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光手术学:供眼视光学专业用(第2版)

屈光手术学:供眼视光学专业用(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屈光手术
  • 眼视光学
  • 视光学
  • 屈光不正
  • 角膜塑形
  • 激光手术
  • 飞秒激光
  • 晶体植入
  • 眼科手术
  • 医学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屈光手术学》是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为眼视光学专业用教材而汇集本领域中学有专精的教授、医师、学者共同参与,贡献所长编写而成。《屈光手术学》做为一门学科也仅仅是最近几年的发展,但是发展快速,设备推陈出新,目不暇及,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因此也是最难编写的教材。

  感谢本书的编者同仁,将他们各自上万例手术的经验和教训写下来,将给这个领域的初学者和后来者很好的启发,少走弯路,精益求精。本书综合临床经验及相关学术研究,理论实用兼具,不仅是初学者的最佳教材,亦可做为在这领域浸润多年者温故知新的最佳参考书。

作者简介
 
主 编 王勤美

副主编 陈跃国 赵少贞

编 者(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 铮(中山大学)
王 雁(南开大学眼科医院)
王勤美(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
李 莹(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沈 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张丰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陈跃国(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周行涛(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
赵少贞(天津医科大学眼视光学院眼科中心)
     
编写秘书 张 佳(温州医学院眼视光学院)

台湾出版编审 张朝凯(台湾元培科技大学助理教授)

