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卜生戏剧集 第四册:《海洋女儿》/《海妲.盖柏乐》/《营造师傅》

易卜生戏剧集 第四册:《海洋女儿》/《海妲.盖柏乐》/《营造师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Ibsen
图书标签:
  • 易卜生
  • 戏剧
  • 挪威文学
  • 海洋女儿
  • 海妲·盖柏乐
  • 营造师傅
  • 经典文学
  • 戏剧集
  • 文学名著
  • 外国文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吕健忠译注的《易卜生戏剧集》是繁体中文戏剧出版界的盛事,全套五册共十五部剧本,完整呈现易卜生为现代戏剧拓土开疆的创作历程。

  身为现代戏剧的开宗祖师,易卜生在他长达半个世纪的创作生涯中,有四十年是在摸索如何从浪漫风格破茧而出,继之以开发中产阶级散文剧的无限潜能,到最后终于孕育出佛洛伊德心理剧。他在暮气沉沉的欧洲剧坛发动一人革命的过程,以及他成就戏剧宗师的革命志业,都可以在这套剧集一览无遗。

  易卜生的戏剧美学落实在他对于爱情伦理、婚姻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关怀,他对于两性关系前瞻视野,以及他视舞台写实为展现人生视野与心灵景象的媒介。他的人性洞察力可以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运用社会大众日常的语言,呈现其精辟的观点于读者与观众熟悉的社会情境。

  《海洋女儿》从仲夏爱情喜剧的类型翻出新义,以美人鱼影射女主角艾梨妲,写她嫁到内陆却迷恋海洋,因此引爆婚姻危机。本剧探讨流传甚广而洋溢浪漫情怀的童话故事可能具备的现代意义,与《罗斯莫庄园》并列为易卜生戏剧最富北欧特色的作品,殉情见证真爱与破镜终归重圆各有千秋。 

  《海妲.盖柏乐》描写具有强烈控制慾的女主角被禁锢在女性的身体和道德的框框之内,乐于享受众星拱月的虚荣,却无法体会人际关系应该建立在真心诚意的基础上,对于感情不敢选择也不愿承担责任,终因精神空虚又无法面对真实的自我而举枪自杀,是易卜生刻划女性心理最富挑战性的作品之一。

  《营造师傅》的标题暗示事业有成的男人,即中产阶级社会的「英雄」。那位英雄圆了自己的营建大梦,却在女主角步步进逼之下,被迫登高远眺自己走过的来时路,终于在孤独忆往面对赤裸裸的自我时尽情释放潜意识的愿景,在实践诺言的瞬间以悲剧结束自己的一生。那场悲剧让我们看到易卜生全集最后四部作品共同的关怀。

本书特色

  1.译者累积二十余年翻译西洋文学经典的经验,继莎士比亚和希腊悲剧之后,以十年的时间完成这一套剧集的翻译,为中文世界提供迄今最接近易卜生精神的版本:以诗人的心态、才情和洞识从事剧本创作。

  2.使用当代中产阶级的语言,揭发中产阶级的茍安心态,呈现个体心灵寻求解放的可能,使剧本在深度、广度与趣味同时具备足以颉颃小说的艺术价值和可读性。

  3.提供中译本所见最周全、最适切的注释,一来有助于读者跨越时间、地理与文化的鸿沟,二来有助于读者欣赏易卜生经营写实主义、开发象征主义、探讨潜意识心理的戏剧美学。

作者简介

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

  挪威诗人及剧作家,擅长以逼真的手法呈现当代的问题,使中产阶级写实主义成为现代剧场美学的标竿。

  易卜生早期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爱情喜剧》及《勃朗德》这两部诗剧可以看到浪漫题材如何展现现实的关怀。散文剧在《青年同盟》初试啼声之后,从《社会栋樑》到《全民公敌》全面批判中产阶级虚伪与自私自利的心态。易卜生开创写实戏剧的路线,却又突破写实主义的框限,从《野鸭》到《海妲.盖柏乐》可以看到他如何积极开发象征主义的戏剧潜能。晚期的作品转而探讨潜意识的冲动,从《营造师傅》到《复甦》无异于宣告佛洛伊德心理剧的诞生。

