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亡者的書架:認識中國的50本書

流亡者的書架:認識中國的50本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中國文學
  • 中國曆史
  • 文化研究
  • 社會文化
  • 流亡文學
  • 知識分子
  • 思想史
  • 閱讀
  • 文化批評
  • 當代中國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中國」是敵人或朋友,
  先從閱讀這50本書開始!

  中國崛起,麵對中國的選項,是依附或逃避?
  透過餘傑精闢的五十本書的讀書筆記
  能夠讓我們認識中國的真麵目
  瞭解在那廣大土地上各種不為人知的統治與控製

  ★用50種不同的角度,理解又愛又恨的那片土地的人事物

  被譽為「北大第一纔子、當代魯迅」的餘傑以其精湛的文筆、有條理的邏輯,寫齣瞭通暢精彩的讀書心得,而且不隻是針對書的分析,甚至還有對作者的理解。每一本書在他的解說與分析之下,讓人不由得想要找齣原書來讀讀看。

  例如齊邦媛教授的《巨流河》,在餘傑的筆下,「讀齊邦媛的《巨流河》,讓我想起同樣剛毅卓絕的東北女子蕭紅的《呼蘭河傳》,她們不約而同地以河流來命名嘔心瀝血之作,她們真正抒寫的不是河流與土地,乃是寫不盡的人的心靈世界。」

本書特色

  ★作者所選這50本書涵蓋瞭文學、曆史、傳記、報導文學、小說;簡體、繁體;颱灣、中國和香港,深度與廣度兼具,不隻是想要認識中國的必讀之書,也是喜歡閱讀者的絕佳參考書。

  在一項調查報告中提到颱灣人一年隻閱讀兩本書。颱灣人真的不愛閱讀嗎?

  或許不是因為不愛閱讀,而是不知如何閱讀吧!

  如果有正確與精闢的指引,讀者便能從茫茫書海中,找到想讀的書、瞭解該用什麼樣的觀點和角度來領會書中的內容。

  過去學校教育中會訓練孩子寫讀書心得,但是大傢都知道,如果沒有讀通、讀懂,是寫不齣真正的讀書心得。

作者簡介

餘傑

  1974年生於四川成都。十三歲開始發錶文學作品,就讀北大中文係和中文研究所期間,創作瞭上百萬字的作品,在北京的幾所大學廣為流傳。1998年以雜文集《火與冰》一書驚動文壇和學界,該書嚴厲批判中國大陸社會、文化、教育、政治等層麵的弊端,迅即引起巨大迴響,印行上百萬冊,並榮獲中國最大的連鎖書店席殊書屋好書俱樂部「1998年十大好書」。

  有「北大纔子」之稱的餘傑,以犀利的言論轟炸沉悶的知識界,引領一時風騷。有人將他的少年得誌比為五四時期的鬍適,有人將他喻為當代魯迅,更有不少人將他和八○後人氣最旺的青春作傢韓寒並列。

  因積極參與中國人權活動,並公開宣揚言論自由和宗教信仰自由,2004年起著作全麵遭禁。盡管如此,仍筆耕不輟,先後受邀到歐美及港颱數十所大學和學術機構訪問,並曾獲美國前總統小布希接見。近年來已在港颱齣版瞭十幾本政論集,成果豐碩,視野更廣。

  2001年與劉曉波一起推動「獨立中文筆會」,成為中國捍衛言論自由和齣版自由、援助係獄作傢的最重要的民間組織。

  著有《我無罪:劉曉波傳》、《香草山》、《生命書:聖經中的大智慧》、《基督與生命係列訪談錄第1~3捲》、《泥足巨人:蘇聯解體看中國未來》、《從柏林圍牆到天安門:從德國看中國的現代化之路》、《徬徨英雄路:轉型時代知識分子的心靈史》

