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光地理(第三版)

觀光地理(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觀光地理
  • 旅遊地理
  • 地理學
  • 第三版
  • 教材
  • 高等教育
  • 旅遊
  • 地理
  • 觀光
  • 人文地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人在地錶從事觀光活動,所接觸到的空間環境,包括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經濟、交通、聚落、人口、宗教、國傢等各因素。而研究這些要素在空間之相互關係,與其在各地所展現的區域差異,即是觀光地理所探索的範疇。

  本書在內容上共分五個部分,分彆由觀光之觀念及觀光地理的範疇等,延伸及自然環境與觀光、人文環境與觀光、空間環境與行為等;另外,更針對各國之觀光環境及重要景點加以介紹、闡述,全書理論與實務並重,對從事觀光事業及教育深具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李銘輝

  現職:
  醒吾科技大學講座教授
  颱北大學企管研究所兼任教授
  福建師範大學客座教授
  行政院觀光推展委員會委員
  行政院經濟部會議展覽專案小組委員
  考選部導遊領隊人員考試典試委員、齣 題委員、閱捲委員
  中華觀光管理學會理事長

  經曆:
  亞太觀光協會(APTA)副會長
  亞太觀光協會(APTA)理事兼中華民國國傢代錶
  亞太旅館餐飲教育協會(APac-CHRIE)理事兼國傢代錶
  颱灣觀光學院校長
  中國文化大學觀光事業研究所所長兼係主任
  國立高雄餐旅大學旅運管理係教授兼研發處長
  中國福建華僑大學旅遊係客座教授
  高雄科技大學觀光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虛構的、不包含《觀光地理(第三版)》內容的圖書簡介: --- 書名: 《大航海時代的星辰與航道:15世紀至17世紀全球貿易網絡的構建》 作者: 艾倫·範德堡 齣版社: 啓明曆史文庫 裝幀: 精裝,附贈手繪地圖集 頁數: 850頁 內容提要: 《大航海時代的星辰與航道》是一部對15世紀到17世紀全球貿易體係形成進行深度剖析的宏大敘事史詩。本書並非一部簡單的地理教科書,而是一部聚焦於人類探險精神、經濟驅動力以及文化碰撞的編年史。它旨在揭示,在短短兩百年間,世界是如何被重新繪製、連接和重塑的。 第一部分:舊世界的邊界與新大陸的召喚 本書的開篇追溯瞭地理大發現前夕,歐亞大陸內部復雜的貿易結構。作者細緻描繪瞭地中海商業的衰落與北大西洋商業的興起,探討瞭奧斯曼帝國的崛起如何成為歐洲“嚮西航行”的直接推力。我們深入研究瞭葡萄牙早期在非洲西海岸的探索如何從最初的香料貿易延伸至奴隸貿易,以及西班牙王室如何資助哥倫布的“冒險一躍”。 重點分析瞭此時期的技術進步:從更精準的星盤製造到卡拉維爾帆船的空氣動力學優化,這些並非孤立的技術事件,而是資本積纍與國傢戰略共同作用的結果。作者通過大量的航海日誌和財政記錄,還原瞭航海傢們在繪製新航綫時所依賴的,並非現代意義上的地圖學,而是一種基於經驗、迷信與初步三角測量的“實踐地理學”。 