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艺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学之滥觞

工艺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学之滥觞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日本文化
  • 生活美学
  • 工艺
  • 民俗
  • 传统技艺
  • 美学
  • 设计
  • 百年历史
  • 手工艺
  • 侘寂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支扫把也能称得上美?
一个陶碗为何如此温暖人心?

  民艺=民众的工艺=生活器物,特有的温润质感总让人打从心底感到美观、安心,它们的共通点是实用耐用堪用,意即符合了柳宗悦所提倡的「用之美」。

  本书精选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讲述民艺运动的理论基础,为「何谓民艺」做定调,归纳出美的定义及构成美的条件,釐清民艺与艺术在功能性、美的评判标准上之不同,影响此后近百年日本人的生活态度,也在无形中培养出日本民众的美感意识,内化成无法计量的精神资产。现今正在台湾发酵的生活道具风潮可说是当年日本民艺运动的延伸。

  民艺的精髓在于「用之美」三个字,解释了我们追求这种美感的缘由:
  器物之于人,不是只有消费性的、物质性的,还要透过「使用」才能看见美,
  进而感受美所带来的心灵抚慰、以及进到美的身后所代表的理想世界。

作者简介

柳宗悦

  (1889~1961)宗教家、哲学家、工艺研究家。

  1923年因东京大地震避居京都,在古董市集发现日常生活器物之美,经过研究之后提出「民艺」一词,并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走访日本各地,柳宗悦主要工作为收集保存各地民艺,陶作家河井宽次郎等人则是实际指导职人改良技术,1936年于东京开设日本民艺馆,向一般大众介绍「民艺的概念」等等,一连串活动被后人称为民艺运动,柳宗悦更被称作是民艺之父。