  【本书经中国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授权宏欣文化事业有限公司出版】

《临床验配与视觉功能训练:眼视光学实践指南(第3版)》 图书简介 本书是为眼视光学专业学生及临床实践者量身打造的深度指南,全面涵盖了现代视觉功能评估、矫正技术以及视觉训练的理论基础与临床应用。它旨在弥补当前教材在实际操作指导与复杂病例管理方面的不足,提供一套系统化、可操作的实践框架。本书侧重于如何将基础光学原理转化为精准的临床决策,特别关注非屈光性视觉问题的诊断与管理。 第一部分:视觉功能评估的深度解析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全方位的视觉功能评估流程,超越了传统的视力与基础屈光检查。 第一章:现代视功能检查体系构建 详细介绍了如何构建一个高效、全面的视功能检查流程。内容包括: 主观验光与客观数据整合: 不仅讨论常用验光仪器的操作规范,更强调如何解读客观数据(如客观验光、角膜地形图)与主观视力测试之间的差异,以确定最佳的客观矫正度数。 双眼视功能评估的基石: 详述了集合(Convergence)、调节(Accommodation)以及眼位(Phoria/Tropia)的精确测量方法,包括使用Vergence Prism Test(集合棱镜测试)、NPC(近点集合)测试以及不同距离下的隐斜视测量。重点分析了不同测量工具(如Von Graefe法、Madox Rod)的临床适用性与局限性。 视觉追踪与扫视功能测试: 介绍了动态视觉功能评估的重要性,涵盖眼动仪(Eye-tracker)的基础原理及其在诊断眼运动障碍中的应用,并详细说明了如何进行扫视潜伏期(Saccadic Latency)和扫视准确性(Saccadic Accuracy)的床旁测试。 第二章:视觉疲劳与特定症状的鉴别诊断 本章聚焦于临床中常见的视疲劳、头痛、阅读困难等主诉,提供了系统的鉴别诊断路径: 非特定症状的系统排除法: 教导读者如何系统地排除眼部器质性病变、全身性疾病对视觉的影响后,将诊断聚焦于功能性问题。 调节功能障碍的深度剖析: 详细区分了调节不足(Accommodative Insufficiency)、调节痉挛(Accommodative Spasm)和调节延迟(Accommodative Lag)的临床表现、诊断标准(如调节幅度测试、负相对调节测试)及它们对阅读能力的影响。 双眼视功能失衡的临床分类: 深入探讨了内隐斜(Esophoria)和外隐斜(Exophoria)在不同距离下的表现,以及它们如何导致视疲劳或复视,并讲解如何利用Vergence Facility Test(集合易通性测试)评估视觉系统的适应性储备。 第二部分:精准的光学矫正与处方策略 本部分侧重于将评估结果转化为患者实际获益的处方,尤其关注复杂屈光不正和高阶像差管理。 第三章:复杂屈光不正的光学原理与矫正 本章超越了标准单光镜片的处方,探讨了需要精细计算的矫正方案: 高度数和不规则散光的处理: 讲解了如何使用不同曲率和厚度的镜片(如高折射率镜片)来优化边缘像差和镜片厚度,并介绍了斜轴散光(Oblique Astigmatism)的临床处理技巧。 隐形眼镜的特殊应用: 深入讨论了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RGP)在矫正不规则角膜(如圆锥角膜早期)中的设计原理和参数选择,以及软性多焦点隐形眼镜的设计逻辑及其对视觉质量的影响。 非球面与高阶像差的临床考量: 介绍了如何解读角膜地形图提供的像差数据(如彗差、球差),并指导验光师在何种情况下应考虑定制非球面镜片或进行高阶像差引导的矫正。 第四章:渐进多焦点镜片(PALs)的精细化验配 PALs的验配是临床实践的难点,本章提供了详尽的实操步骤: 设计原理与区域划分: 清晰对比了不同PAL设计(如室内型、远用优化型、自由曲面型)的通道宽度、渐变区长度与周边像差分布的差异。 关键参数的精确测量: 详细指导瞳距(PD)、单眼瞳高(OC Height)以及镜架倾角(Pantoscopic Tilt)对PAL性能的影响,强调了测量误差的控制。 适应性与度数微调: 提供了处理患者对渐进镜片不适应的常见策略,包括选择更短的渐变区、增加中间附加度(Add)或调整处方以适应特定视觉任务需求。 第三部分:视觉训练与功能康复 本部分是本书的核心实践部分,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和执行个性化的视觉训练方案。 第五章:视觉训练的理论基础与适应症 神经可塑性与视觉系统: 探讨了视觉皮层可塑性(Cortical Plasticity)的最新研究,为视觉训练的有效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训练的适应症与禁忌症: 精确界定了哪些双眼视功能障碍(如集合不足、调节功能障碍)最适合接受视觉训练,并明确了应转诊至专科医生的禁忌情况。 第六章:核心视觉功能的训练方案详解 本章按功能模块划分,提供了具体的训练技术、所需器械及训练频率: 调节功能训练: 详述了从基础的“融像-调节解耦”到高级的“远近焦点交替”训练流程,包括使用Vergence/Accommodative Ratio (AC/A) 训练仪器的操作方法。 集合与分离训练: 重点介绍了如何通过棱镜(Prism)或Vergence训练卡进行正负融像性集合(Positive/Negative Fusional Vergence)的储备和耐力训练,并提供了针对高外隐斜患者的特定方案。 双眼协调性训练: 讨论了如Worth Dots(沃斯四点测试仪)和Stereopsis(立体视觉)训练在提高深度知觉中的作用,并强调了同步进行视觉运动整合训练的重要性。 第七章:特殊人群的视觉功能管理 本章关注临床中遇到的特定挑战群体: 阅读障碍与视觉信息处理: 探讨了视觉追踪缺陷与阅读流畅性之间的关系,并介绍了如眼动基线训练和对比度敏感度训练在辅助阅读困难儿童中的应用。 低视力(Low Vision)的辅助矫正: 介绍如何利用放大镜、望远镜系统(Telescopic Systems)以及电子辅助设备,结合色彩对比和照明优化,最大化患者的残余视功能。 计算机视觉综合征(CVS)的预防与干预: 提供了工作环境的生物力学和光学优化建议,包括屏幕设置、照明控制以及周期性的“20-20-20”规则的执行方案。 附录 提供了常用视功能测试的标准化结果参考范围、临床病例报告模板,以及眼视光学领域常用软件和硬件的配置指南。本书致力于成为眼视光学专业人员在临床实践中不可或缺的参考手册。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5
台湾出版序7

第一章 屈光手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17

第二章 屈光手术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21
第一节 屈光手术的生物学基础21
一、角膜解剖生理与切口癒合21
二、全眼与角膜生理光学29
三、角膜生物力学30
四、晶状体、睫状体和调节机制33
五、泪膜的结构和功能35
第二节 屈光手术的定义和分类37
一、屈光手术的定义37
二、屈光手术的分类37
第三节 屈光手术的原则39
一、屈光手术的一般原则39
二、屈光手术的视光学原则39
第四节 理想的屈光手术40