  易卜生的剧作是现代戏剧的罗马,现代戏剧所有的道路都是以他为起点或终点,故被冠以「现代戏剧之父」的称号。

译者简介

吕健忠

  矢志翻译西洋经典,盼能借此推广经典阅读。已出版重要译作包括《马克白:逐行注释新译本》、《利西翠妲》、《新编西洋文学概论》、《近代西洋文学》、《英国文学史略》、《变形记》、《情慾幽林:西洋上古情慾文学选集》、《情慾花园:西洋中古时代与文艺复兴情慾文选》、《丘比德与赛姬︰女性心灵的发展》、《奥瑞斯泰亚:逐行注释全译本》、马基维利《论李维罗马史》与《君主论》、奥维德《变形记》、《索福克里斯全集I:伊底帕斯三部曲》、《索福克里斯全集II:特洛伊四部曲》等。

易卜生戏剧集(第一、二、三、五、六卷及后续卷册)图书简介 献给对人类灵魂深处探索充满热忱的读者 本丛书旨在全面呈现挪威剧坛巨匠亨利克·易卜生(Henrik Ibsen, 1828-1906)的伟大遗产。作为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易卜生以其犀利、深刻、不妥协的笔触,剖析了十九世纪末欧洲社会中产阶级的虚伪、僵化的道德观念,以及个体在重压下的挣扎与觉醒。本系列剧作集(不含第四册《海洋女儿》/《海妲.盖柏乐》/《营造师傅》)将带领读者深入探究他其他几部里程碑式的作品,体验一场场思想与情感的震撼洗礼。 --- 易卜生戏剧集(第一卷):社会病理的解剖刀 收录剧目:《勃兰德》(Brand, 1866) 《勃兰德》是一部宏大的、具有史诗气质的诗剧,它标志着易卜生创作生涯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展现了他对理想主义和绝对精神自由的执着追求。 故事围绕着一位极端的理想主义牧师勃兰德展开。他坚信“只有意志才能拯救世界”,拒绝任何形式的妥协、平庸与世故。勃兰德的信仰是纯粹的,却也是冷酷无情的。他要求自己、要求他人,甚至要求爱人完全服从其至高无上的“天职”。 剧作的核心冲突在于:当绝对的理想主义遭遇人性的复杂与尘世的温情时,会产生何种毁灭性的后果?勃兰德为了坚守其信仰,不惜以近乎残忍的方式驱逐了所有试图靠近他的人——包括他日渐衰弱的母亲,以及他深爱的妻子阿尔维德。阿尔维德,一个热爱生命、渴望家庭温暖的女性,最终因无法承受勃兰德精神上的苛求而枯萎死去。 《勃兰德》是易卜生对“选择”与“责任”的深刻拷问。勃兰德最终成为了一位孤独的殉道者,他以彻底的自我牺牲来证明自己的“真实性”,但这种真实性是以牺牲所有世俗幸福为代价的。本剧探讨了“为真理而牺牲”的界限,以及绝对的道德纯洁是否可能在现实世界中存活。它不仅仅是一部宗教剧,更是对十九世纪社会中弥漫着的虚伪和解的强力批判。 --- 易卜生戏剧集(第二卷):家庭观念的颠覆者 收录剧目:《玩偶之家》(Et dukkehjem, 1879) 《玩偶之家》是易卜生最广为人知、最具革命性的作品之一,它如同投入宁静湖面的一块巨石,激起了关于婚姻、女性地位和个人独立的巨大波澜。 诺拉·赫尔墨,一个看似幸福的中产阶级家庭主妇,是丈夫托伐德眼中的“小鸟”、“小松鼠”,一个被宠爱、被保护的“玩偶”。然而,诺拉为了拯救濒临破产的丈夫的生命,曾在多年前秘密伪造签名借贷。如今,当秘密即将曝光,家庭的体面面临威胁时,托伐德的反应暴露了他自私的本性——他关心的并非诺拉的牺牲精神,而是自己名誉的扫地。 剧作的高潮在于诺拉的觉醒。她意识到自己一生都被视为一个需要被呵护的附属品,从未被视作一个拥有独立思想和道德责任的成年人。她痛苦地认识到,她的家庭不过是一个“玩偶之家”,她扮演着“玩偶妻子”,而丈夫扮演着“玩偶丈夫”。 “砰”的一声关门声成为了戏剧史上著名的注脚。诺拉毅然决然地离家出走,去探索自我,去寻找“她是谁”,去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而不是依附于他人地位的影子。本剧对传统家庭结构、婚姻契约的道德基础提出了颠覆性的质疑,对女性的解放思潮产生了深远影响。 --- 易卜生戏剧集(第三卷):进步与僵化的冲突 收录剧目:《人民公敌》(En folkefiende, 1882) 《人民公敌》是易卜生对社会惰性、多数人暴政和实用主义精神的猛烈抨击。剧作背景设定在一个依赖温泉疗养地为生的挪威小镇。 主人公史托克曼医生是一位富有远见和科学精神的理想主义者。