  直至1961年去世为止,柳宗悦将半生心力投注于民艺运动之上,不仅延续日本传统手工制造业的生命并培养日本人民的美感意识,更对其后的创作者影响深远,包括柳宗悦的儿子──日本工业设计巨匠,柳宗理。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部名为《工艺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学之滥觞》的书籍简介,内容将集中于探讨日本手工艺、审美观念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而不涉及您要求排除的具体内容。 工艺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学之滥觞 一窥质朴之中的不凡:一部关于日本传统工艺、生活哲学与审美演变的深度考察 本书是一部关于日本传统工艺发展脉络、审美核心及其在现代社会中价值重估的专著。它不着眼于宏大的历史叙事,而是深入到日常器物、手作技艺的肌理之中,探讨“美”如何在实用性与精神性之间找到了微妙的平衡点,并最终塑造了日本独特的“生活美学”。 第一部分:根源与基石——工艺的生成与早期形态 日本的工艺传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历经千年的吸收、内化与创新。本书首先追溯了工艺精神的源头。 1. 侘寂(Wabi-Sabi)的美学底色: 我们首先要理解,支撑日本工艺体系的,是一种深刻的宇宙观——“侘寂”。这并非简单的“简朴”,而是一种对自然流变、时间痕迹和材料本真性的尊重。本卷探讨了“侘”所代表的宁静、内敛与“寂”所蕴含的古旧、消逝之美,如何渗透到陶艺的釉色、木作的纹理以及织物的肌理之中。它指导着匠人如何接受材料的局限,并将其转化为独一无二的特征。 2. 地方资源的物性哲学: 早期的工艺发展与地域资源紧密相连。从北方的漆器到南方的陶瓷,不同的土壤、气候和植物孕育了截然不同的工艺形态。书中详细描绘了特定地域(如越前、常滑、信乐等地)的材料特性如何决定了工具的选择、烧制的温度和最终的造型。这是一种“人与地”的对话,而非人类对自然的绝对征服。 3. 职人精神的早期烙印: 在本阶段,手工艺被视为一种修行。匠人对技艺的精益求精,不仅是对产品质量的保证,更是个体精神层面的自我锤炼。我们剖析了早期作坊中师徒之间的传承模式,这种模式强调的不是快速产出,而是对“道”的体悟——即通过重复劳动,达到心手合一的境界。 第二部分:形态的演变与社会角色的变迁 随着历史的推进,工艺品不再仅仅是生存工具,它们开始承载更复杂的社会功能与精神诉求。 1. 从贵族到武士阶层的影响: 镰仓幕府以后,武士阶层的崛起为工艺带来了新的审美倾向。与平安时代的华丽(雅)相对,武士更偏爱带有力量感、简洁且实用的器物。这种“尚武之美”如何影响了刀剑的锻造、甲胄的设计,以及茶具的造型,形成了工艺史上一次重要的审美转向。 2. 茶道体系对器物语境的重塑: 茶道艺术的成熟是理解日本生活美学的关键节点。茶室、茶具(特别是茶碗)成为承载哲学思辨的载体。本书将分析茶宗在审美选择上的标准——“一期一会”的理念如何转化为对“独一无二”器物的追捧。茶碗的“不完全性”被提升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它不再是瑕疵,而是时间的证明。 3. 漆艺的精细化与装饰性探索: 在工艺技法层面,漆艺的发展展示了日本工匠在追求极致精细化方面的能力。从莳绘到沈金,书中详细介绍了这些技法在江户时代如何被推向巅峰,它们如何服务于新兴商人群体对展示财富与品味的需要,同时又不失内敛的格调。 第三部分:进入“日常”——美学的生活化实践 日本工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拒绝将“美”束之高阁,而是坚决地将其引入到最普通的日常生活中。 1. 器具与居住空间的和谐共生: 本书探讨了传统日式住宅(如町屋、民家)的设计如何为工艺品提供展示的舞台。建筑的结构、光线的引入、收纳方式,都服务于让工艺品(如花器、屏风、家具)与居住者自然互动。例如,通过“床之间”的设置,强调了对单一艺术品的专注欣赏。 2. 食的艺术与“五感”的调和: 在饮食文化中,工艺美学体现得淋漓尽致。如何选择适合季节的器皿?如何通过摆盘(盛付)来模拟自然景观?器皿的触感、温度、色彩与食物本身的质地、风味如何共同作用于食客的感官体验,构筑了一个立体的审美空间。 3. 纺织品中的时间与技法: 和服、织物中的图案和染色技术,是另一种“时间艺术”。从绞缬(Shibori)的复杂性到刺绣的精妙,这些技术不仅是装饰,它们讲述着穿着者的身份、季节的更迭乃至家族的历史。它们体现了对可持续性——即一件衣物可以长久使用的承诺。 结语:面向未来的传承与再生 在工业化浪潮的冲击下,传统工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本书最后一部分着眼于现代语境下的“工艺之道”。 我们观察到,许多现代设计师和手工艺人并非简单地复制古董,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继承方式,将古老的哲学和技艺融入到新的设计语言中。这种“再生”过程,确保了手工艺的生命力,使其能够应对现代生活的复杂需求,同时坚守着那份对材料、对过程、对生活本身的敬畏之心。 《工艺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学之滥觞》试图引导读者超越表面的装饰,去理解隐藏在每一件器物背后的思维方式——一种对细节的执着,对不完美(不完全)的接纳,以及对自然规律的谦卑顺应。这不仅是对日本历史的考察,更是一面映照我们自身生活质量的镜子。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作者序
导读
前言
第一章 工艺之美
第二章 正确的工艺
第三章 错误的工艺
第四章 未来的工艺  (上)工艺的基础、(中)工艺与个人作家、(下)工艺与生产组织
第五章 工艺美学的先驱者
第六章 概要(问答)
编者后记

图书序言

作者序

  本书是昭和二年(*译注:西元一九二七年)四月从《大调和》杂志创刊号到隔年一月号,连续九回以〈工艺之道〉为题连载的论文集录。因应此次出版,我调整了顺序,重新修订全文,使得通篇架构彼此更加紧密契合。

   关于工艺,诸问题仍有如前人未踏的处女地尚待解决。较之于已有相当积累的艺术理论,工艺理论还处于初步阶段。不可思议的是,甚至连工艺的意义尚无人能论述其深刻的智慧与正确的认识,几乎都是一些片断的、无法归纳成体系的,且都缺乏内在精神层面的意义。因此该片土地仍有无数地方有赖耕耘,其土地性质、会栽培 出什么成果,仍存在着许多未知与误解。

  然而,无论如何,早晚都得有人在这片未开垦的荒地上落下第一锄,这绝对是一块值得耕耘的天然沃土,而我早已投身于最初充满艰辛的准备工作中。就像所有开垦者做的事,我也要努力拔掉杂草、除去石砾、敲碎土块、整顿田地。然后,我播下了几颗种子,静待春暖萌芽。最终,收获的喜悦将属于来到此地耕耘的众人所拥有。因此,我必须为了那丰收之日的来临,进行最初的准备工作,并且投注了莫大的爱与热情来完成。

