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知名策展人祥见知生介绍与器皿相处的方法,器皿与食物的搭配、用法、美感等,文中传达出陶作家投注在那些器皿上的心意,成就出朴素而美丽的作品。
一日你逛进某间生活道具店,喜欢上它挑选与摆设的品味,
更因店主丰富的知识与真心推荐而更深入认识这个世界,
再也不必费心寻觅,就能遇见令你心满意足的物件。
祥见知生便是这样一位你想认识的店主,
引进自己喜欢的、也分享给大家,一同感受生活器物的美好。
献给所有喜欢器皿的人,与陶器相遇、交往的方法。
作者简介
祥见知生
出生于北海道,目前定居于镰仓,于各地举办主题性展览,如儿童器皿展、饭碗展等等。2005年出版《器皿好日子》之后,以自然光线所拍摄的器皿照片搭配独特的编辑手法制作各式书籍,亦为器皿祥见.祥见知生编辑室负责人。日记「器皿与书籍与旅行」随时更新中。网站:utsuwa-shoken.com
其他的着作有《温柔的蔬菜、温柔的器物》,编辑过的书有《松村,品茶人》、《云龙先生的遮那,如光线般的水波纹》、《节郎先生的素描本》、《陶艺家小野哲平》(DVD书)。
〈第一章〉器皿
饭碗 美丽朴实
大钵 接受料理的宽广胸襟
小钵 配角的乐趣
盘子 直接传递的真心
碟子 收于掌心的爱恋
茶具 捧在手中的幸福时光
儿童用碗 支撑生命的根基
〈第二章〉 器皿之爱
一种幸福
厨房的背影
清洗
欣赏圈足
粉引与白瓷
生活中的器皿
与器皿的相遇
〈第三章〉 餵养以时间的器皿
村木雄儿 粉引碟
村木雄儿 三岛盘
吉冈万里 色绘茶壶
须田二郎 樱花木大碗
小野哲平 盘子与碟子
小野哲平 饭碗
石田诚 南蛮烧缔盘
尾形笃 刷痕盘
青木亮 饭碗
〈第四章〉寻访陶作家
横山拓也 风景中的真我
尾形笃 了解陶土、面对陶土
吉田直嗣 寂静的黑色器皿
深田容子 诞生于日常生活中的器皿
小山乃文彦 坚持保有泥土气息的粉引
吉冈万里 梦想片鳞的诞生之地
村田森 继承
须田二郎 餐桌上的木制器皿
石田诚 凝视陶瓷器的原点
小野哲平 器皿。与活在当下
食器与饮食生活
○东京的饮食思想实践家
明峰牧夫
【西荻洼.食事屋油菜花】
○一汤一菜中所隐含的意义
市川洋介
【镰仓.鸣门屋+典座】
后记
专栏1 器皿与时间
专栏2 如何对待器皿
专栏3 器皿的修复
这本书的名字,怎么说呢,有一种天然的亲切感,又带着点儿小小的哲学意味。“日日之器”,这不就是我们每天都要用的筷子、碗、盘子、杯子嘛?但是,再加上“与器皿相遇、交往的方法”,瞬间就觉得这些平凡的物件变得不那么平凡了。我脑海里冒出各种各样的猜想。我想象着,这本书会不会像一位慈祥的长者,娓娓道来,教我们如何去“遇见”那些沉睡在橱柜里,或者静静摆放在餐桌上的器皿。也许是讲述器皿的材质,从古老的陶土到精美的瓷器,再到现代的玻璃和金属,每一种材质都有它独特的语言和故事。又或者,书中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倾听”器皿的声音,感受它们的“呼吸”的方法。我觉得,“交往”这个词特别关键,它暗示着一种互动,一种双向的情感投入。难道书中会教我们如何去“读懂”一个器皿,了解它的“性格”?比如,有些器皿适合盛放热食,有些则更适合冷饮;有些器皿需要小心翼翼地擦拭,有些则可以随手清洗。我真的非常好奇,作者究竟会用怎样的方式,带领我们去打开器皿的内心世界,去建立一种更深层次的连接。
评分“日日之器:与器皿相遇、交往的方法”——这个书名,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觉得,家里的器皿,虽然每天都在用,但很少真正去“看见”它们。它们只是工具,完成了盛放食物的任务,然后就被洗干净,放回原处,等待下一次召唤。但这本书的标题,却悄悄地提醒我,或许,我们可以用一种更温柔、更深刻的方式去对待它们。我开始想象,这本书会是一场关于“发现”的旅程。也许,它会带我们去“相遇”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古老器皿,了解它们承载的历史和文化。也许,它会教会我们如何去“倾听”器皿的语言,分辨不同材质的纹理和声音,感受它们独特的质感。而“交往”,这个词更是让我心动不已。我想象着,书中会分享很多关于如何与器皿建立情感联系的方法。或许是教我们如何挑选一件真正适合自己的器皿,不仅仅是看它的外观,更是看它能否与我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共鸣。或许是介绍一些关于器皿保养的技巧,让我们知道如何才能让它们长久地陪伴我们,就像对待一位老朋友一样。