他通过细致的化验发现,小镇引以为傲的温泉水受到了严重污染,这不仅会损害游客健康,更会摧毁小镇的经济基础。他满怀热情地将科学事实公之于众,期望能够得到镇民和政府的支持,进行昂贵但必要的整修工程。 然而,情况急转直下。小镇市长(史托克曼的哥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为了维护短期经济利益和既得声誉,开始散布谣言,指控史托克曼夸大其词,甚至患有精神错乱。很快,这位试图拯救小镇的“人民公敌”,被视作是阻碍镇上繁荣的罪魁祸首。 易卜生通过这场冲突展现了现代社会中“真理”的脆弱性。当真理与多数人的利益或舒适区相悖时,多数人会毫不犹豫地将真理的宣讲者打入冷宫。史托克曼最终被剥夺了医生的所有权利,并被社会孤立。然而,在被完全放逐的边缘,他反而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和力量。他得出结论:一个人最强大的时候,就是他最孤独的时候,因为“少数人也可以是多数人”。本剧是对自由思想和科学精神受到庸俗政治势力围剿的深刻预警。 --- 易卜生戏剧集(第五卷):病态的过去对现在的影响 收录剧目:《幽灵》(Gengangere, 1881) 《幽灵》是易卜生作品中最阴郁、最令人不安的一部,它直面了社会禁忌——性病、堕胎、谎言和遗传的诅咒。剧作名称本身就寓意着那些被掩盖的、不被承认的“幽灵”——即过去的错误和罪孽——如何回来纠缠和摧毁现在的生活。 故事围绕着海伦·阿灵顿太太展开。她是一位虔诚的遗孀,经营着一座为纪念她已故的丈夫而设立的慈善之家。她终生都在维护丈夫“完美”的形象,并试图按照社会期望塑造自己的女儿奥斯瓦尔德和家庭教师梅尔斯太太。 然而,真相如毒液般在暗中积聚。人们发现,海伦的丈夫并非如她宣称的那般道德高尚,他是一个纵欲过度的酒鬼。更可怕的是,这种腐败并非只停留在精神层面,而是以梅毒的形式,通过遗传的方式传递给了他们的儿子奥斯瓦尔德。 奥斯瓦尔德聪明、敏感,他梦想着投身于艺术的创作,却发现自己的身体和心智正被一种无法摆脱的“幽灵”侵蚀。剧作的高潮部分,是奥斯瓦尔德向母亲坦白他因病而丧失了未来和希望,并请求母亲施以“仁慈的安乐死”。 《幽灵》打破了所有关于家庭、宗教和性道德的虚伪面纱,揭示了秘密和谎言的毁灭性力量。它质问社会是否应该回避那些令人不适的真相,以及个体是否能真正逃脱其血缘和环境的束缚。本剧的结尾是戏剧史上最为震撼和残酷的片段之一,是对盲目信仰的彻底否定。 --- 易卜生戏剧集(第六卷):梦想与现实的幻灭 收录剧目:《野鸭》(Vildanden, 1884) 《野鸭》是易卜生后期创作中最为复杂、最具象征意义的作品之一,它深入探讨了“生存谎言”(Life-lies)在维持人类心理平衡中的作用。 故事围绕着摄影师格雷格斯和他的家庭展开。格雷格斯沉迷于一种对“真相”的病态追求,他试图揭开一切表象,还原事物的本来面目。他回到童年故居,干预了继父厄尔哈德与前妻吉娜的婚姻,并试图揭露吉娜的女儿海蒂的身世之谜。 然而,这种不加区分的“真理”追求,却引发了灾难。易卜生指出,人类并非总能承受赤裸的现实。在一些特定情境下,温和的、善意的谎言——即“生存谎言”——是维系脆弱的家庭关系、保护敏感心灵的必要屏障。 海蒂,一个被家庭“谎言”保护着、相信自己会飞翔的小女孩,在真相大白后,承受了无法承受的打击。当她得知自己并非被爱,而是被当作一种工具时,她选择了自杀,并以一种近乎献祭的方式,试图重现她深信不疑的“野鸭”传说——那只受伤的野鸭藏匿在阁楼里,被期望能够重新飞翔。 本剧的哲思在于:我们应该追求绝对的、令人痛苦的真相,还是应该尊重并维护那些支撑人们继续生活的“美好幻觉”?易卜生没有提供简单的答案,而是以一种充满同情又极度冷静的笔触,描绘了人类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的悲剧命运。 --- 易卜生全集系列 致力于提供最忠实于原著精神的译本,让当代读者能够清晰地领略这位“现代戏剧之父”如何挑战时代,叩问良知,直视人性深处的幽暗与光芒。阅读本系列,不仅是阅读文学经典,更是一场对自身道德边界和存在意义的深刻对话。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易卜生戏剧年表
附录:易卜生专属网站

