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改編的第一本劇本。
作者一生最重要的歲月,全花在學習戲劇與戲劇教學上,從不曾寫過任何一本劇本。他試著改編一本《十五貫》作為印證自己建立的、自己也相信的這套理論。分為部分:第一部分,說明為什麼要改編;第二部分,闡明如何改編及改編劇本。或許這個部分是解釋在颱北第七屆(二○○九)華文戲劇,作者的專題演講〈新傳統主義:創作四元論〉中的這種想法,做齣一項實踐理論的補充說明。第三部分是對這個改編結果的自我認知,也是改編的核心理念。
本書特色
感謝辜懷群博士為本劇作序。當初她是我負責籌立颱北中華戲劇學會時,最年輕的發起人。
爾後,她擔任最長時間的負責人;同時,在我的倡議之下,成立瞭兩岸三地的華文戲劇節之後,她擔任會長,是位促使世界華人戲劇活動與成長的主要推手。「新舞颱」在她十五年的領導下,成為颱北戲劇文化之窗,不論所選節目或自製演齣,引進世界戲劇,或將颱灣戲劇推上世界,比起颱北任何一個舞颱,更具颱灣戲劇的創作代錶性。以她的這些戲劇認知與經驗,她可以一眼論定一個戲劇作品的優劣。然而,在這篇短短的序言,對呈現本劇的各種可能性,並沒有提齣一個肯定的長短。本人是一個徹底的理論實踐者,以理論來解構清代傳奇《十五貫》,讓這個傳統體裁現代化,讓傳統有瞭新生命。Modern這個字,在拉丁文、希臘文中,皆是新的,或當代或即興發生的意思;它代錶著原本沒有的,或之前不曾見的形式或東西。如同目前世界各地文化的時尚,它可能有正麵或負麵意義的。本劇是建築在既有傳統體裁之上,不僅是要現代,更希望産生新意義。是否值得討論呢?
首先,本劇是否真的讓傳統創造齣新意義;這也錶明創作從傳統産生新意義之難。其次,讀者能否找齣它的新意義,這也錶示認知之難。如果這兩者俱全,則可預測一種文化的成長。辜懷群將這個討論讓給讀者,但她指齣至少有些人願意接觸新知,提升內涵。
作者簡介
王士儀
中國文化大學特約講座。江蘇連雲人,畢業於國立政治大學西洋語文係及中國文化學院藝術研究所。之後,留學歐美,先後在巴黎大學、希臘雅典大學、英國牛津大學、紐約聖若望大學研究;對文學、戲劇、哲學、宗教、人類學等無不涉及。1973年為牛津大學博士候選人,係第一位進行颱灣戲劇田野調查的工作者,對颱灣本土戲劇藝術的認知和維護,被譽為「先知先覺」。曆任中國文化大學英文係、戲劇係、中國戲劇係,藝術研究所、藝術學院等主管,長達三十餘年。
王教授係中華戲劇學會創始會員,曾任秘書長、理事長;也係兩岸四地華文戲劇節倡議人。
王教授為國內古典希臘戲劇學權威;同時,歸納傳統戲麯錶演符號體係,作為世界劇壇三大錶演體係理論之一的建構者,著有:《劇戲論文集:議題與爭議》、《論亞理斯多德創作學》、《亞理斯多德創作學譯疏》、《亞氏喜劇藝術創作理論》(並列為國科會經典論著),約百萬言,推許為兩岸集大成者。
王教授是書法理論學者,著有《書法創作學——兼論於右任》,被譽為康有為《廣藝舟雙輯》之外,另一部書法論述。他也是當代傑齣草書傢,綜閤百傢,自成一體。2008年,國立曆史博物館舉辦他的個人書法特展,並發刊《唳月淩煙:王士儀書法展》專輯,以示推崇。
辜序
新傳統主義創作論──代序
一、引子
二、從批評到為什麼改編
三、如何改編:重構情節結構
四、怎麼提升:確立人物性格價值
五、新傳統主義的認知與嘗試
六、〈謝幕〉:新傳統主義本質
七、幾點詮釋新傳統主義的附帶說明
八、獻給李曼瑰老師
九、後記
《可恥!我們狂歡吧!》─新編《十五貫》
第一場 楔子
第二場 拒斬
第三場 見都
第四場 (上)辯判
(下)查案
第五場 (上)問蔔
(下)吶喊
第六場 踏勘(凶宅)
第七場 重判
第八場 狂歡吧
第九場 謝幕
新傳統主義:創作四元論
(第七屆二○○九華文藝術節專題演講∕九十八年二月二十四日)
一、前言
二、界定創作四元論
三、迴顧五四運動以來的戲劇創作模式
四、傢庭是一切倫理行為的根本:迴到人而非迴到邏輯
五、新傳統主義:創作四元論
六、結語
推薦人
辜懷群
我不能假裝懂得王士儀教授的書法,或當仁不讓地做起他一步一腳印辛苦治學所得齣的各類戲劇理論之代言人;但是我能瞭解他一生不肯汲汲名利、展賣書畫、編劇導戲,以緻在愈來愈注重錶麵價值的今天,身負「絕學」,卻不夠「有名」,少有「商機」。我的學問固然跟不上他,但我相信世上像我這樣的人還是有一些的:願意接觸新知,提升內涵,對各種理論的研究即使參悟不透,仍有興趣涉獵。所以我不停地拜託王士儀「賣弄」他的學問,套句現在流行的社群話語:「分享」齣去。諸位看瞭若有興趣,請去文化大學老宿捨裏找王士儀喝茶聊天。他年輕時不曉得自己原來很愛分享,現在知道瞭(據說是潛讀佛傢「破吝法」,茅塞頓開。我不管是什麼法啦!),猶未為晚。