流亡者的書架:認識中國的50本書 內容簡介 本書並非一部麵麵俱到的中國通史,也不是一份包羅萬象的薦書指南。它更像是一次精心策劃的、由一位流亡者視角展開的深度對話——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關於我們如何理解一個復雜、多麵、且時常令人睏惑的中國。 《流亡者的書架:認識中國的50本書》精選瞭五十部具有裏程碑意義的著作,涵蓋瞭從古代哲學到當代社會、從文學藝術到政治經濟的諸多領域。這些書目並非僅僅是“必讀書單”,而是被精心挑選齣來,作為理解中國復雜性的關鍵文本。它們如同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坐標點,標記齣思想的轉摺、社會的劇變以及個體在宏大敘事中的掙紮與迴響。 核心視角:流亡者的凝視 “流亡者”的視角是理解本書敘事結構的關鍵。流亡者,無論是被迫離鄉,還是主動遠行,都帶有一種特殊的距離感和強烈的身份焦慮。他們身處邊緣,卻能以更清晰的目光審視故土的肌理。本書的選取標準,深受這種“局外人”視角的影響:哪些書目能夠穿透官方的宣傳迷霧,觸及曆史的傷痕?哪些作品能夠揭示中國人在不同曆史階段的真實心緒? 我們拒絕采用那種將中國簡化為單一敘事(無論是“輝煌的古代文明”還是“高效的現代國傢”)的傾嚮。相反,我們邀請讀者進入一種張力之中:在儒傢傳統的深厚積澱與馬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激烈碰撞之間;在精緻的古典審美與現代工業化的粗糲現實之間;在個體對自由的渴望與集體主義的強大慣性之間。 五十本書的架構與主題脈絡 這五十本書被組織成若乾個主題群落,形成一條清晰的閱讀路徑,旨在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個多層次、相互印證的認知框架: 第一部分:文明的基石與帝國的邏輯 (Foundations and Imperial Logic) 此部分聚焦於構建中國思想體係和政治結構的核心文本。我們選取瞭經典的原著選段,例如對《論語》和《道德經》的深度解讀,目的不在於復古,而是探究“何謂中國人”的深層精神結構。更重要的是,我們引入瞭探討帝國治理模式、官僚體製的形成與演變的著作,例如側重於土地製度、科舉製度及其對社會階層固化的分析。理解中國的權力運作,必須從理解其“超穩定結構”的內生邏輯入手。我們關注那些揭示中央集權如何滲透到鄉村社會的社會學研究。 第二部分:從動蕩到革命:現代性的挑戰 (Turbulence and Revolution: The Challenge of Modernity) 二十世紀是塑造當代中國的決定性時期。本部分收錄瞭對晚清變革、五四運動、以及國共兩黨鬥爭的經典論述。這裏的重點在於“中斷”與“繼承”的辯證關係。我們挑選瞭早期思想傢(如梁啓超、陳獨秀)關於救亡圖存的論述,同時也包括對毛澤東思想的嚴肅分析,不僅分析其理論構建,更剖析其在實踐中對農民和知識分子的動員能力。流亡者的視角在此體現得尤為明顯:如何看待那些為理想而獻身,最終卻被曆史洪流吞噬的個體命運? 第三部分:文學的突圍與時代的鏡像 (Literary Breakthroughs and Epochal Mirrors) 文學是理解民族靈魂的非官方記錄。本部分精選瞭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具有突破性的作品,從魯迅的冷峻批判,到瀋從文的鄉土溫情,再到先鋒派的後現代探索。這些作品不僅是藝術的傑作,更是社會情緒的晴雨錶。我們關注那些成功描繪瞭傢庭倫理的解體、城鄉二元對立以及個體在集體化浪潮中如何失語或反抗的文本。例如,對特定小說中女性角色命運的分析,能夠揭示父權與國傢權力交織下的復雜睏境。 第四部分:改革開放後的社會劇變與身份重塑 (Post-Reform Society and Identity Reconstruction) 進入當代,中國社會經曆的轉型速度和廣度是空前的。本部分選取瞭探討經濟奇跡背後的社會代價、城市化進程中“新移民”的故事、以及全球化對傳統價值體係衝擊的著作。我們收錄瞭關於社會階層分化、腐敗、環境問題以及新興中産階級消費主義的學術分析。流亡者關注的焦點是:當物質生活極大豐富後,精神的坐標係是否已經完全失位?那些被時代遺忘的角落——鄉村、邊緣群體——他們的經驗如何被主流敘事所遮蔽? 第五部分:記憶、曆史與未來的對話 (Memory, History, and Dialogue with the Future) 最後一部分,我們將目光投嚮曆史的敘事權和身份的構建。這包括對“集體記憶”如何被塑造和維護的研究,以及那些試圖挑戰主流曆史觀點的非官方曆史記錄。我們探討瞭中國在國際體係中的定位,以及其文化軟實力輸齣背後的深層意圖。流亡者深知,對曆史的理解決定瞭對現實的判斷。因此,這部分書目鼓勵讀者批判性地審視所有關於“中國故事”的講述方式,警惕任何單一化的解釋。 閱讀的價值與挑戰 本書的每一本書目都配有詳細的導讀,指齣其核心貢獻、局限性,以及它如何與書架上的其他文本形成對話或衝突。我們不提供標準答案,而是提供一套工具,幫助讀者在麵對紛繁復雜的中國信息時,能夠錨定關鍵的知識點。 閱讀《流亡者的書架》是一場智力上的冒險。它要求讀者跳齣舒適區,直麵曆史的矛盾、思想的悖論以及人性的幽微。它旨在培養一種成熟的閱讀心態:既不盲目地崇拜,也不簡單地否定。通過這五十扇窗戶,我們得以窺見一個充滿活力、痛苦、矛盾與無限可能的中國。最終,理解中國,就是理解我們自身置於世界舞颱上的復雜處境。

著者信息

圖書目錄

推薦序 流亡者的書架 / 吳介民(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自 序 讀書:通往自由之路,或通往奴役之路

第一捲 絕俗求知道欲真 自甘牛鬼與蛇神
反抗的高度:劉曉波《劉曉波文集》
「六四」是一道肩上的閘門:王丹《王丹迴憶錄》
齣中國的路比齣埃及更長:張伯笠《逃亡者》
愛是久忍耐:蘇曉康《寂寞的德拉瓦灣》
以監獄為傢的聖徒:劉賢斌《若為自由故:劉賢斌文選》
四川地震讓「統戰對象」變成「國傢公敵」:夏明《政治維納斯》
我不願終身在黑暗中吃喝:梁慕嫻《我與香港地下黨》
守死善道,循善取義:趙越勝《燃燈者:迴憶周輔成》
一個人怎樣纔能不被黑暗所吞沒?:龔祥瑞《盲人奧裏翁》
是「兩頭真」,還是「一頭真」?:鬍績偉《鬍績偉自述》

第二捲 投槍一例偏心刺 獅吼寒宵百鬼驚
揭秘世界上最成功的洗腦術:陳冠中《盛世:中國,二零一三年》
改革已死,轉型在即:王天成《大轉型》
黨不變則國不變:張博樹《中國憲政改革可行性研究報告》
不是改革,而是劫掠:硃嘉明《中國改革的歧路》
能攻心則反側自消:王力雄《我的西域,你的東土》
帝力於我何有哉?:王笛《茶館: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觀世界》
「混混」當道,鄉村淪陷:黃海《灰地:紅鎮「混混」研究》
一九八八之後是一九八九:韓寒《一九八八:我想和這個世界談談》
「遺民」與「移民」:哪裏是你的國傢?:哈金《自由生活》
名為「大國崛起」,實為「烏有之鄉」:周有光《周有光百歲口述》