现代戏剧的罗马:易卜生小论
发动一人革命的戏剧宗师
成就戏剧宗师的革命志业(五之四)

剧本
海洋女儿The Lady from the Sea(1888)
海妲.盖柏乐.Hedda Gabler(1890)
营造师傅The Master Builder(1892)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现代戏剧的罗马:易卜生小论

1. 发动一人革命的戏剧宗师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革命事件不计其数,但是以一人之力独自完成,而且不需要杀人流血的激情景象就足以除旧佈新,有一个显着的例子,那就是现代戏剧的革命运动。那个人是世界剧坛公认为现代戏剧开山祖师的挪威剧作家易卜生(1828年3月20日生,1906年5月23日卒)。时间:十九世纪的最后二十年。以《玩偶家族》和《复甦》的出版定起迄的那二十年间(1879-99),易卜生使用在当时离开斯堪地那维亚就几乎没有人认识的挪威文出版十二部剧作。主要凭这十二部剧作促成的这场「一人革命」,易卜生奠定了他得以颉颃莎士比亚的历史地位。把美国戏剧跟希腊—罗马—文艺复兴这个欧陆戏剧传统接轨的尤金.欧尼尔(1888-1953)在《啊,荒原!》(1933)剧中,借文艺青年理查之口说易卜生是「莎士比亚以后最伟大的剧作家」,诚非溢美。