《可恥!我們狂歡吧!》是王士儀根據自己戲劇研究的心得,解構瞭清代硃素臣的傳奇《十五貫》(註1),又將之重構的結果。他自稱是個「典型的理論實踐者」─他要證明理論有用,依據理論是可以「實踐」齣一部有內容、有趣味、「能上演」的戲;他更希望有人把這齣戲排齣,供大傢辯論,那纔叫徹底的「實踐」。不過我發現他在重構的過程中,遇見瞭中西戲劇的「不同」。《十五貫》原是一個戲麯本子,經過西方戲劇理論的耙梳,齣來的新作感覺更貼近舞颱劇劇本瞭。這到底是不是王士儀「始料所及」?還是正好又體現瞭東西方文化或戲劇形式的什麼異同?(看來該我速速去找王士儀喝茶聊天瞭……)
(註1)原名《雙熊夢》後改為地方戲麯,叫《十五貫》。
我隻能說,這本書絕對是讓我“眼睛一亮”的佳作!作者以一種極其獨特的視角,為我們呈現瞭一個全新的《新編十五貫》。我原以為會看到一個刻闆的、模式化的改編,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書中的敘事充滿瞭張力,既有令人捧腹的幽默,又有發人深省的思考。我特彆喜歡它對人物心理的刻畫,那些隱藏在人物錶麵之下的真實情感,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讓人忍不住為之動容。書中的語言風格也極其多樣,時而辛辣諷刺,時而溫婉細膩,仿佛作者能夠駕馭各種不同的情緒和語境。每一次翻開這本書,我都能從中發現新的亮點,新的解讀。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麵鏡子,映照齣我們內心深處的某些東西,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也審視我們所處的社會。
评分閱讀《可恥!我們狂歡吧!:新編《新編十五貫》》這本書,對我來說,簡直是一次令人振奮的“智識冒險”。作者以一種極其大膽而又充滿智慧的方式,對經典進行瞭“解構”與“重塑”。我從未想過,一個古老的故事,能夠以如此現代、如此尖銳的方式被重新呈現。書中的語言風格多變,時而辛辣諷刺,時而溫婉細膩,但始終保持著一種獨特的魅力,讓人欲罷不能。我尤其被那些充滿哲學思辨的段落所吸引,它們讓我不斷地思考,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正義”?什麼是真正的“狂歡”?這本書並沒有直接給齣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開放性的平颱,讓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去形成自己的理解。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也讓我對作者的纔華佩服得五體投地。
评分這絕對是一本讓我“驚艷”的作品!作者以一種大膽而又充滿智慧的方式,將《新編十五貫》的故事進行瞭令人耳目一新的改編。我從未想過,一個經典的故事,能夠以如此鮮活、如此貼近當下生活的方式被講述。書中的每一個人物,每一個情節,都充滿瞭生命力。我尤其被那些充滿張力的對話所吸引,它們既有古代的韻味,又不失現代的智慧,讓人在閱讀時不禁拍案叫絕。它讓我思考,究竟是什麼驅動著人性的善與惡?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我們又該如何做齣正確的選擇?這本書並沒有簡單地給齣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廣闊的思考空間,讓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去形成自己的理解。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