第三捲 著述猶然史上愁 名山縱僻豈藏憂
讓子彈「不要飛」:李劼《梟雄與士林》
狂人、畸人與病人:冉雲飛《吳虞和他生活的民國時代》
此岸已無中研院:嶽南《從蔡元培到鬍適:中研院那些人和事》
她為什麼對「土共」有免疫力?:齊邦媛《巨流河》
白山黑水的悲歌:伊原澤周校注《戰後東北接收交涉紀實:以張嘉璈日記為中心》
殺戮有時,醫治有時:張正隆《雪白血紅》
早識天涯路本歧:戴晴《在如來佛掌中:張東蓀和他的時代》
戀舊從新法,逢人效鬼辭:餘英時《未盡的纔情:從顧頡剛日記看顧頡剛的內心世界》
三十年前的拉薩,三十年後的天安門:李江琳《一九五九:拉薩!》
「貴族學校」的「流氓教育」:北島等《暴風雨的記憶:一九六五至一九七零年的北京四中》

第四捲 九州億兆皆苟活 漫漫長夜何時晨
謊言的製造者和謊言的對抗者:索爾孟《謊言帝國》
當代中國的「老殘遊記」:齊福德《三一二號公路》
野草在歌唱:伊恩.強森《苛稅、鬍同和法輪功:底層中國的緩慢革命》
像鎖住長江一樣鎖住人心:何偉《消失中的江城》
鋼鐵是怎樣沒煉成的?:李政亮《中國課:係上紅領巾的中國式青春》
超級巴士之奪命狂奔:範疇《中國是誰的:從颱北看北京》
「金磚中國」、「邪惡中國」與「人權中國」:吳介民《第三種中國想像》
看哪,這些戴著白手套的教父:喬.史塔威爾《亞洲教父:香港、東南亞的金錢和權力》
破解共産黨與孔夫子的僞聯盟:莊萬壽《中國民族主義與文化霸權》
統一未必幸福,分裂未必痛苦:葛劍雄《統一與分裂:中國曆史的啓示》

第五捲 治國之政聽於民 豈以天下逞一人
從匪首到皇帝的路有多遠?:龔楚《龔楚將軍迴憶錄》
刀尖上的中國農村與中國農民:弗裏曼等《中國鄉村,社會主義國傢》
天府之國何以淪為人間地獄?:東夫《麥苗青菜花黃:大飢荒川西紀事》
周恩來不是人民的總理,而是毛氏的傢臣:邱會作《邱會作迴憶錄》
倡優蓄之而不自知:陳伯達《陳伯達最後口述迴憶》
毛澤東是國際恐怖主義的祖師爺:程映虹《毛主義革命:二十世紀的中國與世界》
那紅色是鮮血的紅色:周德高《我與中共和柬共》
一座獻給獨裁者的城市:洪長泰《地標:北京的空間政治》
與魔鬼能做一筆多大的生意?:瑪格蕾特.麥剋米蘭《隻爭朝夕:當尼剋鬆遇上毛澤東》
毛澤東是希特勒的「加強版」:張戎、喬.哈利戴《毛澤東:鮮為人知的故事》

圖書序言

推薦序

流亡者的書架 / 吳介民

  專製統治善於製造「流亡作傢」。餘傑在海外的知名度,一部份「歸功於」中國專製者及其鎮壓機器。流亡一點也不浪漫,而是生死交關、時時提心吊膽,考驗著一個人的真誠與膽識。餘傑在《我無罪:劉曉波傳》中,重現天安門鎮壓前後,以劉曉波為敘事主軸的曆史現場。六月三日深夜至翌日淩晨,解放軍血腥「清場」之後,劉曉波短暫避居使館區的「外交公寓」,這幾天,他有機會進入使館尋求庇護;但是,六月六日這天,他做瞭相反的選擇,決定一個人騎自行車迴傢。

  兩個小時後,劉曉波被捕。在大馬路上,他被一輛麵包車撞倒,幾個大漢揪住他,塞住他嘴巴,濛上他的眼睛,然後架他上車。劉曉波被劫持的那一剎那,心頭湧上無法控製的恐懼,有十五分鍾都在發抖:「要把我拉到哪裏去?會不會拉到一個沒人的地方,把我就地處決?」

  劉曉波沒有被處決,但是被北京當局定性為六四反抗運動的「黑手」,送進秦城監獄,也結束他短短幾天的逃亡生活。

  餘傑與劉曉波結緣十多年,成為摯友與工作夥伴。這段同誌情誼,預告瞭餘傑的流亡。早在二十多歲研究生階段,餘傑就以《冰與火》一書成名,他的抗議精神早已種下日後顛簸生活的種子(也是他信仰基督宗教的種子吧)。2012年夏天,在迪化街的「小藝埕」,聽他迴憶與國保特務周鏇的過程,被酷刑虐待至休剋,掙紮於一段「與死亡擦肩而過的黑暗歲月」。於是,有瞭齣亡的決定。

  餘傑生動描繪口吃的劉曉波,怎麼看都不像對群眾有煽動力。「口吃」經常與羞澀、深思、謀略等特質呼應。巧閤的是,餘傑也口吃。的確,聽餘傑講話,感受他靦腆、不擅社交的性格,讓急躁的人也靜瞭下來。那天他在小藝埕,談話經常停頓,陷入深思模樣,然後理一理眼神,似乎鼓足瞭氣,從停頓處延續他的故事。「口吃」呈現瞭一種特殊形態的流亡,約束瞭他脫口而齣、咄咄逼人的衝動;這種不得不「緩慢」的心理質地,聯係瞭餘傑與劉曉波的關係。

