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健忠译注的《易卜生戏剧集》是繁体中文戏剧出版界的盛事,全套五册共十五部剧本,完整呈现易卜生为现代戏剧拓土开疆的创作历程。
身为现代戏剧的开宗祖师,易卜生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有四十年是在摸索如何从浪漫风格破茧而出,继之以开发中产阶级散文剧的无限潜能,到最后终于孕育出佛洛伊德心理剧。他在暮气沉沉的欧洲剧坛发动一人革命的过程,以及他成就戏剧宗师的革命志业,都可以在这套剧集一览无遗。
易卜生的戏剧美学落实在他对于爱情伦理、婚姻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关怀,他对于两性关系前瞻视野,以及他视舞台写实为展现人生视野与心灵景象的媒介。他的人性洞察力可以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运用社会大众日常的语言,呈现其精辟的观点于读者与观众熟悉的社会情境。
《海洋女儿》从仲夏爱情喜剧的类型翻出新义,以美人鱼影射女主角艾梨妲,写她嫁到内陆却迷恋海洋,因此引爆婚姻危机。本剧探讨流传甚广而洋溢浪漫情怀的童话故事可能具备的现代意义,与《罗斯莫庄园》并列为易卜生戏剧最富北欧特色的作品,殉情见证真爱与破镜终归重圆各有千秋。
《海妲.盖柏乐》描写具有强烈控制慾的女主角被禁锢在女性的身体和道德的框框之内,乐于享受众星拱月的虚荣,却无法体会人际关系应该建立在真心诚意的基础上,对于感情不敢选择也不愿承担责任,终因精神空虚又无法面对真实的自我而举枪自杀,是易卜生刻划女性心理最富挑战性的作品之一。
《营造师傅》的标题暗示事业有成的男人,即中产阶级社会的「英雄」。那位英雄圆了自己的营建大梦,却在女主角步步进逼之下,被迫登高远眺自己走过的来时路,终于在孤独忆往面对赤裸裸的自我时尽情释放潜意识的愿景,在实践诺言的瞬间以悲剧结束自己的一生。那场悲剧让我们看到易卜生全集最后四部作品共同的关怀。
本书特色
1.译者累积二十余年翻译西洋文学经典的经验,继莎士比亚和希腊悲剧之后,以十年的时间完成这一套剧集的翻译,为中文世界提供迄今最接近易卜生精神的版本:以诗人的心态、才情和洞识从事剧本创作。
2.使用当代中产阶级的语言,揭发中产阶级的茍安心态,呈现个体心灵寻求解放的可能,使剧本在深度、广度与趣味同时具备足以颉颃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可读性。
3.提供中译本所见最周全、最适切的注释,一来有助于读者跨越时间、地理与文化的鸿沟,二来有助于读者欣赏易卜生经营写实主义、开发象征主义、探讨潜意识心理的戏剧美学。
作者简介
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
挪威诗人及剧作家,擅长以逼真的手法呈现当代的问题,使中产阶级写实主义成为现代剧场美学的标竿。
易卜生早期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爱情喜剧》及《勃朗德》这两部诗剧可以看到浪漫题材如何展现现实的关怀。散文剧在《青年同盟》初试啼声之后,从《社会栋樑》到《全民公敌》全面批判中产阶级虚伪与自私自利的心态。易卜生开创写实戏剧的路线,却又突破写实主义的框限,从《野鸭》到《海妲.盖柏乐》可以看到他如何积极开发象征主义的戏剧潜能。晚期的作品转而探讨潜意识的冲动,从《营造师傅》到《复甦》无异于宣告佛洛伊德心理剧的诞生。
易卜生的剧作是现代戏剧的罗马,现代戏剧所有的道路都是以他为起点或终点,故被冠以「现代戏剧之父」的称号。
译者简介
吕健忠
矢志翻译西洋经典,盼能借此推广经典阅读。已出版重要译作包括《马克白:逐行注释新译本》、《利西翠妲》、《新编西洋文学概论》、《近代西洋文学》、《英国文学史略》、《变形记》、《情慾幽林:西洋上古情慾文学选集》、《情慾花园:西洋中古时代与文艺复兴情慾文选》、《丘比德与赛姬︰女性心灵的发展》、《奥瑞斯泰亚:逐行注释全译本》、马基维利《论李维罗马史》与《君主论》、奥维德《变形记》、《索福克里斯全集I:伊底帕斯三部曲》、《索福克里斯全集II:特洛伊四部曲》等。
易卜生戏剧年表
附录:易卜生专属网站
现代戏剧的罗马:易卜生小论
发动一人革命的戏剧宗师
成就戏剧宗师的革命志业(五之四)
剧本
海洋女儿The Lady from the Sea(1888)
海妲.盖柏乐.Hedda Gabler(1890)
营造师傅The Master Builder(1892)
仔细研读《海洋女儿》,我越发觉得易卜生对情感的描绘是如此的细腻入微,如同丝绸般的触感,又带着刺骨的锋利。剧中的人物,他们的对话看似平淡,却处处流露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尤其是那些关于“回归”与“留守”的抉择,充满了哲学意味。他们是否真的能够摆脱过去的羁绊,拥抱新的生活?或者,所谓的“回归”只是在现实的泥沼中,对过去一种不切实际的怀念?我喜欢易卜生在处理情感冲突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并不需要激烈的言辞来渲染,而只是通过人物细微的反应,眼神的交汇,以及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语,就将人物内心的波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深沉的洞察力,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在写故事,更是在解剖灵魂。
