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将过去四十年中《科学月刊》所刊载的各学科文章按编成专书。
1976年6月,科月总编辑刘源俊策划专栏「科学新粹」,摘译科学期刊上的文章,很受读者欢迎。同年8月,新任总编辑刘兆玄策划「大家谈科学」专栏,刊登科学杂文,是科月最受欢迎的栏目之一。本书针对1970~1999年的科月,以「大家谈科学」为主,「科学新粹」为辅,搭配少量其他短文,精选60篇而成。本书殊胜之处至少有三:(1)作者约50位,其中知名科学家或知名科普作家约佔半数,台湾没有一本科普书有这样的阵容。(2)初选110篇,再从中选出60篇,选文以有趣、有见解、有启发性为准则,篇篇掷地有声。(3)收选文章限500~2000字,亦即少于500字者不收,多于2000字者不收,简短易读,不会造成阅读压力。语云:眼见为真。只要随意翻阅本书,就会让您惊喜连连:原来科学可以这样谈!让我们举几篇和大家分享吧。
作者简介
张之杰
谱名懋林,字百器。作家,科学史家。老科月人,曾任科月副总编辑、总编辑、理事、董事。2011年至今,为「商务科普馆」丛书编有《科学史话》、《科学史话Ⅱ》、《生肖动物摭谈》,着有《科学风情画》。欲识其人,请上网查取。
序
研究科学的求真精神
最近时代週刊上报导了两次有关科学家捏造实验证据以图享名的事实,事情都发生在美国极负盛名的研究机构,研究主持人也都是在科学上已有非常成就的专家,然而这样的丑闻竟发生在他们的实验室里。虽然捏造实验证据的行为都是他们手下的年轻科学家擅自作为,但是这种丑闻毕竟使他们的令名沾污。在这两则报导中,尤其令人注意的是:两案的主角都是年富有为的杰出青年科学家,在他们研究的领域里都是极具潜力的优秀人员。为什么他们要在前途似锦的时候做出这样愚蠢之举自毁前程呢?是不是今天科学研究从业者的道德有了问题?那些前辈科学家们孜孜不息为求真理可牺牲一切的清高风范已不复存?
当然,「世风日下」是个普遍性的老原因。不过笔者以为,另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由于「科学研究」这一门「行业」的本质已随时代而改变,因此其从业人员的动机、态度乃至抱负都与上一代有了相当大的差异。在过去,「科学研究」是纯学术性的,从事研究者是以兴趣与热忱献身于知识领域中的探求,对于「求真」抱着极为虔诚的态度,所求者不过是好奇心与求知慾的满足。在那时,研究科学是无所谓利欲的,有利欲的人也不会献身其行列。
今天的「科学研究」是一门相当「企业化」了的行业,在人浮于事的情况下,大多数的从业者是守住一份赖以生活的工作,未必有那么多的兴趣和热忱,也就未必有那么多的虔诚和执着。如同其他任何一门行业一样,这其中难免有不少人为求名利而不择手段。前面所提到的两则丑闻中的主角在东窗事发之后,都曾表示他们生活在「极度的压力之下」。他们捏造实验证据的行为固不可恕,然而他们所说的那种「压力」是可以了解的,从某个角度来看,甚至是值得同情的。
「科学研究」是一条艰苦而寂寞的路,愈是前进尖端的研究,那种在黑暗中摸索的艰苦与寂寞也愈甚,因为能够与你分「享」这种滋味与经验的人少之又少。在摸索的过程中所遭遇到的各种挫折犹在其次,那渴求得到答案的焦虑与面对问题所必具的冷静造成了长时的矛盾,这种矛盾在心智上往往造成极大的压力。而今天西方国家的科学家还要再忍受环境所加诸的另一种压力,那就是在类似企业化及极端强调个人成就的制度下所产生的激烈竞争。在这种种压力之下,一些急于成大名的科学家,难免就放弃了「求真」的执着而走上欺世盗名之途,这是整个科学界的悲哀。
反观我国,科学发展可谓刚刚起步,真正在潜心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没有多少,这里面也没有什么激烈的竞争,前述欧美科学界的种种情形在这里可说并不存在──即使有,也不严重。然而在国内从事科学研究者也有我国特有的环境压力,这种压力出自完全不同性质的来源,那就是国人对于从事研究者急于要求表现成果。虽然在事实上,真正关心国内科学发展的国人并不多,但至少在舆论上总是以「对国人作交待」来要求成果。基本上,这是一件好事,任何有良知的科学研究者在花费了纳税人的钱以后当然应该有所交待。但是这种压力如果过于迫切地要求每项研究工作都能立竿见影,再加上新闻报导人士基于「求好心切」的心理急于报喜「以慰国人」,那结果是促使部分名利心重的研究人员或大吹法螺或夸张成果,刚拟好尚未动手的计画就奢谈成果,有了一点初步成绩就大言赶上国际水准,一点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可以招待记者制造新闻,在报章上一登再登,一辩再辩。其实这些初步成果及「不登大雅之堂」的东西,如果以学习技术及训练人才的眼光来看,原不失为极宝贵的经验,对于进一步的研究发展可能极有价值,但是在过分渲染之下,连它原有的价值都为之减低。这是对国人作交待还是在欺骗国人?