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究竟会为我打开怎样一扇通往器皿世界的大门。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起得真是太妙了!“日日之器”,光是听着就有一种温润的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我一直觉得,家里的那些碗碟杯盏,虽然是日常之物,但它们承载着我们一日三餐的烟火气,也见证着我们的悲欢离合。只是,我以前总觉得,它们就是工具,用了就洗,脏了就换,没什么特别的。但自从读了这本书(这里只是我脑海中的想象,这本书还没有真正面世,但名字已经让我充满了期待!),我开始重新审视那些我习以为常的器皿。我开始好奇,那些精心制作的陶碗,它的釉色是如何形成的?那些老旧的木勺,它又经历了多少双手,承载过多少故事?这本书似乎在告诉我,器皿不仅仅是冰冷的物品,它们是有温度、有生命、有故事的。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带领我们走进器皿的世界,如何让我们去“相遇”,去“交往”。是介绍各种材质的特性,还是讲述器皿背后的工艺和匠人?是教我们如何挑选,如何保养,还是如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欣赏它们?我猜想,这本书一定充满了细腻的观察和独到的见解,能够点亮我们生活中那些被忽略的美好。读完这本书,我一定会对家里的每一件器皿都多一份珍惜和敬意。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标题《日日之器:与器皿相遇、交往的方法》简直是爱得不行!“与器皿交往”这个说法太有意思了!我一直是个对生活细节充满好奇的人,但对于“交往”这个词,我总觉得是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这本书却把这个概念延伸到了我们身边那些最普通的器皿上,这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我脑子里立刻浮现出一些画面:也许是教我们如何从器皿的触感、重量、甚至声音去感受它的质地和温度;也许是告诉我们,选择一个合适的杯子,不仅仅是为了盛放咖啡,更是为了搭配一天的心情;又或者,是引导我们去了解一件器皿的“脾气”,比如它怕烫还是怕摔,需要怎样的呵护才能长久陪伴。我特别期待书里会提到一些关于“如何与器皿建立情感连接”的部分。是不是就像我们和老朋友一样,越相处越了解,越珍惜?我想象着,书里可能会有一些关于器皿的历史故事,或者介绍不同文化背景下器皿的独特之处,甚至是一些关于如何利用器皿来提升生活仪式感的实用技巧。总之,光是这个标题,就已经勾起了我满满的求知欲,让我觉得这本书将会是一场关于生活美学的深度探索。
评分光看书名《日日之器:与器皿相遇、交往的方法》,我就已经被深深吸引了。这个标题有一种质朴又充满智慧的感觉,让人立刻想深入其中一探究竟。“日日之器”四个字,就已经点出了器皿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它们是我们每天都会触碰、会使用的物品,是构成我们生活肌理的一部分。但更让我心动的是“与器皿相遇、交往的方法”这几个字。它不仅仅是将器皿视为简单的工具,而是赋予了它们一种“生命感”,邀请我们去与它们进行一种更具仪式感和情感的连接。我脑海中会浮现出许多关于“相遇”的画面,也许是作者会分享一些关于如何欣赏器皿的美学细节,比如它的弧度、它的色彩、它的光泽,甚至是它在使用过程中留下的痕迹。而“交往”,这个词更是激发了我无限的想象。我想象着,书中会不会教我们如何去“读懂”器皿,了解它的材质、它的工艺,甚至它背后的故事。是不是也会有一些关于如何选择、如何使用、如何保养器皿的实用建议,让我们能够更巧妙地与它们“互动”,让它们更好地服务于我们的生活,同时也能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一份美好的情趣。这本书,在我看来,绝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器皿的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建立深刻连接的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