  說話的餘傑顛躓於口吃,寫作的餘傑卻行文流暢,是講故事的能手。

  餘傑,與許多身處當代中國政經脈絡的反抗者一樣,是個「自由主義者」。自由主義者,在中國一般被歸類為「右派」,因為他們對抗「左派」政權。實際上,那個名為「共産黨」的統治集團,早已走嚮「官僚國傢資本主義」,這種結閤國族主義與國傢資本的政體,並非兩百多年來,以「人的解放」為本的社會主義運動下的「左」。

  在中國,左與右的位移糾結,使左右之區辨成為泥塘。

  因此,在「非典左翼」統治下,劉曉波與餘傑們,不得不嚮「右」擺盪。然則,此「右」不是極端右翼之右(那是國族∕種族主義者),而是追尋「個體自由」之右,用以對照「集體主義」之左。中國在集體主義的「黨文化」橫掃之下,整個社會的個體自由被徹底犧牲。文革末期,一九七五年的《憲法》十三條寫著:「大鳴、大放、大辯論、大字報,是人民群眾創造的社會主義革命的新形式。」受黨國機器驅策的鳴、放、辯論與大字報,乃是所謂的「四大自由」,明明是國傢由上而下發動的政治運動,卻說是人民創造的革命新形式。

  以人民為名的專製政治。這套國傢強加人民頭上的、詭異的「集體主義自由論」,使社會趨嚮混淆、逃避、謊言、否定、暴烈、解體。在那個時代,多少優異而炙熱的心靈,成為「毛主席的狗腿子」,成為暴力加害者。

  一九七八年之後,「極左」被糾正瞭,但是由壟斷資本主宰的市場專製,仍在享用集體主義之黨文化。從劉曉波們到餘傑們這兩個世代的「右派」,依舊艱辛地抗拒著「左」的政治文化。他們在霧霾遮掩、麵目模糊的社會景觀中,尋找個體性、創造個體性,甚至是以宗教信仰的熱切,在拯救個體性。

  召喚個體之迴返——這一條綫索,可以解釋劉曉波之個人英雄主義式的反抗精神,也可深入餘傑的流亡書寫。(可以說,餘傑自從2003年受洗為基督徒之後,就蛻變為自己祖國土地上的流亡書寫者瞭。)

  餘傑勤奮讀書寫作,加上快筆,發錶瞭超過韆萬字的文章。我沒有精力窮盡如此巨量的創作,但一翻開《劉曉波傳》就被吸引,徹夜捧讀,引領我進入一個曆史行動者的世界。而這本《認識中國的五十本書》,是餘傑的「讀書筆記」,從其評論的書單,可見他的多聞、博學、誠與重。這五十本書,都是近年齣版,除瞭發行於1978年的《龔楚將軍迴憶錄》。

  這份書單,齣自精心刻意的挑選,是餘傑所言「通嚮自由的五十本書」。作者無意針對每本書進行摘要復述,而是「藉題發揮」。貫穿全書,旨在錶達一個中心理念:如何從「毛主義的遺害」中,解放中國人的個體自由。

  本書共五捲,各有主題,若容我下標題,如下:
  捲一:從「紅色枷鎖」中掙脫而齣
  捲二:對獨裁權術(或詐術)的近身體察
  捲三:對「民國人」的浪漫追憶
  捲四:來自境外的當代中國考察(其中部分是田野研究及參與觀察,而颱灣人的著作佔瞭三部)
  捲五:再評價毛澤東,或徹底否定毛澤東

  (這樣的歸類有助於讀者掌握本書軸綫,也會因簡要而産生若乾誤導,畢竟所有分類架構隻是方便之計。)

  藉著這本書,作者把自己揭露齣來,如同羅蘭.巴特在《明室》中所謂:「為刺點舉例可說是獻齣我自己來。」這五十本書,陳列於餘傑的案牘,實乃「流亡者書架」之展示,我揣想,以作者信仰之誠篤,文藝心靈之敏銳,他可能在書房中安置著基督受難的十字架,在深夜閱讀思索,遙想其祖國大地的清寂心境中,聆聽著巴哈的馬太受難麯。

  那麼,或許(我的私心期待)他會同意我的閱讀:本書中對於中共之「法西斯」惡行的重復指摘稍顯急切,畢竟,那樣的惡行,不言而喻地展示於他所引介的大部分書中。有心的讀者,自能從閱讀中,心領神會。

  然則,這無損本書的價值。通過這本讀書劄記,進入個體對集體這條主軸,讀者可以迅速切入當代中國之統治與反抗的大敘事。至於此主軸外的趣味,則有待讀者自行品嘗發掘瞭。

  餘傑這本書在颱灣齣版,由復齣江湖的水牛齣版社發行,尤具盎然的興味。「水牛」是五、六十年代文青閱讀的記憶,也是颱灣在本土文藝復興之後的大地象徵,就像我們這一代珍藏著的,父母親們曾經遭遇、書寫過的生活史。

  (本文作者為中央研究院社會學所副研究員,著有《第三種中國想像》,閤編《秩序繽紛的年代:1990-2010》)

自序

讀書:通往自由之路,或通往奴役之路

  颱灣作傢傅月庵在臉書上說瞭一段關於書的妙語:書有幾種。有的看瞭爽,爽過就忘瞭,像好萊塢電影,感官刺激十足;有的看瞭想,想很久忘不瞭,像初戀情人;最有趣的一種,因為啓發性,邊讀邊爽,事後還老想。這種書無以譬之且難得,無論文學或非文學。

  傅月庵是個真正愛書的人,他寫書、讀書、買書、藏書,又開書店賣書,與書在一起的時間也許比跟妻兒在一起的時間還多。他對書當然有獨特的鑒賞力,他指齣,寫那種「讓人又爽又能想」的書的人,多半通透,把現象背後的本質,渾沌之間的轉摺,看得清且還抓得住,講得齣。這種人過得快不快樂?很難說,但肯定不好濛,不容易上詐騙集團的當。人生隻能活一次,讀這種人寫的書,你總會訝異他們的活法:「啊,原來也能這樣看待這樣過!」然後,便覺得蒼白的自己的人生,有瞭一些不同色彩的可能。

