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方法:100个分析难题,跟成功商品取经,让设计更棒、更好的有效方法

设计的方法:100个分析难题,跟成功商品取经,让设计更棒、更好的有效方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原文作者: Bruce Hanington、Bella Martin
图书标签:
  • 设计方法
  • 设计思维
  • 产品设计
  • 用户体验
  • 商业设计
  • 创新
  • 分析
  • 问题解决
  • 设计原则
  • 成功案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完整揭露100个业界、学界等待已久的「设计好方法」
  ■方法分阶段,从初期到完成,引导不同阶段的设计思考
  ■方法分目的,从灵感、创意、调查到评估,各有好方法协助寻找解答
  ■跟i-phone、乐高、Frog Design取经,学习分析难题、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适用性最高,涵盖平面、建筑、数位、产品设计、广告行销及展示规划。

  跟成功商品取经
  好设计,真的有方法!
  完整揭露产出「好调查→好灵感→好测试→好解答→好策略」的关键祕诀。
  平面︱建筑︱网站︱电玩︱产品︱广告︱行销企划︱商场展示,学界&业界,专业推荐必读

  好的设计看似简单?设计师常要在众多商品的世界之外,找出产品利基或切入点。设计方法即在帮助设计者避开盲点与迷思,期能穿透复杂的人类行为而进入设计的想像,提供分析、构成、操作程序,辨析执行方式与评估的机制。

  本书的100个方法,汇整学理、学术研究及实务案例,可以交叉应用在不同设计层面,能帮助设计者破除观察及实作的侷限,看穿产品、行为与心理的迷雾;超越量化与质性方法,为产品寻求亮点,达到适切与简化。其实,设计,一点都不简单。 ──邓建国(实践大学工业产品设计系教师)

  不管是业主、产品设计师、广告行销企划、工程师、设计学界,所有专业工作者,都不断思索的问题:

  如何用方法激发团队创意?什么样的调查法有助于贴近使用者需求?如何评估对手的优势?不同产品该如何测试才能确知消费者反应?如何用方法协助,客观地做出最好的设计决定?

  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从发想到上市,需要透过种种研究、调查、实验、测试……,究竟哪些方法有效,哪些方法广为业界採用?哪些跨领域方法,适合设计界取经?不同产品各有什么样的好方法,帮忙解决难题?本书作者鉴于业内面对复杂难题的迫切需要,广泛蒐集杰出企业的实战经验与学界研究方法,书中提到的每一种方法和技巧,都将帮助设计者更加了解人,更聚焦在人身上,创造出更有意义的产品。

  iPhone用「衍生式」研究,建构出理想中的app元素,并用「启发式评估」,设计出广受欢迎的app。eBay用「A∕B测试」,对照买家对网站图片大小的反应;再用「眼球追踪法」确认广告效益,拟定广告策略。Frog Design用「群众外包法」寻找灵感。乐高集团透过「创意工具箱」,激发设计时更深层的思考,并设计「客户体验稽核」,评定使用者的需求和重要性的优先顺序,将这些转换为更惊喜的设计。

  书中介绍了100种广被设计人及学界採用的方法。结合了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企业管理学、工程学等多门学科和领域,从不同的目的,行为、态度,质化、量化,传统、原创或改编,探索、衍生或评估等切入,更将设计分为五阶段,标示哪些阶段适合使用哪些方法,是设计人同步增加广度和深度的一本实用工具书。

  不同目的背后,运用了什么样的设计方法?

  概念法,帮助设计师吸收新知,融会贯通。
  认知图,适合用来分析复杂的问题,做为决策的依据。
  亲和图和KJ法,利用便利贴激发设计灵感和团体合作。
  竞争测试,评估竞争对手产品容易使用的程度和优势。
  拼贴和意象看板,协助设计团队更加了解使用者文化。
  情书&和分手信,可看出使用者在生活中对产品的评价和期望。
  角色扮演,能更贴近使用者的位置。而参与观察法,更进一步深入同理心。
  Elito法,协助团队将观察转化为故事,紧密结合公司业务的逻辑和设计的洞见。