第二部分:香料、白銀與權力轉移 本書的核心部分,聚焦於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美洲和亞洲建立起的初期殖民體係。與傳統敘事不同,範德堡著重探討瞭“白銀流動”的革命性影響。秘魯和墨西哥的銀礦如何通過馬尼拉大帆船航綫,跨越太平洋,成為驅動亞洲,尤其是明清兩代經濟的隱形引擎。 我們詳盡考察瞭葡萄牙在印度洋建立的“卡雷拉”(Carreira da Índia)體係。這並非簡單的港口占領,而是一套復雜的海上關稅與軍事威懾網絡。書中有大量篇幅用於解析澳門、果阿和裏斯本之間的貿易機製,揭示瞭歐洲列強如何通過控製關鍵節點,成功打破瞭原有的印度洋季風貿易循環。此處,作者尤其關注瞭早期耶穌會傳教士在貿易網絡中的雙重角色——既是文化的傳播者,也是信息和資源的收集者。 第三部分:商業革命的地理學——港口、種植園與內陸腹地 進入17世紀,荷蘭和英國的崛起標誌著全球貿易體係進入瞭一個更具競爭性和製度化的階段。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商業革命背後的“地理要素”。 荷蘭東印度公司(VOC)的成功,並非僅僅歸功於其股份製結構,更在於其對關鍵香料産地(如香料群島的壟斷)的軍事化管理。範德堡對巴達維亞(雅加達)的興衰進行瞭細緻的空間分析,闡釋瞭單一的商業中心如何通過輻射效應,重塑整個東南亞的經濟地理麵貌。 同時,本書對新興的種植園經濟進行瞭深刻的剖析。聚焦於巴西的糖業和加勒比海的煙草種植,分析瞭這些“大規模單一作物生産區”如何依賴於大西洋奴隸貿易而存在。這部分內容側重於探討經濟活動如何徹底改變瞭新大陸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結構,形成瞭一種基於高風險、高迴報的殖民地經濟地理模型。 第四部分:連接與衝突——全球市場的雛形 最後一部分,作者將目光投嚮全球網絡的最終形態。通過對不同地理區域(如波羅的海的榖物貿易、北美的皮草貿易和中美洲的白銀中轉站)的比較研究,本書描繪瞭一幅初步形成的全球商品鏈圖景。 作者認為,大航海時代的核心在於對“距離”的重新定義。新航綫的開闢,極大地壓縮瞭傳統陸路貿易所需的時間和成本,使得歐洲的消費需求能夠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響到遙遠的生産端。這種影響是雙嚮的,歐洲對異域商品的渴求,促使瞭原産地社會生産方式的根本性轉變。 本書特點與價值: 《大航海時代的星辰與航道》的獨特價值在於,它避開瞭對具體“旅遊景點”或“地方特色”的描述,而是將地理學視為一種動態的、由權力關係和資本流動所驅動的建構過程。它不是教導讀者如何遊覽某個地區,而是解析瞭在那個時代,是什麼樣的經濟地理力量,決定瞭世界的財富流嚮和文化接觸點。本書對曆史學傢、經濟地理學者以及對全球化早期機製感興趣的讀者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書中所有的插圖和錶格,均是基於當時港口的海關記錄和船隻的載重清單重建而成,極具學術嚴謹性。 ---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揚智觀光叢書序 i
三版序 iii

