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纵的向度上起宋元,下讫当代,横的向度包括作家心态、作品精髓、传播接受等各方面的探讨,而以崑曲、京剧为重点。
第一编「汤显祖与『临川四梦』」,讨论汤显祖的咏史诗歌及其《花间集》评点,以及「临川四梦」的文学渊源,首次提出「《牡丹亭》范式」。
第二编「从南戏到传奇」,讨论《荆钗记》的传播接受,《琵琶记》与曲论的关系,以及《长生殿》如何「专写钗盒情缘」。
第三编「京剧二百年」,从四大徽班直至尚长荣,均有深入讨论。特别是提出上世纪初北京的京崑共济现象,发人所未发。
第四编「戏曲传播接受面面观」,根据咏剧诗歌、文人日记、曲家尺牍,考察文人接受戏曲的方方面面。
第五编「文人与戏曲」,选择兼备传统和新潮色彩的孙宝瑄,以及年轻时代的顾颉刚加以考察。
第六编「诗词曲之因缘」,讨论《草堂诗余》在明代的流传及词曲沟通的趋势,对神田喜一郎《日本的中国文学——日本填词史话》作了评判和商榷。
第七编「戏曲研究视角」,评述蒋星煜先生《西厢记》研究的成就,对本人三十年来的戏曲研究也作了回顾。
本书视野开阔,在发掘新资料、选择新视角的基础上,提出新的创见,具有开拓性。
这是一本让我重新审视“戏曲”二字的宝藏。我一直以为,戏曲就是咿咿呀呀的唱腔,就是那些程式化的动作。然而,《戏曲纵横论》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以宏大的视角,将中国戏曲置于整个中国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考察,揭示了戏曲作为一种文学、表演、音乐、舞蹈、杂技、绘画、雕塑等多种艺术形式的融合体,其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是多么深远。书中对于戏曲美学原则的探讨,尤其令我着迷。作者并没有空泛地谈论美,而是通过对“神似”、“意境”、“留白”等概念的解读,让我看到了中国传统美学在戏曲中的具体体现。例如,对于“写意”表演手法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时一个简单的动作,就能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含义。这本书还深入探讨了戏曲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以及它如何从宫廷走向民间,又如何受到社会变革的影响。我特别欣赏作者对戏曲与社会现实关系的论述,揭示了戏曲是如何反映民情、针砭时弊、甚至成为社会思潮的载体的。读到关于戏曲的“教化”功能时,我更是深有感触。那些耳熟能详的戏曲故事,看似是娱乐,实则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人生哲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这本书让我觉得,戏曲不仅仅是一种表演艺术,更是一种传承了数千年中国价值观的文化符号。
评分每次拿起《戏曲纵横论》,都仿佛开启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探险。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戏曲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充满人文关怀的艺术解读。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戏曲与民俗文化关系的探讨。作者深入挖掘了许多戏曲剧目与民间节庆、宗教信仰、婚丧嫁娶等民俗活动的联系,让我看到了戏曲艺术是如何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的生活之中,成为人民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论述某些地方戏时,作者会详细介绍其所承载的地域文化特色,以及它在当地社会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这让我觉得,戏曲不仅仅是舞台上的表演,它更是一种活态的文化传承。书中还对戏曲在历代社会变迁中的角色进行了深入的考察。作者分析了戏曲如何受到政治风潮的影响,如何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中寻找自己的生存之道,以及它如何成为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心声的重要媒介。这种对戏曲历史命运的宏观把握,让我对戏曲艺术的生命力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觉得,戏曲艺术是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艺术,它与普通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充满了人间的烟火气。
评分《戏曲纵横论》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更深化了我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理解。我一直以为,戏曲艺术的观赏门槛很高,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才能欣赏。然而,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欣赏戏曲,更重要的是去感受它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作者在书中关于“情”与“理”在戏曲表演中关系的论述,让我印象深刻。他指出,戏曲的表演并非一味地追求情感的宣泄,而是将充沛的情感融入到程式化的表演之中,通过精炼的动作和唱腔,传达出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这种“藏”与“露”的艺术处理方式,让戏曲表演更加耐人寻味。书中对戏曲人物塑造的分析,也让我受益匪浅。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人物分为好人坏人,而是深入剖析了人物的性格成因、内心矛盾,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例如,在分析一些悲剧人物时,作者会探讨他们命运的必然性,以及他们在面对命运时的抗争与无奈。这让我觉得,戏曲中的人物形象,往往比现实生活中的人更加生动和复杂。这本书让我觉得,戏曲艺术是一种非常高级的艺术,它能够触及人性的深处,引发人们对生活和命运的思考。