   为了要到达现今所有的思想高度,我花费十余年的岁月来观察与自省,并在过去的一年中,不断地提笔书写,书写那些我认为真正值得探究、深具意义的问题。然而,有些朋友却大摇其头地认为我偏离了对宗教的思索,反而专注在奇怪的问题上,有些人甚至还忠告我应该回到原来的研究领域。我由衷感谢朋友的劝告,但如果他们读了此书后,应该会消除大半的误解。我对宗教真理的追求自始至终从未怠惰,反而以工艺为媒介看到了我在过去的着作《关于神》里所思索出的终极真理「他 力道」(译注:乃作者借用佛教的「他力宗」一词所创的新词。意指人不可能仅靠一己之力,须借助自然万物的协助,始能得救的方法论。) 所展现的深度与美。因此,虽然这是一本讲述工艺的书,但就我而言,其实是探求「信仰.信心」的心灵纪录。

  许多人认为宗教法则就只适用于宗教的范畴,然而,世间万象其实皆源于同法。大多数人会讶异不解,宗教与工艺之间有什么关系?并且蔑视其只不过是寻常的器物罢了。但是这些人究竟是不了解宗教的无远弗届,抑或根本不相信真理的力量?我反而觉得抱持这样看法的人才是不理解宗教的。虽然只是低调微小的寻常器物寻常的器物,蕴藏着惊人的奥祕。任何事物无法离开真理而存在,关于这点读者将会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透过本书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工艺之美与这个「民众」、「实用」、「大量」、「廉价」、「寻常」的平凡世界,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是这样的性质构成了工艺之美的基础。只是器物自身平凡无奇,要展现出如此不可思议的美感,必定是某种超越自身的力量所致,而我的任务就是探究隐藏在其背后的力量。于是我看见了自然的睿智与相爱互助的制度守护着这些器物;我看见了对无心自然的皈依,以及众生相连在一起的心。这样的美是他力美,相较于这样的美,展现出「知识」、「个性」、「稀有」、「高价」、「珍奇」等价值的美,反而显得微不足道了。

  另外还有两点必须注意。首先,本书旨在为无名大众发声,绝非只是出于对底层受迫害者的同情,而是我想更进一步加肯定,大众注定平庸的命运是有其积极意义存在的。或许你问,怎么会有人咒骂天才、赞美平庸呢?但在本书我将揭露隐藏在大众无人闻问的一生中,一个不可思议的神之旨意;颂扬大众命运所具备带来的巨大意义;唤醒那些歌颂天才的人经常会迷失的真理。我看到了美学与社会性彼此唿应。我的观察与主张若能成为今日学界有效解决诸多社会问题的材料,便是万幸。

  其二,我要为那些被忽视的日常用品辩护。与「用」最紧密结合的器物,是最能表现出工艺之美的,实用的器物与美的器物是合为一体的。如果没有与「用」相结合,将无法成就工艺之美。如果工艺之中有美的存在,那么每天使用的器物、大家生活所需的用具、大量制造的廉价物品、任何人都买得起的商品、最平凡的随身用品,这些东西真正注定要与美结合在一起。我的直觉与理性肯定平凡的物品与奇异的美之间并无二致,而这样的神祕启示正是本书被赋予的重要使命。在此,美学的理想又可与经济学的理念结合在一起。以上,是我在书中会说明的:社会上的互爱生活,以及尽可能与金钱价值的脱勾 才是美的保证。

昭和三年晚秋
于洛东神乐冈
柳宗悦

导读

   二十世纪初叶,柳宗悦在这长久被视为粗糙鄙俗、毫无价值的生活用具之中,发现过去所被忽略的美感,进而发起名为「民艺运动」生活美学启蒙活动。引领这项影响近代日本,甚至东亚各国造型文化发展的推动者,人称日本民艺之父的柳宗悦,于一八八九年(明治22)三月出生于东京麻布,早逝的父亲柳犹悦为着名的和算学者,亦是日本海军草创期重要的水道测量专家。柳宗悦自幼深具文才,特别是对物的观察及美的感受,显露出不凡的天赋与才能。六岁进入学习院初等科就读,在优渥的求学环境中,柳宗悦除可自由随兴地广泛吸收哲学、艺术、文学等知识,亦有机会直接受教于神田乃武、西田几多郎、铃木大拙等当代一流的学者门下。特别是在高等科在学期间,与武者小路笃实、志贺直哉等人合力创办《白桦》杂志,随后考入东京帝国大学主攻哲学。大学期间,柳宗悦主要关注于西方基督教神祕主义、西方艺术、思想方面议题,并积极地提笔撰文将最新的西方文艺讯息引介到日本。