第一篇 緒 論 1

第一章 觀光地理的觀念與意義 3
第一節 地理與觀光地理 4
第二節 地理學與觀光地理 5
第三節 觀光地理的範疇 7

第二章 觀光與經緯度 11
第一節 經緯度的認識 12
第二節 經緯度與旅遊之關係 15
第三章 觀光與地圖的應用 21
第一節 地圖的功能與特性 22
第二節 觀光地圖的分類 24
第三節 地圖的基本功能與應用 28

第二篇 自然環境與觀光 37

第四章 氣候與觀光 39
第一節 影響觀光的氣候因子 40
第二節 氣候旅遊資源的種類 52
第三節 氣候與觀光活動 63

第五章 地理景觀與觀光 67
第一節 地質觀光資源景觀 68
第二節 地貌觀光資源景觀 78
第三節 水文觀光資源景觀 87
第四節 觀光對自然環境的影響 99

第六章 生態環境與觀光 103
第一節 動物與觀光資源 104
第二節 植物與觀光資源 110
第三節 觀光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114

第三篇 人文環境與觀光 121

第七章 曆史文化觀光資源 123
第一節 種族與文化 124
第二節 民俗與宗教 131
第三節 工藝與藝術 150

第八章 聚落建築與古蹟 161
第一節 觀光與聚落 162
第二節 古蹟與觀光 182
第三節 建築與觀光 194

第九章 交通運輸與觀光 201
第一節 陸路交通與觀光 202
第二節 水路與觀光 215
第三節 航空與觀光 227
第四節 觀光據點與交通的空間關係 231

第四篇 空間環境與行為 235

第十章 觀光地區的分類 237
第一節 山嶽觀光地 238
第二節 海岸觀光地 247
第三節 都市觀光地 251
第四節 曆史文化觀光地 270
第五節 宗教觀光地 274
第六節 娛樂觀光地 282

第十一章 觀光地區與環境保護 287
第一節 環境保育與觀光之關係 288
第二節 觀光景點的環境保護 296
第三節 環境影響評估 300

第十二章 觀光客需求與調查 307
第一節 觀光需求之因素 308
第二節 觀光需求調查方法 311
第三節 旅客需求調查之項目 317

第十三章 觀光資源分類與評估 321
第一節 觀光資源之分類 322
第二節 觀光資源之調查與資料應用 324
第三節 觀光資源評估 330

第五篇 世界各國觀光導遊 337

第十四章 亞洲各國觀光環境 339
第一節 亞洲地理概況 340
第二節 東亞地區觀光景點概況 344
第三節 西亞地區觀光景點概況 364

第十五章 非洲各國觀光環境 373
第一節 非洲地理概況 374
第二節 非洲地區觀光景點概況 377

第十六章 歐洲各國觀光 391
第一節 歐洲地理概況 392
第二節 歐洲地區觀光景點概況 396

第十七章 北美洲各國觀光環境 441
第一節 北美洲地理概況 442
第二節 北美洲地區觀光景點概況 446

第十八章 中南美洲各國觀光環境 455
第一節 中南美洲地理概況 456
第二節 中南美洲地區觀光景點概況 459

第十九章 大洋洲各國觀光環境 481
第一節 大洋洲地理概況 482
第二節 大洋洲地區觀光景點概況 486

參考書目 497

圖書序言

三版序

  觀光之形成有三個要素:第一是「人」,即觀光之主體;其次是空間,即觀光主體移動所及之處,包括各種實質的自然環境資源與人文環境資源;第三為時間,即觀光主體在空間移動所需的時日。人為觀光的主角,捨人即無觀光,但如果沒有時間因素,則觀光主角─人,在空間的移動就不能完成,觀光現象亦將無由發生,足見觀光必然涉及人、地(空間)、時等,三者缺一不可。

  人在空間移動距離,從事觀光活動,所接觸到的空間現象很多,包括地形、氣候、水文、土壤、生物、經濟、交通、聚落、人口、宗教、國傢等各因素。而研究這些要素在空間之相互關係,與其在各地所展現的區域差異,即是觀光地理所探索的範疇,因此觀光地理在觀光學的領域中,是一門重要的學科。

  本書在內容上共分五個部分,共有十九章。導論部分主要說明觀光之觀念、觀光地理的範疇、研究課題及與其他相關科係之關係,以及世界地理分區、經緯度與時差、地圖功能、分類與使用;第二部分為自然環境與觀光,包含氣候、自然及生態與觀光的關係;第三部分為人文觀光環境,包括文化、種族、宗教、聚落、古蹟、交通與觀光之關係;第四部分是空間環境與行為,探討觀光地區的分類、觀光與環境保育、保護、評估的關係及觀光行為等;第五部分係各國觀光導論,分為亞洲、非洲、歐洲、北美、中美、大洋等洲,分彆就各國之環境及重要景點加以介紹。

  本書從初版付梓後,這二十年來雖有五次局部性的修改版本,但因一直在學校擔任行政工作,曆經中國文化大學的所係主任、高雄餐旅大學的研發長、颱灣觀光學院的校長等職務,雖多次想大幅改寫本書架構與內容,但心有餘力不足,一直無法得空靜心重新改寫。個人自去年卸下校長職務,來到醒吾科技大學擔任講座教授,纔有時間可以重提禿筆重修本書。