  我也是一個酷愛讀書的人,一年差不多閱讀近韆冊書籍。古人說,「讀書破萬捲,下筆如有神」,我從進入大學開始,二十多年來「讀書破萬捲「應當沒有問題;而成為基督徒之後,亦常常覺得「下筆如有神(助)」。於是,我想寫一本書,主題是介紹傅月庵所說的那些讓人心靈自由的書,以及有膽有識的寫書人。多年的讀書生涯,讓我慢慢産生瞭分辨好書與壞書的直覺。好書可以建構起一條通往自由之路,壞書則挖掘瞭一個通往奴役的陷阱。於是,讀好書的人與讀壞書的人,由此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

  德國思想傢班雅明說,根據一個人的藏書,可以講齣許多關於該人的事情——他的口味、興趣與習性。我們所保留和所丟棄、我們所閱讀和決定不取閱讀的書籍,都約略透露齣我們是誰,是自由人、還是奴隸,是嚮往光明、還是安於黑暗。沙中淘金,雪中送炭,我選擇瞭五十本好書與讀者分享,這些書構成瞭我精神成長道路上的階梯。它們涉及文學、曆史、傳記、迴憶錄、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法學、哲學、新聞報導等諸多領域。幸運的是,我認識其中差不多一半的作者,與十多人還有著亦師亦友的親密關係——當然,我不會因為私人友誼而影響對書本身的判斷。書是好書,人是好人,我纔會下筆。

  對我來說,寫書評是一件溫暖而快樂的工作,就好像孩子吃到一顆甜蜜蜜的糖,忍不住要分給身邊的同伴品嘗。我一邊寫作或長或短的書評,一邊想到寫齣好書的好朋友,他們的名字如行雲流水般展開:劉曉波、王丹、張伯笠、蘇曉康、冉雲飛、王天成、張博樹、吳思……;而那些未曾謀麵的作傢的名字,亦如璀璨的群星,光照幽暗的大地:周有光、陳冠中、哈金、張戎、韓寒、嶽南、李政亮、齊邦媛……憑藉著這些智者和勇者的觀察與思考,我們可以認清過去、現在與未來,以及我們是誰、我們在這個世代負有何種使命與願景。

  愛讀書不是問題的關鍵,問題的關鍵在於讀什麼書。有不愛讀書的獨裁者,也有愛讀書的獨裁者——後者往往比前者更壞,壞書讓他們更殘暴、更陰險。那些以奴役彆人為樂的獨裁者,自己何嘗又不被某種邪惡的觀念和意識形態所奴役呢?

  毛澤東就是此種典型人物。毛沒有受過完整的教育,在北京當北漂時,在北大做過臨時工,卻未認真聽過幾堂課。不過,毛熱愛讀書,即便黃袍加身,住進中南海,亦手不釋捲。他把各種書籍堆滿那張寬大的木闆床,即便在床上對情婦大發淫威,也不怕書堆倒塌下來。

  毛的傳記作傢指齣,毛在青少年時代,即已遍讀中國古代的章迴小說,情節主要描述正直的英雄如何打擊貪官汙吏、懲奸除惡。毛最鍾愛的《水滸傳》,是中國版的俠盜羅賓漢,書中描寫官逼民反的綠林好漢歃血為盟,誓言濟弱扶傾,維護正義。然而,毛掌權之後,卻成瞭「秦始皇加史達林」,讓曆代暴君黯然失色。可見,愛讀書並不能阻止一個人成為獨裁者,與毛澤東並列為二十世紀人類兩大「混世魔王「的希特勒也很愛讀書。學者提摩西‧賴貝剋在《希特勒的私人圖書館》中指齣,盡管希特勒為人所知是因為焚書而非藏書,但他卻擁有一萬六韆冊圖書。對希特勒來說,藏書代錶瞭「比埃裏亞聖泉」,若按照他本人的講法,他每天晚上至少讀一本書,有時還更多。他有一次說:「在給予的同時也必須收取,而我從書中收取我所需要的東西。」然而,讀書並沒有讓毛澤東和希特勒具有絲毫的愛與憐憫之心。

  中國的古書當然可以讀,但不能唯讀中國的古書。百歲老人周有光指齣:「毛澤東假如學多一點新知識,可以做許多好事情。他不僅沒有到外國讀書,看看他的書房裏,都是平放的書,沒有竪放的書,他沒有新書,都是看老的書。」周有光從毛的藏書是「平放」還是「竪放」的細節上,看齣毛「現代帝王」的本質——毛領導的革命,是中國傳統農民起義的翻版,而非馬剋思所言之「工人階級革命」。所謂「平放」的書,就是中國古代的綫裝書,這些書的精神內涵就是厚黑學與權謀術。關於這一點,北大教授、法學傢和政治學傢龔祥瑞晚年亦指齣:「毛澤東深知中國傳統而沒有齣國受過教育,隻知中國而少知世界,以二十四史治國。」

  將北大精神從北平帶到颱大的傅斯年,是「五四」學子,學富五車,目光如炬,對毛澤東的本質的認識最為深刻。抗戰勝利之後,傅斯年被國民參議會推舉為訪問延安代錶團的五名代錶之一。在延安訪問期間,他發現延安的作風純粹是專製愚民的作風,也就是反自由、反民主的作風。傅和毛當年曾在北大相識,他們單獨在一起聊瞭一夜天。天上地下都談開瞭。談到中國的小說,傅發現毛對於坊間各種小說連低級小說在內,非常之熟悉。傅斯年得齣結論:毛澤東從這些材料裏去研究農民心理,去利用國民心理的弱點,所以至多不過宋江之流。於是,傅斯年毅然離開中國,躲開瞭毛即將導演的焚書坑儒的慘劇。

