,以及在變化中尋找自我認同的艱難,是這部劇作最令人動容的部分。我一直在思考,在現代社會,我們又何嘗不是在不斷地尋找著自己的“海洋”,而這種尋找,往往充滿瞭迷茫和不確定。
评分縱觀這本《易蔔生戲劇集》第四冊,無論是《海洋女兒》中對情感糾葛的細膩描繪,還是《海妲·蓋柏勒》中對獨立女性內心世界的深刻剖析,亦或是《營造師傅》中對人類創造力與野心背後復雜性的探討,都展現瞭易蔔生作為一位偉大劇作傢的非凡洞察力。他的作品,雖然創作於不同的時代,但其中所探討的人性主題,卻具有跨越時空的普遍意義。每一次閱讀,都像是一次與易蔔生思想的深度對話,讓我對生活、對人性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扇通往人類內心世界的窗口,每一次翻開,都能從中汲取到新的智慧和感悟。
评分《營造師傅》這部作品,在我閱讀過程中,給我帶來的震撼是層層遞進的。從最初對“營造”這個概念的理解,到逐漸深入到索爾尼斯內心的孤獨與瘋狂,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宏偉而又令人不安的戲劇空間。易蔔生對人物心理的描繪,尤其是索爾尼斯那種將自己視為上帝般的存在,卻又時刻被內心的恐懼和不安所糾纏的狀態,刻畫得入木三分。他渴望創造齣超越一切的傑作,但這種極緻的野心,卻讓他走嚮瞭毀滅的邊緣。劇中對“梯子”和“高處”的反復提及,不僅僅是物理空間上的象徵,更是對人類不斷嚮上攀登、挑戰極限的隱喻。但易蔔生也同時警示我們,過度的傲慢和對自身能力的過度自信,最終可能會導緻粉身碎骨的悲劇。
评分仔細研讀《海洋女兒》,我越發覺得易蔔生對情感的描繪是如此的細膩入微,如同絲綢般的觸感,又帶著刺骨的鋒利。劇中的人物,他們的對話看似平淡,卻處處流露齣內心的矛盾與掙紮。尤其是那些關於“迴歸”與“留守”的抉擇,充滿瞭哲學意味。他們是否真的能夠擺脫過去的羈絆,擁抱新的生活?或者,所謂的“迴歸”隻是在現實的泥沼中,對過去一種不切實際的懷念?我喜歡易蔔生在處理情感衝突時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他並不需要激烈的言辭來渲染,而隻是通過人物細微的反應,眼神的交匯,以及那些未曾說齣口的話語,就將人物內心的波濤展現得淋灕盡緻。這種深沉的洞察力,讓我覺得他不僅僅是在寫故事,更是在解剖靈魂。
评分《營造師傅》這個名字,起初讓我以為會是一部關於建築和技藝的劇目,但易蔔生的作品總是善於將錶象之下隱藏的深刻寓意挖掘齣來。事實也證明瞭這一點,這部劇作所探討的,遠不止於房屋的建造,它更是關於理想與現實的碰撞,關於創造與毀滅的辯證關係。當讀到索爾尼斯這個角色時,我仿佛看到瞭一個被自己纔華和野心所吞噬的巨人。他的“營造”不僅僅是物質的構建,更是精神的攀登,是對生命極限的挑戰。然而,這種極緻的追求,也必然伴隨著巨大的風險和孤獨。易蔔生在這裏對人性中光明與陰暗兩麵的刻畫,以及對個人在追求宏大目標時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壓力,都讓我深思。劇中的一些場景,那種宏偉的構想與最終的悲劇性結局之間的巨大反差,直擊人心,讓人不禁感嘆,在人類的創造力背後,往往也潛藏著難以言說的脆弱。
评分終於捧讀到瞭易蔔生戲劇集第四冊,這封麵設計就充滿瞭古典的韻味,燙金的標題在深邃的背景下閃耀,仿佛預示著其中蘊藏的深刻情感與人性探索。我一直對易蔔生的作品心懷敬意,他的劇作不僅僅是故事的堆砌,更是對時代脈搏的精準捕捉,對個體內心世界的細緻解剖。這次的《海洋女兒》、《海妲·蓋柏樂》以及《營造師傅》這三部作品,在我看來,如同三顆璀璨的寶石,各自閃耀著獨特的光芒,又共同構成瞭易蔔生戲劇藝術的宏偉畫捲。 《海洋女兒》這個名字本身就帶有一種神秘和浪漫的色彩,讓人不禁聯想到大海深邃的藍色、奔騰的浪潮以及隱藏在水麵之下的無數秘密。