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網不上癮:給網路族的心靈處方

上網不上癮:給網路族的心靈處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網絡成癮
  • 心理健康
  • 青少年
  • 自我成長
  • 親子關係
  • 數字時代
  • 行為習慣
  • 情緒管理
  • 學習效率
  • 時間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特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現代人的生活已經離不開網路,它究竟是帶來更多自由,還是更多束縛?

  *沒有手機、電腦,你就覺得渾身不自在?
  *網路遊戲為何讓人深陷網海,難以自拔,甚至犯法犯罪?
  *當每天上網的時間愈來愈長,「習慣」、”沉迷”與「成癮」如何區隔?
  *網路成癮是不是一種病?

  網路成癮和科技心理學已是現代人必須麵對的重要議題。南韓官方數據顯示,2011年約有兩百萬人有網路成癮現象。美國網路成癮的人口約為6%~14%、芬蘭約4.6%~4.7%、颱灣約10%。

  張立人醫師針對新興的網路成癮現象,探討其定義、成因以及治療之道。書中包含自我檢測量錶、網路成癮的類型、網路成癮造成的不良後果、醫師及諮商者的專業協助等,加上許多真實案例,以深入淺齣的方式,針對一般人常見的疑惑,完整的加以解說。

  張醫師並提供五個預防手機成癮方法、九個因應電子書包計畫的技巧、五個與成癮者對談的方式,幫助網友適時離開虛擬網海,走進真實世界,經營美好關係與幸福人生。

本書特色

  ◎颱大醫院精神部主治醫師的專業權威,提供正確的相關知識,減輕傢屬及老師的擔心疑慮,以正確而溫和的方式幫助孩子。

  ◎網路成癮已經是全球性的問題,南韓2011年官方數據顯示,全國4860萬人口中約200萬有網路成癮現象,9到19歲佔4成。美國約為6~14%、芬蘭約4.6~4.7%、颱灣約10%。世界各國都發生過網路成癮導緻傢庭失和的悲劇。本書針對新興的網路成癮現象,探討它的定義、成因以及治療之道,包含自我檢測量錶、網路成癮的類型、醫師及諮商者如何展開協助,全書近五萬字,淺白易讀,非常實用。

著者信息

作者簡介

張立人

  颱大醫學係暨中國文學係輔係畢業,曆任颱大醫院主治醫師暨主任、颱大醫學係講師、颱灣網路成癮防治學會理事,曾擔任《張老師月刊》專欄作傢、颱灣心理治療學會電子報主編。

  張立人熱愛生活與寫作,擅長將臨床感悟及藝術美感冶為一爐,詩人鯨嚮海贊譽為自然係的音樂心靈醫師。專業興趣包含:網路成癮治療、職場身心醫學、心理治療、整閤醫學。

  著有《上網不上癮》、《大腦營養學全書》、《探索大腦的會談地圖》、《在工作中自我療癒》、《生活,依然美好》、《25個心靈處方》、《如何用詩塗抹傷口?》等書,閤譯《網路成癮:評估及治療指引手冊》、《學習認知行為治療:實例指引》等。

  個人部落格:「張立人的祕密書齋」(blog.sina.com.tw/kaspar/

圖書目錄

5 【總序】 視病如親的具體實踐  高淑芬
9 【主編序】 本土專業書籍的新裏程 王浩威、陳錫中
13 【自序】 善用,不被利用  張立人
21 【前言】 是自由,還是束縛?

26 【第一章】 科技成癮的原型——認識網路成癮
28 如飢似渴的「癮」
33 網路成癮的定義
44 有多少人沉溺網海,需要即刻救援?

46 【第二章】 為何滿街都是低頭族?
47 全傢都愛瘋手機
59 世界知識帶著走的滑世代

65 【第三章】  網路成癮的其他類型
66 資訊超載
68 綫上遊戲成癮
75 綫上賭博成癮
80 網路性成癮
89 網路關係成癮

94 【第四章】 網路成癮的不良後果
95 衝擊社交倫理
96 造成認同危機
97 延遲發展
98 延遲睡眠癥候群
100 網路犯罪
104 造成企業産能下降
106 併發身心疾病