正如德国戏剧学家布莱希特在1939年所说的,「易卜生、托尔斯泰、史特林堡、高尔基、契诃夫、霍普曼、萧伯纳、凯泽(Kaiser)和欧尼尔的戏剧是实验戏剧。他们挟其凌云壮志为时代的难题赋予戏剧的形式」(cit. Esslin 72)。易卜生列于这一张以剧本创作为志业的名单之首绝非偶然:他率先打破剧场为社会大众共聚消遣的场所、舞台即表演人员卖弄噱头的地点这样的传统,证明剧本可以不是附属于演员做戏的「戏本子」,而是用来探讨严肃的社会问题与人生困境的文学媒介。易卜生不只是开创现代政治与意识形态剧场的潮流,他的成就使得剧本走出剧院跨进现实社会也依旧生龙活虎,1884年《野鸭》以后的作品甚至让读者可以一卷在手游走剧场内外,进而领略足以颉颃诗的意境与密度,以及小说的深度与趣味。这是盖棺论定的一句话:「易卜生的作品是现代戏剧的罗马,现代戏剧所有的道路都是以他为起点或终点」(Lamm 75)。

只举一事即不难理解易卜生何以雄据现代戏剧宗师的地位。莎士比亚确实伟大,可是在他的全集三十七部剧作中,以当代中产阶级为背景的只有一部《温莎的风流妇人》。反观易卜生,1867年完成生平最后一部诗剧《培尔‧金特》之后,1869年出版的《青年同盟》奠定了他后半生基本的创作模式:以当代中产阶级的生活语言呈现当代中产阶级的现实人生。他对人性的洞察力可以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不同的是,他把这个洞察力应用在读者与观众普遍熟悉的社会情境,使用的是社会大众普遍熟悉的口语。从这个易卜生模式可以看到欧洲现代戏剧的滥觞:不断探索以口语为戏剧媒介的潜能,持续深入检讨人伦的意义与人性的本质,同时反映十九世纪八○与九○年代专注于当代困境的文化议题。因为採用写实的口语和现实的题材发抒个人的洞识,又以剧场为论坛,易卜生就这样成为现代戏剧的奠基人。

不论如何定义「伟大」,莎士比亚和易卜生同样当之无愧,却各擅胜场。莎士比亚活泼奔放的想像和出神入化的文字造诣是展现个人才情的极致,一切经验和阅历对他来说无不是「入脑即化」—进入他的脑海就转化成他自己的创作养分—紧接着下笔成内行可以看门道而外行可以看热闹的戏。反观易卜生的戏剧成就,他以一生的志业证明自己是如假包换的时代之子,把挪威社会一角当作观照人类情境的视窗,困学工笔的创作历程紧紧唿应当时风云诡谲的文化氛围,把欧洲十八和十九两个世纪的文学史浓缩在自己的戏剧全集。大而化之地说,欧洲剧坛之有莎士比亚和易卜生,直如中国诗坛之有李白和杜甫。《易卜生戏剧集》五册共十五部剧本就是要展现这样的易卜生。

用户评价

评分

仔细研读《海洋女儿》,我越发觉得易卜生对情感的描绘是如此的细腻入微,如同丝绸般的触感,又带着刺骨的锋利。剧中的人物,他们的对话看似平淡,却处处流露出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尤其是那些关于“回归”与“留守”的抉择,充满了哲学意味。他们是否真的能够摆脱过去的羁绊,拥抱新的生活?或者,所谓的“回归”只是在现实的泥沼中,对过去一种不切实际的怀念?我喜欢易卜生在处理情感冲突时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他并不需要激烈的言辞来渲染,而只是通过人物细微的反应,眼神的交汇,以及那些未曾说出口的话语,就将人物内心的波涛展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深沉的洞察力,让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在写故事,更是在解剖灵魂。