我常常想象,在易蔔生的筆下,海洋是否不僅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種象徵,代錶著自由、未知,抑或是某種無法擺脫的宿命?這部劇作的篇幅雖然不大,但其所承載的情感張力卻足以令人屏息。當讀到劇中的人物在現實的藩籬與內心的渴望之間掙紮時,我仿佛看到瞭自己的影子,看到瞭許多人在麵對社會規則、傢庭責任以及個人夢想時所産生的矛盾與痛苦。那些看似平靜的對話背後,往往湧動著暗流,那些不經意的眼神交流,可能就包含瞭萬語韆言。易蔔生處理人物關係的方式總是那麼細膩而真實,他不會刻意去製造戲劇性的衝突,而是讓情感的萌芽與發展自然而然地發生,最終在恰當的時機爆發,留下令人迴味無窮的餘韻。
评分《營造師傅》這部作品,給我帶來的思考是關於“建造”與“破壞”的辯證統一。索爾尼斯想要建造最高的塔,但他同時也摧毀瞭許多東西,包括自己的傢庭,甚至是他人的人生。易蔔生在這裏並沒有簡單地將他描繪成一個反派,而是揭示瞭人類創造力背後所隱藏的黑暗麵。那種對“更高”的執念,對“完美”的追求,往往會讓人忽略瞭身邊的幸福,甚至走嚮自我毀滅。我反復迴味劇中的一些象徵性場景,比如那高聳入雲的塔樓,它既代錶著人類的雄心壯誌,也預示著潛在的危險。易蔔生似乎在提醒我們,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我們是否也需要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審視自己的動機,以及我們所付齣的代價。
评分《海妲·蓋柏勒》這個劇名,光是念齣來就有一種撲麵而來的力量感。海妲,這個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絲驕傲和叛逆。我一直對易蔔生筆下的女性角色非常著迷,她們往往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弱者,而是擁有著復雜內心和獨立意誌的個體。海妲·蓋柏勒無疑是其中最令人難忘的形象之一。她生活在一個看似體麵的環境中,卻被內心的焦灼和對庸俗生活的厭惡所摺磨。她的驕傲,她的野心,她對“美”和“自由”的近乎偏執的追求,都讓她在那個時代的社會規範中顯得格格不入。讀到她與周圍人物的互動,尤其是她對丈夫、對那些仰慕她的人的態度,我能感受到一種深深的壓抑感。易蔔生對這種壓抑的描繪是如此真實,以至於我常常會為海妲感到心痛,但同時又不得不承認,她身上那種掙脫束縛、追求極緻的勇氣,即便走錯瞭方嚮,也依然具有某種令人敬畏的光輝。
评分《海妲·蓋柏勒》中,海妲對“美”的理解,以及她對“自由”的追求,雖然方式極端,但卻觸及瞭一個普遍存在的命題。她不願被平庸的生活所束縛,不願成為他人眼中的“傢庭主婦”。她的“自由”更多的是一種精神上的解脫,一種擺脫束縛、追求極緻的衝動。然而,這種衝動,在缺乏有效的引導和齣口時,就如同脫繮的野馬,最終隻會帶來毀滅。我尤其喜歡易蔔生對海妲與莉娜·埃格的對比,一個被社會規範所睏,一個卻在內心深處尋求著一種超越性的解脫,盡管這種解脫最終走嚮瞭黑暗。海妲身上的那種矛盾性,那種對生活既渴望又厭惡的復雜情感,是她身上最令人著迷,也最令人感到惋惜的特質。
评分《海妲·蓋柏勒》中的海妲,她身上那種對生活現狀的強烈不滿,以及對某種“更高層次”的追求,在現代社會依然有著強烈的共鳴。她渴望成為那個被仰望、被膜拜的存在,但又不願意為之付齣實際的努力,或者說,她不屑於付齣。這種矛盾,讓她在虛榮與現實之間不斷搖擺,最終走嚮瞭毀滅。我反復閱讀她與丈夫喬根·特斯曼之間的互動,那種愛與被愛、理解與不被理解的隔閡,讓我感到窒息。特斯曼的愛是如此的卑微和小心翼翼,而海妲的迴應卻是如此的冷漠和嘲諷。易蔔生通過這種對比,深刻地揭示瞭婚姻關係中的疏離與孤獨,以及個體在追求精神契閤時所麵臨的睏境。海妲的悲劇,與其說是個人的悲劇,不如說是那個時代,甚至是我們這個時代,許多女性在傳統與現代交織中,內心迷失的縮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