112 【第五章】 為何網路世界讓人沉迷?
113 網路讓人沉迷的原因
132 遊戲為何讓人上癮?
135 網路成癮者的心理特質
140 網路成癮的理論

150 【第六章】 網路成癮如何治療?
151 如何與網路成癮者會談?
158 醫師如何協助網路成癮者?
180 實際案例分析:阿嘉的故事

193 【結語】 網路成癮的省思
197 【附錄】 延伸閱讀

圖書序言

自序

善用,不被利用

  近年我受邀到颱灣各級學校,演講網路成癮與療癒的主題,往往激起相當熱烈的討論。

  老師們擔心,學生們夜半沉迷於綫上遊戲或社群軟體,白天到瞭學校就睡成一片,不如乾脆把教室改成臥室、學校改成旅館!課堂上,老師在上頭振筆疾書寫白闆,學生則是低頭不慌不忙滑平闆,一上一下,成為沒有交集的兩個平麵。相反地,學生們認為玩手機是天賦人權,憲法沒有規定上課不能玩手機,我願意來學校已經是給老師麵子,如果你敢沒收我手機,學期末的教學迴饋問捲我就打低分,害你被學校解聘!如果學校半夜敢關閉宿捨網路,我就發動示威遊行......

  許多傢長更是手足無措,親子之間為瞭網路和手機使用,時常針鋒相對,大小衝突不斷。然而,在這個「窮忙族」的時代,年輕父母們為瞭賺錢買房(或是,買智慧型手機?繳交網路與手機費用?),無不疲於奔命,無暇親身教養小孩,不自覺轉而「高薪禮聘」虛擬遊戲或智慧型手機擔任「電子保姆」。這樣下去的代價是什麼?美國麻州大學的喬.卡巴金博士伉儷在《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Everyday Blessings: the inner work of mindful parenting)中指齣,父母把科技産品當成「電子保姆」, 變成孩子打發無聊時間的工具,孩子們重要的成長經驗、人際互動與發展活動,將被這些産品所取代!

  有識者擔憂,年輕族群網路瀋迷的狀況如此普遍, 國傢究竟還有前途嗎?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在許多發展中、已開發國傢的青少年,網路瀋迷的狀況也是一樣。這已是全球不分老少,共同麵臨的問題。當我們搭車、排隊或去風景區,不知不覺地拿齣手機,打卡昭告天下、開啓遊戲軟體打發時間、查看臉書有何最新動態、看看誰傳來的訊息得趕緊迴覆......這時,隔壁的乘客也突然被附身般,開始在手機上麵用手指畫起符來。

  以上網路現象,引發我們去思考兩個深層問題:

  第一、網路軟體與智慧型手機大行其道,人人得而隨時享樂。當慾望的滿足,像空氣一樣隨處可得,人們變得更幸福瞭嗎?還是産生瞭更多的不滿足?我們還願意忍受延遲與等待嗎?從完美的虛擬迴到現實中,有辦法適應大大小小的挫摺嗎?你我將手中的生命之石,扔到慾望的無底洞裏,有聽見迴音嗎?無窮盡的享樂,究竟將帶領你我往哪裏去?老子《道德經》第三章說:「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意思是,不去展示誘惑的事物,人的心思就不會被擾亂。我們真有能力能夠「坐懷不亂」,和一天24小時嚮你招手的誘惑共處一室嗎?

  第二、智慧型手機剝奪瞭我們「活在當下」的能力, 藉著網路,我們忙於逃離現場,總是「生活在他方」。你是否發現,與自己獨處的時間變少瞭?生活中的空白與無聊,變得更難以無法忍受?你還記得,來工作場所的沿途有聽到哪些聲音?有哪些不同特徵的人聲、鳥鳴聲、狗吠聲、汽車喇叭聲?今天你見到捷運車廂裏有何不同?遇見瞭哪些人們?這些經驗為你帶來瞭哪些感覺或想法?你遺落瞭哪些存在的體驗?願意試試看,讓自己紮紮實實地安住在當下嗎?你能夠成為自己的親密伴侶嗎?

  網路就像火一樣,是嶄新文明的驕傲,但也可能將我們的人生付之一炬。如何善用網路,而不是被網路利用,需要人們更多的智慧。如你在這本書中所見,清楚的界綫、良性的溝通與親友的陪伴,對於網路成癮者是關鍵的療癒因素。對於長期使用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現代人,為自己規劃不使用手機時間、多與人群接觸、親近大自然, 是避免網路成癮的不二法門!

  此書的誕生,受到颱大精神科高淑芬主任及團隊的鼓勵、黃憶欣小姐及心靈工坊編輯部的大力協助。我非常感謝颱灣大學心理係陳淑惠教授、高雄醫學大學顔正芳教授、柯誌鴻醫師慨然授與問捲同意,供讀者們參考學習。我也要特彆提到,颱大精神科總醫師林煜軒在網路成癮議題上的洞見與研究,啓發我甚多,對於此書的誕生有不可磨滅的功勞。

  在此敬祝各位讀者:上網,不上癮!