  這些年來因公齣國開會、拜會,或因私陪伴傢人和親友旅行,行跡遍及五大洲與六、七十個國傢,這次特利用觀光地理改寫時,將個人之經曆與所見所聞置入內文中,大部分的照片也是這二十幾年來的旅遊拍攝的紀錄照片,相信對讀者而言會有另一番彷如親臨其境的不同感受,也讓書中的理論與實務有更佳之融閤。

  在此,個人要嚮醒吾科大的周天成校長,錶達最誠摯的敬意與感謝,承濛周校長的厚愛與提拔,讓我有機會到全國第一所成立觀光科的醒吾科大餐旅學院擔任講座教授,繼續從事教學與研究的工作;並且要嚮摯友高雄餐旅大學容繼業校長對其在往昔工作上的協助與關懷,錶達最誠摯的謝意。最後,要嚮內人劉翠華女士錶達最深的謝意,沒有她對傢庭的付齣,對子女無微不至的照顧,讓我完全沒有後顧之憂,就沒有本書順利的齣爐。

  本書修訂過程,內容力求嚴謹,但疏漏之處,深恐難免,有些資料仍待加強與補充;尚祈博雅專傢不吝賜正,使本書更為豐富充實。

李銘輝 謹識
於醒吾科技大學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我一直放在書架上,最近纔拿齣來翻閱,感覺就像是老友重逢。我並不是一個專業地理學傢,隻是一個對旅行充滿好奇的普通人。之前讀過一些關於旅遊攻略的書,但總覺得缺少瞭些什麼,不夠“深入”。《觀光地理(第三版)》恰恰填補瞭這個空白。它沒有枯燥的說教,而是用一種非常生動的方式,將地理知識融入到我們所熟知的旅遊目的地中。比如,書中講到一些火山地貌的形成,不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配閤著夏威夷火山島國傢公園的壯麗景色,我仿佛能感受到岩漿噴湧的震撼,更能理解為何那裏會有如此獨特的地貌。又比如,在探討海島的成因時,書中不僅僅是介紹珊瑚礁的結構,還穿插瞭當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這些地理條件如何影響瞭他們的文化和習俗。這種將人文與自然巧妙結閤的寫法,讓我覺得地理不再是遙遠的概念,而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存在。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常常會停下來,拿齣手機搜索書中提到的地名,看看真實的圖片和視頻,這種“圖文並茂”的閱讀體驗,讓我對書中的內容印象深刻。而且,第三版相較於之前的版本,更新瞭一些新的旅遊目的地和地理發現,顯得更加與時俱進,這點也讓我非常滿意。總的來說,這本書給瞭我一種全新的視角去認識世界,讓我對下次的旅行充滿瞭更多的期待和思考。

评分

對於一個熱愛戶外運動和攝影的人來說,尋找那些能夠提供獨特地貌和絕佳拍攝機會的地點是我一直以來的追求。《觀光地理(第三版)》這本書,簡直就是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僅僅是列齣瞭一些知名的景點,而是深入地挖掘瞭這些景點背後獨特的地理成因,以及這些地貌如何影響瞭當地的生態和人文。書中對冰川地貌的介紹,讓我更加瞭解瞭智利巴塔哥尼亞地區那種荒涼而壯美的景色是如何形成的,它讓我明白,為什麼在那裏,你能看到如此巨大而活躍的冰川。更讓我驚喜的是,書中還提到瞭很多相對小眾但地理特徵鮮明的地點,比如澳大利亞的大堡礁,它不僅僅是關於珊瑚的生長,更是關於整個海洋生態係統如何與地質構造相互作用,形成如此生物多樣性的奇觀。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追根溯源”的敘事方式,當你讀到關於某個國傢公園的介紹時,它會從地殼運動、火山活動、乃至氣候變化等角度,去解釋那裏為何會有如此獨特的自然景觀。這種深入的解讀,讓我不再隻是一個匆匆的過客,而是能夠帶著更深刻的理解去欣賞和記錄每一個地方。這本書為我的每一次戶外探險提供瞭寶貴的地理知識支持,也讓我對未來的攝影創作有瞭更清晰的方嚮。

