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揭露100个业界、学界等待已久的「设计好方法」
■方法分阶段,从初期到完成,引导不同阶段的设计思考
■方法分目的,从灵感、创意、调查到评估,各有好方法协助寻找解答
■跟i-phone、乐高、Frog Design取经,学习分析难题、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适用性最高,涵盖平面、建筑、数位、产品设计、广告行销及展示规划。
跟成功商品取经
好设计,真的有方法!
完整揭露产出「好调查→好灵感→好测试→好解答→好策略」的关键祕诀。
平面︱建筑︱网站︱电玩︱产品︱广告︱行销企划︱商场展示,学界&业界,专业推荐必读
好的设计看似简单?设计师常要在众多商品的世界之外,找出产品利基或切入点。设计方法即在帮助设计者避开盲点与迷思,期能穿透复杂的人类行为而进入设计的想像,提供分析、构成、操作程序,辨析执行方式与评估的机制。
本书的100个方法,汇整学理、学术研究及实务案例,可以交叉应用在不同设计层面,能帮助设计者破除观察及实作的侷限,看穿产品、行为与心理的迷雾;超越量化与质性方法,为产品寻求亮点,达到适切与简化。其实,设计,一点都不简单。 ──邓建国(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系教师)
不管是业主、产品设计师、广告行销企划、工程师、设计学界,所有专业工作者,都不断思索的问题:
如何用方法激发团队创意?什么样的调查法有助于贴近使用者需求?如何评估对手的优势?不同产品该如何测试才能确知消费者反应?如何用方法协助,客观地做出最好的设计决定?
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发想到上市,需要透过种种研究、调查、实验、测试……,究竟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广为业界採用?哪些跨领域方法,适合设计界取经?不同产品各有什么样的好方法,帮忙解决难题?本书作者鉴于业内面对复杂难题的迫切需要,广泛蒐集杰出企业的实战经验与学界研究方法,书中提到的每一种方法和技巧,都将帮助设计者更加了解人,更聚焦在人身上,创造出更有意义的产品。
iPhone用「衍生式」研究,建构出理想中的app元素,并用「启发式评估」,设计出广受欢迎的app。eBay用「A∕B测试」,对照买家对网站图片大小的反应;再用「眼球追踪法」确认广告效益,拟定广告策略。Frog Design用「群众外包法」寻找灵感。乐高集团透过「创意工具箱」,激发设计时更深层的思考,并设计「客户体验稽核」,评定使用者的需求和重要性的优先顺序,将这些转换为更惊喜的设计。
书中介绍了100种广被设计人及学界採用的方法。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企业管理学、工程学等多门学科和领域,从不同的目的,行为、态度,质化、量化,传统、原创或改编,探索、衍生或评估等切入,更将设计分为五阶段,标示哪些阶段适合使用哪些方法,是设计人同步增加广度和深度的一本实用工具书。
不同目的背后,运用了什么样的设计方法?
概念法,帮助设计师吸收新知,融会贯通。
认知图,适合用来分析复杂的问题,做为决策的依据。
亲和图和KJ法,利用便利贴激发设计灵感和团体合作。
竞争测试,评估竞争对手产品容易使用的程度和优势。
拼贴和意象看板,协助设计团队更加了解使用者文化。
情书&和分手信,可看出使用者在生活中对产品的评价和期望。
角色扮演,能更贴近使用者的位置。而参与观察法,更进一步深入同理心。
Elito法,协助团队将观察转化为故事,紧密结合公司业务的逻辑和设计的洞见。
快速设计工作坊,让设计师、利害关系人和开发人员,共同发想点子,形成绝佳的设计概念。
作者简介
布鲁斯.汉宁顿 (Bruce Hanington)
美国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美隆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研究所系主任、前系主任。致力于人性设计的方法与实务教学和研究。特别专精于设计民族志、设计参与性和在不同文化脉络下的造型意义。曾参与GE Appliance和Johnson & Johnson公司的设计计划谘询。文章见Design Issues、The Design Journal、Interactions并于Designing Inclusive Futures and Design and Emotion: The Experience of Everyday Things一书中,撰述其中一个篇章。
贝拉.马汀 (Bella Martin)
专业设计师、使用者经验顾问。曾参与微软、美国邮政服务,以及GlaxoSmithKline、Allstate Financial等多项得奖设计计划。目前将大半时间投入于带领对使用者研究方法有兴趣,并期待将使用者需求带入设计的组织。研究所就读于卡内基大学设计传达及信息设计系,这是开启她将使用者研究方法视觉化的起点。现定居于亚特兰大。
译者简介
赵慧芬(1-55则)
任职网路公司产品管理部门,译有《这样WORK才WORK!》、《简报教主教你的80堂说服课》、《没被抓到也算作弊吗?》和《逻辑思考防身术》。
林洁盈(56-75则)
定居意大利的自由工作者,从事翻译与展览规划相关工作。
吴莉君(76-100则)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译有《观看的方式》、《我们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21世纪:全球化,民主与恐怖主义》、《建筑的法则》、《包浩斯人》、《设计是什么?》、《光与影》、《建筑的危险》等书。任职出版社多年,现为自由工作者。