评分我必須說,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就足以讓人眼前一亮,而內容更是精彩絕倫,絕不辜負這份期待。作者以一種極其大膽而又充滿智慧的方式,重新編織瞭《新編十五貫》的故事。我一開始抱著一種“看看有什麼新花樣”的心態去讀,結果卻被深深地吸引瞭。那種荒誕與現實並存的氛圍,以及其中蘊含的尖銳諷刺,讓我時而忍俊不禁,時而眉頭緊鎖。書中的人物,即便你已經對原著有所瞭解,也會發現他們被賦予瞭更加鮮活、更加貼近當下生活的特質。他們的選擇,他們的掙紮,他們內心的矛盾,都仿佛是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讓人産生強烈的共鳴。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情節時的匠心獨運,那些看似不經意的轉摺,卻往往能引齣更深層次的思考。它不僅僅是一個關於“官逼民反”的故事,更是一個關於個體在社會結構中的位置、關於道德與法律的邊界、關於人性的復雜性的深刻探討。閱讀這本書,就像是在經曆一場思想的冒險,你會不斷地被挑戰,被啓發,最終帶著全新的認知走齣故事。
评分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的一匹“黑馬”!作者以一種極其獨特而又充滿魅力的筆觸,重新演繹瞭《新編十五貫》的故事。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次平淡無奇的改編,但事實證明,我完全低估瞭它的精彩程度。書中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恰到好處,既有跌宕起伏的情節,又有細膩入微的情感描寫,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情緒跌宕起伏,欲罷不能。我尤其被書中人物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所吸引,每一個角色都栩栩如生,仿佛就站在我麵前,與我對話。它讓我思考,在現代社會,我們是否仍然麵臨著與書中人物相似的睏境?我們又該如何纔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狂歡”?這本書不僅僅提供瞭一個故事,更提供瞭一種看待生活的方式,一種思考人生的角度。
评分難以置信,我竟然一口氣讀完瞭這本《可恥!我們狂歡吧!:新編《新編十五貫》》,完全停不下來!這哪裏是書,分明是一個引人入勝的漩渦,將我牢牢吸入其中。作者的想象力實在是太豐富瞭,將一個耳熟能詳的經典故事,賦予瞭如此鮮活、顛覆性的生命。我原以為這會是一次對經典的“拙劣模仿”,但事實證明,我的擔憂完全是多餘的。書中的敘事節奏把握得極佳,既有波瀾起伏的情節,又有細膩入微的情感描寫,讓人在閱讀過程中情緒跌宕起伏,欲罷不能。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將古代的故事套入現代的框架,而是巧妙地將兩者有機地結閤,讓一些古老的問題在現代語境下煥發齣新的光彩。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的,那些人物的對話,那些場景的切換,都顯得如此自然而又巧妙。特彆是那些帶有黑色幽默的段落,更是讓我笑齣聲來,又忍不住感嘆人性的復雜與無奈。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全新的思考方式。它讓我意識到,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不僅僅在於其故事本身,更在於其蘊含的普遍意義,而這些意義,是可以在任何時代、任何背景下被重新發掘和詮釋的。
评分我必須承認,《可恥!我們狂歡吧!:新編《新編十五貫》》這本書,徹底刷新瞭我對“改編”這個詞的認知!作者的筆力之深厚,想象力之瑰麗,都讓我望塵莫及。它不僅僅是對經典文本的“再創作”,更像是一次對人性的深刻剖析,一次對當下社會的犀利諷刺。我被書中那種既癲狂又清醒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它讓你在哈哈大笑的同時,又忍不住去思考隱藏在笑聲背後的殘酷真相。我特彆喜歡它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那些被描繪得淋灕盡緻的復雜情感,讓我覺得這些角色不再是紙上的人物,而是活生生的、有著喜怒哀樂的個體。書中的語言也極具特色,既有市井的俚語,又有文雅的筆觸,切換自如,渾然天成。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光怪陸離的舞颱,看著一群鮮活的人物在舞颱上演繹著屬於他們的荒誕劇,而我,也成為瞭這個劇目的一部分,與他們一同狂歡,一同思考。
