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珊瑚礁鱼图鑑

台湾珊瑚礁鱼图鑑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台湾
  • 珊瑚礁
  • 鱼类
  • 海洋生物
  • 图鉴
  • 动物
  • 自然
  • 科普
  • 台湾生物
  • 水族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依据目科属分类编排,先是归纳出各目、科、属的共同行为及特征,接着详细介绍各种珊瑚礁鱼的食性、分布海域、水深、形态特征等资讯。

  ◎1000余幅去背照及海底生态照,是您认识珊瑚礁鱼的最佳入门书。

  ◎专栏介绍珊瑚礁鱼的特殊生态习性、行为,让您了解牠们是利用何种方法来适应及面对外来威胁。

  外型艳丽、色彩缤纷的珊瑚礁鱼不仅是珊瑚礁生态系的主角,也是生态系是否健康的重要指标生物。

  牠们为了在大自然界生存,因而演化出各种特殊的生活习性及关系,像是有鱼医生之称的裂唇鱼以採食大型鱼类体表的寄生虫维生,而鱼类则受惠于裂唇鱼的清洁服务;刺河豚无法敏捷的游泳,因此以膨胀、竖起棘刺的方式使掠食者无法吞食。

  若您对于珊瑚礁鱼感到陌生,或是苦于不知如何认识这群光彩夺目的鱼儿,不妨借由本书,一同进入这个神祕的殿堂吧!

本书特色

  收录440余种台湾常见珊瑚礁鱼,透过图文引导,让您一窥牠们的多样面貌。

作者简介

邵广昭

  现任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员兼执行长。曾任鱼类学会等多个学会理事长,海大海生所,中研院动物所所长,生多中心代主任,长期推动台湾鱼类及海洋生物之研究、教育及保育工作及生物多样性资讯之整合工作不遗余力。曾获十大杰出青年、国科会杰出研究奖、侯金堆学术研究奖、金鼎奖、教育部文化奖章、十大农业专家、自然保育有功人士等。

邵奕达

  中兴大学动物系学士、中山大学海生所硕士、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动物系博士,专长鱼类生殖及感觉生理、生态等;曾从事珊瑚礁鱼类生态潜水调查
监测及环评工作多年。目前担任博士后研究。

林沛立

  任职中研院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兼博物馆鱼类典藏经理。研究所毕业后,即长年跟随邵广昭教授进行台湾鱼类及海洋生物之研究,协助建构台湾鱼类资料库网站(fishdb.sinica.edu.tw)之资料,并蒐集及典藏维护鱼类的浸渍标本、肌肉酒精标本及冷冻遗传标本。共同着作有《台湾常见的珊瑚礁鱼类》、《台湾自然观察图鑑(28)-滩钓的鱼》、《台湾自然观察图鑑(31)-溪钓的鱼》、《同意输入野生动物水产物种图鑑》、《拉汉世界鱼类系统名典》等。