   这样的景象在一九一四年(大正3)秋天,被一位名为浅川伯教的访客所改变。柳宗悦在浅川伯教带来的朝鲜陶器──李朝秋草面取壶这件伴手礼中,体会到东方传统之美的意境,这份出自于日常生活用具所散发的美感令他惊叹不已,如此预想不到的机缘巧遇,引导柳宗悦的关心开始回归东方。一九一六年(大正5)八月,柳宗悦首度访问朝鲜半岛,并在往后的数年间多次造访,除了为保存朝鲜传统文化不遗余力,对于民族与社会问题也相当关心,特别是对于当时发生的三一运动(译注:发生于一九一九年三月一日的韩国独立运动。)与光化门保存事件(译注:一十二六年日本殖民政府欲将此一具有民族象征意义之门迁移,引发朝鲜民众强烈不满。),柳宗悦多次撰文声援。同时,基于对朝鲜艺术的关心与重视,在研究考察及收集朝鲜民艺品之余,也积极为朝鲜民族美术馆的创设奔走。一九二四年(大正13)柳宗悦在友人家中与一件出自江户时期民间僧侣雕刻的木?佛(译注:一位法名为木?上人的僧人发愿在日本各地所留下,带有温暖笑容的佛像雕刻)相遇,一时之间被木?佛所散发的朴实、健康美感所吸引,激起柳宗悦对民间工艺、佛教艺术研究的投入。在这段期间,柳宗悦、河井宽次郎、滨田庄司等人开始遍及全国大街小巷探访木?佛与民间工艺的踪迹。他们透过本身所具有的审美眼光,找寻潜藏于日常中的美感,在似乎毫不起眼的生活用具上,柳宗悦等人感受到了一份属于健康、传统、实用的美感,令他们深深感动不已。

  「民艺」一词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一九二五年(大正14)。柳宗悦、河井宽次郎与滨田庄司三人在一次前往纪州(和歌山县)调查途中,将「民众的工艺」简化所创作的新名词。同时在这项契机之下,他们起草《日本民艺美术馆设立趣意书》,为民艺运动全面的启动揭开序幕。隔年九月,柳宗悦将自己对民艺之美的构思及理解,撰写成〈下手物之美〉一文,立即发表在《越后新闻》,首度将「民艺」的概念公诸于世。该文虽篇幅不大,却已将民艺运动的基本轮廓清楚勾勒。当时柳宗悦所称的「下手物」(译注:本书中译为「廉价杂货」),即为日后人们所耳熟能详的「民艺」。该文首先从民艺的介绍开始,详细说明民艺的特征与结构,同时瞩目于民艺制作与素材上的问题,将制作者的心理状态与器物同一而论;最终引伸到自然、风土与民艺之间的关系,说明民艺所具有的美感特质及其真价。

   接着在一九二七年二月起将近一年间,柳宗悦延伸〈下手物之美〉一文,完成日本国内外首部针对工艺.民艺有系统的研究论稿〈工艺之道〉,连载于文学家武者小路实笃编辑的《大调和》杂志,并在一九二八年底,这九篇连载文经修订并搭配图版,顺利集结成册完成这本堪称民艺运动的启蒙大作。日后,于一九五五年、一九八○年分别再收录为《柳宗悦选集》(春秋社)、《柳宗悦全集》(筑摩书房)。二○○五年,日本讲谈社再将《工艺之道》原着,收录为讲谈社学术文库重新发行。这本二○一三年由大艺出版发行的《工艺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学之滥觞》,即以讲谈社学术文库的版本为翻译底本。《工艺之道》一书,不单侷限于民艺的范畴,并深入艺术与工艺的本质问题,论及对象含括整体的造型艺术体系。柳宗悦于书中,首先针对工艺之美的内涵进行说明,接着论及工艺发展的正确之道,最终提示出工艺未来的展望,并回顾工艺美术先驱者的功绩。