“这本书中的‘跨界融合’案例分析,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设计视野’。我之前一直习惯于在‘熟悉’的领域里思考问题,总觉得‘创新’就应该是在‘现有边界’内进行‘微调’。但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我原本认为‘毫无关联’的不同领域。它通过拆解那些‘意想不到’的成功产品,让我看到了‘灵感’是如何在‘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不同技术’之间‘碰撞’而产生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分析了一个将‘游戏化思维’应用到‘企业培训’中的案例,以及另一个将‘艺术审美’融入‘工业制造’的例子。这些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手段’,却可以‘五花八门’,可以‘无远弗届’。它鼓励我去‘打破思维定势’,去‘拥抱未知’,去‘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成功案例’,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设计态度’。我现在看事物,不再局限于‘它的原本形态’,而是开始思考‘它还可以变成什么’,‘它还能和什么结合’。这种‘跨界’的思维,真的让我的‘设计能量’瞬间‘翻倍’。”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在‘迭代优化’这个环节的处理上,简直是把我之前积累的那些‘经验教训’都给升华了。我以前做产品,总想着一次到位,力求完美,结果往往是耗费了大量精力,但最终出来的东西,用户反馈却不尽如人意。这本书提供的思路,简直是‘救我于水火’!它不是告诉你‘不要追求完美’,而是教你‘如何科学地追求完美’。它强调的是‘小步快跑,快速验证’,通过不断地推出‘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然后根据真实的用户反馈,进行‘精准的调整’。书中举了好多关于‘A/B测试’的案例,详细解释了如何设计测试,如何解读数据,以及如何根据测试结果做出‘非武断’的决策。它让我明白,用户的‘真实需求’,往往是在‘使用过程中’才逐渐清晰起来的,而我们设计师,要做的是一个‘倾听者’和‘响应者’,而不是一个‘独裁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用户反馈的收集与管理’那一章节,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避免了‘无效反馈’的干扰,让我能够抓住‘关键性的声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次成功的迭代,比十次‘拍脑袋’的改进,都来得更有价值。我感觉自己现在看待‘不完美’,不再是‘挫败’,而是‘机会’。”
评分“哇,我最近真是被这本书的某个特定章节给深深吸引住了,尤其是它对于‘用户痛点识别’的解析,简直是点醒了我。我一直觉得自己在产品设计中,虽然也努力去理解用户,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不够透彻。这本书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通过拆解那些经典的、成功的商品案例,让我看到了‘痛点’究竟是怎么被‘看见’的,又被‘如何’巧妙地解决的。它举的例子非常具体,比如某个曾经司空见惯的生活不便,是如何被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创新给彻底颠覆的。书中详细描绘了设计师是如何从抱怨、从不满中挖掘出商机的,这让我意识到,原来设计的起点不一定是‘创造’,也可以是‘解决’。而且,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找到痛点’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验证’这个痛点是否真的普遍存在,并且‘是否有足够的市场价值’去投入资源解决。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用户研究’的理解,从‘听’变成了‘听懂’,再到‘看穿’,简直是质的飞跃。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目前手头的一些项目,发现了很多之前被我忽略掉的可能性,也找到了一些可以让我产品更具吸引力的方向。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在你迷茫时,递过来一把精准的工具,告诉你该如何下手。”
评分“我之所以对这本书的‘人性洞察’部分情有独钟,是因为它触及了设计的‘最核心’,也是‘最难’的部分。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埋头于‘功能’和‘形式’,却忽略了‘为什么’用户会‘选择’一个产品。这本书,用非常‘细腻’和‘深刻’的笔触,剖析了人类的‘心理机制’、‘情感需求’,甚至是‘潜意识的冲动’。它没有用枯燥的心理学理论来‘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展现了‘人性’是如何被‘巧妙地’‘引导’和‘满足’的。我特别喜欢它关于‘信任建立’和‘归属感营造’的分析,它让我明白了,一个优秀的设计,不仅仅是‘好用’,更应该是‘能引起共鸣’,‘能让人感到被理解’,‘能创造一种连接’。书中对‘用户动机’的拆解,让我从‘表层需求’,深入到了‘深层渴望’。它教会我,真正的‘用户体验’,不仅仅是‘操作流畅’,更是‘情感上的愉悦’和‘价值上的认同’。这本书,让我对‘设计’的理解,从‘技艺’提升到了‘艺术’,甚至可以说是‘哲学’的层面。它让我明白了,设计,最终的落脚点,始终是‘人’。”
评分“这本书的‘竞品分析’篇章,简直是为我这种‘新手’量身定制的!我一直以为分析竞争对手就是看看他们卖什么,价格多少,然后跟着模仿。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Naive的想法。它不是教你‘知其然’,而是教你‘知其所以然’。它通过大量案例,深入剖析了那些‘看似相似’的产品,背后隐藏的‘差异化策略’。它教你不仅仅是看表面功能,更要扒开产品‘背后的逻辑’,理解他们的‘商业模式’,‘目标用户群’,甚至‘品牌定位’。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比了两个在市面上看起来几乎一样的产品,但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分析,我才发现它们在用户体验的‘细节点’上,在‘情感连接’的营造上,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分析不只是罗列数据,而是通过‘故事化’的方式,让我看到了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有一个‘人的需求’,有一个‘市场的考量’。而且,它还提供了一些‘结构化’的分析框架,让我在面对复杂的竞品时,不再感到无从下手,能够更有条理地去拆解和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竞争,是‘智慧’的较量,而不是‘体量’的堆砌。我现在看市场上的产品,就像在看一本本‘商业故事’,而这本书,就是我的‘解读秘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