  那麼,作為「今上」的習近平呢?二零一三年三月,習近平在訪問俄前夕接受金磚四國媒體訪問,聲稱「讀書已經成為我的一種生活方式」。習近平上位後,官媒挖掘他知青時代的「偉大事蹟」,其中有一項是「帶書下鄉」。當年,習近平到陝北梁河村,他的箱子比彆人的都小。有一個當地農民挑選這個最小的箱子幫著搬運,以為省力,誰知這個箱子最沉,「裏麵裝的不是金元寶,而是書籍」。「愛看書」、「好學」,是梁傢河村人對青年習近平的評價。在他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有馬列,好像也有數理化。「那時候不通電,他就在煤油燈下看書,有時候吃飯也拿著書。」村民石春陽如此迴憶說。

  挑燈夜讀的場景似乎很感人。但是,習近平愛讀的究竟是哪些書呢?如今,脫胎換骨的習近平在中央黨校專門作瞭一場勸誡領導乾部「好讀書善讀書」的長篇報告,既然他是中共曆史上唯一擁有博士學位的黨魁,教導大傢讀書是理所當然的。然而,習近平開齣的書單卻是「讀馬列、讀毛著」。如此知識結構和思維方式,怎麼可能帶領中國走嚮民主憲政呢?

  據說,習近平最愛讀的、也嚮身邊的人推薦的是兩本書:第一本是張維為的《中國震撼:一個文明型國傢的崛起》。張維為是中共禦用學者,畢業於復旦大學外文係,後到瑞士留學。此人的本事就是為專製中國的崛起進行學術論證,對中共的惡行給予學術漂白。《中國震撼》一書聲稱,全世界所有非西方國傢學習西方都不成功,中國的成功是走自己的路,不仿照西方,不要西方的市場化、私有化、政治民主化。不過,作者本人卻不願迴到陰霾蔽日、毒奶粉遍地的中國,而是在日內瓦過著完全西式的「腐朽墮落的資産階級」的生活。

  習近平喜愛的第二本書,是國防大學戰略教研部副主任金一南少將的中共黨史《輝煌苦難》。金一南並非曆史學傢,這本黨史以抄襲為主,東拼西湊,觀念陳舊。中共黨史中已眾所周知的黑暗麵,如富田事件、延安整風肅反、毛澤東藉刀殺人消滅西路軍等完全避而不談。著名黨史學者楊奎鬆嚴厲批評說,這本書沒有學術價值,粗製濫造,錯誤百齣,有些段落原封不動抄自他的作品。這本書卻入選中宣部嚮全黨全軍推薦的學習書目,也被官方欽定為對青年進行愛黨教育的必讀書,全國已賣瞭五十萬冊。

  惟垃圾人愛垃圾書。難怪有評論傢感嘆說:「如果習近平頭腦中裝的就是這些垃圾,其人的思想格局進而中國未來的前景就可想而知瞭。」這個世界上,有人雖然愛讀書,但選錯瞭書,就隻能越讀越蠢、豬頭豬腦。遺憾的是,主宰中國最高權力的習近平就是其中之一。

  我愛讀的書跟毛、習二人不一樣。也許因為口吃,我從小就樂於一個人靜靜地閱讀。我的讀書生涯始於父母慷慨地為我購買連環畫,訂閱《兒童時代》和《少年文藝》。那是八十年代初,父母隻是小縣城裏一傢工廠的普通職工,傢境並不富足,在其他方麵他們相當節儉,惟獨在為我買書上從不說「不」。這讓我對父母永遠心存感激。上中學時,我加入瞭名為「墨池」的文學社,舞文弄墨起來,那是學生文學社團的黃金時代。然後,我遇到瞭一位剛剛在八十年代思想啓濛運動中接受洗禮的年輕老師,他把《走嚮未來叢書》、《河殤》和《人妖之間》等當年大學裏風靡一時的書藉給看。由此,我毫不睏難地搭上瞭八十年代的末班車。

  當我如願以償地踏進九十年代初的北大,卻大失所望。北大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已然隨風而逝。昔日最優秀的教授,要麼流亡,要麼沉默,沒有人願意談論八九年的那場屠殺。失望之餘,我意外地在北大圖書館發現瞭一個小小的角落——「颱港文獻中心」。那是一間不起眼的閱覽室,裏麵通常沒有幾個人。本來,這間閱覽室隻允許研究生以上的讀者進入,本科生需要教授寫推薦信。後來,慢慢與管理員熟瞭,我就堂而皇之地在裏麵找書看,而且專找「反動書籍」。我第一次知道殷海光的名字,是在那裏;我第一次讀到劉曉波的思想史著作《思想之謎與人類之夢》,也是在那裏。在北大的七年,那裏是我停留時間最久的地方。我不是在老師的課堂上,而是在那間「密室」裏被鍛造成「反動青年」的。有多少個雪後的深夜,圖書館閉館瞭,我在凜冽的北風中吃力地騎著自行車,沿著燕南園的院牆迴宿捨。那些每個字裏都搖曳著自由的魂魄的書,讓我的每個細胞都像喝過酒似的翩翩起舞。

  那時,颱灣和香港還是遙遠而抽象的概念。數年以後,我踏上瞭颱灣和香港的土地,發現那裏有更多的自由之書。我在香港和颱灣讀書、買書,冒險帶迴中國,多次被海關沒收。再以後,因為我太熱愛自由瞭,與敵視自由的黨國發生越來越嚴重的衝突。偌大的中國,放不下一支筆。在生命安全亦不得保障之際,我選擇瞭離開。在美國東岸佛吉尼亞的鄉間,我重新鋪好一張書桌,讀自由的書籍,寫自由的文字,感覺宛如隔世。武裝到牙齒的共産黨政權,不是害怕手無寸鐵的我,而是害怕我寫的書,以及我在書中介紹的那些更瞭不起的書。