沧海瑰宝:太平洋深海奇珍异兽图鉴 一、 前言:潜入未知的深渊 本书带领读者潜入地球上最大、最神秘的生态系统——深海。与阳光普照的浅水区珊瑚礁截然不同,深海是永恒黑暗、极端高压和极低温度的世界。这里的生命形态经历了亿万年的演化,形成了令人惊叹的适应机制和独特的美学。本书旨在系统性地记录和描绘这些栖息于中层水域至海床之下的海洋生物,填补普通海洋生物图鉴在深海物种覆盖上的空白。我们将重点关注那些依靠化学能而非光合作用生存的生物群落,以及生活在海山、深海平原和热液喷口等特殊栖息地中的生命奇迹。 二、 第一章:深海环境的物理与化学屏障 本章详细剖析了深海环境的严苛条件,解释了这些条件如何塑造了深海生物的生理结构和行为模式。 水体压力与适应机制: 介绍水深每增加十米,压力增加约一个大气压的原理。重点探讨深海鱼类如何通过调节体内液体渗透压、缺乏鱼鳔(或使用特殊的油性组织)以及细胞膜脂质构成,来抵抗数千磅每平方英寸的巨大压力。讨论嗜压菌(Piezophiles)在深海生态平衡中的作用。 永恒的黑暗与光合作用的终结: 描述透光层(Euphotic Zone)以下,光线完全消失的“午夜区”(Midnight Zone, 1000米以下)的特性。分析生物如何完全依赖化学信号、侧线系统和发达的感官器官来导航和捕食。 温度与氧气的悖论: 阐述深海底层水体通常保持在接近冰点的稳定低温,以及在某些富氧深海平原与缺氧带(Oxygen Minimum Zones, OMZs)中生物群落的差异性分布。 三、 第二章:中层水域的生物——“水母之海”与假潜水者 中层水域(Mesopelagic Zone,200米至1000米)是海洋中最大的生物聚集地之一,是连接表层和深渊的过渡地带。 昼夜垂直迁移(DVM): 深入探讨数以亿计的中层生物(如灯笼鱼、桡足类)如何为了捕食或躲避上层捕食者,在黄昏时分集体上浮至表层,黎明前再下潜的壮观景象。 生物发光(Bioluminescence)的艺术: 详细分类并展示中层生物如何利用冷光进行伪装(反向照明)、求偶、诱捕和防御。书中收录了大量具有复杂发光器(Photophores)的物种图谱,包括囊目鱼(Stomiiformes)和灯笼鱼科(Myctophidae)的代表性物种。 深海头足类: 聚焦于中层水域的巨型乌贼(如大王乌贼的近亲)和拥有奇特形态的鹦鹉螺类,分析它们在三维水柱中的浮力控制策略。 四、 第三章:深渊平原的定居者与“雪落”的食物链 深入海平面以下2000米至6000米的深渊带(Abyssopelagic Zone),这里是广袤的沉积物平原,食物来源极度匮乏。 海洋雪(Marine Snow): 解释上层生物残骸、粪便和微生物构成的“海洋雪”如何成为深渊生态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分析生物如何进化出巨大的口器和松弛的肌肉结构,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偶尔降临的食物颗粒。 底栖生物的慢生活: 详细描绘生活在深海沉积物中的生物,包括巨大的海参(如角海参科)、深海海星以及适应性极强的海蜘蛛。展示它们的低代谢率和超长的寿命。 深海鱼类的极端形态: 重点展示如鮟鱇鱼(Anglerfish)利用发光诱饵捕食的策略,以及深海琵琶鱼中雌雄同体的寄生现象。记录如黑腹栉鳞蛇头鳚等能够在极度贫瘠环境中存活的代表性物种。 五、 第四章:极端环境的生命绿洲——热液喷口与冷泉 本章将焦点从黑暗的沉寂推向地球内部能量的爆发点,探讨化能合成(Chemosynthesis)驱动的生命奇迹。 深海热液喷口(Hydrothermal Vents): 介绍由地壳裂缝喷出的富含硫化物和甲烷的高温流体形成的“黑烟囱”和“白烟囱”。分析管虫(Riftia pachyptila)等巨型无肠管虫如何与共生细菌形成独特的共生关系,直接利用硫化氢进行能量转化。 冷泉生态系统(Cold Seeps): 对比热液喷口,探讨在甲烷或硫化氢缓慢渗出的区域形成的稳定生态群落,包括特殊的双壳类和蜗牛群落,它们是地球生物多样性中一个相对较新的发现领域。 生物化学的革新: 探讨深海极端微生物(Extremophiles)在生物工程和医学领域的潜在价值,例如发现的耐高温、高压的酶和抗生素前体。 六、 第五章:人类活动与深海保护 本书最后一部分关注深海生态系统当前面临的威胁及其保护的紧迫性。 深海采矿的挑战: 评估深海富钴结壳、多金属结核等矿物资源的开采活动可能对脆弱的深海沉积物和生物群落造成的不可逆转的破坏。 塑料污染的终点站: 展示深海生物体内首次发现的微塑料和宏观塑料污染的实例,揭示这一“地球最后净土”的现状。 国际合作与未来探索: 总结现有深海保护区(MPAs)的建立情况,并展望未来深海探测技术(如遥控潜水器ROVs和无人潜航器AUVs)在揭示剩余物种和生态机制方面的重要性。 附录:深海术语词汇表与物种分类索引 全书配有数百幅由深海探险家和专业摄影师在极端条件下拍摄的、经过精确色彩校正的生物学插图和照片,辅以详细的形态学描述和分类信息。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序
推荐序
如何使用本书
鳗鲡目
鯙科
疏条纹裸胸鯙∕班第氏裸胸鯙∕花鳍裸胸鯙∕大斑裸胸鯙∕霉身裸胸鯙∕黑环裸胸鯙∕黑身管鼻鯙

