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本教你以艺术思维去拯救生态环境的一本书!
此书中收录了英国生态艺术发展中的七个不同事例,各自展现了不同的内容与形式,但都是以生态系统的思考为出发点。究竟何谓生态艺术?和环境艺术又有何差别?有人认为美国才是生态艺术的发源地,但选择以英国为研究对象有其现实与巧合的因素。2008年在嘉义北回归线艺术行动的海区论坛中,首次聚集了国内、国外各领域专家或学者,共同讨论气候变迁所带来的影响,以及台湾西南国土的变迁状态。与会顾问大卫黑利正是和哈里森夫妇合作,协助《温室英国》计划的执行。以台湾同样也是海岛国家的生存现实来看,《温室英国》原本即是作者关心的主要研究对象之一,而透过大卫黑利的引介,英国其它重要的生态艺术计划和网络也逐一浮现。
书中七个案例虽然各自独立成篇,但大致上都互有交叠,其中的艺术家更是彼此相识、时有往来,隐隐中浮现出英国生态艺术发展的网络中几个主要脉络,也代表着英国境内有关生态艺术创作的几个大方向。由于时间、资源有限,对于英国生态艺术发展的面貌不可能鉅细靡遗地全部收录。这本书中所呈现的方向,是透过作者个人角度,试图抓取可以和台湾处境有所唿应的若干案例,作为借取经验的「他山之石」。书写方式尽量以浅白易解的文字为主,希望透过本书的内容,带给读者一个认识生态艺术发展中,不一样新视野的机会。
另外,每一面向最后,也列出台湾近年来陆续发展的生态艺术相关案例简介及资讯连结,作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和追踪台湾艺术家在生态艺术创作上的努力之门径,并期望借着彼此互相参照,更能充份理解本书中所介绍的英国实例与其内容。这些案例虽然各依「水、人与社区、行动」的面向来区分,但诚如英国的案例所见,生态艺术是关乎系统和关系的艺术,每一计划其实多少都同时涉及了这三个面向,此书中的分类乃是作者以自己的理解,依各计划中最重要比例的方向而予以区分,作为方便读者辨识的依据。
本书特色
◇国内第一本谈论生态艺术之专书!
◇介绍生态艺术的发展与实践,并引入台湾的案例。
◇从艺术思维出发,生态保育和环保也可以很美!
作者简介
周灵芝
艺术家、研究者和作者。曾参与艺术家自营的另类艺术空间「新乐园艺术空间」的运作,并协助独立策展人陈香君于2006年策划之《燕子之城》展览,之后又执行新乐园艺术空间与澳洲雪梨市艺术家团体「Stone Villa」的台、澳交流展。2007到2008年间,参与嘉义「北回归线环境艺术行动」,在嘉义县义竹乡东后寮社区带领小朋友以数位影像学习和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驻村社区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并了解农村有机栽种状况,开始关切生态、环境和社区的议题。2009年获当代艺术基金会和国艺会补助,赴英国进行生态艺术在英国发展的调查研究。2010年受邀请赴日本横滨市黄金町驻村,并与社区亲子、儿童共同创作《拼布大壁画》,参与黄金町Bazaar展览及台、日、韩座谈会。
2010-2011年以生态艺术工作站进驻台北宝藏巖国际艺术村,和社区合作公共艺术计划「可食地景」,与社区居民、学生、驻村艺术家和艺术村志工共同打造了分佈在宝藏巖各角落的生态农园,启动宝藏巖社区居民与艺术村自力、共生的社会过程,并逐步落实有机堆肥、微型经济与生态聚落的创造。美国策展人艾婕音在2011年七月出刊的英文杂志《Taiwan Review》中有文章介绍。
2011年四月获邀参与云林县口湖乡成龙湿地第二届国际环境艺术节,以重新肯定地方产业技术和爱护湿地环境资源的精神,与成龙国小师生及成龙社区居民、环境艺术节的志工共同完成生态地景作品《回归大海》(可参考公共电视节目《我们的岛》第612集。
2011年9-12月受帝门艺术教育基金会邀请,参与新北市公共艺术校园推广计划,在野柳国小进行驻校艺术课程。目前正在嘉义布袋进行驻村协力,以及台南大港社区参与艺术介入空间计划。
最近读到一篇关于“生活美学”的文章,作者强调了将艺术的感性思维融入日常生活细节的重要性。文章中举了很多例子,比如如何通过选择合适的餐具来提升用餐体验,如何利用绿植和灯光来营造舒适的居家氛围,甚至是如何通过整理和收纳来体现一种内心的秩序感。作者认为,生活本身就是一门艺术,而“美”并非遥不可及,它存在于我们触手可及的每一个角落。这篇文章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习惯,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只是在“过日子”,而忽略了去“感受”和“创造”生活的美。比如,我习惯性地使用一次性物品,很少去思考它们是否环保;我常常敷衍地对待家里的装饰,觉得只要够用就好。这篇文章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永续”生活,不仅仅是环境上的,更是精神层面的,是一种对生命的热爱和尊重。