评分《戏曲纵横论》如同一坛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作为一个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深眷恋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让我真正触及传统精髓的读物。这本书,做到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戏曲音乐时所展现出的专业性与人文性的结合。他不仅仅是介绍各种乐器,讲解唱腔的特点,更是将戏曲音乐与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民间习俗、甚至天文历法联系起来。例如,在论述某些戏曲的配乐时,作者会提到与特定节气、特定天象的关联,让我惊叹于中国古人对自然与艺术的深刻理解。书中对不同地域戏曲音乐的比较分析,也让我领略到中国音乐的多样性。从婉转悠扬的昆曲,到铿锵有力的京剧,再到充满生活气息的黄梅戏,每一种声腔都仿佛带着一方水土的味道,讲述着一方人民的故事。我还对书中关于戏曲服饰和妆容的解读很感兴趣。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行当、不同场合的服饰规制,以及妆容所蕴含的象征意义。这让我明白,戏曲的服装和妆容并非简单的装饰,而是具有强烈的程式化和象征意义的艺术符号,它们能够瞬间传达人物的身份、性格、乃至命运。这本书让我觉得,戏曲艺术是如此的精致,如此的博大精深。
评分《戏曲纵横论》是一本挑战我思维定式的著作。作为一个长久以来习惯于接受西方艺术理论熏陶的读者,我对中国传统戏曲的美学体系,一度感到难以理解,甚至有些排斥。然而,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刻的洞察力,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作者并没有回避戏曲艺术中那些与西方美学迥异的元素,而是迎难而上,深入剖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虚拟性”表演的论述记忆犹新。在西方戏剧中,我们追求的是真实,是逼真的布景和道具,是演员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刻画。而在中国戏曲中,一把马鞭就可以代表一匹马,一个简单的动作就可以勾勒出一个场景。作者解释说,这种“虚拟性”并非是对现实的简化,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艺术表现,它将观众的想象力引入到创作之中,从而达到一种“意在笔先,画外有声”的艺术效果。这种解释,让我茅塞顿开,也让我开始欣赏戏曲独特的艺术魅力。书中对戏曲演员的“功”的训练,尤其是“身段”、“眼神”等细节的描写,更是让我惊叹不已。那些看似轻描淡写的手势、微小的眼神交流,都蕴含着丰富的信息和深刻的情感。作者巧妙地将这些表演技巧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相联系,例如“天人合一”的理念,让我更加理解了戏曲艺术背后所蕴含的深邃的文化底蕴。
评分初次翻开《戏曲纵横论》,就被它厚重的体例和严谨的学术态度所折服。我并非戏曲专业出身,只是一个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抱着探索的心态,我尝试着去理解书中那些似乎有些晦涩的理论和概念。然而,作者以一种化繁为简的笔触,将复杂的戏曲发展脉络、不同剧种的艺术特色、以及那些影响深远的戏剧理论,一一呈现。我尤其欣赏其中对戏曲表演程式化的深入剖析,作者并非简单罗列,而是结合生动的案例,阐释了程式化背后蕴含的东方美学精神和表演智慧。当我看到关于“唱念做打”四功的精细解读时,仿佛置身于梨园之中,看到了那些身着华服的伶人在舞台上挥洒自如的身姿。书中对不同地域戏曲剧种的地域性特征和人文渊源的探讨,也让我大开眼界。我之前对戏曲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几个广为人知的剧种上,而《戏曲纵横论》则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领略了徽剧、昆曲、越剧、黄梅戏等诸多剧种的独特魅力,它们的起源、发展、以及各自所承载的地域文化风情,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作者对于不同剧种之间相互影响、借鉴融合的分析,更是揭示了中国戏曲艺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读罢此书,我深刻体会到,戏曲并非僵化的古老艺术,而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演变的有机体。那些看似古老的程式,实则蕴含着超越时空的艺术规律,而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则反映了历代人民的情感与智慧。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扇窗户,让我得以窥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瑰丽与深邃。