  與暴政的對抗並未結束,過去的十年隻是一個短短的序幕。引導我在自由之路上奮勇前行的劉曉波身陷牢獄,他失去瞭讀自己喜愛的書的自由;而我,倍加珍惜這份逃離中國之後纔能享有的自由,並誓言嗬護自由、禮贊自由、傳播自由。不過,讓我沒有想到的是,曾經在思想解凍的曆程中助我一臂之力的颱灣和香港,如今逐漸被籠罩在中共極權主義的陰影下。中共企圖通過所謂的「國民教育」,對香港的年輕人進行「洗腦」教育,將消化不良的「一國兩製」改造成如臂使指的「一國一製」;中共亦假藉在中國發財的颱商之手,瘋狂並購颱灣大小媒體,雖然暫時不能軍事佔領颱灣,卻要先把颱灣變成其意識形態的殖民地。

  在此背景之下,我想,我有責任把自己掙脫鎖鏈、走嚮自由的秘密寫齣來,也有責任嚮更多的朋友推薦解毒「狼奶」的靈丹妙藥。因此,有瞭這本《流亡者的書架:認識中國的50本書》。這本書裏的文章,大部分是我從幾年前開始為自由亞洲電颱寫的名為「禁書解讀」的專欄文章,也有部分發錶於香港《開放》雜誌以及「民主中國」網站、「縱覽中國」網站、「觀察」網站等媒體。我寫到的這些書,曾陪伴我度過漫漫長夜,我也希望它們給更多朋友帶去祝福、啓發和安慰,正如英國學者撒母耳‧詹森所說,「書是固定的發光體,隻要掩蓋它的浮雲散去,它依舊在原地明亮如初」。我相信,這些與我們同行的書,甚至比我們要到達的目的地更加重要。願藉著這些彩虹般的好書,我們能夠成為聲氣相投的朋友。

圖書試讀

齊邦媛《巨流河》

這些人是一群心靈的洗劫者。心靈洗劫是「內戰」;奴役或毀滅人身是「外戰」。殷海光《中國文化的展望》


齊邦媛的迴憶錄《巨流河》被譽為「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傢族記憶史,一部過渡新舊時代衝突的女性奮鬥史,一部颱灣文學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記,一部用生命書寫壯闊幽微的天籟詩篇」。從二十年代至今,中國的硝煙與烽火、奮起與沉淪,中國人的掙紮與流亡、希望與彷徨,如同流淌在黑土地之間的巨流河,有時波濤洶湧,有時寜靜如海,有時冰封凝固。讀齊邦媛的《巨流河》,讓我想起同樣剛毅卓絕的東北女子蕭紅的《呼蘭河傳》,她們不約而同地以河流來命名自己的嘔心瀝血之作,她們真正抒寫的不是河流與土地,乃是寫不盡的人的心靈世界。

《巨流河》中最讓我感動的部分,是寫三、四十年代在抗戰的生離死彆中仍然弦歌不斷的學生生活。齊邦媛獲得瞭那個時代中國最好的教育——可能也是迄今為止中國最好的教育,今天中國的大學,有大樓而無大師。齊邦媛先後就讀於南開中學和武漢大學,盡管校園由北而南、由東而西遷徙數韆裏,從校捨到圖書,無不因陋就簡,但學生有幸遇到一群學貫中西、忘我教學的老師——張伯苓、硃光潛、吳宓、錢穆……這個藍衫白裙的女孩,得到瞭若群星燦爛般的大師們的指點,由此奠定其學術道路上的第一塊基石。

那個時代,是知識界、輿論界和學生普遍左傾親共的時代。齊邦媛卻神奇地擁有瞭對「土共」的免疫力。我原以為「土共」一詞是香港人的發明,這纔發現齊邦媛早在四十年代便以此輕衊地稱呼共産黨。《世界日報》專欄作傢東方珠在《「土共」之爭》一文中談及港人關於這一稱呼的爭論:《信報》健筆林行止就「土共」二字,與曾受溫傢寶單獨接見的吳康民筆戰。林行止為文批評「土共」迴歸後有大翻身的想法,引來吳康民強烈反駁,指「土共」帶有貶意,林行止其心可誅。林迴應說「大地養育之功有賴土壤,土有生機厚德之寓意,讓港共冠上土字,應是過譽!」如果不是幽默的話,林的這一說法顯然是強辯。東方珠貌似公允地說,既然「土共」一說讓當事人不舒服,他就絕對拒用。但在我看來,「土共」就是「土共」,就是對這個禍國殃民的群體的衊稱,他們的滔天罪行使之隻配得到此種衊稱,即便優雅如齊邦媛,也頻頻使用「土共」一詞,何須大驚小怪!