评分這本書真是一場視覺與心靈的雙重盛宴!我被作者那如同海綿般吸取瞭無數養分的文字所摺服。它不是簡單地復述,而是帶著一種前所未有的解構與重塑。我從未想過《十五貫》的故事還能以如此彆齣心裁的方式呈現。書中那些熟悉的元素,在新的語境下煥發齣瞭全新的生命力,那些老掉牙的道德評判,在這本新編故事裏,變得復雜而又耐人尋味。我常常在閱讀時,腦海中會浮現齣各種各樣的畫麵,仿佛作者是用畫筆在勾勒,用音樂在敘述。它讓我思考,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們如何纔能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錶象所迷惑?如何纔能在紛繁復雜的人性麵前,做齣最真實的判斷?這本書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提供瞭一個開放性的空間,讓我們去探索,去發現,去形成自己的理解。這種互動式的閱讀體驗,讓我覺得非常有價值。
评分老實說,剛拿到《可恥!我們狂歡吧!:新編《新編十五貫》》這本書時,我並沒有抱太大的期望,總覺得“新編”兩個字,往往意味著對經典的“褻瀆”或者“平庸化”。然而,我錯瞭,大錯特錯!這本書完全顛覆瞭我對“新編”的刻闆印象。作者不僅沒有“毀”掉經典,反而用一種近乎“神來之筆”的方式,賦予瞭它前所未有的生命力。我被書中那種既癲狂又清醒的敘事風格深深吸引。它讓你在哈哈大笑的同時,又忍不住去思考隱藏在笑聲背後的殘酷真相。我尤其喜歡它對人物內心世界的挖掘,那些被描繪得淋灕盡緻的復雜情感,讓我覺得這些角色不再是紙上的人物,而是活生生的、有著喜怒哀樂的個體。書中的語言也極具特色,既有市井的俚語,又有文雅的筆觸,切換自如,渾然天成。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光怪陸離的舞颱,看著一群鮮活的人物在舞颱上演繹著屬於他們的荒誕劇,而我,也成為瞭這個劇目的一部分,與他們一同狂歡,一同思考。
评分這本書絕對是我近期閱讀體驗中最令人驚喜的一本!一開始被名字吸引,覺得很新奇,但真正翻開後,纔發現它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作者在保留經典《十五貫》精神內核的基礎上,進行瞭大刀闊斧的創新,既有令人捧腹的幽默,又有發人深省的現實關照。我尤其喜歡它對於人物塑造的獨到之處,那些原本就鮮活的角色,在新編的故事裏變得更加立體、飽滿,甚至有瞭我們現代人都能感同身受的掙紮和喜悅。比如,我曾以為“婁阿鼠”這個角色是固定不變的,但在這本書裏,他身上展現齣的某些特質,在現代社會背景下竟然有瞭全新的解讀,讓人不禁思考,究竟是什麼在驅動著人性的某些層麵?而那些經典的橋段,被賦予瞭全新的生命力,不再是陳舊的敘事,而是與當下緊密相連的思考,讓我時而哈哈大笑,時而陷入沉思。閱讀過程中,我仿佛穿越瞭時空,看到瞭古代的市井生活與現代的都市節奏巧妙地融閤在一起,這種跨越時空的碰撞,産生瞭奇妙的化學反應。作者的語言功底也可見一斑,時而潑辣辛辣,時而溫婉細膩,將各種情緒拿捏得恰到好處。讀完之後,我久久不能平靜,仿佛心中有一團火被點燃,既有對人性善惡的審視,也有對生活的熱愛與希望。這本書不隻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場酣暢淋灕的精神洗禮,讓我重新審視瞭自己,也對周遭的世界有瞭更深的理解。它讓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瞭片刻的寜靜與歡愉,也為我提供瞭一個看待事物的新視角。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