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提供了网路新世代的每一个人必须要了解的──TONE &MANNER。
◎在这瞬息万变,资讯爆炸的时代,即使打开眼前的一道门,后面还藏着一道门,让我们容易身陷「迷宫」,而设计就是帮助你走出迷宫的最佳工具。
◎当你明了设计的真义,学习如何设计,搭上现今这股「风潮」时,一定能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随着脸书与推特等社群网站(SNS)的崛起,我们周遭不乏出现这样的声音:
「靠着脸书和推特,让我们几个学生时代的死党二十年后重聚。」
「毕业之后,我依旧与恩师保持联系。」
「电子邮件与电话是现今世代最重要的联络工具。」
但是……
我们也常听到另一种声音。
「一打开脸书就看到上司那张脑满肠肥的脸,害我不由得赶快关掉。」
「虽然找到当年初恋的对象,但看到对方已经成了欧吉桑,好失望喔!」
「面对那种只见过几次面,脸书上也没有放个人照片,根本无法确定是不是本人的朋友,实在很犹豫要不要加入。」
「看到前辈脸书上的个人图像竟然是超宅的动漫图案,对他的崇拜马上幻灭。」
「图像」就是个人肖像,也就是所谓的「形象」。以企业来说,就是商标之类,能让顾客记住的「记号」,也就是映照我们的「镜子」。如果一个人毫不在意具有「镜」功能的「形象」,那么不管他再怎么有内涵,别人都会质疑他的「品味」,而且「品味」不是靠装饰得多华丽,或是穿戴一堆饰品便能彰显出来!
其实设计工作不光是做些「擦点香水」或是「收集美丽花瓣做些缀饰」之类的表面功夫,这么做不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也发想不出真正优秀的设计。
但是,设计是什么?
作者说了:
对自己的品味没什么自信的人,大多认为设计是源自设计师的「灵感」与「感性」,其实设计是一种技巧,只要正确学习,谁都学得会。
磨练品味的第一步就是意识到「设计」这件事。
我每天都会告诉自己:「绝对不能轻忽推特与脸书上的图像、个人资料、个人暱称等」、「这三样东西如同神器般重要」,将这三样东西视为无限可能与资产,细心呵护。
随便用一个图像代表身分认证这般具有原创性的东西,显示这个人缺乏「对于设计与品牌的认知」,也就是对于「树立个人风格」一事漫不经心。
唯有「设计」才能从「背景(目标)」到「印象(目的地)」的发想过程中,催生出有意义又适合的东西。
「设计」一个符合你的个性与口气的图像,表达属于你的「早安」吧!
除了平面设计、流行设计、工业设计之外,还有以肉眼看不见的对象为主的沟通设计,每一种「设计」都是能在各种场合助你一臂之力的「工具」,突显事物的「存在感」。
那么,设计与品味有什么关系?
像是日本人迎接新年时,有吃「镜饼」的传统习俗,以祈求新的一年昌盛繁荣,而这项习俗也隐含着──必须靠自己开拓将来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想磨练自己的「品味」,就必须划开──潜藏在自己心里的镜子,拓展未来。因此,
明白设计的真义,能帮助你开拓更多的可能性。
也许你可以写一本浅显易懂的书。
也许你可以拍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
也许你的企划能脱颖而出,更有效地管理团队。
也许能让你在工作上有更好的表现,生意点子源源不绝。
还请务必将脑中不断涌现的灵感,转换成能够助你一臂之力的「战略」,活用于生活与工作。当你明了设计的真义,学习如何设计,搭上现今这股「风潮」时,一定能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本书提供了网路新世代的每一个人必须要了解的--TONE & MANNER
作者简介
TOMOKO UJI SOFTBANK Creative Corp.