评分

作為一名曾經的學生,我對地理學科一直有著復雜的情感,既覺得它重要,又常常被其中的理論和公式弄得頭昏腦漲。《觀光地理(第三版)》這本書,徹底改變瞭我對地理的看法。它以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將那些抽象的地理概念具象化,讓我仿佛親身經曆瞭一場場地理探索。書中對於闆塊構造理論的講解,不再是冷冰冰的圖示,而是結閤瞭喜馬拉雅山脈的隆起,讓我們直觀地感受到地球闆塊碰撞的巨大力量,以及它如何塑造瞭我們今天所知的世界。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氣候帶的解讀,它不僅僅是羅列溫度和降水,而是將我們帶到瞭熱帶雨林、乾旱草原、以及寒帶苔原,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不同氣候帶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這本書的寫作風格非常靈活,時而像一位睿智的長者,娓娓道來;時而又像一個充滿激情的旅行者,分享著他的所見所聞。它讓我明白,地理知識並不是束之高閣的理論,而是與我們息息相關,並且能夠極大地豐富我們對世界的認知。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在進行一場智力上的冒險,每一次翻頁都充滿瞭驚喜和發現。它讓我重新認識瞭地理的魅力,也讓我對未來的旅行充滿瞭更多的期待。

评分

我一直認為,旅行的意義在於體驗和理解,而《觀光地理(第三版)》恰恰滿足瞭我對這方麵的所有期待。它以一種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將復雜晦澀的地理學知識變得生動有趣,讓我不再覺得地理是一個枯燥的學科。書中對沙漠地貌的講解,就極富感染力。它不僅僅是描述瞭撒哈拉沙漠的廣袤和乾旱,更是通過對沙丘形態、綠洲形成、以及風力作用的深入剖析,讓我們能夠理解為何這些地方會呈現齣如此獨特的景觀,以及生活在那裏的居民是如何適應這種嚴酷環境的。我非常喜歡書中那種“場景式”的描寫,仿佛作者就在我們身邊,用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一幅幅地理畫捲。例如,在講述河流地貌時,書中並沒有枯燥地介紹衝刷和沉積,而是以亞馬遜河流域的壯麗景象為例,讓我們感受到瞭河流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塑造瞭流域的生態係統和文化。這本書讓我明白,每一個地方都有它獨特的“地質故事”,而理解這些故事,能讓我們對旅行的體驗有一個質的飛躍。它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位博學的朋友,帶我走進瞭一個更廣闊、更精彩的世界。

评分

我一直對地理現象背後的原因充滿好奇,總覺得單純的地圖和地理圖錶不夠過癮。《觀光地理(第三版)》的齣現,徹底顛覆瞭我對地理類書籍的認知。它不是一本簡單的旅遊指南,也不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著作,而是介於兩者之間,用一種極其引人入勝的方式,揭示瞭地球錶麵的奇妙構造。書中對於一些經典地貌的解讀,例如峽灣的形成,不再是簡單的冰川侵蝕模型,而是通過挪威特羅姆瑟地區獨特的風光,詳細闡述瞭冰川在漫長歲月中留下的痕跡,以及這些痕跡如何塑造瞭壯麗的海岸綫,並賦予瞭當地獨特的濱海生活方式。我尤其喜歡書中對喀斯特地貌的描繪,它不僅僅介紹瞭溶洞和石林的成因,還把我們帶到瞭中國桂林和越南下龍灣,讓我們身臨其境地感受水滴石穿的鬼斧神工。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獨特,時而充滿詩意,時而又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導遊,用親切的語氣為你講述某個地方的故事。它讓我明白,每一個風景背後都有其深刻的地理根源,理解瞭這些根源,我們對旅行的體驗也會提升到另一個層次。我發現,當我對一個地方的地理背景有瞭瞭解,再去欣賞它的風景時,那種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仿佛能夠與大自然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這本書無疑拓寬瞭我的視野,也激發瞭我對探索世界更深層次的渴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