鼬(鱼尉)目
隐鱼科
鳗形细隐鱼

(鱼安)(鱼康)目
躄鱼科
条纹躄鱼∕裸躄鱼

金眼鲷目
松毬鱼科
日本松毬鱼
金鳞鱼科
赤锯鳞鱼∕台湾锯鳞鱼∕黄鳍锯鳞鱼∕赤鳃锯鳞鱼∕凸颌锯鳞鱼∕焦黑锯鳞鱼∕黑鳍棘鳞鱼∕尾斑棘鳞鱼∕黑点棘鳞鱼∕黑带棘鳞鱼

棘背鱼目
剃刀鱼科
锯吻剃刀鱼∕剃刀鱼
海龙科
黑腹海龙∕日本海龙∕刺海马∕库达海马∕三斑海马∕巴氏豆丁海马
管口鱼科
中华管口鱼
马鞭鱼科
鳞马鞭鱼
玻甲鱼科
条纹□鱼∕玻甲鱼

(鱼由)形目
(鱼由)科
莫三鼻克圆鳞(鱼由)∕辐纹蓑(鱼由)∕白条纹石狗公∕浅海小(鱼由)∕黄斑鳞头(鱼由)∕玫瑰毒(鱼由)
颊棘(鱼由)科
斑点颊棘(鱼由)
牛尾鱼科
窄眶多棘牛尾鱼