第三章 手术对象的检查和评估42
第一节 一般检查42
一、一般资料42
二、病史的採集43
三、全身情况43
四、外眼43
五、屈光间质44
六、眼底44
七、眼轴长度45
八、眼压46
第二节 主要检查46
一、视力46
二、屈光力48
三、角膜厚度49
四、角膜地形图与角膜形态50
五、角膜水平直径56
六、瞳孔直径与形态56
七、前房深度57
八、拱高57
第三节 特殊检查57
一、泪膜58
二、对比敏感度与对比度视力58
三、眩光与散射光检查60
四、波前像差61
五、优势眼65
六、调节与集合65
七、双眼单视功能66
八、角膜内皮细胞67
九、眼位、Kappa角与眼动67
十、其他检查67
第四节 屈光手术的适应症68
第五节 屈光手术的禁忌症68
第六节 手术对象评估与手术设计70
一、屈光手术量表70
二、心理量表72
三、手术对象总体评估74
四、手术设计75

第四章 屈光手术的器械和设备82
第一节 准分子雷射机82
一、准分子雷射产生的机制82
二、准分子雷射机的基本构成和性能82
三、准分子雷射的光学原理83
四、准分子雷射的种类及其特征84
五、准分子雷射的生物学特性85
六、准分子雷射的副作用及对人体的影响85
七、常用准分子雷射机的特点85
第二节 飞秒雷射机87
一、飞秒雷射的概念87
二、飞秒雷射机的基本构成和性能88
三、飞秒雷射机的工作原理88
四、飞秒雷射的种类及其特征88
五、飞秒雷射的生物学特性90
六、飞秒雷射的副作用及对人体的影响90
七、不同飞秒雷射机的特点与比较90
第三节 显微角膜板层刀91
一、显微角膜板层刀的基本结构和附件91
二、显微角膜板层刀的使用与注意事项92
三、显微角膜板层刀的种类及其优缺点93
第四节 其他角膜屈光手术器械94
第五节 眼内屈光手术器械94
第六节 巩膜手术器械94

第五章 雷射角膜屈光手术96
第一节 准分子雷射角膜表面切削术96
一、概述96
二、手术机制96
三、适应症和禁忌症97
四、手术方法99
五、手术併发症及预防和处理99
六、术后追踪、影响因素和转归106
第二节 乙醇法准分子雷射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107
一、概述107
二、手术机制108
三、适应证和禁忌症108
四、手术方法109
五、手术併发症及预防和处理110
六、术后追踪、影响因素和转归111
第三节 机械法准分子雷射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112
一、概述112
二、手术机制112
三、适应症与禁忌症112
四、手术方法113
五、手术併发症及预防和处理115
六、术后追踪、影响因素和转归115
第四节 准分子雷射原位角膜磨镶术115
一、概述115
二、手术机制116
三、适应症和禁忌症116
四、手术方法117
五、手术併发症及预防和处理122
六、术后追踪、影响因素和转归134
七、眼部手术后的雷射原位角膜磨镶术136
第五节 前弹力层下雷射角膜磨镶术137
一、概述137
二、手术机制137
三、适应症和禁忌症137
四、手术方法137
五、手术併发症及预防和处理138
六、术后追踪、影响因素和转归138
第六节 飞秒雷射手术138
一、概述138
二、手术机制139
三、适应症和禁忌症140
四、手术方法140
五、手术併发症及预防和处理143
六、术后追踪、影响因素和转归145

第六章 非雷射角膜屈光手术146
第一节 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及其改良术146
一、概述146
二、手术机制146
三、适应症和禁忌症146
四、手术方法147
五、手术併发症及预防和处理151
六、术后追踪、影响因素和转归152
第二节 角膜胶原交联术153
一、概述153
二、手术机制154
三、适应症和禁忌症154
四、手术方法154
五、手术併发症及预防和处理155
六、术后追踪、影响因素与转归155
第三节 角膜热成形术155
一、手术原理155
二、适应症和禁忌症156
三、手术方法156
第四节 角膜基质环植入术157
一、概述157
二、手术机制157
三、手术方法159
四、适应症和禁忌症161
五、术前检查162
六、术后处理162
七、手术併发症及预防和处理162
八、基质环取出和更换163
第五节 其他角膜屈光手术164
一、角膜松解切开术164
二、角膜楔形切除术165
三、角膜磨镶术166
四、角膜内镜片术167
五、角膜表面镜片术168
六、原位角膜磨镶术169