评分《营造师傅》这部作品,在我阅读过程中,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层层递进的。从最初对“营造”这个概念的理解,到逐渐深入到索尔尼斯内心的孤独与疯狂,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伟而又令人不安的戏剧空间。易卜生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尤其是索尔尼斯那种将自己视为上帝般的存在,却又时刻被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所纠缠的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他渴望创造出超越一切的杰作,但这种极致的野心,却让他走向了毁灭的边缘。剧中对“梯子”和“高处”的反复提及,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象征,更是对人类不断向上攀登、挑战极限的隐喻。但易卜生也同时警示我们,过度的傲慢和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最终可能会导致粉身碎骨的悲剧。
评分终于捧读到了易卜生戏剧集第四册,这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古典的韵味,烫金的标题在深邃的背景下闪耀,仿佛预示着其中蕴藏的深刻情感与人性探索。我一直对易卜生的作品心怀敬意,他的剧作不仅仅是故事的堆砌,更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捕捉,对个体内心世界的细致解剖。这次的《海洋女儿》、《海妲·盖柏乐》以及《营造师傅》这三部作品,在我看来,如同三颗璀璨的宝石,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又共同构成了易卜生戏剧艺术的宏伟画卷。 《海洋女儿》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和浪漫的色彩,让人不禁联想到大海深邃的蓝色、奔腾的浪潮以及隐藏在水面之下的无数秘密。我常常想象,在易卜生的笔下,海洋是否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自由、未知,抑或是某种无法摆脱的宿命?这部剧作的篇幅虽然不大,但其所承载的情感张力却足以令人屏息。当读到剧中的人物在现实的藩篱与内心的渴望之间挣扎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许多人在面对社会规则、家庭责任以及个人梦想时所产生的矛盾与痛苦。那些看似平静的对话背后,往往涌动着暗流,那些不经意的眼神交流,可能就包含了万语千言。易卜生处理人物关系的方式总是那么细腻而真实,他不会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让情感的萌芽与发展自然而然地发生,最终在恰当的时机爆发,留下令人回味无穷的余韵。
评分读完《海洋女儿》,我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那种“回归”的渴望,但同时又对这种渴望的真实性充满了疑问。剧中的人物,他们是否真的找到了他们所向往的“海洋”?还是说,那只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某种纯粹、自由状态的一种理想化投射?易卜生对“回家”这个概念的处理,让我感到非常复杂。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移动,更是心灵的归宿。然而,当他们试图回归时,却发现过去的已经不再,现实的环境也早已改变。这种“物是人非”的伤感,以及在变化中寻找自我认同的艰难,是这部剧作最令人动容的部分。我一直在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又何尝不是在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海洋”,而这种寻找,往往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
评分《海妲·盖柏勒》这个剧名,光是念出来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力量感。海妲,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丝骄傲和叛逆。我一直对易卜生笔下的女性角色非常着迷,她们往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者,而是拥有着复杂内心和独立意志的个体。海妲·盖柏勒无疑是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形象之一。她生活在一个看似体面的环境中,却被内心的焦灼和对庸俗生活的厌恶所折磨。她的骄傲,她的野心,她对“美”和“自由”的近乎偏执的追求,都让她在那个时代的社会规范中显得格格不入。读到她与周围人物的互动,尤其是她对丈夫、对那些仰慕她的人的态度,我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压抑感。易卜生对这种压抑的描绘是如此真实,以至于我常常会为海妲感到心痛,但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她身上那种挣脱束缚、追求极致的勇气,即便走错了方向,也依然具有某种令人敬畏的光辉。