鲈形目
鮨科
烟鲙∕青星九刺鮨∕双带鲈∕青石斑鱼∕黄鳍石斑鱼∕雷拖氏石斑鱼∕六线黑鲈∕金点金花鲈∕双色拟花鲈∕丝鳍拟花鲈∕白缘星鲙
拟雀鲷科
圆眼戴氏鱼∕紫绣雀鲷
七夕鱼科
蓝线七夕鱼
天竺鲷科
短齿天竺鲷∕环尾天竺鲷∕库氏天竺鲷∕稻氏天竺鲷∕细线天竺鲷∕丽鳍天竺鲷∕黑点天竺鲷∕半线天竺鲷∕眼斑原天竺鲷∕褐斑长鳍天竺鲷∕巨齿天竺鲷∕显斑乳突天竺鲷
笛鲷科
勒氏笛鲷∕四线笛鲷∕隆背笛鲷∕黄足笛鲷∕海鸡母笛鲷∕黑背羽鳃笛鲷
乌尾□科
乌尾□∕黄蓝背乌尾□∕双带鳞鳍乌尾□∕蒂尔鳞鳍乌尾□
石鲈科
密点少棘胡椒鲷∕斑胡椒鲷∕雷氏胡椒鲷∕三线矶鲈
金线鱼科
长崎锥齿鲷∕双带眶棘鲈∕线纹眶棘鲈∕伏氏眶棘鲈∕榄斑眶棘鲈
龙占鱼科
灰白□∕阿氏龙占鱼∕单斑龙占鱼∕青嘴龙占鱼∕尖吻龙占鱼∕黄带龙占鱼∕单列齿鲷
须鲷科
印度海绯鲤∕单带海绯鲤∕红带海绯鲤∕多带海绯鲤
拟金眼鲷科
雷氏充金眼鲷∕乌伊兰拟金眼鲷
舵鱼科
瓜子□∕低鳍舵鱼∕柴鱼
蝴蝶鱼科
银身蝴蝶鱼∕扬旛蝴蝶鱼∕胡麻斑蝴蝶鱼∕尖嘴罗蝶鱼∕华丽蝴蝶鱼∕点斑横带蝴蝶鱼∕纹身蝴蝶鱼∕耳带蝴蝶鱼∕红尾蝴蝶鱼∕魏氏蝴蝶鱼∕乌面立旗鲷∕单棘立旗鲷∕白吻双带立旗鲷∕黑身立旗鲷∕黄镊口鱼
盖刺鱼科
三点阿波鱼∕蓝带荷包鱼∕双棘甲尻鱼∕二色刺尻鱼∕双棘刺尻鱼∕黑纹颊刺鱼∕条纹盖刺鱼∕叠波盖刺鱼∕六带盖刺鱼
石鲷科
条石鲷
雀鲷科
六线豆娘鱼∕白腹宽刻齿雀鲷∕眼斑海葵鱼∕斑鳍光鳃鱼∕蓝刻齿雀鲷∕三斑圆雀鲷∕黑背盘雀鲷∕黑褐新刻齿雀鲷∕蓝黑新雀鲷∕迪克氏固曲齿鲷∕青玉雀鲷∕长吻高身雀鲷
隆头鱼科
青斑阿南鱼∕对斑狐鲷∕七带猪齿鱼∕蓝身丝鳍鹦鲷∕盖马氏盔鱼∕伸口鱼∕杂色尖嘴鱼∕云斑海猪鱼∕条纹半裸鱼∕玫瑰全裸鹦鲷∕裂唇鱼∕珠斑大咽齿鲷∕细尾拟海猪鱼∕断纹紫胸鱼∕钝头锦鱼∕紫锦鱼
鹦哥鱼科
横纹鹦哥鱼∕福氏鹦哥鱼∕蓝点鹦哥鱼∕颈斑鹦哥鱼∕姬鹦哥鱼∕杂纹鹦哥鱼∕红紫鹦哥鱼∕史氏鹦哥鱼∕青鹦哥鱼
拟鲈科
四斑拟鲈∕史氏拟鲈
三鳍(鱼尉)科
筛口双线(鱼尉)∕纵带弯线(鱼尉)
(鱼尉)科
对斑真蛙(鱼尉)∕颊纹项须(鱼尉)∕二色无须(鱼尉)∕短多须(鱼尉)∕暗纹蛙(鱼尉)∕金鳍稀棘(鱼尉)∕劳旦横口(鱼尉)∕种子岛矮冠(鱼尉)
□虎科
小笠原钝塘鳢∕尾斑钝□虎∕圆鳍深□虎∕项纹矶塘鳢∕长棘纺锤□虎∕橙色叶□虎∕饰妆衔□虎∕白头□虎∕半纹锯鳞□虎∕丝背磨塘鳢∕红带范氏塘鳢
凹尾塘鳢科
丝鳍线塘鳢∕细鳞凹尾塘鳢
白鲳科
尖翅燕鱼
臭肚鱼科
星斑臭肚鱼∕刺篮子鱼∕单斑篮子鱼
角蝶鱼科
角蝶鱼
刺尾鲷科
杜氏刺尾鲷∕一字刺尾鲷∕绿刺尾鲷∕双斑栉齿刺尾鲷∕短吻鼻鱼∕高鼻鱼∕锯尾鲷∕横带高鳍刺尾鲷

鲀形目
鳞鲀科
波纹钩鳞鲀∕花斑拟鳞鲀∕疣鳞鲀∕黑边角鳞鲀∕红牙鳞鲀∕斜带吻棘鲀∕项带鼓气鳞鲀∕线斑黄鳞鲀
单棘鲀科
长尾革单棘鲀∕细斑刺鼻单棘鲀∕尖吻单棘鲀∕锯尾副革单棘鲀∕红尾前角单棘鲀∕丝背冠鳞单棘鲀
箱鲀科
角箱鲀∕粒突箱鲀
四齿鲀科
菲律宾叉鼻鲀∕星斑叉鼻鲀∕白斑尖鼻鲀∕瓦氏尖鼻鲀
二齿鲀科
六斑二齿鲀