其实,我们的科学研究方才起步,大家不必因为急着马上要弄出一些「惊人成就」来向国人交待,而丧失了在科学上求真的精神。等到科学的水准达到一定的程度,总有一天,国内报纸上头条新闻所报导的惊人成就,也会在国际报章上成为头条新闻。
刘兆玄
1974年12月
编按:刘兆玄,台大化学系毕业,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化学博士。1971年返国,任教清大化学系。1979年起,开始出入学界、政界,曾任清大理学院院长、清大校长、东吴大学校长;行政院科学委员会企划考核处处长、国科会副主委、交通部长、国科会主委、行政院副院长、行政院院长。维基百科有传。1979年之前,曾积极参与科月,并曾担任总编辑,「大家谈科学」栏目即其所创。
读到《科学大家谈》这个书名,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爱因斯坦、牛顿、居里夫人这些名字,以及他们那足以改变世界的思想。我非常好奇,这本书会以怎样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大家”们的智慧?是逐一介绍他们的生平事迹,还是聚焦于他们最核心的科学成就?我更倾向于后者,希望能深入了解那些真正“谈”出来的、具有颠覆性的科学观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引领我思考,为什么这些伟大的思想会出现?它们是如何影响了当时的社会,又是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世界?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科学知识的演进过程,以及不同科学思想之间的碰撞与融合。我希望,它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能成为我与科学精神对话的桥梁,激发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评分《科学大家谈》这个书名,瞬间就让我联想到那些在科学史册上熠熠生辉的名字。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究竟“谈”了些什么?它会不会像一部宏大的科学史诗,将我们带入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的科学探索之旅?我最感兴趣的是,它是否会深入剖析那些伟大的科学理论是如何诞生的,它们背后蕴含着怎样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能触及科学精神的本质,比如好奇心、批判性思维、以及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我设想,这本书可能会描绘出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通宵达旦的场景,或是他们在面对未知时的忐忑与兴奋。这些“幕后故事”往往比理论本身更能打动人,也更能让我们理解科学的魅力所在。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对“科学”这个词有更丰富、更立体的认识。
评分这本书名《科学大家谈》,听起来就很有份量,虽然我还没开始翻阅,但光是这四个字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猜想,这一定是一本汇集了许多科学巨匠思想的著作,就像一个思想的殿堂,让我们有机会与那些引领人类文明前进的智慧灵魂对话。我尤其期待它能带我走进那些颠覆性的科学发现背后,了解那些伟大的科学家们是如何思考、如何探索,甚至是如何一次次突破认知的边界。那些闪耀着智慧火花的瞬间,往往比最终的结论更令人着迷。不知道书里会不会收录一些鲜为人知的科学家轶事,或是他们在面对重大科学难题时的挣扎与坚持?我常常觉得,伟大的科学成就背后,一定隐藏着许多普通人难以想象的付出与牺牲,也充满了人性的光辉。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看到科学并非冰冷的公式与定理,而是充满情感、 passion 与 human touch 的探索过程。我期待它能点亮我心中对科学的求知欲,让我对这个世界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评分《科学大家谈》这四个字,像是一扇通往知识殿堂的大门,让我对即将展开的阅读充满了期待。我猜测,这本书大概率会汇集当代或历史上一些在科学领域做出杰出贡献的“大家”们的思想精华。我特别好奇,这本书会以何种形式来呈现这些“谈话”?是访谈录的性质,还是对他们理论的深度解读?我非常希望能从中窥探到这些科学巨匠们的思维方式,了解他们是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分析问题,以及如何一步步走向解决之道。科学的发展往往伴随着无数的试错与修正,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这种过程中的智慧与韧性。我希望,它能够不仅仅让我增长科学知识,更能启迪我的思考,让我对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或许能从这些“大家”身上,学到一些面对人生挑战的智慧。
评分光是《科学大家谈》这几个字,就让我忍不住拿起这本书。我总觉得,理解科学,不仅仅是了解那些枯燥的理论,更重要的是去感受那些提出这些理论的“大家”们是如何思考的。我很好奇,这本书会以什么样的视角来呈现这些科学大家们?是历史的回顾,还是思想的深度解析?我猜想,它可能会带我们回到科学发展的关键节点,去体验那些伟大的思想是如何孕育、萌芽、最终绽放的。或许,还会有一部分内容是关于这些科学家们面对质疑、面对失败时的心态,以及他们如何从挫折中汲取力量,继续前行。我一直相信,伟大的成就从来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或许比理解他们提出的公式更能触动人心。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能够启发我思考、激励我前进的智慧火花,让我明白,科学探索的道路,也充满了人生的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