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地表从事观光活动,所接触到的空间环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经济、交通、聚落、人口、宗教、国家等各因素。而研究这些要素在空间之相互关系,与其在各地所展现的区域差异,即是观光地理所探索的范畴。
本书在内容上共分五个部分,分别由观光之观念及观光地理的范畴等,延伸及自然环境与观光、人文环境与观光、空间环境与行为等;另外,更针对各国之观光环境及重要景点加以介绍、阐述,全书理论与实务并重,对从事观光事业及教育深具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李铭辉
现职:
醒吾科技大学讲座教授
台北大学企管研究所兼任教授
福建师范大学客座教授
行政院观光推展委员会委员
行政院经济部会议展览专案小组委员
考选部导游领队人员考试典试委员、出 题委员、阅卷委员
中华观光管理学会理事长
经历:
亚太观光协会(APTA)副会长
亚太观光协会(APTA)理事兼中华民国国家代表
亚太旅馆餐饮教育协会(APac-CHRIE)理事兼国家代表
台湾观光学院校长
中国文化大学观光事业研究所所长兼系主任
国立高雄餐旅大学旅运管理系教授兼研发处长
中国福建华侨大学旅游系客座教授
高雄科技大学观光管理研究所兼任教授
扬智观光丛书序 i
三版序 iii
第一篇 绪 论 1
第一章 观光地理的观念与意义 3
第一节 地理与观光地理 4
第二节 地理学与观光地理 5
第三节 观光地理的范畴 7
第二章 观光与经纬度 11
第一节 经纬度的认识 12
第二节 经纬度与旅游之关系 15
第三章 观光与地图的应用 21
第一节 地图的功能与特性 22
第二节 观光地图的分类 24
第三节 地图的基本功能与应用 28
第二篇 自然环境与观光 37
第四章 气候与观光 39
第一节 影响观光的气候因子 40
第二节 气候旅游资源的种类 52
第三节 气候与观光活动 63
第五章 地理景观与观光 67
第一节 地质观光资源景观 68
第二节 地貌观光资源景观 78
第三节 水文观光资源景观 87
第四节 观光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99
第六章 生态环境与观光 103
第一节 动物与观光资源 104
第二节 植物与观光资源 110
第三节 观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114
第三篇 人文环境与观光 121
第七章 历史文化观光资源 123
第一节 种族与文化 124
第二节 民俗与宗教 131
第三节 工艺与艺术 150
第八章 聚落建筑与古蹟 161
第一节 观光与聚落 162
第二节 古蹟与观光 182
第三节 建筑与观光 194
第九章 交通运输与观光 201
第一节 陆路交通与观光 202
第二节 水路与观光 215
第三节 航空与观光 227
第四节 观光据点与交通的空间关系 231
第四篇 空间环境与行为 235
第十章 观光地区的分类 237
第一节 山岳观光地 238
第二节 海岸观光地 247
第三节 都市观光地 251
第四节 历史文化观光地 270
第五节 宗教观光地 274
第六节 娱乐观光地 282
第十一章 观光地区与环境保护 287
第一节 环境保育与观光之关系 288
第二节 观光景点的环境保护 296
第三节 环境影响评估 300
第十二章 观光客需求与调查 307
第一节 观光需求之因素 308
第二节 观光需求调查方法 311
第三节 旅客需求调查之项目 317
第十三章 观光资源分类与评估 321
第一节 观光资源之分类 322
第二节 观光资源之调查与资料应用 324
第三节 观光资源评估 330
第五篇 世界各国观光导游 337
第十四章 亚洲各国观光环境 339
第一节 亚洲地理概况 340
第二节 东亚地区观光景点概况 344
第三节 西亚地区观光景点概况 364
第十五章 非洲各国观光环境 373
第一节 非洲地理概况 374
第二节 非洲地区观光景点概况 377
第十六章 欧洲各国观光 391
第一节 欧洲地理概况 392
第二节 欧洲地区观光景点概况 396
第十七章 北美洲各国观光环境 441
第一节 北美洲地理概况 442
第二节 北美洲地区观光景点概况 446
第十八章 中南美洲各国观光环境 455
第一节 中南美洲地理概况 456
第二节 中南美洲地区观光景点概况 459
第十九章 大洋洲各国观光环境 481
第一节 大洋洲地理概况 482
第二节 大洋洲地区观光景点概况 486
参考书目 497
三版序
观光之形成有三个要素:第一是「人」,即观光之主体;其次是空间,即观光主体移动所及之处,包括各种实质的自然环境资源与人文环境资源;第三为时间,即观光主体在空间移动所需的时日。人为观光的主角,舍人即无观光,但如果没有时间因素,则观光主角─人,在空间的移动就不能完成,观光现象亦将无由发生,足见观光必然涉及人、地(空间)、时等,三者缺一不可。