评分每当我感到生活有些枯燥乏味时,我都会翻开《戏曲纵横论》,就像走进了一个五彩斑斓的艺术宝库。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不仅仅是关于戏曲的知识,更是一种对美的感悟,一种对生命的体验。我喜欢书中对经典剧目分析的部分,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复述剧情,而是深入挖掘了剧目背后的文化内涵、人物性格的复杂性,以及不同时代观众对同一剧目的解读差异。我记得有一段关于《牡丹亭》的论述,作者将杜丽娘的梦境与中国古代文人的浪漫主义情怀相结合,让我对这个经典的爱情故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他还分析了不同版本的《牡丹亭》在表演和唱腔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反映了时代的变迁和观众审美趣味的变化。这种深入的解读,让我觉得每一个经典的剧目都仿佛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此外,书中对于戏曲丑角的生动刻画,也让我忍俊不禁。作者笔下的那些小人物,虽然有时有些滑稽,但却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在社会的夹缝中生存,用幽默来化解生活的苦涩。我从中看到了戏曲艺术的包容性和深刻的社会关怀。这本书让我觉得,戏曲不仅仅是表演,它更是一种生活的哲学,一种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评分读《戏曲纵横论》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历史对话的旅程。作者以一种史诗般的笔触,勾勒出了中国戏曲波澜壮阔的发展图景。从萌芽时期的歌舞百戏,到元杂剧的辉煌,再到明清传奇的繁荣,以及近现代戏曲的转型,每一个重要的节点,都得到了详细的阐述。我尤其对元杂剧部分的论述印象深刻。作者生动地描绘了那个时代市井的活力,以及杂剧作为一种新兴艺术形式,如何能够抓住时代脉搏,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他分析了元杂剧的结构特点,例如“折”、“科”、“唱”的相互关系,以及其对后世戏曲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在谈到明清传奇时,作者则侧重于其文学性和抒情性,以及它如何成为文人雅士抒发情怀的重要载体。这本书让我觉得,戏曲的发展并非是孤立的,它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思潮都紧密相连,是一种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作者在分析不同剧种的形成和发展时,也常常会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下进行考察,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这些剧种的特色和价值。这本书让我看到了戏曲艺术的韧性与生命力,它能够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下,不断地适应和创新。
评分坦白说,当初购买《戏曲纵横论》,是出于朋友的推荐,以及对书中“纵横”二字的好奇。我对戏曲的了解,可以说是零散的,甚至有些肤浅。观看几出经典的戏曲片段,偶尔听一些戏曲故事,仅此而已。因此,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内心里是有些忐忑的,担心晦涩难懂的术语会成为我阅读的障碍。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流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序渐进地引导着我这个初学者。他没有一开始就抛出那些复杂的理论,而是从戏曲的起源和早期形态讲起,逐步过渡到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剧种发展。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戏曲声腔体系的论述,作者清晰地勾勒出了从早期曲唱到各地方戏声腔形成的演变过程,并对几种主要的声腔流派进行了详细的介绍,配以大量生动的音乐性分析。读到这里,我开始理解为什么有些戏曲听起来如此动听,而另一些则有着独特的韵味。书中对于戏曲音乐与文学、表演艺术相互关系的阐释,也让我耳目一新。我之前总觉得戏曲的唱腔和念白是独立的,但《戏曲纵横论》让我明白,它们是如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塑造人物形象,推动剧情发展。特别是对丑角、旦角等不同行当表演特点的细腻描摹,更是让我看到了演员们非凡的艺术造诣。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戏曲艺术是一门集大成的综合性艺术,它需要演员在声、台、形、功等多个方面都具备极高的水准。
评分《戏曲纵横论》这本书,就像是一本精心烹制的“文化大餐”,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和启发。我之前对戏曲的认知,大多停留在“听不懂”和“看不懂”的层面,觉得它是一种非常遥远的、与我生活无关的艺术。然而,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作者以一种非常亲切而又不失学术严谨的方式,将戏曲艺术的方方面面展现在我面前。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戏曲的“诗化”特质的论述。作者指出,戏曲的唱词、念白,往往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们借鉴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精髓,用凝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意境。他还分析了戏曲如何将诗、词、曲等多种文学形式融入其中,从而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读到这里,我才明白,为什么一些戏曲的唱词会如此优美动人,原来它们本身就是极具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此外,书中对戏曲的“象征性”表演手法的解读,也让我大开眼界。作者解释说,戏曲中的许多动作,例如“趟马”、“开门”,并非是为了模仿现实,而是通过高度程式化的动作,来象征性地表达人物的行动和情境。这种“写意”的艺术手法,让我开始欣赏戏曲的含蓄和留白之美。这本书让我觉得,戏曲艺术是一种非常“有味道”的艺术,它需要细细品味,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妙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