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员如何体现角色是只可「意会」而不能「言传」的。但史旦尼斯拉夫斯基记录了自己的以及别人的工作经验,勇敢地努力于「言传」。
从这一段追寻表演奇蹟的历程看来,那是一个在话剧初兴但又环境艰苦的年代,一个醉心于戏剧艺术并热情奉献的青年,在史氏表演体系的启蒙与满足中,找到并坚定了他的表演方向及艺术追求。
「史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这本书中是当做「体验」的体系来阐明,它要求有效的、积极的与充满情感与情绪的创作。要求演员不仅是被创造形象的一切行为与情感的表现与表示,应当实际地再现这些适当的情感、情绪与角色的精神动作。史旦尼斯拉夫斯基在本书中,依照各个要素,一步步地探索演员怎样准备这种创作──「体验」,怎样在舞台上达到足以保证在表演过程中有真挚深刻「体验」的创作能力。
本书特色
「史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在这本书中是当做「体验」的体系来阐明,它要求有效的、积极的与充满情感与情绪的创作。要求演员不仅是被创造形象的一切行为与情感的表现与表示,应当实际地再现这些适当的情感、情绪与角色的精神动作。
作者简介
康斯坦丁.史旦尼斯拉夫斯基□□□□□□ □□□□□ □□□□□□□□(1863-1938)
俄国演员,导演,戏剧教育家、理论家。史旦尼斯拉夫斯基与丹钦科联合执导的契诃夫名剧《海鸥》获得轰动性成功,标志着一个新的现实主义戏剧流派的诞生。史旦尼斯拉夫斯基创造了自己独有的的演剧体系,深深影响了其后的一大批戏剧人。他的体系相当庞大,囊括了表演、导演、戏剧教学及方法等方方面面。
译者简介
郑君里(1911-1969)
中国着名电影、戏剧导演,电影、戏剧理论家,着名电影演员。1928年考入南国艺术剧院戏剧科,1932年毕业后加入联华影业公司任演员,演出了《大路》等20多部电影和话剧。1937年后转向导演工作,抗战期间任中国电影制片厂新闻部主任,赴青海湖拍摄了纪录片《民族万岁》。1946年,郑君里任上海崑崙影业公司导演,执导了《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影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郑君里留在上海工作,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乌鸦与麻雀》、《枯木逢春》、《林则徐》、《聂耳》等。
章泯(1906-1975)
中国电影、戏剧导演,教育家。1929年毕业于国立北平大学艺术学院戏剧系。1924年考入北平人艺戏剧校,后又入北平艺术学院戏剧系。1934年起,导演了《娜拉》、《钦差大臣》、《大雷雨》等话剧。相继导演了《结亲》、《静静的嘉陵江》、《冬去春来》等影片。戏剧理论译着及着作主要有:《演员的自我修养》、《表演艺术论》、《导演艺术论》等。曾任中央电影局艺委会主任、北京电影学院院长。
总序 跨世代的奇蹟追寻∕徐亚湘
导读 再次认识史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朱宏章
莫斯科国立文艺出版局序
自序
英译者序
第 一 章 初次检验
第 二 章 演技的艺术观
第 三 章 动作
第 四 章 想像
第 五 章 注意底集中
第 六 章 筋肉松弛
第 七 章 单位与目的
第 八 章 信念与真实感
第 九 章 情绪记忆
第 十 章 交流
第十一章 适应
第十二章 内在的动力
第十三章 不断的线
第十四章 内心的创造状态
第十五章 最高目的
第十六章 下意识的起点
附录
史旦尼斯拉夫斯基在莫斯科艺术剧场的演剧工作年表
术语中英对照表
译后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