  快速设计工作坊,让设计师、利害关系人和开发人员,共同发想点子,形成绝佳的设计概念。

作者简介

布鲁斯.汉宁顿 (Bruce Hanington)

  美国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美隆大学工业设计系副教授、研究所系主任、前系主任。致力于人性设计的方法与实务教学和研究。特别专精于设计民族志、设计参与性和在不同文化脉络下的造型意义。曾参与GE Appliance和Johnson & Johnson公司的设计计划谘询。文章见Design Issues、The Design Journal、Interactions并于Designing Inclusive Futures and Design and Emotion: The Experience of Everyday Things一书中,撰述其中一个篇章。

贝拉.马汀 (Bella Martin)

  专业设计师、使用者经验顾问。曾参与微软、美国邮政服务,以及GlaxoSmithKline、Allstate Financial等多项得奖设计计划。目前将大半时间投入于带领对使用者研究方法有兴趣,并期待将使用者需求带入设计的组织。研究所就读于卡内基大学设计传达及信息设计系,这是开启她将使用者研究方法视觉化的起点。现定居于亚特兰大。

译者简介

赵慧芬(1-55则)

  任职网路公司产品管理部门,译有《这样WORK才WORK!》、《简报教主教你的80堂说服课》、《没被抓到也算作弊吗?》和《逻辑思考防身术》。

林洁盈(56-75则)

  定居意大利的自由工作者,从事翻译与展览规划相关工作。

吴莉君(76-100则)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译有《观看的方式》、《我们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21世纪:全球化,民主与恐怖主义》、《建筑的法则》、《包浩斯人》、《设计是什么?》、《光与影》、《建筑的危险》等书。任职出版社多年,现为自由工作者。