第七章 屈光性晶状体置换术171
第一节 白内障摘出与人工晶状体植入171
一、白内障手术简史171
二、白内障手术如何实现从复明手术到屈光手术的转变172
三、白内障手术的术前检查172
四、白内障手术的适应症173
五、白内障摘出手术方法173
六、人工晶状体植入术174
第二节 屈光性晶状体置换与人工晶状体植入183
一、概述183
二、视光学原理183
三、适应症和禁忌症184
四、术前检查184
五、手术方法184
六、手术併发症及其预防和处理185
七、手术后追踪185

第八章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187
第一节 概述187
一、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历史187
二、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视光学意义187
三、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分类188
四、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生理要求189
第二节 手术准备190
一、术前检查190
二、适应症190
三、禁忌症190
四、人工晶状体度数的计算191
第三节 手术方法191
一、前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191
二、后房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191
三、术后处理192
第四节 手术併发症及处理194
一、术中併发症194
二、术后併发症194
第五节 复曲面人工晶状体矫正散光195
一、复曲面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195
二、复曲面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适应症195
三、复曲面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手术特点195
四、复曲面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併发症196
第六节 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的评价196

第九章 巩膜手术198
一、概述198
二、手术原理198
三、手术材料199
四、手术适应症199
五、手术方法199
六、手术併发症及预防和处理203

第十章 老视手术205
一、老视机制和手术原理205
二、老视手术的分类205
三、老视手术的检查和评估206
四、经角膜老视手术207
五、经眼内老视手术209
六、雷射老视逆转手术209

第十一章 屈光手术的联合手术211
第一节 概述211
一、手术适应症211
二、手术时机211
第二节 角膜与眼内屈光手术的联合211
一、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联合准分子雷射角膜手术211
二、透明晶状体摘除术联合准分子雷射角膜手术212
三、眼内屈光手术联合角膜散光矫正术212
第三节 眼内屈光手术的联合212
一、双人工晶状体植入212
二、有晶状体眼和无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的联合植入213
第四节 其他联合方式213

第十二章 屈光手术临床路径和标准化214
一、治疗近视的屈光手术214
二、治疗远视的屈光手术225
三、治疗散光的屈光手术226
四、治疗老视的屈光手术227

参考文献230
中英文对照索引231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第二章 屈光手术学的基本概念和原则

第一节 屈光手术的生物学基础
一、角膜解剖生理与切口癒合
(一)角膜解剖

角膜呈透明状态,约占纤维膜的前1/6。成年人角膜水平径平均11.7mm(11.0~12.5mm),女性略小;垂直径略短,平均10.2mm(10.0~11.5mm)。3岁以上儿童的角膜直径已接近成人。中央瞳孔区附近大约4mm直径的圆形区内近似球形,其中各点的曲率半径基本相等,而中央区以外的中间区和边缘部角膜较为扁平,各点的曲率半径不尽相同。角膜前表面的曲率半径在水平方向为7.8mm,垂直方向为7.7mm;角膜后表面的曲率半径为6.2~6.8mm。角膜厚度各部位有所不同,中央部最薄,平均为0.5mm,周边部约为1mm。角膜的表面积约为1.3cm2,占眼球总面积的1/14。

角膜分为五层,由前向后依次为:上皮细胞层(epithelium)、前弹力层(lamina elastica anterior)、基质层(stroma)、后弹力层(lamina elastica posterior)和内皮细胞层(endothelium)。

1.角膜上皮层 由外胚层分化形成。是角膜最外边一层,解剖上与结膜相延续。在角膜中央处的上皮层最薄,厚约50~60μm,约占全角膜厚度的10%,由5~6层细胞所组成。角膜周边的上皮层增厚,约70~80μm,细胞增加到8~10层。上皮层的折射率为1.375~1.543,各家报告差异较大。

复层上皮细胞共分为三种:基底细胞(basal cells)、翼状细胞(wing cells)和表层细胞(superficial cells)。在基底细胞与翼状细胞层间偶尔可见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

(1)基底细胞层:为单层细胞,位置最深。细胞的底部与前弹力层毗邻,顶部与翼状细胞连接,每个细胞的大小和形状基本一致,为多角形、高柱状,高18μm、宽10μm。

基底细胞底部的细胞膜厚约8nm,与后面的基底膜之间存在约11nm宽的间隙。底部细胞膜有许多半桥粒(half-desmosomes),从半桥粒发出一些微细纤维,穿过间隙与基底膜相连接,有些甚至继续向深部延伸,穿过基底膜进入前弹力层。这些半桥粒有利于上皮层稳固地附着在前弹力层上。