评分《营造师傅》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思考是关于“建造”与“破坏”的辩证统一。索尔尼斯想要建造最高的塔,但他同时也摧毁了许多东西,包括自己的家庭,甚至是他人的人生。易卜生在这里并没有简单地将他描绘成一个反派,而是揭示了人类创造力背后所隐藏的黑暗面。那种对“更高”的执念,对“完美”的追求,往往会让人忽略了身边的幸福,甚至走向自我毁灭。我反复回味剧中的一些象征性场景,比如那高耸入云的塔楼,它既代表着人类的雄心壮志,也预示着潜在的危险。易卜生似乎在提醒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是否也需要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审视自己的动机,以及我们所付出的代价。
评分《海妲·盖柏勒》中,海妲对“美”的理解,以及她对“自由”的追求,虽然方式极端,但却触及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命题。她不愿被平庸的生活所束缚,不愿成为他人眼中的“家庭主妇”。她的“自由”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一种摆脱束缚、追求极致的冲动。然而,这种冲动,在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出口时,就如同脱缰的野马,最终只会带来毁灭。我尤其喜欢易卜生对海妲与莉娜·埃格的对比,一个被社会规范所困,一个却在内心深处寻求着一种超越性的解脱,尽管这种解脱最终走向了黑暗。海妲身上的那种矛盾性,那种对生活既渴望又厌恶的复杂情感,是她身上最令人着迷,也最令人感到惋惜的特质。
评分《海妲·盖柏勒》中的海妲,她身上那种对生活现状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某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强烈的共鸣。她渴望成为那个被仰望、被膜拜的存在,但又不愿意为之付出实际的努力,或者说,她不屑于付出。这种矛盾,让她在虚荣与现实之间不断摇摆,最终走向了毁灭。我反复阅读她与丈夫乔根·特斯曼之间的互动,那种爱与被爱、理解与不被理解的隔阂,让我感到窒息。特斯曼的爱是如此的卑微和小心翼翼,而海妲的回应却是如此的冷漠和嘲讽。易卜生通过这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婚姻关系中的疏离与孤独,以及个体在追求精神契合时所面临的困境。海妲的悲剧,与其说是个人的悲剧,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甚至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内心迷失的缩影。
评分《营造师傅》这个名字,起初让我以为会是一部关于建筑和技艺的剧目,但易卜生的作品总是善于将表象之下隐藏的深刻寓意挖掘出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这部剧作所探讨的,远不止于房屋的建造,它更是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关于创造与毁灭的辩证关系。当读到索尔尼斯这个角色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被自己才华和野心所吞噬的巨人。他的“营造”不仅仅是物质的构建,更是精神的攀登,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然而,这种极致的追求,也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孤独。易卜生在这里对人性中光明与阴暗两面的刻画,以及对个人在追求宏大目标时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都让我深思。剧中的一些场景,那种宏伟的构想与最终的悲剧性结局之间的巨大反差,直击人心,让人不禁感叹,在人类的创造力背后,往往也潜藏着难以言说的脆弱。
评分纵观这本《易卜生戏剧集》第四册,无论是《海洋女儿》中对情感纠葛的细腻描绘,还是《海妲·盖柏勒》中对独立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亦或是《营造师傅》中对人类创造力与野心背后复杂性的探讨,都展现了易卜生作为一位伟大剧作家的非凡洞察力。他的作品,虽然创作于不同的时代,但其中所探讨的人性主题,却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意义。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易卜生思想的深度对话,让我对生活、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人类内心世界的窗口,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智慧和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