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网不上瘾:给网路族的心灵处方

上网不上瘾:给网路族的心灵处方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网络成瘾
  • 心理健康
  • 青少年
  • 自我成长
  • 亲子关系
  • 数字时代
  • 行为习惯
  • 情绪管理
  • 学习效率
  • 时间管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特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现代人的生活已经离不开网路,它究竟是带来更多自由,还是更多束缚?

  *没有手机、电脑,你就觉得浑身不自在?
  *网路游戏为何让人深陷网海,难以自拔,甚至犯法犯罪?
  *当每天上网的时间愈来愈长,「习惯」、”沉迷”与「成瘾」如何区隔?
  *网路成瘾是不是一种病?

  网路成瘾和科技心理学已是现代人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南韩官方数据显示,2011年约有两百万人有网路成瘾现象。美国网路成瘾的人口约为6%~14%、芬兰约4.6%~4.7%、台湾约10%。

  张立人医师针对新兴的网路成瘾现象,探讨其定义、成因以及治疗之道。书中包含自我检测量表、网路成瘾的类型、网路成瘾造成的不良后果、医师及谘商者的专业协助等,加上许多真实案例,以深入浅出的方式,针对一般人常见的疑惑,完整的加以解说。

  张医师并提供五个预防手机成瘾方法、九个因应电子书包计画的技巧、五个与成瘾者对谈的方式,帮助网友适时离开虚拟网海,走进真实世界,经营美好关系与幸福人生。

本书特色

  ◎台大医院精神部主治医师的专业权威,提供正确的相关知识,减轻家属及老师的担心疑虑,以正确而温和的方式帮助孩子。

  ◎网路成瘾已经是全球性的问题,南韩2011年官方数据显示,全国4860万人口中约200万有网路成瘾现象,9到19岁佔4成。美国约为6~14%、芬兰约4.6~4.7%、台湾约10%。世界各国都发生过网路成瘾导致家庭失和的悲剧。本书针对新兴的网路成瘾现象,探讨它的定义、成因以及治疗之道,包含自我检测量表、网路成瘾的类型、医师及谘商者如何展开协助,全书近五万字,浅白易读,非常实用。

著者信息

作者简介

张立人

  台大医学系暨中国文学系辅系毕业,历任台大医院主治医师暨主任、台大医学系讲师、台湾网路成瘾防治学会理事,曾担任《张老师月刊》专栏作家、台湾心理治疗学会电子报主编。

  张立人热爱生活与写作,擅长将临床感悟及艺术美感冶为一炉,诗人鲸向海赞誉为自然系的音乐心灵医师。专业兴趣包含:网路成瘾治疗、职场身心医学、心理治疗、整合医学。

  着有《上网不上瘾》、《大脑营养学全书》、《探索大脑的会谈地图》、《在工作中自我疗癒》、《生活,依然美好》、《25个心灵处方》、《如何用诗涂抹伤口?》等书,合译《网路成瘾:评估及治疗指引手册》、《学习认知行为治疗:实例指引》等。

  个人部落格:「张立人的祕密书斋」(blog.sina.com.tw/kaspar/

图书目录

5 【总序】 视病如亲的具体实践  高淑芬
9 【主编序】 本土专业书籍的新里程 王浩威、陈钖中
13 【自序】 善用,不被利用  张立人
21 【前言】 是自由,还是束缚?

26 【第一章】 科技成瘾的原型——认识网路成瘾
28 如饥似渴的「瘾」
33 网路成瘾的定义
44 有多少人沉溺网海,需要即刻救援?

46 【第二章】 为何满街都是低头族?
47 全家都爱疯手机
59 世界知识带着走的滑世代

65 【第三章】  网路成瘾的其他类型
66 资讯超载
68 线上游戏成瘾
75 线上赌博成瘾
80 网路性成瘾
89 网路关系成瘾

94 【第四章】 网路成瘾的不良后果
95 冲击社交伦理
96 造成认同危机
97 延迟发展
98 延迟睡眠症候群
100 网路犯罪
104 造成企业产能下降
106 併发身心疾病