好的,下面是一份关于您提供的书名的图书简介,但内容将完全围绕其他主题展开,力求详实且自然流畅,不涉及原书内容。 --- 《混沌边缘的秩序:复杂系统设计与动态演化路径》 简介 在信息爆炸与技术迭代飞速的当代,我们所面对的挑战已不再是简单的线性问题,而是充斥着不确定性、相互依赖性和非预期后果的复杂系统。无论是构建下一代人工智能架构,设计具有韧性的城市交通网络,还是优化跨国供应链的管理,传统的、基于简化模型的工程方法正日益显得力不从道。本书《混沌边缘的秩序:复杂系统设计与动态演化路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系统地探讨了如何在信息不对称、反馈延迟和全局涌现现象并存的环境中,构建稳定、适应性强且能够自我优化的设计范式。 本书的基石建立在对复杂性科学、网络理论、控制论以及适应性管理(Adaptive Management)的深刻理解之上。它拒绝了还原论的思维定式,转而拥抱系统的整体性、边界的模糊性以及演化的必然性。全书结构清晰,从理论基础过渡到实际应用,为工程师、系统架构师、政策制定者以及战略规划师提供了一套全新的思维工具箱。 第一部分:复杂性的本质与建模的局限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复杂系统的核心特征:自组织、涌现行为、多尺度效应以及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蝴蝶效应)。我们首先回顾了经典系统论的贡献与不足,继而引入了基于代理人模型(Agent-Based Modeling, ABM)和网络科学的现代建模方法。重点讨论了如何识别系统中的关键节点(Knot Points)和信息瓶颈,以及如何量化系统的“弹性”(Resilience)和“脆弱性”(Vulnerability)。 书中详尽分析了传统预测模型的局限性,强调在面对非线性系统时,精确预测往往是徒劳的。相反,我们主张采用“情景规划”(Scenario Planning)和“演化算法”来探索系统状态空间,而非试图锁定单一的最佳解。例如,在描述城市规划案例时,我们对比了传统的宏观经济模型与基于个体决策模拟的城市流动模型,展示了后者如何更好地揭示交通拥堵的涌现机制。 第二部分:解耦、模块化与适应性架构设计 在复杂系统中,试图实现全局的完美控制是不切实际且危险的。本部分的核心思想是“有意为之的解耦”(Intentional Decoupling)和“层级模块化”(Hierarchical Modularity)。我们提出了一种系统化方法来设计具有明确接口和边界的子系统,这些子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独立运行和适应局部扰动,从而提高整个系统的鲁棒性。 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运用图论中的“社区检测”算法来识别系统中的自然功能集群,并讨论了在设计中如何权衡“内聚性”(Cohesion)与“耦合度”(Coupling)。一个关键的概念是“临界解耦”(Critical Decoupling),即在保持必要交互的同时,最小化不必要的依赖。我们通过分析现代软件微服务架构和生物代谢网络的结构,展示了这种设计哲学在实践中的强大效力。 此外,本书引入了“适应性反馈循环”的设计准则。这要求系统不仅要能抵御冲击,更要在受到扰动后能够快速学习和重构。这涉及到如何设计非对称的信息流,确保关键决策者能够接收到来自系统“边缘”的早期预警信号,而不会被系统中介层的冗余信息所淹没。 第三部分:在动态演化中实现控制与干预策略 复杂系统是不断变化的,设计工作不能止步于初始部署。第三部分聚焦于如何在系统投入运行后进行有效的、非破坏性的干预。我们探讨了“小扰动大效益”的控制哲学,即避免大规模、高能量的集中式干预,转而采用分布式、试探性的微调策略。 书中深入介绍了“网络同步理论”在系统校准中的应用。当系统偏离期望状态时,我们不再追求强力拉回,而是设计机制来引导系统自发地向更优的吸引子状态收敛。一个重要的工具是“激励设计”(Incentive Engineering),通过对代理人行为的激励机制进行微调,间接驱动整体系统的优化。例如,在供应链管理中,我们演示了如何通过调整库存周转的奖励机制,而非强制性的指令,来有效平衡系统的冗余与效率。 我们还探讨了“故障的再利用”。在复杂系统中,小规模的、可控的失败并非总是负面的。本书倡导建立“受控失败沙箱”,允许系统在安全的环境下暴露其潜在的弱点,从而驱动系统的进化升级。这要求设计者具备一种新的心态:从“避免一切错误”转变为“管理不可避免的错误”。 第四部分:伦理、透明度与人类智能的融合 最后一部分将视角投向了复杂系统设计中的人本因素。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其内在逻辑和决策路径也变得越来越难以被人类理解,这带来了“可解释性危机”(Explainability Crisis)。本书呼吁在设计之初就嵌入“反向可追溯性”的机制,确保关键的涌现行为可以被追溯到其初始的驱动因素。 我们探讨了如何平衡系统的自组织能力与人类的伦理约束。在设计高自主性的系统时,如何预设“红线”(Guardrails)而不扼杀其适应性,是一个核心议题。本书提出了一种“分层治理模型”,其中基础层级的适应性由机器控制,而高层级的原则性决策则由人类监督和定期重校准。 《混沌边缘的秩序》是一本挑战传统工程思维的著作。它指导读者如何拥抱不确定性,将复杂性视为创新的源泉,而非需要被根除的敌人。通过掌握这些先进的设计和管理方法,读者将能够构建出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系统解决方案。本书是献给所有希望在数字时代掌控“涌现”力量的实践者和思想家的指南。 ---