UJI Publicity的负责人,也是艺术指导。任职广告公司以及制作公司期间,负责三菱电机、日清食品、服部精工表等,知名企业的广告创意。一九九四年成立UJI Publicity,强调以设计为经营策略,提倡能大幅提升销售、人才招募、品牌形象的「视觉行销」。并以视觉创意指导身分,协助多家企业成功转型,拓展新事业版图。亦举办多场以「视觉行销」为题的非专业设计人士参与的研讨会,倡导设计的重要性。主要着作有《视觉行销的重要》、《畅销设计的机制──风靡人心的品牌设计》等。
相关着作
《会做网页就能做APP:HTML5轻松开发iPhone/iPad软体》
《瘦身.抗老,活化细胞的神奇茶饮:南云医生重返20岁的真实祕密》
《皮肤科医生教妳不保养也漂亮的懒人美肌术》
译者简介
杨明绮
东吴大学日文系毕业,赴日本上智大学新闻学研究所进修。目前专事翻译与文字编辑、企画等。译作有《超译尼采》、《一个人的老后》、《在世界的中心唿喊爱情》等。
个人部落格:
blog.yam.com/mickey1036(东京兔跳格子)
e-mail: mickey3.yang@msa.hinet.net
前言
第一章 何谓品味
.「图像」与设计品味息息相关
.图像一换,就认不出是谁了
.最好避免用猫狗的照片当作图像
.千万不要使用一般图片当作图像
.一句文案等于一种视觉效果
.同样的视觉效果却给人不同的印象
.图像等同身分认证
.效法有品味的人
.「品味」也可以判断一个人的个性
.三样神器是「展现」「传达」的沟通机制
.如何磨练设计品味
第二章 如何树立个人品味
.展现自己的技巧
.设计的美丽原则 黄金比例与三等分法
.「违背架构」是突显的诀窍 构图能力
.就算不放大头照也能塑造「个人风格」
.灯光决定视觉效果
.构图角度的差异
.主观与旁观 鸟瞰图与特写镜头
.正面角度 对等的视线
.诱导观点 聚焦作用
.颜色代表的意味
.颜色的展现力
.如何挑选适合自己的颜色
.「适合自己」的设计
.如何塑造「高级感」
.「一目了然」又「浅显易懂」的设计
.明明有Google Maps还会迷路的原因 减法设计
.脸书的介面很难用? 令人期待的设计
.「好.坏」vs「喜欢.讨厌」
第三章 企划的成败取决于设计
.两招让企划成功的诀窍
.检视失败的企划
.「简单」是吸睛的要诀
.确定好形式,工作效率自然提升
.企划设计就从角色的设定开始着手
.确立形式的要点
.企划的风格与态度(tone and manner)
.酝酿出「诚实与高级感」
.如何增添「个人风格」
第四章 活用设计树立品牌风格
.无法绘出微笑曲线图的国家
.光靠广告无法树立品牌
.设计市场行销
.品牌认证的设计
.为何越简洁的设计,越吸睛?
.设计出「自信」
.独特的设计也很吃香
.苹果的成功行销模式
.自家公司名称就是创意来源的Google
.共同创造的原创性思考模式
.长远之道
第五章 了解设计就能看见未来
.冲劲十足的设计
.具体化目标
.设计你的梦想
.设计能提振团队士气
.讯息的设计
.创造未来的设计
.后记
作者的话
当一个人失去的越多,得到的也越多。
我们失去的东西着实一言难尽,像是许多宝贵的生命、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海啸、工业先进国家背后隐藏的各种问题等,其实这些失去的宝贵东西都是我们今后数十年所要学习的课题,明了对我们来说,什么才是真正重要的东西。
全球化风潮以及网路科技带来更迅速、微型化的「新潮流」,能否轻松驾驭这股「新潮流」,端看个人「品味」如何。
对身为设计工作者的我们来说,「培养品味」、「提升个人品味」更是一门永远需要精进的课题。从小工厂、大企业,乃至于个人,每天都在追求「好品味」。而「设计」就是追求品味的一项工具,一种操作的手段,让我至少能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中持续努力。
我在上一本着作《解析人气设计的结构》中,曾详尽探讨什么是让消费者有距离感的设计,什么样的设计才能真正发挥商品的功能。
然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如何善用设计的妙处,或是如何提升自我品味,才是最重要的事。说穿了,就是探求什么才是「好品味」,不是吗?
可见「设计品味」是一门必修科目。
我写这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破除大众对于设计的迷思,明了设计的真义。
无论是上班族、学生、家庭主妇,还是各行各业之人都应该了解设计的本质与意义。这不是一本讲述设计的专门书籍,而是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设计观念的书。
日本的三样神器「镜.剑.玉」
传说这三样神器是远古时代日本建国之初,神明授予的三样宝物,但对以往处于经济高度成长时期的日本来说,「电视.洗衣机.冰箱」才是三样神器。
随着时代变迁,冷气机与3C用品俨然成了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神器」,但这些物品都不是真正的宝物。
因为对我们来说,真正的宝物不是「物品」。
那么,什么才是真正的「宝物」呢?