电镜显示基底膜为完整的嗜锇酸层,厚约480Å。基底膜厚度在角膜不同部位有所不同,中央部薄,周边部厚。基底膜与后面的前弹力层混合在一起,界限不清楚。

相邻基底细胞的侧壁细胞膜以桥粒(desmosomes)及粘连斑(maculae adherens)相连接,但后者较为少见。在基底细胞之间存在着单树突或多树突的无髓鞘神经。基底细胞与前面的翼状细胞之间的细胞膜存在桥粒连接,偶尔也可见粘连斑。

(2)翼状细胞:为多角形,在角膜中央区有2~3层,周边部为4~5层。翼状细胞的前面呈凸面,后面呈凹面。它向侧面延伸变细,形似翼状,与其相邻的细胞及基底细胞相连接,故此得名。当基底细胞进行有丝分裂并向前移入翼状细胞层时,翼状细胞仍保持其多角形,但逐渐变细。

翼状细胞层的细胞膜显示出明显的交错对插(interdigitation)。翼状细胞之间及翼状细胞与基底细胞之间以桥粒相连接。翼状细胞层的桥粒连接比基底细胞层多,尤其是位于翼状细胞层表面细胞的桥粒连接更多,翼状细胞层中的粘连斑也比基底细胞层常见。

(3)表层细胞:为双层细胞结构。细胞长而细,长约45μm,厚约4μm。细胞核扁平,长约25μm。

在翼状细胞层与表层细胞之间,桥粒连接和粘连斑更多见。在上皮细胞层中,粘连小带(zonula occludens)仅见于表层细胞。这种粘连小带存在于邻近角膜表面的细胞侧壁,紧接角膜前的泪膜。如果细胞的表层完好,其前面的细胞膜就会有许多小的微皱褶(microplicae)和微绒毛(microvilli)。微皱褶高0.5μm,粗0.5μm;微绒毛高0.5~1.0μm,粗约0.5μm。微皱褶和微绒毛是表面上皮细胞正常结构的一部分,对泪膜在角膜上滞留起重要作用。

2.前弹力层 是由胶原纤维和交联黏蛋白随机组成的连续致密的透明膜,过去认为这是一层特殊的膜,又名Bowman膜(Bowman,s membrane)。目前仍未明确前弹力层是由上皮细胞合成的纤维组成,还是基质层分化出的特殊一层,还是由上皮与基质共同作用的结果。

前弹力层厚约8~14μm,前表面光滑,与角膜上皮的基底膜相毗邻,后表面与基质层融合在一起。前弹力层除了Schwann细胞延伸到该层以外,不存在其他细胞成分。Schwann细胞的延伸部分沿着神经穿过的隧道到达角膜上皮层。在角膜周边部,前弹力层变薄,可出现细胞,甚至毛细血管。

前弹力层中的胶原纤维粗细均匀一致,直径为14~16nm。胶原纤维周围的间隙被黏蛋白所填充,与基质层的成分相似。但是前弹力层的胶原纤维直径只有基质层纤维的1/2~2/3,主要由Ⅰ、Ⅲ、Ⅴ和Ⅶ型胶原组成,排列松散且不规则,尤其是角膜周边部的前弹力层纤维排列松散,其胶原纤维逐渐与球结膜的胶原纤维相融合。

前弹力层抵抗力弱、易受损、无再生能力。前弹力层在PRK术时被雷射切削而消失,在LASIK术后则得以保留。

3.角膜基质层 由中胚层分化形成。基质层由胶原纤维所构成,厚约500μm,占整个角膜厚度的90%。角膜基质层共含有200~250个板层,板层相互重叠在一起。每一板层厚约2μm,宽9~260μm,长度横跨整个角膜。板层与角膜表面平行,板层之间也平行。角膜板层由胶原纤维组成,胶原纤维集合成扁平的纤维束,纤维束互相接合,形成规则的纤维板,纤维板层层紧密重叠,构成基质层。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纸张质量和印刷效果都非常出色,翻阅起来手感很好,这让我对这本书的内容更加期待。作为一名眼科领域的在读博士生,我的研究方向正是与屈光手术相关。目前,我对屈光手术的理论基础和技术原理已经有了一定的掌握,但对于一些更深层次的生物力学模型、分子生物学机制以及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还需要更深入的学习和理解。这本书的专业定位和内容深度,让我看到了满足这些需求的可能。我特别希望书中能够提供关于角膜愈合机制、激光与角膜组织的相互作用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不同手术方式对角膜长期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我也很关注书中是否能够包含更多关于眼部组织工程、再生医学在屈光手术中的潜在应用,以及相关的伦理和法规问题。这本书的出现,将为我的博士研究提供宝贵的理论支持和研究思路,帮助我更深入地探索屈光手术的奥秘。