著者信息

图书目录

前言
01 A∕B测试
02 AEIOU
03 亲和图
04 人造物分析
05 自动远端研究
06 行为地图
07 身体激盪法
08 脑力激盪组织图
09 商用折纸
10 卡片分类法
11 个案研究
12 认知地图
13 认知演练法
14 拼贴
15 竞争测试
16 概念图
17 内容分析
18 内容盘点与稽核
19 脉络设计
20 脉络访查
21 创意工具箱
22 关键事件法
23 群众外包
24 文化探测
25 客户体验稽核
26 快速设计工作坊
27 设计民族志
28 设计工作坊
29 期许测试
30 日志研究
31 引导式叙事
32 Elito法
33 人体工学分析
34 评估研究
35 实证设计
36 经验原型
37 经验取样法
38 实验
39 探索式研究
40 眼球追踪
41 弹性模型制作
42 隐匿观察
43 焦点团体
44 衍生式研究
45 涂鸦墙
46 启发式评估
47 意象看板
48 访谈
49 KJ法
50 狩野分析
51 关键绩效指标
52 阶梯法
53 文献探讨
54 情书&分手信
55 心智模式图
56 心智图
57 观察
58 平行原型设计
59 参与观察法
60 参与式行动研究
61 参与式设计
62 个人物品收藏
63 人物志
64 照片研究
65 图像卡
66 原型法
67 问卷
68 快速反覆测试评估法
69 远端管理研究
70 透过设计的研究
71 角色扮演
72 情境描述泳道图
73 情境故事法
74 次级研究
75 语意差异法
76 随行观察
77 模拟演练
78 站内搜寻分析
79 快速约会
80 利害关系人分析图
81 利害关系人浏览
82 分镜图
83 调查
84 任务分析
85 领域图
86 主题网络
87 放声思考法
88 时间感知研究
89 试金石之旅
90 三角比较法
91 三角交叉验证法
92 无干扰测量
93 使用性报告
94 使用性测试
95 使用者旅程图
96 价值机会分析
97 网路分析
98 加权矩阵
99 奥兹巫师互动模拟技术
100 文字云

图书序言

图书试读

前言 Introduction

请注意:这不只是一本关于设计方法的书。

对,我们知道封面上写了什么,但是我们相信,书中提到的每一种方法和技巧,都将帮助我们透过对话更加了解人,更聚焦在人身上,创造出更有意义的产品。

这本书的初衷,只是单纯地想要集合100种搜集使用者研究资料、归纳和分析资讯,以及呈现成果和设计意涵的方法,但在写作过程中,我们发现,这些方法和技巧所出现的对话—与利害关系人、团队成员、客户,以及最重要的,最后使用产品、系统或服务的使用者—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这些方法和技巧帮助设计师在对的时间进行对的对话,并从中建立专业知识及可信度。业界和学界若要维持卓越不坠,都需要不断广纳新知,本书的100种方法、技巧和成品正可满足这项需求。

于是,根据我们的理念,我们完成了一本简单、以人为本的设计书,书中的方法和技巧依照英文字母排序,方便查阅,跨页左边的文字简单扼要说明每一种方法,搭配延伸阅读的参考资料,向那些开路先锋致敬。

跨页左页下方的图表,标示出每个方法在研究调查领域中所代表的面向。行为/态度是研究题材的类型;量化/质化是研究题材搜集和沟通的形式;原创/改编/传统表示这个方法是源自设计界、改编自其他领域或传统上跨领域通用;探索/衍生/评估表示这个方法的目的是初期的探索、概念的形成或测试及评估;最后,参与/观察/自我描述/专家审查/设计程序则是研究人员及参与者的角色,其中,设计团队在设计过程中执行的一个部分即称为设计程序。

跨页的右页则是透过图片和个案研究来呈现每一种方法,大部分来自设计实务和研究领域中知名同业的实例,我们会告诉读者其他相关的方法,并在页面右缘以数字标示出该方法落在1到5的哪一个设计阶段。

阶段1是规划、釐清、定义,探索并界定专案的范围。阶段2是探索、归纳和设计意涵,透过大量的研究以及使用者环境的田野调查(设计民族志),形成设计意涵。阶段3是概念的形成及早期原型迭代,包括参与式和衍生式设计活动。阶段4是透过循环测试与反馈,进行评估、改进和制造。阶段5是上线和监控,透过品保测试来评估设计是否达到可公开上市的程度,并持续观察及分析成果,适时做出修正。在本书目录中也标示出每种方法所属的阶段。

设计团队的工作不在专精这些方法,也无关软体,或我们推展出来的结论,而是要深知如何建立必要的对话,为工作找到最佳的设计解决方案,将这100种方法和技巧视为精进设计的途径,这些方法本身不是目的,亦非终点。探讨这些方法,根据你的目标及要解决的问题去尝试它们,决定孰轻孰重,然后依序执行,将这些方法视为对话,就跟我们一样。