人在空间移动距离,从事观光活动,所接触到的空间现象很多,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经济、交通、聚落、人口、宗教、国家等各因素。而研究这些要素在空间之相互关系,与其在各地所展现的区域差异,即是观光地理所探索的范畴,因此观光地理在观光学的领域中,是一门重要的学科。
本书在内容上共分五个部分,共有十九章。导论部分主要说明观光之观念、观光地理的范畴、研究课题及与其他相关科系之关系,以及世界地理分区、经纬度与时差、地图功能、分类与使用;第二部分为自然环境与观光,包含气候、自然及生态与观光的关系;第三部分为人文观光环境,包括文化、种族、宗教、聚落、古蹟、交通与观光之关系;第四部分是空间环境与行为,探讨观光地区的分类、观光与环境保育、保护、评估的关系及观光行为等;第五部分系各国观光导论,分为亚洲、非洲、欧洲、北美、中美、大洋等洲,分别就各国之环境及重要景点加以介绍。
本书从初版付梓后,这二十年来虽有五次局部性的修改版本,但因一直在学校担任行政工作,历经中国文化大学的所系主任、高雄餐旅大学的研发长、台湾观光学院的校长等职务,虽多次想大幅改写本书架构与内容,但心有余力不足,一直无法得空静心重新改写。个人自去年卸下校长职务,来到醒吾科技大学担任讲座教授,才有时间可以重提秃笔重修本书。
这些年来因公出国开会、拜会,或因私陪伴家人和亲友旅行,行迹遍及五大洲与六、七十个国家,这次特利用观光地理改写时,将个人之经历与所见所闻置入内文中,大部分的照片也是这二十几年来的旅游拍摄的纪录照片,相信对读者而言会有另一番彷如亲临其境的不同感受,也让书中的理论与实务有更佳之融合。
在此,个人要向醒吾科大的周天成校长,表达最诚挚的敬意与感谢,承蒙周校长的厚爱与提拔,让我有机会到全国第一所成立观光科的醒吾科大餐旅学院担任讲座教授,继续从事教学与研究的工作;并且要向挚友高雄餐旅大学容继业校长对其在往昔工作上的协助与关怀,表达最诚挚的谢意。最后,要向内人刘翠华女士表达最深的谢意,没有她对家庭的付出,对子女无微不至的照顾,让我完全没有后顾之忧,就没有本书顺利的出炉。
本书修订过程,内容力求严谨,但疏漏之处,深恐难免,有些资料仍待加强与补充;尚祈博雅专家不吝赐正,使本书更为丰富充实。
李铭辉 谨识
于醒吾科技大学
我一直对地理现象背后的原因充满好奇,总觉得单纯的地图和地理图表不够过瘾。《观光地理(第三版)》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对地理类书籍的认知。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旅游指南,也不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用一种极其引人入胜的方式,揭示了地球表面的奇妙构造。书中对于一些经典地貌的解读,例如峡湾的形成,不再是简单的冰川侵蚀模型,而是通过挪威特罗姆瑟地区独特的风光,详细阐述了冰川在漫长岁月中留下的痕迹,以及这些痕迹如何塑造了壮丽的海岸线,并赋予了当地独特的滨海生活方式。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喀斯特地貌的描绘,它不仅仅介绍了溶洞和石林的成因,还把我们带到了中国桂林和越南下龙湾,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水滴石穿的鬼斧神工。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时而充满诗意,时而又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导游,用亲切的语气为你讲述某个地方的故事。它让我明白,每一个风景背后都有其深刻的地理根源,理解了这些根源,我们对旅行的体验也会提升到另一个层次。我发现,当我对一个地方的地理背景有了了解,再去欣赏它的风景时,那种感受是完全不同的,仿佛能够与大自然进行更深层次的对话。这本书无疑拓宽了我的视野,也激发了我对探索世界更深层次的渴望。
评分这本书我一直放在书架上,最近才拿出来翻阅,感觉就像是老友重逢。我并不是一个专业地理学家,只是一个对旅行充满好奇的普通人。之前读过一些关于旅游攻略的书,但总觉得缺少了些什么,不够“深入”。《观光地理(第三版)》恰恰填补了这个空白。它没有枯燥的说教,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的方式,将地理知识融入到我们所熟知的旅游目的地中。比如,书中讲到一些火山地貌的形成,不再是冷冰冰的公式,而是配合着夏威夷火山岛国家公园的壮丽景色,我仿佛能感受到岩浆喷涌的震撼,更能理解为何那里会有如此独特的地貌。又比如,在探讨海岛的成因时,书中不仅仅是介绍珊瑚礁的结构,还穿插了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以及这些地理条件如何影响了他们的文化和习俗。这种将人文与自然巧妙结合的写法,让我觉得地理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存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拿出手机搜索书中提到的地名,看看真实的图片和视频,这种“图文并茂”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书中的内容印象深刻。