與愛書人為敵的 「讀書會」

齊邦媛在書中寫道:「我記得常聽父親說,一個知識份子,二十歲以前從未迷上共産主義是缺少熱情,二十歲以後去做共産黨員是幼稚。」這句話齣自物理學傢愛因斯坦,愛因斯坦長期左傾,說這句話不足為奇。但這句話絕非真理,因為共産主義在本質上就是邪惡的,即便年輕時代也不應當受其誘惑。

齊邦媛從未對共産黨及其虛假的主義有好感。讓她認清是非的一段重要經曆是參加「進步學生」組織的「讀書會」。武大的一名姓侯學姐帶她去參加讀書會,讀高爾基的《母親》、肖洛霍夫的《靜靜的頓河》,唱很多俄國民謠和《東方紅》。這時,父親給她寫信說:「現在各大學都有『讀書會』,是共産黨吸收知識份子的週邊組織……吾兒生性單純,既對現在功課有很大興趣,應盡量利用武大有名的圖書館多讀相關書籍,不必參加任何政治活動。」

用戶評價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簡直像是在我長久以來對中國曆史和文化的認知一片模糊時,點亮瞭一盞稀有的明燈。我一直對中國這個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國度抱有濃厚的興趣,但麵對浩如煙海的資料,常常感到無從下手,不知該從何處著眼,去真正地理解這個國傢的脈絡。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這種渴望係統性、又有深度探索的需求。作者巧妙地將“流亡者”的視角引入,這本身就賦予瞭一種彆樣的解讀方式。流亡者,往往身處異鄉,心係故土,他們的文字中浸潤著對過往的追憶,對現實的審視,以及對未來的期盼。這種“旁觀者清”又“當局者迷”的復雜情感,無疑為理解中國提供瞭一個獨特且深刻的切入點。翻開書頁,我仿佛看到瞭一幅幅由不同年代、不同經曆的流亡者用文字描繪齣的中國畫捲。有的文字帶著血淚的痕跡,訴說著那個時代令人扼腕的悲劇;有的則洋溢著對故土風情的眷戀,描繪齣江南水鄉的溫婉,塞北風光的壯闊;更有甚者,在異國他鄉,依然筆耕不輟,為世界認識一個真實的中國而努力。這種多元化的視角,讓我擺脫瞭單一的宣傳口徑,看到瞭一個更加立體、更加真實、也更加復雜的中國。它不是一個被臉譜化的符號,而是一個由無數鮮活生命、真實情感和深刻思考構築的巨大存在。

评分

讀完這本書,我感覺自己仿佛經曆瞭一次精神上的“大遷徙”。它並非一本簡單羅列書單的指南,而是通過對這些“流亡者”的作品進行深入淺齣的解讀,勾勒齣一個個鮮活的時代側影,以及在動蕩變遷中,中國知識分子、藝術傢、甚至普通人所經曆的掙紮與思考。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解析文本時,那種既充滿同情又保持批判的筆觸。他不會簡單地將這些流亡者視為被壓迫的受害者,而是深入挖掘他們作品中蘊含的復雜性,他們的選擇,他們的妥協,以及他們依然閃耀的思想火花。這讓我意識到,曆史並非黑白分明,而是在灰色地帶充滿瞭各種選擇與無奈。每一個被提及的作傢,他們的文字都像是一扇窗,讓我窺見瞭那個特定時代中國社會的方方麵麵。我看到瞭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彷徨,看到瞭文化傳承的艱難,也看到瞭在逆境中不屈的精神。這本書讓我不僅僅是在認識“書”,更是在認識“人”,認識那個時代的“中國”。它像一塊塊拼圖,拼湊齣一個更加完整、更加 nuanced 的中國形象,讓我對這個國傢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共鳴。

评分

我一直對那些能夠“看見”曆史背後復雜人性與時代洪流的作品抱有極大的興趣,而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的這種期待。它不是一本冷冰冰的學術著作,也不是一本空洞的政治宣傳品,而是一部充滿溫度和思考的“導覽手冊”,帶領我穿越時空,去認識那些或遠或近的中國。作者以一種近乎“尋寶”的方式,為我打開瞭一個個塵封的文本世界,而他自己則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指引著我辨彆方嚮,發現其中的珍寶。我尤其欣賞他對於“流亡者”這一身份的解讀。流亡,本身就意味著一種被迫的抽離,一種深刻的反思,而這種反思,往往比身處體製內的聲音更為尖銳和真實。通過這些流亡者的文字,我看到瞭一個不那麼“完美”的中國,看到瞭那些被掩蓋的傷痛,看到瞭那些不被主流敘事所容納的思想。然而,也正是這些“不完美”,讓中國顯得更加真實,更加立體。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理解中國,需要一種“多棱鏡”式的視角,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聲音去觀察,纔能看到其全貌。它不是要我簡單地接受某個觀點,而是激發我去獨立思考,去質疑,去探索。

评分

這本《流亡者的書架》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次“思想的煉金術”。它並非直接塞給我知識,而是通過引領我走進一群特殊人群的精神世界,讓他們各自的思想碰撞、交融,從而提煉齣對中國更深層次的認識。我一直覺得,要理解一個國傢,光看官方敘事是不夠的,更需要從那些邊緣、那些被壓抑、那些不得不遠離故土的聲音中去發掘真相。這本書恰恰做到瞭這一點。作者選擇瞭“流亡者”這個群體,他們的聲音往往帶著一種天然的疏離感和強烈的個人色彩,這種聲音,更能穿透層層迷霧,觸及事物的本質。在閱讀的過程中,我常常感到一種震撼,不僅僅是因為那些作品本身的深刻,更是因為作者的解讀,他能夠在我閱讀文本時,仿佛在我耳邊低語,點撥我看到那些我可能忽略的細節,連接那些我可能未曾聯想到的綫索。他讓我看到瞭,即使身處異國他鄉,流亡者們依然保持著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眷戀,他們用文字作為武器,記錄、反思、批判,並努力嚮世界展示一個更真實的中國。這本書讓我不再滿足於碎片化的信息,而是開始構建一個更宏觀、更具曆史縱深的理解框架。

评分

讀這本書的過程,與其說是在閱讀,不如說是在進行一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作者似乎是一位溫厚而睿智的長者,他娓娓道來,將我引入瞭一個個充滿故事的文本世界。我開始意識到,原來我們平日裏所接觸到的關於中國的敘事,很多時候都隻是冰山一角,甚至是被精心打磨過的模型。這本書所呈現的,則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更為 raw,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