   从柳宗悦一生推动民艺的生涯发展观之,这本《工艺之道》可谓柳宗悦建构民艺理论重要的里程碑,譬如在〈正确的工艺〉篇幅中,柳宗悦以感性兼具理性的行文,具体归纳出:一、超越所有根基的工艺本质为「用」。二、若「用」为工艺之美的泉源,那么最具实用性的器物愈是美。三、工艺的原理是「美」与「多」相互的结合等共十一条的工艺法则。除此之外,民艺之美的论述也透过平常性、单纯性、素朴性、手工性等用词,说明源自生活造型的民艺内涵,这是过去至今少见对于工艺造型进行的美学诠释与归纳分析。

   柳宗悦认为一般流传于民间生活中的民艺,不同于单纯追求美感的艺术创作,理想的传统工艺制作,借由不间断的反覆制作锻鍊,才足以培养出自然纯熟的手艺。自然而然生产之下的作品,比起处心积虑只为追求美感的制作,更容易贴近于生活的真实美感。虽然,如此之作乍看平常无奇,实际上是匠师们不惜费尽数十年的辛劳经验才得以达成的境界。不同于享有名家落款的艺术品,生活工艺之美来自于平凡的匠师直觉般的制作技巧,以及兼顾实用、功能等价值之下所孕育而成。

   除此之外,柳宗悦强调的「实用性」、「用之美」,可谓工艺的本质、民艺的精髓。在阐述建构的民艺美学中,诉求实用性的满足是工艺成立的基本条件,而具备坚固耐用、自然、机能等特性的工艺,正是「实用」精神下的产物。柳宗悦以为「用」与「美」是一体两面,健全的工艺并不需要仰赖巧妙细致的装饰以追求美感。生活工艺的制作秉持的是实用、素朴的原则,避免过于繁复的技法、工序,同时在作品上应降低多余的造型、装饰,以及色彩的使用。由于凭借的是器物本身素材所呈现的美感,因此,所见的民艺大致以单纯、素朴的形态呈现。同时,单纯的性质让器物使用上远比复杂之物来得便利,搭配素材与造型本身的自然、素朴美感,构成理想的生活之美。

   工艺的起源可上溯到原始时期,人类为满足生活需要及提昇便利性,开始利用自然材料与简易的手作,制造出日常生活所需的器具用品。随着时间的推移与文明的演进,人类在制作经验与心得逐渐累积之下,用具的形式种类也顺应着人们所需而增加。当自给自足的生产型态无法负荷日益繁复的用具,并在制造技巧以及材料採集等条件所限之下,此时,专业的道具制造者孕育而生。这些用具或称为工艺的生产者,顺应地方居民的需求而制作,当制作技术在经年累月之中累积提昇,搭配着地方天然素材与气候风土等先天条件,在各地逐渐形成具地方特质的生活工艺。相较于忠实保留住手工艺的地方,过去曾经存在于都市的手工艺制作,在近代化浪潮影响下产生遽变,所幸手工制作的传统,仍有部分倖存于地方。柳宗悦意识到如此的困境,不单是关系到工艺的发展,近代化所带来的侵蚀力,除了损害生活工艺、日常用具的美感,甚至将危害到社会整体的秩序、组织以及传统文化。透过工艺,让我们重新思考生活的价值,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模式真正适合于你我的生活,是一味的加快生活步调,执着于眼前的现实利益;或是稍调整步伐,将事物的品质、真价以及深层意义作为目标,师法生活工艺与民艺美学,创造新的生活态度。
 
   二十世纪初叶,柳宗悦发起民艺运动,提醒世人留意存在于週遭那份生活之美。此外,一九四三年之春,柳宗悦也渡海来台,一行人从基隆出发,环岛探索全台各地传承的工艺制作与民间造型,并借由与金关丈夫、立石铁臣、颜水龙的交流,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播下民艺的种子。时过境迁,将近百年后的我们,重新咀嚼《工艺之道》这部民艺经典,与悠游于民艺世界的柳宗悦相遇,顺着柳宗悦当年披荆斩棘开拓的工艺之道,找寻属于你我的美的世界。

林承纬
2013.5.5
(民艺.民俗学者、日本国立大坂大学博士、国立台北艺术大学建筑与文化资产研究所专任助理教授)