中名索引
学名索引

图书序言

作者序

  非常高兴晨星出版社能将台湾的珊瑚礁鱼类规划并纳入他们近年来甚受欢迎的《台湾自然图鑑》系列之一。

  珊瑚礁鱼类种类多,色彩艳丽,不但是珊瑚礁生态系的主角和生态系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生物,也是潜水生态旅游的主要观赏对象。然而,在台湾会潜水且喜欢赏鱼的朋友并不多,因此大家对珊瑚礁鱼类仍然较为陌生,也不像陆地上的植物、鸟类及昆虫这么容易去亲近、去观察,这实在是件非常可惜的事,因为珊瑚礁面积只占全球海域面积不到0.3%,但台湾何其幸运,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使得台湾珊瑚礁鱼类种类多达1,400种以上,甚至有「蝴蝶鱼王国」的美名。然而由于珊瑚礁生物受到捕鱼活动、栖地破坏、水质污染等人为因素之威胁日益严重,因此珊瑚生态系仍在持续减损,如果不立即加强保育,特别是划设海洋保护区,禁止捕捞及食用珊瑚礁鱼类,加强管理游憩活动,禁排废水等,可能不久的将来就会没有珊瑚礁鱼类可以让我们再去作研究和欣赏了。有鑑于此,要认识这些美丽的珊瑚礁鱼类最好趁早,除了到海生馆去欣赏牠们之外,如能亲自下海和牠们一齐悠游,那才会令您毕生难忘。

  由于篇幅有限,本书共挑选了8目、45科、224种在台湾较常见的珊瑚礁鱼类来作介绍。为了能和市面上已出版过的几本珊瑚礁鱼类图鑑作区隔,突显本书的特色,在编排和文字内容方面特别作了一些不同的选择与安排,希望能让读者们便于查阅及增广见闻。

  整理资料和出版图鑑、字典及建置资料库也是一种培养训练后进的一种有效方式。广昭曾在过去的十多年内,利用编写图鑑的机会分别和好几位学生、助理们出版过不下十余册的图书。这本图鑑,我则是找了奕达和沛立来帮忙。奕达虽然专攻鱼类生理研究,对分类并不十分专精,但早在少年时期就开始下海,后来在求学及担任研究助理期间也实际参与及协助鱼类的调查与监测工作,对珊瑚礁鱼类的生态及行为亦相当熟谙,因此本书内容的个论主要由他执笔;广昭负责总论;沛立则因多年来协助维护《台湾鱼类资料库》(fishdb.sinica.edu.tw) ,擅长于鱼类的形态鑑定,故书中之形态及鑑种特征系由他所提供。原本晨星的邀约是在2005年,后因奕达赴瑞典攻读学位及其他原因,完稿的时期就一再延宕,迄今已拖了6~7年,终于完成,最要感谢的当然是出版社仍愿继续出版;以及当初策划的好友周大庆先生及编辑许裕苗小姐无比的耐心及鼓励。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评分

第一次翻开《台湾珊瑚礁鱼图鑑》,就被那精美的封面深深吸引,台湾海域的色彩斑斓,一下子就铺陈开来。我一直对海洋生物充满好奇,尤其对我们这片土地周围的珊瑚礁生态系统更是情有独钟。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翻阅的第一页,不是冷冰冰的文字介绍,而是几张震撼人心的照片,那些在礁石间穿梭的鱼儿,有的色彩鲜艳得如同调色盘打翻,有的则身披奇特的纹路,仿佛自带隐身术。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些我从未在市场上见过的生物,究竟有哪些名字?它们的生活习性又是怎样的?书中的编排方式也十分用心,每一页都像是精心设计的画廊,让你在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也能一点点地去认识它们。那种感觉,就像是和一位经验丰富的潜水向导,一起漫步在海底的珊瑚花园,他会指着一朵不起眼的珊瑚,告诉你那里藏着一条多么珍贵的鱼,而这本书,就像是那位向导,用最直观、最生动的方式,带我领略台湾珊瑚礁的奇妙世界。我特别期待书中关于不同鱼类之间相互关系的描述,以及它们如何在如此复杂的生态环境中生存繁衍。