评分

我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那种简约而专业的风格,让我立刻意识到这是一本值得深入阅读的书籍。我是一名眼视光学专业的大学毕业生,即将步入临床工作岗位。在校期间,虽然学习过屈光不正的矫正方法,但对于手术治疗的了解还比较有限。我一直希望能够有一本教材,能够系统地介绍屈光手术的原理、技术、适应症、禁忌症、风险以及术后护理等内容。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讲解不同类型的屈光手术,例如LASIK、PRISMA、ICL等,并对比它们的优缺点。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介绍如何进行全面的术前评估,包括眼部检查、屈光度检查、角膜地形图检查等,以及如何根据评估结果选择最适合患者的手术方式。此外,我也非常关注术后护理和并发症的管理,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指导患者进行术后恢复,以及如何处理可能出现的视力下降、感染等问题。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它将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屈光手术的知识,为我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评分

终于等到这本书了,我之前学习屈光手术的时候,总是觉得市面上的书籍要么太过于理论化,要么就是过于临床实践,缺乏一个能够贯穿始终的、逻辑清晰的讲解体系。这本书的出现,就像在迷雾中点亮了一盏灯。从它的名字就能感受到它定位的精准:“屈光手术学”,并且明确了“供眼视光学专业用”,这让我对它的专业性和深度有了很高的期待。第一眼翻开,就被它严谨的排版和清晰的图示所吸引。虽然我还没有深入阅读到每一个章节的具体内容,但从目录和前言中,我能感受到作者团队在内容编排上的用心。他们显然是希望能够为眼视光学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扎实的基础,让他们能够从根本上理解屈光手术的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操作层面。这一点对于未来的眼科医生或者视光师来说至关重要,毕竟,对原理的深刻理解是应对复杂病例和不断发展的技术的基础。这本书的出版,对于我们这个专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填补了市面上在这一专业领域教材的空白,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加系统、更加全面的学习资源。我特别期待能够从中学习到最新的屈光手术技术和进展,以及它们背后的科学依据。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未来的学习充满了信心和期待,相信它会成为我学习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伙伴。

评分

这本书的厚度就预示着其内容的丰富性,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看到章节的划分非常细致,涵盖了屈光手术的方方面面,从基础的角膜生物力学到复杂的个体化定制手术,都涉及到了。作为一名视光学的研究生,我目前正在进行屈光手术相关的课题研究,迫切需要一本能够提供全面、深入信息的教材。之前参考的一些资料,要么过于碎片化,要么就是针对特定手术的专著,很难建立起一个整体的认知。这本书的出现,就像是一个宝库,让我看到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希望。我特别关注书中是否能够详细介绍各种屈光手术的激光技术原理,例如飞秒激光和准分子激光的工作机制,以及它们在角膜组织中的相互作用。我也希望能够深入了解角膜地形图、角膜波前像差等检查技术在屈光手术中的应用,以及如何根据这些数据来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这本书的出版,无疑将极大地促进我的研究工作,为我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宝贵的参考信息。