112 【第五章】 为何网路世界让人沉迷?
113 网路让人沉迷的原因
132 游戏为何让人上瘾?
135 网路成瘾者的心理特质
140 网路成瘾的理论

150 【第六章】 网路成瘾如何治疗?
151 如何与网路成瘾者会谈?
158 医师如何协助网路成瘾者?
180 实际案例分析:阿嘉的故事

193 【结语】 网路成瘾的省思
197 【附录】 延伸阅读

图书序言

自序

善用,不被利用

  近年我受邀到台湾各级学校,演讲网路成瘾与疗癒的主题,往往激起相当热烈的讨论。

  老师们担心,学生们夜半沉迷于线上游戏或社群软体,白天到了学校就睡成一片,不如干脆把教室改成卧室、学校改成旅馆!课堂上,老师在上头振笔疾书写白板,学生则是低头不慌不忙滑平板,一上一下,成为没有交集的两个平面。相反地,学生们认为玩手机是天赋人权,宪法没有规定上课不能玩手机,我愿意来学校已经是给老师面子,如果你敢没收我手机,学期末的教学回馈问卷我就打低分,害你被学校解聘!如果学校半夜敢关闭宿舍网路,我就发动示威游行......

  许多家长更是手足无措,亲子之间为了网路和手机使用,时常针锋相对,大小冲突不断。然而,在这个「穷忙族」的时代,年轻父母们为了赚钱买房(或是,买智慧型手机?缴交网路与手机费用?),无不疲于奔命,无暇亲身教养小孩,不自觉转而「高薪礼聘」虚拟游戏或智慧型手机担任「电子保姆」。这样下去的代价是什么?美国麻州大学的乔.卡巴金博士伉俪在《正念父母心:享受每天的幸福》(Everyday Blessings: the inner work of mindful parenting)中指出,父母把科技产品当成「电子保姆」, 变成孩子打发无聊时间的工具,孩子们重要的成长经验、人际互动与发展活动,将被这些产品所取代!

  有识者担忧,年轻族群网路沈迷的状况如此普遍, 国家究竟还有前途吗?唯一的「好」消息,就是在许多发展中、已开发国家的青少年,网路沈迷的状况也是一样。这已是全球不分老少,共同面临的问题。当我们搭车、排队或去风景区,不知不觉地拿出手机,打卡昭告天下、开启游戏软体打发时间、查看脸书有何最新动态、看看谁传来的讯息得赶紧回覆......这时,隔壁的乘客也突然被附身般,开始在手机上面用手指画起符来。

  以上网路现象,引发我们去思考两个深层问题:

  第一、网路软体与智慧型手机大行其道,人人得而随时享乐。当慾望的满足,像空气一样随处可得,人们变得更幸福了吗?还是产生了更多的不满足?我们还愿意忍受延迟与等待吗?从完美的虚拟回到现实中,有办法适应大大小小的挫折吗?你我将手中的生命之石,扔到慾望的无底洞里,有听见回音吗?无穷尽的享乐,究竟将带领你我往哪里去?老子《道德经》第三章说:「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意思是,不去展示诱惑的事物,人的心思就不会被扰乱。我们真有能力能够「坐怀不乱」,和一天24小时向你招手的诱惑共处一室吗?

  第二、智慧型手机剥夺了我们「活在当下」的能力, 借着网路,我们忙于逃离现场,总是「生活在他方」。你是否发现,与自己独处的时间变少了?生活中的空白与无聊,变得更难以无法忍受?你还记得,来工作场所的沿途有听到哪些声音?有哪些不同特征的人声、鸟鸣声、狗吠声、汽车喇叭声?今天你见到捷运车厢里有何不同?遇见了哪些人们?这些经验为你带来了哪些感觉或想法?你遗落了哪些存在的体验?愿意试试看,让自己扎扎实实地安住在当下吗?你能够成为自己的亲密伴侣吗?

  网路就像火一样,是崭新文明的骄傲,但也可能将我们的人生付之一炬。如何善用网路,而不是被网路利用,需要人们更多的智慧。如你在这本书中所见,清楚的界线、良性的沟通与亲友的陪伴,对于网路成瘾者是关键的疗癒因素。对于长期使用网路与智慧型手机的现代人,为自己规划不使用手机时间、多与人群接触、亲近大自然, 是避免网路成瘾的不二法门!

  此书的诞生,受到台大精神科高淑芬主任及团队的鼓励、黄忆欣小姐及心灵工坊编辑部的大力协助。我非常感谢台湾大学心理系陈淑惠教授、高雄医学大学颜正芳教授、柯志鸿医师慨然授与问卷同意,供读者们参考学习。我也要特别提到,台大精神科总医师林煜轩在网路成瘾议题上的洞见与研究,启发我甚多,对于此书的诞生有不可磨灭的功劳。

  在此敬祝各位读者:上网,不上瘾!