评分

《营造师傅》这部作品,在我阅读过程中,给我带来的震撼是层层递进的。从最初对“营造”这个概念的理解,到逐渐深入到索尔尼斯内心的孤独与疯狂,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宏伟而又令人不安的戏剧空间。易卜生对人物心理的描绘,尤其是索尔尼斯那种将自己视为上帝般的存在,却又时刻被内心的恐惧和不安所纠缠的状态,刻画得入木三分。他渴望创造出超越一切的杰作,但这种极致的野心,却让他走向了毁灭的边缘。剧中对“梯子”和“高处”的反复提及,不仅仅是物理空间上的象征,更是对人类不断向上攀登、挑战极限的隐喻。但易卜生也同时警示我们,过度的傲慢和对自身能力的过度自信,最终可能会导致粉身碎骨的悲剧。

评分

终于捧读到了易卜生戏剧集第四册,这封面设计就充满了古典的韵味,烫金的标题在深邃的背景下闪耀,仿佛预示着其中蕴藏的深刻情感与人性探索。我一直对易卜生的作品心怀敬意,他的剧作不仅仅是故事的堆砌,更是对时代脉搏的精准捕捉,对个体内心世界的细致解剖。这次的《海洋女儿》、《海妲·盖柏乐》以及《营造师傅》这三部作品,在我看来,如同三颗璀璨的宝石,各自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又共同构成了易卜生戏剧艺术的宏伟画卷。 《海洋女儿》这个名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神秘和浪漫的色彩,让人不禁联想到大海深邃的蓝色、奔腾的浪潮以及隐藏在水面之下的无数秘密。我常常想象,在易卜生的笔下,海洋是否不仅仅是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种象征,代表着自由、未知,抑或是某种无法摆脱的宿命?这部剧作的篇幅虽然不大,但其所承载的情感张力却足以令人屏息。当读到剧中的人物在现实的藩篱与内心的渴望之间挣扎时,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看到了许多人在面对社会规则、家庭责任以及个人梦想时所产生的矛盾与痛苦。那些看似平静的对话背后,往往涌动着暗流,那些不经意的眼神交流,可能就包含了万语千言。易卜生处理人物关系的方式总是那么细腻而真实,他不会刻意去制造戏剧性的冲突,而是让情感的萌芽与发展自然而然地发生,最终在恰当的时机爆发,留下令人回味无穷的余韵。

评分

读完《海洋女儿》,我脑海中不断浮现的是那种“回归”的渴望,但同时又对这种渴望的真实性充满了疑问。剧中的人物,他们是否真的找到了他们所向往的“海洋”?还是说,那只是他们内心深处对于某种纯粹、自由状态的一种理想化投射?易卜生对“回家”这个概念的处理,让我感到非常复杂。这不仅仅是地理位置的移动,更是心灵的归宿。然而,当他们试图回归时,却发现过去的已经不再,现实的环境也早已改变。这种“物是人非”的伤感,以及在变化中寻找自我认同的艰难,是这部剧作最令人动容的部分。我一直在思考,在现代社会,我们又何尝不是在不断地寻找着自己的“海洋”,而这种寻找,往往充满了迷茫和不确定。

评分

《海妲·盖柏勒》这个剧名,光是念出来就有一种扑面而来的力量感。海妲,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丝骄傲和叛逆。我一直对易卜生笔下的女性角色非常着迷,她们往往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弱者,而是拥有着复杂内心和独立意志的个体。海妲·盖柏勒无疑是其中最令人难忘的形象之一。她生活在一个看似体面的环境中,却被内心的焦灼和对庸俗生活的厌恶所折磨。她的骄傲,她的野心,她对“美”和“自由”的近乎偏执的追求,都让她在那个时代的社会规范中显得格格不入。读到她与周围人物的互动,尤其是她对丈夫、对那些仰慕她的人的态度,我能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压抑感。易卜生对这种压抑的描绘是如此真实,以至于我常常会为海妲感到心痛,但同时又不得不承认,她身上那种挣脱束缚、追求极致的勇气,即便走错了方向,也依然具有某种令人敬畏的光辉。