评分

作为一名从小在海边长大的孩子,我对台湾的海洋有着深厚的感情。虽然我不是专业的海洋生物学家,但一直以来,我都对家乡的海域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在珊瑚礁里穿梭的鱼儿。每次看到它们,总觉得它们就像是海洋中的精灵,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和生活方式。《台湾珊瑚礁鱼图鉴》这本书,简直就像是打开了我认识海洋的一扇新窗户。它的内容详实,图片精美,让我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生活在我们身边的这些海洋生物。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介绍一些在台湾海域特有的珊瑚礁鱼类,以及它们是如何适应这片海域独特环境的。我还想知道,这些鱼类之间是否存在着一些有趣的“社交”关系,比如它们是如何合作捕食,或者又是如何躲避天敌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觉得,原来了解家乡的海洋,可以如此有趣和深入。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也看过一些海洋生物的书籍,但很多要么是过于学术化,要么就是内容比较零散。这次拿到《台湾珊瑚礁鱼图鑑》,我最看重的是它的“图鑑”二字,意味着它应该能系统性地介绍台湾海域的珊瑚礁鱼类。这本书的排版和信息呈现方式,让我耳目一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鱼的图片和名称,而是将每一种鱼的特征、分布、生态习性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而且语言通俗易懂,即便是对海洋生物学不太了解的读者,也能轻松上手。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生动的插画和清晰的照片,它们让鱼的形态更加立体,也更容易辨认。我一直很好奇,台湾周边的海域,究竟蕴藏了多少种珊瑚礁鱼类?它们各自有哪些独特的生存策略?这本书是否会涉及到一些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太常见,但却对珊瑚礁生态系统至关重要的鱼类?我希望它能像一本百科全书一样,为我打开了解台湾海洋生物的大门,让我对家门口这片蓝色宝库有更深入的认识,甚至能启发我未来去实际探访,亲眼看看书中的那些可爱生灵。

评分

我是一名潜水爱好者,虽然潜水的经验不算特别丰富,但每次下水,都会被海底那五彩斑斓的世界所震撼。尤其是在台湾东北角和绿岛、兰屿等地潜水时,看到的珊瑚礁鱼类更是让我着迷。不过,每次看到一些叫不上名字的鱼,总会感到些许遗憾。《台湾珊瑚礁鱼图鉴》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这个“痛点”。拿到这本书,我最先翻阅的就是那些我曾经在水下见过,但又叫不出名字的鱼。令人惊喜的是,书中的图片质量非常高,几乎和我在水下看到的真实景象别无二致。更重要的是,书中对于每一种鱼的描述都非常详尽,包括它们的形态特征、体色变化、以及一些有趣的习性。我希望这本书能帮助我更准确地识别我所看到的鱼类,甚至能了解它们在不同季节、不同潜点出现的概率。也许,这本书还能为我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更好地观察和拍摄珊瑚礁鱼的建议,让我的潜水体验更上一层楼。

评分

坦白说,我曾经收到过几本关于海洋生物的书,但很多都让我觉得“差强人意”。要么是图片模糊不清,要么是内容过于简略,无法满足我对于知识的渴望。《台湾珊瑚礁鱼图鉴》这本书,从我第一眼看到它的时候,就给了我一种“惊喜”的感觉。书中的图片色彩饱满,细节清晰,仿佛真的把一幅幅生动的海底画面展现在我眼前。更让我兴奋的是,书中对于每一种鱼的介绍都极其详尽,不仅包含了学术上的严谨,更融入了对这些生物生活习性的生动描绘。我特别想了解,这本书是否能够帮助我区分那些外观相似的鱼类,以及它们在不同栖息环境下的行为差异。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对台湾的珊瑚礁鱼类有一个更全面、更深入的认识,甚至能够激发我学习更多关于海洋生态保护的知识,为守护这片宝贵的海洋贡献一份力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