而且,第三版相较于之前的版本,更新了一些新的旅游目的地和地理发现,显得更加与时俱进,这点也让我非常满意。总的来说,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全新的视角去认识世界,让我对下次的旅行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曾经的学生,我对地理学科一直有着复杂的情感,既觉得它重要,又常常被其中的理论和公式弄得头昏脑涨。《观光地理(第三版)》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地理的看法。它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那些抽象的地理概念具象化,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一场场地理探索。书中对于板块构造理论的讲解,不再是冷冰冰的图示,而是结合了喜马拉雅山脉的隆起,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地球板块碰撞的巨大力量,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气候带的解读,它不仅仅是罗列温度和降水,而是将我们带到了热带雨林、干旱草原、以及寒带苔原,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不同气候带对动植物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灵活,时而像一位睿智的长者,娓娓道来;时而又像一个充满激情的旅行者,分享着他的所见所闻。它让我明白,地理知识并不是束之高阁的理论,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并且能够极大地丰富我们对世界的认知。阅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冒险,每一次翻页都充满了惊喜和发现。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地理的魅力,也让我对未来的旅行充满了更多的期待。
评分我一直认为,旅行的意义在于体验和理解,而《观光地理(第三版)》恰恰满足了我对这方面的所有期待。它以一种非常人性化的方式,将复杂晦涩的地理学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让我不再觉得地理是一个枯燥的学科。书中对沙漠地貌的讲解,就极富感染力。它不仅仅是描述了撒哈拉沙漠的广袤和干旱,更是通过对沙丘形态、绿洲形成、以及风力作用的深入剖析,让我们能够理解为何这些地方会呈现出如此独特的景观,以及生活在那里的居民是如何适应这种严酷环境的。我非常喜欢书中那种“场景式”的描写,仿佛作者就在我们身边,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一幅幅地理画卷。例如,在讲述河流地貌时,书中并没有枯燥地介绍冲刷和沉积,而是以亚马逊河流域的壮丽景象为例,让我们感受到了河流的生命力,以及它如何塑造了流域的生态系统和文化。这本书让我明白,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独特的“地质故事”,而理解这些故事,能让我们对旅行的体验有一个质的飞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带我走进了一个更广阔、更精彩的世界。
评分对于一个热爱户外运动和摄影的人来说,寻找那些能够提供独特地貌和绝佳拍摄机会的地点是我一直以来的追求。《观光地理(第三版)》这本书,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它不仅仅是列出了一些知名的景点,而是深入地挖掘了这些景点背后独特的地理成因,以及这些地貌如何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和人文。书中对冰川地貌的介绍,让我更加了解了智利巴塔哥尼亚地区那种荒凉而壮美的景色是如何形成的,它让我明白,为什么在那里,你能看到如此巨大而活跃的冰川。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提到了很多相对小众但地理特征鲜明的地点,比如澳大利亚的大堡礁,它不仅仅是关于珊瑚的生长,更是关于整个海洋生态系统如何与地质构造相互作用,形成如此生物多样性的奇观。我特别喜欢书中那种“追根溯源”的叙事方式,当你读到关于某个国家公园的介绍时,它会从地壳运动、火山活动、乃至气候变化等角度,去解释那里为何会有如此独特的自然景观。这种深入的解读,让我不再只是一个匆匆的过客,而是能够带着更深刻的理解去欣赏和记录每一个地方。这本书为我的每一次户外探险提供了宝贵的地理知识支持,也让我对未来的摄影创作有了更清晰的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