  网路成瘾的定义

  至今网路成瘾的标准仍众说纷纭。之前,学界多是根据《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四版(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IV)里「病态性赌博」的概念,作为判断病态性网路上瘾的参考标准。2013年5月出版的DSM-5,并未将「网路成瘾」列入正式临床诊断,只有将「网路游戏疾患」(Internet gaming disorder)的研究准则,列入书中,期许未来有更进一步研究。

  虽然网路成瘾并未列为正式的精神疾病,却是不断蔓延且无法忽视的临床与公共卫生问题,许多相关研究已逐渐引起学界和大众的注意。

  金柏莉.杨博士是首位有系统研究「网路成瘾」的学者,1996年她在美国精神医学学会(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APA)上发表文章,回顾了六百位重度网路成瘾者案例,对网路成瘾提出以下定义:

  1. 非本质性、强迫性的使用:上网程度远超过特定目的或工作的需求,甚至只是为了想上网而上网。不能上网时会出现「戒断」症状,烦躁易怒,为了解除这份不安感,而继续上网。

  2. 对活动或人际往来失去兴趣:影响时间管理、健康、学业、职业、人际关系。

  3. 线上即时活动佔据了生活:整天都想着上网,上网的慾望愈来愈大,无法满足,需要上网的时间愈来愈长。

  4. 无法控制使用:想戒而戒不掉,甚至对人说谎,隐瞒上瘾的程度。

  看看身边俯拾即是的例子:

  李经理随时都在查看电子邮件和讯息,就算週末休假在家,或者和家人到峇里岛度假,他还是整天抱着笔记型电脑,完全忽略了老婆和女儿。终于,另一半受不了了, 准备跟他离婚。

  博文每隔十五分钟就在脸书上po文,即使是上班时间,他仍旧随手发表最新动态、心情感言和三餐点心的照片。如果没人回应,他会自己按赞、自己回应,让两千四百个脸书好友都能够知道他的最新消息。后来总经理发现,他提出的案子错误百出,决定要炒他鱿鱼。

  阿豪每天下午三点起床,就立刻到魔兽世界里「打怪」,怕离开电脑太久影响战况,三餐吃泡面度日,一个礼拜洗一次澡,三年来不愿找任何工作,和家人冲突严重。有几次断线的时候,他很激动地大叫,甚至搥打墙壁。

  以上案例很可能已经达到网路上瘾的标准!

  你网路上瘾了吗?

  随着网路愈来愈普及,关于网路上瘾的研究也陆续发表。第一份相关问卷是匹兹堡大学网路成瘾症检测标准问卷(internet addiction diagnostic questionnaire, IADQ), 而第一份具有效度的网路成瘾测验(internet addiction test,IAT)则是由两位英国学者罗拉.维德阳朵和玛莉. 麦克莫芮博士(Laura Widyanto Ph.D. & Mary McMurren Ph.D.)所设计。

  在国内,台湾大学心理系陈淑惠教授所提出的网路成瘾量表(Chen internet addiction scale, CIAS),目前也普遍应用。这份量表主要针对近半年来在网路使用上的五个层面来检测:

  1. 强迫性症状:在想到或看到电脑时,会产生想要上网的欲求或冲动;上网之后难以脱离电脑;渴望有更多时间留在网路上。

  2. 戒断症状:如果被迫离开电脑,会出现受挫的情绪反应,如情绪低落、生气、空虚感等,或是注意力不集中,坐立不安。

  3. 耐受性症状:必须透过更多的网路内容或使用时间才能得到满足。

  4. 人际与健康问题:忽略原有的居家与社交活动,包括与家人朋友疏远;为掩饰自己的上网行为而撒谎;身体不适,例如眼干、眼痠、头痛、肩膀痠痛、腕肌受伤、睡眠不足、胃肠问题等。

  5. 时间管理问题:耽误工作。

  由于现代人大量使用网路,所以「网路成瘾」的判断标准强调的是「功能受损」。例如有一些案例已经影响课业、工作、社交、亲密关系等。

  不过,精神疾病也可能导致网路成瘾行为,例如有些躁郁症患者在躁症发作时,拚命上网购物,一旦收到帐单,又变成重度忧郁想自杀,这是精神疾病所造成的病态性使用,并不属于真正的「网路成瘾」。

  网路关系成瘾

  有人在成长过程中跟异性接触时屡遭挫折,结果却在网路世界里找到一位真心接纳他的伴侣─虽然这一切都是虚拟的。如果网路界有诺贝尔奖的话,理当颁给东京这位娶了电玩新娘的男子:

  走在东京街头,11月底才完婚的这名年轻男子,趁放假空档带着美娇娘出门逛街,一路上经常停下脚步拍照留念,走累了,坐下来休息,两人依然是手牵手,情话绵绵。被男子捧在手心里的虚拟电玩人物就是他的新婚妻子!这场真人与虚拟人物的另类婚礼,在四十名现场亲友以及三千多名网路观众的见证之下,顺利举行。

  这真是匪夷所思啊,居然娶电玩人物当太太。电玩女主角叫作姐崎宁宁,男主角向她求婚时还能讲出「我愿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当一个男性在成长过程中遭遇与异性相处的挫折感,对现实生活中的女性失去兴趣时,只能在网路世界里寻找可以真心接纳他的伴侣,日本的虚拟情人就是在这样无奈的心情下创造出来了。

  「女仆餐厅」也反应了类似的心情。现实生活中,男女双方的自主性愈来愈强,很容易就起争执,许多宅男于是梦想拥有一个「女仆」,在他自己的世界里,女仆可以听他讲话、受他控制,也许是希望像妈妈一样地温柔照顾他。

  网路关系成瘾者多半是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独的人, 或许是因为个性内向、不擅长言语表达,不知道如何交友,也或许是受限于人际网络,身边缺乏志同道合或观念相近的朋友,所以一头栽入网路的交友世界。网路世界无远弗届,不用出门就可以认识现实生活中绝对碰不到的各种有趣的人,不必在意自己的长相,不必担心自己说话慢或害羞退缩,很多心事也可以透过键盘向网友倾诉,因为彼此见不到面,只以文字交流,感觉上好像对方正在电脑那端默默地倾听。

  有很多人在现实生活中沈默寡言,在网路世界却是幽默风趣热情活泼的花蝴蝶,让人刮目相看。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在虚拟世界中得到发洩和补偿。这是网路交友社群的正向功能之一。

  或许因为如此,有些人变得过度沉迷于网路的人际关系,长时间使用网路交友平台,或整天挂在聊天室和其他人交流,将网路上的网友看得比现实生活中的家人、朋友还重要。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更加不愿意花心思去改善,或学习沟通表达,于是更加深现实生活中的孤独感受。

  如果这份孤独感跟渴望爱情有关,那就更麻烦了。许多网路族的宅男宅女,因为缺乏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经验, 很容易沉迷在浪漫爱情的想像里,也容易在网路世界「识人不清」,轻易被爱情骗子所迷惑。

  有一位某医院前副院长的儿子,三十九岁,是经常假冒美国大学教授、律师等身分四处诈骗的通缉犯,他透过网路聊天室搭上一名单亲妈妈。这个诈欺犯谎称是美国军火商在台代表,专做空军导航雷达,把单亲妈妈迷得团团转,诈骗对方五百万元。因台湾最近飞安问题频传,他必须四处开会,没有办法见面,之后又谎称皮包遗失,要求被害人帮忙刷卡两百多万元,接着盗领被害人存款两百多万元,最后又拿走她的电脑、珠宝......,一直到情况太夸张了,受害人才去报案。(《苹果日报》,2011年12月7 日)

  爱情的骗子到处都有,在网路上更容易发生:

  有一位三十七岁未婚、在国小代课的女老师,在「爱情公寓」交友网站与一名自称任职三军总医院的陈姓男子相识,对方表示工作忙碌,没空交女友,因此还未结婚。交往时两人仅见过两次面,陈姓男子说他在海地协助地震灾民,台北的父母却生急病,希望女老师能汇款相助。女老师不觉有异,共汇五十三万到陈男指定帐户。后来女老师上三总网站查看医师资料,看到照片天差地远,对方还辩称因为发生车祸有整形过,最后疑点实在太多才发现是骗局。陈男辩称,向女老师借贷,但没骗感情。女老师获知后难过地说:「当时被爱情沖昏头」。(《苹果日报》,2011年 4月15日)

  「爱情公寓」这类交友网站是因应社会需求而产生, 上班族工作时间太长,跟人互动或交友的机会相对变少, 许多人只好借助网路。这类线上交友或红娘网站的设计非常厉害,可以限定对方的年龄、身高体重、居住地区,并提供照片让网友搜寻、配对。有人确实从中找到真爱,结成幸福伴侣,但也有小部分人遇上诈骗,遭致人财两失。

张立人

图书试读

用户评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tbooks.qcis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特书站 版权所有