图书试读

工艺之美

器物的要务是提供全年无休的服务,主要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杂事,不允许怠惰,也不得空闲,每天多在起居室、餐桌上、厨柜里出现,它们大多是日常生活用具以及厨房用品,因此简朴且忙碌,无暇偷懒,空闲对器物而言是遥不可及的。那些闲置在地上的装饰品毕竟不是拿来使用的,大抵都是脆弱易碎的。远离了「用」,离美的距离更远了。虽然也有器物讲究细节或精致,最终仍沦为技巧的游戏。我们必须理解,美的缺陷多是由技巧所带来。这样的器物是不健康的,无法适应质朴的生活。无法承受清贫与劳动的器物,也无法通过美的考验。我们应当了解,制作无益的器物是扭曲美的原因。现今被称为「大名物」的茶器,从前其实也只是简陋的日常用具罢了。古代茶道家在贫寒的家中围砌火炉,以简朴的器具泡茶时,从圣贫之德中品尝到了宇宙之美。如此对茶器的礼赞,也是对以服务为宗旨的器物之赞美,而它们原本只是个杂器罢了。简陋的道具或被蔑视为「廉价杂货」的器物,不可思议地接受了成为美丽器物的命运安排。

如同人要完成任务时,须步上正道,器物则是展现出纯正的美。美是「用」的体现,用与美的结合,就是工艺。在工艺的世界里,用的法则即是美的法则,只要离开了用,就失去了美的保证,只有正确地服务人类的器物,才能拥有纯正的美。如同没有皈依,生活就无法进入宗教,只有秉持服务之志,才是心灵救赎之道,也才是挽救工艺之道。

若远离实用,就不是工艺而是艺术。离开用途就等于与工艺诀别,距离实用越远,工艺的意义也就越浅薄。如今的工艺家制作的都是艺术品,犯的是天大的错误,这所有可悲的失败全都是因为本末倒置所致。制作出来的器物不是为了用,所以也与美背道而驰。他们完全不理解,相较于艺术化的工艺,原本的工艺更加地美丽。我们必须铭记的是,举凡伟大的古代作品,没有一件是鑑赏用的,全都是实用品。一味追求美而制作出来的器物,不仅不堪用最终也无法通过美的考验。如果不实用,就不可能展现工艺之美,这是存在工艺里不变的法则。关于美与用之间所蕴含的奥祕,我们必须要有这样深刻的领悟。



艺术越接近理想就越美,而工艺越与现实交融则越美。艺术越伟大,便越仰之弥高、望之弥坚,有一种难以接近的威严,人们总是将其高挂于墙上。然而,工艺的世界并非如此,越是靠近大众越能感受其温暖的美。日复一日朝夕相处,难以分离是人之常情。工艺并非高高在上,而是平易近人,这样的「亲切感」是工艺之美所具有的特性。识器者,必定亲手触摸、双手捧起器物,越亲近越不舍器物离身。古代茶道家以唇来感受茶器带来的温暖及亲切;器物则流露出对主人的难舍之情。这样的美越深情,我们与器物之间的隔阂越少。好的器物带来了爱,身处于这样的现实世界里,这般不洁之身竟能与美如此亲近,是神的巧妙安排。

高超的艺术可说是老师、是严父,工艺则是伴侣、是兄弟姊妹,大家同在一个屋檐下朝夕相处,为我们分忧解劳,乐在于用,温暖我们的生活。每日,我们生活在充满工艺的环境里,每当亲近器物时,就会有在自家的感觉。不论在何方,器物总是想为我们制造一个温馨的家庭,那是个自由愉快的世界,也是令人安心的世界。器物是家庭的一份子,没有器物,家庭就无法成立。深爱器物的人喜欢回家,器物与幸福家庭有着密切的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翻开这本书,一股沉静而内敛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家古老的日式民居,耳畔回响着细微的匠人刨木声。我一直认为,真正触动人心的美,往往不是那些浮华炫目的,而是隐藏在日常肌理中的温润光泽。日本的生活美学,在我看来,就是这样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哲学。它不张扬,不刻意,却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一股强大的生命力。这本书的名字《工艺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学之滥觞》精准地击中了我的兴趣点,我渴望了解,在那些流传至今的器物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智慧与情感?它们是如何从最初的朴素实用,一步步演变成承载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艺术品的?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那些构成日本生活美学基石的元素,比如对自然的敬畏,对手工的执着,以及对时间痕迹的尊重。我希望能够读到关于不同材质、不同工艺的故事,了解它们是如何在匠人的手中被赋予灵魂,又如何融入到日本人的起居饮食之中,最终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情趣。我想从中找到答案,为何一件简单的陶碗、一柄精巧的木勺,能在日本人的手中散发出如此迷人的光彩,成为连接人与物、人与自然的桥梁。

