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近年发表的戏曲学术论文的选集,主要从女性声音与历史记忆的角度,分析阐释明清戏曲之内涵及其社会与文化意义。「女性编」的五篇论文,有四篇继续作者先前出版的《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主题,进一步挖掘明清女曲家马湘兰、梁孟昭、程琼、王筠如何利用书写或批注「曲」这种边缘、小道、不为人重的文类,自我发声。同时也以汤显祖《紫箫记》里的杜秋娘为例,关注晚明文人如何书写女性声音及其中隐含的「自我反顾性」,亦即借女性角色声口表达对现实人生与情欲不自主处境的思考。
「历史编」的七篇论文,探讨的除了性别还有历史剧的艺术与政治性议题。首二篇涉及明亡的历史如何在清代戏曲的文本与演出中再现。另有三篇论文分别以真实女性娄妃、王翠翘、吴宗爱生平事蹟的重写,来探索清代戏曲中值得重视的「历史记忆与女性角色」的议题。其次还有一篇,主题关涉清代戏曲中「异族角色与华夷关系」的喜剧性呈现,另一篇则由戏曲评点者对其文化身分的历史意义的反思,发掘清代戏曲评点与文人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此「历史编」论及的清代戏曲家有王鑨、叶稚斐、孔尚任、曹寅、唐英、吴震生、董榕、夏秉衡、蒋士铨、周昂、黄燮清;涉及的罕见资料包括清内府演出抄本《铁冠图》、坊刻本《新刻精选南北时尚崑弋雅调》,以及吴震生的《太平乐府》等。附录的两篇小文,其一回溯到元代,讨论南戏与当时平民社会之间交涉互动的紧密关联,其二概述了作者对中国戏曲与女性的看法。
全书强调社会、文化及历史脉络对戏曲研究的重要性,将明清戏曲视为重要的「文化文本」,承载着近代前期的中国的部分「情感历史」。
作者简介
华玮
一九五五年出生,一九九一年获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比较文学博士。
现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教授兼学部主任、崑曲研究推广计画主任。讲授的科目有「汤显祖与『临川四梦』」、「古典戏剧」、「曲选」、「性别、历史与明清戏曲」、「明清妇女文学」、「崑曲之美」等。
之前曾在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哲研究所任研究员兼副所长,在中央大学中文系任合聘教授,并曾受聘至美国柏克莱加州大学、芝加哥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担任访问教授。
学术兴趣以中国古典戏曲、明清文学与妇女文学为主。
撰着、点校或编辑的书籍有《明清妇女之戏曲创作与批评》、《明清妇女戏曲集》,《才子牡丹亭》、《明清戏曲国际研讨会论文集》、《汤显祖与牡丹亭》、《崑曲‧春三二月天──面对世界的崑曲与牡丹亭》,另发表过中英文论文数十篇,其中〈《牡丹》能有多危险?──文本空间、《才子牡丹亭》与情色天然〉获选为《中国崑曲年鉴》2011年度推荐理论研究文章。
2011-2013年执行香港研究资助局之研究计画「清代古典戏曲中的明史再现」。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很有吸引力,淡雅的色彩和古朴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本来就对中国古典戏剧,尤其是明清时期的作品情有独钟,对其中那些鲜活的女性形象更是充满了好奇。收到这本书的时候,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发现它不仅仅是对戏曲文本的简单梳理,更是试图通过这些文本,去挖掘那些在历史长河中可能被忽视的女性声音。它提出的“历史记忆”这个概念,让我眼前一亮,思考在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情感世界、社会地位,是如何通过戏剧这个载体被记录、被传承、被解读的。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那些由女性扮演的女性角色,她们是如何在男权至上的社会中,通过表演展现出复杂而多层次的自我。是象征性的反抗?是无奈的顺从?还是在有限的空间里,努力争取一丝生存的尊严?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隐藏在作者对大量戏曲文本细致入微的分析之中。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我穿越时空,去倾听那些曾经被压抑、被遗忘的女性的低语,去理解她们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喜怒哀乐,去感受她们在历史洪流中留下的独特印记。这种通过文学作品来重构历史的尝试,总是让我觉得充满力量和启发。
评分当我看到《明清戏曲中的女性声音与历史记忆》这本书的标题时,我就知道我必须读一读。我一直对中国古代戏曲,特别是明清时期的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常常被其中跌宕起伏的情节和鲜活的人物所吸引。然而,我总觉得,在阅读这些作品时,我更多的是从一个旁观者的角度去理解,而这本书的选题,则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维度——“女性声音”和“历史记忆”。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从看似由男性主导的戏曲文本中,挖掘出那些属于女性的、真实的、多元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否反映了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地位?她们的愿望、她们的困境、她们的反抗,又是如何通过戏曲得以呈现的?而“历史记忆”的概念,更是让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非凡。它似乎在暗示,这些戏曲中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文学的虚构,更是承载着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体验和历史印记。我期待本书能够引领我,穿越历史的迷雾,去倾听那些曾经在戏曲舞台上闪耀过的女性的诉说,去理解她们的生命故事,去感受她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独特而深刻的痕迹。