评分

《营造师傅》这部作品,给我带来的思考是关于“建造”与“破坏”的辩证统一。索尔尼斯想要建造最高的塔,但他同时也摧毁了许多东西,包括自己的家庭,甚至是他人的人生。易卜生在这里并没有简单地将他描绘成一个反派,而是揭示了人类创造力背后所隐藏的黑暗面。那种对“更高”的执念,对“完美”的追求,往往会让人忽略了身边的幸福,甚至走向自我毁灭。我反复回味剧中的一些象征性场景,比如那高耸入云的塔楼,它既代表着人类的雄心壮志,也预示着潜在的危险。易卜生似乎在提醒我们,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我们是否也需要保持一份敬畏之心,审视自己的动机,以及我们所付出的代价。

评分

《海妲·盖柏勒》中,海妲对“美”的理解,以及她对“自由”的追求,虽然方式极端,但却触及了一个普遍存在的命题。她不愿被平庸的生活所束缚,不愿成为他人眼中的“家庭主妇”。她的“自由”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解脱,一种摆脱束缚、追求极致的冲动。然而,这种冲动,在缺乏有效的引导和出口时,就如同脱缰的野马,最终只会带来毁灭。我尤其喜欢易卜生对海妲与莉娜·埃格的对比,一个被社会规范所困,一个却在内心深处寻求着一种超越性的解脱,尽管这种解脱最终走向了黑暗。海妲身上的那种矛盾性,那种对生活既渴望又厌恶的复杂情感,是她身上最令人着迷,也最令人感到惋惜的特质。

评分

《海妲·盖柏勒》中的海妲,她身上那种对生活现状的强烈不满,以及对某种“更高层次”的追求,在现代社会依然有着强烈的共鸣。她渴望成为那个被仰望、被膜拜的存在,但又不愿意为之付出实际的努力,或者说,她不屑于付出。这种矛盾,让她在虚荣与现实之间不断摇摆,最终走向了毁灭。我反复阅读她与丈夫乔根·特斯曼之间的互动,那种爱与被爱、理解与不被理解的隔阂,让我感到窒息。特斯曼的爱是如此的卑微和小心翼翼,而海妲的回应却是如此的冷漠和嘲讽。易卜生通过这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婚姻关系中的疏离与孤独,以及个体在追求精神契合时所面临的困境。海妲的悲剧,与其说是个人的悲剧,不如说是那个时代,甚至是我们这个时代,许多女性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内心迷失的缩影。

评分

《营造师傅》这个名字,起初让我以为会是一部关于建筑和技艺的剧目,但易卜生的作品总是善于将表象之下隐藏的深刻寓意挖掘出来。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这部剧作所探讨的,远不止于房屋的建造,它更是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关于创造与毁灭的辩证关系。当读到索尔尼斯这个角色时,我仿佛看到了一个被自己才华和野心所吞噬的巨人。他的“营造”不仅仅是物质的构建,更是精神的攀登,是对生命极限的挑战。然而,这种极致的追求,也必然伴随着巨大的风险和孤独。易卜生在这里对人性中光明与阴暗两面的刻画,以及对个人在追求宏大目标时所承受的巨大心理压力,都让我深思。剧中的一些场景,那种宏伟的构想与最终的悲剧性结局之间的巨大反差,直击人心,让人不禁感叹,在人类的创造力背后,往往也潜藏着难以言说的脆弱。

评分

纵观这本《易卜生戏剧集》第四册,无论是《海洋女儿》中对情感纠葛的细腻描绘,还是《海妲·盖柏勒》中对独立女性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亦或是《营造师傅》中对人类创造力与野心背后复杂性的探讨,都展现了易卜生作为一位伟大剧作家的非凡洞察力。他的作品,虽然创作于不同的时代,但其中所探讨的人性主题,却具有跨越时空的普遍意义。每一次阅读,都像是一次与易卜生思想的深度对话,让我对生活、对人性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扇通往人类内心世界的窗口,每一次翻开,都能从中汲取到新的智慧和感悟。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