我认为具有知性与个性的人类,能够善用天赋的「能力」与「魅力」才是真正的宝物。
如果懂得珍惜网际网路带来的各种可能性,就更应该珍惜自己拥有的宝贝,创造更多机会,这道理不仅适用于职场,也适用于个人。
因此,我每天都会告诉自己:「绝对不能轻忽推特与脸书上的图像、个人资料、个人暱称等」、「这三样东西如同神器般重要」,将这三样东西视为无限可能与资产,细心呵护。
前几天,我和福岛县岩城市某间公司的第二代年轻负责人,聊到这「三样神器」,他也相当认同,并期许自己以此为志向。
「图像」就是个人肖像,也就是所谓的「形象」。以企业来说,就是商标之类,能让顾客记住的「记号」,也就是映照我们的「镜子」。
「个人资料」就是自我介绍。以企业来说,就是愿景、使命、以及品牌历史等。这是一种「武器」,意即开拓未来与无限可能的「剑」。
「个人暱称」是有别于本名的称谓,以企业来说,就是产品别名、暱称等。名字含有「由来」之意,也是永远不变的根本姿态,相当于三样神器中的「玉」。
其中又以相当于三样神器中的「镜」,也就是身为设计根本的「图像」,堪称「品味之神」。
虽说「图像」好比企业的商标、产品包装设计等,但也可以套用在人身上。如果一个人毫不在意具有「镜」功能的「形象」,那么不管他再怎么有内涵,别人都会质疑他的「品味」,而且「品味」不是靠装饰得多华丽,或是穿戴一堆饰品便能彰显出来。
其实设计工作不光是做些「擦点香水」或是「收集美丽花瓣做些缀饰」之类的表面功夫,这么做不但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也发想不出真正优秀的设计。
即使多少必须承受一些伤害与痛苦,也只能审视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真正的答案。也就是说,除了改变内在之外,别无他法。
日本人迎接新年,有吃「镜饼」的传统习俗,祈求新的一年昌盛繁荣,而这项习俗也隐含着必须靠自己开拓将来的意思。也就是说,要想磨练自己的「品味」,就必须划开潜藏在自己心里的镜子,拓展未来(因此,本书先从脸书上的图像开始探讨关于设计的基本概念)。
明白设计的真义,能帮助你开拓更多的可能性。
也许你可以写一本浅显易懂的书。
也许你可以拍些令人印象深刻的照片。
也许你的口才会变得更好。
也许你的企划能脱颖而出,更有效地管理团队。
也许能让你在职场上有更好的表现,生意点子源源不绝。
还请务必将脑中不断涌现的灵感,转换成能够助你一臂之力的「战略」,活用于生活与工作。
当你明了设计的真义,学习如何设计,搭上现今这股「风潮」时,一定能设计出属于自己的「幸福」。
说实话,一开始翻开这本书,我以为会看到很多关于美学、艺术或者某个设计领域的专业知识,但读下去才发现,它给我的启发远超我的想象。这本书更像是一本“生活设计指南”,它没有教我具体的设计技法,而是从一种“思维方式”上,帮助我构建对设计的理解。作者特别强调了“观察力”的重要性,鼓励我们要去发现生活中的“未被设计”或者“设计不足”的地方,然后思考如何去改进。这让我联想到很多生活中遇到的不便,比如某个公共设施的使用不合理,某个APP的界面设计不够直观等等,过去我可能只会抱怨,但现在我开始尝试从设计的角度去分析原因,甚至会想,如果是我来设计,会怎么做。这种“问题导向”和“解决方案导向”的思维,让我觉得非常有力量。书中还提到了“迭代”和“优化”的概念,这让我意识到,设计并不是一次性的完美创作,而是一个不断尝试、不断反馈、不断完善的过程,这其实也和我们的人生一样,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调整。它让我明白,设计不仅仅是创造好看的东西,更是一种解决问题、提升体验、创造价值的过程。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世界的看法都变得不一样了,对很多事情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也更有勇气去尝试和改变。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奇妙,它没有给我明确的“课程大纲”,也没有清晰的“学习路径”,更像是在进行一场关于“设计”的深度对话。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亲切,没有使用过多生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变得通俗易懂。我最欣赏的是它对于“设计”的定义,它不仅仅局限于视觉层面,而是包含了功能性、情感性、人性化等多个维度,这让我对“设计”的理解变得更加全面和立体。书中没有提供“速成秘籍”,而是通过引导读者去思考,去发现,去感受。比如,在讲到“形式追随功能”时,它会让你去对比不同产品的设计,让你自己去体会为什么有的产品用起来顺手,有的却别扭。这种“启发式”的学习方式,让我感觉自己不是在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主动探索和构建认知。它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方式,思考哪些是真正对自己有益的设计,哪些只是被动接受的“潮流”。这种独立思考和自我判断的能力,对于提升生活中的“幸福感”来说,绝对是至关重要的。它让我觉得,原来设计并不是高高在上,而是与我的生活息息相关,并且是我可以主动参与和创造的。