评分我收到《明清戏曲中的女性声音与历史记忆》这本书时,内心是充满了期待的。我本身就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戏曲有着深厚感情的读者,而“女性声音”与“历史记忆”这两个词的结合,更是让我看到了一个非常独特的研究视角。一直以来,在很多历史叙事和文学评论中,女性的声音似乎总是被置于一个相对边缘的位置,她们的经历和情感,常常被简化或过滤。而戏曲,作为明清时期最为大众化的艺术形式,是否在无形中保留了更多来自女性的声音?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从大量的戏曲文本中,挖掘出这些被淹没的声音。是女性角色的台词、她们的命运轨迹、还是她们在剧中的人际关系?而“历史记忆”这个概念,又将这些女性声音与更广阔的历史图景联系起来,这让我觉得本书的意义非凡。它可能不仅仅是关于戏曲的分析,更是一种通过文学来重构历史,尤其是重构女性历史的尝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到明清时期的社会文化肌理中,去倾听那些曾经鲜活的女性的心声,去理解她们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种种,去感受她们如何通过戏曲这个载体,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历史印记。
评分收到这本《明清戏曲中的女性声音与历史记忆》,我怀着一种近乎朝圣的心情。我对明清戏曲的兴趣,更多地源于那些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和荡气回肠的悲欢离合,而这本书将视角聚焦在“女性声音”上,这让我感到眼前豁然开朗。我一直觉得,在传统的历史叙事中,女性的声音往往是被消音的,她们的经历和感受常常被简化或忽略。然而,戏曲,作为那个时代最普及的大众艺术形式之一,是否无意中为女性保留了更多的表达空间?本书的标题直接点出了这一点,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希望作者能够深入挖掘那些在戏曲中出现的各种女性形象,不仅仅是大家闺秀、小家碧玉,也包括那些风尘女子、甚至是底层女性,去分析她们的语言、她们的行为、她们的命运,是如何折射出当时的社会现实和女性的生存困境。更重要的是,本书提出的“历史记忆”这一概念,让我思考,这些戏曲中的女性形象,是否构成了我们理解明清时期女性历史的一个重要维度?她们是被动的承载者,还是有意识的叙述者?作者会不会通过对不同剧目、不同作者、不同地域的戏曲作品进行比较分析,来揭示女性声音的多元性和复杂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书中对这些问题的精彩论述,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审视明清时期的历史与文化。
评分刚翻开《明清戏曲中的女性声音与历史记忆》,书名就给我一种强烈的共鸣。我一直认为,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于女性的描写,虽然数量不少,但往往受限于时代的局限性和创作者的视角,能够真正触及女性内心深处的声音,却显得尤为珍贵。明清戏曲,作为那个时代最生动、最接地气的文学艺术形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宝贵的机会。它不像官方史书那样冰冷刻板,也不像文人笔记那样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而是以一种更具象、更富有情感的方式,将社会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人物呈现在我们面前。本书聚焦于“女性声音”,让我看到了作者对女性在历史和社会舞台上主动或被动的发声的关注。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从海量的戏曲文本中,辨识并梳理出这些女性的声音?这些声音是否涵盖了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境遇的女性?它们又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文化观念相碰撞的?而“历史记忆”这个概念,则将这些声音与更宏大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这让我觉得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停留在文学鉴赏层面,更具有重要的史学意义。我渴望通过本书,去倾听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淹没的女性的低语,去理解她们的生存智慧和情感世界,去感受她们如何通过戏曲这个载体,为后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评分这本书《明清戏曲中的女性声音与历史记忆》的选题,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对于中国古代女性的研究,往往容易陷入一种宏大叙事的框架,而忽略了她们个体生命中的细微之处。明清戏曲,作为那个时代最生动、最贴近民众的艺术形式,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窥探女性内心世界的绝佳窗口。本书聚焦于“女性声音”,让我看到了作者试图打破传统叙事模式,去倾听那些可能被主流话语所遮蔽的女性的真实诉求和情感表达。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的女性角色,她们的语言、她们的行动、她们的情感世界,是如何折射出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和女性的生存状态。而“历史记忆”这一概念,则为这些声音赋予了更深厚的历史意义,它暗示着,这些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并非纯粹的虚构,而是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女性的集体记忆和个体经历。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细致入微的文本解读,为我们揭示出明清时期女性丰富而复杂的生命画卷,让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重新在我们的视野中得以呈现。