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了我,那种水墨晕染开来的效果,仿佛将自然的生机与艺术的灵动巧妙融合。看到“生态永续”这几个字,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许多关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画面,比如森林的呼吸,河流的歌唱,还有那些被精心呵护的自然风光。而“艺术想像与实践”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一直认为艺术是连接人与自然最直接、最感性的方式,但如何将这份想象付诸实践,让艺术真正服务于生态的永续,这其中的联系和方法论,我非常期待能从中找到答案。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营造出一种沉静而富有力量的氛围,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扉页,去探索其中隐藏的智慧和创意。我猜想,作者一定是一位对自然怀有深厚情感,同时又具备敏锐艺术触觉的思想家。也许书中会探讨那些能引起我们内心共鸣的艺术作品,那些以独特视角审视人与自然关系的创作,亦或是那些已经付诸实施的、将艺术融入生态建设的真实案例。总而言之,这本书的书名预示着一场关于美、关于责任、关于未来生活方式的深度对话,我对此充满期待。
评分在一次关于社区设计的研讨会上,我听到了一个关于“共享花园”的案例。这是一个位于城市居民区的小型项目,居民们共同参与,将一块闲置的空地改造成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社区花园。他们一起规划、种植、浇水、收获,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获得了新鲜的蔬菜水果,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了深厚的邻里关系,增强了社区的凝聚力。我尤其被其中一位居民的分享所打动,他说,通过参与这个项目,他重新感受到了土地的芬芳,也学会了耐心等待和细心呵护,这让他远离了城市的喧嚣和快节奏,找到了一种内心的平静。这个案例让我看到了“实践”的力量,它不是空洞的理论,而是将理念付诸行动,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在互动中创造价值。这种将生态理念与社区建设相结合的方式,让我看到了未来城市生活的一种可能性,一种更加人性化、更加可持续的模式。
评分我最近在翻阅一本关于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书籍,其中有一章详细介绍了“垂直农场”的构想和实际应用。作者通过大量的图表和数据,展示了这项技术如何利用有限的空间,在城市中心地带生产新鲜的农产品,从而减少运输成本和碳排放。我读到一些关于室内 LED 照明如何模拟太阳光,以及水培或气培技术如何高效节水时,感到非常震撼。书中还探讨了垂直农场在社区层面的社会经济效益,比如为居民提供就业机会,以及如何通过本地化生产,增强城市食物的自给自足能力。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这项技术面临的挑战,比如初期投资成本高昂,以及能源消耗问题,但他同时也提出了通过可再生能源利用和技术优化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性。这本书让我对“城市”这个概念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仅仅是钢筋水泥的集合,而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创新可能性的生态系统。它让我开始思考,未来的城市生活,究竟会以怎样的方式与自然和谐共处。
评分我偶然间看到一位摄影师的作品集,他的镜头捕捉的并非壮丽的自然风光,而是那些被人类活动影响下的痕迹。照片中,废弃的工业遗址被藤蔓和野草温柔地覆盖,仿佛是大自然正在缓慢而坚定地收回失地。还有一些画面,展现了城市边缘地带,野生动物如何顽强地适应人类留下的环境,比如在桥洞下筑巢的鸟类,或者在夜间穿梭于城市角落的狐狸。这些作品没有丝毫的控诉或批判,而是以一种冷静而富有诗意的方式,呈现了生命在各种条件下顽强生存的韧性。我被这些照片深深打动,它们让我思考“永续”的含义,或许不仅仅是保持原有的完美,更包含着一种适应、一种转化,以及一种与改变共存的力量。这种视角让我对“生态”有了更广阔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纯粹的自然保护,而是包含了人类活动与自然界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关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