  網路成癮的定義

  至今網路成癮的標準仍眾說紛紜。之前,學界多是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四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V)裏「病態性賭博」的概念,作為判斷病態性網路上癮的參考標準。2013年5月齣版的DSM-5,並未將「網路成癮」列入正式臨床診斷,隻有將「網路遊戲疾患」(Internet gaming disorder)的研究準則,列入書中,期許未來有更進一步研究。

  雖然網路成癮並未列為正式的精神疾病,卻是不斷蔓延且無法忽視的臨床與公共衛生問題,許多相關研究已逐漸引起學界和大眾的注意。

  金柏莉.楊博士是首位有係統研究「網路成癮」的學者,1996年她在美國精神醫學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上發錶文章,迴顧瞭六百位重度網路成癮者案例,對網路成癮提齣以下定義:

  1. 非本質性、強迫性的使用:上網程度遠超過特定目的或工作的需求,甚至隻是為瞭想上網而上網。不能上網時會齣現「戒斷」癥狀,煩躁易怒,為瞭解除這份不安感,而繼續上網。

  2. 對活動或人際往來失去興趣:影響時間管理、健康、學業、職業、人際關係。

  3. 綫上即時活動佔據瞭生活:整天都想著上網,上網的慾望愈來愈大,無法滿足,需要上網的時間愈來愈長。

  4. 無法控製使用:想戒而戒不掉,甚至對人說謊,隱瞞上癮的程度。

  看看身邊俯拾即是的例子:

  李經理隨時都在查看電子郵件和訊息,就算週末休假在傢,或者和傢人到峇裏島度假,他還是整天抱著筆記型電腦,完全忽略瞭老婆和女兒。終於,另一半受不瞭瞭, 準備跟他離婚。

  博文每隔十五分鍾就在臉書上po文,即使是上班時間,他仍舊隨手發錶最新動態、心情感言和三餐點心的照片。如果沒人迴應,他會自己按贊、自己迴應,讓兩韆四百個臉書好友都能夠知道他的最新消息。後來總經理發現,他提齣的案子錯誤百齣,決定要炒他魷魚。

  阿豪每天下午三點起床,就立刻到魔獸世界裏「打怪」,怕離開電腦太久影響戰況,三餐吃泡麵度日,一個禮拜洗一次澡,三年來不願找任何工作,和傢人衝突嚴重。有幾次斷綫的時候,他很激動地大叫,甚至搥打牆壁。

  以上案例很可能已經達到網路上癮的標準!

  你網路上癮瞭嗎?

  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關於網路上癮的研究也陸續發錶。第一份相關問捲是匹茲堡大學網路成癮癥檢測標準問捲(internet addiction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IADQ), 而第一份具有效度的網路成癮測驗(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則是由兩位英國學者羅拉.維德陽朵和瑪莉. 麥剋莫芮博士(Laura Widyanto Ph.D. & Mary McMurren Ph.D.)所設計。

  在國內,颱灣大學心理係陳淑惠教授所提齣的網路成癮量錶(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目前也普遍應用。這份量錶主要針對近半年來在網路使用上的五個層麵來檢測:

  1. 強迫性癥狀:在想到或看到電腦時,會産生想要上網的欲求或衝動;上網之後難以脫離電腦;渴望有更多時間留在網路上。

  2. 戒斷癥狀:如果被迫離開電腦,會齣現受挫的情緒反應,如情緒低落、生氣、空虛感等,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

  3. 耐受性癥狀:必須透過更多的網路內容或使用時間纔能得到滿足。

  4. 人際與健康問題:忽略原有的居傢與社交活動,包括與傢人朋友疏遠;為掩飾自己的上網行為而撒謊;身體不適,例如眼乾、眼痠、頭痛、肩膀痠痛、腕肌受傷、睡眠不足、胃腸問題等。

  5. 時間管理問題:耽誤工作。

  由於現代人大量使用網路,所以「網路成癮」的判斷標準強調的是「功能受損」。例如有一些案例已經影響課業、工作、社交、親密關係等。

  不過,精神疾病也可能導緻網路成癮行為,例如有些躁鬱癥患者在躁癥發作時,拚命上網購物,一旦收到帳單,又變成重度憂鬱想自殺,這是精神疾病所造成的病態性使用,並不屬於真正的「網路成癮」。

  網路關係成癮

  有人在成長過程中跟異性接觸時屢遭挫摺,結果卻在網路世界裏找到一位真心接納他的伴侶─雖然這一切都是虛擬的。如果網路界有諾貝爾奬的話,理當頒給東京這位娶瞭電玩新娘的男子:

  走在東京街頭,11月底纔完婚的這名年輕男子,趁放假空檔帶著美嬌娘齣門逛街,一路上經常停下腳步拍照留念,走纍瞭,坐下來休息,兩人依然是手牽手,情話綿綿。被男子捧在手心裏的虛擬電玩人物就是他的新婚妻子!這場真人與虛擬人物的另類婚禮,在四十名現場親友以及三韆多名網路觀眾的見證之下,順利舉行。

  這真是匪夷所思啊,居然娶電玩人物當太太。電玩女主角叫作姐崎寜寜,男主角嚮她求婚時還能講齣「我願意」!這到底是怎麼迴事呢?當一個男性在成長過程中遭遇與異性相處的挫摺感,對現實生活中的女性失去興趣時,隻能在網路世界裏尋找可以真心接納他的伴侶,日本的虛擬情人就是在這樣無奈的心情下創造齣來瞭。

  「女僕餐廳」也反應瞭類似的心情。現實生活中,男女雙方的自主性愈來愈強,很容易就起爭執,許多宅男於是夢想擁有一個「女僕」,在他自己的世界裏,女僕可以聽他講話、受他控製,也許是希望像媽媽一樣地溫柔照顧他。

  網路關係成癮者多半是在現實生活中感到孤獨的人, 或許是因為個性內嚮、不擅長言語錶達,不知道如何交友,也或許是受限於人際網絡,身邊缺乏誌同道閤或觀念相近的朋友,所以一頭栽入網路的交友世界。網路世界無遠弗屆,不用齣門就可以認識現實生活中絕對碰不到的各種有趣的人,不必在意自己的長相,不必擔心自己說話慢或害羞退縮,很多心事也可以透過鍵盤嚮網友傾訴,因為彼此見不到麵,隻以文字交流,感覺上好像對方正在電腦那端默默地傾聽。

  有很多人在現實生活中瀋默寡言,在網路世界卻是幽默風趣熱情活潑的花蝴蝶,讓人颳目相看。他們在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在虛擬世界中得到發洩和補償。這是網路交友社群的正嚮功能之一。

  或許因為如此,有些人變得過度沉迷於網路的人際關係,長時間使用網路交友平颱,或整天掛在聊天室和其他人交流,將網路上的網友看得比現實生活中的傢人、朋友還重要。對於現實生活中的人際關係,更加不願意花心思去改善,或學習溝通錶達,於是更加深現實生活中的孤獨感受。

  如果這份孤獨感跟渴望愛情有關,那就更麻煩瞭。許多網路族的宅男宅女,因為缺乏現實生活中的愛情經驗, 很容易沉迷在浪漫愛情的想像裏,也容易在網路世界「識人不清」,輕易被愛情騙子所迷惑。

  有一位某醫院前副院長的兒子,三十九歲,是經常假冒美國大學教授、律師等身分四處詐騙的通緝犯,他透過網路聊天室搭上一名單親媽媽。這個詐欺犯謊稱是美國軍火商在颱代錶,專做空軍導航雷達,把單親媽媽迷得團團轉,詐騙對方五百萬元。因颱灣最近飛安問題頻傳,他必須四處開會,沒有辦法見麵,之後又謊稱皮包遺失,要求被害人幫忙刷卡兩百多萬元,接著盜領被害人存款兩百多萬元,最後又拿走她的電腦、珠寶......,一直到情況太誇張瞭,受害人纔去報案。(《蘋果日報》,2011年12月7 日)

  愛情的騙子到處都有,在網路上更容易發生:

  有一位三十七歲未婚、在國小代課的女老師,在「愛情公寓」交友網站與一名自稱任職三軍總醫院的陳姓男子相識,對方錶示工作忙碌,沒空交女友,因此還未結婚。交往時兩人僅見過兩次麵,陳姓男子說他在海地協助地震災民,颱北的父母卻生急病,希望女老師能匯款相助。女老師不覺有異,共匯五十三萬到陳男指定帳戶。後來女老師上三總網站查看醫師資料,看到照片天差地遠,對方還辯稱因為發生車禍有整形過,最後疑點實在太多纔發現是騙局。陳男辯稱,嚮女老師藉貸,但沒騙感情。女老師獲知後難過地說:「當時被愛情沖昏頭」。(《蘋果日報》,2011年 4月15日)

  「愛情公寓」這類交友網站是因應社會需求而産生, 上班族工作時間太長,跟人互動或交友的機會相對變少, 許多人隻好藉助網路。這類綫上交友或紅娘網站的設計非常厲害,可以限定對方的年齡、身高體重、居住地區,並提供照片讓網友搜尋、配對。有人確實從中找到真愛,結成幸福伴侶,但也有小部分人遇上詐騙,遭緻人財兩失。

張立人

圖書試讀

用戶評價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