评分我必须说,这本书的切入点真的太特别了!我本来是冲着“幸福感”这三个字来的,以为会是一本纯粹的心灵鸡汤,结果却意外地打开了设计的大门。它没有直接给我“如何获得幸福”的秘籍,而是通过“设计”这个载体,来引导我探索幸福的来源。书里并没有枯燥的理论讲解,而是通过大量的案例,让我看到设计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我们的行为,甚至是我们的社会。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用户体验”的部分,作者举了许多日常用品和服务的例子,对比了那些用户体验糟糕的设计和优秀的设计,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好的设计不仅能满足基本功能,更能带来愉悦感和便利感,甚至能够建立起品牌与用户之间的情感连接。这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其实也正是追求幸福感的重要途径。当我开始思考,生活中哪些设计让我感到轻松愉快,哪些又让我烦躁不安时,我才意识到,我一直在被各种设计“包围”着,而我可以通过选择和参与,来创造更符合我需求的“幸福设计”。这本书没有教我成为一个设计师,但它教会了我如何成为一个“生活的设计师”,如何更有意识地去选择和创造让我感到快乐的“设计元素”,从而提升我整体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指数。
评分这本书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设计离我生活很遥远,是那些艺术家、设计师才需要考虑的事情,但读了这本书之后,我才明白,设计原来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从我每天早上选择穿什么衣服,到我如何摆放家里的家具,甚至我点一杯咖啡时的选择,都蕴含着设计的智慧。书里没有直接教我怎么画图或者使用设计软件,而是从一个更宏观、更哲学的高度,去剖析“设计”这个概念。它让我开始反思,为什么我会对某些东西产生好感,而对另一些却无感,原来背后都有设计的美学原理在起作用。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比如讲解色彩搭配时,会联系到不同文化背景下色彩的情感意义;讲到空间布局时,会结合心理学原理来分析人们在不同空间里的感受。我最喜欢的部分是关于“细节”的部分,以前我总是忽略生活中的小细节,觉得它们无关紧要,但这本书让我看到,正是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才构成了我们对事物整体的判断和体验。它让我开始更加留心生活中的“设计”,也更懂得去欣赏那些经过精心设计的物品和服务,甚至开始尝试在自己的小空间里做一些小小的改变,让生活变得更舒适、更有趣。真的,这本书不只是关于设计,更是关于如何用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和体验生活。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惊喜,在于它将“设计”与“幸福感”如此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我一直认为“幸福感”是一种比较虚无缥缈的概念,难以捉摸,而这本书却提供了一个非常具体且可操作的视角。它没有给我空洞的安慰,也没有给我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通过对“设计”的解读,来帮助我理解幸福的构成要素。作者反复强调“用心去感受”,让我开始关注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忽略的美好。比如,当我看到一个设计精美的咖啡杯,不仅仅是欣赏它的外观,更能联想到背后制作它的匠心,以及它为我的饮用体验带来的愉悦。这种“精微之处见真章”的设计哲学,让我学会去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书中还谈到了“创造”对于幸福感的重要性,它鼓励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设计,更要主动地去创造,去表达自己,去影响周围的环境。这种“积极参与”的态度,让我觉得生活充满了可能性。它让我明白,幸福感并非来自物质的堆砌,而是源于对生活细节的关注、对美好事物的欣赏,以及积极的创造和表达。这本书就像是一把钥匙,打开了我对幸福感的全新认知,让我找到了让人生“闪闪发光”的秘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