评分

这本书的名称,像一首低语的诗,唤醒了我对日本生活美学的向往。《工艺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学之滥觞》——仅仅是这个名字,就足以让我联想到那些质朴无华却又精美绝伦的器物,以及隐藏在它们背后的,关于匠人精神、自然哲学和时间美学的深刻思考。我一直觉得,日本的美学,与我们常常提及的“实用”和“美观”有着微妙的区分,它更注重一种“意境”,一种“氛围”,一种在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与万物和谐共生的状态。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究竟是什么样的“道”,让日本的工艺能够孕育出如此独特而持久的生活美学?我希望能看到,那些最原始的材料,如何在匠人的手中,被赋予生命,又如何在日常的使用中,与人产生连接,并最终形成一种跨越时代的审美共识。这本书,是否会为我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让我看到那些古老的技艺如何传承,那些朴素的器物如何被珍视,以及这一切,又是如何共同构成了日本生活美学那充满韵味与魅力的“滥觞”之地。

评分

初拿到《工艺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学之滥觞》这本书,便被它沉静而富有质感的封面设计所吸引,仿佛能从中嗅到一丝古老木材与手工纸张的混合气息。我一直对东方美学,特别是日本的侘寂(wabi-sabi)和物哀(mono no aware)等概念充满好奇,也对那些承载着匠人精神的手工艺品有着莫名的情结。这本书的名字恰好点燃了我心中对这份传承与演变的探寻欲。我期待它能带我穿越百年时光,去了解那些在日常生活器具中悄然绽放的美学,是如何从最朴素的泥土、木料、布匹中孕育而生,又如何逐渐渗透到日本人的生活方式之中,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精神追求。我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社会背景、文化思潮,以及一代代匠人的不懈努力,才造就了如今我们所熟知的日本生活美学?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揭示那“滥觞”之处的独特魅力,让我体会到那种“于无声处听惊雷”的深刻领悟?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那些关于器物本身的故事,关于它们如何被创造、被使用、被珍视,以及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们又是如何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与人心的沉淀。

评分

当我看到《工艺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学之滥觞》这本书名时,我的内心便涌起一股强烈的求知欲。我总觉得,一个民族的生活美学,往往是其文化精神最直接的载体,而日本在这方面,无疑有着独到的造诣。尤其令我着迷的是,他们能够将如此深厚的审美情怀,巧妙地融入到最日常的器物之中,让生活本身也成为一门艺术。我渴望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探寻究竟是什么样的契机,让日本的生活美学走向了它独特的“滥觞”之路?是对于自然环境的深刻体悟?还是对于某种哲学思想的实践?抑或是某种历史事件的催化?我希望能够阅读到关于那些早期工艺如何萌发,如何在社会变革中逐渐演变,又如何在代代相传中凝聚成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的叙述。我想了解,那些流传至今的经典器物,它们在诞生之初,是否就已经带着那份日后被定义为“美学”的基因?这本书,或许能让我窥见那最初的火种,以及它如何被呵护,如何被点燃,最终照亮了日本百年来的生活空间。

评分

我一直相信,真正的美学,是根植于生活的土壤,并在岁月的沉淀中散发出愈发迷人的光芒。日本的生活美学,在我看来,便是这样一种极致的体现。它不像西方某些流派那样追求极致的完美与张扬,而是更倾向于在不完美中发现诗意,在残缺中感受生命的韧性。这本书的标题《工艺之道:日本百年生活美学之滥觞》无疑勾起了我对这份独特美学的浓厚兴趣。我很好奇,在过去的百年里,日本的工匠们是如何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又是如何将他们对自然、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注入到一件件平凡的器物之中?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深入探寻那些被时光打磨过的工艺,了解它们是如何从最初的萌芽状态,逐渐发展壮大,最终成为影响日本乃至世界生活美学的重要力量。我想知道,那些隐藏在器物背后的故事,那些匠人的心血与智慧,是如何汇聚成一股绵延不绝的河流,滋养着日本的生活美学,使其在时光的洗礼下,愈发醇厚而富有魅力。这本书,或许能为我打开一扇理解这种“静水流深”之美的窗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