评分

这本书从外观设计上就散发着一股浓厚的学术气息,封面采用的是比较稳重的色调,书名和副标题清晰地标示着其专业性和适用范围,这让我对内容的严谨性有了一定的预判。作为一名在眼科临床一线工作多年的医生,我一直关注着屈光手术的最新发展。近些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各种新型的屈光手术方式层出不穷,这既是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我常常觉得,理论知识的更新速度,有时会跟不上临床实践的步伐。因此,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和整合当前屈光手术知识体系的权威著作。这本书的出现,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各种主流的屈光手术原理,包括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IK)、飞秒激光辅助的角膜基质透镜植入术(SMILE)、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等,并对其生物力学特性、适应症、禁忌症、并发症防治进行深入的探讨。我也很期待书中能够提供最新的临床数据和研究进展,帮助我们更新知识,优化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精良,每一页的布局都清晰有序,图文并茂,这对于阅读和理解专业知识至关重要。作为一名眼科实习医生,我对屈光手术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但由于接触的时间不长,很多知识还停留在初步的了解阶段。我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系统地学习屈光手术的各个环节,包括术前评估的每一个细节,如何准确地测量角膜曲率、厚度、瞳孔直径等关键参数,以及如何评估患者的眼部健康状况。我特别想了解不同屈光手术方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例如角膜瓣和角膜基质透镜在手术过程中的具体操作和效果差异。同时,我也非常关注书中关于并发症的章节,希望能学习到如何预防和处理术后可能出现的干眼、眩光、感染等问题。这本书的出现,为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学习机会,我相信通过对这本书的深入学习,我能够更快地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屈光手术医生。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给人一种专业、严谨的感觉,封面设计简洁大气,没有丝毫花哨,这让我对内容本身充满了信任。作为一名正在准备考取相关执业资格的视光师,我深知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对于临床实践的重要性。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屈光手术的科普读物,内容浅显易懂,但往往缺乏深度和系统性,无法满足专业学习的需求。而《屈光手术学:供眼视光学专业用(第2版)》这本书,从名字上看就明确了其专业定位,这让我非常兴奋。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研究它的内容,去了解屈光手术的各个方面,包括各种手术方式的原理、适应症、禁忌症、术前评估、术中注意事项以及术后管理等。我特别关注的是书中是否能够详细阐述各种屈光手术的生物力学原理,以及不同角膜形态和屈光不正类型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我希望通过这本书的学习,能够构建起一个完整的屈光手术知识体系,从而在未来的临床工作中,能够为患者提供更安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对我们这个专业领域的一大贡献,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习平台,让我们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于我这样一名刚刚踏入眼视光学行业的初学者来说,简直是一场及时雨。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虽然接触过一些屈光不正矫正的理论,但对于屈光手术这一细分领域,总感觉缺乏系统和深入的了解。各种手术方式层出不穷,各种术语也让人眼花缭乱。我一直渴望能有一本权威、全面的教材,能够带领我从基础原理一步步深入到临床实践。当我看到《屈光手术学:供眼视光学专业用(第2版)》这本书时,我的眼睛瞬间亮了。从书名就可以看出,这是一本专门为我们这类专业人士量身打造的书籍,它不会像科普读物那样浅尝辄止,也不会像专著那样过于晦涩难懂,而是力求在一个专业的高度上,为我们构建一个清晰、完整的知识框架。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详细解释各种手术方式的演变过程,以及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人群。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能够学习到如何进行准确的术前评估,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手术方案,以及如何处理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的学习之路扫清了障碍,让我对接下来的专业学习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的尺寸适中,便于携带和翻阅,封面设计简洁大方,没有多余的装饰,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一定是扎实且实用的。我是一名眼视光诊所的资深验光师,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接触到需要进行屈光手术的顾客。虽然我无法直接进行手术,但我需要对各种屈光手术有充分的了解,以便能够为顾客提供准确的信息咨询,并协助医生进行术前评估和术后跟踪。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关于各种屈光手术的详细介绍,包括手术原理、过程、恢复时间、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以及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屈光不正类型的患者适合的手术方式。我还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术后护理的实用建议,例如如何缓解术后干眼、如何正确使用眼药水等,以便我能够更好地指导顾客。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将大大提升我的专业知识水平,让我能够更自信、更专业地为顾客提供服务,成为医生和顾客之间重要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封底信息非常吸引人,特别是关于“第2版”的字样,这说明它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更新和完善,这对于专业书籍来说至关重要。我是一名眼科主治医师,在屈光手术领域已经工作了数年,但随着技术的飞速发展,我深知保持知识的更新和学习的重要性。市面上的期刊和会议论文虽然提供了最新的研究成果,但往往缺乏系统性和整合性。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将最新的研究进展、成熟的技术和经典的理论相结合的权威著作。这本书的出版,正是我所期待的。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介绍最新的激光技术,例如飞秒激光在不同手术模式下的应用,以及它们对角膜生物力学的影响。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个性化屈光手术的发展趋势,包括角膜波前像差引导的切削、虹膜定位技术等。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更多关于疑难病例的处理经验和最新的研究数据,帮助我们不断提升临床水平,为患者提供更精准、更安全的治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