评分《明清戏曲中的女性声音与历史记忆》这本书的标题,就像一道闪电,瞬间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长期以来对中国古代文学,尤其是戏曲,都有着浓厚的兴趣,但总觉得在对女性角色的解读上,似乎缺少了某种来自她们自身的声音。我们看到的,往往是男性创作者笔下的女性形象,她们的言行举止、情感波动,都可能打上了时代的烙印和创作者的个人色彩。而这本书提出的“女性声音”,让我看到了一个挖掘女性主体性和自我表达的可能性。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将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明清戏曲文本中,提炼出那些真正属于女性的声音。这些声音,是直接的呼喊,还是含蓄的表达?它们是否能够反映不同社会阶层、不同生活境遇的女性的真实状态?而“历史记忆”这一概念,更是为本书增添了历史的厚度。这是否意味着,戏曲中的女性形象,不仅仅是文学创作的产物,更是一种承载着时代记忆的文化符号?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通过对经典剧目的深度解析,为我们展现出明清时期女性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以及她们在那个时代所扮演的独特角色。我相信,这本书定能为我带来一场关于历史与文学的深度对话。
评分《明清戏曲中的女性声音与历史记忆》这本书的书名,就给我一种强烈的学术探索感和人文关怀。我一直认为,任何历史的解读,如果忽略了女性的视角和声音,都是不完整的。明清戏曲,作为那个时代最普及、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在描绘社会生活、表现人物情感方面,必然也留下了许多与女性相关的内容。本书的选题,正是试图从“女性声音”这个角度切入,去挖掘那些可能被传统史学和文学研究所忽视的宝贵信息。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通过对大量戏曲文本的细致分析,揭示出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阶层的女性,是如何在戏曲中发出自己的声音的。这些声音,或许是关于爱情的渴望,或许是对命运的抗争,或许是对社会不公的控诉,也或许是对家庭的坚守。而“历史记忆”这一概念,则将这些女性的声音与更宏大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让我思考,这些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在多大程度上能够代表那个时代的女性,又在多大程度上构成了我们理解明清历史的重要维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认识和理解明清时期女性的生存状态,以及她们在历史中留下的独特而重要的印记。
评分当我在书店看到《明清戏曲中的女性声音与历史记忆》这本书时,我几乎没有犹豫就把它带回家了。我一直对中国明清时期的戏曲情有独钟,特别是那些描绘女性生活和情感的剧目。然而,我总觉得,在阅读这些作品时,我往往是从一个现代人的视角去理解,而这本书的选题,恰恰触及了我一直以来深感好奇的方面——“女性声音”和“历史记忆”。我希望作者能够通过深入的文本分析,为我们揭示在那些看似被男性主导的戏曲世界里,女性是如何发出自己的声音的。这些声音,或许是委婉的抗争,或许是无奈的叹息,也或许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让我感兴趣的是“历史记忆”这个概念,它意味着,这些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并不仅仅是作者的虚构,更可能是对那个时代真实女性生存状态的一种折射和传承。我期待作者能够引领我,穿越历史的烟云,去倾听那些在戏曲中鲜活起来的女性的诉说,去理解她们的喜怒哀乐,去感受她们的挣扎与坚韧。我相信,这本书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明清时期那个时代的女性,以及她们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独特而宝贵的印记。
评分拿到《明清戏曲中的女性声音与历史记忆》这本书,我最先被吸引的是它那种直击人心、却又极具学术深度的选题。我一直觉得,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戏曲是一个非常独特的载体,它既有诗词的韵律,又有口语的鲜活,而且在明清时期,戏曲的流行程度更是达到了顶峰。而这本书的重点——“女性声音”与“历史记忆”,更是让我觉得它触及了一个非常重要且往往被忽视的议题。在传统的历史书写中,女性往往是沉默的、被动的,她们的故事更多地是通过男性视角来呈现。然而,戏曲,尤其是那些描绘女性生活的剧目,是否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女性内心世界和生存状态的窗口?我非常期待本书能够从大量的戏曲文本中,发掘出那些属于女性的、真实的、多元的声音。这些声音,可能是对社会不公的控诉,可能是对命运无常的哀叹,也可能是对爱情的渴望,对自由的向往。而“历史记忆”这一概念,又为这些声音赋予了更深的意义。它意味着,这些戏曲中的女性形象,并不仅仅是虚构的艺术形象,她们在某种程度上,也承载着那个时代的女性的真实记忆,反映了她们在历史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通过戏曲这个媒介,去感受、去理解、去铭记那些曾经鲜活、却可能早已被遗忘的女性生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