01 A/B测试 A/B Testing

A/B测试可用来比较同一设计的两种不同版本,从统计结果找出哪一种较能达到预定的目标(註1)。

A/B测试是一种最佳化的技巧,可用来比较同一设计的两种不同版本,找出何者较能达成公司目标(註2)。首先是将不同使用者随机分成两边进行A测试和B测试,累计到统计上具代表性的样本数后,根据测试结果,就可以决定哪一种设计较接近预设的目标。

举例来说,你的目标是增加免费试用某个线上服务的註册人数,网友可能会因为很多不同的原因而没有註册:註册表格太冗长?担心隐私权以及你会如何利用他们的资料?希望在註册之前先了解收费标准?你可以针对这些问题在介面做一些小修改,找出每个问题的答案,然后进行A/B测试,看看那个版本能吸引较多人註册。

例如,在上述的例子中,你可以设计几次测试来比较:

※ 服务条款不同的辅助说明设计,即引导使用者并使其放心填写的说明文字(遣词用字、字数长短、字级)。

※ 表格设计(多少个必填栏位)。

※ 不同的按钮设计,鼓励使用者在网页上採取行动(位置、大小、色彩、按钮上的文字)。

A/B测试虽然可以用来衡量哪一个设计的结果比较好,但是无法协助你了解为什么使用者偏好某一种设计,因此不能取代用来评估客户的渴望、态度和需求的质化研究方法,也无法用来处理像是客户是否信任你的网站这类较复杂的问题(註3),因此,A/B测试一定要搭配质化方法,才能进一步了解客户真正的动机和需求。

註1: A/B测试源自传统的广告邮件(DM),将同一份广告的两种不同版本寄给不同人,再来了解哪一种版本的回应率较好。

註2 :Nielsen, Jakob.“Putting A/B Testing in Its Place,” 2005, http://www.useit.com

註3: Kahavi, Ron, Randal M. Henne, and Dan Sommerfield.“Practical Guide to ontrolled Experiments on the Web: Listen to Your Customer Not to the HiPPO.” Proceedings of the 13th ACM SIGKDD, 2007.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中的‘跨界融合’案例分析,简直是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设计视野’。我之前一直习惯于在‘熟悉’的领域里思考问题,总觉得‘创新’就应该是在‘现有边界’内进行‘微调’。但这本书,就像一座‘桥梁’,连接了我原本认为‘毫无关联’的不同领域。它通过拆解那些‘意想不到’的成功产品,让我看到了‘灵感’是如何在‘不同学科’、‘不同文化’、‘不同技术’之间‘碰撞’而产生的。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分析了一个将‘游戏化思维’应用到‘企业培训’中的案例,以及另一个将‘艺术审美’融入‘工业制造’的例子。这些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设计的本质’,是‘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手段’,却可以‘五花八门’,可以‘无远弗届’。它鼓励我去‘打破思维定势’,去‘拥抱未知’,去‘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和思考’。这本书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些‘成功案例’,更重要的是,它传递了一种‘开放’和‘包容’的‘设计态度’。我现在看事物,不再局限于‘它的原本形态’,而是开始思考‘它还可以变成什么’,‘它还能和什么结合’。这种‘跨界’的思维,真的让我的‘设计能量’瞬间‘翻倍’。”

评分

“我得说,这本书在‘迭代优化’这个环节的处理上,简直是把我之前积累的那些‘经验教训’都给升华了。我以前做产品,总想着一次到位,力求完美,结果往往是耗费了大量精力,但最终出来的东西,用户反馈却不尽如人意。这本书提供的思路,简直是‘救我于水火’!它不是告诉你‘不要追求完美’,而是教你‘如何科学地追求完美’。它强调的是‘小步快跑,快速验证’,通过不断地推出‘最小可行性产品’(MVP),然后根据真实的用户反馈,进行‘精准的调整’。书中举了好多关于‘A/B测试’的案例,详细解释了如何设计测试,如何解读数据,以及如何根据测试结果做出‘非武断’的决策。它让我明白,用户的‘真实需求’,往往是在‘使用过程中’才逐渐清晰起来的,而我们设计师,要做的是一个‘倾听者’和‘响应者’,而不是一个‘独裁者’。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用户反馈的收集与管理’那一章节,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避免了‘无效反馈’的干扰,让我能够抓住‘关键性的声音’。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一次成功的迭代,比十次‘拍脑袋’的改进,都来得更有价值。我感觉自己现在看待‘不完美’,不再是‘挫败’,而是‘机会’。”

评分

“哇,我最近真是被这本书的某个特定章节给深深吸引住了,尤其是它对于‘用户痛点识别’的解析,简直是点醒了我。我一直觉得自己在产品设计中,虽然也努力去理解用户,但总感觉隔着一层纱,不够透彻。这本书没有空泛地讲大道理,而是通过拆解那些经典的、成功的商品案例,让我看到了‘痛点’究竟是怎么被‘看见’的,又被‘如何’巧妙地解决的。它举的例子非常具体,比如某个曾经司空见惯的生活不便,是如何被一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创新给彻底颠覆的。书中详细描绘了设计师是如何从抱怨、从不满中挖掘出商机的,这让我意识到,原来设计的起点不一定是‘创造’,也可以是‘解决’。而且,它不仅仅是提供了一个‘找到痛点’的思路,更重要的是,它展示了‘如何验证’这个痛点是否真的普遍存在,并且‘是否有足够的市场价值’去投入资源解决。读完这部分,我感觉自己对‘用户研究’的理解,从‘听’变成了‘听懂’,再到‘看穿’,简直是质的飞跃。我开始重新审视我目前手头的一些项目,发现了很多之前被我忽略掉的可能性,也找到了一些可以让我产品更具吸引力的方向。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匠人,在你迷茫时,递过来一把精准的工具,告诉你该如何下手。”

评分

“我之所以对这本书的‘人性洞察’部分情有独钟,是因为它触及了设计的‘最核心’,也是‘最难’的部分。很多时候,我们都在埋头于‘功能’和‘形式’,却忽略了‘为什么’用户会‘选择’一个产品。这本书,用非常‘细腻’和‘深刻’的笔触,剖析了人类的‘心理机制’、‘情感需求’,甚至是‘潜意识的冲动’。它没有用枯燥的心理学理论来‘堆砌’,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案例’,展现了‘人性’是如何被‘巧妙地’‘引导’和‘满足’的。我特别喜欢它关于‘信任建立’和‘归属感营造’的分析,它让我明白了,一个优秀的设计,不仅仅是‘好用’,更应该是‘能引起共鸣’,‘能让人感到被理解’,‘能创造一种连接’。书中对‘用户动机’的拆解,让我从‘表层需求’,深入到了‘深层渴望’。它教会我,真正的‘用户体验’,不仅仅是‘操作流畅’,更是‘情感上的愉悦’和‘价值上的认同’。这本书,让我对‘设计’的理解,从‘技艺’提升到了‘艺术’,甚至可以说是‘哲学’的层面。它让我明白了,设计,最终的落脚点,始终是‘人’。”

评分

“这本书的‘竞品分析’篇章,简直是为我这种‘新手’量身定制的!我一直以为分析竞争对手就是看看他们卖什么,价格多少,然后跟着模仿。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Naive的想法。它不是教你‘知其然’,而是教你‘知其所以然’。它通过大量案例,深入剖析了那些‘看似相似’的产品,背后隐藏的‘差异化策略’。它教你不仅仅是看表面功能,更要扒开产品‘背后的逻辑’,理解他们的‘商业模式’,‘目标用户群’,甚至‘品牌定位’。我印象最深的是,书中对比了两个在市面上看起来几乎一样的产品,但通过作者细致入微的分析,我才发现它们在用户体验的‘细节点’上,在‘情感连接’的营造上,有着天壤之别。这种分析不只是罗列数据,而是通过‘故事化’的方式,让我看到了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有一个‘人的需求’,有一个‘市场的考量’。而且,它还提供了一些‘结构化’的分析框架,让我在面对复杂的竞品时,不再感到无从下手,能够更有条理地去拆解和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竞争,是‘智慧’的较量,而不是‘体量’的堆砌。我现在看市场上的产品,就像在看一本本‘商业故事’,而这本书,就是我的‘解读秘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